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9|回覆: 0

港澳台2008—2010年新出漢學著作簡介(三)

[複製鏈接]
濟世 發表於 2010-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1、中國學術史研究
  胡楚生著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9
  本書搜集台灣著名經學專家胡楚生的學術論文26篇,依次是:
  先秦儒學『剛健之德『的形成及影響;釋老子 『天地聖人不仁義』;【莊子·逍遙遊】『往見四子『釋義:兼論【逍遙遊】中一處錯簡;釋【淮南子】中『道』的意義與『道』的運用;【淮南子·主述訓】中儒道法三家思想的合流與互補;太史公筆下所見周公孔子與六經之關係;王符思想中一基本觀念『人道曰為』之解析;道教方術與老莊思想之關係;阮孝緒【七錄序】在目錄學史上之地位;韓愈對儒學發展之貢獻;韓愈『孔墨相用說』釋疑;韓愈【原人】與張載【西銘】;柳宗元心目中孔子的新形象:柳宗元【論語辯】疏義;柳宗元之『民本』思想與愛民仁政;朱子對古籍訓詁之見解;清代考據學興起原因之再檢討;顧林亭【日知錄】探微;再論王船山之民族思想;闡釋天道,引歸身心:耿介【太極圖義】與陸隴其【太極論】析評;章學誠【校讎通義】與鄭樵【校讎略】之關係;錢賓四【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析評;錢賓四對【清儒學案】之新構想;熊十力表彰【儒行】之時代意義;陳援庵【通鑑胡注表微】中『表微』之方法釋例;柳翼謀【國史要義】中『春秋學』之成分及其特質;蔣慰堂對圖書館事業與圖書館學術之貢獻。
2、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蔡長林主編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9·6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文獻組自1992年舉辦『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起每三年籌劃一次,至今已完成明代、元代、宋代、隋唐五代、魏晉南北朝等經學國際研討會。並已出版至宋元。這本即是『隋唐五代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的結集。收文22篇,分為上下兩冊,依次是:
  王基倫:六經之道與初盛唐古文創作流程的思考
  陳恆嵩:唐人的疑經改經述論
  龔鵬程:唐朝中葉的文人經說
  孫學雷:敦煌吐魯番經學文獻之研究與影響
  橋本秀美:經疏與律疏
  蔡長林:唐代法律思想的經學背景:【唐律疏議】析論
  黃坤堯:陸德明的學行與經學思想
  蔡根祥:【尚書正義】對【史記】中『尚書』說評騭取捨之研究
  張寶三:倫敦所藏2729號敦煌【毛詩音】殘卷論考
  楊晉龍:王通的研究及其【詩經】學觀探論
  田漢云:顏師古【漢書注】之【詩經】學初探
  蔣秋華:韓愈【詩之序議】考
  史嘉柏:唐經學家對【鄉飲酒禮】之詮釋
  戴偉華:唐代『春秋左傳』學別論
  陳廖安:【大衍曆】【春秋】日食合朔考
  單周堯:【高本漢左傳注釋】孔【疏】杜【注】異義考辨
  野間文史:日本足利學校遺蹟圖書館藏【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
  張高評:劉知己之【左傳】學:兼論詩化之史學觀
  齋木哲郎:呂溫與【春秋】學:唐代新【春秋】學之趨勢
  馮曉庭:陳岳【春秋折中論】初探
  金培懿:解經·身份·主體性:【論語筆解】與中晚唐學術思想史上深層意義
  黃復山:【開元占經】所收讖緯文獻考論       
3、經學研究論叢(16輯)
  林慶彰主編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5
  【經學研究論叢】是海內外第一份經學專門刊物,林慶彰主編,1994年創刊,每年一輯,此為第十六輯。收經學論文八篇,依次是:
  舒大剛:從【蜀石經】的鐫刻看【十三經】的結集
  姜龍翔:試探史征【周易口訣義】之儒理思想
  楊新勛:論朱熹懷疑經籍的思想與方法:以朱熹對【尚書】的懷疑為中心
  陳水福:馬克思主義對【詩經】研究的影響
  蕭雅利:毛奇齡【檀弓訂誤】評議
  鄭憲仁:銅器銘文所見聘禮研究
  曾聖益:讀吳靜安【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續】後記
  陳蘇鎮:兩漢之際的讖緯與【公羊學】。
  另附【經學碩博士論文目錄】(2006—2007),最近發表的88篇經學論文提要。
