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30|回覆: 14

[中醫典籍] 【中基】第二章 第二節 五臟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的合稱。在經絡學說中,心包絡也作為髒,故又稱為六髒。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並能藏神而稱為『神髒』。五臟的職能雖各有所司,但彼此協調,共同維持生命進程。五臟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關的。
    本節主要闡述心、肝、脾、肺、腎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與形體官竅及情志、五液、五時等的關係。
    一、心
    心為五臟之一,位於胸中,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外有心包衛護。其形圓而下尖,如未開的蓮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主藏神。由於心的主血脈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稱心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為陽髒而主通明。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屬絡於心與小腸,相為表里。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與自然界夏氣相通應。
    (一)主要生理功能
      l.主血脈
    心主血脈,即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1)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內涵,是心氣能推動血液運行,以輸送營養物質於全身臟腑形體官竅。人體各臟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脈自身,皆有賴於血液的濡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維持生命活動。血液的運行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其中心的搏動泵血作用尤為重要。而心臟的搏動,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心氣充沛,心陰與心陽協調,心臟搏動有力,頻率適中,節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輸布全身,發揮其濡養作用。若心氣不足,心臟搏動無力,或心陰不足,心臟搏動過快而無力,或心陽不足,心臟搏動遲緩而無力,均可導致血液運行失常。
    心主血的另一內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謂『奉心化赤』。主要指飲食水谷經脾胃之氣的運化,化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為營氣和津液,營氣和津液入脈,經心火(即心陽)的作用,化為赤色血液,即【素問・經脈別論】所謂『濁氣歸心,淫精與脈。』 清・唐宗海【血證論】說:『火者,心之所主,化生為血液以濡養周身。』 可見,心有總司一身血液的運行及生成的作用。若心火虛衰,可致血液化生障礙。
    (2)主脈:心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脈道通利,血流通暢。心與脈直接相連,形成一個密閉循環的管道系統。心氣充沛,心臟有規律的搏動,脈管有規律的舒縮,血液則被輸送到各臟腑形體官竅,發揮濡養作用,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說『心者……其充在血脈』,即是針對心、脈和血液所構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系統而言。
    脈為血之府,是容納和運輸血液的通道。營氣與血並行於脈中,故【靈樞・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血液能正常運行,發揮其濡養作用,除心氣充沛外,還有賴於血液的充盈和脈道的通利。血液是供給人體各臟腑形體官竅營養物質的載體,心血的充盛,使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脈道通利,是指脈管富有彈性並暢通無阻。脈管的舒縮與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有關。心陽與心陰協調共濟,則脈管舒縮有度,血流通暢,既不過速而致妄行,又不過緩而致瘀滯。如此血液方能在經脈中流行不止,循環往復,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血液供給的營養。
    只有心氣充沛,心陰與心陽協調,血液才能在脈管中正常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呈現面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等徵象。若心氣不充或陰陽失調,經脈壅塞不通,舒縮失常,不能正常地輸送血液,人體得不到血液濡養,常見心悸怔忡或心胸憋悶疼痛,唇舌青紫,脈細澀或結代等症。
    心、脈、血三者密切相連,構成一個血液循環系統。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管通利為基本條件。其中心臟的正常搏動,對血液循環系統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起着主導作用,故說『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
    2.藏神
    心藏神,又稱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統帥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司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的功能。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人體之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活動及性格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狹義之神。
    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們都必須在心神的主宰和調節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體生命活動。心神正常,則人體各臟腑的功能互相協調,彼此合作,全身安泰。神能馭氣控精,調節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而精藏於五臟之中而為五臟之精,五臟之精所化之氣為五臟之氣,五臟之氣推動和調控五臟的功能。因此,心神通過駕馭協調各臟腑之氣以達到調控各臟腑功能之目的。由於心所藏之神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稱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靈樞・邪客】)。同時,心為神明之髒,主宰精神意識思維及情志活動,如【靈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為之心。』 心是可接受外界客觀事物並作出反應,進行心理、意識和思維活動的臟器。這一複雜的精神活動實際上是在『心神』 的主導下,由五臟協作共同完成的。由於心為藏神之髒,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傷,首傷心神,次及相應臟腑,導致臟腑氣機紊亂。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心之所以稱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還與其主血脈功能,即生血和運血功能有一定關係。人體各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功能,包括神志活動,都離不開血氣的充養,而血氣通過脈管到達全身各處,是以心臟搏動為動力的。只有當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全身各臟腑形體官竅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生命活動得以繼續。若心主血脈的功能發生障礙,就可影響到各臟腑形體官竅。一旦心臟搏動停止,全身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也即喪失,生命活動也隨之結束。
    心的主血脈與藏神功能是密切相關的。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如【靈樞・營衛生會】說:『血者,神氣也。』 心血,即在心臟與血脈中化生和運行的血液。心血充足則能化神養神而使心神靈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則能馭氣以調控心血的運行,濡養全身臟腑形體官竅及心脈自身。
