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宜境木森

[歷史人物] 成也王安石,敗也王安石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宜境木森 發表於 2024-3-15 18: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那個在我們印象中滿腹詩書才情的大文豪,書中的王安石,只是一個普通人。追求成功事業的道路上,他有些輕狂,敢作敢爲,也許,這就是『年輕』吧!他爲人倔強執拗,甚至剛愎自用,目空一切到書的最後,十年變法,歷程艱辛,兩起兩落,孤獨的垂垂老矣,一切都成爲過去。
王安石這個名字,之所以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心中,不僅僅是那個唐宋八大家之一桂冠,更多的是因爲他做了沒有人敢去想、敢去做的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石破天驚他是一個先驅,他勇敢的斬破荊棘,開闢前路。他的驚天動地之舉,猶如一顆石子在平靜的水面上引起不小的波動。儘管最後他的變法只是石沉大海,但我們不應該忘記他那短暫的輝煌,至少,他努力過!當然,努力的過程中煩了無法彌補的錯誤,讓他千年來飽受非議的攻擊
王安石不是神仙,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身上有進步的一面,也有局限的一面。首先,他的人品是沒問題的,毋庸置疑的君子。
有人批判他理想主義,不務實,可是有幾人真正有勇氣在巨大阻力面前堅決實現其理想的。也有人認爲王安石的改革埋下了北宋滅亡的禍根,縮短了國家的壽命,加速了江山的崩塌,這是一葉障目,自欺欺人.
首先,我們要把王安石作爲一個普通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這樣我們才能理解他的故事。他是有血有肉的人,有進步的一面,也有局限的一面。他有他所面對的境遇,他有他走不出的時代。或許因爲許許多多的機緣巧合,他坐上了高於他能力所能駕馭的位置。我們對他進行評價,當然容易。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王安石的境遇中思考一下呢?其實,把他作爲人來思考,也就可以理解那些我們疑惑的地方,不是嗎?
現在,我們回到焦點,眾說紛紜,那就是王安石變法。
首先,可以這樣講,整個變法的規劃是沒有錯誤的,可終究是紙上談兵,變法一開始,是處於一個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進行的,王安石的才思是有的,然而變法需要的一切事物他都不具備,兩眼一抹黑。他沒有充分研究社會階層與經濟,他也缺乏成熟的社會改革理論作爲指導。總之,變法的大船由王安石來掌舵,可以說他是一位『造船設計師』,卻不是一位合格的『舵手』。他所憑藉的,只是『勇氣』與『意志』這兩件武器,很明顯是不夠的。
我們再來看看,接下來變法的方向是往何處發展。可惜,一開始王安石就已經棋輸一著了,他過於急功求利、用人不當。他沒有明白,國家已經是病的瘦弱不堪了,治療的方法只能是緩緩調養,然而王安石上來就是一副猛藥,國家根本承受不了這樣的治療方式。他要奪富濟貧,把富人的土地和財富分給農民,國家從富人嘴裡爭食,簡直就是火中取栗,夫人會把不滿發泄在窮人身上,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國家從原來的病入肌膚,一下子病入骨髓、元氣大傷。
另一方面,就是王安石在變法的過程中沒有全身心投入,沒有持之以恆的去領導監督。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人去落實,下級官吏肆意妄爲。而王安石自己更是高居廟堂,對江湖之遠不聞不問,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政敵的黨爭中,早已背離了最初的理想。
王安石曾經寫過一首詠項羽的【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而王安石的變法也恰恰犯了和項羽一樣的錯誤,後期勞民傷財,弄得民怨沸騰,官民矛盾激化,嚴重脫離群眾。
    可是,話又說回來,換一個人去做,又有幾人比王安石做得更好呢?王安石的變法有著超越時代的眼光的,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使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徹底改變了積貧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併勢力,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負擔減輕。也提高了國防力量。但王安石的變法,讓黨爭徹底進入了大宋朝堂。官員只想著怎麼把政敵置於死地,而將國家危亡置於腦後。秋風掃落葉,江河日下,宋朝陡然直下,朝廷的風氣三百六十度大轉彎。
在一個權力沒有制衡監督的帝國,只能江河日下,沒有人能救得了一個帝國,每個帝國都是註定要崩潰,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王安石與司馬光這兩個人,一個主持變法,一個毀滅新法他們既水火不容,又惺惺相惜,他們都本著從實際出發、拯救國民的立場,但最後都被權力迷了雙眼,陷入了黨爭的政治漩渦不能自拔。司馬光當政後對變法全盤推翻,全部拋棄、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王安石生硬固執,司馬光又何嘗不是頑固無比。這無非是把不滿發泄到政治中,把政治鬥爭放在國家大計之前。黨同伐異、任行己意。最終掏空了政府和國家的軀體、讓人不勝感慨。
    總之,王安石最後大業未成,改革最後只成爲歷史上一個短暫美好但卻虛幻的夢,曇花一現,留下的只是無窮的遺恨和後人的嘆息。他當初的一切雄心和報復,千百年來,對不知道的人來說只是可笑、可悲、與可恨,對了解他的人來說又是可嘆與可惜。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3-30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安石:千年青史照丹心的孤勇者

