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6|回復: 0

港澳台2008—2010年新出汉学著作简介(三)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0-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国学网
1、中国学术史研究
  胡楚生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9
  本书蒐集台湾著名经学专家胡楚生的学术论文26篇,依次是:
  先秦儒学“刚健之德“的形成及影响;释老子 “天地圣人不仁义”;《庄子·逍遥游》“往见四子“释义:兼论《逍遥游》中一处错简;释《淮南子》中“道”的意义与“道”的运用;《淮南子·主述训》中儒道法三家思想的合流与互补;太史公笔下所见周公孔子与六经之关系;王符思想中一基本观念“人道曰为”之解析;道教方术与老庄思想之关系;阮孝绪《七录序》在目录学史上之地位;韩愈对儒学发展之贡献;韩愈“孔墨相用说”释疑;韩愈《原人》与张载《西铭》;柳宗元心目中孔子的新形象:柳宗元《论语辩》疏义;柳宗元之“民本”思想与爱民仁政;朱子对古籍训诂之见解;清代考据学兴起原因之再检讨;顾林亭《日知录》探微;再论王船山之民族思想;阐释天道,引归身心:耿介《太极图义》与陆陇其《太极论》析评;章学诚《校雠通义》与郑樵《校雠略》之关系;钱宾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析评;钱宾四对《清儒学案》之新构想;熊十力表彰《儒行》之时代意义;陈援庵《通鉴胡注表微》中“表微”之方法释例;柳翼谋《国史要义》中“春秋学”之成分及其特质;蒋慰堂对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术之贡献。
2、隋唐五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蔡长林主编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9·6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经学文献组自1992年举办“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起每三年筹划一次,至今已完成明代、元代、宋代、隋唐五代、魏晋南北朝等经学国际研讨会。并已出版至宋元。这本即是“隋唐五代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的结集。收文22篇,分为上下两册,依次是:
  王基伦:六经之道与初盛唐古文创作流程的思考
  陈恒嵩:唐人的疑经改经述论
  龚鹏程:唐朝中叶的文人经说
  孙学雷:敦煌吐鲁番经学文献之研究与影响
  桥本秀美:经疏与律疏
  蔡长林:唐代法律思想的经学背景:《唐律疏议》析论
  黄坤尧:陆德明的学行与经学思想
  蔡根祥:《尚书正义》对《史记》中“尚书”说评骘取舍之研究
  张宝三:伦敦所藏2729号敦煌《毛诗音》残卷论考
  杨晋龙:王通的研究及其《诗经》学观探论
  田汉云:颜师古《汉书注》之《诗经》学初探
  蒋秋华:韩愈《诗之序议》考
  史嘉柏:唐经学家对《乡饮酒礼》之诠释
  戴伟华:唐代“春秋左传”学别论
  陈廖安:《大衍历》《春秋》日食合朔考
  单周尧:《高本汉左传注释》孔《疏》杜《注》异义考辨
  野間文史:日本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藏《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
  张高评:刘知己之《左传》学:兼论诗化之史学观
  斋木哲郎:吕温与《春秋》学:唐代新《春秋》学之趋势
  冯晓庭:陈岳《春秋折中论》初探
  金培懿:解经·身份·主体性:《论语笔解》与中晚唐学术思想史上深层意义
  黄复山:《开元占经》所收谶纬文献考论       
3、经学研究论丛(16辑)
  林庆彰主编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5
  《经学研究论丛》是海内外第一份经学专门刊物,林庆彰主编,1994年创刊,每年一辑,此为第十六辑。收经学论文八篇,依次是:
  舒大刚:从《蜀石经》的镌刻看《十三经》的结集
  姜龙翔:试探史徵《周易口诀义》之儒理思想
  杨新勋:论朱熹怀疑经籍的思想与方法:以朱熹对《尚书》的怀疑为中心
  陈水福:马克思主义对《诗经》研究的影响
  萧雅利:毛奇龄《檀弓订误》评议
  郑宪仁:铜器铭文所见聘礼研究
  曾圣益:读吴静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后记