    (二)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是:為陽髒而主通明。心位於胸中,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故稱為陽髒,又稱『火髒』。火性光明,燭照萬物。心喻為陽髒、火髒,其意義在於說明心以陽氣為用,心之陽氣有推動心臟搏動,溫通全身血脈,興奮精神,以使生機不息的作用。心主通明,是指心脈以通暢為本,心神以清明為要。心脈暢通,固需心陽的溫煦和推動作用,但也須有心陰的涼潤和寧靜作用。心陽與心陰的作用協調,心臟搏動有力,節律一致,速率適中,脈管舒縮有度,心血才能循脈運行通暢。心神清明,固然需要心陽的鼓動和興奮作用,但也須有心陰的寧靜和抑制作用。心陽能推動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動,使人精神振奮,神采奕奕,思維敏捷;心陰的寧靜作用,能制約和防止精神躁動。心陽與心陰的作用協調,則精神內守,既無亢奮,也無抑鬱。因此,古代醫家把心喻為人身之『日』,如清・高士宗【醫學真傳・頭痛】說:『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陽,日也。』 唐宗海【血證論】也說:『心為火髒,燭照萬物。』 實際是強調心以陽氣為用,以及心陽的溫通血脈和興奮精神的作用,並非忽略心陰的作用。若心的陽氣不足,失於溫煦鼓動,既可導致血液運行遲緩,瘀滯不暢,又可引起精神萎頓,神識恍惚;心陰不足,失於涼潤寧靜,可致血行加速,精神虛性亢奮。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係
    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心在體合脈,是指全身的血脈統屬於心,由心主司(見上)。其華在面,是指心臟精氣的盛衰,可從面部的色澤表現出來。『有諸內,必形諸外』,內在臟腑精氣的盛衰及其機能的強弱,可顯露於外在相應的體表組織器官。由於頭面部的血脈極其豐富,全身血氣皆上注於面,故心的精氣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可以顯露於面部的色澤變化。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面部紅潤光澤。心氣不足,可見面色鳶住⒒拗停恍難虧虛,則見面色無華;心脈痹阻,則見面色青紫;心火亢盛,則見面色紅赤;心陽暴脫,可見面色蒼白、晦暗。故【素問・五藏生成】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
    2.在竅為舌
    心在竅為舌,又稱心開竅於舌,是指心之精氣盛衰及其功能常變可從舌的變化得以反映。因而觀察舌的變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脈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
    舌為心之竅,其理論依據有四:①心與舌體通過經脈相互聯繫。【靈樞・經脈】說:『手少陰之別……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②心主血脈,而舌體血管豐富,外無表皮覆蓋,故舌色能靈敏地反映心主血脈的功能狀態。③舌具有感受味覺的功能。心主血脈,心之氣血通過經脈上榮於舌,使之發揮鑑別五味的作用。故【靈樞・脈度】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4)舌與言語、聲音有關。舌體運動及語言表達功能依賴心神的統領,故說:『舌者,心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
    綜上所述,舌與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若心有病變,亦可從舌上反映出來。如:心血不足,則舌淡瘦薄;心火上炎,則舌紅生瘡;心血瘀阻,則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則可見舌強、語蹇,甚或失語等。
    舌本為口中的實體感覺器官,並非為『竅』,與耳、目、鼻、口等孔竅性器官不同。心本有竅,【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是說耳之聽聲與心神相關。此外,舌通過經絡與脾、肝、腎等髒也有聯繫,與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之說相合。
    3.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與喜志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在髒為心,在志為喜。』喜,一般來說屬於對外界刺激產生的良性反應。喜樂愉悅有益於心主血脈的功能,所以【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但喜樂過度則可使心神受傷,如【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從心主神志的功能狀況來分析,又有太過與不及的變化。精神亢奮可使人喜笑不休,精神萎靡可使人易於悲哀,如【素問・調經論】說:『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另外,心為神明之主,不僅喜能傷心,而且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所以【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愁憂恐懼則傷心。』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的合稱。在經絡學說中,心包絡也作為髒,故又稱為六髒。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並能藏神而稱為『神髒』。五臟的職能雖各有所司,但彼此協調,共同維持生命進程。五臟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關的。
    本節主要闡述心、肝、脾、肺、腎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與形體官竅及情志、五液、五時等的關係。
    一、心
    心為五臟之一,位於胸中,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外有心包衛護。其形圓而下尖,如未開的蓮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主藏神。由於心的主血脈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稱心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為陽髒而主通明。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屬絡於心與小腸,相為表里。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與自然界夏氣相通應。
    (一)主要生理功能
      l.主血脈
    心主血脈,即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1)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內涵,是心氣能推動血液運行,以輸送營養物質於全身臟腑形體官竅。人體各臟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脈自身,皆有賴於血液的濡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維持生命活動。血液的運行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其中心的搏動泵血作用尤為重要。而心臟的搏動,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心氣充沛,心陰與心陽協調,心臟搏動有力,頻率適中,節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輸布全身,發揮其濡養作用。若心氣不足,心臟搏動無力,或心陰不足,心臟搏動過快而無力,或心陽不足,心臟搏動遲緩而無力,均可導致血液運行失常。
    心主血的另一內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謂『奉心化赤』。主要指飲食水谷經脾胃之氣的運化,化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為營氣和津液,營氣和津液入脈,經心火(即心陽)的作用,化為赤色血液,即【素問・經脈別論】所謂『濁氣歸心,淫精與脈。』 清・唐宗海【血證論】說:『火者,心之所主,化生為血液以濡養周身。』 可見,心有總司一身血液的運行及生成的作用。若心火虛衰,可致血液化生障礙。
    (2)主脈:心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使脈道通利,血流通暢。心與脈直接相連,形成一個密閉循環的管道系統。心氣充沛,心臟有規律的搏動,脈管有規律的舒縮,血液則被輸送到各臟腑形體官竅,發揮濡養作用,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說『心者……其充在血脈』,即是針對心、脈和血液所構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系統而言。
    脈為血之府,是容納和運輸血液的通道。營氣與血並行於脈中,故【靈樞・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血液能正常運行,發揮其濡養作用,除心氣充沛外,還有賴於血液的充盈和脈道的通利。血液是供給人體各臟腑形體官竅營養物質的載體,心血的充盛,使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脈道通利,是指脈管富有彈性並暢通無阻。脈管的舒縮與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有關。心陽與心陰協調共濟,則脈管舒縮有度,血流通暢,既不過速而致妄行,又不過緩而致瘀滯。如此血液方能在經脈中流行不止,循環往復,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血液供給的營養。
    只有心氣充沛,心陰與心陽協調,血液才能在脈管中正常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呈現面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等徵象。若心氣不充或陰陽失調,經脈壅塞不通,舒縮失常,不能正常地輸送血液,人體得不到血液濡養,常見心悸怔忡或心胸憋悶疼痛,唇舌青紫,脈細澀或結代等症。
