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有富
就詩的主題而言,不外抒情、言志、說理三端,我們已經在第三講談了抒情是詩的主要任務,這一講再談談詩言志問題。
一 『詩言志』是詩論的開山綱領
朱自清在【詩言志辨•序】中指出:就詩歌理論而言,『「詩言志」是開山綱領』。提到詩言志,人們首先會想到【尚書•舜典】中的一段話:『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有人懷疑當時不會出現如此深刻的思想。不過在春秋戰國時代,有關詩言志的論述卻屢見不鮮。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前546文子云:『詩以言志。』【莊子•天下】篇亦云:『【詩】以道志。』【荀子•儒效】篇復云:『【詩】言是其志也。』看來朱自清將『詩言志』稱爲中國詩論的開山綱領還是恰當的。
『詩言志』的觀點也爲文藝理論者所普遍接受,如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對此觀點作了充分肯定:『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聖謨所析,義已明矣。是以「在心爲志,發言爲詩」。』蕭統【文選序】亦云:『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今人也肯定了『詩言志』的觀點,如丁力【和里詩話】說:『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在重慶時,曾應一位詩人的請求,題了「詩言志」三個大字。全國解放以後,這幅題字曾在北京出版的【大眾詩歌】創刊號上刊出過。』
可見『詩言志』在我國詩學發展史是一個出現最早而又始終堅持的詩學主張。
二 詩言志的內容
『詩言志』的內涵十分豐富,各人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本文認爲『詩言志』主要是指詩應當表達人們的志向與願望。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所以人們在詩中所反映的志願也不一樣。
人類的基本願望就是生存,人們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對於吃不飽穿不暖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的願望就更加強烈。早在周代,奴隸們就在尋覓自己的樂土了。試讀【詩經•魏風•碩鼠】的首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誓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有人認爲『所謂「樂土」在當時只是空想罷了』余冠英【詩經選】。但是春秋戰國時代正是生產關係發生重大變革時期,其標誌就是『稅畝』制度,凡是實行了『稅畝』制的地方,則會被農奴們視爲樂土。漢代桓寬【鹽鐵論】卷九【取下】篇云:『及周之末途,德惠塞而嗜欲眾;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於下,怠於公事,是以有履畝之稅,【碩鼠】之詩作也。』【左傳•宣公十五年】秋天就有了『初稅畝』的記載,【春秋公羊傳註疏】卷一六注云:『時宣公無恩信於民,民不肯盡力於公田,故履踐案行擇其善,畝谷最好者稅取之。』可見『初稅畝』是爲了提高農奴們的生產積極性而不得已採取的一項改革措施。晉杜預在【春秋集傳纂例】卷六【賦稅例】云:『賦稅者,國之所以治亂也,故志之。民,國之本也;取之甚,則流亡。國必危矣,故君子慎之。』可見春秋戰國時代,流民確實是一種較爲普遍的社會現象。所以此詩表現了魏國的農奴不堪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而對那些實行了社會變革的地方,也就是他們心中的樂土,懷有嚮往之情。
此外,人類還有一個基本要求就是渴望獲得愛情,過上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那些難以獲得愛情,難以過上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對愛情與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之情,會更加強烈,如唐代妓女、著名詩人薛濤寫的【池上雙鳥】: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憶將雛日,同戲蓮葉間。
這首詩連題目只有24個字,卻連續用了『雙鳥』、『雙棲』、『共飛還』、『同戲』等表現成雙配對的字眼,可見她求偶與結婚的願望是何等強烈。從『朝暮』二字可以看出,她對『雙棲』、『同戲』、『共飛還』的池上雙鳥從早到晚一直在注意觀察。從『更憶將雛日』一句可以看出,她對池上雙鳥的觀察已進行了很長時間。可見,詩人很長時間一直在渴望著過上正常的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
知識分子同樣也希望過安定而快樂的家庭生活,但是由於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詩人不大在詩中直截了當地表達這種願望。但也不是絕對沒有,如鄭板橋在【懷揚州故居】中就描寫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樓上佳人架上書,燭光微冷月來初。
偷開繡帳看雲鬢,擘開牙籤拂蠹魚。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揚州興化人。雍正十年1732中舉,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七年任山東范縣知縣,曾攝朝城縣事。十一年,調任山東濰縣知縣。十八年罷官回籍,以賣畫爲生。此詩當是作者在山東當知縣時心繫故園而作,概括地寫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理想生活,即所謂紅袖添香夜讀書。『偷』字下得好,把作者躡手躡腳看妻子的睡態的神情寫了出來,表現了他對妻子的愛憐以及家庭生活的快樂。鄭板橋還有一首題爲【細君】的詩,將妻子天真爛漫的形象寫得栩栩如生:
爲折桃花屋角技,紅裙飄惹綠楊絲。
無端又坐青莎上,遠遠張機捕雀兒。
作者不愧爲丹青高手,善於取景著色,桃紅、柳綠、草青,再加上充滿青春活力的美婦人,一會兒摘花,一會兒捕雀兒,從而表現出了生活的美,生活的快樂。
當然許多知識分子除了溫飽以及安定而快樂的家庭生活外,還希望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李賀【南園十三首】之五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790~816,河南昌谷今宜陽人,系沒落的皇室後裔。元和五年810應河南府試,獲解。入京應進士試,因父名晉肅,需避嫌名而未被錄取,僅做了九品小官奉禮郎,不久辭官歸里。安史之亂後,唐代出現了嚴重的封建割據局面,【資治通鑑•唐紀】元和七年記載了李絳的話:『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餘州;犬戎腥膻,近接涇隴,烽火屢驚。』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李賀以天下爲己任,表現出了強烈的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願望。這首詩好在以兩個反問句組成,第一句是說男子漢爲什麼不拿起武器,削平藩鎮,實現國家真正的統一呢?第二句又用反問句加強了這種觀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與唐代宗廣德元年763都有畫功臣像於凌煙閣之事。第二個反問句的正面意思是,能夠在凌煙閣作爲功臣而被畫像表彰的都是武將而非書生。李賀的理想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是有代表性的,而他本人的悲劇命運也表明,這種爲國家建功立業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
許多知識分子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有所作爲的人往往都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也反映在他們的詩中,如陸游的【梅花絕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
此梅花正是詩人人格的象徵,那種自尊、自強、自傲、自賞、自勵的意志、氣節、精神、品格、態度都將會給那些處於惡劣生存環境,不斷受到挫折的人們以鼓舞。今人王世襄也有過類似的遭遇,他曾以詩明志,並在【學林春秋】中著文作了介紹,現照錄如下:
『文革』中我肺病復發,且有空洞,發著燒來到咸寧幹校。一天來到菜地,望著倒在地上的油菜花,做了一首小詩【畦邊偶成】:『風雨摧園蔬,根出莖半死,昂首猶作花,誓結豐收子。』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出版了幾本書,也算結了幾顆子。但現在垂垂老矣,自嘆目g體衰,再難開花結子了。我不禁想,尊敬的各位,不知您現在認識到了沒有,在有人能寫有益無害之書,做有益無害之事時,您能高抬貴手,讓他們去寫去做,那該多好呀!您的功德,也就勝造七級浮屠了!1998年4月於芳草地,時年八十有四
志向有大有小,但是其強烈程度倒不與志向的大小成正比。作者年老體衰多病還要接受勞動改造,就在這樣艱難的處境中,他還希望在科學研究中作出成績,其志向也可謂堅定而強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