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網
康熙酒館戲園『月明樓』畫
乾隆以後,酒樓演戲逐漸被茶園所取代。茶園是喝茶的地方,沒有酒桌上那種喧鬧聲,比較適於人們觀賞戲曲演唱,所以成為更受歡迎的觀劇場所。北京演戲的茶園在乾隆末期知道名字的有8座,如萬家樓等。道光年間知道的有20座,如中和園等。在北京的影響下,東南一帶城市在清末也開始建設茶園式劇場。同治、光緒年間,上海陸續興建戲園十數家。
茶園建築的整體構造為一座方形或長方形全封閉式的大廳,廳中靠里的一面建有戲台,廳的中心為空場,牆的三面甚至四面都建有二層樓廊,有樓梯上下。茶園觀眾座位按照設置區域和舒適程度分成數等,並按等收費。樓上官座為一等,樓下散座為二等,池心座為三等。
茶園裡的戲台靠一面牆壁建立,設有一定高度的方形台基,向大廳中央伸出,三面觀演。台基前部立有兩根角柱或四根明柱,與後柱一起支撐起木製添加藻飾的天花(有些為藻井),有些台板下面埋有大瓮,天花藻井和大瓮都是為聲音共鳴用的。戲台朝向觀眾的三面設雕花矮欄杆,柱頭雕作蓮花或獅子頭式樣。台頂前方懸園名匾。晚清以後,通常在木柱的上方串連一根鐵棍,供演武戲(如【盜銀壺】、【盜甲】、【拿花蝴蝶】、【艷陽樓】等)時表演雙飛燕、倒掛蠟等表現飛檐走壁的絕技時用,據說是永盛魁班的張大四創始的。戲台後壁柱間為木板牆,有些造為格扇或屏風式樣,兩邊開有上下場門,通向後面的戲房。
來源: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