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2|回覆: 3

[中醫針灸] 三焦生理病理及按摩治法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09-12-22 2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周述炎 
一.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是六腑之一,主要有三大功能:1、運化水谷精微。2、通調全身水道。3、調整全身氣化。
    氣化指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的推動變化作用。如把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等。【難經•三十八難】說三焦有『主持諸氣』的作用,上列三大功能都靠此『主持諸氣』的作用得以實現。氣有六大功能:推動、溫煦、濡養(營氣)、防禦、固攝、氣化。氣的運轉機制出現障礙,叫『氣機失調』,出現這種情況人就要生病;所以【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從上述可知,三焦的功能活動關係着人體的營養代謝、水液代謝並調節着整個生命活動。
二. 三焦的位置和形態
    三焦如此重要,它在人體的什麼位置呢?是什麼形態呢?【靈樞•本輸篇】說:『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說它是體內起溝渠作用的腑,是一個單獨的腑,六腑都結合在三焦上。【靈樞•決氣篇】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說上焦的作用象霧露一樣充滿全身的每一個角落。由此看來,三焦這一腑是全身無處不在的。【金匱要略】第一篇解釋腠理說:『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腠理就是從皮膚到臟腑的紋理,三焦中的元氣、真氣在這裡流通、聚會,是血氣灌注的地方。』機體組織的紋理,是組織微小結構之間的間隙。肉眼易見的,如骨骼肌纖維之間的間隙。一條肌纖維是一個肌肉細胞,就古人的認識水平,可將最小的間隙,理解為細胞之間的間隙,大一點的間隙如肝小葉、肺小葉間的間隙,小的間隙叫腠理,大的間隙是分肉,指肌肉與肌肉,肌肉與皮膚,肌肉與骨骼之間的間隙;還應當包括臟腑之間,以及骨膜與骨質之間的間隙等。氣血要灌注在這些地方以營養機體。天真按摩就以注重疏理分肉,使氣機暢達,成其特色之一 。腑都是空腔器官,簡略言之,三焦這一腑就是機體組織間的大空隙和機體組織微小結構間的小空隙所在,所以,這一腑是有空腔而無實體的。這些空隙外通自然界,內至骨骼、臟腑,氣血通過這些空隙營養機體,外邪也通過這些空隙侵犯人體。所以,【素問•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
    三焦在人體的作用猶如空間在萬物中的作用。萬物在空間中生存發展,獲取陽光、雨露和空氣,又把垃圾、廢物排放到空間。細胞也從三焦中獲取營養,把廢物排入三焦。從現代生理學可知,機體細胞間有細胞間液(又稱組織液),由毛細血管送來的營養物,首先滲透到細胞間液中,再滲透入細胞;細胞代謝的廢物也滲透到細胞間液中,再滲透入毛細血管,由靜脈帶走。簡略地說,這細胞間液,就是中醫生理概念『三焦』中的水液,其中生理、病理產物都有,成分複雜。若是其中水分太多,就形成水腫;氣體太多,就形成氣腫;廢物太多,就結為痰濕淤血。體外的空間是萬物生存的外環境,體內的三焦是細胞生存的內環境。若要細分,上述概念僅屬上焦範疇,但為三焦概念的偏重部分。
    三焦又分為上中下三部。【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出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又說『營出中焦,衛出於上焦(上字原為下,據張志聰說改)。』『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據此則上焦循經脈的分野運行,分布在經脈之外。【靈樞•經脈】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經脈在分肉之間,上焦在經脈外,也是在分肉之間。即是經脈運行在上焦之內,但有的分肉間有經脈運行,有的分肉間無經脈運行。
    【營衛生會】說:『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中焦也和上焦一樣併合在胃之中,但它是怎樣出於上焦之後呢?【靈樞•癰疽】是這樣說的:『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分肉間的小會合處叫溪,大會合處叫谷。),而滲孫脈,津液合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分肉間的溪谷屬於上焦,水谷的精微之氣,是先進入上焦,再進入血脈的。【靈樞•五味】說:『血脈者,中焦之道也。』上文說,中焦所出的營氣獨得行於經隧,可見中焦就在血脈之中,水谷精微先入上焦,後入血脈,所以說,中焦出上焦之後。這樣就明白了,上中二焦都在分肉腠理之中;上焦在脈外,中焦在脈內。我這裡好像是提出了標新立異之說,但細考經文,似乎只能如此理解。這和現代生理、解剖學的見解也大致相當,小腸絨毛所吸收的營養物是先進入絨毛內的細胞間液,再滲入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另一部分滲入淋巴管,最後也匯入血液循環。
    古文簡略,稍一疏忽,就造成誤解。上文『中焦亦並胃中』之『亦並』二字,說明了上中二焦都合併穿插在機體組織之中。血脈有脈管可見,但脈外的上焦因是體內的空間,就無形可見了。所以【難經•三十八難】說三焦『有名無形』。從宋代名醫陳無擇起,一些醫家發生了誤解,認為三焦有形。陳無擇說:『名以名實,無實奚名?』其實,象空間、時間這些概念,哪裡會有實體可見?由此造成千年爭論,真不知是什麼道理!
