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國學網 1、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史料典籍研讀會成果論文集
宋德熹編 台北:稻香出版社 2009·7
台灣的『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史料典籍研讀會』創建於2004年,主要研讀探討中國歷史中的中古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社會與國家典籍史料。2008年7月在台中市中興大學召開研討會,是書為此次研討會論文的結集。
本書共收錄講演稿5篇,專題論述24篇。
五篇講演稿是:
陳國燦:吐魯番出土文書與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關係
高明士:禮律規範下的身份制社會:以中古婦女為例
窪甜慶文:日本近年的北朝史研究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
唐代法律體系及【天聖令】研究
二十四篇專題論述包括:
陳弱水: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
宋德熹:薛仁貴與薛仁超:唐代河東薛氏門風的兩種典型
廖幼華:唐宋時期邕交之間陸路三道
胡志佳: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研究
李明仁:鮮卑慕容氏君主繼承方式研究
李廣建:李承乾與顏師古【漢書注】
曾賢熙:宣宗與中晚唐政局:以宦官與吏治整頓為中心
陳登武:從韋伯的天職觀看葛洪的法律思想:兼論道教地獄審判思想的發展
詹宗祐:從歷史研究的觀點思考古籍校箋方向:以楊明照箋注【抱朴子外篇·疾廖篇】為例
魏嚴堅:唐代長安的寺院園林
陳識仁:【洛陽伽蘭記】與北朝史學
蔡妙真:衝突與抉擇:【虬髯客傳】的人物性格塑造及其意涵
朱祖德:唐五代淮南地區的經濟發展
張文昌:唐代國家典禮脈絡下的私撰禮書:以【新唐書·藝文志】為考察中心
翁育瑄:唐代士人的婚姻家庭:以妻妾問題為中心
馬以謹:北魏靈太后史事新探:從【洛陽伽蘭記】談起
朱振宏:『唐高祖稱臣與突厥事』再檢討
張文杰:試論三國孫武統治集團地方意識的摶成
胡勝源:武風壯盛到重文輕武:再論北齊傾覆之因
易慶和:唐代筆記小說中遊俠形象的刻畫塑造
王偉勛:唐代士人階層取名特色與文化分析
楊婷雅:唐代文化與宴遊風氣:以曲江風景線為例
賴駿瑋:唐代弈棋文化面面觀
林益德:秦漢之際簡牘所見【金布律】變異初探。
2、台灣人文出版社三十家
封德屏主編 台北:文訊雜誌社 2008·12
【文訊】雜誌社從2005年1月起,到2008年6月,開闢『資深人文出版社系列報道』,陸續對台灣成立近三十年的出版社的創立緣起、歷史演變、發展特色、靈魂人物、時代影響等逐一進行有深度的採訪報道。讓舊讀者更深入了解各家出版社的相關信息,也讓新讀者了解各家出版社的圖書類目和出版概況。並希望透過了解重要出版社的歷史觸及台灣整個出版發展史。這三十家文史類出版社是:
廣文書局、志文出版社、藝文印書館、光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東方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皇冠文化集團、成文出版社、純文學出版社、五南文化事業機構、南天書局、商務印書館與台灣商務印書館、道聲出版社、世界書局、三民書局、爾雅出版社、聯經出版社、大地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洪範書局、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黎明文化出版公司、遠流出公司、九歌出版公司、遠景出版公司、書林出版公司、藝術家出版社、漢聲雜誌社、晨星出版公司。
封德屏,現為文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3、文人論政:民國知識分子與報刊
李金銓編 台北:政大出版社 2009·7
2007年4月,香港城市大學傳播研究中心召開『自由的理念與實踐:民國時期知識分子與報刊』探討會。邀請兩岸三地學者,以民國時期報刊【新青年】、【努力周報】、【獨立評論】、【申報】、【解放日報】、【自由中國】為討論範圍,就民國報刊『文人論政』的精神與特色,民國時期自由報刊與知識分子的互動、歷史角色及其影響等問題展開研討。此書即是這次研討會的論文集。除導論外,共收論文14篇:
高力克:陳獨秀與胡適的自由民主理念
楊 琥:【新青年】『通信』欄與五四時期的社會、文化互動
潘光哲:胡適與【努力周報】的創刊
章 清:【獨立評論】與中國自由主義的『命名』
張太原:『強有力的中心輿論『:【獨立評論】的社會影響
陳謙平:抗戰前知識分子在民主理念上的分歧:以【獨立評論】主要撰稿人為中心
周大華、禹江:【益世報】與『九一八』後的憲政運動
陳建華:共和國憲政與國家想像:周瘦鵑與【申報·自由談】
桑 兵:抗戰時期國民黨策劃的學人辦報
高瑞泉:【觀察】自由主義視域中的平等觀念
黃 旦:從『不完全黨報』到『完全黨報』: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再審視
張詠、李金銓:密蘇裏新聞教育模式在現代中國的移植—兼論帝國革命:美國實用主義與中國現代化
林淇瀁:由『侍從』在側到『異議』於外:論【自由中國】與國民黨黨國機器合與分
李金銓:自由化,而非全面民主化:台灣的游擊媒介與政治運動
4、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
鄭志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6
