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莫礪鋒
雜詩
晉・張協
秋夜涼風起,清氣盪暄濁。
蜻}吟階下,飛蛾拂明燭。
君子從遠役,佳人守煢獨。
離居幾何時,鑽燧忽改木。
房櫳無行跡,庭草萋以綠。
青苔依空牆,蜘蛛網四屋。
感物多所懷,沉憂結心曲。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辛棄疾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h英雄淚。
聲聲慢・秋聲
宋・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2300年前,宋玉就奠定了悲秋主題的基調:『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為什麼秋天會引起如此的悲傷呢?時隔千載之後,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對此作了解答:『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情……』歐公的話有點故作高深,其實人們悲秋的主要原因無非兩點:一是秋天草木搖落,不免使人觸景傷情。二是秋乃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又是草木由盛轉衰的時節,容易使人聯想到人生的中年階段,而中年正是最使人傷感的年紀。正如蔣捷在【賀新郎・秋曉】中所說:『被西風翻催鬢I,與秋俱老。舊院隔霜簾不捲,金粉屏邊醉倒。計無此中年懷抱。』最後一句顯然是用謝安之語:『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據說人的一生中自殺頻率最高的年齡段是中年,節令則是秋天,可見兩者有內在的一致性。秋瑾烈士在就義之前的絕命詞只有一句話:『秋風秋雨愁煞人!』堪稱對悲秋主題最精練的概括。
秋季並非只有使人悲傷的一面,對於生性豪邁的詩人尤其如此。李白就宣稱:『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人稱『詩豪』的劉禹錫說得更為明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他還選取了一幅特別爽朗明淨的秋景:秋高氣爽,晴空萬裏,一隻仙鶴振翅高舉,直上雲霄。背景是如此的空曠遼闊,翱翔其中的仙鶴是如此的矯健凌厲,這當然會使人精神抖擻,意氣風發,詩人的詩情也被仙鶴引導到九霄之上。此詩寥寥四句,便把秋天在外形與精神兩方面勝於春季的特徵說得淋漓盡致,可稱言簡意賅的秋之頌歌。
詩人詠秋,大多着眼於聲色兩個方面。杜甫說:『萬籟真笙竽,秋色正瀟灑。』陸遊說:『烏桕微丹菊漸開,天高風送雁聲哀。詩情也似並刀快,剪得秋光入捲來。』讓我們先看秋色:在一年四季的風物中,只有秋景稱得上『瀟灑』二字。秋天的色彩十分豐富,但不像春季那樣萬紫千紅;秋色比較明淨單純,但不像冬季那般暗淡無光。杜牧詩云:『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但即使是紅葉如火的滿山楓林,其色澤畢竟與『春紅』不同,借用李賀的詞彙,可稱為『老紅』,呈現出一種成熟、含蓄、不事張揚的老成境界。北宋韓琦詩云:『莫嫌老圃秋容淡,且喜黃花晚節香。』秋季凌霜怒放的菊花雖然也有暗紅、深紫等顏色,但總以黃、白二色為主,『秋容淡』三字真是準確無比。蔣捷在【賀新郎・秋曉】中描繪秋色說:『月有微黃籬無影,掛牽牛數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紅棗。』在微黃的月光下,竹籬上掛着幾朵青色的牽牛花,這樣的秋色當然是太淡了,即使添上幾顆紅棗,也仍嫌光彩不足。最美的秋色要算是山間顏色各異的樹葉,我曾在深秋時節乘纜車從泰山背後的桃花峪登山,一路上仰眺群峯,俯瞰山谷,滿山遍谷的樹葉或紅、或黃、或紫、或綠,秋色斑斕,美不勝收。南宋詩人羅與之有一首【看葉】:『紅紫飄零草不芳,始宜攜杖向池塘。看花應不如看葉,綠影扶疏意味長。』我很欣賞『看花應不如看葉』一句,可惜他關注的僅是暮春時節的密綠葉而不是斑駁陸離的秋葉。我也不滿詩人筆下的秋景總是清一色的紅葉,崔鶯鶯送別張生,正是暮秋時分,她眼中的秋色在董解元筆下是:『君不見滿川紅葉,儘是離人眼中血。』在王實甫筆下是:『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似乎不符合大自然中的真實情形,難道董、王二人都是為了形容鶯鶯雙眼流血才那樣寫的?
