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28|回覆: 0

中國歷代繪畫簡介(四):畫像石、畫像磚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1-1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畫像石與畫像磚是獨具特色的秦漢繪畫遺產。畫像石是以石爲地,用刀代筆的繪畫,多見於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闕、石碑、崖墓等石質建築中。畫像磚是模印或捺印有圖畫的磚,一般都砌墓室的。其製作方法和藝術風格與畫像石不完全相同。但皆是是在磚石的平面上先經過繪畫,然後再進行雕刻,一般都是淺浮雕和線刻的形式。因此是介於雕刻和繪畫之間的一門藝術,又比較接近於繪畫藝術的效果。從繪畫角度看,它具備了中國畫的特點,以線條作爲主要表現手法,是裝飾畫與浮雕、線雕相結合的產物。由於石刻畫由於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繪畫那樣作歷歷具足的描繪,也不能像圓雕那樣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畫難以對形象的細部及內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細膩的刻劃,所以它都是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來反映所要表現的內容。重動勢、重氣勢、重大體、大貌就成了這種藝術的共同特點。雖然各個地區的畫像磚、石具有不同的風格,但在形象刻劃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節,依從大動勢來表現,造成強烈的氣勢,形成緊張的力度,從而構成了秦漢畫像磚、石所特有的奔放飛動之美。
  畫像石在漢代以前尚未發現,從目前的材料來看,西漢昭帝元鳳年間的沂水鮑宅山鳳凰畫像是最早的畫像石。畫像石大約廢止於漢末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就不多見了。畫像磚在秦代就已經興起,當時一些大的空心磚和實心磚上都出現了『畫像』,其鼎盛期在東漢,東漢是我國畫像藝術進入到最具有時代特徵和典型意義的階段。因此,畫像石和畫像磚也是漢代最富時代特徵的藝術品。
  漢代畫像磚和畫像石的興盛與漢代人厚葬的風氣密切相關。漢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上至皇族貴戚、下至平民百姓競相攀比,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個朝代像漢代人那樣將如此巨額的錢財花費在墳墓和陪葬品上。隨著磚壙墓、石槨墓逐步代替木槨墓,磚石材料逐漸用於墓室建築,漢代貴族地主們開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墓室石壁的堅固性,畫面保持的耐久性頗能滿足漢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畫像磚、石墓得以產生和發展,畫像磚、石藝術也獲得了長足進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豐富,大有空前絕後之勢。
  秦漢的畫像磚、石比起同時期的壁畫、帛畫、漆畫等藝術品來不僅數量眾多,分布地區廣泛,而且大都完好無損。畫像磚、石藝術以山東、河南、四川最爲發達。這三個地區是當時工商業發展最快的富庶地區,山東有魚鹽之利,河南是四方交通的中樞,商品經濟非常活躍,四川地處一隅,早爲秦國所並,避免了戰爭過多的破壞,又有鹽鐵等天然資源和水運便利的優越條件,都是當時的富庶之鄉。同時這三個地區又是達官貴族、豪富巨商聚集之所,山東淮海是漢高祖劉邦的家鄉,河南南陽是東漢光武帝的故園,封建達官貴族不少,豪強富商更多,他們無不修造規模巨大的墓室以使自己在地下繼續過生前的豪華生活,或者寄希望於羽化升天。墓室力求華美,富於雕飾,堅固耐久,因此畫像磚、石藝術在這三個地區最爲發達。
  各地的畫像磚、石各具特色,或古樸厚實、或潑辣粗獷、或嚴謹樸素、或活潑清麗。題材也很豐富多彩。歷史、神話中的故事人物,豐富多彩的各種現實生活,各種神龍仙怪、古聖先賢、孝子烈女、車馬出行、庖廚宴飲、樂舞百戲、豐收納租等皆有表現。秦漢畫像磚、石藝術對以後魏晉隋唐的繪畫和雕刻藝術有著重要影響。
(一)畫像石

