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作者: 徐志偉
寫作、魯迅作品和文言文,是中學生的『三怕』。究其原因,因爲沒興趣寫、沒東西寫和不會寫,因此學生怕寫作;因爲教師不把魯迅當成『好看』、『好玩』(陳丹青語)的活生生的人來解讀、欣賞,因此學生怕讀魯迅作品;因爲文言文教學雞零狗碎、煩瑣枯燥,因此學生怕學文言文。
如何調動學生古詩文(尤其是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呢?清末福建陳衍的讀書方法――誦讀法,對於我們中學古詩文教學應該說很有借鑑作用。陳衍五歲時讀【孟子・不仁者可與言哉】章,又讀【小弁小人之詩也】章,愛好它的音節頓挫,讀了又讀。他的父親從外面回來,聽了面露喜色,說:『這孩子對於書中的道理,大概有很深的體會。』聲與心通,聲可求氣,亦可傳情,可見,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惟其意的誦讀法是一種很有效的讀書方法。郭沫若曾說:『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著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財富了。』程千帆先生也說:『背誦名篇,非常必要。這種方法似笨拙,實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自己的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於對它們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JP2]我們在古詩文教學中,應該破除那種死板的文言知識的傳授,那種脫離語境梳理語法、句式用法的方法,弘揚誦讀這一古色古香的讀書方法。[JP]
弘揚誦讀法,對習慣於死板的知識傳授型、講讀中心式的古詩文教學法的教師和學生來說,是挑戰和考驗。但只要堅持下來,教師、學生就會逐漸由原來的不理解、不適應變爲了解、歡迎。有位教師用誦讀法教授了一學年的古詩文(主要是文言文)後,曾深有感慨地說:
過去在講台前講慣了,一下子要少講,要把教師的『講讀中心』變爲『自讀指導』,確實不大適應,一開始甚至有歉意,覺得少講似乎對不住學生。經過一階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才認識到這種歉意的可笑,才感到『講讀中心』確實是費力不討好,才明白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誦讀法),不僅對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有利,而且對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人生態度,從而通過課堂教學塑造健全的人格,都有著積極的意義。お
一位學生在高二年級復背高一年級用誦讀法教授的【滕王閣序】後,在【再讀〖滕王閣序〗】的隨筆中這樣寫道:
初學此文,師僅使吾輩『反覆誦之』,只語余此佳作也,別無他言。
吾等聞聽此言,不便多問,紛紛誦之。
初讀,僅覺言順易讀,佳句過目不忘,無有別的妙處,怪師之推崇之,但竟無人深究,就此作罷。
今偶取出誦之,頓覺心曠神怡,氣勢遼遠,意氣暢泄。
不禁讀之再三,不忍放下。
其開篇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魄,中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美,再有『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末有『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之禮。
此等文章,其魄其美其志其禮盡在不言之中,頓悟師之用意。
美哉!【滕王閣序】!
妙哉!反覆誦讀!お
上述師生的體會,難道不值得那些將古詩文課教授成天花亂墜的『一言堂』、表面熱鬧的『滿堂問』、架空分析的『解剖課』和雞零狗碎的『解題課』的教師深思嗎?
