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中效
漢水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文化之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先秦時期,漢水已取得了文化大河的地位。【左傳】云:『漢,水之祥也。【孟┳印る文公下】亦云:『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特別是漢水介於中國南北方之間,自然與人文環境都非常優越,【尚書・禹貢】:『筅5佳,東流爲漢。【華陽國志・漢中志】亦云:『漢沔彪炳,靈光上照,在鑒爲雲漢,於地畫爲梁州。天上的『雲漢與地上的『漢水相映爭輝,天人感應,使得南北方的人們都崇拜、祭祀漢水,從而產生了漢水女神――漢女。
一
漢水女神大約出現在西周中期前後,最早記載漢水女神的文獻是【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對【詩經】的解讀在漢代是齊、魯、韓、毛四家,他們在解釋詩旨、編次章節、辨析字詞、訓詁名物等方面,都存在歧異。具體到【漢廣】這首詩,齊、魯、韓三家注均以爲指漢水女神,已成定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云:『江漢之間被文王之化,女有貞潔之德,詩人美之,以喬木、神女、漢江爲比。三家義同。『【詩】江漢並舉,知非水初之地也。游女,神女。【詩】舉昔漢水之所有,以興今貞女之可求也。王先謙也列舉了魯、齊、韓三家的詩說:
魯說曰: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也。
齊說曰:喬木無息,漢女難得。橘柚請佩,反手離汝。
韓說曰:游女,漢神也。言漢神時見,不可得而求之。
王先謙的結論是,【漢廣】『此章「喬木」、「神女」、「江漢」三者,皆興而比也。此說甚確。其實,漢代的史學家、經學家和文學家,大都相信有漢水女神。
史學大家司馬遷在【史┘恰し猹禪書】中記載戰國秦漢時期全國名山大川之神的祭祀情況時說:『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水,祠蜀。唐人司馬貞在【索引】中注釋曰:『【水經】云:沔水出武都沮縣,注云「東南注漢,謂漢水」,故祠之漢中。樂產云「漢女,漢神也」。祭祀漢水,是秦朝統一之後朝廷的規定,西漢相沿不改。【漢書・郊祀志】說,漢文帝時期,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對漢水等江河祭祀的祭禮規格進一步提高,『河、湫、漢水,玉加各二。說明『漢神得到官方的認可和崇重。西漢成帝時期,大學者劉向在【列仙傳・江妃二女】中云:『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郊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也,謂其仆曰:「我欲下請其佩。」仆曰:「此間之人皆習於辭,不得,恐罹其悔焉。」此時,羽獵之風甚盛,揚雄作【校獵賦】以諷之:『漢女水潛,怪物暗冥,不可殫形。唐人顏師古注云:『應劭曰:「漢女,鄭交甫所逢二女,弄大珠,大如荊雞子。」師古曰:「不可殫形,不能盡其形貌之狀。」到了東漢時期,名重天下的大儒馬融在他的【廣成頌】中說:『湘靈下,漢女游。唐人李賢注云:『湘靈,舜妃,溺於湘水,爲湘夫人也,見【楚辭】。漢女,漢水之神。(【後漢書・馬融傳】)張衡在【南都賦】中亦云:『耕父揚光於清泠之淵,游女弄珠於漢皋之曲。(【文選】第四)劉向、揚雄、馬融、張衡、應劭等人,都是兩漢時期的大學者,他們提到漢水女神『游女或『漢女,必定有所本,因爲【詩經】三家注的作者看到的史料,他們也一定能見到。
與中原地區相比,戰國秦漢時期南方江漢流域的荊楚大地迷信巫術更濃。【漢書・地理志】說,楚國『信巫鬼,重淫祀。春秋戰國時代,南方楚國也保持著北方天子、諸侯的『望祭。【左傳・哀公六年】記載,楚昭王說:『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漳,楚之望也。深受【詩經】二南影響的【楚辭】,自然就秉承了其漢水女神的祭祀傳統。東漢順帝時,宜城(今湖北宜城縣)人王逸,『與屈原同土共國,悼傷之情,與凡有異。竊慕向褒之風,作頌一篇,號曰【九思】。在【九思・疾世】篇中,他運用浪漫的手法,代屈原敘事抒情,其辭云:『周徘徊兮漢渚,求女神兮靈女。『望江漢兮Cc,心緊v兮傷懷。表達了屈原在漢北流放時希冀見到漢水女神以慰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楚辭章句】亦云:『言居山中愁憤,復之漢水之涯,庶欲以釋思念也。『冀得水中神女以慰思念。現代著名學者錢穆先生甚至認爲:『屈原居漢北,所祭湘君即爲漢水女神。(錢穆【古史地理論叢】,三聯書店)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引徐H云:『游女之爲漢神,猶【楚辭】之有湘君夫人也。鄭交甫事未審系何時代,亦以證漢神之實有耳。