  陈苏镇: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公羊学》。
  另附《经学硕博士论文目录》(2006—2007),最近发表的88篇经学论文提要。
3、东亚《诗经》学论集
  张宝三著    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7
  此为诗经学者张宝三自选的论文集,共十篇,分为注疏、个论和日韩三个部分,依次是:1、《毛诗注疏》之《诗经》诠释及其得失;2、论标点本《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的几个问题;3、《毛诗·关雎》篇序、传、笺、疏之诠解及解经性格;3、《上博一·孔子诗论》对“关雎”之诠释论考;5、束皙《补亡诗》论考;6、伦敦所藏2729号敦煌《毛诗音》残卷论考;7、权德舆《明经策问·毛诗问》论考;8、清原宣贤《毛诗钞》研究:以和《毛诗注疏》关系为中心;9、吉川幸次郎之《诗经》研究方法;10、朝鲜正祖《诗经讲义》论考。
  张宝三,1956年生,台湾云林人。台湾大学文学博士、教授。专研经学、日本汉学。著有:《五经正义研究》、《唐代经学及日本近代京都学派中国学研究论集》等。编辑有《台湾大学图书馆藏珍本东亚文献目录》、《日文台湾资料编》。并与杨儒宾、郑吉雄等合编有《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思想文化篇》、《日本汉学研究初探》等论文集。
4、东亚论语学:中国篇
  黄俊杰主编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9
  东亚论语学·韩日篇
  张崑将主编    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9
  两千年来,东亚形成特殊的《论语》诠释传统。近年来的儒学研究领域中,《论语》相当地受到重视。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于2007年及2008年共举办两场“东亚论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黄俊杰主编的《东亚论语学:中国篇》与张崑将主编的《东亚论语学·韩日篇》即是这两次研讨会的结集。
  《东亚论语学:中国篇》收入有关中国的《论语》研究论文17篇,分为三类主题:
  一、论语与孔子的历史形象:孔颜乐处与曾点情趣(杨儒宾);仁与乐:《论语》中的乐论与当代东亚学者的诠释(陈昭英);当代新儒家的孔子诠释:系统对照的探索(潘朝阳);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曾德明、林纯瑜);作为匹夫的玄圣素王:谶纬文献中的孔子形象与思想(许兴无);《论语》中的勇:历史建构与现代启示(陈立胜)。
  二、中国论语诠释学:《论语》中的“曲礼”论述及其影响(叶国良);《论语》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江宜桦);程伊川谈《论语》的理解原则(林维杰);宋儒与清儒对“内圣/外王”各有侧重的解经进路:以朱熹《论语集注》和刘宝楠《论语正义》为观察线索(张丽珠);明清自然气本论者的《论语》诠释(刘又铭)。
  三、论语与宗教:晚明佛学与儒典解经:以智旭的《四书澫益解》为中心(龚雋);民间教派人士对《论语·学而》首章的解读:以王守廷、江希张、孟颖为例(钟云莺);正统与异端:李炳南与南怀瑾的《论语》诠释比较(张崑将)。
  《东亚论语学·韩日篇》编者指出:韩国和日本儒学发展无论是外部脉络或内部义理皆有所不同:韩国儒者基于朱子学立场,深入剖析研究儒学。本书收录的韩国学者七篇论文,关注韩国不同学派解释《论语》的特色及其思想史意义。七篇论文如下:
  1、郑墡谟:金仁存之《论语新义》考:北宋新学对高丽中期儒学的影响
  2、李皊昊:朝鲜时代朱子学派与实学派对《论语》的解释
  3、李皊昊:退溪的《论语》翻译学与解释学
  4、崔锡起:朝鲜时代经书解释与崔象龙之《论语》解释
  5、金容载:朝鲜阳明学派的《论语》解释:以霞谷郑齐斗的《论语说》为中心
  6、蔡振丰:丁茶山《论语》诠释中的“仁”、“心”、“性”、“天”及其理论意义
  7、蔡振丰:《论语》诠释的两种类型:以朱子和丁若镛的诠释为例。
  日本学者研究儒学往往自开新局,本书收录的八篇论文,呈现《论语》在日本的普及和书名性格。八篇论文如下:
  1、高桥文博:中江藤树解释《论语》之方法和意义
  2、中村春作:荻生徂徕之《论语征》及其后之《论语》注释
  3、土田健次郎:伊藤东涯之《论语》研究
  4、田尻祐一郎:铃木踉的《论语解释》
  5、辻本雅史:龟井南冥的《论语》观
  6、田世民:江户日本儒礼实践中的《论语》
