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8|回覆: 0

中國歷代繪畫簡介(二):青銅器紋飾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1-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青銅器是由青銅(紅銅和錫的合金)製成的各種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由於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所以也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約5000年到6000年間的西亞兩河流域地區。蘇美爾文明時期的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的青銅器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青銅製品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逐漸爲鐵器、瓷器和漆器所取代。中國銅器的出現雖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青銅器上的各種紋飾,屬於中國繪畫一個獨特的類型。常用於青銅器的紋樣有:饕餮紋、夔龍紋、龍紋(爬行龍紋、卷龍紋、雙體龍紋)、蛟龍紋、蛇紋(蟠虺紋、蟠蟲離紋)、鳥紋、鳳紋、波紋等,現逐一介紹如下。
  1、饕餮紋:饕餮傳說中是龍的第五子,羊身,眼睛長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饕餮紋的主要特徵是它的主體部分爲正面的獸頭形象,兩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與耳。有的兩側連著爪與尾,也有的兩側作長身卷尾之形,實際上是由兩條夔龍紋以鼻梁爲中心,側身相對組成的。饕餮紋的鼻、角、口部變化很多,從角、耳的不同形態可以認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動物。牛、羊是祭祀活動的主要祭品。饕餮紋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裝飾部位,以柔韌的陰線刻出,或作陽線凸起。構圖豐滿,主紋兩側以富於變化的雲雷紋填充,具有陰陽互補之美。饕餮紋主要流行於商代和西周前期,到東周以後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導地位和獰厲色彩,而成爲華美的裝飾。
  2、夔龍紋:夔是龍的一種,多爲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夔龍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一夔首,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其變化很多,使用靈活,有時作饕餮紋兩旁填充空白的輔助花紋,也可單獨構成連續排列的裝飾帶,夔龍紋與圓渦紋相間排列的二方連續圖案,被稱爲火龍紋。
  3、龍紋:是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一般反映其正面圖象,都是以鼻爲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圖象,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爲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商代多表現爲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爲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傳說中龍的出現與水有關,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形象更多出現。
  根據龍紋的結構大致可分爲爬行龍紋、卷龍紋、蛟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幾種。爬行龍紋,通常爲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龍頭張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裡,額頂有角,中段爲軀幹,下有一足、二足或僅有鰭足之狀,簡單的也有無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對稱排列。盛行於商末和西周時期;卷龍紋,龍的軀幹作捲曲狀,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狀,常飾於盤的中心。古代以爲龍、蛇屬於同類,故把龍畫作蛇身蟠卷狀。自殷墟到戰國各個時期青銅器上都有這類裝飾,只是圖像結構有所不同;雙體龍紋,亦稱『雙尾龍紋』。其狀以龍頭爲中心,軀幹向兩側展開,這類紋飾呈帶狀,因而體軀有充分展開的餘地,實際上是龍的整體展開的對稱圖形。盛行於商末周初。大多施於方彝或方鼎口沿上;蛟龍紋是兩條或兩條以上龍的軀幹相互交纏的紋飾。結構多有不同,有單體接連式,龍的軀幹有規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纏連接的,也有甚多的龍體交纏在一起,成多疊式的。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4、蛇紋: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5、鳥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鳥長翎垂尾或長尾上卷,作前視或回首狀。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排列。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爲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一直到春秋時期。商代鳥紋多短尾,西周鳥紋多長尾高冠。鳥紋包括鳳紋、鴟梟紋、鸞紋及成群排列的雁紋等。
  6、鳳鳥紋:商周兩代青銅器共有的紋飾,其發展衍變中出現的變異具有斷代的意義。稱爲鳳鳥紋的一類,頭有華冠,有的有角,尾羽紛披,常用於主要的裝飾面。商晚期至西周時期流行長尾的鳥紋和小鳥紋,多用於裝飾帶或作輔助性紋飾。
  7、波紋(環帶紋):是一種寬大而流暢的曲線紋飾,形象活潑而流暢。西周頌壺腹部裝飾的蛟龍紋與波紋配合使用。以浮雕手法製作的蛟龍紋飾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壺體正側、寬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變化。
  商代鑄有上述裝飾紋的著名青銅器有:
  司母戊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郊出土。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周圍以饕餮作爲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爲牛首,下爲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爲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人面紋銅鼎:1959年寧鄉黃材出土。腹部浮雕有四個人面,濃眉大眼,高鼻梁,凸顴骨,寬嘴緊閉,表情莊重。在人面的額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兩側置獸爪。表明此人面並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們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內有『大禾』二字銘文。
  豕形銅尊: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整體造型爲一隻孔武有力的野公豬。豬背上開橢圓形口,設蓋,腹內盛酒。口兩側有獠牙,豬身飾有鱗甲,龍紋和獸面紋。以野豬作爲器物形制,在現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
  牛形銅觥:1977年在湖南衡陽包家台子出土。此牛的頭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區常見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實用的捉手,又是一種裝飾。牛身上還裝飾有鳳鳥紋、龍紋、獸面紋等。此觥的造型設計與實用性完美地融於一體,表現出了優良的工藝設計思想。
  立象獸面紋銅鐃:1959年,在寧鄉老糧倉師古寨出土。形制與稍後的鐘相似,鐘有鍾架,屬於懸掛敲擊的樂器。該鐃高71厘米,銑(xiǎn)間寬46.5厘米。重67.25千克上面飾有獸面紋。
  西周時期鑄有上述裝飾紋的著名青銅器有:【大盂鼎】,陝西淳化史家塬【五耳大鼎】,【大克鼎】,【毛公鼎】,【利簋】,【大豐簋】,【胡簋】,【虢季子白盤】,【三年興壺】等。
  春秋時期鑄有上述裝飾紋的著名青銅器有:【王子午鼎】、【欒書缶】、【吳王夫差劍】、【曾仲游父方壺】、【立鶴方壺】等。
  戰國時期鑄有上述裝飾紋的著名青銅器有: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編鐘】、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尊盤】、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鑒缶】、山西渾源李峪村【鳥獸龍紋壺】、洛陽金村【錯金銀鑲嵌琉璃壺(已流到海外)】、河北平山中山王墓【錯金銀龍鳳方案】、河北平山【十五連盞燈】、湖北江陵【山字紋銅鏡】等。
  參考資料:【中國畫論類編】,俞劍華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中國繪畫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中國畫論輯要】,周積寅編,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中國畫論研究】,伍蠡甫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葛路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蒲松年【中國美術史教程】陝西人美出版社,2000年;李永林著【中國古代美術教育史綱】,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謝赫【古畫品序】,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王微【敘畫】,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陳友冰摘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