    上中二焦的概念和現代生理學『內環境』的概念大致相當。『人體內所含水分,約占體重60%。這些水和溶解在水裡的各種物質,總稱為體液。體液總量的大約66%在細胞內,稱為細胞內液;其餘34%在細胞外,稱為細胞外液。後者包括細胞間液、血漿、淋巴液及腦脊液等。細胞外液是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也是組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組織細胞代謝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如氧氣,就是由細胞外液供應的;而組織細胞活動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又是先排泄到細胞外液去。因此,常把細胞外液稱為人體的內環境,以區別於整個人體所生存的外界環境。』(引自山東醫學院編【人體機能學】)聯繫引文來看,屬上焦所轄的體液是細胞間液、淋巴液、腦脊液,屬中焦所轄的體液是血漿。內環境的概念是法國生理學家Claude Bernard於1865年首次提出,是生理學中的重要概念。
    下焦在什麼地方呢?【營衛生會】說:『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從前,西醫也認為水是從腸道通過大網膜滲入膀胱為尿。19世紀,德國的路德維希才對腎臟的泌尿生理提出有價值的設想。Krogh於1920年才發現調控毛細血管的機制,腎循環機理的發現是近代事。根據現代的科學發現,理當修正【營衛生會】的說法為:『下焦者,別腎,注於膀胱。』這樣下焦也成為有形可見的腑:『腎小球囊――腎小管――集合管――腎盂――輸尿管』。小便從腎小球濾出後,經此路線進入膀胱。中焦是脈管,上焦才是有名無形。【靈樞•五癃津液別】論三焦生理、病理說:『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尿與氣。』
    以上是三焦形態說,即中、下焦有形可見,上焦無形,上中二焦遍布在全身的空隙中。三焦中運行的是氣血津液,若從功能歸類,肺主一身之氣且通調水道;心主血脈,是氣血津液的動力,合於上焦『宣五穀味』的功能,故心肺屬上焦。營養物質主要在血脈中運行,脾胃是營養物質的來源,故脾胃的功能歸屬中焦。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屬水,屬北方,位在下(這是古人的方位概念),合於下焦通膀胱,位在下部的特點,故肝腎歸屬下焦。這種功能歸類概念,不能與形態概念混為一談。中醫又將身體部位與三焦的功能分布掛鈎,則膈上屬上焦,膈至臍屬中焦,臍以下屬下焦。也不能把這種功能分布,認為是解剖概念,肝腎的解剖位置在功能分布的中焦部位,膈下臍上。
三. 三焦與經脈、血脈、神經之間的關係
    這裡我有兩點想法,寫出來供讀者參考,也是進行三焦按摩需要搞清楚的概念。
    (一)應當把血脈和經脈的概念區分。
    【內經】中血脈的概念包含了經脈、絡脈和孫脈,是營氣的專用通道。【營衛生會】說營氣『獨得行於經隧』。【靈樞•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可以看成是現代解剖學中的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而其中的經脈是血脈的主幹,在解剖上卻看不見;但你按壓在有經脈循行的分肉之間,得氣感明顯強於無經脈循行的分肉之間;按在穴位上,其得氣感又強於非穴位的經脈上;若是有氣機痞塞的穴位,其得氣感又更強――經脈是經氣的運行線路,必須與血脈分開。在古人的概念中,經脈和血脈是混在一起的。我建議把經脈與血脈分開來看:經脈是真氣的專用線路,行於血脈之外,即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其物質基礎還有待研究;血脈即解剖學意義上的血管。元真之氣通過經脈系統調控整個生命活動。元氣來自先天,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真氣是什麼呢?【素問•離合真邪 】說:『真氣者,經氣也。』真氣是經脈之氣的實質。『真』有生命真正本質的意思。針灸按摩經脈穴位治病,其實質是調動元真之氣以調控生命活動。在解剖學如此發達的今天,經脈循行處明明不是血管,再把經脈與血脈混在一起說,太被人笑話。中醫學要進步,要發展,必須融會新的科學知識,對原有學說進行修正,或給以新的解釋。
    為把問題說透,再談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真氣從哪裡來?【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這個『天』字的理解有爭論,還得從【內經】中求解。【素問•寶命全形】說:『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說人的形體出於地,生命的動力靠天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說明天是以寒暑燥濕風五氣以養育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說明進入人體的天氣統屬清陽之氣。【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陽氣運行失常,人就會短命。以上說明真氣就是天的清陽之氣。真陽之氣在三焦中運行,經脈是真氣、衛氣運行的主幹,這個主幹運行在血脈之外的分肉之間。真氣和屬於地氣的營衛之氣結合以充養形體,維持生命活動,又共同受先天元氣的調控。【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氣即元氣;別使,是另一個發揮支配作用的地方;三氣就是真營衛三氣。三焦穿插在所有機體組織之中,所以能經歷於五臟六腑,調節整個生命活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也反過來調節三焦中氣血水的運行。
    三焦與經脈、血脈的區別與聯繫何在呢?經脈處於上焦之中,運行真氣(經氣)。血脈(即中焦)內運行營氣。衛氣與真氣結合亦運行於血脈之外,上焦之內。但無論血脈內外,都有水液運行其中。三焦是氣血水的通道,上焦是氣和水的通道,經脈是氣的通道,血脈是血和水的通道,下焦是水的通道。脈內和脈外,中焦和上焦,又是相互溝通的。【素問•調經論】說:『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這裡的『陰』指脈(這裡的脈是經脈和血脈的混合概念)內,『陽』指脈外。脈外的真氣、衛氣要灌注於脈內,脈內的營血也要溢出脈外。我這裡把陰陽解為脈內、脈外,是據張景岳、張志聰之說。其他解釋尚多,但不能通貫全篇,且把一篇嚴謹的經文解得支離破碎,東拉西扯,莫名其妙。有興趣者,可參考拙著【調經論中陰陽析疑】,見【成都中醫學院函大首屆畢業論文選】第二集。張景岳說:『雖衛主氣而在外,然亦何嘗無血;營主血而在內,然亦何嘗無氣,故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此人身陰陽交感之道,分之則二,合之則一而已。』與西醫的內環境說相比,西醫對血脈在內環境生態平衡中的重要性認識得清楚。中醫則更看重脈外元真之氣的作用。惜乎近代中醫多不知三焦為何物!