  根據現有資料,漢代畫像石應萌發於西漢昭、宣時期,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和河南南陽趙寨磚瓦場畫像石墓的樓閣、門闕圖像都雕造於這個時期,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作品。技法屬於凹面陰線刻,題材較爲單調。新莽時期畫像石在數量上和藝術上都有所發展,重要作品有新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山東汶上縣『路公食堂畫像石』,畫面爲陰線刻成的車馬出行圖,形象寫實而生動。另外還有河南南陽東南唐河縣漢郁平大尹馮君孺畫像石墓,是新莽天鳳五年(公元18年)所造,墓內雕刻著30餘幅畫像,題材豐富,雕刻技法主要是減地淺浮雕,陰線刻僅有一石。此墓畫像石具有布局疏朗,主題突出,形象質樸等特點,是新莽時期畫像石墓的最佳遺例。東漢時期畫像石藝術更爲蓬勃地發展起來,分布極爲廣泛,依其主要分布可以分爲四大區域,即山東和蘇北地區、河南地區、四川地區、陝北晉西地區。此外在北京、河北、浙江海寧等地也有零星發現。
  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爲以下幾類:①單線陰刻。圖象和石面在同一平面,接近於白描繪畫效果。②減地平雕。圖象輪廓線外的空間減去一層,圖象突起拓出,近於剪紙效果。③減地平雕兼陰線。平面突起的形象以陰刻線條來表現細部。④減地浮雕。形象細部雖然不作具體刻劃,但形呈弧面突起,屬於弧面線浮雕性質。⑤沉雕。刻法和上述減地法相反,形象凹入平面以下,略現起伏,呈低於石面的薄肉雕,這種形式後世木雕藝人名之爲沉雕。漢代藝術家在畫像石內容的處理上頗具匠心。如歷史故事畫往往選取某個情節處於高潮的片斷,這樣使人窺一斑而見全豹,簡潔集中地表達了整個歷史故事的主題思想。如『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用荊軻負傷向秦王擲出匕首的瞬間來表現。又如畫宴飲場面,優秀的畫工並不面面俱到地表現宴會上的人物,而只是有針對性地選取宴會的一角,全局隱於局部。而表現庖廚場面時則往往面面俱到,採取了類似組畫的形式。石刻畫在內容的安排上有兩種類型。一是圍繞著一個主題來安排內容,往往把不同時空的事件圍繞一個主題表現在一個畫面上,即散點透視法。如沂南畫像石中的『百戲圖』,將不同時間演出的百戲集於同一個畫面,用來表現歡慶的氣氛。山東諸城畫像石中的庖廚圖,將打獵、捕魚、宰殺豬鴨、用轆轤打水等活動圍繞廚中烹調俱呈於畫面。這種布局法在內容安排上有較大的幅度可供迴旋,利於藝術家的構思和創作,是豐富並充實畫面內容的一種巧妙方法,是我國繪畫的傳統形式之一,對於後世的繪畫有著深遠的影響。另一類型是把同一時空的事件納於一個場面中,例如河南密縣打虎亭畫像石的『收租圖』,在表現地主收租的同時,地主少爺正在彎弓射鳥、奴僕爲他牽馬,這些細節有力地配合了主題的表現。
  漢代石刻匠師對線條的運用也十分嫻熟,他們能根據不同的需要分別使用婉轉流暢或剛直豪放的線條,刻畫準確生動。如四川的一塊朱雀畫像石,朱雀的冠和尾用弧線勾勒,非常秀麗活潑,腳部和雙翅採用直線,剛健有力,結合在一起成爲惹人喜愛的婷婷玉立的朱雀。當然由於工具、材料的限制,絕大多數畫像石還做不到惟妙惟肖地刻畫物象的細部,但漢代石刻藝術家能夠揚長避短,善於抓大體大貌,突出物象的基本特徵和外在動作,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突出強烈誇張的動勢。主要靠動作、行動、情節來表現,而不是靠細膩的刻畫,富『神』於粗獷的外形中,使『形』與『神』有機地結合,從而構成了漢代畫像磚石藝術的古拙風貌,以其不事細節修飾的粗獷外形和誇張姿態造就了力量與動感,從而形成一種氣勢之美。
  畫像石所表現的內容極爲廣泛,鳳飛龍降、女媧伏羲、忠臣孝子、伏兵躍馬、鬥雞走犬、跳丸弄劍、百靈嬉戲等場面靡不畢現,反映了漢人安邦樂居、其樂融融的社會生活,表現了『氣魄深沉雄大』的大漢風貌。畫像石所涉及的地區,也很廣泛,尤其四大地區更是比較集中,山東濟寧兩城山有44種44件;山東滕縣有92件111張;江蘇徐州茅村有21種20張;河南嵩山有24種31件;陝西綏德有29種29件。各地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各有不同:山東和蘇北畫像石以質樸厚重見長,古風盎然;河南畫像石以雄壯有力取勝,豪放潑辣;四川畫像石清新活潑,精巧俊爽;陝北晉西畫像石純樸自然,簡練樸素。
  現選其代表性者作品,介紹如下。
  山東
  山東是漢代畫像石遺存最多的地區,全省有60多個縣市發現了近3000塊漢代畫像石,其中又以魯中、魯南地區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絕大多數作品都屬於東漢時期。屬於東漢早期的作品以肥城欒鎮村張氏墓畫像石和長清孝山堂郭氏祠爲代表。前者是東漢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由石工王次所作,刻有攻戰、漁獵、樂舞、宴饗以及女媧伏羲等畫像,單線陰刻,部分畫面稍向下凹,線條流暢,畫面工整。後者大致是東漢章帝、和帝時期(公元76—105年)作品,與前者在刻石內容、構圖技巧、雕刻手法和邊框圖案等方面大體相似。這些作品陰線勾勒,鏟線粗,精練質樸,粗壯古拙。東漢中晚期重要的作品有山東濟寧兩城山【永建食堂畫像石】、嘉祥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武氏石闕畫像石、安丘畫像石、沂南畫像石、山東諸城漢墓畫像石、臨淄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梧山里石社碑畫像】和滕縣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石碑畫像等,這一時期畫像石刻法發展到以減地陽平面兼陰線勾勒爲主,兼及肉雕、薄肉雕和線刻的多種方式的運用,尤其是陰線刻,線條流暢、整個風格工整細潤,與東漢早期的那種粗壯古拙的風格有顯著的不同。大致到了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由於山東處於戰亂局面,畫像石墓不再修造,畫像石藝術也就告一段落。
