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國內的中醫高等教育教材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作爲四大名著。還有學者認爲【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四大名著。
中醫奠基之作――【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爲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藥,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爲【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爲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爲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爲【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爲【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黃帝內經】是什麼意思呢?內經,不少人認爲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爲是講內科的,但相關專家認爲【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裡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麼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麼藥。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只有13個藥方,藥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裡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麼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爲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
相關專家認爲,【黃帝內經】可以用三個『第一』給它作一概括。
第一,【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人類出現以後,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於【黃帝內經】。但中醫學作爲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爲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爲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後,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我們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沒有中醫、沒有【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
【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說,假如一個人的肝臟出了問題,不要指盲目的治療肝臟,還要從其他未生病的臟器著手。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心屬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從腎臟和心臟上著手治療。
而『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意思是說,假設一個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問題,造成了混亂。不要指盲目的解決當前的混亂,而要從造成混亂的原因,和混亂將會導致的後果著手。簡單的說,就是把前頭和後面兩端解決,中間的那段麻煩也就不存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