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考古網 懸泉置遺址位於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側 1.5 公里處的戈壁荒漠中, 這裡南依三危余脈火焰山, 北臨西沙窩,為漢唐年間安西與敦煌之間往來人員和郵件的一大接待、中轉驛站,它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郵驛遺址。這裡東去安西 56 公里,西去敦煌 64 公里, 遺址總面積 22500 平方米,海拔 1700 米。
遺址俯視
懸泉置遺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門朝東,四周為高大的院牆,邊長 50 米,西南角設突出塢體的角樓。塢牆系用長、寬、厚約 40、20、11 厘米的土坯壘砌而成。塢內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時期的土坯牆體平房3組12間( 內含一個套間),為住宿區;東、北側為辦公區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馬廄 3 間;塢外西南部建有一組長約 50 米,呈南北向的馬廄3 間。塢外西部為廢物堆積區。
置,相當於後世的驛站。公元前 94年,西漢王朝在懸泉設立了專事傳遞公文、郵件並接待過往官差、使節、軍隊的重要機構――懸泉置。歷經西漢、東漢,下限可至魏晉時期, 前後延續近 400 年之久。這座漢代遺址於 1987 年被發現,從 1990 年開始,文物考古專家對其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發掘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轟動了學術界。
遺址局部
懸泉置出土的漢簡, 數量驚人,共計 15000 多枚。懸泉漢簡可以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是懸泉漢簡中的最主要部分,包括懸泉置日常運作的所有文書,二是保障懸泉置日常運作的相關文書,三是具有漢代普遍意義的文書,主要反映了漢代社會的法律制度與政治生活。漢簡的內容非常豐富,有詔書、司法律令、官府文書、驛置簿籍、文化科技及其它雜事諸類。內涵已從『流沙墜簡』中單純的邊防屯戍擴展至邊郡行政事務、郵驛業務和與西域的交往、商貿活動諸方面。其中,有明確層位和準確紀年簡犢共存關係的西漢時期 ( 公元前 73 年~前 1 年)書寫墨跡的麻質字紙的出土,已考定為漢紙,是迄今為止,國內外發現的最早紙張。這一發現把我國紙張發明的時間上推了近一個世紀,對傳統的東漢蔡倫造紙說,是毋庸置疑的突破。
懸泉置出土的其他遺物也極其珍貴,種類繁多,有各種農具,打獵用具,貨幣兵器,陶器服飾,穀物糧食,石硯毛筆等。遺物如以質地計,有銅、鐵、漆、木、陶、麻、皮毛、絲綢、紙張、糧食、獸骨等 11 大類;如以用途計,則有貨幣、兵器、家具、工具、獵具、文具、服飾以及日用雜品等。像銅箭鏃、五株錢、鐵木工具、農具、帶鈎、陶罐、陶碗、漆木耳杯、石硯、畫板、草、葦、竹蓆、梳蓖、皮鞋、麻鞋、玩具以及大麥、小麥、青稞、穀子、糜子、豌豆、扁豆、大蒜、杏核、苜蓿、桃核、馬骨和大量毛色鮮艷、保存完整的馬頭、馬腿等。這些遺物雖歷經千載,保存得卻完整如新。如帛書家信完整可讀,漆筷與現在所用的一模一樣,漆耳杯色彩艷麗,幾雙幫底開全的皮鞋將國內製作和穿用皮鞋的歷史上溯了幾千年。在殘牆斷壁上發現的皇帝詔書和醫藥方的墨書題,被稱為當今考古界的驚人發現。以上眾多遺物為研究西北歷史上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了嶄新、豐富、確鑿的原始資料。
竹簡
懸泉置建築遺址對探索漢代驛站的建築形式、布局和結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大量郵驛文書、簡牘簿籍,又為現今的人們研究和了解漢代郵驛制度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文字資料。同時,也使人們對兩漢時期郵驛設施的職能、機構設置、管理制度及人員構成等有了明確認識。數量巨大的各種簡牘簿籍,翔實生動地記錄了當時懸泉置接待過往官員、使者商客的過程,以及支付的食品、糧草、車馬的數額價值,成為記錄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懸泉置遺址出土的簡牘,進一步拓寬了簡牘研究的領域,為深入研究漢代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法律、外交、民族交往、郵驛制度、屯田水利等諸多方面奠定了翔實而豐厚的史料基礎。懸泉置遺址的發掘,無疑將給方興未艾的絲綢之路熱增添新的情趣,極大地豐富敦煌藝術寶庫的內容。
參考資料:
王昱:【懸泉置遺址,大漠深處的古文獻寶庫】,【酒泉日報】,2011年6月22日。
歐陽正宇:【懸泉置――中國最早的郵驛遺址】,【發展】,2008年第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