  1、嘉祥武氏祠畫像石:武氏祠爲漢代祠堂和墓地,位於山東嘉祥縣紙紡鎮武宅山村北,始建於東漢桓、靈時期,全石結構。是我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碑、漢畫像石群。其中石刻畫像計有159種429張,構圖完整的畫像石約有五十多幅。全部陽刻,細線鏟底,裝飾趣味極濃。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石室前有石闕和石獅系墓道的設施,對闕對稱,間距4、15米,由基座、闕身、櫨斗、闕頂組成。重檐平伸,頂刻四坡瓦壟,傍依單檐子闕,通高4、30米,基座各寬2、58米,厚1、4米,通體刻畫像及花邊紋飾。兩闕身正面有漢靈帝建和元年(147)題銘90餘字,記有立闕人武始公暨弟綏宗、景興、開明及營造工匠孟孚、李丁卯、改衛等姓名。
  武氏祠共有四個石室,即武梁祠、武榮氏、武斑氏和武開明祠。其中武梁祠又分東西闕,爲單間歇山式。現存六石,即『武梁祠畫像』三石,『祥瑞圖』二石,『武家林』斷石柱一石。祠內遍刻畫像,東西中三壁上部,羅列四十餘則歷史故事,從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藺相如、專諸、荊軻等忠臣義士,有閔子騫、老萊子、丁蘭、梁高行等孝子賢婦。三壁下部爲祠主的車馬出行、家居庖廚等畫像。東西壁山尖刻東王公、西王母等靈仙故事,內頂刻布神鼎、黃龍、比翼鳥、比肩獸等各種祥瑞圖像,旁有隸書榜題。前石室爲雙開間,懸山式頂,後壁正中龕。現存十六石,即原『前石室畫像』十二石,『後石室畫像』二石,『孔子見老子』一石,供案一石。祠內滿刻畫像,亦有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故事,壁西刻孔子見老子、孔門弟子和祠主的車騎出行,宴飲歌舞,以及文王十子、趙宣子、荊軻、邢渠等良卿古賢。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陸攻戰圖。小龕後壁刻祠主樓閣家居圖,室頂爲仙人出行、雷公電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媧等靈仙神話,伴有大量榜題,一般認爲祠主當爲武榮。左右室與前石室形制相同,現存十七石,即原『左石室畫像』八石,後石室畫像七石,殘脊一石,花紋條一石,內容布局亦類前室。其中如周公輔成王、二桃殺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頂部的海靈山行、升仙圖等均爲前室所不見。無榜題,祠主待考。
  武氏祠最早見於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南宋洪适又將其部分榜題字與圖像,集於【隸釋】、【隸續】中,並始以『武梁祠畫像』命名。後因水患淤漫,祠傾圮湮沒於地下。清乾隆時,黃易等人進行了發掘清理,認爲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後石室』、『左石室』,除將其中『孔子見老子』一石移置濟寧學宮外,皆就地建屋將畫像石砌於壁間,外繚石垣,圍雙闕於內,題門額曰『武氏祠堂』。這批石刻藝術的重新問世,以其鮮有的『畫像古樸,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學者爭相拓墨,中外書刊廣爲著錄。
  2、孝堂山郭氏祠畫像石:在今山東濟南長清區孝里舖村墓室前石祠內壁上。此祠傳說是東漢孝子郭巨爲他的母親所建的享祠,但從繪畫內容看與郭巨生平事跡不符,應爲東漢前期作品。『郭氏祠』是石築單檐懸山頂式建築,平面呈橫向長方形,有北、東、西三面石壁,石祠前檐由三個八角形石柱承托。畫像就雕刻在石室內部的東、西、北三面壁和中央石柱的三角形石樑上。
  北壁畫像分上下兩層,上層刻車馬出行行列,以二騎二馬車和兩行由吹簫、擊鼓、負弓箭筒的騎士等十二人組成的前導隊伍,後面有荷戈衛士二人、馬十騎,隨後是巨大的鼓樂車和裝飾華麗的『大王車』。下層並列刻有三座殿宇,兩側有闕。殿閣上層有多人兩相對坐,下層有多人伏地或持笏致禮朝拜參謁。殿閣頂上飾有珍禽異獸。
東壁畫像分六層。上層三角形部共有兩層,頂部刻蛇身人首持矩形物的伏羲氏,下有坐車擊鼓的雷神和坐門樓內持弓的東王公等,均屬於神話題材。第三層繪有軺車、乘馬、三人乘象、二人騎駱駝、步行持戟、持弓、持笏、拱手等迎迓人物。第四層是平列展開的人物,都作致禮狀,左側一組繪有周公輔成王的故事。第五層刻有庖廚、舞樂、雜技場景。第六層是巡獵場面。