    由於經脈是一個縱向運行系統,對三焦的認識就為按摩手法的全方位用力提供了有力依據。機體組織中,除了經脈、血脈系統外,還存在着廣泛的全方位相通的上焦系統。按摩和針刺不同,針刺主要作用在經脈上,按摩則皮、肉、脈、筋、骨、臟腑多層次涉及。三焦的概念對疏通皮、肉、筋、骨、臟腑中的氣血水液的手法,及對手法的橫向用力起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12-22 21:06 | 顯示全部樓層
</P>     (二)應把經脈中屬於『經筋』範疇的『周圍神經』(神經分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與筋腱、筋膜、韌帶加以區分。
    王雅儒著【臟腑圖點穴法&#8226;論臟腑】說:『筋為氣行的軌道。』此『筋』應指周圍神經。【靈樞&#8226;本髒】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上焦中衛氣的『溫分肉,司開闔』的功能就與植物神經的功能相關。直接或間接的按摩神經,對調理三焦功能作用甚大。若按摩只知調理經脈,而不知疏理神經,則療效大為遜色。神經的理論必須融入中醫的生理、解剖學。中華文化的特點,在於能以天地襟懷包容外來文化,包容才能發展壯大,所謂海納百川以就其深,山積g土以成其高,所以中華文明能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純中醫論固然是一種狹隘見解,丟掉中醫特色則無異於自毀。願中醫學界精英共同努力,把中醫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 三焦的病理表現
    三焦雖是氣血水的通道,但中焦血病多歸在血脈、臟腑病中討論,下焦病範圍小,且上焦是三焦概念的偏重點所在,這裡着重討論上焦病。
    (一)上焦的病理表現
    三焦『主持諸氣』的作用失調,重點表現為上焦的氣機失調。症狀多端。
    1. 惡寒發熱。【素問&#8226;調經論】說:『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腠理閉塞,玄府(汗孔)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2. 腹水及組織間積液。【靈樞&#8226;五癃津液別】:『水谷並於腸胃之中,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條雖論下焦,實是三焦兼論,而上文已對下焦有新解,故歸入上焦論述。今之腹水及仲景所說『懸飲』與此類病相關。
    液囊腫:是一種邊界清晰,內有積液的腫塊,或與周圍組織完全分離,或附着在筋骨上。多因外邪侵犯、勞損或機體老化,使體液有來路而去路不暢,積聚於腠理中所致;若是婦女的卵巢囊腫,又可因氣滯血瘀所致。常見者,如腕踝關節處的腱鞘囊腫,以及N窩、臀部的筋膜囊腫。在各關節骨膜、筋膜內之囊腫,是導致關節痛的常見原因,但最應注意脊柱棘突和橫突上的囊腫。這種囊腫附着在棘突和橫突上,或稍偏,初按者會誤以為是骨頭變大或增生,但仔細體會,其硬度還是比按在骨質上稍軟。若是遇到肥胖之人,初學者會連脊骨在哪裡都摸不出。有些液囊腫長在棘突根部,甚至椎體上,更是難以摸出。這種液囊腫會影響督脈或脊神經的功能,導致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多種疾病。
3.氣腫。【靈樞&#8226;脹論】:『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之中,輕輕然而不堅。』即今之氣腫。既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這裡的『氣』,不是營氣、衛氣的氣。營氣是營養物質,衛氣是熱能、免疫物質、神經介質等。這裡的『氣』是『氣體』。人體內在新陳代謝中本來就要產生二氧化碳、硫化氫、氨氣等氣體。在按摩時,病人口中常吐出各種臭氣,或如人糞、雞糞臭,或腐臭、酸臭,或各種刺鼻臭,或各種腥臭。以此看來,人體內各種廢氣的成分是多樣的。
    a.氣滯:比氣腫的脹度輕一些,多表現為局部分肉、腠理中邊界不太清的脹氣,但以分肉間的脹氣為主;氣腫則以腠理中脹氣為主,感覺要厚實一些,但又不如痰腫厚實。脹的程度又鬆緊各不相同。形成的原因可因風寒濕熱、勞損,也可因怒憂思恐、壓抑憤懣等而成。由於情志因素的差異,又會在不同的部位,形成不同程度的氣滯腫脹,醫生可據此反推形成氣滯的大致原因。有興趣者可參閱互聯網上【天真按摩的心理診斷與治療心法】。這種氣滯若出現在脊柱的骨膜內壓迫神經,或徑直進入神經鞘膜內、神經纖維間,往往出現嚴重的疼痛、癱瘓或臟腑功能失調。
    在勞損導致氣滯的原因中,尤需注意腦力勞損。體力勞損傷及的是皮肉筋骨,治之尚易。腦力勞損多傷及神經,恢復較難。腦力勞損初期易見在頸椎橫突處筋膜內出現氣腫或兼水腫,引起早搏或心肌缺血的表現。這時必須勸病人注意休息,療效才能鞏固。若繼續勞累則可在脊髓腔內產生氣腫,腫塊可從椎間隙中冒出,在頸胸椎棘突附近形成軟腫塊。按散後病情可緩解,這時極需注意調養,減輕思想和工作壓力。這裡的思想指七情鬱結,工作指思考、記憶,不是那些抄抄寫寫的工作。再勞累就是過勞死的下場。另外頸部迷走神經附近也易形成氣腫或氣滯,阻滯經脈,壓迫神經、血管產生多種病變;或迷走神經鞘膜內及神經纖維間產生氣腫,形成迷走神經變粗或變硬等表現,可導致五臟六腑多種病變的發生。我說的這些話是自己幾十年臨床的心得,在不知者看來,無異天方夜譚。
    b.氣囊腫:邊界清楚,有的與周圍組織分離,有的附着在肌肉或骨骼上。小者如花椒,大者如拳頭,形成的原因同氣滯。小囊腫破裂時,由於骨傳導大於氣傳導,病人可自己聽到爆裂聲,醫者只能感覺到破裂。中等囊腫破裂時,兩三米內的人可聽到爆裂聲。囊腫破裂後會形成局部腫脹、脹痛,病人常誤認為發生了骨折。兩厘米大囊腫破裂後的不適,要8―10天左右才會消失。大囊腫破裂後的腫脹,要二三十天才能吸收完。但原來因氣囊腫導致的發熱、疼痛、麻木、眩暈、心悸等症狀,多能即時緩解。引起發熱的氣囊腫,多為病毒所致,大小在0.5―2厘米左右,多見於頸部。
    氣囊腫最常見於頸部氣管與胸鎖乳突肌之間,小者如豌豆,大者如鴿蛋。因其部位上下深淺的不同,所致症狀多端。其次較常見於腰大肌和腰椎橫突上,引起腹痛、腹脹、腰腿痛等;也可見於肋骨上和腹內腸之間的網膜上,引起胸、背、脅、腹痛等症。