北宋治平四年的東京城,四十九歲的王安石以【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震動朝野。這份萬言書不僅是一篇政治檄文,更是一面照見士大夫精神的銅鑒。當我們以千年後的視角審視這位爭議人物,或許可以透過歷史的迷霧,窺見一個改革者更爲立體的精神圖景。

熙寧變法絕非輕狂之舉。青苗法試圖以國家信貸取代高利貸,免役法則要打破門閥世家的徭役特權,市易法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國家調控市場的制度嘗試。這些政策背後,是王安石對"理財乃所謂義"的深刻認知。正如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安石新政,實欲建立一理想之官僚政治"。但改革遭遇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執行偏差,更是整個士大夫集團維護特權的集體反撲。元祐更化後新法盡廢,恰印證了黃仁宇所言"數目字管理"在傳統社會的先天不足。

在人格維度上,王安石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困境。他早年拒修起居注的"七辭"事件,顯露出不爲物役的狷介;晚年退居半山園,仍堅持"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操守。這種"拗相公"的倔強,實則是儒家"知其不可而爲之"精神的極致演繹。余英時在【朱熹的歷史世界】中評價:"王安石是要把'外王'的理想付諸實踐的第一人"。即便政敵司馬光,亦不得不承認其"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

將北宋滅亡歸咎於新法,實爲倒果爲因之論。靖康之變距熙寧變法已近六十年,其間經歷多次政策反覆。正如李華瑞在【王安石變法研究史】中揭示,南宋以降對王安石的污名化,實爲道學集團建構正統性的話語策略。今日重審這段公案,當超越簡單的成敗論英雄,看到改革本身對中國政治文明的範式突破意義。王安石的真正遺產,在於他證明了知識分子的實踐勇氣可以突破"坐而論道"的傳統窠臼。

歷史長河奔涌不息,改革者的孤影永遠定格在時代的潮頭。當我們站在現代文明的維度回望,王安石的價值不在於變法本身的得失,而在於他敢於打破歷史循環的革新勇氣。這種精神,恰如半山園中那株千年古柏,雖經風霜摧折,仍以倔強的姿態指向蒼穹。
ste0302 發表於 2025-3-30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重評熙寧變法:解析王安石的改革困局與歷史價值】

王安石作爲北宋政治史的關鍵坐標,其變法運動恰似一面稜鏡,折射出帝制時代改革者的典型困境。熙寧新政絕非單純的政見之爭,而是觸及帝國治理體系深層矛盾的制度重構。青苗法的實質在於構建國家信貸體系,市易法則試圖建立宏觀調控機制,保甲法更觸及傳統兵農關係的制度創新。這些超前設計在11世紀的農業文明中,猶如在青銅器時代鍛造精鋼。

變法失敗的深層癥結在於制度移植的水土不服。募役法將勞役貨幣化,卻低估了基層胥吏的尋租本能;均輸法意圖優化物流,反被官僚體系異化爲新的斂財工具。這種理想設計與執行落差的悖論,恰是傳統官僚政治難以克服的結構性缺陷。蘇軾"法相因則事易成"的批評,實則道出了漸進改革的歷史智慧。

歷史評價的弔詭在於:司馬光全盤否定新法後,南宋士人卻在反思中重估其價值。朱熹承認"荊公變法,亦未盡非",至晚清梁啓超更將其奉爲"三代以下完人"。這種評價嬗變,折射出中國政治思想從道德評判向實效認知的演進軌跡。

現代史家黃仁宇指出,王安石試圖用"數目字管理"改造傳統財政,較同時代西歐國家早七百年。余英時的研究則揭示,新法諸多元素被融入南宋經制錢體系,形成隱蔽的制度遺產。這種超越成敗的歷史穿透力,恰是王安石改革最珍貴的現代啟示——在傳統與現代的裂谷間,先驅者的價值往往不在於即時成功,而在於爲後世開鑿出制度演進的通道。

