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吳企明
石濤【芙蓉圖】(見圖),今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石濤(1642―1718?),僧人,俗姓朱,名若極,法名原濟,字石濤,號大滌子、清湖陳人、苦瓜和尚等,全州(今屬廣西)人。擅畫人物、蘭竹、花果,尤擅山水,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畫僧』,與梅清、梅庚、戴本孝等人交往甚密,合稱『黃山派』。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石濤【山水花卉圖冊】共八幅,本圖為第一幅。這是一幅水墨設色花卉圖,芙蓉花用紅色暈染,細線勾脈,形象逼真,花葉用潑墨畫出,墨線勾出葉脈。以淡墨疏筆橫寫水波,以淺青、淺褐作豎點,形成水波粼粼的景象,芙蓉臨波照影,意趣盎然。為了更深化畫幅的藝術效果,石濤在畫幅右下側題寫一首六言絕句:
秋水江樓彌潔,
芙蓉曲岸生文。
小立坡頭如畫,
夕陽影落繽紛。
石濤的題詩,並沒有描繪畫面芙蓉形象的形態、色澤、神韻,卻着力描繪芙蓉周邊的如畫美景。首句從畫外寫來,說芙蓉花叢附近江樓下的秋水,非常潔淨。次句點題,扣到畫面上花和水的形象,說曲岸邊長滿芙蓉花,岸下江水微波漣漪,直如『e皺波紋』,故曰生『文』。『文』,通紋。這兩句詩,運用『睹影知竿』的技法,從側面運筆,通過芙蓉周邊環境之美,來凸顯芙蓉之美。後兩句寫畫上的芙蓉,臨水照影,岸上、岸下一派花光絢麗,景色如畫,夕陽照在水面的花影上,好像是芙蓉落英繽紛,更加美不勝收。石濤整件藝術品以『影』為契機,畫用『取影』法,題詩也用『取影』法,達到詩畫藝術的完美交融,洵為運用『取影』技法的代表作品。
『取影』之法,繪畫藝術理論家多所論述,夏文彥【圖繪寶鑑】記載過一則很有趣的畫壇掌故:
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詳世胄。善屬文,尤工書畫,郭崇韜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韜武弁,常鬱悒不樂,月夕獨坐南軒,竹影婆娑可愛,即起揮毫濡墨,模寫窗紙上,明日視之,生意具足。
宋代畫論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相似的論述:『學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於素壁上,則竹之真形出矣。』鄭燮【題墨竹】:『雷停雨止斜陽出,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紗窗子上,便拈豪素寫將來。』
為什麼畫家都喜畫物體之『影』?徐渭說過幾句耐人深思的話:『觀夏此畫,蒼潔曠迥,令人舍形而悅影。』(【書夏山水卷】)畫家把握住事物生命的本質,在描寫對象的『影』中,傳達出事物生命里的氣韻和精神。欣賞者舍其形而悅其影,這種審美感受,完全符合畫家『取影』的藝術規律。金農【冬心先生野梅圖冊】共八開,藏美國綠韻軒。第三開畫墨梅一株,自畫幅左上方出枝,向右下側倒垂斜伸,枝幹用濃墨勾描,用筆凝重渾厚,枝頭點綴疏花,圈花點芯,清淡秀雅。畫家自題古詩一首,除了透露出自己畫梅學石門的消息外,還有這樣的詩句:『曾聞花光能畫影,墨暈含苞偏耐冷。石門畫梅兼畫月,看去朧朧月如潑。畫月之外更畫煙,煙籠玉質難為傳。』詩句讚揚宋代畫梅名家花光、石門善於『取影』的長處,配以月色、煙雲,確能攝得梅花的神韻。