3、東亞【詩經】學論集
  張寶三著    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7
  此為詩經學者張寶三自選的論文集,共十篇,分為註疏、個論和日韓三個部分,依次是:1、【毛詩註疏】之【詩經】詮釋及其得失;2、論標點本【十三經註疏·毛詩正義】中的幾個問題;3、【毛詩·關雎】篇序、傳、箋、疏之詮解及解經性格;3、【上博一·孔子詩論】對『關雎』之詮釋論考;5、束皙【補亡詩】論考;6、倫敦所藏2729號敦煌【毛詩音】殘卷論考;7、權德輿【明經策問·毛詩問】論考;8、清原宣賢【毛詩鈔】研究:以和【毛詩註疏】關係為中心;9、吉川幸次郎之【詩經】研究方法;10、朝鮮正祖【詩經講義】論考。
  張寶三,1956年生,台灣雲林人。台灣大學文學博士、教授。專研經學、日本漢學。著有:【五經正義研究】、【唐代經學及日本近代京都學派中國學研究論集】等。編輯有【台灣大學圖書館藏珍本東亞文獻目錄】、【日文台灣資料編】。並與楊儒賓、鄭吉雄等合編有【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思想文化篇】、【日本漢學研究初探】等論文集。
4、東亞論語學:中國篇
  黃俊傑主編 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9
  東亞論語學·韓日篇
  張崑將主編    台北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9·9
  兩千年來,東亞形成特殊的【論語】詮釋傳統。近年來的儒學研究領域中,【論語】相當地受到重視。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於2007年及2008年共舉辦兩場『東亞論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黃俊傑主編的【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與張崑將主編的【東亞論語學·韓日篇】即是這兩次研討會的結集。
  【東亞論語學:中國篇】收入有關中國的【論語】研究論文17篇,分為三類主題:
  一、論語與孔子的歷史形象:孔顏樂處與曾點情趣(楊儒賓);仁與樂:【論語】中的樂論與當代東亞學者的詮釋(陳昭英);當代新儒家的孔子詮釋:系統對照的探索(潘朝陽);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曾德明、林純瑜);作為匹夫的玄聖素王: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許興無);【論語】中的勇:歷史建構與現代啟示(陳立勝)。
  二、中國論語詮釋學:【論語】中的『曲禮』論述及其影響(葉國良);【論語】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江宜樺);程伊川談【論語】的理解原則(林維傑);宋儒與清儒對『內聖/外王』各有側重的解經進路:以朱熹【論語集注】和劉寶楠【論語正義】為觀察線索(張麗珠);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劉又銘)。
  三、論語與宗教:晚明佛學與儒典解經:以智旭的【四書澫益解】為中心(龔雋);民間教派人士對【論語·學而】首章的解讀:以王守廷、江希張、孟穎為例(鍾雲鶯);正統與異端:李炳南與南懷瑾的【論語】詮釋比較(張崑將)。
  【東亞論語學·韓日篇】編者指出:韓國和日本儒學發展無論是外部脈絡或內部義理皆有所不同:韓國儒者基於朱子學立場,深入剖析研究儒學。本書收錄的韓國學者七篇論文,關注韓國不同學派解釋【論語】的特色及其思想史意義。七篇論文如下:
  1、鄭墡謨:金仁存之【論語新義】考:北宋新學對高麗中期儒學的影響
  2、李皊昊:朝鮮時代朱子學派與實學派對【論語】的解釋
  3、李皊昊:退溪的【論語】翻譯學與解釋學
  4、崔錫起:朝鮮時代經書解釋與崔象龍之【論語】解釋
  5、金容載:朝鮮陽明學派的【論語】解釋:以霞谷鄭齊斗的【論語說】為中心
  6、蔡振豐:丁茶山【論語】詮釋中的『仁』、『心』、『性』、『天』及其理論意義
  7、蔡振豐:【論語】詮釋的兩種類型:以朱子和丁若鏞的詮釋為例。
  日本學者研究儒學往往自開新局,本書收錄的八篇論文,呈現【論語】在日本的普及和書名性格。八篇論文如下:
  1、高橋文博:中江藤樹解釋【論語】之方法和意義
  2、中村春作:荻生徂徠之【論語征】及其後之【論語】注釋
  3、土田健次郎:伊藤東涯之【論語】研究
  4、田尻祐一郎:鈴木踉的【論語解釋】
  5、辻本雅史:龜井南冥的【論語】觀