全書分為十五個章節,分別探討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靈感與修行、通神與神通、靈感思維、宗教意識與教派意識、多重至上神觀、神觀對話、合緣共振與含混多義、游宗、宇宙圖式與神聖空間、巫術、禁忌、靈乩、式醫療等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書中不少詞語,如『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合緣共振』、『 含混多義』『多元多統』、『游宗』、『宗派意識』、『多體多中心』『圓形宇宙圖式』、『 多重至上神』等皆為作者獨創。本書還另加入當代反思,藉由傳統和現代的對話,交流不同的價值觀念。
5、敦煌佛教齋願文本研究
王三慶著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9·2
王三慶現為成功大學教授,台灣著名的敦煌學家,是書為作者近年研究成果之展現。全書分為七章:
第一章,導論——敦煌文獻中佛齋願文及其內容分析:主要申明研究動機、目的、範疇、步驟,並解說『齋』、『齋會』的名義、類別及發展;
第二章,敦煌本【齋琬文】研究: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特點和價值;
第三章,北大圖書館藏【諸文要集】一卷研究:旨在討論北大圖書館藏敦煌寫卷【諸文要集】殘卷的內容性質,,指出其乃是供法會施用的參考文樣範本;
第四章,【雜齋文】一本之系聯研究:旨在檢討黃征、吳偉、宋家鈺諸家校輯整理之得失,包括文獻收集不全面。複本系聯綴合不盡客觀等,以供未來整理敦煌文獻者借鑑參考;
第五章,【諸雜齋文】研究:首先考訂相關文本,指出黃征等整理之訛誤,包括寫本介紹及系聯問題,擬題(【亡文範本】)不恰當等,故作者重新整理後,訂為【諸雜齋文】,並進而分析內容與判斷價值;
第六章,光道大師撰【諸雜齋文】下卷研究:
第七章,結論。
6、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
黃啟江著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3
本書以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兩個歷史人物稱號,代表佛教史上兩個概念:泗州大聖是佛教史上神異僧,代表佛教信仰的對象,是三寶的象徵;松雪道人趙孟頫除了是元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外,也是重要的佛教居士,為三寶的弟子。兩者相因相存,為佛教信仰之一體兩面,這種不可分割的關係,為佛教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全書分為六章,依次如下:
第一章,以第一個象徵意義——泗州大聖為討論的起點;第二、三兩章探討兩宋社會菁英家庭婦女佛教信仰再思考,探究北宋婦女佛教信仰與修行。並對伊佩霞【閨門之內】中『虔信之妻』一節有關宋代婦女信仰之若干觀點提出質疑、修正及補充。提出更多例證析論。第四章專論宋代士人手寫佛經。論述宋代士人寫經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認為士人寫經已超越了簡單的修福田、作功德或求福避禍之觀念,而演變成孝道、藝術、鑑賞等較高層次的文化行為與活動。因為寫經中輔之以優質的紙張和精緻的捲軸,不僅美化所寫的佛經,更提高了佛經之作製作的品質和精品佛經之流傳,對元明兩代在寫經傳統及藝術的維繫與強化,具有啟發意義;第五章討論第二個象徵意義,以松雪道人為其後各章的綜合及轉折點。析論松雪道人趙孟頫寫經、佛學及其因緣;第六章:參訪名師,南宋求法日僧與江浙佛教叢林:討論日本僧侶來華求法以及他們與南宋叢林互動關係。指出他們多到江浙五山禪師處求法。本章特別關注江浙叢林間所流行的偈頌,指出五山及附近的禪師多為偈頌能手,日僧參游其間也習得書寫偈頌以表現其洞見和悟道之心,種下了日本鎌倉後期五山文化、文學的根苗。
黃啟江,台灣桃園人,台灣大學歷史學學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哲學博士。著有【北宋佛教史論稿】、【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相】。
7、台灣天主教史料匯編
古偉瀛編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8·12
天主教從1626年第一次傳入台灣,從基隆淡水一帶登陸,只短暫停留16年便撤離。直到1859年天津條約台灣開埠後,馬尼拉的西班牙道明會玫瑰省會士才再度來台傳教,至今已有150年歷史。作者將這批多屬外文且散置各地的傳教資料搜集成編,分為五個部分:
一、教務教案檔: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出版的清總理衙門所藏的【教務教案檔】中選取與天主教相關的資料。包括1877年淡水教民李東面倚勢滋事逞凶事案,1892年秋至1894年秋台灣基督教與天主教堂清冊;二、塗敏政神父日記:塗敏政(1905—1980)是台灣第一位本土出生的神父。其日記記載他的修道過程、晉升神父以及台灣各地傳教情況;三、『迷信歌』,此為日治時期在石碇出版的教會書籍,以台灣民間的『七字仔』出現。運用民間傳統藝術來傳教,彰顯其『本土化』的用心;四、台灣拾掇——伴隨使節紀行:此乃翻譯日本神父早坂奈善郎1923年伴隨教廷特使來台視察所寫的日文遊記,頗能反映二十年代台灣及台灣教會情況;五、『天主公教青年會規則』:乃昭和七年(1933)由雲林天主公教青年會所編寫。記錄當時天主教教友組織和紀律,如會則、會所、職務、簿冊、收支、教育、修養等。