    4. 水腫。【靈樞&#8226;四時氣】討論的『徒水』,即今之水腫。水腫有全身性的,也有局部的,是水液滯留在腠理內太多所致。其形成的原因多與肺脾腎功能失調相關,也有因心肝功能失調所致者。更有一類水腫是因脊柱功能失調所致,尚未見有人論及。因脊柱胸段內有調控內臟功能的低位植物神經中樞,脊柱或因外感風寒濕邪骨膜變腫,或受外力衝撞錯位,體力勞損致韌帶增厚,或椎體退行性改變,或腦力勞損、七情所傷發生氣腫、漫腫,甚至神經自身發生退行性改變,變腫、變硬。這後兩條原因是從臨床中總結,屬奇談怪論,難與不知者言。以上諸因,造成脊柱功能失調,或直接壓迫脊髓與周圍神經,或影響督脈的功能,均可導致五臟功能失調而發生水腫;也可只影響相關節段周圍神經的功能而形成單臉水腫,單上腹水腫,單下腹水腫,單下肢水腫。臉腫、腳腫又可是全身腫的初起症狀。
    上條『影響督脈』之說,是基於如下的臨床事實:有些脊柱上的軟組織改變很淺,就在棘突尖上,或液腫,或氣腫,或鈣化變硬,纖維化變緊,要說這些改變壓迫了深部的神經,說不過去,但揉散這些病理性改變(西醫病理學稱為細胞變性),相關臟腑病可得到明顯好轉。因其正當督脈所過,故以『影響督脈功能』解釋之。究竟道理如何,有待明達者闡釋。
    5. 痰腫:【靈樞&#8226;五癃津液別】說:『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聚沫就是上焦水液中的涎沫凝結而成痰。既可引起氣機不暢而致痛,也可同時形成痰腫。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形成的原因可以是外邪入侵,也可以是臟腑功能失調。再細分還可以分為風、寒、濕、熱四型。風痰夾有泡沫,寒痰清稀,濕痰成塊,熱痰兼紅腫(如痰火足,西醫稱下肢淋巴管炎)。還可以再分出痰水相間、痰氣搏結、痰瘀互結等型。西醫所論甲狀腺功能低下所致的粘液性水腫,應歸屬痰腫。
    6. 分肉粘結:是因外邪、外傷、痰濕瘀血使分肉粘結在一起,不易分開。由於經脈伏行分肉之間,分肉粘結使經脈不通,可引起疼痛或臟腑功能失調。【靈樞&#8226;天年】將『肌肉解利』列為長壽的條件之一。【靈樞&#8226;本髒】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 』。所謂『解利』,就是肌肉之間要分得開,而且活動自如,不能互相牽拉。一些難治的病症,往往有分肉粘結的現象,甚至可以出現臟腑之間的粘結。常見的如子宮與腸粘結,腸與腸粘結,多系慢性炎症所致,與疤痕結構所致的腸粘連不同。
    上焦中的分肉粘結,並不一定在經脈線上。如上面一層縱向的肌肉與下面一層斜向的肌肉粘結,運動時便互相牽拉產生疼痛。由於形成粘結的原因不同,人體正氣的強弱不同,有的粘結易分開,有的不易分開。
    經脈的生理、病理形態
    經脈的正常形態,【內經】記錄了長度及循行路線,至於其寬度、厚度並未明言。祝總驤教授在【健康312經絡鍛煉法】中言及他測定經脈的寬度只有一毫米。【靈樞&#8226;經脈】說,經脈伏行分肉之間。兩條肌肉挨在一起,其間的間隙一毫米左右是差不多的。【靈樞&#8226;經水】論針刺深度說:『足陽明刺深六分……足太陽深五分……足少陽深四分……足太陰深三分……足少陰深二分……足厥陰深一分……手之陰陽……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為何取這樣的深度,可見經脈本不深也,最厚不超過六分,淺的僅一分厚,就在皮下。這裡的『分』是同身寸的分,對一般人來說比市尺的分要小些,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經脈最厚不超過二厘米,薄的三毫米左右。一段時間流行浮刺法,的確是有道理的。在按摩中還要體會經脈的強度。正常情況下,分肉之間柔和而有彈性,不散不緊,過緊過松都不對。按壓經脈還要講角度,背部膀胱經要45度指向脊柱按,其他經也要正按壓在縫隙上得氣感才強。
    在病理情況下,要麼分肉粘結,指壓不進分肉之間;要麼脹氣、停痰、積水、凝瘀,分肉的間隙可被撐開到一厘米多寬,或漫腫泛濫到兩邊肌肉內,整個寬度可到二至三厘米,這時只要按壓在腫脹的地方,得氣感一般情況下都會很強。可以認為經脈在病理情況下會變寬,就象洪水泛濫時河流會變寬一樣。經脈氣虛時,皮膚鬆散無彈性,平塌在分肉上,皮下無充盈感。治療時只宜用內動式摩法輕輕將皮膚與分肉之間分開,以候正氣來復。須配合服補益氣血之品,再加飲食、情志調養以輔助之。實證之氣痰水瘀,自當用瀉法消散之。粘結的分肉,用揉撥法分開。最難治虛實夾雜證,攻之病體不受,補之邪氣難除。唯有指下細心辨別,於虛處補之,實處緩瀉,以圖邪去正安。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12-22 21:06 | 顯示全部樓層
一.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是六腑之一,主要有三大功能:1、運化水谷精微。2、通調全身水道。3、調整全身氣化。
    氣化指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的推動變化作用。如把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等。【難經&#8226;三十八難】說三焦有『主持諸氣』的作用,上列三大功能都靠此『主持諸氣』的作用得以實現。氣有六大功能:推動、溫煦、濡養(營氣)、防禦、固攝、氣化。氣的運轉機制出現障礙,叫『氣機失調』,出現這種情況人就要生病;所以【素問&#8226;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從上述可知,三焦的功能活動關係着人體的營養代謝、水液代謝並調節着整個生命活動。
二. 三焦的位置和形態
    三焦如此重要,它在人體的什麼位置呢?是什麼形態呢?【靈樞&#8226;本輸篇】說:『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說它是體內起溝渠作用的腑,是一個單獨的腑,六腑都結合在三焦上。【靈樞&#8226;決氣篇】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說上焦的作用象霧露一樣充滿全身的每一個角落。由此看來,三焦這一腑是全身無處不在的。【金匱要略】第一篇解釋腠理說:『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腠理就是從皮膚到臟腑的紋理,三焦中的元氣、真氣在這裡流通、聚會,是血氣灌注的地方。』機體組織的紋理,是組織微小結構之間的間隙。肉眼易見的,如骨骼肌纖維之間的間隙。一條肌纖維是一個肌肉細胞,就古人的認識水平,可將最小的間隙,理解為細胞之間的間隙,大一點的間隙如肝小葉、肺小葉間的間隙,小的間隙叫腠理,大的間隙是分肉,指肌肉與肌肉,肌肉與皮膚,肌肉與骨骼之間的間隙;還應當包括臟腑之間,以及骨膜與骨質之間的間隙等。氣血要灌注在這些地方以營養機體。天真按摩就以注重疏理分肉,使氣機暢達,成其特色之一 。腑都是空腔器官,簡略言之,三焦這一腑就是機體組織間的大空隙和機體組織微小結構間的小空隙所在,所以,這一腑是有空腔而無實體的。這些空隙外通自然界,內至骨骼、臟腑,氣血通過這些空隙營養機體,外邪也通過這些空隙侵犯人體。所以,【素問&#8226;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