    心、脈、血三者密切相連,構成一個血液循環系統。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管通利為基本條件。其中心臟的正常搏動,對血液循環系統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起着主導作用,故說『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
    2.藏神
    心藏神,又稱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統帥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司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的功能。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人體之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活動及性格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狹義之神。
    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們都必須在心神的主宰和調節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體生命活動。心神正常,則人體各臟腑的功能互相協調,彼此合作,全身安泰。神能馭氣控精,調節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而精藏於五臟之中而為五臟之精,五臟之精所化之氣為五臟之氣,五臟之氣推動和調控五臟的功能。因此,心神通過駕馭協調各臟腑之氣以達到調控各臟腑功能之目的。由於心所藏之神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稱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靈樞・邪客】)。同時,心為神明之髒,主宰精神意識思維及情志活動,如【靈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為之心。』 心是可接受外界客觀事物並作出反應,進行心理、意識和思維活動的臟器。這一複雜的精神活動實際上是在『心神』 的主導下,由五臟協作共同完成的。由於心為藏神之髒,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傷,首傷心神,次及相應臟腑,導致臟腑氣機紊亂。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4.在液為汗
    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化後,經汗孔排於體表的液體,如【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謂之汗。』 心在液為汗,是指心精、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素問・五藏生成】有『五臟化液:心為汗』之說。汗液的生成、排泄與心血、心神的關係十分密切。心主血脈,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滲出脈外則為津液,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心血充盈,津液充足,汗化有源,既可滋潤皮膚,又可排出體內代謝後的廢水。汗出過多,津液大傷,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可見心慌、心悸之症。故又有『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 之說。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與調節。心神清明,對體內外各種信息反應靈敏,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就會隨體內生理情況和外界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調節,所以情緒緊張、激動、勞動、運動及氣候炎熱時均可見出現象。驚恐傷心神,又可導致大量汗出,故【素問・經脈別論】說:『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由此可見,心以其主血脈和藏神功能為基礎,主司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從而維持了人體內外環境的協調平衡。又,汗是陽氣蒸化津液所致,汗多又可耗散心氣或心陽,大汗可致心氣、心陽暴脫而出現氣脫或亡陽的危候。
    5. 與夏氣相通應
    五臟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通應,心主夏。心與夏氣相通應,是因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熱為主,在人體則心為火髒而陽氣最盛,同氣相求,故夏季與心相應。人體的陽氣隨着自然界陰陽之升降而發生周期性變化。夏季則人體陽氣隆盛,生機最旺。從五臟來說,心為陽中之陽,屬火,故心之陽氣在夏季最旺盛。一般說來,心臟疾患,特別是心陽虛衰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緩解,其自覺症狀也有所減輕。而陰虛陽盛之體的心臟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又往往加重。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陽勝則身熱……能冬不能夏。』 從預防角度來看,中醫養神理論重視根據時令來調攝身心,在夏三月應當『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儘量延長戶外活動時間,使人的身心符合陽氣隆盛狀態,這樣可使心的機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擴展,發揮生命的潛能。從治療角度看,中醫學提出了『冬病夏治』 的理論。如陽虛性心臟病在『水旺』 的冬季易於發作,而『王氣』是不易治療的,故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內外陽氣隆盛之時給以適當調理,藉內外陽氣之盛,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附:心包絡
    心包絡,簡稱心包,亦稱『膻中』,是心臟外面的包膜,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在經絡學說中,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為表里,故心包絡屬於髒。古代醫家認為,心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則心包絡當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 之功用。如【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後世明清溫病學派受『心不受邪』思想的影響,在溫病學說中,將外感熱病中出現的神昏譫語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稱之為『熱入心包』 或『痰熱蒙蔽心包』。實際上,心包受邪所出現的病證,即是心的病證,心和其他臟器一樣,皆可受邪氣之侵。
    二、肺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覆蓋於心之上。肺有分葉,左二右三,共五葉。肺經肺系(指氣管、支氣管等)與喉、鼻相連,故稱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肺氣以宣發肅降為基本運行形式。肺在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覆蓋諸髒,故有『華蓋』 之稱。肺葉嬌嫩,不耐寒熱燥濕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竅,外合皮毛,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襲,故有『嬌髒』之稱。
    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在志為悲(憂),在液為涕。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屬絡於肺與大腸,相為表里。肺在五行中屬金,為陽中之陰,與自然界秋氣相通應。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首見於【內經】。【素問・五藏生成】說:『諸氣者,皆屬於肺。』 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1)主呼吸之氣: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通過肺的呼吸作用,不斷吸進清氣,排出濁氣,吐故納新,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肺主呼吸的功能,實際上是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在氣體交換過程中的具體表現:肺氣宣發,濁氣得以呼出;肺氣肅降,清氣得以吸入。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協調有序,則呼吸均勻通暢。肺氣失宣或肺氣失降,臨床都有呼吸異常的表現,但臨床表現有所不同。若是因外感引動內飲,阻塞氣道,肺氣失宣,多為胸悶氣急或發為哮喘;若是因肝火上炎,耗傷肺陰,肺失肅降,多致喘咳氣逆。
    (2)主一身之氣: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作用。故【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
