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31|回覆: 6

[中醫典籍] 【中基】第一章 第一節 精氣學說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09-8-16 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精氣學說,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是對中醫學影響較大的古代哲學思想之一。它濫觴於先秦時期,兩漢時被『元氣說』 同化。由於先秦至兩漢正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時期,故此時盛行的精氣學說必然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有著深刻的影響。
    一、古代哲學精與氣的基本概念
    精與氣的概念,在古代哲學範疇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醫學是確有區別的。爲了便於正確認識精與氣的古代哲學概念與中醫學內涵,暫將其分開敘述。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稱精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指肉眼看不見形質)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
    精氣,首見於【周易・繫辭上】與【管子】,在【呂氏春秋】、【淮南子】及【論衡】中也有所記敘。【周易・繫辭上】說:『精氣爲物。』認爲宇宙萬物由精氣構成。【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曰精。』認爲精即精微的、能夠運動變化的氣。【淮南子】稱氣爲精,認爲精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原始精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生成的共同物質基礎。上述各家,皆認爲精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因而與氣的內涵是同一的。
    【淮南子】又把精(或氣)分爲精氣與煩氣兩類,如【淮南子・精神訓】說:『煩氣爲蟲,精氣爲人。』人類稟受精氣而生,動物類稟受煩氣而成,故人與動物不僅形體有異,而且人的精神、情感、智慧也爲動物所不及。【論衡】認爲精氣是元氣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構成人體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氣。
    精氣概念的產生,源於『水地說』。古人在觀察自然界萬物的發生與成長過程中,認識到自然界萬物由水中或土地中產生,並依靠水、地的滋養、培育而成長與變化,因而把水、地並列而視爲萬物生成之本原。如【管子・水地】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又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萬物賴以生長發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說』 的基礎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變爲精爲萬物之原。人類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結合而成,亦可說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說:『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 水,即精,凝停相合而爲人。
    中醫學有關精的認識,對哲學中精氣概念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如【周易・繫辭下】說:『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把本爲醫學中男女兩性之生殖之精相結合形成胚胎之論,進一步推理爲雌雄兩性之精相結合而生成萬物,進而再引申爲天地陰陽精氣相合而萬物化生。如此把具體的生殖之精抽象爲無形可見的天地精氣。
    精氣的概念雖源於『水地說』,但水、地皆爲有形物質,人體內的精也屬有形之物,都與『有生於無』(【道德經・四十章】)的基本假設相違背,故皆難成爲宇宙萬物的生成本原。【周易】與【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爲無形而動的極細微物質。【內經】亦認爲精是充塞於太虛(宇宙)之中的極細微物質,如【素問・五運行大論】說:『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如此將精氣的概念規定爲存在於宇宙之中無形而動的極其精微的客觀實在,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從而與氣的概念同一,匯流於氣學範疇中,發展爲『氣一元論』。
 樓主| 沙舟 發表於 2009-8-16 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P>     (二)氣的基本概念
    氣,在古代哲學中,指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
    氣的概念源於『雲氣說』。雲氣是氣的本始意義,如【說文】說:『氣,雲氣也。』 先民們運用『觀物取象』的思維方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周易・繫辭下】),將直接觀察到的雲氣、風氣、水氣以及呼吸之氣等加以概括、提煉,抽象出氣的一般概念。古人在日常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體驗中,發現了天空中的白雲,體驗到了風的流動,由此產生諸多聯想與推理,並萌生出一個理性概念:自然界有形質之物皆由風、雲之類的無形無狀而變幻多端、運行不息之物所造就,即所謂『有生於無』。同時,人們在對人體生命現象的觀察中,也體悟和感受到氣的存在,認識到呼吸之氣、人活動時身體散發的『熱氣』 等,對人體生命活動至關重要。古人對自然界的雲氣、風氣及人體的呼吸之氣、熱氣等的進一步抽象,則產生了氣的一般概念:氣是無形而運行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原。