中學古詩文誦讀教學,應該做到渾融地誦讀,有趣地誦讀,科學地誦讀,審美地誦讀。
一、渾融地誦讀
西方完形心理學曾提出『格式塔質』的觀點,即認爲作品的整體大於局部之和,文學作品具有『格式塔質』,它雖由各個部分構成,但作品的意蘊超過各部分的總和。這正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張力之所在。渾融地誦讀古詩文,有助於融會貫通地從宏觀、整體上把握作品,以達到對渾然一體、融合無間的審美境界的追求,具有深契於『完形心理學』所闡發的文本解讀、欣賞的整體性特點。
許多教師習慣於背景介紹、正音正形、實詞虛詞、文句翻譯、章法分析、寫法欣賞、背誦課文等塊狀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則各環節之間相對獨立、相互割裂,二則學生誦讀的時間太少、誦讀的主體性弱化,三則不利於養成融通的古詩文閱讀能力。因此,我們認爲古詩文誦讀忌條塊分割,提倡渾融地誦讀、『整體的理解』(周振甫語)。也就是說,以誦讀爲核心,帶動字詞句的理解,帶動情感體驗,帶動理性分析,等等。
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將相和』選段,可以這樣一氣呵成地完成一堂課的誦讀教學:
『將相和』這個故事開始時,矛盾由國外轉入國內,矛盾的起因是什麼?請摘出相關語句讀背。廉頗怎麼樣?他的語句應該讀出什麼語氣?能否通過語音的高低、輕重、長短,讀出他自以爲是、高高在上、鄙視輕蔑的語氣語調?這一部分如何讀背?相如反應如何?『引車避匿』的『引』是什麼意思?全句怎麼翻譯?這一部分能否快速讀背?他的做法,門客有何評價?相如又是如何說的?『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怎麼翻譯?『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中的『先』、『後』是什麼意思?從這些言行中能看出藺相如什麼樣的品質?這一部分如何讀、如何背?廉頗聽後神情、心理如何,能否想像一下,和同學交流?他最終怎樣?從中看出他什麼樣的品質?這一部分又如何讀、如何背?……
這樣誦讀教學,學生不知不覺中就把『相如拜爲上卿――廉頗宣言不服――相如引車避匿――相如答舍人諫――廉頗負荊請罪』中複雜的情節結構、細碎的文言語法、人物的性格分析等通過渾融一體的反覆誦讀,當堂感知理解,並當堂熟讀成誦了。
二、有趣地誦讀
古詩文誦讀,應該重視還原式鑑賞的方法:閱讀作品後,展開想像聯想,揣摩玩味,走進作品情境,走進人物心靈。錢理群先生在【語文教育門外談】中說道:『讀文學作品要有正確的方法;那種「一主題二分段三寫作特點」式的機械冷漠的傳統閱讀方法,是永遠也進入不了文學世界的。要用「心」去讀,即主體投入的感性的閱讀:以你之心與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會、交流、撞擊,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他們的境遇,真實的歡樂與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補充、發展作品提供的藝術空間,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義。』如誦讀【燭之武退秦師】時,能否指導學生想像一下燭之武入秦軍大營時驚心動魄的場面?能否從秦國、晉國史官的視角來改寫本文?誦讀【鴻門宴】時,能否引導學生想像一下樊噲闖帳時席中諸人的神情、動作和心理?……古詩文誦讀時採用還原式鑑賞方法,就必然滲透了一種『好玩』的『遊戲心理』,能充分激發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再如【鄭伯克段於鄢】中鄭莊公聽說共叔段準備起兵謀反,只說了『可矣』二字。作者深諳『布白』之道,『可矣』二字背後真是『無字處皆是字』、『無畫處皆是畫』。我們誦讀時可以穿插寫作的『遊戲』,讀寫結合,以寫促讀。請看一篇學生的習作:
大殿上。
紫煙裊裊。風吹帷幕動。油燈寂寞地撲簌撲簌地燃著。
昏黃燈影中,一隻螞蟻在案上的杯盞旁碌碌穿梭著,錦袖中的手逗弄著。
庭外,馬嘶。
一陣疾風,鎧甲摩梭。
『報――』
『大王……大叔襲鄭之期已探明……』
靜默。
『大王?』誠惶誠恐,抬首。
劍鞘的光射在眼睛上,寒光一閃。
『啊!』一個寒顫。驚退一步。
佩劍撞擊著鎧甲,尖利的金屬聲。
殘酒,映出嘴角轉瞬即逝的一絲笑。
『可矣!』
『得令!』懷著兩顆牙縫中迸出的字,退去。
錦袖中的手,捻死的螞蟻,酒食的碎屑。
一絲光,透過窗欞,射在牆角。帷幕後,蒼蠅絕望地抖動,靜伏的、八腳的蜘蛛,開始收網。
窗外,不聞兵戈聲。
作者採用還原式鑑賞方法,結合作品展開想像聯想,寫出了具有影視劇本特色的片段作文。其中錦袖中的手、靜伏的八腳蜘蛛、捻死的螞蟻、絕望地抖動翅膀的蒼蠅,以及虛偽狡詐、用心險惡、兇狠毒辣的鄭莊公,貪心不足、冥頑不靈、不義自斃的共叔段之間構成了一種異質同構的關係。學生能寫出這樣的短文,應該說對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在審美的感性階段達到了很高的欣賞水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