8、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面向:思想文化篇
葉國良、徐興慶編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6
由台灣大學文學院與日本二松學社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五屆日本漢學國際研討會』,於2008年3月28、29日在台大舉行。此書為這次會議的論文集,主要研討以下五個問題:日本經學研究;德川時代的漢文訓讀;中日人物及思想比較;日本漢學相關文獻考證及研究;各國之日本漢學研究。共收錄論文13篇,依次如下:
1、佐藤進:藤原惺窩的經解及其繼承:關於【詩經】『言』、『薄言』的訓讀
2、張寶三:江戶儒者東條一堂【詩經標識】研究
3、甘懷真:山鹿素行【中朝事實】中的天下與中國概念
4、片岡龍:伊藤仁齋的【孟子】觀:逸脫心性論的思想史背景
5、徐興慶:朱舜水與安東省庵之思想異同
6、清水正之:近世和學(國學)的成立和漢學:契沖的方法與本居宣長
7、張崑將:近代中日陽明學的發展關係及其形象比較
8、陳瑋芬:西學入眼來:幕末維新的留學生與『漢學』的轉折
9、高山節也:江戶時代的漢籍目錄:關於地方外樣大名統治下的漢籍受容
10、范德望:江戶時代漢文學與蘭學之接觸
11、松浦章:江戶時代唐船帶來的中日文化交流
12、金勝一:試論江戶幕府對朝鮮性理學的受容及其意義
13、阮氏鶯:越南漢文訓讀及其資料
台灣大學近年來積極推動東亞研究,除召開研討會外,又編輯書目、出版專著已達九十多部,成果可謂豐碩。
9、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
李明輝、陳瑋芬主編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9·6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在劉述先、李明輝共同主持下,於2003年2月至2006年1月,執行『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計劃,並規劃成理論、個案、展望三個部分。第一次研討會於2003年11月14日召開,成果集結為【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於2007年12月出版。第二次研討會於2004年9月3日召開,成果集結為該書【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個案篇】。收錄會議論文八篇,依次如下:
1、何淑靜:論荀子對『性善說』看法
2、陳少明:孔門三傑的思想史形象:顏淵、子路和子貢
3、陳志信:倫理神話的闡釋:以【毛詩鄭箋】的詮釋體系試探經學運作的形式與意義
4、信廣來:儒學思想中的『純粹』觀:朱熹論虛、靜與私
5、林月惠:劉蕺山對【大學】、【格物】的詮釋
6、丁為祥:從『知行合一』到『體知』:杜維明與王陽明溝通、轉化理論比較
7、吳汝鈞:關於現象與物自身的分離問題的現象學與歷程哲學之解決
8、根茨:在自由與決定的張力中:【公羊傳】的哲學詮釋學
10、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
蔡振豐編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6
本書是台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專題計劃中『東亞朱子學』研究成果的結集。該計劃以東亞為視野,研究朱子學在中、日、韓各地發展的同調與異趣,併集中探索東亞朱子學的發展過程,如朱子本人的思想進展,朱子門人及其後學的推衍創新,及朱子學的域外發展等,進而呼應21世紀全球化時代的新課題,展現21世紀朱子學的新意義。全書共收錄八篇論文:
1、黃俊傑:全球化時代朱子『理一分殊』說的新意義與新挑戰
2、潘朝陽:從『存在空間』論朱子的身心空觀及人安居於天地之論述
3、李明輝: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
4、林月惠:朱子與羅整庵的『人心道心』說
5、楊祖漢:從良知學之發展看朱子的思想形態
6、蔡振豐:朱子對佛教的理解及其限制
7、金永植:界定並延伸儒學之界線:朱熹論科學與超自然主題
8、張崑將:朱子窮理學在德川末期的物理化
蔡振豐: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台大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魏晉玄學、佛學及儒道二家思想,兼及東亞儒學研究。著有:【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等。
11、宋明思想史稿
季蒙、程漢著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2009·5
本書將『理學』定義為道理之學、義理之學。全書分為兩章六節。
第一章:理學。分為四小節。第一節『太極『,由【通書】、【太極圖說】說明周敦頤的尊『易』思想;第二節『道理』,由周敦頤延伸至朱熹的理氣論。其中指出朱子將『天地之心』玄化,應以共心、別心為解,頗有新意;第三節『意見』,說明戴震承朱子的意見論而來,其所言之理為『理之捶分』,言情為『以情挈情』,以及在孟子學的貢獻;第四節『人心』主要述王陽明在心學上的成就。
第二:實學。分為二小節。第一節『名教』:以論述顧炎武的名治思想為主,並說明科舉、名教所帶來的弊害;第二節『法治』,則以黃宗羲的君主論言天下之亂和為君之道。本節亦論述顏元談軍制、井田、學思等武學思想,唐甄【潛書】所透顯『如果論思維』所帶來的啟發性。篇末附『朱、陸排佛論』,主要以朱熹的排佛意見為主,提出『理學屬實學,佛學屬玄學』。