    在氣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先秦時期的先哲們抽象出沖氣、天地之氣、精氣等不同的概念。【國語】稱氣爲天地陰陽之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A,於是有地震』(【國語・周語上】)。老子稱氣爲沖氣:『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道德經・四十二章】)。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哲學,以陰陽論氣:『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荀子認爲,氣是自然之氣,天地萬物的生滅變化,是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造就的:『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禮論】)。【周易】與【管子】則將氣稱爲精氣或精。
    先秦時期出現的各種氣的概念被兩漢時期的『元氣說』所同化。元氣是宇宙的本原,是構成宇宙萬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質。這就是後世所謂的『元氣一元論』。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精氣學說是有關宇宙生成及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它認爲:精氣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個萬物相通的有機整體;人類作爲宇宙萬物之一,亦由精氣構成;精氣是存在於宇宙中的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其自身的運動變化,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一)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
    精氣學說認爲,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氣構成的,宇宙萬物的生成皆爲精或氣自身運動的結果,精或氣是構成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共同原始物質。如【周易・繫辭上】認爲,宇宙萬物皆由精氣生成,『精氣爲物』。【莊子・知北游】認爲,天地萬物及人類生靈皆爲一氣所生,『通天下一氣耳』。【淮南子・天文訓】認爲,天地及自然界萬物都是由精氣生成的,「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爲天,重濁者凝滯而爲地』,還認爲精氣分爲陰陽二氣,陽剛陰柔,二氣交感聚合,萬物乃萌生成形,『陰陽合和而萬物生』。但此精或氣並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精或氣由『道』 生,是『道生萬物』的中間環節,是構成宇宙萬物的直接物質材料。如【道德經・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兩漢時期,精氣學說被此時興起的元氣說所同化,並逐漸發展爲『元氣一元論』。『元氣一元論』認爲,氣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體,萬物皆由元氣化生。故稱氣爲『元氣』。西漢董仲舒指出:『元者,爲萬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開闢了以元氣爲萬物本原的思路。東漢王充認爲元氣是天地間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唯一本原。何休認爲元氣爲天地萬物的最初本原:『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公羊傳解詁】)。
    從『元氣一元論』的形成過程可見,兩漢時期對宇宙本原的探討,基本上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在先秦道家的『道- 氣- 物(人)』 的萬物生成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太易- 太初- 太始- 太素- 萬物』 的宇宙發生模式,以氣爲化生宇宙萬物的中間物質;二是以王充爲代表,明確提出了元氣爲宇宙萬物之本原的思想,開中國氣本論哲學之先河。
    精氣生萬物的機理,古代哲學家常用天地之氣交感,陰陽二氣合和來闡釋。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分爲天地陰陽二氣。即所謂『積陽爲天,積陰爲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二氣交感相錯於天地之間,氤氳和合而化生萬物。如【周易・咸彖】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因此,天地陰陽二氣的交感合和是宇宙萬物包括人類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根本原因。
    精氣有『無形』與『有形』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謂『無形』,即精氣處於彌散而運動狀態,充塞於無垠的宇宙空間,是精氣的基本存在形式。由於用肉眼看不見,故稱其『無形』,宋・張載有『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正蒙・太和】)之說。所謂「有形』,即精氣處於凝聚而穩定的狀態,一般都可以肉眼看清其具體性狀。有形之物爲氣凝聚而成,【素問・六節藏象論】有『氣合而有形』 之說。但習慣上仍把彌散狀態的氣稱爲『氣』,而將有形質的實體稱爲『形』。無形之氣凝聚而成有質之形,形散質潰又復歸於無形之氣。因而以氣爲本原,『無形』 與『有形』 之間處於不斷的轉化之中。
 樓主| 沙舟 發表於 2009-8-16 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精氣學說,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是對中醫學影響較大的古代哲學思想之一。它濫觴於先秦時期,兩漢時被『元氣說』 同化。由於先秦至兩漢正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時期,故此時盛行的精氣學說必然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有著深刻的影響。
    一、古代哲學精與氣的基本概念
    精與氣的概念,在古代哲學範疇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醫學是確有區別的。爲了便於正確認識精與氣的古代哲學概念與中醫學內涵,暫將其分開敘述。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稱精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指肉眼看不見形質)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