    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體現於宗氣的生成。一身之氣主要由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構成。宗氣屬後天之氣,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氣相結合而生成。宗氣在肺中生成,積存於胸中『氣海』,上走息道出喉嚨以促進肺的呼吸,如【靈樞・五味】所說『其大氣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並能貫注心脈以助心推動血液運行,還可沿三焦下行臍下丹田以資先天元氣,故在機體生命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宗氣是一身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氣的生成關係着一身之氣的盛衰,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健全與否,不僅影響着宗氣的生成,也影響着一身之氣的盛衰。肺主一身之氣的運行,體現於對全身氣機的調節作用。肺有節律的呼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着重要的調節作用。肺的呼吸均勻通暢,節律一致,和緩有度,則各臟腑經絡之氣升降出入運動通暢協調。
    肺的呼吸失常,不僅影響宗氣的生成及一身之氣的生成,導致一身之氣不足,即所謂『氣虛』,出現少氣不足以息、聲低氣怯、肢倦乏力等症,並且影響一身之氣的運行,導致各臟腑經絡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調。
    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實際上都基於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調勻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勢必影響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若肺喪失了呼吸功能,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新陳代謝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了。所以說,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主要取決於肺的呼吸功能。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2.主行水
    肺主行水,是指肺氣的宣發肅降作用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素問・經脈別論】稱作『通調水道』。肺主行水的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肺氣的宣發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較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面諸竅;外達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潤之;輸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衛氣的推動作用下化為汗液,並在衛氣的調節作用下有節制地排出體外。二是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較稠厚部分,向內向下輸送到其他臟腑以濡潤之,並將臟腑代謝所產生的濁液(廢水)下輸至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輸布水液,故說『肺主行水』。又因為肺為華蓋,在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參與調節全身的水液代謝,故清・汪昂【醫方集解】稱『肺為水之上源』。
    外邪襲肺,肺失宣發,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輸布失常,出現無汗、全身水腫等症。內傷及肺,肺失肅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輸其他臟腑,濁液不能下行至腎或膀胱,出現咳逆上氣,小便不利,或水腫。肺氣行水功能失常,導致脾轉輸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為痰飲水濕;水飲蘊積肺中,阻塞氣道,則影響氣體交換,一般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現,甚則不能平臥。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致全身水腫,並能影響他髒的功能。臨床上對水液輸布失常的痰飲、水腫等病證,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氣利水』的方法進行治療。由於水液輸布障礙主要是因外邪侵襲而致肺氣的宣發作用失常,故臨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來治療,即【內經】所謂『開鬼門』之法,古人喻之為『提壺揭蓋』,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則稱之為『開上源以利下流』。
    3.朝百脈,主治節
    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流經於肺,經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然後再通過肺氣宣降作用,將富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
    全身的血脈均統屬於心,心氣是血液循環運行的基本動力。而血液的運行,又賴於肺氣的推動和調節,即肺氣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肺通過呼吸運動,調節全身氣機,從而促進血液運行。故【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難經・一難】說:『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 同時,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氣相結合,生成宗氣,而宗氣有『貫心脈』以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肺氣充沛,宗氣旺盛,氣機調暢,則血運正常。若肺氣虛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則可導致心血運行不暢,甚至血脈瘀滯,出現心悸胸悶,唇青舌紫等症;反之,心氣虛衰或心陽不振,心血運行不暢,也能影響肺氣的宣通,出現咳嗽、氣喘等症。
    肺主治節,是指肺氣具有治理調節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氣、血、水的作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主治節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治理調節呼吸運動: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協調,維持通暢均勻的呼吸,使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二是調理全身氣機:通過呼吸運動,調節一身之氣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氣機調暢。三是治理調節血液的運行:通過肺朝百脈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輔佐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四是治理調節津液代謝:通過肺氣的宣發與肅降,治理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與排泄。由此可見,肺主治節,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生理特性
    1.  肺為華蓋
    『華蓋』,原指古代帝王的車蓋,【內經】喻為肺臟。【素問・病能論】說:『肺為藏之蓋也。』肺位於胸腔,覆蓋五臟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華蓋』之稱。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稱之為『水之上源』。肺覆蓋於五臟六腑之上,又能宣發衛氣於體表,具有保護諸髒免受外邪侵襲的作用,故【素問・痿論】說:『肺者,髒之長也』;【靈樞・九針論】說:『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 由於肺位最高,與外界相通,故溫邪外侵,首先被犯;肺又外合皮毛,風寒燥濕外襲,皮毛受邪,亦內合於肺。故肺為諸邪易侵之髒。
    2.肺為嬌髒
    肺為嬌髒,是對肺的生理病理特徵的概括。生理上,肺臟清虛而嬌嫩,吸之則滿,呼之則虛,為臟腑之華蓋,百脈之所朝會;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從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為病;其他臟腑病變,亦常累及於肺。簡而言之,肺位最高,邪必先傷;肺為清虛之髒,清輕肅靜,不容纖芥,不耐邪氣之侵。故無論外感、內傷或其他臟腑病變,皆可病及於肺而發生咳嗽、氣喘、咯血、失音、肺癆、肺痿等病症。若嬌嫩之肺臟一旦被邪侵犯,治療當以『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為法則,用藥以輕清、宣散為貴,過寒過熱過潤過燥之劑皆所不宜。
    3.主宣發與肅降
    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具有向內向下清肅通降的作用。肺的宣發與肅降功能,是由肺氣的升降運動來實現的,故稱『肺氣宣發』和『肺氣肅降』。
