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二十四史] 辽史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辽史  卷四十‧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南京道
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阳氏谓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为幽州。商并幽于冀。周分并为幽。职方,东北幽州,山镇医巫闾,泽薮貕养,川河、泲,浸菑、时。其利鱼、盐,其畜马、牛、豕,其谷黍、稷、稻。武王封太保奭于燕。秦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为燕国,历封臧荼、卢绾、刘建、刘泽、刘旦,尝置涿郡广阳国。后汉为广平国广阳郡;或合于上谷,复置幽州。后周置燕及范阳郡,隋为幽州总管。唐置大都督府,改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李怀仙、朱滔、刘怦、刘济相继割据。刘总归唐。至张仲武、张允仲,以正得民。刘仁恭父子僭争,遂入五代。自唐而晋,高祖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太宗升为南京,又曰燕京。
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具。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晋,北曰通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二,东曰宣和,南曰大内。内门曰宣教,改元和;外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万春,右掖改千秋。门有楼阁,球场在其南,东为永平馆。皇城西门曰显西,设而不开;北曰子北。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其外,有居庸、松亭、榆林之关,古北之口,桑干河、高梁河、石子河、大安山、燕山--中有瑶屿。府曰幽都,军号卢龙,开泰元年落军额。
统州六、县十一:
析津县。本晋蓟县,改蓟北县,开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故名。户二万。
宛平县。本晋幽都县,开泰元年改今名。户二万二千。
昌平县。本汉军都县,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元魏置东燕州、平昌郡及昌平县。郡废,县隶幽州。在京北九十里。户七千。
良乡县。燕为中都县,汉改良乡县,旧属涿郡,北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武平六年复置。唐圣历元年改固节镇,神龙元年复为良乡县,刘守光徙治此。在京南六十里。户七千。
潞县。本汉旧县,属渔阳郡。唐武德二年置元州,贞观元年州废,复为县。有潞水。在京东六十里。户六千。
安次县。本汉旧县,属渔阳郡。唐武德四年徙置东南五十里石梁城,贞观八年又徙今县西五里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桥行市南。在京南一百二十里。户一万二千。
永清县。本汉益昌县,隋置通泽县,唐置武隆县,改会昌,天宝初为永清县。在京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
武清县。前汉雍奴县,属渔阳郡。水经注,雍奴者,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唐天宝初改武清。在京东南一百五十里。户一万。
香河县。本武清孙村。辽于新仓置榷盐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置。在京东南一百二十里。户七千。
玉河县。本泉山地。刘仁恭于大安山创宫观,师炼丹羽化之术于方士王若讷,因割蓟县分置,以供给之。在京西四十里。户一千。
漷阴县。本汉泉山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京东南九十里。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锤、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主、皇族、群臣各有分地。户五千。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自雄州白沟驿渡河,四十里至新城县,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里至涿州。北渡范水、刘李河,六十里至良乡县。渡卢沟河,六十里至幽州,号燕京。子城就罗郭西南为之。正南曰启夏门,内有元和殿,东门曰宣和。城中坊闬皆有楼。有闵忠寺,本唐太宗为征辽阵亡将士所造;又有开泰寺,魏王耶律汉宁造。皆遣朝使游观。南门外有于越王廨,为宴集之所。门外永平馆,旧名碣石馆,请和后易之。南即桑干河。
顺州,归化军,中,刺史。秦上谷,汉范阳,北齐归德郡境。隋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厥稽部长突地稽率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落内附,置顺州以处之。唐武德初改燕州,会昌中改归顺州,唐末仍为顺州。有温渝河;白遂河;曹王山,曹操尝驻军于此;黍谷山,邹衍吹律之地,南有齐长城。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建凉殿,春赏花,夏纳凉。初军曰归宁,后更名。统县一:
怀柔县。唐贞观六年置,治五柳城,改顺义县。开元四年置松漠府弹汗州。天宝元年改归化郡。乾元元年复今名。户五千。
檀州,武威军,下,刺史。本燕渔阳郡地,汉为白檀县。魏书,曹公历白檀,破乌丸于柳城。续汉书,白檀在右北平。元魏创密云郡,兼置安州。后周改为元州。隋开皇十八年割燕乐、密云二县置檀州。唐天宝元年改密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辽加今军号。有桑溪、鲍丘山、桃花山、螺山。统县二:
密云县。本汉白檀县,后汉以居厗奚。元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高齐废郡及二县,来属。户五千。
行唐县。本定州行唐县。太祖掠定州,破行唐,尽驱其民,北至檀州,择旷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县。隶彰愍宫。户三千。
涿州,永泰军,上,刺史。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魏文帝改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元魏复为郡。隋开皇二年罢郡,属幽州,大业三年以幽州为涿郡。唐武德元年郡废,为涿县,七年改范阳县,大历四年置涿州。石晋以归太宗。有大房山、六聘山、涿水、楼桑河、横沟河、礼逊河、祁沟河。统县四:
范阳县。本汉涿县。唐武德中,改范阳县。有涿水、范水。户一万。
固安县。本汉方城县,先属广阳国。隋开皇九年,自易州涞水县移置,属幽州,取汉故安县名。唐武德四年属北义州,徙治章信堡。贞观二年义州废,移今治,复属幽州。在州东南九十里。户一万。
新城县。本汉新昌县。唐大历四年析固安县置,后省。后唐天成四年复析范阳县置。在州南六十里。户一万。
归义县。本汉易县地。齐并入鄚县。唐武德五年置北义州,州废,复置县来属。民居在巨马河南,侨治新城。户四千。
易州,高阳军,上,刺史。汉为易、故安二县地。隋置易州,隋末为上谷郡。唐武德四年复易州。天宝元年仍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易州。五代隶定州节度使。会同九年孙方简以其地来附。应历九年为周世宗所取,后属宋。统和七年攻克之,升高阳军。有易水、涞水、狼山、太宁山、白马山。统县三:
易县。本汉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里。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六年,于故安城西北隅置县,即今县治也。户二万五千。
涞水县。本汉道县,今县北一里故道城是也。元魏移于故城南,即今县置。周大象二年省。隋开皇十八年改涞水县。在州东四十里。有涞水。户二万七千。
容城县。本汉县,先属涿郡,故城在雄州西南。唐武德五年属北义州。贞观元年还本属。圣历二年改全忠县。天宝元年复名容城县。在州东八十里。户民皆居巨马河南,侨治涿州新城县。户五千。
蓟州,尚武军,上,刺史。秦渔阳、右北平二郡地。隋开皇中徙治玄州总管府,炀帝改渔阳郡。唐武德元年废入幽州,开元十八年分立蓟州。统县三:
渔阳县。本汉县,属渔阳郡。晋省,复置。元魏省。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置蓟州。有鲍丘水。户四千。
三河县。本汉临朐县地,唐开元四年析潞州置。户三千。
玉田县。本春秋无终子国。汉置无终县,属右北平郡。元魏属渔阳郡治,省,唐武德二年复置。贞观初省,乾封中复置。万岁通天元年更名玉田,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属营州。十一年又属幽州。十八年来属。搜神记:‘雍伯,洛阳人,性孝,父母没,葬无终山。山高八十里,上无水,雍伯置饮。人有就饮者,与石一斗,种生玉,因名玉田。’户三千。
景州,清安军,下,刺史。本蓟州遵化县,重熙中置。户三千。遵化县,本唐平州买马监,为县来属。
平州,辽兴军,上,节度。商为孤竹国,春秋山戎国。秦为辽西、右北平二郡地,汉因之。汉末,公孙度据有,传子康、孙渊,入魏。隋开皇中改平州,大业初复为郡。唐武德初改州,天宝元年仍北平郡。后唐复为平州。太祖天赞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统州二、县三:
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汉、晋属辽西郡。元魏为郡治,兼立平州。北齐属北平郡。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唐为平州,后因之。户七千。
安喜县。本汉令支县地,久废。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在州东北六十里。户五千。
望都县。本汉海阳县,久废。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俘户置。有海阳山。县在州南三十里。户三千
滦州,永安军,中,刺史。本古黄洛城。滦河环绕,在卢龙山南。齐桓公伐山戎,见山神俞鬼,即此。秦为右北平。汉为石城县,后名海阳县。汉末为公孙度所有。晋以后属辽西。石晋割地,在平州之境。太祖以俘户置。滦州负山带河,为朔汉形胜之地。有扶苏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尝驻此;临榆山,峰峦崛起,高千余仞,下临渝河。统县三:
义丰县。本黄洛故城。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汉属辽西郡,久废。唐季入契丹,世宗置县。户四千。
马城县。本卢龙县地。唐开元二十八年析置县,以通水运。东北有千金冶,东有茂乡镇。辽割隶滦州。在州西南四十里。户三千。
石城县。汉置,属右北平郡,久废。唐贞观中于此置临渝县,万岁通天元年改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唐仪凤石刻在焉。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辽徙置以就盐官。户三千。
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前燕慕容皝徙都于此。元魏立营州,领昌黎、建德、辽东、乐浪、冀阳、营丘六郡。后周为高宝宁所据。隋开皇置州,大业改辽西郡。唐武德元年改营州,万岁通天元年始入契丹。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还治柳城。天宝元年改曰柳城郡。后唐复为营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户。统县一:
广宁县。汉柳城县,属辽西郡。东北与奚、契丹接境。万岁通天元年,入契丹李万荣。神龙元年移幽州界。开元四年复旧地。辽改今名。户三千。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辽史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属冀州。周职方,正北曰并州。战国属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魏属新兴郡。晋仍属雁门。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于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迁都洛邑,改万年,又置怛州。高齐文宣帝废州为恒安镇,今谓之东城,寻复恒州。周复恒安镇,改朔州。隋仍为镇。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移云中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默啜为民患,移民朔州。开元十八年置云州。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黄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贼。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词厚礼,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谋大举兵攻梁,不果。克用子存勗灭梁,是为唐庄宗。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
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
统州二、县七:
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户一万。
云中县。赵置。沿革与京府同。户一万。
天成县。本极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广牧县,唐武德五年置定襄县,辽析云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户五千。
长青县。本白登台地。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余万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即此。辽始置县。有青陂。梁元帝横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在京东北一百一十里。户四千。
奉义县。本汉陶林县地。后唐武皇与太祖会此。辽析云中置。户三千。
怀仁县。本汉沙南县。元魏葛荣乱,县废。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改属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于此。辽改怀仁。在京南六十里。户三千。
怀安县。本汉夷舆县地。历魏至隋,为突厥所据。唐克颉利,县遂废为怀荒镇。高勋镇燕,奏分归化州文德县置。初隶奉圣州,后来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三千。
弘州,博宁军,下,刺史。东魏静帝置北灵丘县。唐初地陷突厥,开元中置横野军安边县,天宝乱废,后为襄阴村。统和中,以寰州近边,为宋将潘美所破,废之,乃于此置弘州,初军曰永宁。有桑干河、白道泉、白登山,亦曰火烧山,有火井。统县二:
永宁县。户一万。
顺圣县。本魏安塞军,五代兵废。高勋镇幽州,奏景宗分永兴县置。初隶奉圣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户三千。
德州,下,刺史。唐会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开泰八年以汉户复置。有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岭、白道阪。县一:
宣德县。本汉桐过县地,属云中郡,后隶定襄郡,汉末废。高齐置紫阿镇。唐会昌中置县。户三千。
丰州,天德军,节度使。秦为上郡北境,汉属五原郡。地碛卤,少田畴。自晋永嘉之乱,属赫连勃勃。后周置永丰镇。隋开皇中升永丰县,改丰州。大业七年为五原郡。义宁元年太守张逊奏改归顺郡。唐武德元年为丰州总管府。六年省,迁民于白马县,遂废。贞观四年分灵州境,置丰州都督府,领蕃户。天宝初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丰州,后入回鹘。会昌中克之,后唐改天德军。太祖神册五年攻下,更名应天军,复为州。有大盐泺、九十九泉、没越泺、古碛口、青冢--即王昭君墓。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
富民县。本汉临戎县,辽改今名。户一千二百。
振武县。本汉定襄郡盛乐县。背负阴山,前带黄河。元魏尝都盛乐,即此。唐武德四年克突厥,建云中都督府。麟德三年改单于大都督府。圣历元年又改安北都督。开元七年割隶东受降城。八年置振武军节度使。会昌五年为安北都护府。后唐庄宗以兄嗣本为振武节度使。太祖神册元年,伐吐浑还,攻之,尽俘其民以东,唯存乡兵三百人防戍。后更为县。
云内州,开远军,下,节度。本中受降城地。辽初置代北云朔招讨司,改云内州。清宁初升。有威塞军、古可敦城、大同川、天安军、永济栅、安乐戍、拂云堆。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
柔服县。
宁人县。
天德军,本中受降城。唐开元中废横塞军,置天安军于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德军,移永济栅,今治是也。太祖平党项,遂破天德,尽掠吏民以东。后置招讨司,渐成井邑,乃以国族为天德军节度使。有黄河、黑山峪、庐城、威塞军、秦长城、唐长城;又有牟那山,钳耳觜城在其北。
宁边州,镇西军,下,刺史。本唐隆镇,辽置。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
奉圣州,武定军,上,节度。本唐新州。后唐置团练使,总山后八军,庄宗以弟存矩为之。军乱,杀存矩于祁州,拥大将卢文进亡归。太祖克新州,庄宗遣李嗣源复取之。同光二年升威塞军。石晋高祖割献,太宗改升。有两河会、温泉、龙门山、涿鹿山。东南至南京三百里,西北至西京四百四十里。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州三、县四:
永兴县。本汉涿鹿县地。黄帝与蚩尤战于此。户八千。
矾山县。本汉军都县。山出白绿矾,故名。有矾山、桑干河。在州南六十里。户三千。
龙门县。有龙门山,石壁对峙,高数百尺,望之若门。徼外诸河及沙漠潦水,皆于此趣海。雨则俄顷水逾十仞,晴则清浅可涉,实塞北控扼之冲要也。在州东北二百八十里。户四千。
望云县。本望云川地。景宗于此建潜邸,因而成井肆。穆宗崩,景宗入绍国统,号御庄。后置望云县,直隶彰愍宫,附庸于此。在州东北二百六十里。户一千。
归化州,雄武军,上,刺史。本汉下洛县。元魏改文德县。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后唐太祖复武州,明宗又为毅州,潞王仍为武州。晋高祖割献于辽,改今名。有桑干河;会河川;爱阳川;炭山,又谓之陉头,有凉殿,承天皇后纳凉于此,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于此,唯松棚数陉而已;断云岭,极高峻,故名。州西北至西京四百五十里。统县一:
文德县。本汉女祁县地。元魏置。户一万。
可汗州,清平军,下,刺史。本汉潘县,元魏废。北齐置北燕郡,改怀戎县。隋废郡,属涿郡。唐武德中复置北燕州,县仍旧。贞观八年改妫州。五代时,奚王去诸以数千帐徙妫州,自别为西奚,号可汗州;太祖因之。有妫泉在城中,相传舜嫔二女于此。又有温泉、版泉、磨笄山、鸡鸣山、乔山、历山。统县一:
怀来县。本怀戎县,太祖改。户三千。
儒州,缙阳军,中,刺史。唐置。后唐同光二年隶新州。太宗改奉圣州,仍属。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统县一:
缙山县。本汉广宁县地。唐天宝中割妫川县置。户五千。
蔚州,忠顺军,上,节度。周职方,并州川曰沤夷,在州境飞狐县。赵襄子灭代;武灵王置代郡;项羽徙赵歇为代王;歇还赵,立陈余王代;汉韩信斩余,复置代郡;文帝初封代;皆此地。周宣帝始置蔚州,隋开皇中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至德二年改兴唐县。乾元元年仍旧。大中后,朱邪执宜为刺史,有功,赐姓名李国昌。子克用乞为留后,僖宗不许。广明初,攻败国昌,代北无备,太祖来攻,克之,俘掠居民而去。石晋献地,升忠顺军,后更武安军。统和四年入宋,寻复之,降刺史,隶奉圣州,升观察,复忠顺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县五:
灵仙县。唐置兴唐县,梁改隆化县,后唐同光初复置,晋改今名。户二万。
定安县。本汉东安阳县地,久废。后唐太祖伐刘仁恭,次蔚州,晨雾晦冥,占,不利深入,会雷电大作,燕军解去,即此。辽置定安县。西北至州六十里。户一万。
飞狐县。后周大象二年置广昌县于五龙城,即此。隋仁寿元年改名飞狐。相传有狐于紫荆岭食五粒松子,成飞仙,故云。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户五千。
灵丘县。汉置。后汉省。东魏复置,属灵丘郡。隋开皇中罢郡来属。大业初改隶代州。唐武德六年仍旧。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户三千。
广陵县。本汉延陵县。隋唐为镇州。后唐同光初分兴唐县置。石晋割属辽。东南至州四十里。户三千。
应州,彰国军,上,节度。唐武德中置金城县,后改应州。后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隶焉。辽因之。北龙首山,南雁门。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县三。
金城县。本汉阴馆县地,汉末废为阴馆城。隋大业末陷突厥。唐始置金城县,辽因之。户八千。
浑源县。唐置。有浑源川。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
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隶朔州,清宁中来属。户三千。
朔州,顺义军,下,节度。本汉马邑县地。元魏孝文帝始置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葛荣乱,废。高齐天保六年复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八年徙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改马邑郡。唐武德四年复朔州。辽升顺义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州一、县三。
鄯阳县。本汉定襄县地。建安中置新兴郡。元魏置桑干郡。高齐置招远县,郡仍旧。隋开皇三年罢郡,隶朔州。大业元年初名鄯阳县,辽因之。户四千。
宁远县。齐天保六年,于朔州西置招远县。唐乾元元年改今名,辽因之。有宁远镇。东至朔州八十里。户二千。
马邑县。汉置,属雁门郡。唐开元五年,析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倚郭置马邑县。南至朔州四十里。户三千。
武州,宣威军,下,刺史。赵惠王置武川塞。魏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统县一:
神武县。魏置。晋改新城。后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初隶朔州,后置州,并宁远为一县来属。户五千。
东胜州,武兴军,下,刺史。隋开皇七年置胜州。大业五年改榆林郡。唐贞观五年于南河地置决胜州,故谓此为东胜州。天宝七年又为榆林郡。乾元元年复为胜州。太祖神册元年破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州废。晋割代北来献,复置。兵事属西南面招讨司。统县二:
榆林县。
河滨县。
金肃州。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割燕民三百户,防秋军一千实之。属西南面招讨司。
河清军。西夏归辽,开直路以趋上京。重熙十二年建城,号河清军。徙民五百户,防秋兵一千人实之。属西南面招讨司。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辽史  卷四十二‧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  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余年。今奉诏修辽史,体与宋、金儗,其大明历不可少也。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得祖冲之法于外史。冲之之法,辽历之所从出也欤?国朝亦尝因之。以冲之法算,而至于辽更历之年,以起元数,是盖辽大明历。辽历因是固可补,然弗之补,史贵阙文也。外史纪其法,司天存其职,辽史志是足矣。作历象志。