  7、张崑将:片山兼山《论语一贯》的解释特色。
  附录:李皊昊:韩国《论语》注释书的汇集和数位化。
5、中国人文诠释学
  林安梧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9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于“经典”、“话语”、“诠释”和“方法”诸多思考的一个结晶。旨在阐明中国哲学全书分为三章:
  第一章,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异同:比较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間的异同,旨在阐明中国哲学诠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人文学的基本特质。
  第二章,方法、方法论与方法论意识—兼及于中西哲学比较的一个问题:由“方”、“法”、“方法”上溯至“方法论”的后设省察‘
  第三章,人是世界的参赞者、诠释者:旨在经由中西哲学的宏观对比,指出华人文化传统所重视的是“天地人交与参赞而成的总体。强调人与世界的相互影响下,着重在真存实感的根源性感通。而其内圣外王的架构,亦须得置于此来理解;
  第四章,语言:存有之道落实于人世间的居宅;
  第五章,道(存有):语言调适而上遂的本源;
  第六章,诠释的层级:道、意、象、构、言——关于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
  第八章,“建构”、“瓦解”与“开显”:一个东西方哲学对比的观点。
6、王龙溪哲学系统之建构:以“见在良知”说为中心
  高瑋谦著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2009·10
  明代儒学以阳明学为代表,王龙溪为王阳明门下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本书以王龙溪为论述重心。认定“见在良知”为龙溪义理系统的核心。
  全书九章,重在哲学系统的建构。首先从儒家“心学传统”谈起,论述王龙溪哲学的思想背景;再专就王阳明的“致良知”教,阐明王龙溪哲学的义理传承;针对“四无”新学的提出进行深度探讨,彰显王龙溪哲学之创发开展;再就“见在良知”说所引发的争论析论其根本意涵,点出王龙溪哲学之核心概念;进一步阐发王龙溪关于本体论何日工夫论方面的见解,从而架构出王龙溪的哲学系统。这一专家哲学的系统建构,分为核心概念析论、本体观的解悟和工夫论三个阶段。最后回顾与反省王龙溪哲学思想在历史上获得的主要评价,对阳明后学“脱略工夫”的质疑;刘蕺山“虚玄而荡”的批判,以及黄宗羲的“流入佛老”,均本王龙溪之哲学系统本身做出理论性回应,显发以良知二字“范围三教之宗”的师门传统。
  高瑋谦,文化大学哲学博士,《鹅湖月刊》编辑委员,现任南华大学哲学系助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
7、刘宗周慎独之学阐微
  胡元玲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11
  刘宗周为晚明大儒,明亡后绝食殉国。其学说以“慎独”为宗旨。所谓“慎独”,包含本体与工夫两个意涵,即“独”与“慎独”。前者关涉的是心性论,后者则是刘宗周工夫论的总名。全书分为八章:
  首章作者提出以下四个问题为本书的切入点:1、慎独与诚意;2、对王阳明及其后学的批判;3、思想定位等问题;4、牟宗三对刘宗周的研究。意在阐释刘宗周慎独之学,探讨其学说所蕴涵的工夫论内涵,即思想与实践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三、四章为论述的主体,对刘宗周慎独之学进行探究;第五章讨论刘宗周慎独思想与周敦颐等儒者之学的承续关系;第六章论证《人极图说》、《易衍》乃分别仿自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第七章探讨刘宗周如何以其慎独之学批判王阳明及其后学;第八章为结论。
  胡元玲,政治大学哲学学士,台湾师大文学所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博士,研究领域涉及宋明理学、易学、佛学、文献学等。著有《张载易学与道学:以及为主之探讨》等。
8、晚清常州地区之经学
  林庆彰总主编 蔡长林、丁亚杰主编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9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经学文献组在“清乾嘉学派经学研究计划”完成后,自2002年起又开始执行“晚清经学研究计划”,采取分区研究方式,依次以常州、湖州、广东、浙江、四川为主题,深入探究晚清该地区经学风貌。本论文集即是2002年7月、11月举办的两次“晚清常州地区经学”学术研讨会之成果。全书收文十八篇,依次是:
  1、赖贵三:清代常州学派《易》学研究的成果与检讨
  2、陈鹏鸣: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3、孙剑秋:论庄存与的卦气说
  4、陈温菊:庄存与《周官记》研究
  5、冯晓庭:庄存与《春秋》学述论
  6、陈其泰:庄存与:清代《公羊》学的开山
  7、张政伟:庄有可《诗蕴》对《诗经》篇、章、句、字数目的阐释
  8、丁亚杰:孔广森《公羊通义》的学术系谱与解经方法
  9、杨济襄:通义与异议:孔广森对《公羊》学关键论题的统筹与澄清
  10、卢鸣东:张惠言《虞氏易礼》中的《公羊》思想
  11、丁亚杰:李兆洛与常州学风
  12、承载:李兆洛与常州今文经学
  13、蔡长林:庄绶甲与常州学派
  14、胡楚生:史法与经例——比较钱大昕与刘逢禄两篇《春秋论》中之见解
  15、程克雅:怨、雠、叛、逆:刘逢禄与《公羊》礼学价值阐释
  16、林素英:宋翔凤《大学古义说》发微
  17、徐兴海:《过庭录》札记
  18、黄复山:陈立早期的谶纬学——《白虎通疏证》引谶解经考论
  书前有总编的“导言”,提示各篇的特点、内容主旨。
9、香火:江南士人与元明时期祭祖传统的建构
  何淑宜著 台北县:稻香出版社 2009·9
  观察元明时期祖先祭礼的应用过程,“祠堂记”是不可或缺的史料。元代后期开始出现较多属于家族祭礼、以祠堂为名的记文,到明代中叶以后祠堂记更是大量涌现。本书以王学士人为例,观察他们在理念和环境的作用下,如何从事家族与祠堂的建设活动。全书分为五章:
  第一章 何以为孝:元人的祭祖风习
  第二章 从坟庵到祠堂:祖先祭礼与元代士人的身份认同
  第三章 模糊的“时制”:明初官定祭祖标准的提出
  第四章 理论与实践的交错:明代中后期的祖先祭礼争论
  第五章 行动与证学:王学士人的祠堂建设。
  何淑宜,台湾师大历史学博士,研究专长为明清社会文化史。著有《明代士绅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以丧礼礼俗为例的考察》、《皇权与礼制:明嘉靖朝郊祀礼改革》、《明代官方祷雨活动初探》等。
10、唐史识小:社会与文化的探索
  宋德熹著 台北县:稻香出版社 2009·8
  本书从小处着眼,再放大视野,来探讨唐代的社会与文化,是本书一大特色。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家世篇。包括:《唐武士韄事迹辨证:兼论家世对武则天册立为后的影响》,《武后生年及出生地之商榷》,《试论唐代前期代北外戚家族:以独孤氏、窦氏及长孙氏为例》,《唐代前期吏部考功员外郎身份背景》;
  中编:风尚编。包括:《美丽与哀愁:唐代妓女的生活于文化》,《唐代“风流”小考,附篇:参透“风流”二字禅:“风流”词义在中国社会文化史上的递变》,《长安之春:唐代曲江宴游之风尚》,《侠“以武犯禁”乎:唐代文史中侠者形象的碰撞,附篇1、漫画三国志与小传统化,2、浪漫与诡谲交战的三国台;
  下编:大师卷。包括:《寻找大师,追寻大师:以陈寅恪为中心,《归田学记:严耕望先生的治学襟怀,附篇1、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编后记,2、从几封信谈归田师的治学理念。
  宋德熹,台湾台东县人,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现为中兴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北朝隋唐史,中国中古社会史,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史。
11、台湾口述历史书目汇编(1953—2009)
  台湾口述历史书目汇编编辑组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09·8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口述历史资料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呈多元化发展,并显示民间观点、底层特色。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于2007年举办“第十一届口述历史工作会议”,整理1953至2007年的台湾口述历史资料,辑成初稿。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口述历史室以此为基础,增补遗漏和近两年资料而成是书。.