  6、田世民:江戶日本儒禮實踐中的【論語】
  7、張崑將:片山兼山【論語一貫】的解釋特色。
  附錄:李皊昊:韓國【論語】注釋書的匯集和數位化。
5、中國人文詮釋學
  林安梧著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9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對於『經典』、『話語』、『詮釋』和『方法』諸多思考的一個結晶。旨在闡明中國哲學全書分為三章:
  第一章,人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異同:比較人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異同,旨在闡明中國哲學詮釋學的五個層級:道、意、象、構、言人文學的基本特質。
  第二章,方法、方法論與方法論意識—兼及於中西哲學比較的一個問題:由『方』、『法』、『方法』上溯至『方法論』的後設省察「
  第三章,人是世界的參贊者、詮釋者:旨在經由中西哲學的宏觀對比,指出華人文化傳統所重視的是『天地人交與參贊而成的總體。強調人與世界的相互影響下,着重在真存實感的根源性感通。而其內聖外王的架構,亦須得置於此來理解;
  第四章,語言:存有之道落實於人世間的居宅;
  第五章,道(存有):語言調適而上遂的本源;
  第六章,詮釋的層級:道、意、象、構、言——關於哲學解釋學的一些基礎性理解
  第八章,『建構』、『瓦解』與『開顯』:一個東西方哲學對比的觀點。
6、王龍溪哲學系統之建構:以『見在良知』說為中心
  高瑋謙著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2009·10
  明代儒學以陽明學為代表,王龍溪為王陽明門下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本書以王龍溪為論述重心。認定『見在良知』為龍溪義理系統的核心。
  全書九章,重在哲學系統的建構。首先從儒家『心學傳統』談起,論述王龍溪哲學的思想背景;再專就王陽明的『致良知』教,闡明王龍溪哲學的義理傳承;針對『四無』新學的提出進行深度探討,彰顯王龍溪哲學之創發開展;再就『見在良知』說所引發的爭論析論其根本意涵,點出王龍溪哲學之核心概念;進一步闡發王龍溪關於本體論何日工夫論方面的見解,從而架構出王龍溪的哲學系統。這一專家哲學的系統建構,分為核心概念析論、本體觀的解悟和工夫論三個階段。最後回顧與反省王龍溪哲學思想在歷史上獲得的主要評價,對陽明後學『脫略工夫』的質疑;劉蕺山『虛玄而盪』的批判,以及黃宗羲的『流入佛老』,均本王龍溪之哲學系統本身做出理論性回應,顯發以良知二字『範圍三教之宗』的師門傳統。
  高瑋謙,文化大學哲學博士,【鵝湖月刊】編輯委員,現任南華大學哲學系助教,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
7、劉宗周慎獨之學闡微
  胡元玲著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11
  劉宗周為晚明大儒,明亡後絕食殉國。其學說以『慎獨』為宗旨。所謂『慎獨』,包含本體與工夫兩個意涵,即『獨』與『慎獨』。前者關涉的是心性論,後者則是劉宗周工夫論的總名。全書分為八章:
  首章作者提出以下四個問題為本書的切入點:1、慎獨與誠意;2、對王陽明及其後學的批判;3、思想定位等問題;4、牟宗三對劉宗周的研究。意在闡釋劉宗周慎獨之學,探討其學說所蘊涵的工夫論內涵,即思想與實踐二者之間的關係;第二、三、四章為論述的主體,對劉宗周慎獨之學進行探究;第五章討論劉宗周慎獨思想與周敦頤等儒者之學的承續關係;第六章論證【人極圖說】、【易衍】乃分別仿自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第七章探討劉宗周如何以其慎獨之學批判王陽明及其後學;第八章為結論。
  胡元玲,政治大學哲學學士,台灣師大文學所碩士,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南洋理工大學中文博士,研究領域涉及宋明理學、易學、佛學、文獻學等。著有【張載易學與道學:以及為主之探討】等。
8、晚清常州地區之經學
  林慶彰總主編 蔡長林、丁亞傑主編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9·9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文獻組在『清乾嘉學派經學研究計劃』完成後,自2002年起又開始執行『晚清經學研究計劃』,採取分區研究方式,依次以常州、湖州、廣東、浙江、四川為主題,深入探究晚清該地區經學風貌。本論文集即是2002年7月、11月舉辦的兩次『晚清常州地區經學』學術研討會之成果。全書收文十八篇,依次是:
  1、賴貴三:清代常州學派【易】學研究的成果與檢討
  2、陳鵬鳴:常州學派史學思想研究
  3、孫劍秋:論莊存與的卦氣說
  4、陳溫菊:莊存與【周官記】研究
  5、馮曉庭:莊存與【春秋】學述論
  6、陳其泰:莊存與:清代【公羊】學的開山
  7、張政偉:莊有可【詩蘊】對【詩經】篇、章、句、字數目的闡釋
  8、丁亞傑:孔廣森【公羊通義】的學術系譜與解經方法
  9、楊濟襄:通義與異議:孔廣森對【公羊】學關鍵論題的統籌與澄清
  10、盧鳴東:張惠言【虞氏易禮】中的【公羊】思想
  11、丁亞傑:李兆洛與常州學風
  12、承載:李兆洛與常州今文經學
  13、蔡長林:莊綬甲與常州學派
  14、胡楚生:史法與經例——比較錢大昕與劉逢祿兩篇【春秋論】中之見解
  15、程克雅:怨、讎、叛、逆:劉逢祿與【公羊】禮學價值闡釋
  16、林素英:宋翔鳳【大學古義說】發微
  17、徐興海:【過庭錄】札記
  18、黃復山:陳立早期的讖緯學——【白虎通疏證】引讖解經考論
  書前有總編的『導言』,提示各篇的特點、內容主旨。
9、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
  何淑宜著 台北縣:稻香出版社 2009·9
  觀察元明時期祖先祭禮的應用過程,『祠堂記』是不可或缺的史料。元代後期開始出現較多屬於家族祭禮、以祠堂為名的記文,到明代中葉以後祠堂記更是大量湧現。本書以王學士人為例,觀察他們在理念和環境的作用下,如何從事家族與祠堂的建設活動。全書分為五章:
  第一章 何以為孝:元人的祭祖風習
  第二章 從墳庵到祠堂:祖先祭禮與元代士人的身份認同
  第三章 模糊的『時制』:明初官定祭祖標準的提出
  第四章 理論與實踐的交錯:明代中後期的祖先祭禮爭論
  第五章 行動與證學:王學士人的祠堂建設。
  何淑宜,台灣師大歷史學博士,研究專長為明清社會文化史。著有【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係:以喪禮禮俗為例的考察】、【皇權與禮制:明嘉靖朝郊祀禮改革】、【明代官方禱雨活動初探】等。
10、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
  宋德熹著 台北縣:稻香出版社 2009·8
  本書從小處着眼,再放大視野,來探討唐代的社會與文化,是本書一大特色。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
  上編:家世篇。包括:【唐武士韄事跡辨證:兼論家世對武則天冊立為後的影響】,【武后生年及出生地之商榷】,【試論唐代前期代北外戚家族:以獨孤氏、竇氏及長孫氏為例】,【唐代前期吏部考功員外郎身份背景】;
  中編:風尚編。包括:【美麗與哀愁:唐代妓女的生活於文化】,【唐代『風流』小考,附篇:參透『風流』二字禪:『風流』詞義在中國社會文化史上的遞變】,【長安之春:唐代曲江宴遊之風尚】,【俠『以武犯禁』乎:唐代文史中俠者形象的碰撞,附篇1、漫畫三國志與小傳統化,2、浪漫與詭譎交戰的三國台;
  下編:大師卷。包括:【尋找大師,追尋大師:以陳寅恪為中心,【歸田學記:嚴耕望先生的治學襟懷,附篇1、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編後記,2、從幾封信談歸田師的治學理念。
  宋德熹,台灣台東縣人,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現為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北朝隋唐史,中國中古社會史,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史。
11、台灣口述歷史書目匯編(1953—2009)
  台灣口述歷史書目匯編編輯組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09·8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台灣口述歷史資料在質量和數量上均呈多元化發展,並顯示民間觀點、底層特色。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於2007年舉辦『第十一屆口述歷史工作會議』,整理1953至2007年的台灣口述歷史資料,輯成初稿。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室以此為基礎,增補遺漏和近兩年資料而成是書。.