大同元年,太宗皇帝自晋汴京收百司僚属伎术历象,迁于中京,辽始有历。先是,梁、唐仍用唐景福崇玄历。晋天福四年,司天监马重绩奏上乙未元历,号调元历,太宗所收于汴是也。穆宗应历十一年,司天王白、李正等进历,盖乙未元历也。圣宗统和十二年,可汗州刺史贾俊进新历,则大明历是也。高丽所志大辽古今录称统和十二年始颁正朔改历,验矣。大明历本宋祖冲之法,具见沈约宋书。具如左。
宋武帝大明六年,祖冲之上甲子元历法,未及施用,因名大明历。
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算外。
元法:五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五。
纪法: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
章岁:三百九十一。
章月:四千八百三十六。
章闰:一百四十四。
闰法:十二。
月法: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余数:二十万七千四十四。
岁余:九千五百八十九。
没分:三百六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一。
没法:五万一千七百六十一。
周天: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四。
虚分:万四百四十九。
行分法:二十三。
小分法:一千七百一十七。
通周:七十二万六千八百一十。
会周:七十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七。
通法: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七。
差率:三十九。
推朔术:
置入上元年数算外,以章月乘之,满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余。闰余二百四十七以上,其年有闰。以月法乘积月,满日法为积日,不尽为小余。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大余命以甲子,算外,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也。小余千八百四十九以上,其月大。
求次月:
加大余二十九,小余二千九十。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大余满六旬去之,命如前,次月朔也。
求弦望:
加朔大余七,小余千五百七,小分一。小分满四从小余,小余满日法从大余,命如前,上弦日也。又加得望,又加得下弦,又加得后月朔也。
推闰术:
以闰余减章岁,余满闰法得一月,命以天正,算外,闰所在也。闰有进退,以无中气为正。
推二十四气:
置入上元年数算外,以余数乘之,满纪法为积日,不尽为小余。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余。大余命以甲子,算外,天正十一月冬至日也。
求次气:
加大余十五,小余八千六百二十六,小分五。小分满六从小余,小余满纪法从大余,命如前,次气日也。
求土王用事:
加冬至大余二十七,小余万五千五百二十八,季冬土用事日也。又加大余九十一,小余万二千二百七十,次土用事日也。
推没术:
以九十乘冬至小余,以减没分,满没法为日,不尽为日余,命日以冬至,算外,没日也。
求次没:
加日六十九,日余三万四千四百四十二,余满没法从日,次没日也。日余尽为灭。
推日所在度术:
以纪法乘朔积日为度实,周天去之,余满纪法为积度,不尽为度余。命以虚一,次宿除之,算外,天正十一月朔夜半日所在度也。
求次月:
大月加度三十,小月加度二十九,入虚去度分。
求行分:
以小分法除度余,所得为行分,不尽为小分,小分满法从行分,行分满法从度。
求次日:
加一度。入虚去行分六,小分百四十七。
推月所在度术:
以朔小余乘百二十四为度余,又以朔小余乘八百六十为微分,微分满月法从度余,度余满纪法为度。以减朔夜半日所在,则月所在度。
求次月:
大月加度三十五,度余三万一千八百三十四,微分七万七千九百六十七,小月加度二十二,度余万七千二百六十一,微分六万三千七百三十六,入虚去度也。
迟疾历:
  月行度  损益率  盈缩积分  差法    一日 十四行分十三  益七十  盈初  五千三百四    二日 十四十一  益六十五  盈百八十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六  五千二百七十    三日 十四八  益五十七  盈三百五十五万七百六  五千二百一十九    四日 十四四  益四十七  盈五百五万八千三百八  五千一百五十一    五日 十三二十一  益三十四  盈六百二十九万七千八百五十七  五千六十六    六日 十三十七  益二十二  盈七百二十万二千六百九十一  四千九百八十一    七日 十三十一  益六  盈七百七十七万二千七百一十一  四千八百七十九    八日 十三五  损九  盈七百九十四万九百五十二  四千七百七十七    九日 十二二十二  损二十四  盈七百七十万七千四百一十五  四千六百七十五    十日 十二十六  损三十九  盈七百七万二千一百  四千五百七十三    十一日 十二十一  损五十二  盈六百三万五千七  四千四百八十八    十二日 十二八  损六十  盈四百六十六万三千一百  四千四百三十七    十三日 十二六  损六十五  盈三百九万三百三  四千四百三    十四日 十二四  损七十  盈百三十八万三千五百八十  四千三百六十九    十五日 十二五  益六十七  缩四十五万七千六十九  四千三百八十六    十六日 十二七  益六十二  缩二百二十三万七百五十五  四千四百二十    十七日 十二十  益五十五  缩三百八十七万五十四  四千四百七十一    十八日 十二十四  益四十四  缩五百三十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五  四千五百二十九    十九日 十二十九  益三十二  缩六百四十八万四百四  四千六百二十四    二十日 十三   益十九  缩七百三十一万六千六百八       二十一日 十三七  益四  缩七百八十一万七千九百九十六  四千八百一十一    二十二日 十二十二  损十一  缩七百九十一万七千六百七  四千九百一十三    二十三日 十三十九  损三十七  缩七百六十一万五千四百四十  五千一十五    二十四日 十四一  损三十九  缩六百九十万一千四百九十五  五千一百    二十五日 十四十六  损五十二  缩五百八十七万一千七百三十五  五千一百八十五    二十六日 十四十  损六十二  缩四百四十九万九千一百五十九  五千二百五十三    二十七日 十四十二  损六十七  缩二百八十五万七千七百三十二  五千二百八十七    二十八日 十四十  损七十四  缩百八万二千三百七十九  五千三百三十一   推入迟疾历术: 以通法乘朔积日为通实,通周去之,余满通法为日,不尽为日余。命日算外,天正十一 月朔夜半入历日也。
求次月: 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日余皆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历满二十七日,日余万四千六百 三十一,则去之。
求次日:加一日。
求日所在定度: 以夜半入历日余乘损益率,以损益盈缩积分,如差率而一,所得满纪法为度,不尽为度 余,以盈加缩减平行度及余为定度。益之或满法,损之或不足,以纪法进退。求度行分 如上法。求次日,如所入迟疾加之。虚去分,如上法。
阴阳历:
  [/td]  损益率
  兼数
[/tr]
一日
益十六

