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2|回覆: 0

李約瑟在李莊——摘自岳南【南渡北歸】三部曲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1-5-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作者: 岳南

20110525_001b.jpg


帳篷內炊煙(油畫) □ 汪澤成 選自【回顧與展望——湖北油畫藝術展】畫冊

  【南渡北歸】三部曲(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出版)分別是【南渡】、【北歸】、【離別】。第一部描述了抗戰爆發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從敵占區流亡西南的故事。時間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始,繼之平津淪陷,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渡西遷,先長沙後昆明、蒙自辦學的歲月,同時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在抗戰烽火中艱難跋涉的歷程。第二部描述了抗戰勝利前後,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的學術追求、思想變化與不同的人生遭際,時間跨度約為抗戰中後期至1948年末,國民政府搶運國寶與『搶救學人』計劃,連同選舉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為止。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在回歸久違的故土家園之後,因內戰爆發和各自的政治歧見,不得不忍痛離別,遙天相望,以及在海峽兩岸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政治氛圍中所遭遇的命運劇變。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該作品之行文風格、立論允當等方面尚可商榷,但豐富的史料與翔實的注釋是其特點。這裏的章節選自第二部,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編者

  就在學者們於貧困、寂寞中,蟄伏在山坳裏默默做着案頭工作時,一位高個頭、大鼻子、藍眼睛的『老外』,來到了李莊,使揚子江頭落寞的古鎮掀起了略帶咸澀味的微波。這個『老外』便是後來以【中國科學技術史】為中國學術界廣為人知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科技史家李約瑟。

  1942年秋,英國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為重要的轉折時刻,決定派遣一批著名科學家與學者赴中國考察訪問並給予人道主義援助。作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兼及初通中文,並對東方文明懷有濃厚興趣的李約瑟有幸被選中。1943年3月,李約瑟與幾位同事從印度加爾各答經中國與外界相連的唯一通道——著名的『駝峯』航線,飛越喜馬拉雅山,進入雲南昆明,自此開始了長達4年的在華考察生涯。

  訪童第周

  此次李莊之行,李約瑟還拜會了多年前在比利時相識的朋友童第周,『並用法語進行了極為難得的長談』。

  1902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鄉村的童第周,於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進入南京中央大學任助教,1931年入比利時比京大學布拉舍教授的實驗室攻讀生物學,不久轉做達克教授的助手。1933年,童第周獲得博士學位,達克教授讓其再等一年,寫一篇論文,可再得一個特別博士學位。但此時的童第周急於回國效力,回答說:『特別博士不要了,我想回國。』對方未再挽留,童於1934年回到國內,與夫人葉毓芬一起共赴青島山東大學任教。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山東大學遷往武漢,後轉到沙市,再流亡到四川萬縣,因經費不支,國民政府又採取棄之不顧的態度,學校被迫宣佈解散,童第周與夫人隨之成了無家可歸的街頭流浪者。經多方奔波努力,夫婦二人先是在重慶國立編譯館謀得編譯員的職務,再是到中央大學醫學院任教,最後又輾轉來到李莊同濟大學理學院生物系任教授。

  儘管安靜的李莊鄉村,免除了整日躲警報的煩憂與家破人亡的威脅,但與重慶、成都相比,環境條件又實在過於偏僻簡陋,這給正着力研究胚胎學的童第周帶來很大困難。直到晚年,童第周對這段生活仍記憶猶新:『同濟大學條件很苦,點菜油燈,沒有儀器,只能利用下雪天的光線或太陽光在顯微鏡下做點實驗,有什麼條件做什麼研究工作,可是學校連一架像樣的雙筒解剖顯微鏡都沒有,工作實在無法開展。有一天,我從學校回家,路過鎮上一個舊貨商店,無意中發現一架雙筒顯微鏡,心中十分高興,心想,有了這架鏡子就可以開展好多研究工作。當問老闆這架德國鏡子多少錢,老闆開口6萬元,這把我震住了,雖說不算貴,但6萬元在當時相當於我們兩人兩年的工資。我和葉毓芬商量,無論如何也要把這架鏡子買下來。經過東拼西湊,向熱心科學的幾位親友借了一些,終於買下了這架雙筒顯微鏡。』