  该书包括1953至2009年的台湾口述历史专书、论文和部分硕士论文。书目总数为5005条。分为:一、总类:包括区域、理论和实践;二、政治:包括政军人物、政治事务、政治事件、军事;三、经济:包括政策、产业;四、社会:包括宗教习俗、医疗卫生、家族、妇女、族群;五、文化:包括学术教育、文学艺术、体育休闲。
12、秦汉简牍探研
  汪桂海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12
  作者十余年来从事简牍研究,利用出土文物、结合传世文献,对秦汉制度包括官方文书、封泥、符制、祭祀等进行研究,发表多篇论文。此书即是这方面的论文集。收录论文21篇,依次是:
  从湘西里耶秦简看秦官文书制度;汉代官文书的收发与启封;国家图书馆藏居延汉简考释;汉代的“史书”;汉印制度略考;“大司马章”封泥辨伪;汉简丛考;有关汉代符制的几个问题;从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律令体系;汉代的计校与计偕簿籍;汉简所见汉代边塞儌巡制度;敦煌简牍所见汉朝与西域的关系;汉简所见匈奴对边塞的寇掠;从出土资料谈汉代羌族史的两个问题;汉代高年受王杖资格;跋汉代“祖道”简;汉简所见社与社祭;汉代的腊节;谈碑刻、简牍中的赙赗名籍;汉代简牍中的告地策资料;刘崇、翟义反叛王莽的新资料。
  汪桂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研究馆员,著有《汉代官文书制度》等。
13、清代才媛沈善宝研究
  王力坚著 台北:里仁书局 2009·9
  作者在此之前已有《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对清代“才媛”形象、条件、交游、社会角色等加以考察。本书专论道咸年间有“闺秀诗坛盟主”之称的浙江才媛沈善宝,全书分为八章:
  一、沈善宝的前期行迹与文学交游;二、沈善宝的随宦行迹与文学交游;三、沈善宝的家庭性别角色;四、沈善宝与山东寿光安丘李氏之情缘;五、二元对立?—沈善宝与男性文人之关系;六、《名媛诗话》的自我指涉及内文本建构;七、清代才媛的山水意识—以《名媛诗话》为考察中心;八、沈善宝年谱。
  王力坚,新加坡大学博士,现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专研六朝文论与文学、唐诗及唐五代词、清代文学与文论。著有《回眸青春:中国知青文学》《天地间的影子:记忆与省思》、《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古典新诠:中国古典诗词赏析文集》、《中古文学的文化思考》等。
14、诗词越界思考
  王伟勇著 台北:里仁书局 2009·9
  本书主要探讨词对诗的借鉴和诗词間的汇通。收论文十篇,依次是: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正补:以引唐诗为例
  2、稼轩词中“七十古来稀”及其相关词句出处考:以邓广铭笺注为例
  3、论贺铸、周邦彦借鉴唐诗之异同
  4、郑经《东壁楼集》借鉴唐诗析论
  5、清代《论词绝句》论李白词探析
  6、清代《论词绝句》论温庭筠词探析
  7、冯煦《论词绝句》十六首探析(与王晓雯合作)
  8、陈澧《论词绝句》六首探析(与林淑华合撰)
  9、高旭论“十大家词”绝句探析(与郑绣文合撰)
  10、中越文人“意外”交流之成果:《中外群英会录》述评
  王伟勇,台湾东吴大学博士,现任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通识中心主任、艺术所所长。专研词学,著有《两宋遗民词初探》、《南宋词研究》、《词学专题研究》、《宋词与唐诗的对应研究》等。
15、李梦阳的诗学与和同文化思想
  侯雅文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9·9
  本书是作者建构李梦阳总体诗学第一阶段成果。,主要论述李梦阳诗学与先秦到汉代和同思想的关系,并对李梦阳所规制的“诗之本质、功能和效用”、“诗歌创作理论”以及对《孟浩然诗集》的参评结果进行诠释。作者将李梦阳的诗学界说为具有“文化性”的话语系统,并由此建立“李梦阳诗学”研究的方法论。全书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说明本书对李梦阳“诗学”的研究所设定的论题及所采取的“方法论”;
  第二章:概述李梦阳的诗学所继承的“文化传统”;
  第三章:重点有二:一是将李梦阳散见于各处的论见,其中隐括的诗学体系之意义建构出来;二是对李梦阳如何转用、重组文化传统与文化话语,以形成自己特定之诗学主张,进行详细的诠析;
  第四章:就李梦阳批判当时之诗风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诠释,再论李如何转用“和”、“同”观念;
  第五章:一方面诠释李梦阳评说特定诗人诗集的观点,另一方面则从“典律建构”的进路,解释此一评点结果,及如何回应该诗人诗作成为既有典律的意义。
  第六章:结论。