    肺氣的宣發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氣與津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呼出體內濁氣;二是將脾所轉輸來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輸頭面請竅,外達於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發衛氣於皮毛肌腠,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將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並控制和調節其排泄。如【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靈樞・癰疽】說:『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若因外感風寒而致肺失宣發,則致呼吸不暢,胸悶喘咳;衛氣被郁遏,腠理閉塞,可致惡寒無汗;津液內停,可變為痰飲,阻塞氣道,則見呼吸困難,喘咳不得臥。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肺氣的肅降作用,能向內向下布散氣和津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氣,並將吸入之清氣與谷氣相融合而成的宗氣向下布散至臍下,以資元氣;二是將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內布散於其他臟腑以濡潤之;三是將臟腑代謝後產生的濁液下輸於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人體臟腑氣機的運動規律,一般是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肺位胸中,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其氣以清肅下降為順。若肺失肅降,則可出現呼吸表淺或短促,咳喘氣逆等症。
    肺氣的宣發和肅降,是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的兩個方面。宣發與肅降協調,則呼吸均勻通暢,水液得以正常的輸布代謝,所謂『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宣發與肅降失調,則見呼吸失常和水液代謝障礙。一般說來,外邪侵襲,多影響肺氣的宣發,導致肺氣不宣為主的病變;內傷及肺,多影響肺氣的肅降,導致肺失肅降為主的病證。宣發與肅降失常又是相互影響,同時井見的。如外感風寒首先導致肺的宣發功能障礙而出現胸悶鼻塞、惡寒發熱、無汗等症,同時也可引起肺的肅降功能失常而伴有咳嗽喘息。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係
    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它們依賴於衛氣和津液的溫養和潤澤,具有防禦外邪,調節津液代謝,調節體溫和輔助呼吸的作用。肺與皮毛相合,是指肺與皮毛的相互為用關係。
    肺對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①肺氣宣發,宣散衛氣於皮毛,發揮衛氣的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及防禦外邪侵襲的作用;②肺氣宣發,輸精於皮毛,即將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於全身皮毛肌腠以滋養之,使之紅潤光澤。若肺精虧、肺氣虛,既可致衛表不固而見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濡而見枯槁不澤。
    皮毛對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①皮毛能宣散肺氣,以調節呼吸。【內經】把汗孔稱作『玄府』,又叫『氣門』,是說汗孔不僅是排泄汗液之門戶,而且也是隨着肺的宣發和肅降進行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部位。②皮毛受邪,可內合於肺。如寒邪客表,衛氣被郁遏,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脈緊等症,若伴有咳喘等症,則表示病邪已傷及肺臟。故治療外感表證時,解表與宣肺常同時並用。
    2.在竅為鼻
    鼻為呼吸之氣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所以稱鼻為肺之竅。鼻為呼吸道之最上端,通過肺系(喉嚨、氣管等)與肺相聯,具有主通氣和主嗅覺的功能。鼻的通氣和嗅覺功能,都必須依賴肺氣的宣發作用。肺氣宣暢,則鼻竅通利,呼吸平穩,嗅覺靈敏;肺失宣發,則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覺亦差。故曰:『鼻者,肺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靈樞・脈度】)。臨床上常把鼻的異常變化作為診斷肺病的依據之一,而治療鼻塞流涕、嗅覺失常等病證,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3.在志為憂(悲)
    關於肺之志,【內經】有二說:一說肺之志為悲;一說肺之志為憂。但在論及五志相勝時則說『悲勝怒。』悲和憂雖然略有不同,但其對人體生理活動的影響是大致相同的,因而憂和悲同屬肺志。悲憂皆為人體正常的情緒變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氣所化生,是肺精、肺氣生理功能的表現形式。過度悲哀或過度憂傷,則屬不良的情志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損傷肺精、肺氣,或導致肺氣的宣降運動失調。【素問・舉痛論】說:『悲則氣消。』 悲傷過度,可出現呼吸氣短等肺氣不足的現象。反之,肺精氣虛衰或肺氣宣降失調時,機體對外來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易於產生悲憂的情緒變化。
    4.在液為涕
    涕,即鼻涕,為鼻粘膜的分泌液,有潤澤鼻竅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氣的宣發作用布散於鼻竅,故【素問・宣明五氣】說:『五臟化液……肺為涕。』肺精、肺氣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從涕的變化中得以反映。如肺精、肺氣充足,則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寒邪襲肺,肺氣失宣,肺之精津被寒邪所凝而不化,則鼻流清涕;肺熱壅盛,則可見喘咳上氣,流涕黃濁;若燥邪犯肺,則又可見鼻干而痛。
    5.與秋氣相通應
    五臟與自然界四時陰陽相通應,肺主秋。肺與秋同屬於五行之金。時令至秋,暑去而涼生,草木皆凋。人體肺臟主清肅下行,為陽中之陰,同氣相求,故與秋氣相應。秋季之肅殺,是對夏氣生長太過的削減;肺氣之肅降,是對心火上炎太過的制約。肺與秋氣相通,故肺金之氣應秋而旺,肺的制約和收斂功能強盛。時至秋日,人體氣血運行也隨『秋收』之氣而衰落,逐漸向『冬藏』過渡。故養生家強調,人氣亦當順應秋氣而漸收。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秋三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治療肺病時,秋季不可過分發散肺氣,而應順其斂降之性。此外,秋季氣候多清涼乾燥,而肺為清虛之髒,喜潤惡燥,故秋季易見肺燥之證,臨床常見乾咳無痰、口鼻乾燥、皮膚乾裂等症。
    三、脾
    脾位於中焦,在隔之下,胃的左方。【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統攝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輸布其精微的主要臟器。人出生之後,生命活動的繼續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均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脾氣的運動特點是主升舉。脾為太陰濕土,又主運化水液,故喜燥惡濕。
    脾在體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屬絡於脾與胃,相為表里。脾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長夏之氣相通應,旺於四時。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運化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並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功能。這是整個飲食物代謝過程中的中心環節,也是後天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生理機能。為了更好地理解脾氣運化的具體作用和過程,將其分為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的生理過程來闡述。