季蒙,文學博士,現任上海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專研中國思想史;程漢,現任上海集賢書院主講。
12、民國思想史稿
季蒙、程漢著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2009·5
本書從政治、社會、學術等多種視角分析中、西學的差異,以及各方面的發展。全書分為四章十節。
第一章:【大戰國】,分為『戰國論』、『俄日問題』兩節。擷取林同濟、胡適的政治思想,敘述中國近代遭受戰爭所帶來的內憂外患;
第二章:【中國的道路】。第一節『三民主義』說明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民主、民權、民生主義對中國的影響;第二節『北美路線』,是以胡適受到英美學者哲學思想的啟發,以及對中國文學運動的貢獻。本章附錄『陳獨秀』,以其歐陸理路與胡適的美英路線所呈現的思維加以分析比較。
第三章【社會思想】。第一節『優生論與族群優化』是以潘光旦的優生論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第二節『鄉土中國』、第三節『城鄉論』,是以費孝通所著【鄉土中國】所提出的關於傳統的宗法、血親制度、文化等社會學觀點加以申論;
第四章【文化的道路】。第一節『儒』由胡適的【說儒】探討並及於新儒家,以分析中西學術的優劣。附錄『錢穆』則分析錢穆、余英時對中西文化的見解。第二節『文化論』、第三節『中哲問題』則是着墨東西文化的差異,以及中國哲學的研究發展。
13、中國哲學史
蔡仁厚著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7
作者秉持暢通中國文化的精神,依循當代新儒家的學術方向,將中國哲學所涵蘊的範疇。做一全面性的疏導和發明。書中主要標舉中國哲學之源流系派、分期、特質與優劣得失,以及對現狀的省察和前瞻。全書分為上下冊,凡五卷三十七章。
上冊分兩卷。第一卷:『先秦時期:中國文化原初形態之百花齊放』,其中將【中庸】、【易傳】的哲理置於荀子之前論述,以及增列『墨家思想再檢討『以彌補墨學理論之不足,頗具特色;第二卷『兩漢魏晉:儒學轉型而趨衰與道家玄理之再現』;
下冊包括後三卷。第三卷『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異質文化的吸收與消化』,第四卷『宋明時期:儒家心性之學的新開展』;第五卷『近三百年:文化生命之歪曲、衝激與新生』,最後以『返本開新的哲儒:牟宗三』作結。
蔡仁厚,現任東海大學榮譽教授,曾師從牟宗三,為台灣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平生致力於儒學研究中,著有:【孔孟荀哲學】、【宋明理學北宋篇】、【宋明理學南宋篇】、【王陽明哲學】、【儒家心性之學論要】、【新儒家的精神方向】、【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等。
14、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思考
徐興慶著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8
本書收錄作者論文七篇,主要是對台灣、大陸、韓國、日本等東亞地區近代性思考的研究。所謂近代性,是指十六世紀以來,自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為西洋近代工業社會過程中,各種社會現象的變化。主要論及三個範疇:近代以前東亞知識人的世界觀;東亞知識人對近現代性的思考;傳統與現代知識人的互動。七篇論文是:
1、日本與韓國面對『近代性』的不同背景圖像
2、從共同文本的不同翻譯看東亞對『近代性』的反應
3、漢學、蘭學與日本近代化的關聯性
4、從韓國看近代日本國家主義的形成
5、中日近代知識人對歷史觀念的變化
6、以『西』釋『中』的歷史脈絡與『近代性』的關聯
7、近代中日知識人對美國文明認知的異同
徐興慶,東吳大學東方語文學學士,日本九州大學文學碩士、博士,現任台灣大學日本語文系教授兼主任,日本語文學研究所所長。著有:【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の研究】、【我國的日本研究現狀及其未來展望】、【近世中日思想交流史の研究】、【台灣にわける日本漢文學研究の現狀と課題】、【朱舜水與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等。
15、宋鈃學派遺著考論
林志鵬著 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9·5
萬卷樓圖書公司在輔仁大學哲學系丁原植教授策劃下,出版一套『出土文獻譯註研究叢書】此即第三十一種。本書主要探討戰國時代融通儒、道、墨之思想大家宋鈃與其學派的遺著。內容分為上下兩編。
上編是文獻整理及相關校讀,研究文獻的性質和學派的歸屬,分為六章,依次是:第一章,『先秦諸子書評宋鈃資料匯集與校釋』;第二章,『戰國楚竹書【彭子】考論』;第三章,『【管子·白心】校釋及其學派歸屬探論』;第四章,『【管子·心術】校理及其學派歸屬析論』;第五章,『【管子·內業】與【心術下】比較及相關問題綜論』; 第六章,『【呂氏春秋·去尤】校釋及相關問題討論』;
下編在上編研究基礎上試圖還原其思想面貌、學術源流,並對宋鈃本名及其所處年世加以考訂。分為三章,依次是:第一章,『論宋鈃之年世及其思想面貌』;第二章,『論宋鈃在道家之地位及其與儒、墨之關係』;第三章,『論宋鈃與尹文、慎到、荀況之關係及影響』。