二日
益十五
十六
三日
益十四
三十一
四日
益十二
四十五
五日
益九
五十七
六日
益五
六十六
七日
益一
七十一
八日
损二
七十二
九日
损六
七十
十日
损十
六十四
十一日
损十三
五十四
十二日
损十五
四十一
十三日
损十六
二十六
十四日
损十六

推入阴阳历术: 置通实以会周去之,不满交数三十五万八千八百八十八半为朔入阳历分,各去之,为朔 入阴历分,各满通法得一日,不尽为日余。命日算外,天正十一月朔夜半入历日也。
求次月: 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日余皆二万七百七十九。历满十三日,日余万五千九百八十 七半,则去之。阳竟入阴,阴竟入阳。
求次日:加一日。
求朔望差: 以二千二十九乘朔小余,满三百三为日余,不尽倍之为小分,则朔差数也。加一十四日 ,日余二万一百八十六,小分百二十五。小分满六百六从日余,日余满通法为日,即望 差数也。又加之,后月朔也。
求合朔月食: 置朔望夜半入阴阳历及余,有半者去之,置小分三百三,以差数加之。小分满六百六从 日余,日余满通法从日,日满一历去之。命日算外,则朔望加时入历也。朔望加时入历 一日,日余四千一百九十八,小分四百二十八以下,十二日,日余万一千七百八十八, 小分四百八十一以上,朔则交会,望则月食。
求合朔月食定大小余: 令差数日余加夜半入迟疾历余,日余满通法从日,则朔望加时入历也。以入历余乘损益 率,以损益盈缩积分,如差法而一,以盈减缩加本朔望小余为定小余。益之或满法,损 之或不足,以日法进退日。
求合朔月食加时: 以十二乘定小余,满日法得一辰,命以子,算外,加时所在辰也。有余者四之,满日法 得一为少,二为半,三为太。又有余者三之,满日法得一为强,以强并少为少强,并半 为半强,并太为太强。得二者为少弱,以并少为半弱,并半为太弱,并太为一辰弱,以 前辰名之。
求月去日道度: 置入阴阳历余乘损益率,如通法而一,以损益兼数为定。定数十二而一为度。不尽四而 一,为少、半、太。又不尽者三而一,一为强,二为少弱,则月去日道数也。阳历在表 ,阴历在里。
测景漏刻中星数:
  二十四气  日中景  昼漏刻  夜漏刻  昏中星度  明中星度    冬至  一丈三尺  四十五  五十五  八十二行分二十一  二百八十三行分八    小寒  一丈二尺四寸三分  四十五六  五十四四  八十四  二百八十二六    大寒  一丈一尺二寸  四十六七  五十三二  八十六一  二百八十六    立春  九尺八寸  四十八四  五十一六  八十九三  二百七十七三    雨水  八尺一寸七分  五十五  四十九五  九十三  二百七十三七    惊蛰  六尺六寸七分  五十二九  四十七一  九十一  二百六十八二十    春分  五尺三寸七分  五十五五  四十四五  百二三  二百六十四三    清明  四尺二寸五分  五十八一  四十一九  百六二十一  二百五十九八    谷雨  二尺二寸六分  六十四  三十九六  百一十一三  二百五十四四    立夏  二尺五寸三分  六十二四  三十七六  百一十四十八  二百五十一七    小满  一尺九寸九分  六十三九  二十六一  百一十七十二  二百四十八十七    芒种  一尺六寸九分  六十四八  二十五二  百一十九四  二百四十七二    夏至  一尺五寸  六十五  三十五  百一十九十二  二百四十六十七    小暑  一尺六寸九分  六十四八分  三十五一  百一十九四  二百四十七一    大暑  一尺九寸九分  六十三九  三十六一  百一十七十二  二百四十八十七    立秋  二尺五寸三分  六十二四  三十七六  百一十四十八  二百五十一十一    处暑  三尺二寸六分  六十四  三十九六  百一十一二  二百五十四四    白露  四尺二寸五分  五十八一  四十一九  百六二十一  二百五十九八    秋分  五尺三寸七分  五十五五  四十四五  百二三  二百六十四三    寒露  六尺六寸七分  五十二九  四十七一  九十七九  二百六十八二十    霜降  八尺一寸七分  五十五  四十九五  九十三  二百七十三七    立冬  九尺八寸  四十八四  五十一六  八十九三  二百七十七三    小雪  一丈一尺二寸  四十六七  五十三三  八十六一  二百八十六    大雪  一丈二尺四寸三分  四十五六  五十四四  八十四  二百八十二六   求昏明中星:
各以度数如夜半日所在,则中星度。
推五星术:
木率:千五百七十五万三千八十二。
火率:三千八十万四千一百九十六。
土率:千四百九十三万三百五十四。
金率:二千三百六万一十四。
水率:四百五十七万六千二百四。
推五星术:
置度实各以率去之,余以减率,其余,如纪法而一,为入岁日,不尽为日余,命以天正朔,算外,星合日。
求星合度:
以入岁日及余从天正朔日积度及余,满纪法从度,满三百六十余度分则去之,命以虚一,算外,星合所在度也。
求星见日:
以术伏日及余加星合日及余,余满纪法从日,命如前,见日也。
求星见度:
以术伏度及余加星合度及余,余满纪法从度,入虚去度分,命如前,星见度也。
行五星法:
以小分法除度余,所得为行分,不尽为小分,及日加所行分,满法从度,留者因前,逆则减之、伏不尽度。从行入虚,去行分六,小分百四十七,逆行出虚,则加之。
木星:初与日合,伏,十六日,日余万七千八百三十二,行二度,度余三万七千五百四,晨见东方。从,日行四分,百一十二日行十九度十一分。留,二十八日。逆,日行三分,八十六日退十一度五分。又留二十八日。从,日行四分,百一十二日,夕伏西方,日度余如初。一终三百九十八日,日余三万五千六百六十四,行三十三度,度余二万五千二百一十五。
火星:初与日合,伏,七十二日,日余六百八,行五十五度,度余二万八千八百六十五,晨见东方。从,疾,日行十七分,九十二日行六十八度。小迟,日行十四分,九十二日行五十六度。大迟,日行九分,九十二日行三十六度。留,十日。逆,日行六分,六十四日退十六度十六分。又留,十日。从,迟,日行九分,九十二日。小疾,日行十四分,九十二日。大疾,日行十七分,九十二日。夕伏西方,日度余如初。一终七百八十日,日余千二百一十六,行四百一十四度,度余三万二百五十八,除一周,定行四十九度,度余万九千八百九。
土星:初与日合,伏,十七日,日余千三百七十八,行一度,度余万九千三百三十三,晨见东方,行顺,日行二分,八十四日行七度七分。留,三十三日。行逆,日行一分,百一十日退四度十八分。又留,三十三日。从,日行二分,八十四日,夕伏西方,日度余如初。一终三百七十八日,日余二千七百五十六,行十二度,度余三万一千七百九十八。
金星:初与日合,伏,三十九日,日余三万八千一百二十六,行四十九度,度余三万八千一百二十六,夕见西方。从,疾,日行一度五分,九十二日行百十二度。小迟,日行一度四分,九十二日行百八度。大迟,日行十七分,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六分。留,九日。迟,日行十六分,九日退六度六分,夕伏西方。伏五日,退五度,而与日合。又五日退五度,而晨见东方。逆,日行十六分,九日。留,九日。从,迟,日行十七分,四十五日。小疾,日行一度四分,九十二日。大疾,日行一度五分,九十二日。晨伏东方,日度余如初。一终五百八十三日,日余三万六千七百六十一,行星如之。除一周,定行二百十八度,度余二万六千三百一十三。合二百九十一日,日余三万八千一百二十六,行星亦如之。
水星:初与日合,伏,十四日,日余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五,行三十度,度余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五,夕见西方。从,疾,日行一度六分,二十三日行二十九度。迟,日行二十分,八日行六度二十二分。留,二日。迟,日行十一分,二日退二十二分,夕伏西方。伏八日,退八度,而与日合。又八日退八度,晨见东方。逆,日行十一分,二日。留,二日。从,迟,日行二十分,八日。疾,日行一度六分,二十三日。晨伏东方,日度余如初。一终百一十五日,日余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九,行星如之。一合五十七日,日余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五,行星亦如之。
上元之岁,岁在甲子,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日月五星聚于虚度之初,阴阳迟疾并自此始。
梁武帝天监三年,冲之子上疏,论何承天历乖谬不可用。九年正月,诏用祖冲之所造甲子元历颁朔。陈氏因梁,亦用祖冲之历。至辽,圣宗以贾俊所进新历,因宋大明旧号行之。金曰重修大明历。传至皇元亦曰重修大明历。及改授时历,别立司天监存肄之,每岁甲子冬至重修其法。书在太史院,禁莫得闻。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辽史  卷四十三‧志第十三  历象志中  闰考
月度不足,是生朔虚;天行有余,是为气盈。盈虚相悬,岁月乃牉。积牉而差,寒暑互易,百谷不成,庶政不明。圣人验以斗柄,准以岁星,爰立闰法,信治百官。是故闰正而月正,月正而岁正。岁月既正,颁令考绩,无有不时。国史正岁年以叙事,莫重于此。
辽始征历梁、唐。入晋之后,奄有帝制,乙未、大明,历法再变。穆宗应历六年,周用显德钦天历;十年,宋用建隆应天历。景宗乾亨四年,宋用乾元历。圣宗统和十九年,宋用仪天历;太平元年,宋用崇天历。道宗清宁十年,宋用明天历;大康元年,宋用奉元历;大安七年,宋用观天历。天祚皇帝乾统六年,宋用纪元历。五代历三变,宋凡八变,辽终始再变。历法不齐,故定朔置闰,时有不同,览者惑焉。作闰考。
   年
  正
  二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首缺五闰
太祖神册五年
               闰
耶律俨
陈大任
                    天赞二年
         梁闰
                          缺一闰
太宗天显三年
                     闰

              六年
            闰


                       九年


大任

                                   十一年
                              闰

大任

     会同二年
            闰

大任

                       缺一闰
七年
                                 闰

大任
   大同元年
                  闰
俨大任
高丽十年七月
                 缺再闰
穆宗应历三年
                                      五年
                        闰

大任
           八年
                  闰

大任
                 十一年
      闰

大任

                             十三年
                                 宋闰
   十六年
                     闰

大任

              十九年
            宋闰
                       景宗保宁四年
   闰

大任

                                六年
                           宋闰
        九年
                  宋闰
                 乾亨二年
      闰

大任

                             四年
                                 宋闰
   圣宗统和三年[五]
                        宋闰
           六年
            闰

大任
                       九年
   闰

大任 宋
高丽
                                十一年
                           宋闰
高丽
        十四年
                  闰
大任

                 十七年
      宋闰
                             十九年
                              闰

大任
宋闰

   二十二年
                        闰
大任

           二十五年
            宋闰
                       二十八年
   宋闰
                                闰泰元年
                           宋闰
        四年
               宋闰
                    七年
         宋闰
                          九年
   闰

                           宋闰

   太平三年
                        闰


           六年
            宋闰
                       九年
   宋闰
                                十一年
                           闰

大任 宋
高丽
        兴宗重熙三年
               宋闰
                    六年
         闰


                          八年
                                 闰


高丽
   十一年
                        闰


           十四年
            闰


                       十七年



高丽
                                   十九年
                              闰


高丽
     二十二年
                  闰


                 道宗清宁二年
      闰


                             四年
                                 闰


   七年
                     宋闰
              十年
            宋闰
                       咸雍三年
      宋闰
                             五年
                              闰
大任

     八年
                  闰


                 大康元年
         闰

大任

                          三年
宋闰来年正月,异。
                                 闰

   六年
                        宋闰
           九年
               闰

大任

                    大安四年
                                 闰

大任 宋
高丽
   七年
                     宋闰
              十年
         闰
大任

                          寿昌三年
   宋闰
                                五年
                        闰

大任

           天祚乾统二年
               闰

大任

                    五年
   宋闰
                                七年
                           宋闰
        十年
                  闰

大任
宋闰

              天庆三年
         闰

大任

                          六年


大任

                                   八年
                        闰

大任

           保大元年
            宋闰
                       四年
      闰

大任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辽史  卷四十五‧志第十五  百官志一  官生于职,职沿于事,而名加之。后世沿名,不究其实。吏部一太宰也,为大司徒,为尚书,为中书,为门下。兵部一司马也,为大司马,为太尉,为枢密使。沿古官名,分今之职事以配之,于是先王统理天下之法,如治丝而棼,名实淆矣。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初,太祖分迭剌夷离堇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宰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辽官制者不可不辨。
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朝廷之上,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
北面
北面朝官
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
  
