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周述炎 一.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是六腑之一,主要有三大功能:1、運化水谷精微。2、通調全身水道。3、調整全身氣化。
氣化指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的推動變化作用。如把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等。【難經•三十八難】說三焦有『主持諸氣』的作用,上列三大功能都靠此『主持諸氣』的作用得以實現。氣有六大功能:推動、溫煦、濡養(營氣)、防禦、固攝、氣化。氣的運轉機制出現障礙,叫『氣機失調』,出現這種情況人就要生病;所以【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從上述可知,三焦的功能活動關係着人體的營養代謝、水液代謝並調節着整個生命活動。
二. 三焦的位置和形態
三焦如此重要,它在人體的什麼位置呢?是什麼形態呢?【靈樞•本輸篇】說:『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說它是體內起溝渠作用的腑,是一個單獨的腑,六腑都結合在三焦上。【靈樞•決氣篇】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說上焦的作用象霧露一樣充滿全身的每一個角落。由此看來,三焦這一腑是全身無處不在的。【金匱要略】第一篇解釋腠理說:『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腠理就是從皮膚到臟腑的紋理,三焦中的元氣、真氣在這裡流通、聚會,是血氣灌注的地方。』機體組織的紋理,是組織微小結構之間的間隙。肉眼易見的,如骨骼肌纖維之間的間隙。一條肌纖維是一個肌肉細胞,就古人的認識水平,可將最小的間隙,理解為細胞之間的間隙,大一點的間隙如肝小葉、肺小葉間的間隙,小的間隙叫腠理,大的間隙是分肉,指肌肉與肌肉,肌肉與皮膚,肌肉與骨骼之間的間隙;還應當包括臟腑之間,以及骨膜與骨質之間的間隙等。氣血要灌注在這些地方以營養機體。天真按摩就以注重疏理分肉,使氣機暢達,成其特色之一 。腑都是空腔器官,簡略言之,三焦這一腑就是機體組織間的大空隙和機體組織微小結構間的小空隙所在,所以,這一腑是有空腔而無實體的。這些空隙外通自然界,內至骨骼、臟腑,氣血通過這些空隙營養機體,外邪也通過這些空隙侵犯人體。所以,【素問•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
三焦在人體的作用猶如空間在萬物中的作用。萬物在空間中生存發展,獲取陽光、雨露和空氣,又把垃圾、廢物排放到空間。細胞也從三焦中獲取營養,把廢物排入三焦。從現代生理學可知,機體細胞間有細胞間液(又稱組織液),由毛細血管送來的營養物,首先滲透到細胞間液中,再滲透入細胞;細胞代謝的廢物也滲透到細胞間液中,再滲透入毛細血管,由靜脈帶走。簡略地說,這細胞間液,就是中醫生理概念『三焦』中的水液,其中生理、病理產物都有,成分複雜。若是其中水分太多,就形成水腫;氣體太多,就形成氣腫;廢物太多,就結為痰濕淤血。體外的空間是萬物生存的外環境,體內的三焦是細胞生存的內環境。若要細分,上述概念僅屬上焦範疇,但為三焦概念的偏重部分。
三焦又分為上中下三部。【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出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又說『營出中焦,衛出於上焦(上字原為下,據張志聰說改)。』『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據此則上焦循經脈的分野運行,分布在經脈之外。【靈樞•經脈】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經脈在分肉之間,上焦在經脈外,也是在分肉之間。即是經脈運行在上焦之內,但有的分肉間有經脈運行,有的分肉間無經脈運行。
【營衛生會】說:『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中焦也和上焦一樣併合在胃之中,但它是怎樣出於上焦之後呢?【靈樞•癰疽】是這樣說的:『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分肉間的小會合處叫溪,大會合處叫谷。),而滲孫脈,津液合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分肉間的溪谷屬於上焦,水谷的精微之氣,是先進入上焦,再進入血脈的。【靈樞•五味】說:『血脈者,中焦之道也。』上文說,中焦所出的營氣獨得行於經隧,可見中焦就在血脈之中,水谷精微先入上焦,後入血脈,所以說,中焦出上焦之後。這樣就明白了,上中二焦都在分肉腠理之中;上焦在脈外,中焦在脈內。我這裡好像是提出了標新立異之說,但細考經文,似乎只能如此理解。這和現代生理、解剖學的見解也大致相當,小腸絨毛所吸收的營養物是先進入絨毛內的細胞間液,再滲入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另一部分滲入淋巴管,最後也匯入血液循環。
古文簡略,稍一疏忽,就造成誤解。上文『中焦亦並胃中』之『亦並』二字,說明了上中二焦都合併穿插在機體組織之中。血脈有脈管可見,但脈外的上焦因是體內的空間,就無形可見了。所以【難經•三十八難】說三焦『有名無形』。從宋代名醫陳無擇起,一些醫家發生了誤解,認為三焦有形。陳無擇說:『名以名實,無實奚名?』其實,象空間、時間這些概念,哪裡會有實體可見?由此造成千年爭論,真不知是什麼道理!
