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0|回覆: 0

[中醫典籍] 傷寒論 全書序 目錄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09-9-11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張仲景 
2009091101052438.jpg

   
    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韜簦∝噬硪馴校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足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勢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胎F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須臾,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I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漢長沙太守南陽張機序

    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余者或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髒者較,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或為叔和所篡亂,或疑為宋人所增刪,聚訟紛如,各執其說;然考晉時尚無刊本,猶是傳抄,唐末宋初始易傳抄為刊刻,遂稱易簡,以此言之,則坊間所刊者,不但非漢時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訓之下,始亦疑之,及讀至傷寒例一卷,見其於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盡載其中,於六經已具之條為並不重引,法律謹嚴,始知坊間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發汗 吐下後各卷,蓋後人以讀書之法,錯雜其間,而未計及編書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問仁者眾,問政者繁,何不各類其類,而憚煩若此耶!吾師諱學正,自言為仲氏四十六世孫,自晉以後遷徙不一,其高祖復初公,自嶺南復遷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
 
    吾師雖承家學,不以醫名,亦不輕出此書以三示人,余得之受業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術,得針灸之學於永川鄧師憲章公,後隨侍先嚴遊宦嶺南,與吾師同寅,朝夕相過從,見余手執宋本傷寒論,笑問曰:『亦嗜此乎?』時餘年僅弱冠,答曰:『非敢雲嗜,尚未得其要領,正尋繹耳。』師曰:『子既好學,復知針灸,可以讀傷寒論矣,吾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傳,恐成墜緒。』遂歷言此書顛末,及吾師家世滔滔不倦。先嚴促余曰:『速下拜。』於是即席拜之,得師事焉。
 
    今羅生哲初為吾邑知名人士,從習針灸歷有年所,頗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盡授之,余不負吾師,羅生亦必不負余,故特序其原起,羅生其志之,羅生其勉之。 
 
                                        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傷寒論目錄

第一篇 平脈法

第十六篇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第二篇 辨脈法

第十七篇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第三篇 六氣主客

第十八篇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第四篇 傷寒例

第十九篇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第五篇 雜病例

第二十篇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第六篇 溫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一篇 辨霍亂吐利病脈證並治

第七篇 傷暑脈證並治

第二十二篇 辨痙陰陽易差後病脈證並治

第八篇 熱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三篇 辨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

第九篇 濕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四篇 辨瘧病脈證並治

第十篇 傷燥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五篇 辨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

第十一篇 傷風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六篇 辨咳嗽水飲黃汗歷節病脈證並治

第十二篇 寒病脈證並治

第二十七篇 辨瘀血吐衄下血瘡癰病脈證並治

第十三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第二十八篇 辨胸痹病脈證並治

第十四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第二十九篇 辨婦人各病脈證並治

第十五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中醫古籍處方劑量換算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