    三焦在人體的作用猶如空間在萬物中的作用。萬物在空間中生存發展,獲取陽光、雨露和空氣,又把垃圾、廢物排放到空間。細胞也從三焦中獲取營養,把廢物排入三焦。從現代生理學可知,機體細胞間有細胞間液(又稱組織液),由毛細血管送來的營養物,首先滲透到細胞間液中,再滲透入細胞;細胞代謝的廢物也滲透到細胞間液中,再滲透入毛細血管,由靜脈帶走。簡略地說,這細胞間液,就是中醫生理概念『三焦』中的水液,其中生理、病理產物都有,成分複雜。若是其中水分太多,就形成水腫;氣體太多,就形成氣腫;廢物太多,就結為痰濕淤血。體外的空間是萬物生存的外環境,體內的三焦是細胞生存的內環境。若要細分,上述概念僅屬上焦範疇,但為三焦概念的偏重部分。
    三焦又分為上中下三部。【靈樞&#8226;營衛生會】說:『上焦出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又說『營出中焦,衛出於上焦(上字原為下,據張志聰說改)。』『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據此則上焦循經脈的分野運行,分布在經脈之外。【靈樞&#8226;經脈】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經脈在分肉之間,上焦在經脈外,也是在分肉之間。即是經脈運行在上焦之內,但有的分肉間有經脈運行,有的分肉間無經脈運行。
    【營衛生會】說:『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中焦也和上焦一樣併合在胃之中,但它是怎樣出於上焦之後呢?【靈樞&#8226;癰疽】是這樣說的:『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分肉間的小會合處叫溪,大會合處叫谷。),而滲孫脈,津液合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分肉間的溪谷屬於上焦,水谷的精微之氣,是先進入上焦,再進入血脈的。【靈樞&#8226;五味】說:『血脈者,中焦之道也。』上文說,中焦所出的營氣獨得行於經隧,可見中焦就在血脈之中,水谷精微先入上焦,後入血脈,所以說,中焦出上焦之後。這樣就明白了,上中二焦都在分肉腠理之中;上焦在脈外,中焦在脈內。我這裡好像是提出了標新立異之說,但細考經文,似乎只能如此理解。這和現代生理、解剖學的見解也大致相當,小腸絨毛所吸收的營養物是先進入絨毛內的細胞間液,再滲入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另一部分滲入淋巴管,最後也匯入血液循環。
    古文簡略,稍一疏忽,就造成誤解。上文『中焦亦並胃中』之『亦並』二字,說明了上中二焦都合併穿插在機體組織之中。血脈有脈管可見,但脈外的上焦因是體內的空間,就無形可見了。所以【難經&#8226;三十八難】說三焦『有名無形』。從宋代名醫陳無擇起,一些醫家發生了誤解,認為三焦有形。陳無擇說:『名以名實,無實奚名?』其實,象空間、時間這些概念,哪裡會有實體可見?由此造成千年爭論,真不知是什麼道理!
    上中二焦的概念和現代生理學『內環境』的概念大致相當。『人體內所含水分,約占體重60%。這些水和溶解在水裡的各種物質,總稱為體液。體液總量的大約66%在細胞內,稱為細胞內液;其餘34%在細胞外,稱為細胞外液。後者包括細胞間液、血漿、淋巴液及腦脊液等。細胞外液是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也是組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組織細胞代謝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如氧氣,就是由細胞外液供應的;而組織細胞活動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又是先排泄到細胞外液去。因此,常把細胞外液稱為人體的內環境,以區別於整個人體所生存的外界環境。』(引自山東醫學院編【人體機能學】)聯繫引文來看,屬上焦所轄的體液是細胞間液、淋巴液、腦脊液,屬中焦所轄的體液是血漿。內環境的概念是法國生理學家Claude Bernard於1865年首次提出,是生理學中的重要概念。
    下焦在什麼地方呢?【營衛生會】說:『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從前,西醫也認為水是從腸道通過大網膜滲入膀胱為尿。19世紀,德國的路德維希才對腎臟的泌尿生理提出有價值的設想。Krogh於1920年才發現調控毛細血管的機制,腎循環機理的發現是近代事。根據現代的科學發現,理當修正【營衛生會】的說法為:『下焦者,別腎,注於膀胱。』這樣下焦也成為有形可見的腑:『腎小球囊――腎小管――集合管――腎盂――輸尿管』。小便從腎小球濾出後,經此路線進入膀胱。中焦是脈管,上焦才是有名無形。【靈樞&#8226;五癃津液別】論三焦生理、病理說:『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尿與氣。』
    以上是三焦形態說,即中、下焦有形可見,上焦無形,上中二焦遍布在全身的空隙中。三焦中運行的是氣血津液,若從功能歸類,肺主一身之氣且通調水道;心主血脈,是氣血津液的動力,合於上焦『宣五穀味』的功能,故心肺屬上焦。營養物質主要在血脈中運行,脾胃是營養物質的來源,故脾胃的功能歸屬中焦。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屬水,屬北方,位在下(這是古人的方位概念),合於下焦通膀胱,位在下部的特點,故肝腎歸屬下焦。這種功能歸類概念,不能與形態概念混為一談。中醫又將身體部位與三焦的功能分布掛鈎,則膈上屬上焦,膈至臍屬中焦,臍以下屬下焦。也不能把這種功能分布,認為是解剖概念,肝腎的解剖位置在功能分布的中焦部位,膈下臍上。