  顯微鏡到手,童第周如獲至寶,準備甩開膀子大幹一番事業。但要做胚胎實驗就必須有相關配套設施,這一點令童第周無可奈何,只好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李莊四周佈滿了稻田和池塘,田地裏活躍着成群結隊的青蛙。每到春秋之季,童第周便與夫人、兒女及部分學生,攜帶大盆小盆,興致勃勃地到野外捕捉青蛙並收集蛙卵。一時間,李莊的田野溝渠人跑蛙跳,你追我趕,泥水四濺,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觀。許多年後,當地鄉民還記得同濟有位教授夫婦,挽着褲腿,打着赤腳,在稻田和池塘裏撲撲稜稜捕捉青蛙的情景。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中,童第周與李約瑟不期而遇了。

  分別十幾年的老相識在戰時李莊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古鎮再度重逢,難免令人生出白雲蒼狗、他鄉遇故知等複雜的人生感慨。二人站在院內作了長時間交談後,李約瑟才想起要到童第周那簡陋的實驗室參觀一下。此前,童第周依據實驗所得的成果,撰寫了數篇高質量論文並得以發表,引起了國內外生物學界的矚目。但此次當李約瑟看罷所有的實驗設備和材料,儘管已有心理準備,還是有些驚訝地問道:『你就是用這樣的器材在這片空地上完成了那樣高難度的實驗嗎?』

  童第周輕聲答道:『是的,戰時的條件就是這樣,只有盡最大的努力去做。』

  李約瑟沉默片刻,搖搖頭,充滿敬意地說道:『在如此艱苦卓絕的條件下,能寫出那樣高水平的論文,簡直是不可思議!』

  童第周微笑了一下,沒有回答,也不知該如何回答才好。

  當二人走出實驗室準備分手時,李約瑟突然轉身問:『在布魯塞爾有那樣好的實驗室,你為什麼一定要到這樣偏僻的山村進行實驗呢?』

  童第周答道:『因為我是中國人嘛。』

  李約瑟點點頭:『對,對,中國人,有志氣。』

  此次訪問,給李約瑟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後來他在【川西的科學】一文中頗動感情地寫道:『童博士無疑是當今中國最活躍的實驗胚胎學家,他與夫人葉毓芬博士攜手,設法在擁擠不堪、極不舒適的環境裏創造了佳績。這些成績的取得,不但依靠每一步驟臨時想辦法,還由於童博士選擇了一個能夠儘量少使用染色劑、蠟和切片機等的重要課題,即確定胚胎的纖毛極性……此發現與地球另一端的權威人士霍爾特弗萊德博士的最新觀點不謀而合。英國科學訪華團非常榮幸地將童氏夫婦的科研報告交由西方科學雜誌發表。』

  就在李約瑟以驚喜之情盛讚童第周的道德文章與堅忍不拔的毅力時,童氏本人卻感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許多年後,童第周在回憶中說:『李約瑟來中國,親自到宜賓李莊這個小鎮上來看我,當時在小鎮上引起了一場轟動,也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注意,更惹得那個系主任的忌妒。這也是我在同濟大學待不下去的原因之一。』一年之後,童第周終於棄別同濟大學和那個生發夢想與光榮的簡陋實驗室,攜妻帶子離開李莊,投奔重慶北碚的母校復旦大學任教去了。

  訪傅斯年

  李約瑟訪畢童第周,又在校方的安排下,為同濟大學師生用德語作了幾次專題科學演講報告。6月7日下午走出古鎮街巷,移往幾裏外的山中板栗坳、門官田等地,開始對深藏在群山之中其他科研機構的考察訪問。

  此次上山,李約瑟在他的遊記中曾饒有興味地作了如下描述:『沿着河邊一條小路離城(鎮),小路穿行於在熱浪中閃亮的玉米地之間。過了不遠以後,開始攀登一條壯觀的石級小路進入山裏。路上經過一座優美的石橋。我們抵達那裏時看見房屋都很隱蔽。』在這裏『有許多寬敞的大宅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就設在這裏。研究所分別由著名學者傅斯年博士和陶孟和博士領導,約有70位學者,因而是研究院兩個最大的研究所』。

  當天晚上,李約瑟又在致他夫人李大斐博士的信中說,在板栗坳遇到了『許多最突出的學者』,結識了『大學者傅斯年』,信中對傅的形象作了這樣的描述:『傅斯年,山東人,約55歲,有點洋化,談話很多而能引人入勝,微胖,具有一副令人不能忘記的面孔和形狀奇怪的頭,灰色的頭髮直豎上去』。這個描述,在所有撰寫傅斯年的文章中,可謂是最切實和生動的精彩一筆,傅氏之與眾不同且有些奇形怪狀的相貌,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