   (1)運化食物:運化食物,是指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並轉輸其精微(谷精)的功能。食物經胃的受納腐熟,被初步消化後,變為食糜,下送於小腸作進一步消化。食物的消化雖在胃和小腸中進行,但必須經脾氣的推動、激發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由胃傳入小腸的食糜,經脾氣的作用進一步消化後,則分為清濁兩部分。其精微部分,經脾氣的激發作用由小腸吸收,再由脾氣的轉輸作用輸送到其他四髒,分別化為精、氣、血、津液,內養五臟六腑,外養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即【素問・玉機真藏論】所謂『脾為孤髒,中央土以灌四傍』;【素問・厥論】所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脾氣的運化功能健全,則能為化生精、氣、血等提供充足的養料,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就能得到充足的營養而發揮正常的生理活動。若脾氣的運化功能減退,稱為脾失健運,也必然影響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2)運化水液:運化水液,是指脾氣的吸收、轉輸水精,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脾氣運化水液的功能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將胃和小腸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腸吸收的水液,由腎氣的蒸化作用回收的水液,經脾氣的轉輸作用上輸於肺,再由肺的宣發肅降作用輸布於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素問・經脈別論】)。二是在水液的代謝過程中起樞轉作用。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為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凡水液的上騰下達,均賴於脾氣的樞轉。脾氣散精,將水精和部分谷精一同上輸於肺,其中清純部分經肺的宣發作用,輸布於皮毛。肌腠和頭面諸竅而潤澤之;濃厚部分在肺的肅降作用下,下行濡潤五臟六腑。輸送到皮膚肌腠的津液被利用後可化汗排出體外。輸送到臟腑的水精,被臟腑利用後化為濁液歸腎或膀胱,經腎氣的蒸化作用,濁中之清上升,經脾氣之轉輸上達於肺,再次參與水液代謝;濁中之濁變為尿液排出體外。由於脾氣在水液的升降布散運動中發揮着樞轉作用,使之上行下達,暢通無阻,從而維持了水液代謝的平衡。若脾氣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停聚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至導致水腫,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臨床治療此類病證,一般採用健脾燥濕和健脾利水之法。
    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是脾主運化的兩個方面,二者是同時進行的。飲食物是人類出生後所需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生成精、氣、血、津液的主要物質基礎,而飲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轉輸都由脾所主,脾氣不但將飲食物化為水谷精微,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將水谷精微吸收並轉輸至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其發揮正常功能,並能充養先天之精,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故稱為『後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 的理論,對養生防病有着重要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脾胃,使脾氣充實,運化功能健全,則正氣充足,不易受到邪氣的侵襲,即所謂『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否則,脾氣不健,氣血虧虛,人體易病。所以元・李杲【脾胃論・脾胃盛衰論】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2.主統血
    脾主統血,是指脾氣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的功能。明・薛己【薛氏醫案】明確提出:『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統攝於血。』 清・沈明宗【張仲景金匱要略】也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
    脾氣統攝血液的功能,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的體現。脾氣是一身之氣分布到脾臟的一部分,一身之氣充足,脾氣必然充盛;而脾氣健運,一身之氣自然充足。氣足則能攝血,故脾統血與氣攝血是統一的。脾氣健旺,運化正常,氣生有源,氣足而固攝作用健全,血液則循脈運行而不逸出脈外。若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氣生無源,氣衰而固攝功能減退,血液失去統攝而導致出血。病理上,脾不統血與氣不攝血的機理亦是一致的。只是由於脾氣有升舉的特性,並與肌肉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習慣上把下部和肌肉皮下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肌衄等,稱為脾不統血,寓涵血隨氣陷而下逸出血的病機在內。脾不統血由氣虛所致,屬虛性出血,一般出血色淡質稀,如為便血,可呈黑色柏油樣,並有氣虛見症。
    (二)生理特性
    1.脾氣生升
    脾氣主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具體表現為升清和升舉內臟兩方面生理作用。
   (1)升清:『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脾主升清,是指脾氣的升動轉輸作用,將胃腸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輸於心、肺等髒,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濡潤全身。若脾氣虛衰或被濕濁所困,升動轉輸功能失常,則致水谷精微和水液的輸布運行失常,氣血的化生和輸布障礙,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因得不到精氣血津液的滋潤、濡養和激發、推動作用而致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因而出現各種各樣的代謝失常的病變。
    脾氣的升清作用,實際上是脾氣運化功能的表現形式。脾主升清與胃主降濁相對而言,二者相互為用,相反相成。『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脾胃門】),脾胃升降協調,共同完成飲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若脾氣虛弱而不能升清,濁氣亦不得下降,則上不得精氣之滋養而見頭目眩暈,精神疲憊;中有濁氣停滯而見腹脹滿悶;下有精氣下流而見便溏、泄瀉。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饗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2)升舉內臟:脾主升舉內臟,是指脾氣上升能起到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氣上升而胃氣下降,升降協調平衡,是維持臟器位置恆定不移的重要因素。由於脾氣是主升的,因而脾氣上升是防止內臟位置下垂的重要保證。若脾氣虛弱,無力升舉,反而下陷,可導致某些內臟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陰挺)、脫肛(直腸脫垂)等。臨床治療內臟下垂病證,常採用健脾升陷的補中益氣湯治之。『中氣』是脾胃二氣的合稱,是升降協調的沖和之氣,其氣下陷主要責之脾氣不升,故中氣下陷也稱為脾氣下陷。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2.喜燥惡濕
    喜燥惡濕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與胃的喜潤惡燥相對而言。脾之所以有喜燥惡濕的特性,是與其運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分不開的。脾氣健旺,運化水液功能發揮正常,水精四布,自然無痰飲水濕的停聚。然脾氣升動,才能將水液上輸於肺,即所謂『脾氣散精,上輸於肺』,而脾氣升運的條件之一就是脾體乾燥而不被痰飲水濕所困,如清・吳達【醫學求是】所說:『脾燥則升。』 若脾氣虛衰,運化水液的功能障礙,痰飲水濕內生,即所謂『脾生濕』;水濕產生之後,又反過來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脾陽不振,稱為『濕困脾』。外在濕邪侵入人體,困遏脾氣,致脾氣不得上升,也稱為『濕困脾』。由於內濕、外濕皆易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影響正常功能的發揮,故脾欲求乾燥清爽,即所謂『脾喜燥而惡濕』。臨床上,對脾生濕,濕困脾的病證,一般是健脾與利濕同治,所謂『治濕不治脾,非其治也。』
    據以上兩個生理特性,可以推測脾氣下陷的病機主要有二:一是脾氣虛衰,無力升舉,又稱為中氣下陷,當健脾益氣治之;二是脾氣被濕所困,不得上升反而下陷,治當除濕與健脾兼用。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係
    1.在體合肉,主四肢
    脾在體合肉,是指脾氣的運化功能與肌肉的壯實及其功能發揮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如【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全身的肌肉,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營養滋潤,才能壯實豐滿,並發揮其收縮運動的功能,正如張志聰注釋【素問・五藏生成】所說:『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故主肉。』 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轉輸障礙,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營養和滋潤,必致瘦削,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健脾胃生精氣是治療痿證的基本原則,【素問・痿論】稱為『治痿獨取陽明』。四肢與軀幹相對而言,是人體之末,故又稱『四末』。人體的四肢,同樣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營養和滋潤,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故稱『脾主四肢』。脾氣健運,則四肢的營養充足,活動輕勁有力;若脾失健運,轉輸無力,則四肢的營養缺乏,可見倦怠無力,甚或痿廢不用。所以【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徑至),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即是說明四肢的功能正常與否,與脾氣的運化和升清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關。