    精氣,首見於【周易・繫辭上】與【管子】,在【呂氏春秋】、【淮南子】及【論衡】中也有所記敘。【周易・繫辭上】說:『精氣爲物。』認爲宇宙萬物由精氣構成。【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曰精。』認爲精即精微的、能夠運動變化的氣。【淮南子】稱氣爲精,認爲精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原始精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生成的共同物質基礎。上述各家,皆認爲精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因而與氣的內涵是同一的。
    【淮南子】又把精(或氣)分爲精氣與煩氣兩類,如【淮南子・精神訓】說:『煩氣爲蟲,精氣爲人。』人類稟受精氣而生,動物類稟受煩氣而成,故人與動物不僅形體有異,而且人的精神、情感、智慧也爲動物所不及。【論衡】認爲精氣是元氣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構成人體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氣。
    精氣概念的產生,源於『水地說』。古人在觀察自然界萬物的發生與成長過程中,認識到自然界萬物由水中或土地中產生,並依靠水、地的滋養、培育而成長與變化,因而把水、地並列而視爲萬物生成之本原。如【管子・水地】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又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萬物賴以生長發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說』 的基礎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變爲精爲萬物之原。人類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結合而成,亦可說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說:『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 水,即精,凝停相合而爲人。
    中醫學有關精的認識,對哲學中精氣概念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如【周易・繫辭下】說:『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把本爲醫學中男女兩性之生殖之精相結合形成胚胎之論,進一步推理爲雌雄兩性之精相結合而生成萬物,進而再引申爲天地陰陽精氣相合而萬物化生。如此把具體的生殖之精抽象爲無形可見的天地精氣。
    精氣的概念雖源於『水地說』,但水、地皆爲有形物質,人體內的精也屬有形之物,都與『有生於無』(【道德經・四十章】)的基本假設相違背,故皆難成爲宇宙萬物的生成本原。【周易】與【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爲無形而動的極細微物質。【內經】亦認爲精是充塞於太虛(宇宙)之中的極細微物質,如【素問・五運行大論】說:『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如此將精氣的概念規定爲存在於宇宙之中無形而動的極其精微的客觀實在,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從而與氣的概念同一,匯流於氣學範疇中,發展爲『氣一元論』。
 樓主| 沙舟 發表於 2009-8-16 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P>    (二)精氣的運動與變化
    精氣是活動力很強,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由於精氣的運行不息,使得由精氣構成的宇宙處於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紛繁變化,都是精氣運動的結果。
    1.氣的運動
    氣的運動,稱爲氣機。氣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幾種。升與降、聚與散,雖是對立的,但保持著協調平衡關係。精氣自身的運動,化爲天地陰陽二氣,即所謂『積陽爲天,積陰爲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陰陽二氣氤氳交感,相錯相盪,產生宇宙萬物,並推動著它們的發展變化。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爲天;降已而升,升者爲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聚與散也是精氣的運動形式,宋・張載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爲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爲太虛』(【正蒙・太和】)。
    氣的運動具有普遍性。【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器,即由氣聚合所產生的形體。宇宙中任何一個有形之體,任何一個具體事物,既是由運動著的氣交感聚合而化生,其自身又具備著運動特性及升降聚散等運動形式。氣的升降聚散運動使整個宇宙充滿了生機,既可促使無數新生事物的孕育與發生,又能引致許多舊事物的衰敗與消亡,如此維持了自然界新陳代謝的平衡。氣的運動止息,宇宙則失去生生之機。
    2.氣化
    氣化,是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凡在氣的作用下或參與下,宇宙萬物在形態、性能及表現方式上所出現的各種變化,皆是氣化的結果。氣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氣與形之間的轉化:無形之氣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是『氣生形』的氣化過程;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化爲無形之氣,乃是『形化氣』的氣化過程。
    (2)形與形之間的轉化:有形之物在氣的推動與激發下亦可相互轉化,如自然界的冰化爲水、水化爲霧霜雨雪等。
    (3)氣與氣之間的轉化:無形之氣之間也可發生轉化,天氣下降於地,可變爲地氣;地氣上騰於天,又變爲天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爲雲,天氣下爲雨。』