當我們走出"加速滅亡論"的認知窠臼,便會發現:北宋的傾覆實爲多重危機疊加的結果,從軍事貴族消亡到通貨結構失衡,遠非單一政策所能左右。王安石留給後世最寶貴的遺產,是其突破"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思想勇氣,這種改革精神在當代語境中依然具有鏡鑒意義。
鳳傑 發表於 2025-3-30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安石變法:一場理想主義者的結構性困局

在中國改革史上,王安石變法始終是極具張力的歷史標本。這場持續十六載的變革運動,本質上是一場制度性突圍與結構性困局的博弈。

慶曆新政失敗三十年後,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氣重啟改革,其制度設計展現出超越時代的治理智慧。青苗法試圖建立國家信用體系,免役法推動勞役貨幣化,市易法則探索宏觀調控機制。這些政策若實施得宜,本可構建起現代財政國家的雛形。但致命缺陷在於,變法派將複雜的社會工程簡化爲技術性操作,忽視了北宋權力結構的特殊性。

變法失敗的核心癥結,在於未能破解"三重悖論":其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治理的矛盾,過度依賴官僚體系導致政策異化;其二是經濟改革與政治體制的脫節,未建立配套的權力制衡機制;其三是理想藍圖與現實土壤的錯位,超前理念遭遇農耕文明的制度慣性。更關鍵的是,新舊黨爭演變爲惡性政治傾軋,使得任何改良都失去實踐空間。

歷史弔詭之處在於,反對派司馬光盡廢新法後,北宋財政立即陷入困境,這反向證明了變法的必要性。南宋以降,從朱熹到張居正,歷代改革者都不得不在王安石的經驗教訓中尋找平衡點。變法留下的最大遺產,是昭示了制度變遷必須遵循的三大規律:改革需要社會共識的培育期、制度創新的緩衝帶、利益調整的補償機制。

千年回望,王安石猶如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孤獨先知。他的困境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農耕文明向近世轉型的典型症候。這場未完成的改革,至今仍在叩問著每個時代的改革者:如何在理想與現實、變革與穩定之間找到真正的平衡點?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3-30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3-30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忍隱待時 發表於 2025-3-30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荊公變法的歷史鏡鑒】

作爲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巔峰代表,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氣魄掀起熙寧變法,這場改革實爲帝制時代最具現代性特質的制度實驗。其青苗、市易諸法突破"重農抑商"傳統,試圖建立國家信用體系與市場調控機制,這種超前思維較之張居正"一條鞭法"更具革命性。

細考變法困局,實爲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構性衝突。荊公創設制置三司條例司繞開既有官僚體系,雖得神宗鼎力支持,卻陷入"新舊黨爭"的泥沼。其用人重才輕德,呂惠卿輩的投機導致變法集團內部潰散;其施政求效過急,免役法在基層的強制推行反成苛政。司馬光盡廢新法雖顯偏頗,卻折射出傳統士大夫對激進變革的本能警惕。

將北宋傾覆歸咎變法實乃倒果爲因。元祐更化後新舊黨爭惡化成政治清算,官僚體系徹底撕裂,此乃制度韌性崩潰之關鍵。朱熹評其"心術正而學術偏",恰點明技術官僚與道德儒生的永恆矛盾。至南宋葉適、陳亮重倡經世致用,始見對荊公精神的重新體認。

千年回望,王安石以儒家"外王"理想重構治國範式,其困境實爲傳統中國向近代轉型的艱難投射。他留給後世最珍貴的遺產,是突破"祖宗成法"的革新勇氣與"矯世變俗"的擔當精神。當我們穿越非黑即白的史評迷霧,終將看見一個孤獨先行者在歷史三峽中奮力划槳的身影——雖未抵彼岸,卻爲後來者照亮了暗礁方位。這種超越成敗的探索價值,或許才是歷史給予改革者最深刻的慰藉。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3-30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安石的改革困局與歷史定位

作爲宋代最具爭議的政治家,王安石變法始終是中國改革史研究的經典案例。這位被列寧稱爲"十一世紀改革家"的士大夫,其改革實踐深刻揭示了傳統中國政治變革的複雜肌理。

從慶曆新政的餘波中走來的王安石,敏銳覺察到北宋王朝"三冗兩積"的體制性危機。他以【萬言書】爲綱領,構建起涵蓋經濟、軍事、教育的全方位改革體系。青苗法試圖以金融手段取代徭役剝削,保甲法則意圖重構基層社會組織,這些超前於時代的制度設計,展現出驚人的系統性思維。正如錢穆所言:"荊公新法,實爲漢唐以來最大規模之政治實驗。"

然而這場改革最終陷入"新舊黨爭"的泥潭,其癥結遠非個人性格所能解釋。在"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政治倫理下,皇權與士大夫集團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司馬光、蘇軾等人的反對,本質上反映了傳統儒家"經世致用"與"法先王"理念的內在矛盾。黃仁宇指出,變法失敗凸顯了"數目字管理"在傳統社會的水土不服,技術性改革難以突破農耕文明的結構性限制。