    2.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於口,是指人的食慾、口味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口腔在消化道的最上端,主接納和咀嚼食物。食物經咀嚼後,便於胃的受納和腐熟。脾的經脈『連舌本,散舌下』,舌又主司味覺,所以,食慾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運化功能是否正常。脾氣健旺,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如【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若脾失健運,濕濁內生,則見食欲不振,口味異常,如口淡乏味、口膩、口甜等。
    脾之華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澤可以反映脾氣功能的盛衰。如【素問・五藏生成】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靈樞・五閱五使】說:『口唇者,脾之官也。』 脾氣健旺,氣血充足,則口唇紅潤光澤;脾失健運,則氣血衰少,口唇淡白不澤。
    3.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與思志相關。思即思慮,屬人體的情志活動或心理活動的一種形式,與思維、思考等概念有別。思雖為脾志,但與心神有關,故有『思出於心,而脾應之』之說。正常限度內的思慮,是人人皆有的情志活動,對機體並無不良影響。但思慮過度,或所思不遂,則會影響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並且主要影響氣的運動,導致氣滯或氣結。從影響臟腑的生理功能來說,思慮太過,最易妨礙脾氣的運化功能,致使脾胃之氣結滯,脾氣不能升清,胃氣不能降濁,因而出現不思飲食、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
    4.在液為涎
    涎為口津,即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氣化生並轉輸布散,故說『脾在液為涎』。涎具有保護口腔粘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旺盛,以助穀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於脾而溢於胃』 之說。在正常情況下,脾精、脾氣充足,涎液化生適量,上行於口而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氣不攝,則導致涎液化生異常增多,可見口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氣失卻推動激發之能,則見涎液分泌量少,口乾舌燥。
    5.與長夏之氣相通應
    五臟應四時,脾與四時之外的『長夏』(夏至~ 處暑)相通應。長夏之季,氣候炎熱,雨水較多,天陽下迫,地氣上騰,濕為熱蒸,蘊釀生化,萬物華實,合於土生萬物之象,而人體的脾主運化,化生精氣血津液,以奉生身,類於『土愛稼穡』之理,故脾與長夏,同氣相求而相通應。長夏之濕雖主生化,而濕之太過,反困其脾,使脾運不展。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為濕傷,諸多濕病由此而起。又因時逢炎夏,濕與熱兼,濕熱交相為病,多見身熱不揚、肢體困重、脘悶不舒、納呆泄瀉等濕熱交結不解的症狀。治療應因時制宜,除濕而熱自退,所謂『濕去熱孤』 之法。
    此外,又有『脾主四時』之說。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提出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表明四時之中皆有土氣,而脾不獨主一時。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充養;心肺肝腎的生理功能,皆賴脾氣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質的支撐。脾氣的運化功能正常,則四髒得養,功能正常發揮,人體康健,不易得病,有病也易於康復。這即是脾主四時的意義所在。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四、肝
    肝位於腹腔,橫隔之下,右脅之內。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臨證指南醫案・肝風】有肝『體陰而用陽』之說,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稱之為『剛髒』。【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膽附於肝,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屬絡於肝與膽,相為表里。肝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與自然界春氣相通應。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等作用。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乃元代醫家朱震亨,他在【格致餘論・陽有餘陰不足論】明確提出:『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 目前對『肝主疏泄』功能的認識,是在臨床實踐中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的。
    肝氣的疏泄作用,調暢全身氣機,使臟腑經絡之氣的運行通暢無阻。氣機,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機體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機能活動,全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由於肝氣的生理特點是主升、主動,這對於全身氣機的疏通、暢達,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肝氣的疏泄功能,對各臟腑經絡之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協調平衡,起着重要的調節作用,對維持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功能活動的有序進行,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肝氣的疏泄功能正常發揮,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形體、官竅等的功能活動也穩定有序。肝氣的疏泄功能失常,稱為肝失疏泄。根據其所致病證的不同表現,可分為兩個方面:一為肝氣的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鬱傷肝,肝氣不舒,疏泄失職,氣機不得暢達,形成氣機鬱結的病理變化,稱為『肝氣鬱結』,臨床表現多見悶悶不樂,悲憂欲哭,胸脅、兩乳或少腹等部位脹痛不舒等。二是肝氣的疏泄功能太過,常因暴怒傷肝,或氣鬱日久化火,導致肝氣亢逆,升發太過,稱為『肝氣上逆』,多表現為急躁易怒,失眠頭痛,面紅目赤,胸脅乳房常走竄脹痛,或使血隨氣逆而吐血、咯血,甚則卒然昏厥,如【素問・調經論】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返)則生,不反則死。』
    肝氣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為剛髒及肝氣主動、主升的生理特點,是維持肝臟本身及相關臟腑的功能協調有序的重要條件。肝氣疏泄調暢氣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血液與津液的運行輸市: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代謝,有賴於氣機的調暢。肝的疏泄功能,能調暢氣機,使全身臟腑經絡之氣的運行暢達有序。氣能運血,氣行則血行,故說肝氣的疏泄作用能促進血液的運行,使之暢達而無瘀滯。若氣機鬱結,則血行障礙,血運不暢,血液瘀滯停積而為瘀血,或為Y積,或為腫塊,在女子可出現經行不暢、經遲、痛經、經閉等。若肝氣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經,出現嘔血、咯血等出血,或女子月經過多、崩漏不止等症。氣能行津,氣行則津布,故說肝的疏泄作用能促進津液的輸布代謝,使之無聚濕成水生痰化飲之患。若肝氣疏泄功能失常,氣機鬱結,亦會導致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形成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出現水腫、痰核等病症。因此,疏肝理氣是治療瘀血內阻和痰飲水濕內停的常法,而相對於健脾升陷是治療下出血的常用方法,平肝降氣是治療上出血的首要方法。
