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南网 后渚古船保护的反思 《反思》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回首后渚古船的保护,其中的得与失能给之后的文物发掘、保护留下宝贵借鉴资料。
这些年,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国清也在反思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后渚古船保护处理存在的问题。
局限 部分构件开裂 未脱盐处理船木不稳定
首先,阴干法存在局限性,高湿度环境中,杉木构件定型效果好,但松木构件的龙骨和板材发生纵横开裂,且裂口较大,樟木构件的隔舱板、桅座和舵座等不同程度扭曲变形和开裂。
其次,没有脱盐处理,造成了船木的不稳定。“当时的船体木材发掘后,只是简单清洗除污,因此干后木材中的含盐量超过5%。春夏时节船体湿漉漉的,秋冬时节船体表面可见盐霜结晶。船木全年木材含水率在14%~43%间极度波动。”
隐患 盐分锈蚀铁钉 铁锈腐蚀船木
船体进馆之后复原组装时,造船工匠使用了两万多颗方杆大铁钉做连接。
由于船木含盐,这些二十来厘米长、手指粗的方形新铁钉钉进去后,很快被锈蚀,强酸性锈蚀产物反过来腐蚀着船木。
几年之后,当初的新铁钉中,许多已经锈断,起不到坚固、连接船体的作用。船体本身则受到锈蚀产物的巨大威胁。
抢救 两次保护处理 特制杉木片和竹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工作人员轮换拆卸了后渚古船的横向支撑板,进行除锈、防锈系列处理,并将桐油浸泡处理过的新杉木片作为船体与钢板之间的隔衬板,重新安装上去。
铁钉加固船体不是长久之计,工作人员经过实验,采用经过特殊防腐处理和桐油熬制的强化竹钉替换铁钉。
经过几年反复实验与效果观察,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制竹钉逐步取代铁钉,后渚古船所受威胁终于得以解除。
来源:东南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