由以上所述可知,【詩經】中的漢水女神文化對南北方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揭開漢水女神的面紗。
二
中華文明的早期,南方江漢大地是一片水鄉澤國,『南望洞庭之浩渺,北望漢水之滎,而大江如帶,在襟袂之間,沼澤溝洫,縱橫原濕,煙雨風雲之變,既甚奇詭,不經之說多。『初民崇祠,宜多男女淫昏之事。故漢女解佩於交甫,高唐託夢於襄王。千古流傳,人所艷稱。(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因此,在漢水流域有關漢水女神的傳說甚多,最流行的說法是【詩經】三家注的記載,認爲漢水女神即鄭交甫所遇漢皋二女,她們是兩位身佩寶珠、頗善言辭、美麗而多情的女子,但不知她們產生於何時,又從何處而來。
在破解這一難題時,我們不能不將目光鎖定在西周王室與漢水流域的關係上,不能不掃描『漢陽諸姬在漢水流域的興亡,不能不追溯【詩經】二南產生的背景。我們在梳理春秋之前漢水流域發生的能夠讓南北方的人們共同爲之震撼的大事時,追尋的目光被周昭王南征殞命漢水這件前所未有的事件所吸引。這是先秦時期漢水流域影響最大的政治事件,它不僅給流域內大大小小的姬姓諸侯貴族及其同盟者以強烈的心靈震撼,令『漢陽諸姬及其子民心神不寧,而且對西周王權的神聖性構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令西周王室諱莫如深。【史記・周本紀】云:『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帝王世紀】云:『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其右辛靡長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諱之。儘管周人多方掩飾昭王『喪六師於漢(【古本竹書紀年】),『南征而不復(【左傳・僖公四年】),但一些稗官野史,仍然透露出與之相關的信息,使我們找到了漢水女神的重要線索。十六國時期前秦人王嘉的【拾遺記】卷二曰:
(周昭王二十四年,)時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娛,使二人更搖此扇,侍於王側,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此二人辯口麗辭,巧善歌笑,步塵上無跡,行日中無影。及昭王淪於漢水,二女與王乘舟,夾擁王身,同溺於水。故江漢之人,到今思之,立祀於江湄。數十年間,人於江漢之上,猶見王與二女乘舟戲於水際。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或以時鮮甘果,采蘭杜包裹,以沉於水;或結五色紗囊盛食;或用金鐵之器並沉水中,以驚蛟龍、水蟲,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其水傍號曰招祗之祠。……成康以降,世祀陵衰,昭王不能弘遠業,垂聲教,南遊荊楚,義乖巡狩,溺精靈於江漢,且極於幸田水演,所以招問,春秋以爲深貶。嗟二姬之殉死,三良之貞節,精誠一至,視殞若生,格之正道,不如強諫,楚人憐之,失其死矣。
美麗無比、巧善歌笑的延娟、延娛,『步塵上無跡,行日中無影,不正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的真正意象嗎!『辯口麗辭的延娟、延娛,不正是鄭交甫僕人所言『此間之人皆習於辭的真正典範嗎!『立祀於江湄,『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不正是祭祀漢水女神的最早起源嗎!『采蘭杜包裹時鮮甘果,『或結五色紗囊盛食投之水中,不正是南人祭奠水神及屈原的原始形態嗎!『二姬之殉死,『江漢之人,到今思之,『精誠一至,視殞若生,不正是漢水女神影響深遠的社會基礎嗎!這一切讓我們確信,鄭交甫所遇之漢皋二女,正是與周昭王『同溺於水的女神延娟、延娛。而鄭交甫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宋朝祝穆的【方輿勝覽】卷三一【復州】記載:『晉鄭交甫南遊江漢,遇二女,佩兩珠。這在時間上也證明漢皋二女產生於昭王時期。其實,在唐朝已經進一步確認了漢水女神與周昭王的關係。唐人梁洽【觀漢水】詩云:『求思詠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濱不可問,日暮空蕩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