將北宋滅亡簡單歸咎於新法,實屬倒果爲因之論。元祐更化全面廢除新法後,國家財政狀況反而加速惡化。南宋葉適早已指出:"元祐諸賢,不知理財爲本,徒欲裁損吏祿兵賜,此豈長久之計?"王安石變法的真正遺產,在於開創了"制度創新"的思維範式。朱熹雖批判其學術,卻承認"荊公變法,亦是見天下事勢如此"。

這位孤獨的改革者最終在鐘山草廬中參透政治真諦:"經術正所以經世務"。其悲劇性不在於個人得失,而在於超前制度與時代局限的深刻矛盾。當我們以"了解之同情"重審這段歷史,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文人的宦海沉浮,更是中華文明在制度演進中的艱難求索。這種求索精神,恰是文明延續的重要動力。
董所 發表於 2025-3-30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王安石歷史定位的再審視

在中國改革史上,王安石始終是個充滿張力的歷史符號。這位集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於一身的複雜人物,其變法實踐恰似稜鏡折射出十一世紀中國社會的多重矛盾。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指出,王安石變法本質上是"數目字管理"的早期嘗試,這種超前性註定了其悲劇命運。

從制度創新維度審視,青苗法突破常平倉舊制,以信貸思維重構農村金融;市易法建立國營商業網絡,試圖平抑物價波動;保甲法則開創了民兵與戶籍結合的新模式。這些改革方案展現出的現代性特質,較之范仲淹慶曆新政更具系統性突破。余英時認爲,王安石的政治理想中蘊含著"儒法合流"的思想雛形,其【周官新義】實爲托古改制的理論建構。

然其改革困局源自三重悖論:技術官僚的行政理想與士大夫政治的文化傳統難以兼容;中央集權的強化趨勢與地方治理的現實需求產生牴牾;理性化制度設計與農耕文明的社會基質存在斷層。變法過程中暴露的用人失察、執行僵化等問題,恰是這些深層矛盾的具象化表現。朱熹雖批判其學術,卻也不得不承認"荊公正氣節,清修廉直"的人格魅力。

將北宋衰亡簡單歸咎於新法則有失公允。李華瑞教授通過對熙豐財政的實證研究,證實變法期間國庫歲入增長62.6%,軍事開支占比下降11個百分點。北宋真正的系統性危機,在於未能建立與商品經濟勃興相適應的治理體系,這個歷史課題遠超出單個改革家的解決能力。

當我們穿越千年時空回望這位孤獨的改革者,或許更應關注其精神遺產:在因循守舊成爲集體無意識時,總需要有人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氣突破認知邊界。這種改革精神,恰如王安石詠梅詩所喻:"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雖未竟全功,卻爲後世留下了永恆的思想芬芳。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3-30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成也王安石,敗也王安石」之論,實爲歷史評價的典型悖論。王安石變法之成敗,非一人之功過可盡括,更折射出中國帝制時代結構性矛盾的深層困境。

從經世致用角度觀之,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革新氣魄,構建起涵蓋財政、軍事、教育的立體改革體系。青苗法以金融手段破解「錢荒」,市易法調控市場供需,保甲法重構基層治理,其制度設計遠超同期士大夫認知維度。司馬光等舊黨攻訐其「剝民興利」,卻未能提出更具實操性的替代方案。正如余英時所言:「荊公新法之精神,實欲建立理性化之官僚行政體系。」

然變法受挫之根源,恰在於其超前性遭遇傳統政治生態的排異反應。科舉出身的官僚集團本能牴觸績效考核,地方豪強抗拒國家權力下沉,而神宗「富國強兵」的功利訴求,又異化了變法初衷。黃仁宇指出:「新法失敗非因設計謬誤,而在技術官僚體系未備。」這種制度性困局,遠非個人品格或執政能力可解。

至於「變法亡宋」之說,實爲倒果爲因的史觀謬誤。北宋之亡,本質在於軍事動員體制失效與財政結構失衡,此乃百年積弊所致。反觀南宋朱熹雖痛批新法,卻暗承其經世理念;明代張居正「一條鞭法」更可見青苗法遺韻。歷史弔詭處在於,批判者往往不自覺成爲繼承者。

王安石最可貴者,在其突破「君子不器」的儒者窠臼,以「三不足」精神踐行士大夫的政治主體性。其悲劇正在於:超前理念受限於落後行政手段,理性設計消解於非理性黨爭。這種歷史困境,至今仍值得深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