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
万佛堂石窟内笑佛的下半部分已风化。本报记者 毕玉才摄
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一样,同为北魏时期昙曜法师主持修建,是我国东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石窟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开凿1500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有修缮,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义县县委、县政府更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由于受到山体岩石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地方财力的限制,雕像风化、 山体开裂、石窟渗水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5月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风化已造成石窟岩体开裂、崩塌,西区2至5号窟窟顶出现垂直裂隙,6号窟西壁剥落严重、原本在窟壁上的石雕佛像已垂直悬于空中;东区7号窟更是面临坍塌危险。尤其是堪称国宝的《元景造像碑》,损伤尤甚,400余字的碑文现在能辨认者不足200字,有成无字碑之虞。
万佛堂始于北魏
万佛堂在义县城西北9公里的万佛堂村,俯视大凌河开阔地,背倚福山峭壁。远处炊烟缕缕,近处绿柳成行,窟内法像威严、洞外古塔高耸,古、雅、静的人文景观与险、峻、秀的自然奇绝巧妙地结合起来,构出一幅拙朴、恬静的田园景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雕塑艺术兴旺繁荣的时代,尤其是北魏,被喻为“雕刻在石窟上的王朝”。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时期的杰作。万佛堂风景管理处处长才文刚告诉记者: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也就是公元496年,太子拓跋恂发动叛乱,分裂北魏,但很快被孝文帝平定,并处死了太子。当时有人诬陷营州刺史元景参加了拓跋恂的叛乱阴谋,孝文帝不仅没有加害元景,反而加封他为平东将军。元景深为孝文帝的仁厚所感,特意邀请云冈、龙门石窟的设计者和开凿者――昙曜法师,来到塞北营州(今辽宁朝阳),选定北泸河(大凌河)之左,福山之阳的山崖,肇建石窟寺。岫岩寺十六个洞窟,共雕塑一万六千尊佛像,故后人习惯称呼为“万佛堂石窟”。
如今,昙曜法师所取的“岫岩寺”之名已湮灭。但这里现在仍遗存洞窟16个,石刻造像430余尊,北魏时期的摹崖造像碑两方,明代遗存的小塔一座。1988年,万佛堂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才文刚说,万佛堂石窟有几“宝”:一是元景造像碑。书法爱好者都知道,“魏碑” 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字体,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万佛堂石窟元景造像碑上的文字,恰逢其时,笔力遒劲、方圆兼备。梁启超评价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称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二是交脚弥勒。佛像仿造北魏孝文帝模样,具有北魏时期典型的清风瘦骨、长眉细眼,高鼻薄唇特点,且其双腿下垂自然交叉,故称“交脚弥勒”;三是笑佛。与云冈石窟中大都威严、冷酷、令人望而生畏的佛像不同,刻在福山摩崖上的笑佛,尽管由于风化的原因,头部腿部都已经残破,脸上的小鼻子也都不完整了,但是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乐呵呵的;四是千手观音。此像泥塑金身,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46只手臂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都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
面临岩体风化及崩塌威胁
万佛堂石窟从北魏万和年间开凿以后,所历各朝都进行过维修和重建。为了保护好万佛堂石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县有关部门也多次进行过修缮。1995年至1997年,窟前挡水坝、防洪丁字坝得到修缮;建造了西区5号、6号窟窟檐,整治了周边环境,解决了用电问题,增置了保护设施。1999年,借石窟开凿1500周年之机,义县人民集资100多万元,将万佛堂石窟建设成为一个以文物保护为核心,融山、水、林、田为一体的初具规模的旅游风景区。2006年,对东区危险岩体进行了加固,并批准了《防渗水防风化》工程,然而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县里财力所限,这项工程施工一半就停工了。
万佛堂石窟现存的主要风险,就是岩体风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岩体崩塌。才文刚告诉记者:万佛堂石窟岩体为砂砾结构的火山灰岩,这种岩石孔隙率高,结构疏松,吸水性强,容易被水溶蚀。石窟所处地区冬夏之间,昼夜之间温差都比较大,温差引起水在岩体中的变化是岩体风化破坏的主要因素。义县夏季白天气温最高可达38摄氏度以上,岩体表层可达70摄氏度,夜间可降至20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20摄氏度;温度的频繁变化使吸有水的岩体反复涨缩,危害岩石结构,加剧岩体破坏,亟待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抢救方案已经制定
据了解,针对万佛堂石窟面临的严重状况,结合义县的实际,目前,有关部门已拟定了相应的抢救方案――
对已风化的雕像、碑记和裸露的岩体进行化学加固保护。万佛堂石窟因长期风化出现片状、颗粒状脱落,起鼓,泛碱等现象,已经造成像饰剥落,文字缺失,窟壁窟顶损毁等情况。据统计,像饰和碑刻严重风化损坏面积达1600平方米,应尽快采取化学加固保护措施;对约8000平方米的裸露岩体也应施以化学封护加固措施。
支撑加固西区西侧岩体。从西区6号窟起,至西区入口处围墙上,有长约120米,高12至15米不等的岩体,因风化所致,在高度三分之二处已经侵蚀剥落。深度2米左右的凹槽,上部岩体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卸荷裂隙,发生了一段段的崩塌,这种风化崩塌循环往复严重危及石窟安全。计划采取砌筑墙体和锚杆加固措施稳固岩体,达到保护支撑的目的。
加固西区6号窟窟壁,西区6号窟是万佛堂石窟群中较大一座石窟,交脚弥勒佛是该窟的主尊雕像,高3.5米,东西两侧雕有菩萨像和供养人像。由于窟壁严重风化剥蚀,使西侧的高浮雕菩萨像已形成垂吊于空中的现状。一个高达1米的北魏时期的珍贵造像,仅靠直径3公分的岩柱与窟顶相连,时刻都有坠落危险。计划将风化造成已缺失的窟壁用混凝土补平,将垂吊着的雕像稳固在混凝土的表层,消除坠落隐患。
现存于西区5号窟南壁上的《元景造像碑》早在清代末期就已残缺,随着石窟风化和岩体开裂的日益严重,碑的损伤程度愈加厉害。整个碑面残存仅有二分之一,400余字的碑文现在能辨认者不足200字,而且碑面的颗粒状剥落仍在继续,发展下去,会逐渐成为无字碑。而且万一碑上部已有的垂直裂隙扩大造成岩体崩塌,珍贵的《元景造像碑》就会整体消失。计划按现有碑的形制,早期拓片的文字,复制一方同比例的《元景造像碑》,镶嵌在6号窟复制的混凝土窟壁上。
“这是拟定的初步方案,各界朋友若有什么好的建议,我们愿意及时吸纳。”才文刚呼吁,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来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在重大民生之外,投入到文物保护的资金捉襟见肘,加之解决岩石风化的技术力量有限,因此,迫切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能参与共同抢救和保护好万佛堂石窟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