詩歌創作也講究『取影』,王夫之【姜齋詩話】講過一個詩歌『取影』的實例:
唐人【少年行】云:『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獵長楊。樓頭少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想知少婦遙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於取影者也。
此詩為王昌齡所作,詩人用襯托之法,從服飾、地位、聲勢烘托出少婦丈夫的貴寵,又用少婦鳴箏遙望,烘托出少年自矜得意,不正面描寫『少年』形象,全用他人來襯托,這便是『取影』。詩歌創作中又有『睹影知竿』之法,劉熙載【藝概・詩概】說:『絕句取徑貴深曲,蓋意不可盡,以不儘儘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與取影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題畫詩人悟出畫家『取影』法之奧妙後,便以之入詩,遂成佳作,歷代優秀題畫詩中,不乏其例。唐詹敦仁【介庵贈古墨梅酬以一篇】:
開屏展素看梅花,
淡蕊疏枝驀驀斜。
墨散余香點酥萼,
月留殘影照窗紗。
詩人將色、香、光、影、形、神種種因素組合起來,得墨梅之神韻,攝墨梅繪畫美的特質,構成清幽、淡雅的審美境界,極為傳神地表現出墨梅的美學特徵。最後,他還將月照梅花映窗紗的梅影,來比擬墨梅,深得『取影』之妙。
元郭珏【題扇】:『柳樹晴虹隱畫橋,藕花微雨過歸橈。波光倒蘸紅樓影,照見佳人吹玉簫。』題詩造語精工,純寫畫面,描繪了臨水紅樓及其周邊的景象,重點表現出紅樓在水中的倒影,也從水中照見佳人吹簫的影子。詩人用優美的詩歌意象,寫出畫幅長於『取影』的美學特徵。
清楊晉、唐俊的【五清圖】是一幅絹本水墨圖。畫幅下部畫湖石兩塊,一大一小,一在平坡,一在水中,錯落有致,淡墨勾輪廓,略加皴擦,濃墨點苔,秀潤可愛。墨梅兩枝,自右側挑出,在湖石背後向左側斜伸;竹兩叢,一叢在石前,一叢在石後,婀娜多姿。坡石下有淡淡的水波和月的倒影。全圖組合梅、竹、石、水、月五物,布置停勻,極有清韻,故曰『五清圖』。汪應銓題絕句一首:
石邊修竹拂雲長,
鐵干寒梅白玉香,
最是夜深清寂處,
月明和影浸滄浪。
題詩首句寫竹,次句寫寒梅,第三、四句寫出【五清圖】的美學特徵。夜深時分,明月照着梅、竹、石的身影,倒映在滄浪水中,最是清雅。『明月和影』四字,抉出【五清圖】的『取影』技法,體現出詩畫融通的藝術規律,提升了【五清圖】的審美價值。
文徵明的【溪橋策杖圖】及其題詩,正是詩畫均用『取影』法的成功之作。畫幅中心畫一位杖策立於溪橋上的老人,他略傾前身,注視着山澗。畫境裡蘊含着什麼樣的深意呢?畫家用題詩為讀畫人提供了一把賞鑒此畫的鑰匙:
短策輕衫爛熳游,
暮春時節水西頭。
日長綠樹青幃合,
雨過遠山碧玉浮。
題詩寫人兼寫景,以寫人為主。首兩句,自畫中人切入,寫他身穿輕薄衣衫,攜着短杖,在爛熳的春光中漫遊,他一邊緩步行走,一邊觀賞山景,直到溪水西邊。第三句,轉筆寫景,春日白晝正長,四周的綠樹環合,雨後的樹木青翠欲滴,像青色的幃幛一樣。結句扣到畫面上側身注視山澗的人物形象身上,說遠山經過春雨的洗刷,像翠玉一樣,倒映在山澗里,好像在浮動。畫中人被春山的影子深深吸引住,凶愎劭矗欣賞不已。經過題畫詩的補湊和點逗,讀畫人才能真正理解用『取影』法畫出的『遙山碧玉浮』的畫境,領悟出畫中人沉迷於畫境的審美意趣。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