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9 劉先琴、董一鳴 光明日報
1899年,當金石學家王懿榮在一次抓藥時偶然發現甲骨文並由此展開對甲骨文的研究時,驚喜若狂的他認爲找到了中國文字的源頭,可是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100多年後,甲骨文發現地的後人們會爲中國文字建造起一座殿堂。
2009年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在河南省安陽開館。在甲骨文的故鄉,傳承中華文明歷史血脈的文字有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級博物館,從此,記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興旺與坎坷、歡樂與哀愁的中國文字有了一個自己的家。
一片甲骨驚天下 千年文脈貫古今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八大古都獨占其四,名勝古蹟數不勝數。而安陽又在河南的版圖中獨領風騷,其境內的殷墟遺址,不僅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商城、宗廟宮殿群和王陵大墓,還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玉器、甲骨文、陶器等珍貴文物。特別是自1899年起,殷墟相繼出土了16萬片甲骨,成爲轟動中外的重大考古發現。
甲骨文的發現使安陽成爲我國名副其實的『文字之都』,正是這些豐富的文字文物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爲華夏的文字殿堂——中國文字博物館的籌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早在2001年,安陽就有了籌建文字博物館的念頭,而當時全世界還沒有一座專業的文字博物館。如果在中國,特別是在甲骨文的家鄉建設一座文字博物館,不僅可以擴展人類對文字的研究領域,同時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回應。因此,當安陽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議籌劃建設一座以文字爲主題的博物館時,得到了相關領導部門的強烈共鳴。
2002年,在當時河南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的全力支持下,安陽市迅速成立領導小組,把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列入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諾的10件實事之一。中國文字博物館籌建工作全面開始。
中國文字博物館從籌建到竣工,得到了上至中央領導同志下至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有力支持。其間,正值河南省委省政府實施『兩個跨越』戰略部署,『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種種政策,進一步加快了文字博物館的建設進程。
國家工程聚心血 民族精神永不朽
『國務院辦公廳就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命名問題先後兩次致函省政府,這全是中央領導同志的支持啊。』提起館名的變更,安陽市委書記張廣智說道。
2005年11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以【關於安陽文字博物館冠名問題的復函】回覆省政府,批准在安陽建設的文字博物館名稱可定爲『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兩年之後,在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下,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了【關於同意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更名的函】,批示擬建的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可更名爲中國文字博物館。
兩字之差,凸顯了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地位、作用和意義。中國文字博物館不僅是文化層面上的一項國家工程,更是億萬中華兒女民族精神上的標誌寄託。
2003年至今,中央領導同志曾先後9次對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強調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十一五』期間國家的重大文化工程,它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要把文字博物館建設成爲漢字文化的科普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國家的漢字文化中心和國際性文化交流的平台。
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專家學者,都對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作爲我國文字研究領域的泰斗人物,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特意請中國文字博物館籌建人員趕赴北京,並提出了許多中肯建議:『文字博物館可以再現中華文化的源頭與輝煌,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文素質的提高有長遠的、深刻的影響。』
2009年10月12日,江澤民同志題寫的中國文字博物館館名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親自轉送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徐光春指出,要以對國家和民族高度負責、對歷史和未來高度負責的精神,圓滿完成中國文字博物館各項建設任務。
中國文字博物館記錄了中國文字的發展史,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建設者也將永遠載入史冊。
四千文物集一『墉』 華夏文明顯風流
中國文字博物館其造型取材於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經典、最神聖的建築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不僅表現了中國文字文化內涵,也顯示了文字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字坊則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字坊前方兩側各有金色銅質鳳鳥雕塑一尊,象徵著新時期中國文字文明新飛躍。從字坊通向主題館幹道兩側,由28片銅質甲骨組成的碑林,隱含了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它代表著28星宿,象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中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動體現。
中國文字博物館入藏文物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簡牘帛書、歷代碑碣、漢字信息印刷術、漢字信息處理、少數民族文字等諸多內容。從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到開發出了漢字雷射拍照系統的王選,再到發明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王永民……這些中國文字印刷和信息處理技術開拓者們的貢獻和偉績,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裡同樣得到了展示。
作爲一座全面反映、專題研究中國各民族文字、文字歷史、文字文明的專題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薈萃歷代中國文字樣本精華,講解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徵和演化歷程,反映中華文明與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
『數千年來,中國文字始終以其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綿延不斷的歷史,印證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足跡。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該成爲中國文字起源、發展、演進的領悟者和傳播者。』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馮其庸說,『中國文字博物館不僅填補了我國語言文字類博物館建設的空白,也將對我國文字、文化、文明的傳承、保護、研究和發揚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內展出的戰國時期的『鄂君啟車節』(局部),青銅鑄造,形似竹節,上有錯金銘文,是我國最早的一件免稅通行證。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內展出的戰國時期楚國的『簡書』實物(局部)。竹木質的『簡』是古代中國人書寫所用的主要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