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人體以五臟爲中心,與六腑相配合,以精氣血津液爲物質基礎,通過經絡的聯絡作用,使髒與髒、髒與腑、腑與腑、髒與奇恆之腑之間密切聯繫,將人體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繫,除在形態結構上得到一定體現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協同、相互爲用的關係。這種關係,突出表現在五臟的系統分屬關係、五臟的生克制化關係、五臟的精氣陰陽關係等方面。臟腑之間的關係主要有:髒與髒之間的關係,髒與腑之間的關係,腑與腑之間的關係,髒與奇恆之腑之間的關係。
一、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心、肺、脾、肝、腎五臟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病理變化,但五臟之間又存在著密不可分的生理聯繫和病理影響。五臟之間的關係,不能只局限於五行的生克乘侮範圍,更應注重五臟精氣陰陽及其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爲用、相互資生、相互協調。
(一)心與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氣,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與肺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運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協同調節關係。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兩者相互協調,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機體各臟腑組織的新陳代謝。血液的正常運行,必須依賴於心氣的推動,亦有賴於肺氣的輔助。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正常的血液循環,又能維持肺主氣功能的正常進行。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加強了血液運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協調平衡。因此,積於胸中的宗氣是連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環節。在病理上,若肺氣虛弱,行血無力或肺失宣肅,肺氣壅塞,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易致心血瘀阻;反之,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血行不暢,也可影響肺的呼吸功能,導致胸悶、咳喘等症。
(二)心與脾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統血。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爲用及血液運行方面的相互協同。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養於脾以維持其正常的運化功能。水谷精微通過脾的轉輸升清作用,上輸於心肺,貫注於心脈而化赤爲血。脾主運化而爲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證心血充盈。病理上,若脾虛失於健運,化源不足,或統血無權,慢性失血,均可導致血虛而心失所養。而勞神思慮過度,既耗心血,又損脾氣,亦可形成心脾兩虛之證。臨床常見眩暈、心悸、失眠、多夢、腹脹、食少、體倦無力、精神萎靡、面色無華等症,治之以補養心脾的歸脾湯之類。
血液運行方面: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即有賴於心氣的推動以維持通暢而不遲緩,又依靠脾氣的統攝以使血行脈中而不逸出。血液能正常運行而不致脫陷妄行,全賴心主行血與脾主統血的協調。若心氣不足,行血無力,或脾氣虛損,統攝無權,均可導致血行失常的病理狀態,或見氣虛血瘀,或見氣虛失攝的出血。
(三)心與肝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調暢情志。因此,心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行血與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調節兩個方面。
血液運行方面:心主行血,心爲一身血液運行的樞紐;肝藏血,肝是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重要臟器。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所以說:『肝藏血,心行之」(王冰注【素問・五藏生成】)。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隨人體生理需求進行血量調節,也有利於心行血功能的正常進行。心血,是指心所主的運行於心與血脈中的血液,包括運行於心脈中的血液;肝血,是指貯藏於肝臟內的血液。因此,心血與肝血,基本上概括了全身之血液,而全身血液的虧虛,也主要表現爲心血和肝血兩虛的心肝血虛證。此外,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終導致心肝血瘀的病理變化。
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識、思維及情志活動。肝主疏泄,調暢氣機,維護精神情志的舒暢。心肝兩髒,相互爲用,共同維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動。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於肝氣疏泄,情志調暢;肝氣疏泄有度,情志暢快,亦有利於心神內守。病理上,心神不安與肝氣鬱結,心火亢盛與肝火亢逆,可兩者並存或相互引動。前者可出現以精神恍惚、情緒抑鬱爲主症的心肝氣鬱證,後者則出現以心煩失眠、急躁易怒爲主症的心肝火旺的病理變化。
(四)心與腎
心與腎在生理上的聯繫,主要表現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的機理,主要從水火既濟、精神互用、君相安位來闡發。
水火既濟:心居上焦屬陽,在五行中屬火;腎居下焦屬陰,在五行中屬水。就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上,故心火(陽)必須下降於腎,使腎水不寒;腎位居下,故腎水(陰)必須上濟於心,使心火不亢。腎無心火之溫煦則水寒,心無腎陰之滋潤則火熾。心與腎之間的水火升降互濟,維持了兩髒之間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根據陰陽交感和互藏的機理,腎氣分爲腎陰與腎陽,腎陰上濟依賴腎陽的鼓動;心氣分爲心陰與心陽,心火的下降需要心陰的涼潤。腎陰在腎陽的鼓動作用下化爲腎氣以上升濟心,心火在心陰的涼潤作用下化爲心氣以下行助腎。如明・周子干【慎齋遺書】說:『心腎相交,全憑升降。而心氣之降,由於腎氣之升;腎氣之升,又因心氣之降。』 清・孫慶增在【吳醫匯講】中說:『水不升爲病者,調腎之陽,陽氣足,水氣隨之而升;火不降爲病者,滋心之陰,陰氣足,火氣隨之而降。則知水本陽,火本陰,坎中陽能升,離中陰能降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