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1|回覆: 0

6.漢魏洛陽城遺蹟(絲綢之路申遺項目)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6-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考古網
201261162132652..jpg

 

漢魏洛陽城遺址平面圖

 
    漢魏洛陽城遺蹟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東約15公里,洛陽市洛龍區與偃師市、孟津縣相與毗連的伊洛平原上。始建於西周初年,廢棄於唐初,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因在雒水之北o戰國時稱雒陽o兩漢因之o曹魏以後改為洛陽。
    
    東漢雒陽城全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約漢代九里,東西約漢代六里,故稱『九六城』。城牆用土夯築,厚約14~25米。東、西、北三面城牆,遺蹟尚存,南面城牆因洛河改道被沖毀,但仍可復原其位置。經實測並復原,東城牆長約4200米,南城牆長約2460米,西城牆長約3700米,北城牆長約2700米,總長合漢代約三十一里。全城共設12個城門。東面 3個自北而南為上東門、中東門、m門,西面3個自北而南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南面4個自東而西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北面2個自東至西為谷門、夏門。
    城內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門。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這可能便是文獻記載中所說的『洛陽二十四街』。據鑽探,大街的寬度約20~40米不等。據記載,每條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書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201261162217743..jpg

 

漢魏洛陽城閶闔門

 
   
    城中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據記載,南宮在西漢時已有一定的規模。南宮的遺蹟雖未發掘,但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斷其位置在中東門大街之南, m門―廣陽門大街之北,開陽門大街之西,小苑門大街之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1300米,東西約1000米。北宮始建於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規模宏偉。北宮的位置,亦可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斷在中東門大街之北,津門大街之東,谷門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牆,平面呈長方形,其範圍較南宮為大。
    勘察工作證實,太倉和武庫都在城的東北隅。據記載,工商業區有南市、馬市和金市。南市在南郊,馬市在東郊,金市在城內南宮的西北。西晉潘岳的【閒居賦】說『面郊後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宮之北而言的。
   
    魏晉洛陽城在東漢雒陽城的廢墟上重建都城,其規模不超過東漢。西晉時城的形制和布局亦無多大的改變。但是,魏明帝曹狽灤其祖父曹操在鄴城西北部築銅雀台等『三台』的經驗,在洛陽城的西北角也建築了金鏞城。據勘探,金鏞城南北約1080米,東西約250米,分隔為三部分,各有門道相通,是一處軍事性的城堡。勘探和研究證明,由於魏晉時戰亂頻仍,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在洛陽城的西北城牆外壁和金鏞城的外壁設置了許多墩台,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後世的『馬面』,這是中國古代城制上的一個創舉。
    北魏洛陽城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牆。東漢以來的12個城門,除開陽門以外,都在魏晉或北魏時改了名。上東門改稱建春門,中東門改稱東陽門,m門改稱青陽門;上西門改稱閶闔門,雍門改稱西陽門,廣陽門改稱西明門;平城門改稱平昌門,小苑門改稱宣陽門,津門改稱津陽門;谷門改稱廣莫門,夏門改稱大夏門。11個城門都在漢代的舊址上重建,僅西陽門從漢代的雍門舊址北移約500米。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陽時,在西城牆北端靠近金鏞城處新開了承明門,從而使城門增為13個。
    
    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改變是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據勘探,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為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築牆,東牆和西牆各長1400米,南牆和北牆各長660米。在南牆近西端處,有一巨大的門址,便是宮城的正門――閶闔門的遺址。正殿太極殿在宮城的前部,與閶闔門對直,其基壇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100米,規模甚大。
 
201261162311357..jpg

 

城南郊禮制建築遺址分布圖

 
    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陽興建外郭城,在整個外郭城以內,劃分為三百二十個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築牆,每邊長三百步,即當時的一里。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業區都設在內城以外,位置在宮城以南,完全改變了【周禮•考工記】所記『面朝後市』的傳統。    
    東漢的辟雍、明堂和靈台,都建於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辟雍在開陽門外大路的東側,平面呈方形,每邊長170米,四面築圍牆。明堂在開陽門外大路的西側,平城門外大路的東側,東距辟雍約150米。遺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240米,其中有一直徑為62米的圓形台基,為主體建築之所在。西晉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應在東漢明堂的舊址之上。靈台在平城門外大路的西側,東距明堂約80米。遺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東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築圍牆,中央有一座高台,基部約50米見方,殘高約8米。曹魏和西晉,都沿用東漢的靈台。西晉末年的戰亂,使靈台受到嚴重破壞,北魏時遂廢棄不用。
    太學遺址範圍很大,主要遺蹟有兩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00米,附近曾發現石經碎片,可以認為是東漢太學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東北約100米處,遺蹟保存較好,平面亦成長方形,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50米,四周築牆。
    漢魏洛陽城遺蹟是我國所有都城遺址中曆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對後來都城的建築形制、設計規劃影響達千年之久。

參考資料: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漢魏洛陽城初步勘查,【考古】1973年4期。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中華書局,1984。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