  西壁也分六層。第一層是蛇身人首持規狀物的女蝸氏。第二層繪刻有貫胸國人、西王母、人身兔首者等。第三層刻車騎出行圖。第四層刻有一行排列整齊的人物,似爲貴族相遇致禮的場面。第五層刻【戰爭圖】。雙層樓閣的下層內坐一王者,旁有侍者,王前有四人作稟報狀。樓閣外有一個跪坐,背題『胡王』二字,前跪有三人,縛手,又有一斧架,上面懸掛兩個人頭,一人持刀旁立,當是獻俘場面,是我國法制史的重要資料。戰爭場面刻畫生動,雙方騎兵衝擊,眾弩齊發、人仰馬翻,場面極爲激烈。其中的胡軍形象均作高冠、深目高鼻,當是異族的外貌。這種戰爭圖的刻畫可能與墓主人生前的事跡有關。
  石樑的東面刻有【撈鼎圖】。鼎耳繫繩,橋上左右各有四人拉鼎,橋下河中有四隻小舟,各有二人在舟中。又作游魚以示爲水。以外尚有五人正在祈禱,還有連理木、比翼鳥等圖案。西壁刻橋上墜車圖。石樑底部刻日月星辰圖象。
  石室畫像石所包含的內容極爲豐富,其中以【戰爭圖】和【撈鼎圖】刻劃最生動。特別是【戰爭圖】包含了60多個人物,由騎兵、胡王、隨從、漢王、侍者、大臣、戰馬、樓閣共同組成了首尾完整的情節,從而發揮出最大程度的表現效能。其餘畫面的人物表現多爲側面像,平列展開,姿態表情變化不多,不過對馬的刻畫已很生動,造型準確,技法嫻熟。其刀法與武氏祠不同,全部陰刻淺紋,鏟線甚粗,作風簡練,線條流暢,別有一種古拙之趣。可以代表東漢早期質樸單純的風格。
  3、沂南畫像石:東漢末年大型墓室石刻畫像。1954年發現于于山東省沂南縣北寨村。墓主姓名無考,從墓室規模和畫像內容推測,可能是一兼有大量土地的高級官吏,或爲將軍。墓分前、中、後三主室,共有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分布在墓門和前中後三室的橫額、壁面、過梁、柱、藻井、隔牆等處,總面積442平方米。所繪題材廣泛,涉及社會經濟、政治狀況、階級差別、民族關係、哲學宗教、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典章制度、衣冠文物、風俗人情等許多方面。依畫像的內容和在墓中的位置,大體可歸爲四組:
  第一組是墓門畫像。共有四幅。橫額刻【攻戰圖】用來頌揚墓主人生前的顯赫戰功。橫額下的三根立柱上雕飾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和其他神仙異獸圖象。
  第二組是前室畫像。刻奇禽異獸和神仙: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鳳鳥、羽人等等。還刻有獻祭圖:眾多人物排列成行,面向祠堂鞠躬行禮或拜伏於地,堂前有領祭的人,前後陳設各種祭品,西壁圖中有讀祝文的;南壁圖兩側還有軺車,描述了墓主人身後的榮光。
  第三組是中室畫像。刻繪了歷史故事:蒼頡造字、周公輔成王、齊桓公與衛姬、晉靈公謀害趙盾、孔子見老子、藺相如完璧歸趙、蘇武、管仲等等。四壁橫額上刻墓主生前的生活圖景,其中有【出行圖】、【倉廩圖】、【庖廚圖】、【樂舞百戲圖】。【出行圖】是由四幅相連接的畫面組成的,在一個宅第前停著軺車及其出行的車馬儀仗,眾人肅穆恭敬拜伏於地迎接主人或貴客的到來。【倉廩圖】刻糧倉前停放著裝運糧食的牛車,僕役們正忙於量谷裝袋。監工席地而坐。【庖廚圖】刻有抬豬、宰牛、剖羊、做菜、燒火的繁忙場面。【百戲圖】刻有奏樂、擊鼓、載竿、戲車、飛劍、跳丸、盤舞、魚龍曼衍、馬術等精彩場面,畫面突破了時空關係,集中而全面地描繪了百戲的熱烈場面。
  第四組是後室畫像。刻侍女捧奩、送饌、僕人滌器、備馬等圖像,描刻了墓主夫婦生前優裕的生活。
  沂南畫像石善於大場面的處理,其構圖的講究和複雜超過武氏祠、郭氏祠。它把眾多的人物、器物、建築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有動有靜,構成一幅幅豐滿而生動的畫面,正是東漢末年畫像石極盛時期成熟的佳作,如墓中室的【百戲圖】的處理是在平列的各組技戲中分別主次,以戲竿、伐鼓、樂隊和戲車爲最突出的焦點,配合飛劍、跳丸、七盤舞、走繩,最後再以小隊奏樂和送酒漿的人物穿插點綴而完成了一個橫而長的熱鬧畫面。作者已注意表現畫面的縱深空間,利用若干平行的斜線來交待空間的存在,如畫有自左上到右下的平行斜置的席鋪,與打虎亭二號墓壁畫宴飲圖中表現桌面的方法相似。同時爲了避免平行席鋪一再出現而產生的單調感覺,在右端又特別增加了不同角度斜置的席和車,以求空間描述的變化。對於人物形象的表現,無論形體比例還是動作姿態更趨自然合理,比武氏祠所顯示的古樸與略帶生澀之感的藝術風格顯然更自由活潑。對人物形象類型的描繪更趨成熟,如門額上的【攻戰圖】左方的一群戰士都是深目高鼻、短衣、戴盔,非常鮮明地表達了胡族戰士的類型特點。在線面關係中更是強調了線條龍蛻蛇變的作用,刀法暢快,線條純熟纖勁流利,婉轉自如,富有韻味,頗有行雲流水之致,顯示出石刻匠師高度嫻熟的手工剔刻技巧。
  河南
  河南的畫像石以南陽爲中心,分布在唐河、桐柏、鄧縣、新縣、方城、葉縣、襄城等處。另外洛陽、密縣、禹縣等地也有不少發現。目前,南陽市漢畫像館已收藏漢代畫像石2000餘塊,成爲全國藏品最多的漢代石刻藝術博物館。南陽畫像石多裝飾在墓室門楣、門扇、立柱和橫額,用作壁畫的不多。南陽的漢畫像石墓雖然同屬於兩漢時代,但也存在時間早晚的差異,最早在西漢昭、宣時期,最晚在東漢晚期。
