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漢字網 二 語言文字的地位規劃
語言文字的地位規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決定某種語言在社會交際中的地位;決定某種文字在社會交際中的地位。
1.決定某種語言在社會交際中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印度、菲律賓、以色列、東非都進行了共同語文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們以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為例來說明這些國家在這方面的工作。
新加坡於1959年成為英國的自治邦,1963年脫離英國,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地區,講英語、漢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但是,馬來西亞聯邦只能以馬來語為官方語言,不容許新加坡保留其他語言作為官方語言,這樣,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聯邦之間在語言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再加上其他方面的矛盾,馬來西亞請求新加坡離開聯邦,新加坡在1969年成為獨立的自治共和國。語言上的矛盾是新加坡不得不離開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新加坡,華人占人口的78%,馬來人佔15%,印度人佔5%。新加坡憲法規定馬來語、華語(漢語的普通話)、泰米爾語、英語4種語言為官方語言。馬來語是馬來人的民族共同語,為了尊重歷史,新加坡規定馬來語為國語,國歌要用馬來語來唱,以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國共同的標準馬來語為規範。華語是方言複雜的新加坡華人的民族共同語,以中國內地的漢語普通話為規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同時,採用中國內地的簡化漢字和漢語拼音方案。泰米爾語是新加坡印度人的民族共同語,泰米爾語的標準遵循斯裏蘭卡和印度的原有規範。英語是新加坡行政、教育和貿易的用語,是新加坡各族人民交際的共同語,以英國BBC廣播公司的發音為標準音。這樣,新加坡的語文以英語為主,多語並存,有利於發展經濟和民族團結。英語成為各民族相互交際和吸收外來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實用語言,而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則成為各個民族繼承傳統文化的語言,實行以英語為主流語言的雙語制。1979年9月,新加坡開展以推廣漢語普通話為目的的『華語運動』,要求在五年之內,新加坡的年輕一代華人,除了跟父母談話用漢語方言之外,都使用華語,十年之內,華語要成為公眾語言,與英語並用。受華語運動的啟發,新加坡的『馬來文化團體中央理事會』也在1982年舉行了『馬來語運動月』,提倡新加坡的馬來人講標準馬來語。語言問題在多民族的新加坡是一個敏感的問題,一方面實行雙語制,一方面也不忽視作為第二語文的民族語文,同時又要防止民族語言運動盲目地發展成為民族沙文主義。因此,新加坡政府一直把語言規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語言規劃看成與新加坡的文化、教育、經濟和政治息息相關的問題。
馬來亞於1957年獨立,1963年聯合加裏曼丹島、新加坡、沙撈越和沙巴成立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人口中,馬來族佔多數。馬來亞在5世紀以前接受印度文化,字母源出於印度南部。15世紀以後信奉伊斯蘭教,改用變體阿拉伯字母,1456年以後,馬六甲海峽成為海上交通的樞紐,這裏的廖內―柔佛(Riau―Johor)方言逐漸成為東南亞商人和旅客的交際語言。1941年日本佔領馬來亞,激化了當地的獨立運動,馬來語採用拉丁字母,代替原來的阿拉伯字母。馬來西亞成立之後,1969年把以廖內―柔佛方言為基礎的標準馬來語定名為馬來西亞語,1972年馬來西亞的憲法又將它定為國語,並制定了語文改革計劃,實現拼寫法的標準化和詞彙的標準化。
印度尼西亞原來是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國,1596年荷蘭入侵,從此開始了長達500多年的荷蘭殖民統治,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8月17日宣佈獨立,1950年8月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有1億7千多萬人口,是世界上的第五個人口大國,有250多種語言和方言,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最大的民族爪哇族占人口的40%,但是爪哇語不是印度尼西亞的全民共同語。作為全民共同語的印度尼西亞語實際上就是馬來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尼民族意識高漲,1928年的印尼青年大會上,提出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口號,要求以馬來語代替荷蘭語,作為全國的法定語言。印尼獨立後,與馬來西亞對抗,馬來語的推廣受到阻礙。印度尼西亞的馬來語是一種沒有經過規範的語言,詞彙和語法都沒有規範化,缺少現代詞彙和系統的科技術語。1959年,馬來西亞和印尼兩國商議,決定對馬來語採用拉丁字母拼寫,並採用『馬印拼寫法』(Malindo)為共同的拼寫法,但由於不久兩國關係惡化,直到1972年,兩國關係正常化之後,才決定採用以廖內―柔佛方言為基礎的標準馬來語為共同語,共同語可以由各國分別自定名稱,不要求統一名稱,但是,共同語的內容必須是一樣的,兩國又再次修改拼寫法,稱為『改進拼寫法』,由兩國政府正式公佈施行。
汶萊位於加裏曼丹島的北部,1984年獨立,24萬人口中,馬來人佔54%,華人佔26%,土著居民佔20%。1984年1月1日獨立,也採用標準馬來語為官方語言。這樣一來,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汶萊4個國家,將近兩億人口,便共同採用以廖內―柔佛方言為基礎的標準馬來語為區域性的國際共同語,他們拋棄了語文民族化的狹隘思想,邁向了語文國際化的道路,這是語言地位規劃的成果,也是把語言規劃的基本原理應用於社會語言生活所取得的成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