北院枢密使。
   知北院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北院枢密副使。
   知北院枢密副使事。
   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签书北枢密院事。
     北院都承旨。
     北院副承旨。
     北院林牙。
     知北院贴黄。
     给事北院知圣旨头子事。
     掌北院头子。
     北枢密院敞史。
     北院郎君。
     北枢密院通事。
     北院掾史。
  北枢密院中丞司。
     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总知中丞司事。
     北院左中丞。
     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北院侍御。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
   南院枢密使。
   知南院枢密使事。
   知南院枢密事。
   南院枢密副使。
   知南院枢密副使事。
   同知南院枢密使事。
   签书南枢密院事。
     南院都承旨。
     南院副承旨。
     南院林牙。
     知南院贴黄。
     给事南院知圣旨头子事。
     掌南院头子。
     南枢密院敞史。
     南院郎君。
     南枢密院通事。
     南院掾史。
  南枢密院中丞司。
     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总知中丞司事。
     南院左中丞。
     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南院侍御。
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皇族四帐世预其选。
   北府左宰相。
   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国舅五帐世预其选。
   南府左宰相。
   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北院大王。初名迭剌部夷离堇,太祖分北、南院,太宗会同元年改夷离堇为大王。
   知北院大王事。
   北院太师。
   北院太保。
   北院司徒。
   北院司空。
     北院郎君。
  北院都统军司。掌北院从军之政令。
     北院统军使。
     北院副统军使。
     北院统军都监。
  北院详稳司。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
     北院详稳。
     北院都监。
     北院将军。
     北院小将军。
  北院都部署司。掌北院部族军民之事。
     北院都部署。
     北院副部署。
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南院大王。
   知南院大王事。
   南院太师。
   南院太保。天庆八年,省南院太保。
   南院司徒。
   南院司空。
     南院郎君。
  南院都统军司。掌南院从军之政令。
     南院统军使。
     南院副统军使。
     南院统军都监。
  南院详稳司。掌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
     南院详稳。
     南院都监。
     南院将军。
     南院小将军。
  南院都部署司。掌南院部族军民之事。
     南院都部署。
     南院副部署。
宣徽北院。太宗会同元年置,掌北院御前祗应之事。
   北院宣徽使。
   知北院宣徽事。
   北院宣徽副使。
   同知北院宣徽事。
宣徽南院。会同元年置,掌南院御前祗应之事。
   南院宣徽使。
   知南院宣徽事。
   南院宣徽副使。
   同知南院宣徽事。
大于越府。无职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辽国尊官,犹南面之有三公。太祖以遥辇氏于越受禅。终辽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耶律曷鲁、屋质、仁先,谓之三于越。
   大于越。
大惕隐司。太祖置,掌皇族之政教。兴宗重熙二十一年,耶律义先拜惕隐,戒族人曰:‘国家三父房最为贵族,凡天下风化之所自出,不孝不义,虽小不可为。’其妻晋国长公主之女,每见中表,必具礼服。义先以身率先,国族化之。辽国设官之实,于此可见。太祖有国,首设此官,其后百官择人,必先宗姓。
   惕隐。亦曰梯里已。
   知惕隐司事。
   惕隐都监。
夷离毕院。掌刑狱。
   夷离毕。
   左夷离毕。
   右夷离毕。
   知左夷离毕事。
   知右夷离毕事。
     敞史。
     选底。掌狱。
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
   北面都林牙。
   北面林牙承旨。
   北面林牙。
   左林牙。
   右林牙。
敌烈麻都司。掌礼仪。
   敌烈麻都。
   总知朝廷礼仪。
   总礼仪事。
文班司。所掌未详。
   文班太保。
   文班林牙。
     文班牙署。
     文班吏。
阿札割只。所掌未详。遥辇故官,后并枢密院。
   阿札割只。
     北面御帐官
三皇圣人也,当淳朴之世,重门击柝,犹严于待暴客。辽之先世,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毡车为营,硬寨为宫,御帐之官不得不谨。出于贵戚为侍卫,着帐为近侍,北南部族为护卫,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番宿为宿直。奉宸以司供御,三班以肃会朝,硬寨以严晨夜。法制可谓严密矣。考其凡如左。
侍卫司。掌御帐亲卫之事。
  
   侍卫太师。
   侍卫太保。
   侍卫司徒。
   侍卫司空。
     侍卫。
  近侍局。
     近侍直长。
     近侍。
     近侍小底。
  近侍详稳司。
     近侍详稳。
     近侍都监。
     近侍将军。
     近侍小将军。
北护卫府。掌北院护卫之事。皇太后宫有左右护卫。
   北护卫太师。
   北护卫太保。
   北护卫司徒。
  总领左右护卫司。
     总领左右护卫。
   左护卫司。
     左护卫太保。
     左护卫。
   右护卫司。
     右护卫太保。
     右护卫。
南护卫府。掌南院护卫之事。
   南护卫太师。
   南护卫太保。
   南护卫司徒。
  总领左右护卫司。
     总领左右护卫。
   左护卫司。
     左护卫太保。
     左护卫。
   右护卫司。
     右护卫太保。
     右护卫。
  奉宸司。掌供奉宸御之事。
   官名未详。
     奉宸。
  三班院。掌左、右、寄班之事。
   左班都知。
   右班都知。
   寄班都知。
     三班院祗候。
  宿卫司。专掌宿卫之事。
   总宿卫事。亦曰典宿卫事。
   总知宿卫事。
   同掌宿卫事。
     宿卫官。
   禁卫局。
     总禁卫事。
     禁卫长。
  宿直司。掌轮直官员宿直之事。皇太后宫有宿直官。
   宿直详稳。
   宿直都监。
   宿直将军。
   宿直小将军。
     宿直官。
     宿直护卫。
硬寨司。掌禁围枪寨、下铺、传铃之事。
   硬寨太保。
皇太子惕隐司。掌皇太子宫帐之事。
   皇太子惕隐。
     北面着帐官
古者刑人不在君侧。叛逆家属没为着帐,执事禁卫,可为寒心。此辽世所以多变起肘掖欤。
着帐郎君院。遥辇痕德堇可汗以蒲古只等三族害于越室鲁,家属没入瓦里。应天皇太后知国政,析出之,以为着帐郎君、娘子,每加矜恤。世宗悉免之。其后内族、外戚及世官之家犯罪者,皆没入瓦里。人户益众,因复故名。皇太后、皇太妃帐,皆有着帐诸局。
  