    (4)有形之體自身的不斷更新變化:植物的生長化收藏,動物的生長壯老已等變化,皆屬有形之體自身不斷更新的氣化過程。動植物的這些變化是在有形之體的內部與自然界的無形之氣之間的升降出入轉換中進行的,它們與自然界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氣化過程分爲『化』與『變』兩種不同的類型。【素問・天元紀大論】說:『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化,是指氣的緩和的運動所促成的某些改變,類似於今之『量變』;變,是指氣的劇烈的運動所促成的顯著變化,類似於今之『質變』。不管化,還是變,皆取決於氣的運動。一旦氣的運動停止,則各種變化也就終止。故說氣的運動是產生氣化過程的前提和條件,而在氣化過程中又寓有氣的各種形式的運動。氣的運動及其維持的氣化過程是永恆的,不間斷的,它們是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與變化的內在機制。
    (三)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繫的中介
    氣別陰陽,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萬物。天、地、萬物既生,它們之間就是相對獨立的實體。但它們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由於精氣是天地萬物生成的本原,天地萬物之間又充斥著無形之氣,且這無形之氣還能滲入有形實體,與已構成有形實體的氣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換活動,因而精氣可爲天地萬物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質。精氣的中介作用一般體現於以下兩個方面:
    1.維繫著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精氣作爲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維繫著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繫,使它們成爲一個整體。這一由無形之氣把整個宇宙萬物聯繫成一個整體的認識,實際上就是【莊子・天下】所謂的『天地一體』的觀點。人爲宇宙萬物之一,處於天地氣交之中,故也爲這個整體的一部分。通過氣的中介作用,人與天地萬物的變化息息相通。如【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2.使萬物得以相互感應
    感應,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感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呂氏春秋・應同】認爲同類事物之間存在著『類同則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的相互感應的聯繫。事物間的相互感應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各種物質形態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都是感應。如樂器共振共鳴、磁石吸鐵、日月吸引海水形成潮汐,以及日月、晝夜、季節氣候變化影響人的生理與病理過程等,皆屬於自然感應現象。由於形由氣化,氣充形間,氣能感物,物感則應,故以氣爲中介,有形之物間,有形之物與無形之氣間,不論距離遠近,皆能相互感應。
 樓主| 沙舟 發表於 2009-8-16 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P>     (四)天地精氣化生爲人
    古代哲學家認爲,人類由天地之精氣相結合而生成,天地精氣是構成人體的本原物質。【管子・內業】說:『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爲人。』【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論衡・論死】說:『氣之生人,猶水之爲冰也。水凝爲冰,氣凝爲人。』 人爲宇宙萬物之一,宇宙萬物皆由精氣構成,那麼人類也由天地陰陽精氣交感聚合而化生。
    人類與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僅有生命,還有精神活動,故由『精氣』,即氣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如【淮南子・天文訓】說:『煩氣爲蟲,精氣爲人。』 人生由天地陰陽精氣凝聚而成,人死又復散爲氣。如【莊子・知北游】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論衡・論死】說:『陰陽之氣,凝而爲人;年終壽盡,死還爲氣。』 人的生死過程,也就是氣的聚散過程。
    現代科學對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產生,已經有了較明確的答案。目前普遍認可的宇宙誕生學說是所謂的『大爆炸』 理論,即觀測宇宙起源於約200億年前(一說約12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從而形成了時間、空間和物質。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最新提出的『開放暴脹』理論認爲,宇宙最初的模樣像一個豌豆大小的物質,懸浮於一片沒有時間的真空,『豌豆』 狀的宇宙存在的時間與『大爆炸』 相隔一個極短的瞬間;在這極短的瞬間內,『豌豆』狀的宇宙經歷了被稱爲『暴脹』的極其快速的膨脹過程。目前一般認爲,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是一個物質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物質、運動、時空都濃縮於一個點上的『火球』,稱爲『原始火球』。原始火球暴脹開始後3分鐘便產生了最早的原子核,100萬年左右開始形成原子,10億年後開始形成星系,到第150億年形成太陽系。太陽系是在銀河系演化過程中由一塊原始星雲演化而來,至今已有50億年的歷史。估計再過50億年,太陽系可完成其演化過程而瓦解。此原始星雲物質的99.87%濃縮在一起形成太陽,其餘的0.13%分散爲繞日運行的九大行星和其他小星體。地球是九大行星之一,形成於46億年前。約35億年前地球上生命誕生,然後逐漸發展爲生物圈。約300萬年前,人類由生物圈中分化出來。人類誕生的歷史,只占整個地球史的0.065%。如果把地球的46億年歷史比作1年,人類是在該年的12月31日18時17分誕生的。