上中二焦的概念和現代生理學『內環境』的概念大致相當。『人體內所含水分,約占體重60%。這些水和溶解在水裡的各種物質,總稱為體液。體液總量的大約66%在細胞內,稱為細胞內液;其餘34%在細胞外,稱為細胞外液。後者包括細胞間液、血漿、淋巴液及腦脊液等。細胞外液是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也是組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組織細胞代謝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如氧氣,就是由細胞外液供應的;而組織細胞活動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又是先排泄到細胞外液去。因此,常把細胞外液稱為人體的內環境,以區別於整個人體所生存的外界環境。』(引自山東醫學院編【人體機能學】)聯繫引文來看,屬上焦所轄的體液是細胞間液、淋巴液、腦脊液,屬中焦所轄的體液是血漿。內環境的概念是法國生理學家Claude Bernard於1865年首次提出,是生理學中的重要概念。
下焦在什麼地方呢?【營衛生會】說:『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從前,西醫也認為水是從腸道通過大網膜滲入膀胱為尿。19世紀,德國的路德維希才對腎臟的泌尿生理提出有價值的設想。Krogh於1920年才發現調控毛細血管的機制,腎循環機理的發現是近代事。根據現代的科學發現,理當修正【營衛生會】的說法為:『下焦者,別腎,注於膀胱。』這樣下焦也成為有形可見的腑:『腎小球囊――腎小管――集合管――腎盂――輸尿管』。小便從腎小球濾出後,經此路線進入膀胱。中焦是脈管,上焦才是有名無形。【靈樞•五癃津液別】論三焦生理、病理說:『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尿與氣。』
以上是三焦形態說,即中、下焦有形可見,上焦無形,上中二焦遍布在全身的空隙中。三焦中運行的是氣血津液,若從功能歸類,肺主一身之氣且通調水道;心主血脈,是氣血津液的動力,合於上焦『宣五穀味』的功能,故心肺屬上焦。營養物質主要在血脈中運行,脾胃是營養物質的來源,故脾胃的功能歸屬中焦。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屬水,屬北方,位在下(這是古人的方位概念),合於下焦通膀胱,位在下部的特點,故肝腎歸屬下焦。這種功能歸類概念,不能與形態概念混為一談。中醫又將身體部位與三焦的功能分布掛鈎,則膈上屬上焦,膈至臍屬中焦,臍以下屬下焦。也不能把這種功能分布,認為是解剖概念,肝腎的解剖位置在功能分布的中焦部位,膈下臍上。
三. 三焦與經脈、血脈、神經之間的關係
這裡我有兩點想法,寫出來供讀者參考,也是進行三焦按摩需要搞清楚的概念。
(一)應當把血脈和經脈的概念區分。
【內經】中血脈的概念包含了經脈、絡脈和孫脈,是營氣的專用通道。【營衛生會】說營氣『獨得行於經隧』。【靈樞•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可以看成是現代解剖學中的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而其中的經脈是血脈的主幹,在解剖上卻看不見;但你按壓在有經脈循行的分肉之間,得氣感明顯強於無經脈循行的分肉之間;按在穴位上,其得氣感又強於非穴位的經脈上;若是有氣機痞塞的穴位,其得氣感又更強――經脈是經氣的運行線路,必須與血脈分開。在古人的概念中,經脈和血脈是混在一起的。我建議把經脈與血脈分開來看:經脈是真氣的專用線路,行於血脈之外,即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其物質基礎還有待研究;血脈即解剖學意義上的血管。元真之氣通過經脈系統調控整個生命活動。元氣來自先天,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真氣是什麼呢?【素問•離合真邪 】說:『真氣者,經氣也。』真氣是經脈之氣的實質。『真』有生命真正本質的意思。針灸按摩經脈穴位治病,其實質是調動元真之氣以調控生命活動。在解剖學如此發達的今天,經脈循行處明明不是血管,再把經脈與血脈混在一起說,太被人笑話。中醫學要進步,要發展,必須融會新的科學知識,對原有學說進行修正,或給以新的解釋。