宋鈃學派至戰國晚期仍具有相當影響力,其學說連接老、莊,亦為道、法之樞紐。惜書已散逸。作者試圖透過傳世諸家論宋子之語及相關出土文獻記載,欲以辨彰源流,說明宋子學說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為研究先秦思想、學術史提供資料。
林志鵬,台灣大學文學所學士,武漢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主攻戰國出土文獻及先秦學術史。
16、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港市、貿易、移民、文化傳播
黃麗生編 基隆: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所 2009·5
本書系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出版的『海洋文化研究叢書』第一輯。2007年11月1、2日海洋大學舉辦『2007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此為該次會議的論文集。其中收錄會議特稿三篇:黃俊傑: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孫震:海島經濟的優勢與限制;陳國棟:海洋文化研究的多元特色。會議論文12篇,分為『海洋移民與國族交錯』、『國際航貿與海江通路』、『跨海越界的人文遺產與書寫』、『港市的文化傳播與社群、空間』四個部分。依次是:
1、佐佐木衛:東北亞的族群與國族交錯:以青島為例
2、黃麗生:由閩入廉復遷台:合浦新民客家吳文順家族遷移渡海的聚散離合與認同變遷
3、陳珣瑛:跨海家族移民在地化過程考察:以十九世紀閩粵台古文書為立論根據
4、松浦章:清代山東沿海帆船航運
5、應俊豪:輪船入侵與華洋衝突:1920年代上半其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
6、王俊昌:日治時期台灣的水產輸出貿易(1901—1940)
7、修斌、王青:東亞的徐福文化傳承與徐福文化圈
8、黃子堅:李文馥與其【西行見聞紀略】:一個越南儒家看東南亞海島
9、黃錦樹:過客詩人的南洋色彩贅論:以康有為等為例
10、康格溫:建築裝飾文化跨海傳播研究:以台灣、星馬地區之建築彩繪瓷板為例
11、林谷蓉:從海洋文化推動與漁業事項屬性觀點探討漁會組織之定位
12、王文誠:高雄市都市景觀變遷的空間分析
17、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
邱澎生、陳熙遠編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09·4
本書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召開的『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研討會的論文集。主題是希冀能同時包括社會史、政治史與文化史在內的寬闊視域中,綜合考察明清司法過程反映的權力與文化的複雜互動。更試圖在以實證性的司法檔案研究中提煉出新的研究方法,進而促進不同研究視角間的相互對話。全書共收錄九篇論文,分為四類議題:支持司法的核心價值觀;社會經濟與司法之間的互動關係;話語、修辭、形象;西方的法律體系與中國法學史。九篇論文使用了豐富多元的史料,從奏摺、題本、州縣檔案、衛選簿等官方資料,到契約文書、訟師秘本等民間史料。全書分為上下兩編:
上編收錄五篇論文,以法律規範和社會實踐為主題:
1、夫馬進:訟師秘本【珥筆肯綮】所見的訟師實像
2、於志嘉:論明代垛集軍戶的軍役更代:兼論明代軍戶制度中戶名不動的代役現象
3、陳熙遠:在民間信仰與國家權力交疊的邊緣;以明代南京劉公廟禁毀為例,探究在國家權力邊緣滋長的民間信仰
4、冒捐冒考訴訟與清代地方社會
5、賴惠敏:法律與社會:論清代犯奸案
下編四篇,以經濟生計與法律規範為主題:
1、龔濤:地毯上的圖案,討論清代法律文化中的『習慣』與『契約』問題
2、步德茂:18世紀山東殺害親人案件;探討鄉村社會中身處餬口邊緣的農民家庭的生活困境,及其在訟案中的現實處境
3、邱澎生:國法與幫規
4、蘇成捷:清代縣衙賣妻案件審判:以272件巴縣、南部與寶坻縣案子為例。
18、寺廟與村落:台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
王志宇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8·12
王志宇先生在台灣民間信仰和方志學上給予了較長時間的關注。此書即結合作者的專長。透過實際田野調查,以清代以降苗栗苑裏與南投竹山兩地的寺廟為例,探討國家權利與儒家主流文化傳播於民間社會時所產生的變化,以及如何去因應社會的需求,將寺廟、人民與文化發展三者關係,從歷史軌跡和地域空間等概念,作一陳述,並進一步研討寺廟與村落的風水、祥異等問題,還包括寺廟救濟與教化等活動帶給村落的影響與意義。最後結合祭祀圈、文化權力網絡等相關議題加以分析。
王志宇,現任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台灣的恩主公信仰】、【苑裏慈和宮志】、【儒家思想的實踐者:廖英鳴先生口述歷史】等。
19、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
國家圖書館參考組編 台北:國家圖書館 2009·3