    生命是通過化學運動產生出來的。大約在宇宙暴脹到100萬年時開始生成H元素,然後在恆星的演化中從輕元素到重元素一種一種地產生出來。大氣是地球演化的產物,現有成分以氧、氮爲主,是地球演化到第46億年的特定狀態。地球的原始大氣成分主要是CO2、CH4、CO、NH3等,不含游離氧,但是原始生命誕生的基礎。現有大氣中的氧是綠色植物出現後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距今5.7億年前剛達到現有氧濃度的1%,大約3.5億年前達到現在的水平,需氧生物才產生並發展起來。人類是從需氧生物中分化出來的。但地球化學運動最初只是無機化學變化,形成無機物;後來發展成有機化學運動,產生出有機物,如胺基酸、核苷酸等;然後再進化到生物化學運動,產生出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等。生命是以此爲基礎產生的。人類是宇宙物質進化的最高級階段的表現形態,是世界上最高級的生物,人體也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化學物質體系。
 樓主| 沙舟 發表於 2009-8-16 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P>     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奠基於先秦至秦漢時期。這一時期正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階段,故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滲透到中醫學中,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尤其對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和整體觀念的構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對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
    中醫學的精氣學說是研究人體內精與氣的內涵、來源、分布、功能、相互關係,以及與臟腑經絡關係的系統理論。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關於精或氣是宇宙萬物本原的認識,對中醫學中精是人體生命之本原,氣是人體生命之維繫,人體諸臟腑形體官竅由精化生,人體的各種機能由氣推動和調控等理論的產生,具有極爲重要的影響。中醫學的精氣理論接納了古代哲學精氣學說的精髓,將其作爲一種思維方法引入其中,與其自身固有的理論和實踐相融合,創立了獨特的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
    1.對中醫學精學說建立的影響
    中醫學的精,又稱精氣,是指藏於臟腑中的液態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既包括父母遺傳的生命物質,稱先天之精;又包括後天獲得的水谷之精,稱後天之精。
    中醫學的精理論,來源於古人對人類生殖繁衍過程的觀察與體驗,是由對生殖之精的認識發展而來。古代哲學的精學說,對中醫學的精理論的產生,起到了重要的方法學作用。
    古代哲學所謂的精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的思想,滲透到中醫學中,對人體內的精是人的形體和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之認識的產生,無疑在方法學上起到了類比思維的啟發作用。人體的各臟腑形體官竅,是由精化生的『同源異構體』,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推動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氣與神,也由精化生,精是氣和神的化生本原。
    古代哲學精氣學說的形成根源『水地說』 的出現,對中醫學精理論的建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水即是精,水生萬物對兩性相合產生生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如【管子・水地】說:『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
    2.對中醫學氣理論形成的影響
    中醫學的氣,是指人體內生命力很強、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既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激發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感受和傳遞各種生命信息的載體。氣的不斷運動,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外的新陳代謝,激發著物質與能量的轉化,負載和傳遞著生命信息,推動和調控著臟腑的機能,從而維繫著人體的生命進程。氣的運動停止,則意味著生命的終止。
    中醫學的氣概念,雖然源於古人運用『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周易・繫辭下】)的觀察思維方法,對人體各種顯而易見但至關重要的生命現象如呼吸之氣、體內散發的『熱氣』、體內上下流動之氣的觀察、體悟、抽象和純化,但與哲學氣學說的滲透與影響密切相關。
    中醫學關於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的認識,與古代哲學關於氣是運動不息的,是推動宇宙萬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動力等思想對中醫學的滲透有關。【管子・樞言】『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等的氣的運動推動著宇宙萬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思想,滲透到中醫學中,促使中醫學產生了『人氣』能激發和調控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之間及其與無形之氣之間的相互轉化的理論。這可以說是古代哲學中的『有形生於無形,有形化爲無形』 的氣化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人體之氣,既是這一氣化過程的推動力和調控力,又是這一氣化過程的中間產物。精化氣,爲有形化爲無形;氣生精,爲無形化爲有形。但中醫學所說的有形與無形之間的轉化,比古代哲學更爲具體,更爲細緻。如對氣生精,一般少說氣凝聚一起則變爲精,而是說氣的運動促進精的化生,即消耗了能量而獲得了營養物質的產生。由於人體內之氣的不斷運動,推動了物質與能量的新陳代謝,產生了維持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因而維繫了人體正常的生命進程。若人體之氣的運行失常,出現氣鬱、氣滯或氣逆等,則可致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的運行代謝失常,或郁滯不行,或凝聚爲Y積,而調理氣機,是防治此類病證的主要方法。中醫學的重氣化輕形質觀念,無疑是受【道德經】的『有生於無』的深刻影響而產生。