  東漢早期的作品以南陽揚官寺畫像石墓和唐河針織廠畫像石墓爲代表。後者平面呈『回』字形,畫像內容有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雕刻技法主要採用物象外留有粗獷鑿紋的淺浮雕,布局簡潔疏朗,物象鮮明醒目,具有古樸豪放、深沉雄大的風格特點。
  東漢中期南陽地區畫像石最爲發達,占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如襄城茨溝永建七年(132)畫像石墓、南陽草店、軍帳營、石橋畫像石墓都有許多代表性作品。畫像題材廣泛,有日、月、蒼龍星、白虎星、玄武星等天文星宿圖象,有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嫦娥奔月等神話人物,還有狗咬趙盾、伯樂相馬、范雎受袍等歷史故事,最多的還是樂舞、角牴、蹴鞠、投壺、六博等百戲娛樂場面。南陽畫像石在表現動物方面很有水平。一些野獸如虎、牛的造型非常生動而有氣魄。這一時期的雕刻技巧是減地淺浮雕,石面比較粗糙,剔地並鑿以堅或斜的並列條紋,在浮起的畫像上刻以陰線形成人物或景物的細部。形象刻劃誇張而生動,具有強烈的動感和力感。但線條粗放,刻劃簡單,不求準確,構圖比較疏朗,形成了其特有的潑辣粗放、豪放古拙的地區風格。
  東漢晚期,曾盛極一時的南陽畫像石藝術已見衰退,數量不多而且作風草率。以南陽許阿瞿畫像墓爲代表。在南陽地區先後發掘了四十多座漢畫像石墓,後來經過多次的文物普查,又發現了大量散存的漢代畫像石。
  除南陽地區外,河南登封嵩山三闕畫像和密縣打虎亭一號漢墓畫像石也頗具代表性。
  下面對其代表性作品作一簡介:
  4、荊軻刺秦王畫像石:唐河縣針織廠出土。畫面從左到右,依次排列著荊軻、秦王、秦武陽。整個石面質地粗放,且有道道裂痕,創作者依據石塊的天然狀態,把每個人的外部輪廓與身體內部細節表現得惟妙惟肖,或長或短,或深或淺,與石面肌理渾然一體。
  5、河伯出行畫像石:唐河針織廠出土。河伯端坐車中,兩仙人前行,四魚套前,兩魚護後,兩侍騎魚相隨,洋溢著神話般的仙境。畫面主題鮮明,布局舒朗、勻稱,一石一主題,把同一內容的圖像集中於一個畫面,空間環境布局和諧,注重畫面整體效果。
  6、舞樂百戲畫像石:南陽王莊出土。左方3人,一人揮長袖起舞、一人作滑稽舞、一人作柔道之技。袖舞者體態苗條,戲舞者形體憨朴,柔技者體型柔和,三者形成剛與柔、直與曲的節奏律動。3個人細節被概括,腰被束細,身體被拉長,舞姿極具流線的動態之美。其他像伏羲、女媧形象,他們的身體呈S形,形成了S形的運動曲線,給人以強烈的力量感、運動感、生命感、舒暢感與和諧感。
  7、雷公畫像石:南陽縣出土雷公端坐車中,幽冥而神秘。車外雲氣飄動,車前飛揚拉車的三隻翼虎姿態各異,與趕車的侍從節奏和諧,富於浪漫情趣。
  8、【龍虎鬥】和【閹牛圖】畫像石:發現於方城東關,動物造型異常生動,同時表現出動物運動的迅猛之勢。繪畫技法是在事先打磨平光的石板上用減地平雕兼陰線刻的手法雕成,鏟地平整,無橫鑿之紋,構圖縝密、造型嚴謹,整個畫像石的作風極其工整精細,與南陽地區造型誇張、粗獷潑辣的風格截然不同,卻與陝北晉西特別是山東、蘇北地區的大多數東漢晚期畫像石作風相一致。
  9、許阿瞿畫像石:見於南陽東郊李相公莊許阿瞿墓,爲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作品該墓畫像石上部刻的許阿瞿雖年僅五歲,但以貴人的象坐於榻上,後有一侍者,前面有三個人赤身著短褲,各具姿態;下部刻樂舞百戲場面:一人抱盤而立,可能是在奏節鼓;一人赤膊袒腹在跳丸弄劍;中間一女子揚長袖跳七盤舞。此外還有彈瑟者一人,吹排簫者一人。此墓畫像石在製作上繼承了前一時期的傳統技法,但有些過於追求對稱和圖案化,造型趨於呆板,不如極盛期富有生氣。
  10、密縣打虎亭一號墓畫像石:此墓發現於1959年,是東漢宏農太守張伯雅之墓。墓以畫像石構築,是東漢晚期墓,藝術上卻未見南陽地區出現的衰退氣象,很有特色並與南陽地區盛期畫像藝術迥然異趣。一號墓長26.46米,最寬處爲20.68米,是用巨大的石塊和大青磚混砌的穹窿墓,券頂最高處爲6.32米,全墓由墓門、甬道、前室、中室、後室和三個耳室構成,除中室和後室外,其他各室和墓道以及石門兩面都有內容豐富的石刻畫。
  各個墓室頂部和石門以仙神、奇禽異獸和雲紋圖案爲主,其餘部分主要表現墓主生前的享樂生活。比較精彩的有刻於東耳室的【庖廚圖】、北耳室西壁的【宴飲圖】、南耳室南壁的【收租圖】,以【收租圖】最爲突出。【收租圖】刻繪了地主收租場面:右側刻了一座帶樓梯的高大倉樓,樓前有一奴僕牽馬,馬上一小童作張弓狀,可能是地主少爺在遊獵。上方刻有一個身材肥胖的地主坐在席上,席前有案,案側置一硯;地主前面跪有一人,雙手捧物呈納,跪者身後站立一人,這二人當是前來交租的農民;地主身後站有一人,雙手前伸作接物狀,可能是地主的家奴;席的下側有租糧三堆,正待過斗入倉。下方刻有一人作交租狀,一人張袋收糧,另一人正準備把糧食入倉。地上放著滿袋的糧食和量糧的斗斛。另有一人運來一車糧食,正用斗把糧食從車上取下。這一畫面意在炫耀墓主人生前的權勢和對財富的占有。