  侯雅文,中央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政治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为“诗词学”、“中国古典诗歌典律史”、“中国文学流派学”、“明清文学”,著有《白雨斋词话“沉郁说”析论》、《中国文学流派学初论:以常州词派为例》等。
16、《中国文学流派学初论:以常州词派为例》
  侯雅文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9·7
  作者企图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文学流派重新进行探析,分三个阶段来建构““中国文学流派学”。此书为作者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系建构“实构性文学流派构成与变迁理论”,实验的对象为清代词坛极具代表性的常州词派。
  书中花大量篇幅比较前行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界定文中的名词涵义;再进行流派“构成”与“变迁”两大系统的演绎。作者提出的“实构性文学流派构成”是由成员“系列性文学行为”、“深层意识、动机”和“社会或文化关系”三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文学流派的变迁”亦与这三个要素有密切关系。并讨论从变迁实况到发展的终界此一过程。最后再导出常州词派的范畴以及成员的判定标准。这一研究思路既在常州词派研究上开发新思路、新方向;也对文学流派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诠释基础模型,对文学流派的构成与变迁,甚至变迁终界等论题,提出一种新的解决办法。
17、“现代”的移植与翻译:日治时期台湾小说的后殖民思考
  朱惠足著 台北:麦田出版公司 2009·8
  本书是作者2005年至2008年间关于台湾文学的研究论文集。从“现代化”和“翻译”两个焦点,窥探日治时期台湾小说文本中的后殖民思考。书中先对“现代化”的冲击进行论述,再逐一对日治下的台、日小说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检视现代化影响下的殖民/被殖民反应,并由此定位传媒位置,提出他者互视观点。
  在殖民场域下,翻译是异民族間沟通、移植、挪用的管道。作者剖析了台湾“交界空间”互涉下的文化再构。作者从台、日文人在小说中,厘清出一条台湾在地文化相异审视,台、日文人在各自位置上,对交叠的台湾空间进行描绘:西川满《台湾纵贯铁道》对朱点人《秋信》,中村地平《在地旅》、真杉静枝《乌秋》对张文环《父亲的要求》、周金波《乡愁》,佐藤春夫《女诫善绮谭》对杨首愚《寿至公堂》、赖和《富户人的历史》,以及对庄司总一《陈夫人》、坂口零子《郑家》、王昶雄《奔流》辜颜碧霞《流》和吕赫若《财子寿》中的“台湾丧葬习俗”进行考察,以比较小说的视野,详实论述现代化脉络下的台、日互视交流。
   朱惠足,日本名古屋大学社会资讯研究所博士,现任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专长为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冲绳文学、东亚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现代”的移植与翻译:日治时期台湾小说的后殖民思考》是作者第一本论文集。
18、行医济人命,念歌分人听:林清月及其作品整理研究
  黄文车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10
  林清月(1883—1960),台湾总督府医学院第四届毕业生,曾任“台北市医师公会”首任理事长,亦担任“台湾歌协会”理事,是台湾从日治跨越战后的重要“医人歌者”。
  本书针对这位台湾闽南歌谣整理创作著有佳绩的稻江医师进行探研。全书分为七章,分别对林清月之生平事迹、阿片戒治医疗及其整理关于阿片的诗歌之成果与意义,日治时期及战后林整理创作的台湾闽南歌谣,这些歌谣所反映的台湾社会文化、众生百态、历史记忆以及风俗习惯等主题内容进行耙梳、分析。并对台湾闽南歌谣在林清月仿作和创作后出现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对台湾语片歌曲、台语笑诙剧的影响,以及林清月的白话歌词、唱和歌谣对台语流行歌曲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对区域文史、台湾医疗史、台湾医事文学、台湾民间文学史和台湾歌谣史均有相当的价值。
  黄文车,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屏东教育大学中国语文系助教。研究领域为台湾文学、民间文学、现代文学、华人民俗文化。著有《黄石辉研究》、《日治时期台湾闽南歌谣研究》等。
摘自台北学生书局《书目季刊》四十三卷三期,2009年12月 陈友冰摘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