2009年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台北國家圖書館參考組整理台灣知識界這五十年來對五四運動討論和研究的成果,匯整1949年至2009年出版的有關五四運動的專書、學位論文、期刊論文、論文集論文和報紙評論,共收錄1559筆書目資料,分為專論、書目資料、作者索引、題名索引四個部分。專論收錄有代表性的四篇論文:王曉波: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兼論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周昌龍:新文化或文化自新:五四文化轉型的重新檢討;彭小妍:如何研究五四文學;王汎森:後五四的思想變化:以人生觀問題為例。書目資料分為十一類:中山研究、書評書目與方法、哲學與宗教、科學與技術、教育與禮俗、社會與文化、政治與經濟、歷史與外交、傳記與回憶、語言與文學、藝術。
20、靖海澄疆: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新詮
馬幼垣著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9·6
本書綜論中國海軍歷史,收錄作者的十七篇論文,分為『清季篇』、『民國篇』、『香港篇』、『評論篇』。
『清季篇』包括:鴉片戰爭時侵華的軍艦;奧義利薩海戰及其對北洋海軍黃海海戰佈陣的影響;亨利華爾代滬所購美制艦考;劉步蟾與東鄉平八郎:中日海軍兩主將比較研究四題;詹天佑是否參加甲申中法海軍馬江戰役平議;北洋海軍『平遠』艦考;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新探一例:法人白勞易與日本海軍三景艦建造;北洋海軍送艦隻往長崎入塢怎樣看也是極度愚蠢之舉:敬答孫建軍先生;馬吉芬與北洋海軍;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謀速購外艦始末;甲午戰爭以後清廷革新海軍的嘗試:以向外購艦和國內造艦為說明之例。
『民國篇』包括:抗戰期間未能來華的外購艦;汪偽海軍艦隻初探,靈甫艦:流落異邦的中國海軍孤兒;
『香港篇』包括:抗戰期間中國海軍助守香港始末;與香港光復有關的兩個海軍問題;
『評論篇』包括:大陸上的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1949—2000)。
書中附有繪製圖片、照片,人名、艦船名等。
馬幼垣,美國耶魯大學博士,曾任教美國夏威夷大學、史丹福大學,台灣大學、新竹清華大學、東海大學、香港大學等校。
21、烽火與流星
田曉菲著 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8
本書的副標題是:『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中國歷史上的南朝往往被描述為腐朽頹廢的時代。作者卻看到這個時代文化的蓬勃發展、文學創新。坐着作者在書中不但探討梁朝的文學作品,同時檢視梁朝文學產生的文化語境,提出一系列具有內在關聯的文化史和文學史問題。重新評估和挑戰這一時代文化史和文學史的現行主流觀點,並探究究竟是何種因素導致了中國文化傳統中曆來對梁朝的忽視和貶低。研究方法結合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和文化史寫作,檢視蕭梁時代文學作品和文學思想,南北方文化話語的建構,也檢視了文學生產的物質過程,同時也對佛教與文學的複雜互動關係進行探討。
原著是英文,2007年在東亞中心出版,現為中文繁體字本。全書除導論外,分為九章。
田曉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和現代文學和文化,手抄本文化、世界文學。
22、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王青著 新竹:台灣書房出版公司 2009·8
【曹沫之陳】是2004年上海博物館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中最長的一篇,共有56支簡,1773字,頗受學術界關注。【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是丁原植主編的【出土文物思想與文獻研究叢書】第37輯,分為『緒言』、『上編』、『下編』和『附錄』四個部分。
『緒言』說明【曹沫之陳】研究現狀、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作者的研究思路和創新點;
上編『【曹沫之陳】疏證』對六十五支簡進行整理,附錄『【曹沫之陳】釋文新編』、『 【曹沫之陳】新編釋文意譯』;
下編『【曹沫之陳】綜合研究』分為『原始【魯語】一部分:論【曹沫之陳】的性質』、『 論【曹沫之陳】的成書背景、『從口述史到文本傳記:論曹劌—曹沫形象的演變』、『周代「尚文」——「尚武」:關於曹沫形象與世風關係的思索『五個部分,在上編基礎上,探討【曹沫之陳】作者身份、成書背景,與【魯語】比較,』語『文體的發展、』曹劌——曹沫『形象的演變以及周代世風的轉變。附錄包括:『春秋時期魯國施氏家族探析』、『先秦時期戰功名稱問題——上博簡【曹沫之陳】的一個啟示』、『【曹沫之陳】同諸書比較』、『【曹沫之陳】新編連圖版』四部分。
王青,現任職於蘇州大學歷史系。
23、唐代前期政治文化研究
李松濤著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5
本書系作者博士論文增補本。細論自南北朝、隋末至唐初以來政治、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全書分為七章:
第一章、引言:闡述研究動機、方法及作者理念;
第二章、北朝後期至隋末唐初的文化潮流:敘述自北魏以降歷朝文化傾向,其中隋煬帝尤具特殊意義,而隋末唐初不同社會集團亦表現出各自文化特徵;
第三章、李唐皇室的文化傾向:揭示李唐皇室的種族文化特徵,檢討前期的胡化現象及歷史意義;
第四章、唐代前期的儒學地位:主要探討【五經正義】頒佈之背景與影響,並對儒學地位在唐代前期低落的原因進行考察;
