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
萬佛堂石窟內笑佛的下半部分已風化。本報記者 畢玉才攝
遼寧義縣萬佛堂石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一樣,同為北魏時期曇曜法師主持修建,是我國東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年代最久的石窟群。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開鑿1500多年來,歷朝歷代都有修繕,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義縣縣委、縣政府更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由於受到山體岩石結構、技術水平以及地方財力的限制,雕像風化、 山體開裂、石窟滲水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5月9日,記者在現場看到:風化已造成石窟岩體開裂、崩塌,西區2至5號窟窟頂出現垂直裂隙,6號窟西壁剝落嚴重、原本在窟壁上的石雕佛像已垂直懸於空中;東區7號窟更是面臨坍塌危險。尤其是堪稱國寶的【元景造像碑】,損傷尤甚,400餘字的碑文現在能辨認者不足200字,有成無字碑之虞。
萬佛堂始於北魏
萬佛堂在義縣城西北9公里的萬佛堂村,俯視大凌河開闊地,背倚福山峭壁。遠處炊煙縷縷,近處綠柳成行,窟內法像威嚴、洞外古塔高聳,古、雅、靜的人文景觀與險、峻、秀的自然奇絕巧妙地結合起來,構出一幅拙樸、恬靜的田園景致。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雕塑藝術興旺繁榮的時代,尤其是北魏,被喻為『雕刻在石窟上的王朝』。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都是北魏時期的傑作。萬佛堂風景管理處處長才文剛告訴記者: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也就是公元496年,太子拓跋恂發動叛亂,分裂北魏,但很快被孝文帝平定,並處死了太子。當時有人誣陷營州刺史元景參加了拓跋恂的叛亂陰謀,孝文帝不僅沒有加害元景,反而加封他為平東將軍。元景深為孝文帝的仁厚所感,特意邀請雲岡、龍門石窟的設計者和開鑿者――曇曜法師,來到塞北營州(今遼寧朝陽),選定北瀘河(大凌河)之左,福山之陽的山崖,肇建石窟寺。岫巖寺十六個洞窟,共雕塑一萬六千尊佛像,故後人習慣稱呼為『萬佛堂石窟』。
如今,曇曜法師所取的『岫巖寺』之名已湮滅。但這裡現在仍遺存洞窟16個,石刻造像430餘尊,北魏時期的摹崖造像碑兩方,明代遺存的小塔一座。1988年,萬佛堂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才文剛說,萬佛堂石窟有幾『寶』:一是元景造像碑。書法愛好者都知道,『魏碑』 是一種承前啟後的過渡性字體,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萬佛堂石窟元景造像碑上的文字,恰逢其時,筆力遒勁、方圓兼備。梁啓超評價為『天骨開張,光芒閃溢。』康有為稱其為『元魏諸碑之極品。』;二是交腳彌勒。佛像仿造北魏孝文帝模樣,具有北魏時期典型的清風瘦骨、長眉細眼,高鼻薄唇特點,且其雙腿下垂自然交叉,故稱『交腳彌勒』;三是笑佛。與雲岡石窟中大都威嚴、冷酷、令人望而生畏的佛像不同,刻在福山摩崖上的笑佛,儘管由於風化的原因,頭部腿部都已經殘破,臉上的小鼻子也都不完整了,但是從各個角度看,都是樂呵呵的;四是千手觀音。此像泥塑金身,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46隻手臂從周身向外伸展,每隻手上都有一隻眼睛,閃爍發光。
面臨岩體風化及崩塌威脅
萬佛堂石窟從北魏萬和年間開鑿以後,所歷各朝都進行過維修和重建。為了保護好萬佛堂石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義縣有關部門也多次進行過修繕。1995年至1997年,窟前擋水壩、防洪丁字壩得到修繕;建造了西區5號、6號窟窟檐,整治了周邊環境,解決了用電問題,增置了保護設施。1999年,借石窟開鑿1500周年之機,義縣人民集資100多萬元,將萬佛堂石窟建設成為一個以文物保護為核心,融山、水、林、田為一體的初具規模的旅遊風景區。2006年,對東區危險岩體進行了加固,並批准了【防滲水防風化】工程,然而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以及縣裡財力所限,這項工程施工一半就停工了。
萬佛堂石窟現存的主要風險,就是岩體風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岩體崩塌。才文剛告訴記者:萬佛堂石窟岩體為砂礫結構的火山灰岩,這種岩石孔隙率高,結構疏鬆,吸水性強,容易被水溶蝕。石窟所處地區冬夏之間,晝夜之間溫差都比較大,溫差引起水在岩體中的變化是岩體風化破壞的主要因素。義縣夏季白天氣溫最高可達38攝氏度以上,岩體表層可達70攝氏度,夜間可降至20攝氏度;冬季最低氣溫可降至零下20攝氏度;溫度的頻繁變化使吸有水的岩體反覆漲縮,危害岩石結構,加劇岩體破壞,亟待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
搶救方案已經制定
據了解,針對萬佛堂石窟面臨的嚴重狀況,結合義縣的實際,目前,有關部門已擬定了相應的搶救方案――
對已風化的雕像、碑記和裸露的岩體進行化學加固保護。萬佛堂石窟因長期風化出現片狀、顆粒狀脫落,起鼓,泛鹼等現象,已經造成像飾剝落,文字缺失,窟壁窟頂損毀等情況。據統計,像飾和碑刻嚴重風化損壞面積達1600平方米,應儘快採取化學加固保護措施;對約8000平方米的裸露岩體也應施以化學封護加固措施。
支撐加固西區西側岩體。從西區6號窟起,至西區入口處圍牆上,有長約120米,高12至15米不等的岩體,因風化所致,在高度三分之二處已經侵蝕剝落。深度2米左右的凹槽,上部岩體在重力作用下產生卸荷裂隙,發生了一段段的崩塌,這種風化崩塌循環往復嚴重危及石窟安全。計劃採取砌築牆體和錨杆加固措施穩固岩體,達到保護支撐的目的。
加固西區6號窟窟壁,西區6號窟是萬佛堂石窟群中較大一座石窟,交腳彌勒佛是該窟的主尊雕像,高3.5米,東西兩側雕有菩薩像和供養人像。由於窟壁嚴重風化剝蝕,使西側的高浮雕菩薩像已形成垂吊於空中的現狀。一個高達1米的北魏時期的珍貴造像,僅靠直徑3公分的岩柱與窟頂相連,時刻都有墜落危險。計劃將風化造成已缺失的窟壁用混凝土補平,將垂吊着的雕像穩固在混凝土的表層,消除墜落隱患。
現存於西區5號窟南壁上的【元景造像碑】早在清代末期就已殘缺,隨着石窟風化和岩體開裂的日益嚴重,碑的損傷程度愈加厲害。整個碑面殘存僅有二分之一,400餘字的碑文現在能辨認者不足200字,而且碑面的顆粒狀剝落仍在繼續,發展下去,會逐漸成為無字碑。而且萬一碑上部已有的垂直裂隙擴大造成岩體崩塌,珍貴的【元景造像碑】就會整體消失。計劃按現有碑的形制,早期拓片的文字,複製一方同比例的【元景造像碑】,鑲嵌在6號窟複製的混凝土窟壁上。
『這是擬定的初步方案,各界朋友若有什麼好的建議,我們願意及時吸納。』才文剛呼籲,義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幾年來經濟雖有較大發展,但在重大民生之外,投入到文物保護的資金捉襟見肘,加之解決岩石風化的技術力量有限,因此,迫切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能參與共同搶救和保護好萬佛堂石窟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