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8|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笨蛋"原来并不笨 "三长两短"捆棺材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8 17: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光明网―《文摘报》
汉语从诞生到现在,历经嬗变。我们日常用语中的许多字、词,其现在的含义已与当初有天壤之别。让我们回到源头,追寻这些字、词的原始语义,及其演变过程,来一次有趣的文化之旅。 “笨蛋”原来并不笨
今天,“笨蛋”等同于白痴,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
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
《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
“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附《羊聃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因能吃而被称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因“大肥”而被称为“笨伯”,散骑郎张嶷因狡妄而被称为“猾伯”,羊聃则因凶暴而被称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即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道教领袖葛洪的门人向他请教天下的恶人都有哪些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
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后来又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
“睡觉”原来指睡醒了
今天口语中的“睡觉”一词指睡眠,去睡觉即赶紧去睡着的意思,可是在古代却恰恰相反,“睡觉”是睡醒了的意思。
古代表示睡觉的字眼很多,而且分工非常细。坐着打瞌睡叫“睡”;闭上眼睛,但是不一定睡着叫“眠”;躺在床上睡觉叫“寝”;伏在矮几上睡觉叫“卧”;睡着了叫“寐”;睡醒了叫“觉”或“寤”。
“睡觉”何时连用已经不可考了,不过唐诗中已经大量使用“睡觉”一词,而且全部都是睡醒了的意思。裴度《凉风亭睡觉》:“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刚刚睡醒,就看到侍儿已经煎好了新茶。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杨贵妃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有整理好就下堂来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进入睡眠状态,睡着了开始被人们叫作“睡觉”。语言的演变真是神奇!
“三长两短”原来是捆棺材
在日常口语中,“三长两短”属于委婉语,人们忌讳直接说死亡,而是委婉地用“三长两短”来代替。“三长两短”同时还指意外的灾祸或者事故。这个成语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含义呢?
原来,在古代,“三长两短”竟然指棺材的捆缚方法!
《礼记・檀弓上》对棺材的形制有这样的规定:“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这种形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棺束:“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古时候的棺木没有钉子用,于是就用皮革将棺材和棺材盖捆束在一起。
缩二:“缩,纵也,纵束者用二行也。”纵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两道即可。
衡三:“横束者三行也。”“衡”和“横”是通假字,横的方向木板长,因此必须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汉时呼衽为小要也。”“衽”本来指衣襟,是衣服两片的连接处,因此引申为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作用是“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棺”。将“衽”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个棺木的中部要害,因此汉代时又称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于人的腰部。
每束一: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连起来,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这就是“三长两短”最初的出处。到了后来,人们开始使用钉子将棺材和棺盖钉合起来,既方便又快捷,不仅“衽”被逐渐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绳也随之消失了。但是“三长两短”这句话却流传了下来,作为死亡的委婉语使用了。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上当”是指中了别人的奸计而受骗吃亏。但是,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呢?
关于“上当”一词的权威解释来自清朝学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在“自上当”的条目中,徐珂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江苏清河有个非常富有的王氏家族,他们最大的生意是在城里开的当铺。子孙繁衍,家族中很多人都靠当铺吃饭,源源不断地把巨资都投进了当铺中,成为当铺的股东。但是王氏家族中的人都不擅长或者不耐烦具体的经营事宜,他们历来的做法是公选一个职业经理人代替家族来打理当铺的具体营业。到了光绪年间,家族公选的职业经理人叫王锡祺。
王锡祺是一位历史地理学家和藏书家,精力都集中在了刻书、藏书上,哪里还能在当铺的经营上动脑子呢?王氏家族的人认为王锡祺主持当铺多年,一定收益良多,才有更多的金钱用在刻书、藏书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这些股东们想了一个馊主意,将自己家里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拿到当铺里去典当,预先估算的价格一定高于实际价值。当铺的伙计们一看股东们亲自来典当,哪里敢驳回股东们自己定的高价呢?只好按照股东自定的高价如数给付。一来二去,当铺的资本渐渐就被抽空,王锡祺没办法,只好靠借贷维持当铺的运营。时间长了,当铺终于宣告破产。
清河的人为此编了一句顺口溜:“清河王,自上当。”讽刺王氏家族自己上当铺典当,最终导致破产。从此之后,民间就把受骗吃亏称为“上当”,殊不知最早的“上当”是“自上当”。
“马虎”为何形容粗心
人们常常用“马虎”这个俗语形容人办事草率或者处理事情粗心大意。马和虎这两种动物怎么能够连用表达这个意思呢?《聊斋志异》中《牛犊》这个故事,也许是“马虎”一词的源头。
这个故事讲的是:楚地有个农民去赶集,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相面大师,两人寒暄了一会儿,大师忽然说:“我看你气色不对,三天内既失财又会被官府惩罚。”农民很生气,回答说:“我生平从来不和人争斗,而且税也纳完了,怎么可能受刑呢!”相面大师说:“那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气色这玩意儿是不会说谎的,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第二天,农民赶着水牛犊到野外放牧,刚好有一匹驿马经过,这只水牛犊大概眼睛近视,远远望见还以为是只老虎呢,勇猛地冲了上去,结果将驿马抵死了。骑马的差役把农民抓到官府里去,官府打了农民一顿,又让他掏钱赔偿,果然应了相面大师的预言。
这个故事很奇怪,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牛见了老虎就要冲上去搏斗,蒲松龄生怕我们不相信,在故事的结尾说道:楚地的水牛见了老虎就会搏斗,因此牛贩子夜晚露宿的时候,就躲在水牛围成的圈子里,老虎来了就会被水牛赶走。看来楚地的水牛不怕老虎。
蒲松龄没有说这个故事就是“马虎”的来源,不过认马为虎确实很“马虎”,后人也许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灵感,才发明了“马虎”这个俗语。
“哄堂大笑”原来是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许多人同时发声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台一项有趣的制度。据唐人赵U所著《因话录》记载,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共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台的最高长官由正三品御史大夫出任台长,副长官的官衔是知杂事侍御史,也叫“杂端”。御史台有自己的厨房,吃饭时大家都集中到公堂,如果没有公事要讨论,同僚们都只是互相拱手作揖而已。如果有公事要讨论,就要按照官衔的等级分主次坐好,即使每个人都举着筷子,也不能说笑,正襟危坐。吃完饭后,由“杂端”主持,开始讨论本台的公事,谁谁谁犯了什么错,秘书详细记录下来。讨论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笑,只有“杂端”失笑的时候,大家才能跟着一起大笑,这叫“哄堂”,这种情况下笑的人免于处罚。
“哄堂”也写作“烘堂”。“烘堂大笑”一语则出自欧阳修所著《归田录》一书。欧阳修讲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五代时,冯道、和凝二人同朝担任宰相,有一天在中书省的官署中,和凝询问冯道脚上新买的靴子花了多少钱,冯道抬起左脚对和凝说:“九百文。”和凝性子偏急,立刻回过头去训斥随从说:“我的靴子怎么花了一千八百文!是不是你小子贪污了!”絮絮不休唠叨了半天。这时,冯道又抬起右脚,徐徐对和凝说道:“这只靴子也是九百文。”众人“烘堂大笑”起来,弄得和凝非常尴尬。欧阳修评论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烘”和“哄”是通假字,因此后人便用“哄堂大笑”取代了“烘堂大笑”,形容满座的人听到诙谐有趣的故事时同时大笑的情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