第五章、山東士族高門勢力的消長:探討儒學地位的升降及舉業對山東士族的影響,進而分析關隴勛貴集團與山東士族集團間長期存在的政治文化矛盾,藉由山東士族興衰情況說明地方勢力衰落之歷史意義;
第六章、河北北部安史武裝集團的形成:論證唐朝在東北地區軍事防禦轉變的影響,此一政策的轉彎造就後來叛亂基地;
第七章、安史亂前中央政府與華北社會之關係:嘗試以西方比較社會學理論分析李唐皇室與不同地域集團和功能群體間的互動與影響。
書末附『安祿山、史思明年譜』『【隋書·儒林傳】與兩【唐書·儒學傳】人物表』、『安史亂前營州、幽州境內羈縻表』、『安史亂前幽州境內所居藩將表』、『安史亂前幽州境內(營州府)大事年表』。
24、儒者歸有光析論:以應舉為考察中心
黃明理著 台北:裏仁書局 2009·9
此乃作者關於歸有光研究的論文集,共收論文七篇。
一、『歸有光的交遊與人生方向』。交遊分為詩文、道學、科舉三類,並不同於以往研究者多限於文學一類。然後觀察歸與各類友人的活動,探討歸有光的人生志向;
二、歸有光的夢想與理想;
三、整理標點歸有光的34篇八股文,並附載問題的指涉;
四、『歸有光的治術儲備』,討論第三場的『策』;
五、對【乞酰論】細作分析;
六、儒者本色:歸有光的處困之道,分析歸有光面對挫折的因應與修養。
另附一篇【論歸有光的張貞女敘述】
25、陳寅恪與傅斯年
岳南著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009·8
本書以陳寅恪與傅斯年為主軸,徵引故實、人物交遊、學思經歷、趣味軼事。全書分為十五章。從意氣風發、學成回國的陳寅恪起筆,敘述陳、傅二人認識且惺惺相惜的過程。當時著名學者艱辛的海外求學過程;由陳、傅二人為主筆時的學術紛爭,如胡適、黃侃的新舊學之爭;傅斯年力挺顧頡剛而使魯迅含憤離去;而後傅、顧的瑜亮情結造成的最終決裂。文中還列舉介紹了多為位國學大師,如王國維、梁啓超、陶希聖、錢穆、郭沫若等。書中還敘述了政治原因導致傅、陳隔海相望以及陳的悲慘下場。
岳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專職作家,任教於中國藝術研究院。著有【簠齋研究】、【陳介祺年譜】等。
26、五色韻母:從兩本書開始的神奇旅程
張隆溪著 台北:網絡與書 2008·11
此書為學術散文,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旅程』,敘述自己一路求學的始末,以及對他有啟發的學者和書籍;
第二部分為『觀察』,討論中西方在文學、文化上的特殊性與相似性。利用古代類比思想、晚清出洋遊記以及毒藥、良藥的對立來看待中西文學;
第三部分為『片語』,共73篇,是近似於『詩話』這種中國古典文學批評方式。並不止於論詩,可分為四類:一、詩歌技巧;二、文學的形態與內容,三、運用文字的各種面向;四、藝術類的批評與技法。
張隆溪,哈佛大學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從事中西比較研究。著有【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走出文化的封閉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論】等。
27、中國文學史(上)
龔鵬程著 台北:裏仁書局 2009·1
作者力圖在眾多的文學史論著之外建構一個新的學術框架。先說明文字書寫品如何美化了藝術、文學文本;檢視歷代人們如何看待文學,如何讓文學更符合他們心中對文學美的要求,再解釋文學與其他藝術分合互動關係,以見古今之變。
本書的撰寫不同傳統的課堂講義,而是從獨立的文學史角度切入。作者認為:文學史是以文學為對象的歷史研究。它所要建立的知識,就是一種關於文學的歷史知識,同時也是充滿歷史意識和觀念的文學研究。本書旨在說明文學這門藝術在歷史上如何出現、如何完善、如何發展,其內部又形成那些典範、文學的觀念史、創作史和批評史兼涉其中,且有別於傳統文學史以歷代名家名篇介紹為主。作者認為文學的主角應當是文學觀,作家作品當是第二序。全書有五十個子題,檢討晚清以來文學史寫作不佳的原因,論及過去許多文學史著作為談及的現象,創建頗多。
28、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
張高評著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8·12
張高評為台灣著名宋代文學研究專家,成功大學特聘教授。出版的有關宋代文學專著有【宋詩的傳承與開拓】、【宋詩之新變與代雄】、【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宋詩特色研究】、【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兼論唐宋詩之異同】、【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六種。
是書為張氏最新力作,三十餘萬言,分為十二章:
首章『緒論』申明問題意識、評述文獻、研究方法等;末章為『結論』總結全書要旨。其餘十章依序是:
第二章『新變自得與宋詩創造之精神:詩分唐宋之關鍵話語』;第三章 『從創造思維談宋詩特色:以創造性模仿、求異思維為例』;第四章『百戰體與宋詩之創意造語:禁體物詠雪詩及其因難見巧』;第五章『禽言詩之創作與宋詩之化俗為雅:從遺妍開發、創意造語切入』;第六章『詩畫相資和宋詩創造性思維:宋詩詩畫美學和跨際會通;第七章』蘇軾黃庭堅題畫詩與詩中有畫:以題韓干畫馬詩為例;第八章『蘇軾畫馬詩與意境之開拓』;第九章『同題競作與宋詩之創意研發:以【明妃曲】及相關之詠史詩為例』;第十章『同題競作與宋詩之遺妍開發:以題畫詩【陽關圖】、【續麗人行】為例。
29、台灣文學傳播論
須文蔚著 台北:二魚文化事業公司 2009·4
作者以一系列實證研究來貫穿本書。研究對象為台灣文學傳播環境中的作者、評論者與同仁團體。以傳播學的角度來研究文學現象,動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來搜集材料。