秋聲也是詩人愛寫的主題。對於秋聲,人們的感受各不相同。陸游有詩云:『人言悲秋難為情,我喜枕上聞秋聲。』他這樣說是有特殊原因的:『快鷹下鞲爪嘴健,壯士撫劍精神生。我亦奮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興。』對於一般人來說,秋聲會帶來惆悵、傷感,不一定是他們喜聞的聲音,正如唐人蘇F所說:『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但是對詩家而言,秋聲畢竟是充滿詩意的題材,試看歐陽修的【秋聲賦】,其詩意是何等的濃郁,連童子出戶觀察後向歐公的匯報也像一首四言詩:『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與童子的觀察結果一樣,張炎也認為秋聲是從樹間發出的:『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其實秋、冬兩季都有大風,不過冬天樹葉落盡,大風吹過光禿禿的枝椏,只會發出尖銳的呼嘯聲,聽來過於蕭瑟。而秋風則會搖動樹頭的葉片,還會吹得落葉紛飛,其聲響相當動聽,韓愈就曾聽到這種美妙的聲響:『霜風侵梧桐,眾葉著樹幹。空階一片下,b若摧琅\。』唐代詩僧無可聽了一夜的落葉之聲,寫出了傳世名句:『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當然秋聲並不都在樹間,【秋聲賦】中寫到的『蟲聲唧唧』、杜甫詩中『哀多如更聞』的雁唳、王沂孫詞中『餘音更苦』的蟬鳴,凡此等等,組成了豐富複雜的秋聲。蔣捷的【聲聲慢】徑以『秋聲』為題,對秋季的各種聲響進行描寫。此詞從詞牌名『聲聲慢』開始,句句有聲,堪稱繪聲名篇。首句先以黃花、紅葉對秋色稍作點染,作為全詞的鋪墊,然後就點明主旨『一片秋聲』。從第二句開始,逐句描寫了雨聲、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其中風聲、雨聲、蛩聲、雁聲四種屬於自然中的天籟,更聲、鈴聲、笳聲、砧聲則屬於人類活動的聲響,充分展示了秋聲內涵之豐富多彩。若從季節的屬性而言,則雨聲、風聲、更聲、鈴聲四種並非專屬於秋季,然而秋風蕭蕭,秋雨淅淅,其聲響格外使人驚心動魄。漢樂府中那位傷心的女子滿耳是『秋風肅肅晨風t』,連一代雄主漢武帝也慨嘆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如果在黃景仁那樣的寒士耳中,秋風就更加使人憂心忡忡:『全家都在風聲裏,九月衣裳未剪裁。』杜甫在秋日的夔州看到『白帝城下雨翻盆』,心中充滿了哀傷憤怨。李商隱得到劉的死訊,正值『湓浦書來秋雨翻』的季節。若是春風春雨,就不會如此使人傷感。同樣的道理,秋夕漫漫,秋夜難徹,正如杜甫所說:『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在秋夜傳到愁人枕邊的更聲、鈴聲,就格外淒涼動人。周邦彥在『馬滑霜濃』的秋夜與情人話別,忽聞更聲,乃驚呼道:『城上已三更!』(此詞中說到『新橙』,當在秋日)唐玄宗在奔蜀道中『夜雨聞鈴腸斷聲』,事在756年秋季,洪N【長生殿】的【聞鈴】中描寫其情況是:『無邊落木響秋聲,長空孤雁添悲哽……鈴聲相應,閣道峻潁似我迴腸恨怎平!』至於後四種聲響,則是典型的秋聲。秋高馬肥,邊情緊急,此時最易聽到胡笳,正如李陵【答蘇武書】中所云:『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759年秋天,杜甫在秦州曾多次詠及笳聲:『城上胡笳發,山邊漢節歸。』『胡笳樓上發,一雁入高空。』秋風既起,寒衣待制,此時最多砧聲,正如沈縉謁說:『九月寒砧催木葉。』李白詩中的砧聲充滿了柔情:『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杜詩中的砧聲則傳達了對民生的關切:『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韓愈【送孟東野序】中說『以蟲鳴秋』,深中物理,秦觀詞中即有『蟲聲泣露驚秋枕』之句。秋雁南飛,長空悲鳴,是詩人筆下常見的意象,溫庭筠把它寫得十分優美:『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若是孤雁,則更會博得詩人的萬般同情,杜甫詩云:『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崔塗詩云:『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這兩首同樣題作【孤雁】的詩都堪稱絕唱,詩中對孤雁哀鳴的描寫形神俱備。由此可見,蔣捷詞中對秋聲的描述既面面俱到,又抓住了典型。全詞八個韻腳都押『聲』字,讀起來貫若連珠,恍然滿耳秋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