  當天晚上,李約瑟與助手黃興宗沒有下山,就住在板栗坳桂花院傅斯年家中。又因為這樣的關係,李約瑟結識了俞大彩。李氏在致夫人李大斐的同一封信裏,說傅斯年『娶了著名將軍曾國藩的一位孫女』(實是曾外孫女)。由於『天氣炎熱,只能穿薄咔嘰襯衣和短褲,即使這樣還整天流汗不止,扇子成了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又說:『傅斯年在我的黑摺扇上用貴重的銀硃書寫了一長段【道德經】,頗有道家風範。我現在得另買一把扇子,因為這扇子變得太珍貴了而不能作日常使用。』

  訪梁思成

  李約瑟走下山來,欲拜訪他心儀已久的梁思成。

  在上壩月亮田農舍的梁思成得到消息,儘管對李約瑟其人未曾相識,亦不了解底細,但想到一個外國人,不遠萬裏來到中國,並來到中國西南偏僻閉塞的李莊,這是一種什麼精神?由於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此時的梁思成還沒有像延安的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所想到的『這就是國際共產主義精神』。但既然對方號稱為了中英文化交流而來,起碼也算國際友人合作的精神。只是此時梁家包括整個營造學社一貧如洗,平時吃飯都成問題,哪裏還有特殊的條件設宴招待?半年前,當費正清從重慶來到李莊時,這位來自美國的文化官員,親眼目睹了知識分子貧困的生活條件。費氏看了梁家與營造學社的窘迫狀況,曾勸梁思成賣掉身上的一支自來水筆和手錶等物,以換取急需的食物維持生計。對於學者們如此艱難的生活狀況,費正清曾感慨地說道:『依我設想,如果美國人處在此種境遇,也許早就拋棄書本,另謀門道,改善生活去了。但是這個曾經接受過高度訓練的中國知識界,一面接受了原始純樸的農民生活,一面繼續致力於他們的學術研究事業。學者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已根深蒂固地滲透在社會結構和對個人前途的期望之中了。』

  此次面對李約瑟的到訪,家徒四壁又好面子的梁思成,抓耳撓腮在院子裏轉了幾圈後,突然發現鴨子們還不知憂愁地呱呱亂叫。這是梁家自春天就開始餵養的幾隻本地鴨,除指望下幾個鴨蛋補助一下林徽因與梁思永的病體,還準備秋後宰殺幾隻,讓平日難見油星的營造學社同仁好好犒勞一頓。如今貴客臨門,梁思成只好忍痛割愛,決定先宰殺兩隻公鴨以款待客人。站在院子裏親眼目睹梁思成捕殺鴨子的李約瑟,當然不知這一令人心酸的背景,只是以好奇、驚喜的心情觀看了這一具有鄉村特色的場面並飽受了一頓美味。此一情形的具體細節,林徽因在寫給費正清夫婦的信中有過表述:『李約瑟教授剛來過這裏,吃了炸鴨子,已經走了。開始時人們打賭說李教授在李莊時根本不會笑,我承認李莊不是一個會讓客人過度興奮的地方,但我們還是有理由期待一個在戰爭時期不辭辛苦地為了他所熱愛的中國早期科學而來到中國的人會笑一笑。』

  事實上,李約瑟見到他心目中的『偉大的政治家和學者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以及躺在病床上的『兒子媳婦』林徽因並作了簡短交談後,這對夫婦出眾的才華和林徽因的美貌,令李約瑟大為驚喜並出人意料地露出了笑容。對方當着眾人的面表示自己能與梁、林夫婦在李莊這個偏僻的小鎮上相會,感到非常高興和自豪。同時李約瑟也沒忘記以英國紳士的風度,誇讚一番林徽因那帶有愛爾蘭口音的英語,林受到誇讚當然高興得不得了,她在信中對費正清夫婦說:『我從不知道英國人對愛爾蘭還有如此好感。』這個時候的梁、林夫婦尚不知道,愛爾蘭正是李約瑟生命中最難忘的成長之地。林徽因的愛爾蘭口音,正好給予對方他鄉遇故知的知音之感。

  吃飽喝足之後,李約瑟詳細觀看了營造學社的研究課題,親眼目睹了在如此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研究人員的工作態度,心靈受到強大震撼,他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串預言式文字:『如果戰後中國政府真正大規模地從財政上支持研究和開發,20年左右後,中國會成為主要的科學國家。中國人具有民主的幽默感和儒家高尚的社會理想。認為中國人會屈從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誘降是不可思議的。』

  6月13日,李約瑟來到位於李莊鎮張家祠內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進行訪問,同時作李莊之行的告別演講。演講之前,一個意外插曲的出現,給眾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便是陶孟和與傅斯年兩個冤家對頭擯棄前嫌,握手言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