  11、平陰實驗中學畫像石:1991年山東平陰縣實驗中學出土。來源於漢代的祠堂,晉人拆除後改造爲墓葬石槨。共出土漢畫像石12塊,現藏平陰縣博物館。圖像爲磨麵陰線刻。左、右、上三邊有邊欄,欄內飾菱格紋和穿璧,畫像內容非常豐富,有胡漢戰爭、神怪故事、歷史人物故事、現實生活及其它祥瑞畫。其中最珍貴的是最上層反映胡漢戰爭圖象。雙方使用不同的武器,穿著不同的服裝。漢方士兵用長戟、劍盾、弓箭,身著鎧甲、戴冠;胡方也使用弓箭,戴尖頂帽,著武士服。兩軍對峙前方均爲手持兵器和盾牌的步兵;其後爲鹿車等;其中一胡人倒地,首級滾落一旁。另外7號石『孔子見老子圖』上的人物多榜題,其中位居顏淵之前的『左丘明』是前所未見的。極爲珍貴。神話故事則有伏羲、女媧等。其它圖案有百戲(雜技),擲倒伎、人面連體獸、軺車、輜車、闕、觀、娛樂性狩獵、玉兔搗藥、撫琴等等。
  四川
  四川畫像石主要分布在岷江和嘉陵江流域,新津、樂山、成都等地區。四川的畫像石不少刻於崖墓上。崖墓是西南地區的一種特殊墓制,依天然的崖壁鑿成墓室,其中置雕有畫像的石棺、石函,稱崖墓畫像。另外也有用以構築墓室的畫像石,還有石闕。均屬東漢中晚期作品,以新津畫像石和樂山崖墓畫像爲代表。新津畫像石所刻內容多爲歷史故事和百戲,也有部分神話題材的作品。技法上有刻線鏟底較淺的,有浮雕的。四川樂山崖墓畫像主要分布在城郊的肖壩、麻浩、柿子灣和車子鄉一帶,都鏤刻在崖墓上。崖墓畫像的雕法多採用淺浮雕兼以粗率的陰刻線,形象渾樸古拙而活潑生動,藝術風格明顯地受到南陽畫像石技法風格的影響。另外郫縣竹瓦鋪磚室墓石棺畫像刻法是減地平雕兼陰刻線;地子多鑿以排列密集的條紋,基本上與山東武氏祠技法風格略同,只是凸面物象不如武氏祠那樣平光。
  四川是漢石闕遺存最多的地區,許多石闕上都雕刻有畫像,一般雕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綿陽平陽府君闕和雅安高頤闕還雕飾有車騎人物像,有的還雕飾有獸首、人物等極爲生動的高浮雕。
  12、成都揚子山一號墓畫像石:四川畫像石代表之作。其墓壁有車騎出行和宴樂百
戲畫像。畫像由8塊石材拼接而成,縱高45厘米,橫長1120厘米,刻畫了貴族連車列騎的出行場面和樽案羅列、百戲雜陳的宴樂活動。雕刻手法爲減地平雕兼陰線刻。現藏重慶博物館,是漢代畫像石的優秀之作。
  蘇北
  江蘇北部一帶也是漢畫像石遺存較多的地區。以徐州爲中心,東至黃海之濱的贛榆,北接山東,西至豐縣、沛縣,南至睢寧、宿遷,共發現漢代畫像石300餘塊,大多出自墓室,也有畫像石棺,年代多屬東漢時期。題材內容廣泛,有神仙怪獸、歷史故事、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內容。雕刻技法和藝術風格與山東南部的畫像石極爲相似,因爲在漢代這些地區同屬於徐州刺史部。
  蘇北畫像石分爲前後兩期,前期大致是西漢末東漢初的作品,以沛縣棲山畫像石爲代表,它的雕刻方法是先把石料鑿平,未加打磨,用陰線刻出物象輪廓,然後細部稍加修整。畫面布局疏鬆,造型不夠準確,技法古拙草率。後期大致是東漢中後期的作品,以茅山漢墓畫像石爲代表。這時的作品雕刻技法已趨成熟,發展爲兩種風格:平面陰線雕和剔地淺浮雕。平面陰線雕是先將石面打磨平整,在平面上刻出輪廓,上加細密陰線刻劃細部。睢寧縣九女墩、邳縣燕子埠畫像石爲這一風格的代表,線條流暢,挺拔勁利。剔地淺浮雕又稱減地平雕是先刻出輪廓並剔地,然後在突出的輪廓內用較多的陰線表現,並使石面略具弧形,有的弧面突出近兩公分,這種風格在徐州地區最爲多見。粗獷豪放,渾樸古拙。蘇北地區畫像內容前期以寫實爲主,後期寫實寫意並行。寫實的形態逼真,如出自沛縣境內的『六博畫像石』上刻六博棋局,畫面上二人對弈,左方一人正將手中的骰子拋出,那神態分明使人感到他剛將骰子在兩掌中揉搓一陣,懷著僥倖的心理拋將出去,極爲生動傳神。在宴飲、車馬出行、舞樂百戲圖中,作者在刻畫車馬時抓住馬匹昂首嘶鳴,前蹄高揚,車飾後飄,車馬疾馳;寫意時大膽想像,創作出了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珍禽異獸,如鸞鳳、麒麟、行龍、翼龍、翼虎等,是據現有動物加以誇張,使之理想化。還有不少以漢代生產勞動爲題材的作品,如徐州附近銅山縣青山泉發現的紡織畫像石,描寫家庭紡織的勞動場面,在漢代的畫像中是不常見的。睢寧雙溝發現的牛耕畫像石生動地再現了漢代農家生產的場景。這些畫像石增添了蘇北畫像石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蘇北漢畫石畫面布局特點是構圖緊湊,不留空白。要表現的主要內容占據中間,空隙處加點綴,畫面雖滿不亂,富於裝飾性。車馬出行、人物會見的場景採用並列法加以刻畫,避免了由於透視關係造成的近大遠小而不利於石刻表現的特點。在刻行龍走獸、鳥禽之類時,往往誇張這些動物腿部和頸部的動作,給人以強烈的動態感。所刻人物多爲半側面像,人物表情『寓形寄意』。也有少量正面畫像,如騎馬形象和軺車形象,這種表現手法因其難度大,在漢代繪畫和其他地區畫像石中很少見到。一些不易表現的如棋盤、耳杯等違反常例平刻在畫面上。較大的場面往往採用散點透視法,即爲了表現一定的內容,把不同空間的東西放在同一畫面里。房屋、樓閣建築不刻前牆,便於表現房內人物的活動。下面介紹幾幅代表作品:
  13、沛縣棲山畫像石:從1973年至1986年,棲山南坡先後出土漢墓7座。其中漢畫像石內容極爲豐富,有車馬出行、舞樂、比武、狩獵、耕作、紡織、烹調等多組。墓中漢畫像石刀刻技法,與山東汶上縣王莽天鳳3年(公元16年)漢墓所出畫像類似,當爲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作品。
  其中一號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銅器、石器,此外,還有三具石槨,東槨爲女墓主,中槨是男墓主,西槨是邊箱,爲西漢末期的夫妻合葬墓。畫像分布在中槨四面壁板的內外側,共計8幅。西槨僅在頭、足擋板刻有侍者、闕門迎謁和狩獵畫像。中槨的頭、足擋板刻畫鋪首、樹木、異獸和侍者等畫像。中槨西壁板內側刻畫樹木、玉璧和狩獵圖;西壁外側,左邊刻畫有車騎、庖廚、闕門迎謁,最右邊的樓閣內二人對弈,旁置鼎和盤等物。中槨東壁內側刻有玉璧、樹木和異獸;外側畫像右方刻畫了競技、建鼓、鳥首人身、馬首人身、人首蛇身、三足烏和九尾狐等物像,左邊刻畫一樓閣,樓下有一鳥銜食,樓上有一戴勝婦人憑几而坐,几上放一鼎和一盤。與【山海經·海內北經】中關於西王母的記載相吻合,可能是最早的西王母圖像之一。其中舞樂、狩獵、烹飪圖被徐州漢畫像石館征藏,其餘漢畫像石現收藏於沛縣博物館內。1999年3月1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漢畫像石】特種郵票,此套郵票共6枚,其(6-3)『舞樂圖』即取自棲山漢墓漢畫像石。
  14、紡織畫像石:出自徐州附近銅山縣青山泉漢墓,漢代徐州一帶紡織業較爲發達,目前已出土『紡織圖』7塊,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各存一塊。青山泉『紡織圖』爲尋常人家的紡織情景。畫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描寫家庭紡織的勞動場面:左方刻一織機,織機旁的人回身從另一人手中接抱嬰兒;右方刻紡具和紡紗者,旁一人躬身而立,似爲紡織者遞送物件,真實生動反映日常勞動生活,爲漢代的畫像中少見。技法爲被剔地淺浮雕,鐫刻得非常細膩。現藏於江蘇省博物館。1999年3月1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漢畫像石】特種郵票,此套郵票共6枚,其(6-2)即青山泉『紡織圖』。
  15、緝盜榮歸圖:1987年出自銅山縣青山泉鄉漢墓,是目前國內發現最長的漢畫像石。刻於石槨墓的三面,縱96厘米,橫790厘米厚22厘米。畫像石表現了從審訊犯人、解押囚徒到亭長迎候的全過程。上部以兩顆大樹爲標誌,將內容分爲審訊,押解和迎接三部分。右起第一部分:一官吏高舉棍棒,囚徒雙腿跪地,旁邊擺放著刑具。第二部分:官兵挑旗揚節,騎馬乘車押解囚徒,四名囚犯身著囚衣,三個束頸鉗械,一個反綁雙手徒步而行。第三部分:亭長擁笏執盾在村口迎接,村內庖廚炊火,犒勞官兵。該幅畫像對研究漢代的刑法、刑具以及迎候制度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左端刻有伏羲舉日圖。
  16、炎黃升仙圖:銅山縣苗山漢墓出土的畫像石,共有9塊。時代爲東漢中晚期。其中以『炎黃升仙圖』最爲精采:前室南壁門西石刻爲【炎帝升仙圖此圖縱108厘米、橫54厘米、厚10厘米。平面陰線刻。畫面上方刻一月輪,中有玉兔、蟾蜍,旁刻炎帝引鳳升仙。炎帝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耒耜,引鳳升天。史載:『以火德王,故號炎帝,作耒耜,故曰神農。』炎帝還是藥神,圖下部刻神牛銜靈芝草藥。前室南壁門東石刻爲【黃帝升仙圖】。縱105厘米、橫64厘米、厚10厘米。畫面上方刻一日輪,中有三足烏,名曰『飛黃』,傳說它是龍翼馬身『黃帝乘之而仙』,『飛黃騰達』的典故由此而生。旁刻黃帝升仙。傳說黃帝爲有熊氏國君,因而被刻成熊首人身,口吐仙氣,體生雙翼,飛黃騰達、乘黃升仙。下方還刻一頭神象。亦爲平面陰線刻。
  17、『七力士圖』、『迎賓宴飲圖』、『車馬出行圖』、『舞樂百戲圖』:均爲銅山縣洪樓漢墓出土的漢畫像石。洪樓畫像石主要爲祠堂畫像。這批畫像石畫幅巨大、雕技樸拙,內容豐富。如『舞樂百戲圖』畫面高1.1米,長2.2米,上面刻有雷公雨師出行、象奴戲象、轉石成雷、水人弄蛇、幻人吐火等內容,這些內容和張衡【西京賦】中描寫的當時大型百戲演出場景十分相近。漢王畫像石墓爲紀年漢墓,其時代爲元和三年(公元86年),計有畫像石10塊,其中『烤肉串圖』引人注目。畫面上食者一手將貫穿好的精肉在爐上翻烤,一手執扇起火,其情景如同今日的烤羊肉串一樣。利國漢墓計出土畫像石6塊,其中以『酒肆圖』和『雜技圖』較爲精采。『酒肆圖』可以看出漢代釀酒的過程。畫面刻一酒樓,樓上有人對座飲酒,樓下中間二人面對大酒罈,左次問有一酒罈,立於爐上,爲蒸酒之器。