三. 三焦與經脈、血脈、神經之間的關係
    這裡我有兩點想法,寫出來供讀者參考,也是進行三焦按摩需要搞清楚的概念。
    (一)應當把血脈和經脈的概念區分。
    【內經】中血脈的概念包含了經脈、絡脈和孫脈,是營氣的專用通道。【營衛生會】說營氣『獨得行於經隧』。【靈樞&#8226;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可以看成是現代解剖學中的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而其中的經脈是血脈的主幹,在解剖上卻看不見;但你按壓在有經脈循行的分肉之間,得氣感明顯強於無經脈循行的分肉之間;按在穴位上,其得氣感又強於非穴位的經脈上;若是有氣機痞塞的穴位,其得氣感又更強――經脈是經氣的運行線路,必須與血脈分開。在古人的概念中,經脈和血脈是混在一起的。我建議把經脈與血脈分開來看:經脈是真氣的專用線路,行於血脈之外,即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其物質基礎還有待研究;血脈即解剖學意義上的血管。元真之氣通過經脈系統調控整個生命活動。元氣來自先天,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真氣是什麼呢?【素問&#8226;離合真邪 】說:『真氣者,經氣也。』真氣是經脈之氣的實質。『真』有生命真正本質的意思。針灸按摩經脈穴位治病,其實質是調動元真之氣以調控生命活動。在解剖學如此發達的今天,經脈循行處明明不是血管,再把經脈與血脈混在一起說,太被人笑話。中醫學要進步,要發展,必須融會新的科學知識,對原有學說進行修正,或給以新的解釋。
    為把問題說透,再談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真氣從哪裡來?【靈樞&#8226;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這個『天』字的理解有爭論,還得從【內經】中求解。【素問&#8226;寶命全形】說:『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說人的形體出於地,生命的動力靠天氣。【素問&#8226;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8226;天元紀大論】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說明天是以寒暑燥濕風五氣以養育人。【素問&#8226;陰陽應象大論】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說明進入人體的天氣統屬清陽之氣。【素問&#8226;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陽氣運行失常,人就會短命。以上說明真氣就是天的清陽之氣。真陽之氣在三焦中運行,經脈是真氣、衛氣運行的主幹,這個主幹運行在血脈之外的分肉之間。真氣和屬於地氣的營衛之氣結合以充養形體,維持生命活動,又共同受先天元氣的調控。【難經&#8226;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氣即元氣;別使,是另一個發揮支配作用的地方;三氣就是真營衛三氣。三焦穿插在所有機體組織之中,所以能經歷於五臟六腑,調節整個生命活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也反過來調節三焦中氣血水的運行。
    三焦與經脈、血脈的區別與聯繫何在呢?經脈處於上焦之中,運行真氣(經氣)。血脈(即中焦)內運行營氣。衛氣與真氣結合亦運行於血脈之外,上焦之內。但無論血脈內外,都有水液運行其中。三焦是氣血水的通道,上焦是氣和水的通道,經脈是氣的通道,血脈是血和水的通道,下焦是水的通道。脈內和脈外,中焦和上焦,又是相互溝通的。【素問&#8226;調經論】說:『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這裡的『陰』指脈(這裡的脈是經脈和血脈的混合概念)內,『陽』指脈外。脈外的真氣、衛氣要灌注於脈內,脈內的營血也要溢出脈外。我這裡把陰陽解為脈內、脈外,是據張景岳、張志聰之說。其他解釋尚多,但不能通貫全篇,且把一篇嚴謹的經文解得支離破碎,東拉西扯,莫名其妙。有興趣者,可參考拙著【調經論中陰陽析疑】,見【成都中醫學院函大首屆畢業論文選】第二集。張景岳說:『雖衛主氣而在外,然亦何嘗無血;營主血而在內,然亦何嘗無氣,故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此人身陰陽交感之道,分之則二,合之則一而已。』與西醫的內環境說相比,西醫對血脈在內環境生態平衡中的重要性認識得清楚。中醫則更看重脈外元真之氣的作用。惜乎近代中醫多不知三焦為何物!
    由於經脈是一個縱向運行系統,對三焦的認識就為按摩手法的全方位用力提供了有力依據。機體組織中,除了經脈、血脈系統外,還存在着廣泛的全方位相通的上焦系統。按摩和針刺不同,針刺主要作用在經脈上,按摩則皮、肉、脈、筋、骨、臟腑多層次涉及。三焦的概念對疏通皮、肉、筋、骨、臟腑中的氣血水液的手法,及對手法的橫向用力起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樓主| 偷月 發表於 2009-12-22 21:06 | 顯示全部樓層
</P>     (二)中焦的病理表現
    今之腦溢血、腦梗塞、心肌缺血、心肌梗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門靜脈硬化、多發性大動脈炎、全身各處之血管梗塞、出血、貧血,及血管瘤皆屬中焦病。
    (三)下焦的病理表現
    常見者如:癃閉、遺尿、腎積水、尿路結石等。
五. 三焦病的診斷和治療
    三焦主持諸氣,是氣、血、水的通道,氣行則血行、水行。上焦是元真之氣的主要通道,明白了上焦治法,中下二焦的治法即在其中。
    (一)上焦病的診斷治療
    1. 惡寒發熱診治:惡寒是自覺冷,他覺或冷或熱。發熱是自覺他覺均熱。惡寒發熱多為外邪侵犯所致。