    (2)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膽汁分泌排泄:脾氣以升為健,胃氣以降為和。脾胃的運化功能,體現在脾胃之氣的升降相因,平衡協調,這與肝氣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肝氣疏泄,調暢氣機,有助於脾胃之氣的升降,從而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還要藉助於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因為膽汁是參與飲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膽汁乃肝之餘氣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氣疏泄功能的影響。肝氣的疏泄功能正常發揮,全身氣機調暢,膽汁才能夠正常的分泌與排泄。如果肝氣的疏泄功能失常,出現肝氣鬱結或肝氣上逆,膽汁則不能正常的分泌與排泄,可導致膽汁郁滯,影響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臨床可出現食慾減退、口苦、黃疸、厭食油膩、腹脹、腹痛等症。正因為肝的疏泄作用與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膽汁的分泌排泄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肝病常影響脾胃及膽的功能,出現肝木乘土(脾胃)及膽汁郁滯不暢的病變。若肝病以影響脾土為主的,多稱之為『肝脾不調』 或『肝脾不和』,導致脾失健運,穀食不化,可出現胸脅脹滿、腹脹腹痛等症;若引起脾氣不升,『清氣在下,則生饗泄』,可出現腸鳴、腹瀉等症。治宜疏肝健脾,肝脾同調之法。若肝病以影響胃土為主的,多稱之為『肝氣犯胃』 或『肝胃不和』,導致胃失受納和降,可出現胸脅脘腹脹滿或疼痛、納呆等症;導致胃氣不降,『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可出現噯氣、噁心、嘔吐、泛酸等症。治宜疏肝和胃之法。若肝病影響膽腑,膽汁排泄失常而出現郁滯,則見腹痛腹脹、飲食不化等症,重者可見高熱、潮熱、腹部絞痛;膽汁郁滯日久,則易生結石。治療則當疏肝理氣以促進膽汁的分泌排泄。
    (3)調暢情志:肝氣的疏泄功能,能調暢氣機,因而能使人心情舒暢,既無亢奮,也無抑鬱。情志活動,指人的情感、情緒變化,是精神活動的一部分。情志活動分屬五臟,但由心所主。心之所以有主神志的功能,是與心主血脈密切相關的。而血的正常運行,又要依賴於氣機的調暢,因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所以肝具有調暢情志的功能。肝氣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心情舒暢,情志活動正常;若肝氣的疏泄功能不及,肝氣鬱結,可見心情抑鬱不樂,悲憂善慮;若肝氣鬱而化火,或大怒傷肝,肝氣上逆,常見煩躁易怒,亢奮激動。反之,情志活動異常,又多導致氣機失調的病變,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等(【素問・舉痛論】)。由於情誌異常與肝氣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密切關係,故治療情志病時應着重調理肝氣,如趙獻可【醫貫・郁病論】說:『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諸郁皆因而愈。一方曰何?逍遙散是也。』 肝氣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引起情志活動的異常,而強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亦可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導致肝氣鬱結或肝氣上逆的病理變化。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8-28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P>  (4)促進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女子的排卵與月經來潮,男子的排精等,與肝氣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關係。【格致餘論・陽有餘陰不足論】說:『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男子精液的貯藏與施泄,是肝腎二髒之氣的閉藏與疏泄作用相互協調的結果。肝氣的疏泄功能發揮正常,則精液排泄通暢有度;肝失疏泄,則排精不暢。女子的按時排卵,也是肝氣疏泄和腎氣閉藏功能相互協調的體現。氣機調暢又是女子行經能否通暢有度的重要條件,因而亦受肝氣的疏泄功能的影響。肝氣的疏泄功能正常發揮,則月經周期正常,經行通暢;若肝失疏泄,氣機失調,則見月經周期紊亂,經行不暢,甚或痛經。治療此類病證,常以疏肝為第一要法。由於肝氣的疏泄功能對女子的生殖機能尤為重要,故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藏血的生理意義有以下五個方面:
    (l)涵養肝氣: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養肝氣,使之沖和暢達,發揮其正常的疏泄功能,防止疏泄太過而亢逆。
    (2)調節血量: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據生理需要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對恆定的。但是隨着機體活動量的增減、情緒的變化、外界氣候的變化等因素,人體各部分的血量也隨之有所變化。這種變化是通過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實現的。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肝臟就通過肝氣的疏泄作用將所貯藏的血液向外周輸布,以供機體的需要。當人體處於安靜或情緒穩定時,機體外周對血液的需求量相對減少,部分血液便又歸藏於肝。【素問・五藏生成】說:『人臥血歸於肝』,王冰註解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3)濡養肝及筋目: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可濡養肝臟及其形體官竅,使其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問・五藏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如果肝臟有病,貯藏血液減少,可出現肝血虛虧,濡養功能減退的病變。如肝血不足,不能濡養目,則兩目乾澀昏花,或為夜盲;若不能濡養筋,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
    (4)為經血之源:肝貯藏充足的血液,為女子月經來潮的重要保證。肝藏血而稱為血海,沖脈起於胞中而通於肝,與女子月經來潮密切相關,也稱為『血海』。女子以血為本,肝藏血充足,沖脈血液充盛,是其月經按時來潮的重要保證。肝血不足時,可見月經量少,甚則閉經。
    (5)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氣有固攝血液之能,肝氣充足,則能固攝肝血而不致出血;又因陰氣主凝,肝陰充足,肝陽被涵,陰陽協調,則能發揮凝血功能而防止出血。故明・章潢【圖書編】說:『肝者,凝血之本。』
    肝藏血功能失職,引起各種出血,稱為肝不藏血。肝不藏血的病機大致有三:一是肝氣虛弱,收攝無力。如元・朱震亨【丹溪心法・頭眩】說:『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 二是肝陰不足,肝陽偏亢,血不得凝而出血不止。三是肝火亢盛,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臨床上均可出現吐、衄、咯血,或月經過多,或崩漏等出血徵象,但從出血的多寡,血出之勢及兼症上可對其病機和證候予以鑑別。其中氣虛者宜補肝氣,兼以健脾;陰虛者宜滋肝陰,兼以補氣;火旺者宜清瀉肝火,兼以降氣。
    肝主疏泄,其用屬陽,又主藏血,其體屬陰,故有『肝體陰而用陽』 之說。疏泄與藏血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郁遏,則血脈得暢。』 肝的疏泄功能和藏血功能是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的。肝主疏泄關係到人體氣機的調暢,肝主藏血關係到血液的貯藏和調節,故二者密切的關係就體現為氣與血的和調。肝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血運通達,藏血功能才有保障;肝藏血功能正常,則發揮血的濡養作用,不使肝氣亢逆,才能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若肝的疏泄功能減退,肝氣鬱滯,可導致血瘀證;氣鬱化火,迫血妄行,或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可見吐衄或婦女崩漏等出血證。肝陰不足,失其柔和涼潤之能,可致肝陽升泄太過,甚或導致陽亢風動等病變。肝血虧虛,失其濡養之能,可致筋目失養的病變。
    (二)生理特性
     1. 肝為剛髒
    肝為剛髒,是指肝氣主升主動,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肝在五行屬木,木性曲直,肝氣具有木的沖和條達、伸展舒暢之能;肝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氣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內寄相火,主升主動,皆反映了肝為剛髒的生理特性。肝病常表現為肝氣升動太過的病理變化,如肝氣上逆、肝火上炎。肝陽上亢和肝風內動等,臨床多出現眩暈、面赤、煩躁易怒、筋脈拘攣,甚則抽搐、角弓反張等症狀,也反證了肝氣的剛強躁急特性。治療上多用鎮肝補虛,以柔制剛,以合木之曲直特性。
    另外,肝為剛髒與肺為嬌髒相對而言,肝氣主左升,肺氣主右降,左升與右降相反相成,剛髒與嬌髒剛柔相濟。若肝氣升動太過,肺氣肅降不及,則出現『左升太過,右降不及』 的肝火犯肺的病理變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