  18、百鳥朝鳳圖:1964年11月在銅山縣十里舖漢墓出土。該圖置於墓室後室橫額上,長32米,寬047米,厚037米。邊飾波浪紋,上刻奇禽異獸。從左端起,先是兩隻異獸,上面一隻回頭向後,下面一隻仰頭向上;第二爲兩隻展翅飛鳥;第三是一隻朱雀,頭戴勝,頸有鱗,雙翅大展,尾披地面分而上翹。朱雀兩側則有八隻鳥;第四是兩獸昂首交頸;第五爲雙角龍。畫面空間還刻有飛龍若干。畫面主題集中,技法爲平面陰線刻。
  19、迎賓宴飲圖:發現於江蘇銅山縣洪樓祠堂。畫面反映的是富家勢族迎賓、拜謁、宴飲的情景。畫分兩格。下格是迎賓場面。客人有軺車、扈從、大車。主人有高大壯觀的莊園,門前是一對子母闕,身份當然也非富即貴。主客對揖,手執笏板,互致敬意。上格刻兩廳堂,堂中帷幕高張,案上酒具羅陳,男女主客按左右分坐在兩廳堂中,進餐交談。廳堂外面,有十餘個僕從隨時聽候呼喚。建築物上面瑞鳥翔集。邊上飾有菱形紋。技法爲平面陰線刻,人物的容貌表情栩栩如生,衣褶動感強,似拂拂欲飄,雕痕只有一根線般粗細。原圖存徐州漢畫像石館。
  20、牛耕圖:出土於睢寧雙溝,畫像石生動地再現了漢代農家生產的場景,爲漢代的畫像中少見。畫面上,一農夫上身赤背,下穿短褲,一手扶犁,一手持鞭,趕牛耕田。身後一少年左手提藍,右手隨耕播種。田頭停著一輛裝滿肥料的大車,車旁一隻家犬憩息。田間還有一人擔著筐、壺,爲耕種人送飯。該畫像石爲張伯英在民國初年收藏,解放後張伯英的少子張愷慈將此捐獻給徐州市人民政府。
  陝北、晉西
  這個地區畫像石以陝北綏德出土爲多,在陝北榆林、米脂及晉西離石等地也有發現。這個地區在漢代同屬於上郡,自東漢和帝時竇憲大破北匈奴後,上郡成爲北方邊塞上的軍事重鎮和交通往來的樞紐。迄今發現的陝北、晉西畫像石一般屬於東漢中期作品。陝北、晉西畫像石題材內容比較單純,以反映農、牧業生產和狩獵活動爲最多。多是【牛車圖】、【駿馬圖】、【牛耕圖】、【麥穗圖】等日常生活圖象,雖然也有表現墓主生前生活的車馬出行、樂舞百戲、家居等畫面以及一些神話題材,但場面都不及山東沂南畫像石、武侯祠複雜浩大。與別處最大的不同是刻畫歷史故事的題材很少,僅見到荊軻刺秦王一幅。構圖亦頗有特色:畫工採用分格表現法將石條隔成許多塊,上面刻繪把本來很普通的生活現象描繪成爲極其新穎別致、富有情趣的繪畫小品,耐人玩味。
  刻法大多爲減地平雕,凸面不刻陰線,如影畫效果,也有少數人物面部、衣紋、禽獸和建築細部加刻陰線的,與山東武梁祠等畫像石雕法相近。還有一種純爲陰線刻,刻紋粗而深,但與山東郭氏祠畫像刻法不同。石材多采自當地褐紅色細砂岩,一經開採出便是平整的板塊,石面不經打磨加工便可繪稿、雕刻。石面雖不像郭氏祠、武氏祠畫像石那樣平光,卻自有其天然質樸的美。有的畫像石還留有清晰的墨筆線稿或硃砂的痕跡,正可以證明畫像石是先畫後刻的。經過雕鑿,具有雕鏟微痕的凹地與平面突起的物象因反光程度不同而使物象剪影似的顯現出來,產生了與其他地區畫像石不同的單純簡潔的藝術效果。在處理內容較豐富的大型橫幅構圖時,常利用起伏迴環的雲氣紋使畫面形象產生一種活躍的律動感。從整體風格看,雖沒有四川、山東的精美細緻,但表現得更爲質樸、簡潔、有力,另有一番特色。
  21、王得元墓畫像石:1953年在陝北綏德縣城西山寺出土,這是陝北晉西畫像石中最爲人熟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全墓畫像共26石,其中一幅門楣上的畫像較爲重要:正中刻一樓閣,閣內兩人對坐,似爲墓主夫婦,兩側雕歌舞、車馬出行或狩獵、放牧場面。墓室左壁門框上下分格,雕出樹木、禽獸、牛耕、禾穗等圖象。也有在門框上分格雕以神獸、仙人、馬匹、牛車及人物。墓中畫像石以【牛耕圖】、【麥穗圖】、【樹下飼馬圖】、【牛車圖】、【狩獵圖】、【放牧圖】最有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22、官莊村4座漢墓畫像石:1971年在陝北米脂縣官莊村出土。無論題材內容、裝飾風格以至具體構圖和形象特徵均與王得元墓一致,其中也有【牛耕圖】和【麥穗圖】,只是這裡是二牛曳犁的『耦犁』和前者一牛拉犁不同。
  23、漢代畫像石除上述代表作外,還有以下精品:
  ①【廩孝禹刻石】山東畫像石,上部爲立鶴畫像,下部爲刻字;
  ②【三闕畫像】河南登封嵩山,爲太室、少室、開母3石闕的畫像石總稱。其中以少室石闕畫像最爲有名。長285厘米、寬26厘米。漢延光二年(123年)三月二日刻;
  ③【文叔陽食堂畫像和題字二種】發現於山東魚台,建康元年(144年)八月十九日刻;
  ④沂南北寨倉頡造字漢畫像石,發現於山東臨沂;
  ⑤【澠池五瑞圖】,發現於甘肅成縣,建寧四年(171年)刻。內容爲青龍、白虎、嘉禾、木連理、甘露、承露人等;
  ⑥【射陽畫像】,發現於江蘇寶應縣;
  ⑦【李氏墓門畫像】,爲『漢廿八將佐命功曹東藩琴亭國李夫人靈第之門』。
  ⑨【大汶口畫像石墓】,1960年在山東泰安發現,1984年將出土畫像石運至泰安貸廟陳列。該墓建於東漢末年,主要用石材建造,平面呈倒凸字形,由東西前室、東西耳室、東西後室組成。南北長約6米,東西寬4.65米(南側)至6.4米(北端)。其中畫像九塊,主要在門楣、中柱等部位。畫像內容爲人物像、車馬出行、孝子故事、歷史故事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