為把問題說透,再談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真氣從哪裡來?【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這個『天』字的理解有爭論,還得從【內經】中求解。【素問•寶命全形】說:『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說人的形體出於地,生命的動力靠天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說明天是以寒暑燥濕風五氣以養育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說明進入人體的天氣統屬清陽之氣。【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陽氣運行失常,人就會短命。以上說明真氣就是天的清陽之氣。真陽之氣在三焦中運行,經脈是真氣、衛氣運行的主幹,這個主幹運行在血脈之外的分肉之間。真氣和屬於地氣的營衛之氣結合以充養形體,維持生命活動,又共同受先天元氣的調控。【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氣即元氣;別使,是另一個發揮支配作用的地方;三氣就是真營衛三氣。三焦穿插在所有機體組織之中,所以能經歷於五臟六腑,調節整個生命活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也反過來調節三焦中氣血水的運行。
三焦與經脈、血脈的區別與聯繫何在呢?經脈處於上焦之中,運行真氣(經氣)。血脈(即中焦)內運行營氣。衛氣與真氣結合亦運行於血脈之外,上焦之內。但無論血脈內外,都有水液運行其中。三焦是氣血水的通道,上焦是氣和水的通道,經脈是氣的通道,血脈是血和水的通道,下焦是水的通道。脈內和脈外,中焦和上焦,又是相互溝通的。【素問•調經論】說:『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這裡的『陰』指脈(這裡的脈是經脈和血脈的混合概念)內,『陽』指脈外。脈外的真氣、衛氣要灌注於脈內,脈內的營血也要溢出脈外。我這裡把陰陽解為脈內、脈外,是據張景岳、張志聰之說。其他解釋尚多,但不能通貫全篇,且把一篇嚴謹的經文解得支離破碎,東拉西扯,莫名其妙。有興趣者,可參考拙著【調經論中陰陽析疑】,見【成都中醫學院函大首屆畢業論文選】第二集。張景岳說:『雖衛主氣而在外,然亦何嘗無血;營主血而在內,然亦何嘗無氣,故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此人身陰陽交感之道,分之則二,合之則一而已。』與西醫的內環境說相比,西醫對血脈在內環境生態平衡中的重要性認識得清楚。中醫則更看重脈外元真之氣的作用。惜乎近代中醫多不知三焦為何物!
由於經脈是一個縱向運行系統,對三焦的認識就為按摩手法的全方位用力提供了有力依據。機體組織中,除了經脈、血脈系統外,還存在着廣泛的全方位相通的上焦系統。按摩和針刺不同,針刺主要作用在經脈上,按摩則皮、肉、脈、筋、骨、臟腑多層次涉及。三焦的概念對疏通皮、肉、筋、骨、臟腑中的氣血水液的手法,及對手法的橫向用力起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