全書分為七章。前三章台灣文學轉播總論,分別就文學傳播的學科建制、研究主題及方法論分別進行探討:第一章談文學傳播和大學教育;第二章介紹文學傳播的意涵與研究主題;第三章討論台灣文學傳播研究的方法論。後四章是實證研究:第四章研究台灣文學作家之特質;研究台灣網路作家之特質,籍以擴大當代文學傳播之傳播者研究範圍;第六章研究台灣文學評論家之特質探討在文學傳播領域中,作家、文學評論者和讀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所形成的閱讀文化傳播系統;第七章以台灣同仁刊物企劃編輯與公開活動為題,將觸覺從個別傳播者,觸及到帶有媒體性質的同仁詩刊。
30、戲曲概論
周傳家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9
全書分為七章,從歷時性角度簡要介紹戲劇的起源、發生、發展的歷程。大致勾勒了戲曲的體系分佈和樣式形態。從共時性角度,分別介紹一度創作的戲劇文學劇本及劇作家、二度創作的導演、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燈光,及接受主體觀眾、戲迷和票友等。
作者認為:二度創作的意義不僅限於對一度創作的傳達和再現,還是賦予作品生命鮮活的創造行為。作者通過中西對比和個案分析,總結戲劇的審美特徵,挖掘其哲理內涵和文化精神。
周傳家,文學博士。曾出版【李玉評傳】、【新花部農譚】、【譚鑫培傳】、【粉墨登場:古代戲劇與劇作】、主編有【戲劇編劇概論】、【北京戲劇通史】、【中國古典戲曲經典叢書】等。
31、戲曲文物通論
黃竹三、延保全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9·5
此乃台灣大學曾永義教授策劃的『國家戲曲研究叢書』第二編中的一種,這套叢書已出了四十種。
作者通過長期的田野考察,在本書中對『戲曲文物』的定義、分類、文物發現的歷史分期、文物的種類和分佈情況作了詳盡的論述。再從文物中看出不同時期序曲戲曲的演出場所、角色行當、演出形態,所呈現的發展變革。書中還附有300多幅各時期的戲曲文物圖片,並加以說明。
黃竹三,山西師範大學教授,前戲曲文物研究所所長,著有【山西省曲沃縣任莊村調查報告】、【戲曲文物研究散論】、【石君寶戲曲集校注】,編有【宋金元戲曲文物圖論】、【六十種曲評註】等。
延保全,現任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長,【中華戲曲】副主編,著有【李行道孔文卿羅貫中集校注】、,編有【平陽宋金元戲曲文物研究】等。
32、【人間詞話】之審美觀
蘇珊玉著 台北:裏仁書局 2009·7
作者在2005年出版過【人間詞話審美觀發微】該書在其章節上有所調整與增補。本書從人文、審美角度出發,重新思考並詮釋【人間詞話】諸多觀點,包括文藝越界審美觀、天才/赤子遊戲觀、不隔修辭審美觀,以及人生『三境界』審美觀等王國維提出的重要看法。作者認為: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審美主旨是以『真』為核心,與以美、善、功利為導向的傳統審美觀有所區隔。故由客體文藝本質、形式,到主體修養、創作心理、態度,均給讀者不同的開展與意義。本書結合人文、審美的思考模式,透過『境界』對真善美的觀察、開發與超越,將王國維對人文精神與審美態度作一發揮。
蘇珊玉,現為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著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薛濤及其詩研究】。
33、民國學者文論研究
蕭鳳嫻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9·7
作者以接受美學觀點,對台灣中國文學系學科建構系統、學術研究課題與學術史觀的建立、理解等,作一探討與開創。
本書八篇論文,分為兩輯:新儒家學者與文學對話;文學史學者與小說對話。
第一輯以當代新儒家為探討對象,剖析唐君毅的文學現代化思想與【紅樓夢】悲劇論,徐復觀的【文心雕龍】文體論及其紅學研究,牟宗三【水滸傳】文論等;
第二輯探究當代文學史學者,分析鹽谷溫、魯迅、臺靜農三家文學史論述中的唐人傳奇;劉大傑、葉慶炳的【紅樓夢】圖像論析,從中了解台灣中文系的學術繼承與交融。
蕭鳳嫻,輔仁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助教,著有【渡海新傳統:來台紅學四家論】等。
33、瑞桃齋詩話校注
江寶釵校注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2009·7
瑞桃齋為吳德功為其書齋的雅號。吳德功,台灣彰化人,光緒年間貢生,日治時期任彰化辦事所參事,台中師範學校教授。著有【瑞桃齋詩稿】、【瑞桃齋文稿】、【瑞桃齋詩話】等。台灣目前正在持續整理出版【全台詩】,【全台詩話】搜集出版亦正在進行,江校注的【瑞桃齋詩話校注】即使其中的一種。內容分為『導讀』、『詩話校注』和『圖標附錄』三個部分。
『導讀』介紹吳德功的生平志業、日治時期的詩壇與吳氏交遊情況,吳氏論詩的創作與技藝;『詩話校注』部分分為『詩法、佳話、詩鐘、詩遺、詩史、詩錄』六卷,分別摘錄吳氏論詩的相關論述,並加校注。共226條。『圖標附錄』部分附吳德功年表。
江寶釵,現任中興大學中文系、台灣文學研究所合聘教授,研究專長為台灣文學、民間文學和女性文學。著有【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等。
摘自台北學生書局【書目季刊】四十三卷二期,2009年9月 陳友冰摘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