   着帐郎君节度使。
   着帐郎君司徒。
祗候郎君班详稳司。
   祗候郎君班详稳。
   祗候郎君直长。
   祗候郎君闸撒狘。
     祗候郎君。
     祗候郎君拽剌。
左祗候郎君班详稳司。
   左祗候郎君班详稳。
   左祗候郎君直长。
   左祗候郎君闸撒狘。
     左祗候郎君。
     左祗候郎君拽剌。
右祗候郎君班详稳司。
   右祗候郎君班详稳。
   右祗候郎君直长。
   右祗候郎君闸撒狘。
     右祗候郎君。
     右祗候郎君拽剌。
  笔砚局。
     笔砚祗候郎君。
     笔砚吏。
  牌印局。
     牌印郎君。
  裀褥局。
     裀褥郎君。
  灯烛局。
     灯烛郎君。
  床幔局。
     床幔郎君。
  殿幄局。
     殿幄郎君。
  车舆局。
     车舆郎君。
  御盏局。
     御盏郎君。
  本班局。
     本班郎君。
  皇太后祗应司。
     领皇太后诸局事。
     知皇太后宫诸司事。
  皇太妃祗应司。
  皇后祗应司。
  近位祗应司。
  皇太子祗应司。
  亲王祗应司。
着帐户司。本诸斡鲁朵户析出,及诸色人犯罪没入。凡御帐、皇太后、皇太妃、皇后、皇太子、近位、亲王祗从、伶官,皆充其役。
   着帐节度使。
   着帐殿中。
  承应小底局。
     笔砚小底。
     寝殿小底。
     佛殿小底。
     司藏小底。
     习马小底。
     鹰坊小底。
     汤药小底。
     尚饮小底。
     盥漱小底。
     尚膳小底。
     尚衣小底。
     裁造小底。
     北面皇族帐官
肃祖长子洽慎之族在五院司;叔子葛剌、季子洽礼及懿祖仲子帖剌、季子袅古直之族皆在六院司。此五房者,谓之二院皇族。玄祖伯子麻鲁无后,次子岩木之后曰孟父房;叔子释鲁曰仲父房;季子为德祖,德祖之元子是为太祖天皇帝,谓之横帐;次曰剌葛,曰迭剌,曰寅底石,曰安端,曰苏,皆曰季父房。此一帐三房,谓之四帐皇族。二院治之以北、南二王,四帐治之以大内惕隐,皆统于大惕隐司。
大内惕隐司。掌皇族四帐之政教。
  大内惕隐。
   知大内惕隐事。
   大内惕隐都监。
大横帐常衮司。掌太祖皇帝后九帐皇族之事。
   横帐常衮。亦曰横帐敞稳。
   横帐太师。
   横帐太保。
   横帐司空。
   横帐郎君。
   横帐知事。
孟父族帐常衮司。掌蜀国王岩木房族之事。
仲父族帐常衮司。掌隋国王释鲁房族之事。
季父族帐常衮司。掌德祖皇帝三房族之事。
四帐都详稳司。掌四帐军马之事。
   都详稳。
   都监。
   将军。本名敞史。
   小将军。
  横帐详稳司。
  孟父帐详稳司。
  仲父帐详稳司。
  季父帐详稳司。
舍利司。掌皇族之军政。
   舍利详稳。
   舍利都监。
   舍利将军。
   舍利小将军。
     舍利。
     梅里。
亲王国。官制未详。
     王府近侍。
     王府祗候。
大东丹国中台省。太祖天显元年置,乾亨四年圣宗省。
   左大相。
   右大相。
   左次相。
   右次相。
王子院。掌王子各帐之事。
   王子太师。
   王子太保。
   王子司徒。
   王子司空。
     王子班郎君。
驸马都尉府。掌公主帐宅之事。
   驸马都尉。
     北面诸帐官
辽太祖有帝王之度者三:代遥辇氏,尊九帐于御营之上,一也;灭渤海国,存其族帐,亚于遥辇,二也;并奚王之众,抚其帐部,拟于国族,三也。有英雄之智者三:任国舅以耦皇族,崇乙室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遥辇是已。观北面诸帐官,可以见之矣。
遥辇九帐大常衮司。掌遥辇洼可汗、阻午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耶澜可汗、巴剌可汗、痕德堇可汗九世宫分之事。太祖受位于遥辇,以九帐居皇族一帐之上,设常衮司以奉之,有司不与焉。凡辽十二宫、五京,皆太祖以来征讨所得,非受之于遥辇也。其待先世之厚,蔑以加矣。辽俗东向而尚左,御帐东向,遥辇九帐南向,皇族三父帐北向。东西为经,南北为纬,故谓御营为横帐云。
  大常衮。亦曰敞稳。
   遥辇太师。
   遥辇太保。
   遥辇太尉。
   遥辇司徒。
   遥辇司空。
   遥辇侍中。一作世烛。太宗会同元年置。
     敞史。
     知事。
  遥辇帐节度使司。
   节度使。
   节度副使。
  遥辇纠详稳司。
   遥辇纠详稳。
   遥辇纠都监。
   遥辇纠将军。
   遥辇纠小将军。
  遥辇克。官名未详。
大国舅司。掌国舅乙室已、拔里二帐之事。太宗天显十年,合皇太后二帐为国舅司;圣宗开泰三年,又并乙室已、拔里二司为一帐。
   乙室已国舅大翁帐常衮。一作敞稳。
   乙室已国舅小翁帐常衮。
   拔里国舅大父帐常衮。
   拔里国舅少父帐常衮。
   国舅太师。
   国舅太保。
   国舅太尉。
   国舅司徒。
   国舅司空。
     敞史。太宗会同元年,改郎君为敞史。
     知事。
  国舅乙室已大翁帐详稳司。
   国舅详稳。
   国舅都监。
   国舅本族将军。
   国舅本族小将军。兴宗重熙五年,枢密院奏,国舅乙室已小翁帐敞史,准大横帐及国舅二父帐,改为将军。
  国舅乙室已小翁帐详稳司。
  国舅拔里大父帐详稳司。
  国舅拔里少父帐详稳司。
  国舅夷离毕司。
   国舅夷离毕。
   国舅左夷离毕。
   国舅右夷离毕。
     敞史。
  国舅帐克。
国舅别部。世宗置。
   官制未详。
     国舅别部敞史。圣宗太平八年,见国舅别部敞史萧塔葛。
渤海帐司。官制未详。
   渤海宰相。
   渤海太保。
   渤海挞马。
  渤海近侍详稳司。
奚王府。
乙室王府。 并见部族官。
     北面宫官
辽建诸宫斡鲁朵,部族、蕃户,统以北面宫官。具如左。
诸行宫都部署院。总契丹汉人诸行宫之事。
   诸行宫都部署。
   知行宫诸部署司事。
   诸行宫副部署。
   诸行宫判官。
契丹行宫都部署司。总行在行军诸斡鲁朵之政令。
   契丹行宫都部署。
   知契丹行宫都部署事。
   契丹行宫副部署。
   契丹行宫判官。
行宫诸部署司。掌行在诸宫之政令。
   行宫都部署。
   行宫副部署。
   行宫部署判官。
十二宫职名总目:
某宫。
   某宫使。
   某宫副使。
   某宫太师。
   某宫太保。
   某宫侍中。太宗会同元年置,亦曰世烛。
  某宫都部署司。掌本宫契丹军民之事。
   某宫都部署。
   某宫副部署。
   某宫判官。
  某宫提辖司。官制未详。
  某宫马群司。
   侍中。
   敞史。
  某石烈。石烈,县也。
   夷离堇。本名弥里马特本,改辛衮,会同元年升。
   麻普。本名达剌干,会同元年改。
     牙书。会同元年置。
  某瓦里。内族、外戚、世官犯罪,没入瓦里。
     抹鹘。
  某抹里。
     闸撒狘。
  某得里。官名未详。
太祖弘义宫。
太祖弘义宫。
太宗永兴宫。
世宗积庆宫。
应天皇太后长宁宫。
穆宗延昌宫。
景宗彰愍宫。
承天皇太后崇德宫。
圣宗兴圣宫。
兴宗延庆宫。
道宗太和宫。
天祚永昌宫。
孝文皇太弟敦睦宫。
文忠王府。
     已上十二宫一府,部署、提辖、石烈、瓦里、抹里、得里等,并见营卫志。
押行宫辎重夷离毕司。掌诸宫巡幸扈从辎重之事。
   夷离毕。
     敞史。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辽史  卷四十六‧志第十六  百官志二  北面部族官
  部族,详见营卫志。设官之制具如左。
部族职名总目:
大部族。
   某部大王。本名夷离堇。
   某部左宰相。
   某部右宰相。
   某部太师。
   某部太保。
   某部太尉。
   某部司徒。本名惕隐。
  某部节度使司。
   某部节度使。
   某部节度副使。
   某部节度判官。
  某部族详稳司。
   某部族详稳。
   某部族都监。
   某部族将军。
   某部族小将军。
  某石烈。
   某石烈夷离堇。
   某石烈麻普。亦曰马步,本名石烈达剌干。
     某石烈牙书。
  某弥里。弥里,乡也。
     辛衮。本曰马特本。
小部族。
小部族。
  某部族司徒府。
   某部族司徒。
   某部族司空。
  某部族节度使司。
  某部族详稳司。
  某石烈。
   令稳。
   麻普。
   牙书。
  某弥里。
     辛衮。
五院部。有知五院事,在朝曰北大王院。
六院部。有知六院事,在朝曰南大王院。
乙室部。在朝曰乙室王府。有乙室府迪骨里节度使司。
奚六部。在朝曰奚王府。有二常衮,有二宰相,又有吐里太尉,有奚六部汉军详稳,有奚拽剌详稳,有先离挞览官。
    已上四大王府,为大部族。
品部。
楮特部。
乌隗部。
突吕不部。
突举部。
涅剌部。
遥里部。
伯德部。
堕瑰部。
楚里部。
奥里部。
南克部。
北克部。
突吕不室韦部。
涅剌拏古部。
迭剌迭达部。
乙室奥隗部。
楮特奥隗部。
品达鲁虢部。
乌古涅剌部。
图鲁部。
撒里葛部。
窈爪部。
耨碗爪部。
讹仆括部。
特里特勉部。
稍瓦部。
曷术部。
隗衍突厥部。
奥衍突厥部。
涅剌越兀部。
奥衍女直部。
乙典女直部。
斡突碗乌古部。
迭鲁敌烈部。
大黄室韦部。
小黄室韦部。二黄室韦闼林,改为仆射。
术哲达鲁虢部。
梅古悉部。
颉的部。
匿讫唐古部。
北唐古部。
南唐古部。
鹤剌唐古部。
河西部。
北敌烈部。
薛特部。
伯斯鼻骨部。
达马鼻骨部。
五国部。
    已上四十九节度,为小部族。
     北面坊场局冶牧厩等官
辽始祖涅里究心农工之事,太祖尤拳拳焉,畜牧畋渔固俗尚也。坊场牧厩,设官如左。
诸坊职名总目:
   某坊使。
   某坊副使。
  某坊详稳司。
   某坊详稳。
   某坊都监。
鹰坊。
铁坊。
五坊。未详。
八坊。内有军器坊,余未详。
     已上坊官。
围场。
   围场都太师。
   围场都管。
   围场使。
   围场副使。
     已上场官。