    按摩治病,主要是激發正氣以抗邪。要激發正氣,以能找到陽性反應物最便捷。但或因邪氣太盛,或因正氣弱,或因邪犯初期,正氣未能及時反應,陽性反應物均不易找到。此時以用藥物抗邪為宜。如能找到陽性反應物,按摩的療效不讓於藥物,或反較中西藥物為捷。現將常見的反應物略述如下:
    a. 氣泡:此反應物常見於感冒的過程中,出現在胸鎖乳突肌與氣管之間,在皮下的淺至中層部位。初受邪時,病人尚無症狀,即有綠豆大顆粒出現在分肉之間,較硬;數小時後,即成為豌豆大氣泡,第二天可長到花生米或干胡豆大,即至發病的臨界點。此時若能將氣泡按破,輕症的感冒即可中止;重症的感冒氣泡多,可預言病人數小時或十來小時後會發熱,但很快會熱退身涼,輕鬆過關。氣泡大的可長到鴿蛋大,此時症狀嚴重,甚至出現心衰的現象;但這時氣泡壁已很薄,若遇識者,輕輕一一按破,症狀幾分鐘後就緩解。
    我懷疑這種氣泡是淋巴結受破壞的表現,所以病毒感染時會出現淋巴細胞下降的現象。此氣泡應與過度悲傷所致之氣囊腫鑑別。此氣囊腫見於頸上部深處的食管兩側,附着在頸椎前面的肌肉上,較氣泡緊實,多如鵪鶉蛋大。也應與周圍的散氣鑑別,散氣邊界不清,就在皮下,多是內傷雜病所致,或氣泡破裂後的遺留物。也有輕症感冒以散氣的形式出現,應四診合參判斷。
    b. 淋巴結腫大:這是受細菌感染的表現。可見於頜下、頸部、缺盆窩、腋下、腹股溝等。頜下的多呈橢圓形,其他部位在一厘米左右多呈扁球形,再大則可為不規則形,邊界清晰。
    其與氣泡的區別是,氣泡呈空心感,淋巴結腫為實心感。頸部淋巴結腫應注意與甲狀腺瘤鑑別。淋巴結腫大兼有發熱、疼痛等症,活動度不大,初起約0.5厘米大,最大一般不超過3厘米;甲狀腺瘤多在無意中發現,多呈圓形,小瘤的活動度大,大瘤有至5、6厘米者。缺盆窩淋巴結腫應注意與癌轉移鑑別。癌瘤較淋巴結硬,形狀多不規則,我見過缺盆窩7、8厘米大的轉移癌。
    治淋巴結腫,輕摩十來次即可,連續不超過五十次,可隔幾小時再摩。禁重按,重按會使病情加重。此腫消,則導致此腫的感染亦愈。症狀重者,可結合服抗菌素。淋巴結腫和頸部氣泡,可作為鑑別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的標誌。
    c. 扁桃腫大及咽部腫厚:病邪從口鼻而入,咽部首當其衝,正邪相爭則發生扁桃腫大、咽部腫厚,甚則惡寒發熱。張口可直接見到腫大的扁桃,屬熱者色紅,屬風者色淡紅,屬寒者色白(較少見)。觸診可在頸部與下頜的交界處向上觸到腫大的扁桃,有一定的功夫後,也可觸出腫厚的咽部,甚至咽壁上的濾泡。病勢發展,腫厚的改變就向下延至氣管兩側的疏鬆結締組織及頸椎前的肌肉。治療時即是因勢將這些病變物摩散。熱盛者,手法宜輕。腫散熱即退。這也是治咳嗽的常法。
    d. 【靈樞&#8226;刺節真邪】:『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 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此條手法暗含有上條消散疏鬆結締組織中腫厚物之意。壓動脈以退熱,手法不可過重,如有暈厥發生,手法宜再輕。
    e. 背部皮膚微腫 :風熱之邪從膀胱經入侵,則背部皮膚微現繃急如腫,初學者不易察知;但此時的皮膚,按揉不痛,捏提之則痛不可忍,可用捏脊法至痛減,也可在胸腹四肢用捏提法散邪,邪退則正安。
    f. 腹脹滿:此處轉述一醫案。約在1962年,一4、5歲的小孩高燒一周不退。西醫治療無效,家長心急,遂抱小孩出院,求治於黃萬香之子劉叢貴。劉師查見小孩腹部脹滿,重點將腹部揉軟,數小時後,高熱即平復。劉師醫術精湛,可惜死於文革中。
    g. 局部感染紅腫:再述一案。1987年,成都新二村一婦女右小腿內側皮膚有十厘米大小一片腫起,微紅,邊界清楚,惡寒發熱一月不退。中醫應診斷為丹毒,西醫診為敗血症。病人難忍注射青黴素之苦,出院求治於余。為開人參敗毒散一劑,全身常規按摩,局部撫摩。次日即熱退,共按摩三次,一周後病癒,獲病人贈大公雞一隻致謝。按摩能激發正氣以抗邪,療效不可小看。
    h. 中暑:暑邪易傷津耗氣,發熱無汗,發病急,甚則暈厥。觸診常無異常發現。可用扯痧法以救急:醫者屈曲食中二指,蘸水,用指背夾起患者喉結處皮膚,急扯起使皮膚從指間滑脫,幾下之後,皮膚紅紫為度。亦可施於印堂穴、肘窩、甚至胸背部。唯近人多畏痛,不易施行。
    另外,按摩的療效還與醫者的正氣強弱有關。約在1990年,一個12、3歲的女孩滿臉密密麻麻生扁平疣,醫治半年無功,我當時在練空勁氣功的站樁功,自覺掌上有很強的外氣發出,病人來求治時,我隨手用掌照其面部,小孩說,見我滿手金光閃,我自己並看不見。隔日再來,扁平疣盡脫,脫後的皮膚成粉紅色。後來又有一例,發兩次外氣治癒。扁平疣是病毒所致,此案說明,人體正氣有祛除病毒的作用。所以【素問&#8226;刺法論】把存想正氣作為防疫手段:『(五疫)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之法):天牝(即玄牝,人身真元之氣)從(自然)來,復得其往,(合五臟元真)氣出於腦,即不邪干。氣出於腦,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從經文可知,正氣受心意支配,習按摩者非比處方,不是藉助藥物治病,要直接以手氣治病,心意不正,手上出來的儘是惡氣,無論輕重,一挨上病人,病人就難受,不用說治病,不加重病情就是你的運氣。這裡說的手氣與上文的外氣有同有不同,都受心意影響是同,而外氣是隔空發放治病,手氣是通過力的形式發揮作用,是影響功力的成分之一。好此術者,必須端正『慈悲為懷,怨親平等』的態度,不是見到親者才愛,怨者就恨,這才配作一個醫生;且要使這種態度進入潛意識,這就是正心誠意的功夫,手上出來的才是祥和之氣,無論輕重,按在病人身上,哪怕痛得大叫,病人都舒服;手上出惡氣的人,不獨對病人不好,對自己的身體也不好;也不要你『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人要吃飯才能活;正老子所謂『後其身而身先』,以最大的誠意利人,自己也會獲大利,利人和利己是統一的;反之,損人和損己同在,這也是天人合一,別人屬天,自己屬人。人我在道的層次上是統一體,同氣相通,常人不察而已。這些傳統文化的基本常識,至我輩已屬陌生,何況下輩,還得把舊聞當作新聞來介紹。說得是與不是,讀者臨床中去驗證,細心體味,必有所獲。
    上例七條,僅能略示大端;可分見,可合見,在於臨證細察;經驗所限,有見不到處,在所難免;學識所限,議論亦難免有偏。臨證百變,法無定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發揚光大,有賴同道諸君。
