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6|回复: 0

[国学灌水] 宋徽宗下江南招惹百姓频挨“棍”却无可奈何

[复制链接]
酒满茶半 发表于 2012-5-25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中国网博客
201252511719766.jpg

宋徽宗   赵佶 (1082―1135)  资料图

说到皇帝下江南,我们会立马想起隋炀帝,想起康熙和乾隆,他们去江南干嘛?基本都是找乐子的。关于这些“昨天”发生的故事,我们前天就知道了,不稀奇。但有一个皇帝下江南,就显得很稀奇,他原本没打算去的,就因为江山不可自主,有敌人自远方杀过来了,所以,他不得已“下”了一回,不是去享乐的,而是去挨“棍”的。
这个皇帝是谁?还用问吗,一看标题就明白,文如屈原、人如粽子的宋徽宗是也。宣和七年,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靖康元年秋后,金人犯浚州,还没打到汴京呢,他就匆匆忙忙把帝位传给了儿子,自己微服出通津门,坐船跑了,打算跟鱼儿比一比谁更长的帅一些,长的帅就是明天的菜。
宋徽宗治理国家不咋地,跑路嘛,还是有一团跑到哪就逗百姓开心的和气的。比如在睢阳小镇,他投宿到一个老婆婆家,婆婆问他姓什么,他逗乐:“姓赵,居东京,已致仕,举长子自代。”随从都笑了,老婆婆也高兴,特地拿出酒来招待他。有了这个令人愉悦的开头,宋徽宗感觉跑路的滋味也不错,走一走,游一游,看到百姓逗一逗,挺好。
殊不知,此时正是秋高季节,他这一招惹百姓,果然被百姓气了个爽歪歪,频频挨“棍”却无可奈何,徒叹流水落花春去也。
先是跟一位船老大发生纠纷,挨了不少“闷棍”。
这条船本来是运漕粮的,正好往回走,宋徽宗跟人家商量,可否顺路搭个便船,船老大说不行,我赶时间呢。宋徽宗只好哀求,并许诺多给钱,于是船老大答应了。途中,看到河边有卖蒸饼的,宋徽宗想吃,大呼船老大停船,可人家嫌麻烦,楞是不肯停,还非常气人地说:我知道船停下来很安全,但船就是用来行的。宋徽宗没法子,只好又花钱贿赂,这才停下来。
那么,船老大知道眼前这个人是皇帝不?赵炎以为他知道。宋徽宗以为撒了个小谎就骗过了全世界,却唯独骗不过眼前这位船老大,为什么?因为蔡攸、童贯等人来了,见面就呼“陛下”,傻子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这船老大就是不给皇帝面儿,“闷棍”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出招刁难,还讥笑宋徽宗花十文钱买一只蒸饼买贵了。
在泗阳,被鱼贩子讥为“保义”,挨了一“棍”而不自知。
宋徽宗不是要跟鱼儿比帅嘛,到了泗阳,就想让鱼儿先帅一次,先成为“明天的菜”。于是,他就徒步上集市买鱼,可他又嫌价格贵,跟人家鱼贩子讨价还价,说:鱼死了,我还活着,为啥卖这么贵?双方争执了好久也没谈好价钱。
鱼贩子大哥不耐烦了,冲着宋徽宗就说:你这官人真是“保义”呀。宋徽宗居然一点儿也不生气,回头笑着对蔡攸说:这汉子眼光真毒!居然认出我来了。回去还用江鱼羹为题,得意洋洋地作了一首诗。赵炎猜想,宋徽宗此时一定是哼着小曲儿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我吃鱼,鱼儿比我帅了一回。
关于“保义”的称谓,到底是褒是贬,我们来分析一下。水浒里的宋江,外号叫“呼保义”,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宋江的赞词是:“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显然是一种自谦。宋代有一个官职叫“保义郎”, 品级不高,但很尊贵,按惯例,皇上微服出行时,也让身边人呼自己为“保义郎”。可见,百姓知道“保义”即是指皇帝。
而这鱼贩子在不耐烦的时候,把一个普通顾客称呼为“保义”,就是贬义了,明显是在说:你这个人跟当今皇上一样麻烦。
扬州和尚更牛,一“棍”子把宋徽宗砸懵了。
在镇江休息了不少日子,宋徽宗突然想起了扬州,当年隋炀帝多次到扬州玩,他想看看扬州究竟有啥好玩的。
于是,一行人开始走那“十年一梦扬州路”了,走到石塔院时,宋徽宗停了下来,原来这石塔之建筑太精妙了,他不由环视左右叹赏曰:“京师无此制作。”此时,旁边有个和尚冷不丁厉声地说:“何不取充花石纲?”大家一听都愕然不知所措,宋徽宗也听到了,气得脸红脖子粗,却不好发作,只好提前结束游玩,打道回府。
看过水浒的朋友,对“花石纲”一定不陌生。“纲”是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十艘船称一“纲”,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的奇花异石和珍奇文物进行搜刮。《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致使江南百姓苦不堪言。这大胆和尚估计也是受害者之一,是以挥舞语言大棒狂砸宋徽宗。
宋徽宗招惹老百姓,江南之行可谓“秋高”“气得爽”,他实在是不晓得咱百姓有一句名言的,叫什么来着?想起来了,叫:别惹我,否则我会让你死的很有节奏感。(赵炎 中国网专家博客)

         来源:中国网博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