局官职名总目:
   某局使。
   某局副使。
客省局。
器物局。
太医局。
医兽局。有四局都林牙。
     已上局官。
五冶。未详。
   太师。
     已上冶官。
群牧职名总目:
某路群牧使司。
   某群太保。
   某群侍中。
   某群敞史。
总典群牧使司。
   总典群牧部籍使。
   群牧都林牙。
某群牧司。
   群牧使。
   群牧副使。
西路群牧使司。
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
浑河北马群司。
漠南马群司。
漠北滑水马群司。
牛群司。
     已上群牧官。
尚厩。
   尚厩使,
   尚厩副使。
飞龙院。
   飞龙使。
   飞龙副使。
总领内外厩马司。
   总领内外厩马。
     已上诸厩官。
监鸟兽详稳司职名总目:
   监某鸟兽详稳。
   监某鸟兽都监。
     监某鸟。
     监某兽。
监鹿详稳司。
监雉。
     已上监养鸟兽官。
     北面军官
辽宫帐、部族、京州、属国,各自为军,体统相承,分数秩然。雄长二百余年,凡以此也。考其可知者如左。
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太子、亲王总军政。
   天下兵马大元帅。
   副元帅。
大元帅府。大臣总军马之政。
   大元帅。
   副元帅。
都元帅府。大将总军马之事。
   兵马都元帅。
   副元帅。
   同知元帅府事。
便宜从事府。亦曰便宜行事。
   便宜从事。
大详稳司。
   大详稳。
   都监。
   将军。
   小将军。
   军校。
   队帅。
东都省。分掌军马之政。
   东都省太师。
西都省。分掌军马之政。
   西都省太师。
大将军府。各统所治军之政令。
   大将军。
   上将军。
   将军。
   小将军。
护军司。
   护军司徒。
卫军司。
   卫军司徒。
诸路兵马统署司。
   诸路兵马都统署。
   诸路兵马副统署。
左皮室详稳司。
右皮室详稳司。
北皮室详稳司。
南皮室详稳司。太宗选天下精甲三十万为皮室军。初,太祖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余人,置为腹心部,耶律老古以功为右皮室详稳。则皮室军自太祖时已有,即腹心部是也。太宗增多至三十万耳。
黄皮室军详稳司。黄皮室,属国名。
属珊军详稳司。应天皇太后置,军二十万。选蕃汉精兵,珍美如珊瑚,故名。
舍利军详稳司。统皇族之从军者,横帐、三父房属焉。
北王府舍利军详稳司。五院皇族属焉。
南王府舍利军详稳司。六院皇族属焉。
禁军都详稳司。掌禁卫诸军之事。
各部族舍利司。掌各部族子弟之军政。
郎君军详稳司。掌着帐郎君之军事。
拽剌军详稳司。走卒谓之拽剌。
旗鼓拽剌详稳司。掌旗鼓之事。
千拽剌详稳司。
猛拽剌详稳司。
墨离军详稳司。
炮手军详稳司。掌飞炮之事。
弩手军详稳司。掌强弩之事。
铁林军详稳司。
大鹰军详稳司。
鹰军详稳司。
鹘军详稳司。大、小鹘军,即二室韦军号。
凤军详稳司。
龙军详稳司。
飞龙军详稳司。
虎军详稳司。
熊军详稳司。
左铁鹞子军详稳司。
右铁鹞子军详稳司。
龙卫军详稳司。
威胜军详稳司。
天云军详稳司。
特满军详稳司。
敌烈军详稳司。
敌烈皮室详稳司。
肴里奚军详稳司。
涅哥奚军详稳司。
渤海军详稳司。
女古烈详稳司。
奚王南克军详稳司。 诸帐并有克官为长,余同详稳司。
奚王北克军详稳司。
国舅帐克军。
三克军。
频必克军。
九克军。
十二行纠军。 诸纠并有司徒,余同详稳司。
各宫分纠军。
遥辇纠军。
各部族纠军。
群牧二纠军。
怨军八营都详稳司。天祚天庆六年,命秦晋王淳募辽东饥民,得二万余人,谓之怨军。及淳僭位,改号常胜军。
前宜营。 八营皆以所募州名为号。
后宜营。
前锦营。
后锦营。
干营。
显营。
干显大营。
岩州营。
     北面边防官
辽境东接高丽,南与梁、唐、晋、汉、周、宋六代为劲敌,北邻阻卜、术不姑,大国以十数;西制西夏、党项、吐浑、回鹘等,强国以百数。居四战之区,虎踞其间,莫敢与撄,制之有术故尔。观于边防之官,太祖、太宗之雄图见矣。
诸军都虞候司。
   都虞候。
奚王府。见部族官。
大惕隐司。见帐官。
大国舅司。
大常衮司。
五院司。见部族官。
六院司。
沓温司。未详。
     已上上京路诸司,控制诸奚。
诸部署职名总目:
   某兵马都部署。
   某兵马副部署。
   某兵马都监。
   某都部署判官。
诸指挥使职名总目:
   某军都指挥使。
   某军副指挥使。
   某军都监。
诸统军使职名总目:
   有都统军使、副使、都监等官。
东京兵马都部署司。
契丹、奚、汉、渤海四军都指挥使司。
  契丹奚军都指挥使司。
  奚军都指挥使司。
  汉军都指挥使司。
  渤海军都指挥使司。
东京都统军使司。
东京都详稳司。
保州都统军司。
汤河详稳司。亦曰南女直汤河司。
杓窊司。未详。
金吾营。属南面。
铜州北兵马指挥使司。
涞州南兵马指挥使司。
     已上辽阳路诸司,控扼高丽。
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一作都监署司。
黄龙府铁骊军详稳司。
咸州兵马详稳司。有知咸州路兵马事、同知咸州路兵马事、咸州纠将。
东北路都统军使司。有掌法官,道宗大安六年置。
     已上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
南京都元帅府。本南京兵马都总管府,兴宗重熙四年改。有都元帅、大元帅。
南京兵马都总管府。属南面。有兵马都总管,有总领南面边事,有总领南面军务,有总领南面戍兵等官。
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司。属南面。
侍卫控鹤都指挥使司。属南面。
燕京禁军详稳司。
南京都统军司。又名燕京统军司。圣宗统和十二年复置南京统军都监。
牛栏都统领司。
   都统领。
   副统领。
距马河戍长司。圣宗开泰七年,沿距马河宋界东西七百余里,特置戍长一员巡察。
     戍长。
监军寨统领司。
石门统领司。
南皮室军详稳司。
北皮室军详稳司。
猛拽剌详稳司。
管押平州甲马司。
   管押平州甲马。
     已上南京诸司,并隶元帅府,备御宋国。
西南面安抚使司。
   西南面安抚使。
西南面都招讨司。太祖神册元年置。亦曰西南路招讨司。
   西南面招讨使。
西南边大详稳司。
西南路详稳司。
西南面五押招讨司。
   五押招讨大将军。
西南路巡察司。又有西南巡边官。
  西南路巡察将军。
西南面巡检司。
   西南面巡检。
   西南面同巡检。
西南面拽剌详稳司。
山北路都部署司。又有知山北道边境事官。
金肃军都部署司。
南王府。见北面朝官。
北王府。
乙室王府。
山金司。一作山阴司。置在金山之北。
     已上西京诸司,控制西夏。
西北路招讨使司。有知西路招讨事,有监军。
西北路管押详稳司。
西北路总领司。有总领西北路军事官。
领西北路十二班军使司。
契丹军详稳司。
吐浑军详稳司。
述律军详稳司。
禁军详稳司。
奚王府舍利军详稳司。
大室韦军详稳司。
小室韦军详稳司。
北王府军详稳司。
特满军详稳司。
群牧军详稳司。
宫分军详稳司。
西北路金吾军。属南面。
西北路兵马都部署司。
西北路阻卜都部署司。
西北路统军司。
西北路戍长司。
西北路禁军都统司。
西北部镇抚司。兼掌西北诸部军民。有镇抚西北部事官。
西北路巡检司。
黑水河提辖司。在中京黔州置。
     已上西北路诸司,控制诸国。
东北路兵马详稳司。亦曰东北面详稳司。
东北路监军马司。有东北路监军马使,有管押东北路军马事官。
东北路女直详稳司。
北女直兵马司。在东京辽州置。
     已上东北路诸司。
东路兵马都总管府。有东路兵马都总管,有同知东路兵马事官。
东路都统军使司。
遥里等十军都详稳司。
  遥里军诸详稳司。未详。
九水诸夷安抚使。
     已上东路诸司。
西南面节制司。有节制西南诸军事。
西南面都统军司。
     已上西南边诸司。
山西兵马都统军司。
西路招讨使司。
西边大详稳司。
四蕃都军所。圣宗统和四年置,授李继冲。
夏州管内蕃落使。圣宗统和四年置,授李继迁。
倒塌岭节度使司。
倒塌岭统军司。
塌西节度使司。
塌母城节度使司。
     已上西路诸司。
     北面行军官
辽行军官,枢密、都统、部署之司,上下相维,先锋、两翼严重,中军于远探侦候为尤谨,临阵委重于监战。司存有常,秩然整暇,所以为制胜之道也。
行枢密院。有左、右林牙,有参谋。
行军都统所。有监军,有行军诸部都监,有监战。
   行军都统。
   行军副都统。
   行军都监。
行军都押司。有都押官、副押官。
行军都部署司。
先锋使司。
先锋都统所。
左翼军都统所。
右翼军都统所。
中军都统所。
御营都统所。
远探军。有小校,有拽剌。
候骑。有侦候,有候人,有拽剌。
东征行枢密院。
东征行枢密院。
东征都统所。亦曰东面行军都统所,又曰东路行军都统所。
东征统军司。
东征先锋使司。
西征统军司。
南征都统所。亦曰南面行军都统所。
南征统军司。
南面行营总管府。
南面行营都部署司。
河南道行军都统所。
北道行军都统所。
东北面行军都统所。
西北面行军都统所。
西南面行军都统所。
     北面属国官
辽制,属国、属部官,大者拟王封,小者准部使。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制,得柔远之道。考其可知者具如左。
属国职名总目:
   某国大王。
   某国于越。
   某国左相。
   某国右相。
   某国惕隐。亦曰司徒。
   某国太师。
   某国太保。
   某国司空。本名闼林。
  某国某部节度使司。
   某国某部节度使。
   某国某部节度副使。
  某国详稳司。
   某国详稳。
   某国都监。
   某国将军。
   某国小将军。
大部职名:
   并同属国。
诸部职名:
   并同部族。
女直国顺化王府。景宗保宁九年,女直国来请宰相、夷离堇之职,以次授者二十一人。圣宗统和八年,封女直阿海为顺化王,亦作阿改。天祚天庆二年有顺国女直阿鹘产大王。