 樓主| 沙舟 發表於 2009-8-16 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P>    中醫學的『氣本一氣』,人身諸氣皆一身之氣之劃分的認識,無疑受了古代哲學『元氣一元論』思想的影響。中醫學將『元氣一元論』作爲一種思維方法,類比人體內的各種氣也有共同的化生之源。即一身之氣由精化生,並與吸進的自然界之清氣相融合而成;人體內的各種氣,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各臟腑經絡之氣,都是一身之氣的分化。此即所謂的『氣本一氣說』。
    古代哲學中的氣別陰陽,以成天地,天地之氣升降交感,陰陽上下合和而生養萬物的觀點,對中醫學氣學理論中關於人氣分陰陽,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協調維持人體生命進程等理論的產生,起了積極的影響。由精化生並與吸進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形成的一身之氣,【內經】稱爲『人氣』,根據其運動趨勢和所發揮的作用,可分爲陰氣與陽氣:陰氣主涼潤、寧靜、抑制、肅降;陽氣主溫煦、推動、興奮、升發。陰陽二氣的運動和功能有序諧和,平衡穩定,人體則健康無病。如【素問・調經論】說:『陰陽勻平……命曰平人。』
    人氣在體內不斷升降出入運動的認識,可能來源於古人在『導引』、『氣功』鍛鍊中對自身之氣上下運行的體悟,但無疑也與古代哲學的氣學思想的滲透有關。古代醫家運用類比思維,將人體比作一個小天地,認爲人體內的氣,與宇宙中的天地之氣相同,也在人體內不斷地升降出入運動,以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宇宙中的天地之氣的運動規律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即陽降陰升,交感合和,協調有序。人氣的運動規律也類同天地之氣,在下之氣升,在上之氣降,即陰昇陽降,協調共濟,暢達有序。如心火下降,肺氣肅降,猶天氣下降;腎水上濟,肝氣升發,猶地氣上升。如此則維持了心腎水火協調共濟,肺肝二氣運行有度。而脾氣主升,胃氣主降,斡旋諸氣於人體之中,是人體氣機升降之樞。人體之氣的運行協調有序,稱爲『氣機調暢』,標誌著人體的生命活動穩定有序。
    人體中的氣是感應傳遞信息之載體的認識,無疑是受古代哲學中氣是宇宙萬物之聯繫中介思想的影響。人體內各種生命信息,皆可通過在體內升降出入運行的氣來感應和傳遞,從而構建了人體之內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之間的密切聯繫。外在的信息感應和傳遞於內在的臟腑,內在臟腑的各種信息反映於體表,以及內在臟腑的各種信息的相互傳遞,皆可以體內的無形之氣爲信息的載體來感應和傳導。如內在臟腑精氣的功能正常與否,其信息可以氣爲載體,以經絡爲通道反映於體表相應的部位,『心氣通於舌』,『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肺氣通於鼻』,『腎氣通於耳』。氣爲精化,色隨氣華,臟腑所藏精氣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強弱常變,皆可通過氣的介導而反映於面部、舌部等體表部位。臟腑之間的各種生命信息,還可以氣爲載體,以經脈或三焦爲通道而相互傳遞,以維護臟腑之間的功能協調。外部體表感受到的各種信息和刺激,也可由氣來負載以向內在的臟腑傳導。如針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過運行於經絡之中的經氣的負載以傳導於內臟而發揮整體調節作用的。古代哲學關於通過氣的中介作用而使宇宙萬物得以相互感應的認識,滲透到中醫學,對人體之氣的負載傳遞生命信息的理論的產生,提供了一種類比思維的方法。
    總之,古代哲學的精與氣,其內涵是同一的,是關於宇宙本原的概念;中醫學所講的人體內的精與氣,其內涵是有別的,是關於人體生命的產生和維繫的認識。精與氣的概念,在古代哲學與中醫學中是有明顯區別的:人體內的精與氣的概念是具體的,宇宙中的精或氣的概念是極爲抽象的。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是被中醫學作爲一種思維方法來應用的。
    (二)對中醫學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即中醫學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統一的認識。它認爲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整體;人生活在自然、社會環境中,必然受到自然與社會環境各種變化的影響,人類在適應自然與社會環境的鬥爭中維持著機體的生命活動。
    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認爲,精氣的概念涵概了自然、社會、人類的各個層面,精氣是自然、社會、人類及其道德精神獲得統一的物質基礎;精氣是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人類爲自然萬物之一,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化生之源;運行於宇宙中的精氣,充塞於各個有形之物間,具有傳遞信息的中介作用,使萬物之間產生感應。這些哲學思想滲透到中醫學中,促使中醫學形成了同源性思維和相互聯繫的觀點,構建了表達人體自身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統一性的整體觀念。中醫學認爲,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時刻進行著各種物質與信息的交流。通過肺、鼻及皮膚,體內外之氣進行著交換;通過感官,感受與傳遞著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的各種信息。因而通過氣的中介作用,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統一。自然、社會環境的各種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則產生一定影響。劇烈的氣候變化與社會動盪,則引致病邪的產生,侵犯人體而致疾病發生。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從宏觀上、從自然與社會的不同角度,全方位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中醫基礎理論】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