  該書包括1953至2009年的台灣口述歷史專書、論文和部分碩士論文。書目總數為5005條。分為:一、總類:包括區域、理論和實踐;二、政治:包括政軍人物、政治事務、政治事件、軍事;三、經濟:包括政策、產業;四、社會:包括宗教習俗、醫療衛生、家族、婦女、族群;五、文化:包括學術教育、文學藝術、體育休閒。
12、秦漢簡牘探研
  汪桂海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12
  作者十餘年來從事簡牘研究,利用出土文物、結合傳世文獻,對秦漢制度包括官方文書、封泥、符制、祭祀等進行研究,發表多篇論文。此書即是這方面的論文集。收錄論文21篇,依次是:
  從湘西里耶秦簡看秦官文書制度;漢代官文書的收發與啟封;國家圖書館藏居延漢簡考釋;漢代的『史書』;漢印製度略考;『大司馬章』封泥辨偽;漢簡叢考;有關漢代符制的幾個問題;從出土簡牘看漢代的律令體系;漢代的計校與計偕簿籍;漢簡所見漢代邊塞僥巡制度;敦煌簡牘所見漢朝與西域的關係;漢簡所見匈奴對邊塞的寇掠;從出土資料談漢代羌族史的兩個問題;漢代高年受王杖資格;跋漢代『祖道』簡;漢簡所見社與社祭;漢代的臘節;談碑刻、簡牘中的賻賵名籍;漢代簡牘中的告地策資料;劉崇、翟義反叛王莽的新資料。
  汪桂海,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院文獻研究所研究館員,著有【漢代官文書制度】等。
13、清代才媛沈善寶研究
  王力堅著 台北:里仁書局 2009·9
  作者在此之前已有【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對清代『才媛』形象、條件、交遊、社會角色等加以考察。本書專論道咸年間有『閨秀詩壇盟主』之稱的浙江才媛沈善寶,全書分為八章:
  一、沈善寶的前期行跡與文學交遊;二、沈善寶的隨宦行跡與文學交遊;三、沈善寶的家庭性別角色;四、沈善寶與山東壽光安丘李氏之情緣;五、二元對立?—沈善寶與男性文人之關係;六、【名媛詩話】的自我指涉及內文本建構;七、清代才媛的山水意識—以【名媛詩話】為考察中心;八、沈善寶年譜。
  王力堅,新加坡大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專研六朝文論與文學、唐詩及唐五代詞、清代文學與文論。著有【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古典新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中古文學的文化思考】等。
14、詩詞越界思考
  王偉勇著 台北:里仁書局 2009·9
  本書主要探討詞對詩的借鑑和詩詞間的匯通。收論文十篇,依次是:
  1、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正補:以引唐詩為例
  2、稼軒詞中『七十古來稀』及其相關詞句出處考:以鄧廣銘箋注為例
  3、論賀鑄、周邦彥借鑑唐詩之異同
  4、鄭經【東壁樓集】借鑑唐詩析論
  5、清代【論詞絕句】論李白詞探析
  6、清代【論詞絕句】論溫庭筠詞探析
  7、馮煦【論詞絕句】十六首探析(與王曉雯合作)
  8、陳澧【論詞絕句】六首探析(與林淑華合撰)
  9、高旭論『十大家詞』絕句探析(與鄭繡文合撰)
  10、中越文人『意外』交流之成果:【中外群英會錄】述評
  王偉勇,台灣東吳大學博士,現任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通識中心主任、藝術所所長。專研詞學,著有【兩宋遺民詞初探】、【南宋詞研究】、【詞學專題研究】、【宋詞與唐詩的對應研究】等。
15、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
  侯雅文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9·9
  本書是作者建構李夢陽總體詩學第一階段成果。,主要論述李夢陽詩學與先秦到漢代和同思想的關係,並對李夢陽所規制的『詩之本質、功能和效用』、『詩歌創作理論』以及對【孟浩然詩集】的參評結果進行詮釋。作者將李夢陽的詩學界說為具有『文化性』的話語系統,並由此建立『李夢陽詩學』研究的方法論。全書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書對李夢陽『詩學』的研究所設定的論題及所採取的『方法論』;
  第二章:概述李夢陽的詩學所繼承的『文化傳統』;
  第三章:重點有二:一是將李夢陽散見於各處的論見,其中隱括的詩學體系之意義建構出來;二是對李夢陽如何轉用、重組文化傳統與文化話語,以形成自己特定之詩學主張,進行詳細的詮析;
  第四章:就李夢陽批判當時之詩風所涉及的諸多問題進行詮釋,再論李如何轉用『和』、『同』觀念;
  第五章:一方面詮釋李夢陽評說特定詩人詩集的觀點,另一方面則從『典律建構』的進路,解釋此一評點結果,及如何回應該詩人詩作成為既有典律的意義。
