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01|回覆: 0

[文學研究] 辭賦的醫療作用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6-9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郭維森

  辭賦具有醫療作用,首先由枚乘的【七發】所發明。【七發】開頭便說:『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吳客分析了楚太子的病因、病狀,接著便有針對性地說了七件事來啟發他。終於使得楚太子『萑緩鉤觶霍然病已』。那麼,楚太子得的是什麼病呢?文中稱其病狀是:煩躁鬱悶,情緒惡劣,耳目昏昏,喜怒無常,心驚失眠,不愛聽人說話,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顯然,這是精神性的疾病。現代醫學稱作『抑鬱症』的便是。『抑鬱症』的病因有多種,據【七發】分析,楚太子主要是因爲:住在深宮之中,內有保姆,外有傅父,生活圈子狹小,沒有什麼交遊。另一方面,生活過度享受,飲食是高脂肪、高蛋白,穿衣則追求華美輕暖,動步就乘車,住在『洞房清宮』之中,左右總有許多美女圍繞著,『此甘餐毒藥,戲猛獸之爪牙也』,怎麼能不生病呢?【老子】早指出聲色犬馬是會使人生病的,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十二章)【呂氏春秋・本生】也已說過與【七發】相似的話。
  病狀、病因分析清楚了,對症下藥,吳客認爲這種病不必用藥石針灸,『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於是便講了七件事來啟發(或激發)太子。這七件事是:音樂、飲食、車馬、宮苑游觀、田獵、觀濤、要言妙道。七件事說完,太子的病便好了。七件事中,前六件都是講的享受遊樂。以前的注釋,多認爲這是帶批判性的,是反面文章,是爲了襯托最後的要言妙道。其實不然。既名『七發』,當然七件事都有啟發作用。而且文中已透露七件事中『田獵』『觀濤』就已有醫治『浩唐之心,遁佚之志』的作用。再說漢賦受楚辭的影響,【楚辭・招魂】,爲了引導『魂兮歸來』也大量鋪敘了各種生活享受。其中描寫宮室、美女、飲食、歌舞、遊戲都主動具體,極盡形容,展現了作者淵博的知識、語言的才能。【七發】也是如此,如寫音樂,經他誇大形容,那琴無疑是天下第一名琴,鼓琴者、歌舞者也都是古今第一名家,悲歌一曲,感動得鳥不能飛,獸不能走,連蟲蟻都動彈不得了。這其實是藉助語言的力量來發掘音樂的文化內涵。寫飲食、車馬等等也無不如此,其作用是在激發太子生活的興趣,以擺脫萎靡不振的狀態,並非提倡或批評奢侈享受。比如田獵是古代的體育運動並具有軍事訓練的性質,經作者的一番形容,楚太子已經『陽氣見於眉宇之間』有些活氣了。但真要請他參加,還是『仆病未能也』。『觀濤』是描寫潮水的奇文,海潮澎湃,聲如擂鼓,那樣的氣勢,那樣的壯觀,是足以讓人『澡概胸中』、『發皇耳目』的。作者的形容確實也引起了太子的興趣,但要他強起觀之,他還是一句『仆病未能也』。在作了這些鋪墊之後,作者最後才提出了『要言妙道』。當時儒家尚未『定於一尊』,所以『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還必須有莊周、魏牟、楊朱、墨翟等人參與。最後擔任總結的則有孔子、老子兩位,而孟子則起了特別的作用,他拿著籌碼來計算,大概是分別各家各派的異同得失。這樣總結出來的『要言妙道』當然是萬無一失了。這種『要言妙道』不是某一學派的教條,這是對真理的探求,是生活的指南。提高思想境界,才是開啟心智的良藥,種種精神性的疾病,當然就不治而愈了。
  枚乘提出了辭賦治病,看來確實有效。漢宣帝時,太子患病,症狀是:『苦忽忽善忘,不樂』,宣帝便命王褒等幾位辭賦家,到太子宮中,陪侍太子娛樂,早早晚晚『誦讀奇文及所造作』,太子病好了,才又回到宣帝身邊,所謂『奇文』大概指【僮約】、【責髯奴文】之類的賦體作品。太子尤其喜愛王褒作的【甘泉】及【洞蕭頌】等賦作,『令後宮貴人左右皆誦讀之』(見【漢書・王褒傳】)。漢宣帝和他的曾祖父漢武帝一樣,是一位辭賦愛好者。他認爲世俗都喜歡穿戴好看的服飾、聽流行音樂,辭賦與之相比,『尚有仁義風諭,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於倡優博弈遠矣』。(同上),他將辭賦定位爲高尚娛樂,不僅能讓人開心,並且能擴充見聞、增長知識,弄得好,還能像古詩一樣,有諷諭教化的作用。辭賦的娛樂功能早經發現。它往往虛構人物,互相較量,利用層進、誇張、形容鋪陳排比等手法,將一些事、物說得天花亂墜。在文學類別還不夠豐富的情況下,它又像小說,又像戲劇。尤其是它的音樂性值得重視。漢大賦中堆砌了許多同義、近義的辭彙,誠如魯迅所說,簡直無法加以區別。漢賦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而且成爲一時之風氣呢?固然這裡有識字教育的作用,一篇大賦就像是一部字彙。但更重要的是其音樂效果。大賦或韻或散,朗讀起來,鏗鏘有力,有一瀉千里之勢,筆者曾聽過崑曲中的辭賦朗誦,深爲之折服,並悟出漢賦以『頌』命名的道理,這正是對其音樂性的提醒。音樂有助於治療,已爲現代醫學所證明。所以說辭賦具有醫療作用,既有文獻的記載,又可以從事理上得到說明,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p>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