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南網 後渚古船保護的反思 【反思】時間過去了三十多年,回首後渚古船的保護,其中的得與失能給之後的文物發掘、保護留下寶貴借鑑資料。
這些年,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國清也在反思由於各方麵條件限制,後渚古船保護處理存在的問題。
局限 部分構件開裂 未脫鹽處理船木不穩定
首先,陰乾法存在局限性,高濕度環境中,杉木構件定型效果好,但松木構件的龍骨和板材發生縱橫開裂,且裂口較大,樟木構件的隔艙板、桅座和舵座等不同程度扭曲變形和開裂。
其次,沒有脫鹽處理,造成了船木的不穩定。『當時的船體木材發掘後,只是簡單清洗除污,因此干後木材中的含鹽量超過5%。春夏時節船體濕漉漉的,秋冬時節船體表面可見鹽霜結晶。船木全年木材含水率在14%~43%間極度波動。』
隱患 鹽分鏽蝕鐵釘 鐵鏽腐蝕船木
船體進館之後復原組裝時,造船工匠使用了兩萬多顆方杆大鐵釘做連接。
由於船木含鹽,這些二十來厘米長、手指粗的方形新鐵釘釘進去後,很快被鏽蝕,強酸性鏽蝕產物反過來腐蝕着船木。
幾年之後,當初的新鐵釘中,許多已經鏽斷,起不到堅固、連接船體的作用。船體本身則受到鏽蝕產物的巨大威脅。
搶救 兩次保護處理 特製杉木片和竹釘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工作人員輪換拆卸了後渚古船的橫向支撐板,進行除鏽、防鏽系列處理,並將桐油浸泡處理過的新杉木片作為船體與鋼板之間的隔襯板,重新安裝上去。
鐵釘加固船體不是長久之計,工作人員經過實驗,採用經過特殊防腐處理和桐油熬製的強化竹釘替換鐵釘。
經過幾年反覆實驗與效果觀察,上世紀90年代中期,特製竹釘逐步取代鐵釘,後渚古船所受威脅終於得以解除。
來源:東南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