  第六章:結論。
  侯雅文,中央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政治大學中文系。研究方向為『詩詞學』、『中國古典詩歌典律史』、『中國文學流派學』、『明清文學』,著有【白雨齋詞話『沉鬱說』析論】、【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等。
16、【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
  侯雅文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9·7
  作者企圖從社會學角度,對中國文學流派重新進行探析,分三個階段來建構『『中國文學流派學』。此書為作者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系建構『實構性文學流派構成與變遷理論』,實驗的對象為清代詞壇極具代表性的常州詞派。
  書中花大量篇幅比較前行學者的研究成果,並界定文中的名詞涵義;再進行流派『構成』與『變遷』兩大系統的演繹。作者提出的『實構性文學流派構成』是由成員『系列性文學行為』、『深層意識、動機』和『社會或文化關係』三要素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而『文學流派的變遷』亦與這三個要素有密切關係。並討論從變遷實況到發展的終界此一過程。最後再導出常州詞派的範疇以及成員的判定標準。這一研究思路既在常州詞派研究上開發新思路、新方向;也對文學流派研究提供一種有效的詮釋基礎模型,對文學流派的構成與變遷,甚至變遷終界等論題,提出一種新的解決辦法。
17、『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
  朱惠足著 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2009·8
  本書是作者2005年至2008年間關於台灣文學的研究論文集。從『現代化』和『翻譯』兩個焦點,窺探日治時期台灣小說文本中的後殖民思考。書中先對『現代化』的衝擊進行論述,再逐一對日治下的台、日小說文本進行比較研究,檢視現代化影響下的殖民/被殖民反應,並由此定位傳媒位置,提出他者互視觀點。
  在殖民場域下,翻譯是異民族間溝通、移植、挪用的管道。作者剖析了台灣『交界空間』互涉下的文化再構。作者從台、日文人在小說中,釐清出一條台灣在地文化相異審視,台、日文人在各自位置上,對交疊的台灣空間進行描繪: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對朱點人【秋信】,中村地平【在地旅】、真杉靜枝【烏秋】對張文環【父親的要求】、周金波【鄉愁】,佐藤春夫【女誡善綺譚】對楊首愚【壽至公堂】、賴和【富戶人的歷史】,以及對庄司總一【陳夫人】、坂口零子【鄭家】、王昶雄【奔流】辜顏碧霞【流】和呂赫若【財子壽】中的『台灣喪葬習俗』進行考察,以比較小說的視野,詳實論述現代化脈絡下的台、日互視交流。
   朱惠足,日本名古屋大學社會資訊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沖繩文學、東亞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是作者第一本論文集。
18、行醫濟人命,念歌分人聽:林清月及其作品整理研究
  黃文車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10
  林清月(1883—1960),台灣總督府醫學院第四屆畢業生,曾任『台北市醫師公會』首任理事長,亦擔任『台灣歌協會』理事,是台灣從日治跨越戰後的重要『醫人歌者』。
  本書針對這位台灣閩南歌謠整理創作著有佳績的稻江醫師進行探研。全書分為七章,分別對林清月之生平事跡、阿片戒治醫療及其整理關於阿片的詩歌之成果與意義,日治時期及戰後林整理創作的台灣閩南歌謠,這些歌謠所反映的台灣社會文化、眾生百態、歷史記憶以及風俗習慣等主題內容進行耙梳、分析。並對台灣閩南歌謠在林清月仿作和創作後出現的改變,以及這些改變對台灣語片歌曲、台語笑詼劇的影響,以及林清月的白話歌詞、唱和歌謠對台語流行歌曲的影響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書對區域文史、台灣醫療史、台灣醫事文學、台灣民間文學史和台灣歌謠史均有相當的價值。
  黃文車,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系助教。研究領域為台灣文學、民間文學、現代文學、華人民俗文化。著有【黃石輝研究】、【日治時期台灣閩南歌謠研究】等。
摘自台北學生書局【書目季刊】四十三卷三期,2009年12月 陳友冰摘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