   2. 腹水及組織間積液診治:腹水多系肝病晚期的表現,亦有因腎臟損害所致者。檢查方法可參考西醫診斷學。中度腹水,用中指揉撥腹部,即可察知水液的振盪。應與腹部積膿鑑別:膿液稠厚,按壓時手下有一種緩波動感傳遞,不同於腹水。若察出是膿液,應要求病人趕快手術。病至腹水,已是危重,按摩治此類病,一定要全身有非常明顯的、廣泛的壓痛點才有效。我遇到的幾例病人,初診時精神尚好,因其全身無壓痛,遂許以不治,雖經他醫多方救治,均於3―5月後去世。
    水液積於脅下稱懸飲,證見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常伴頭痛、乾嘔、短氣等症。西醫稱滲出性胸膜炎。我未治過此症,但治過一例胸膜膿腫。1989年,一患者手術排膿後仍纏綿不愈,兩次按摩後,覺傷口微紅,當夜,已癒合的傷口自動裂開,流出大量膿液而愈。次年,全家人來當面致謝。若按摩得法,治懸飲當有效。按摩治化膿性疾病多奇效,尚少見報道。
    液囊腫:是由各種原因造成腠理間的水液有來路而去路不暢所致。多用按揉法使其消散。若是腱鞘囊腫,可用針刺孔以後再按揉,並教病人接連按揉一周,以免復起。附在脊柱上的囊腫,不可輕刺,恐傷及神經。若是氣囊腫則彈性較液囊腫高,按破後有聲響。也需與癌腫鑑別,癌腫的形狀有時與囊腫相似,也不見得堅硬,附着於筋骨上,但內容物為固體,與氣、水的感覺究竟不同,還應結合全身情況及相關檢查進行判斷。
    3. 氣腫診治:氣腫按之無凹陷,如按在打氣不太脹的自行車胎上。氣腫多兼水腫,氣散後即見水腫征。全身性氣腫是一個有遺傳傾向的病。治療時以在常規套路中,發現氣機痞塞甚重處,重點疏散之為法。可配合服宣肺理氣之劑。我常用柴胡疏肝散,隨證加麻桂羌防、石膏、黃芩、大腹皮、茯苓之屬。此證甚難治,配合按摩則療效甚捷。
    a. 氣滯:是局部脹氣,邊界不明顯,脹的強度不如氣腫。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可導致多種疾病。視其軟硬,用揉摩、揉撥、按揉法以散之。有的氣滯在筋膜或神經鞘膜中,要經年累月堅持治療,才能散去。
    b. 氣囊腫:此囊腫皮薄者,即謂之氣泡。氣囊腫也因其部位不同而致病多端。頸部的氣泡可按破,其他部位的氣囊腫,最好不要按破,以按癟為優。不得已按破,要告知病人大約會脹痛幾天,可配合熱敷及搽藥酒。對體虛之人尤需注意不按破,其囊腫多薄軟易破,但破後不適甚劇,多不能堅持治療。
    4. 水腫診治:水腫按之如泥,凹陷不起,是細胞間液水腫的特徵。因脊柱功能失調所致者,當調治脊柱,臟腑功能失調者,應調理臟腑。
    又有細胞內液水腫,按之有充盈感,無凹陷,又不同於氣腫之脹。要長期臨床,細心揣摩,才能辨別。既見於局部,也見於全身。治法也當從調理三焦入手,隨證治之。
    5. 痰腫診治:此腫輕按無凹陷,只覺皮膚厚實,重按久按則凹陷久不起。可感覺皮下有米涼粉樣結塊,按之可散,形態又還因風寒濕熱各有不同,多為臟腑功能失調所致。按摩時除調理相關臟腑功能外,應注意將皮下結塊或腫厚之處揉散,堅持治療數月,療效尚可。
    6. 分肉粘結診治:此條關鍵是要指下能辨出粘結處,即可用揉撥法將指嵌入分肉間,若是分開得急,病人可感覺分肉間撕裂樣痛。
    此條應注意與三焦氣虛證鑑別。氣虛時分肉間空虛無充盈感,皮膚鬆散無彈性,平塌在分肉之上。治療時用輕摩撥法將皮膚與分肉之間分開,以候正氣來復;配以藥物、飲食、情志調養。若誤用瀉法,則犯虛虛之戒。
    (二)中焦病的診斷治療
    上焦主氣,中焦主血。氣能生血、攝血、行血。若能調氣,中焦病的治法即在其中。
    觸診時,瘀血證的患者會在皮膚上出現木澀的感覺,老年人可以摸出頸總動脈變粗、變厚、變硬,甚至血管象雞氣管樣,出現一圈圈硬環。我還曾摸出一病人的頸總動脈與氣管粘連引起頭痛,分開粘連後頭痛痊癒,其血管上還附一豌豆大腫物也一併揉散。十年後,此病人發生腦溢血。腹部門靜脈硬化也可以摸出來。這些病變都可以用緩揉撥法逐漸改善。正常軟組織不易與周圍組織區分,病變後即可分別。
    大腿部深靜脈梗塞會發生單下肢水腫。可在腰腹部找到病理反應點,揉散後即可治癒。可配合服活血利水劑。
    曾治癒一疑似多發性大動脈炎。七十多歲老鄰居突發右側腹股溝部燒灼劇痛,體瘦,觸診查得腹主動脈右側壁內,有多個圍棋子樣腫物,附於動脈內壁,硬度如煮得老一點的血旺。一一揉散,痛遂止。隔日再查,平復如故,至今已五、六年,未復發。
    貧血歸於血虛證。有的精血耗損者,未必貧血,卻可用填精養血法治癒。化源不足者,當調理脾胃;營養不足者,應補充營養;勞累過度者,要注意休息。
    尿毒症患者因腎臟損害不能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所致之貧血,應想法按摩腎臟及腎動靜脈,並調理脊柱及頸部迷走神經與植物神經結,消散咽部腫物,配合服四物湯加龜鹿二仙膠,有效。
    (三)下焦病的診斷治療
    下焦病常見有癃閉、遺尿、腎積水、尿路結石、輸尿管粘連等。輸尿管結石或粘連,或腎下垂是造成腎積水的原因。
    有尿的癃閉及小兒遺尿,應調治脊柱與恥骨上及附近的壓痛點,疏理膀胱經,矯正腰椎錯位。無尿的癃閉要治腎。老人前列腺肥大之遺尿,除用上法外,可戴上指套從肛門內按摩前列腺。
    腎結石按摩不好治。若結石下至輸尿管中段,即可觸診查出。輸尿管上段因積尿而變粗至2―3厘米。將尿液向下擠推,結石即隨之下移,一天可擠推兩次,多則恐將輸尿管按傷。有的結石疏鬆,在擠推的過程中即散去,小的結石也易排出。曾治一個2乘1厘米圓柱型結石,從輸尿管中段漸次推至膀胱口,因輸尿管在膀胱口有個拐彎,再推不動,遂用超聲波碎石,結石碎而不散,再一按推,下二三十個小石而愈。若在高位碎石,有的小石有稜角,卡在輸尿管上更麻煩。治結石引起的絞痛,病理反應點多在腰部,隨結石位置不同而異,若能找出,常可馬上止痛。
    輸尿管粘連,除自身粘連不通外,也常與周圍組織粘連,可在腹部胃經線附近深處摸出。用揉撥法可改善。還必須結合調治脊柱。
    腎下垂及胃下垂、疝氣、脫肛、子宮下垂,均可通過調治脊柱而愈。
    三焦遍布全身,凡按摩手法都要作用在三焦上,你若摸不出三焦內的病理改變,豈可妄言三焦按摩。今略論三焦生理、病理及治法,書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若真能在手下有所領會,效用曷可勝言。
    十五年前,孫洪師弟即協助搜集資料,今又歷時半年,才倉促成文。才疏學淺而議論宏闊,疏漏必多,望同道斧正。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