北女直国大王府。
南女直国大王府。
曷苏馆路女直国大王府。亦曰合苏衮部女直王,又曰合素女直王,又曰苏馆都大王。圣宗太平六年,曷苏馆诸部许建旗鼓。
长白山女直国大王府。圣宗统和三十年,长白山三十部女直乞授爵秩。
鸭渌江女直大王府。
濒海女直国大王府。
阻卜国大王府。
  阻卜扎剌部节度使司。
  阻卜诸部节度使司。圣宗统和二十九年置。
  阻卜别部节度使司。
西阻卜国大王府。
北阻卜国大王府。
西北阻卜国大王府。
乞粟河国大王府。
城屈里国大王府。
术不姑国大王府。亦曰述不姑。又有直不姑。
阿萨兰回鹘大王府。亦曰阿思懒王府。
回鹘国单于府。兴宗重熙二十二年,诏回鹘部副使以契丹人充。
沙州回鹘炖煌郡王府。
甘州回鹘大王府。
高昌国大王府。
党项国大王府。
西夏国西平王府。
高丽国王府。
新罗国王府。
日本国王府。
吐谷浑国王府。
吐浑国王府。
辖戛斯国王府。
室韦国王府。
黑车子室韦国王府。
铁骊国王府。
靺鞨国王府。
沙陀国王府。
濊貊国王府。
突厥国王府。
西突厥国王府。
斡朗改国王府。
迪烈德国王府。亦曰敌烈,亦曰迭烈德。
于厥国王府。
越离睹国王府。亦曰斡离都。
阿里国王府。
袄里国王府。
朱灰国王府。
乌孙国王府。
于阗国王府。
狮子国王府。
大食国王府。
西蕃国王府。
大蕃国王府。
小蕃国王府。
吐蕃国王府。
阿撒里国王府。
波剌国王府。
惕德国王府。
仙门国王府。
铁不得国王府。
鼻国德国王府。
辖剌国只国王府。
赁烈国王府。
获里国王府。
怕里国王府。
噪温国王府。
阿钵颇得国王府。
阿钵押国王府。
纴没里国王府。
要里国王府。
徒睹古国王府。亦曰徒鲁古。
素撒国王府。
夷都衮国王府。
婆都鲁国王府。
霸斯黑国王府。
达离谏国王府。
达卢古国王府。
三河国王府。
核列哿国王府。
述律子国王府。
殊保国王府。
蒲昵国王府。
乌里国王府。
     已上诸国。
蒲卢毛朵部大王府。
回跋部大王府。
母部大王府。
黄龙府女直部大王府。道宗大康八年,赐官及印。
吾秃婉部大王府。
乌隈于厥部大王府。
婆离八部大王府。
于厥里部族大王府。太宗会同三年,赐旗鼓。
     已上大部。
生女直部。
直不姑部。
狐山部。
拔思母部。
茶扎剌部。
粘八葛部。
耶睹刮部。
耶迷只部。
挞术不姑部。
渤海部。
西北渤海部。
达里得部。亦曰达离底。
乌古部。
隈乌古部。
三河乌古部。
乌隈乌骨里部。
敌烈部。
迪离毕部。
涅剌部。
乌濊部。 已上三部,隶夫人婆底里东北路管押司。
鉏德部。
谛居部。亦曰谛举部。
涅剌奥隗部。
八石烈敌烈部。
迭剌葛部。
兀惹部。亦曰乌惹部。
党项部。
隗衍党项部。
山南党项部。
北大浓兀部。
南大浓兀部。
九石烈部。
嗢娘改部。
鼻骨德部。
退欲德部。
涅古部。
遥思拈部。
划离部。圣宗统和元年,划离部请今后详稳于当部人内选授,不许。
四部族部。
四蕃部。
三国部。
素昆那山东部。
胡母思山部。
卢不姑部。
照姑部。
白可久部。
俞鲁古部。
七火室韦部。
黄皮室韦部。
瑶稳部。
嘲稳部。
二女古部。
蔑思乃部。
麻达里别古部。
梅里急部。
斡鲁部。
榆里底乃部。
率类部。
五部蕃部。
蒲奴里部。
闸古胡里扒部。
     已上诸部。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辽史  卷四十七‧志第十七上  百官志三      南面
契丹国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玄宗置经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后习闻河北藩镇受唐官名,于是太师、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大同元年,世宗始置北院枢密使。明年,世宗以高勋为南院枢密。则枢密之设,盖自太宗入汴始矣。天禄四年,建政事省。于是南面官僚可得而书。
其始,汉人枢密院兼尚书省,吏、兵刑有承旨,户、工有主事,中书省兼礼部,别有户部使司。以营州之地加幽、冀之半,用是适足矣。
中叶弥文,耶律杨六为太傅,知有三师矣。忽古质为太尉,知有三公矣。于斡古得为常侍,刘泾为礼部尚书,知有门下、尚书省矣。库部、虞部、仓部员外出使,则知备郎官列宿之员。室昉监修,则知国史有院。程翥舍人,则知起居有注。邢抱朴承旨,王言敷学士,则知有翰林内制。张干政事舍人,则知有中书外制。大理、司农有卿,国子、少府有监,九卿、列监见矣。金吾、千牛有大将,十六列卫见矣。太子上有师保,下有府率,东宫备官也。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咸在方州,如唐制也。
凡唐官可考见者,列具于篇;无征者不书。
     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
三师府。本名三公,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故称三师。
   太师。穆宗应历三年见太师唐骨德。
   太傅。太宗会同元年命冯道守太傅。
   太保。会同元年刘昫守太保。
   少师。耶律资忠传见少师萧把哥。
   少傅。
   少保。
     掌印。耶律乙辛,重熙中掌太保印。
三公府。先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汉更名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唐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
   太尉。太宗天显十一年见太尉赵思温。
   司徒。世宗天禄元年见司徒划设。
   司空。圣宗统和三十年见司空邢抱质。
汉人枢密院。本兵部之职,在周为大司马,汉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内置枢密院,后改用士人。晋天福中废,开运元年复置。太祖初有汉儿司,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太宗入汴,因晋置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初兼尚书省。
  枢密使。太宗大同元年见枢密使李崧。
   知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枢密副使。杨遵勗,咸雍中为枢密副使。
   同知枢密院事。圣宗太平六年见同知枢密院事耶律迷离已。
   知枢密院副使事。杨皙,兴宗重熙十二年知枢密院副使事。
   枢密直学士。圣宗统和二年见枢密直学士郭嘏。
     枢密都承旨。圣宗开泰九年见枢密都承旨韩绍芳。
     枢密副承旨。杨遵勗,重熙中为枢密副承旨。
     吏房承旨。
     兵刑房承旨。
     户房主事。
     厅房即工部主事。
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太祖置官,世宗天禄四年建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三年改中书省。
   中书令。韩延徽,太祖时为政事令;韩知古,天显初为中书令;会同五年又见政事令赵延寿。
   大丞相。太宗大同元年见大丞相赵延寿。
   左丞相。圣宗太平四年见左丞相张俭。
   右丞相。圣宗开泰元年见右丞相马保忠。
   知中书省事。萧孝友,兴宗重熙十年知中书省事。
   中书侍郎。韩资让,寿隆初为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加王郁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太宗大同元年见平章事张砺。
   参知政事。圣宗统和十二年见参知政事邢抱朴。
     堂后官。太平二年见堂后官张克恭。
     主事。
     守当官。并见耶律俨建官制度。
     令史。耶律俨,道宗咸雍三年为中书省令史。
  中书舍人院。
   中书舍人。室昉,景宗保宁间为政事舍人;道宗咸雍三年见中书舍人马铉。
  右谏院。
   右谏议大夫。圣宗统和七年见谏议大夫马得臣。
   右补阙。
   右拾遗。刘景,穆宗应历初为右拾遗。
门下省。
   侍中。赵思忠,太宗会同中为侍中。
   常侍。兴宗重熙十四年见常侍斡古得。
   散骑常侍。马人望,天祚乾统中为左散骑常侍。
   给事中。圣宗统和二年见给事中郭嘏。
   门下侍郎。杨皙,清宁初为门下侍郎。
  起居舍人院。
   起居舍人。圣宗开泰五年见起居舍人程翥。
   知起居注。耶律敌烈,重熙末知起居注。
   起居郎。杜防,开泰中为起居郎。
  左谏院。
   左谏议大夫。
   左补阙。
   左拾遗。统和三年见左拾遗刘景。
  通事舍人院。
   通事舍人。统和七年见通事舍人李琬。
  符宝司。
   符宝郎。耶律玦,重熙初为符宝郎。
  东上阁门司。太宗会同元年置。
   东上阁门使。韩延徽传见东上阁门使郑延丰。
   东上阁门副使。
  西上阁门司。
   西上阁门使。统和二十一年见西上阁门使丁振。
   西上阁门副使。
  东头承奉班。
   东头承奉官。韩德让,景宗时为东头承奉官。
  西头承奉班。
   西头承奉官。
  通进司。
   左通进。
   右通进。耶律瑶质,景宗时为右通进。
  登闻鼓院。
   登闻鼓使。
  匦院。
   知匦院使。太平三年见知匦院事杜防。
  诰院。
   诰院给事。耶律铎斡,重熙末为诰院给事。
尚书省。太祖尝置左右尚书。
   尚书令。萧思温,景宗保宁初为尚书令。
   左仆射。太祖初康默记为左尚书,三年见左仆射韩知古。
   右仆射。太宗会同元年见右仆射烈束。
   左丞。武白为尚书左丞。
   右丞。
   左司郎中。
   右司郎中。
   左司员外郎。
   右司员外郎。
六部职名总目:
某部。
   某部尚书。圣宗开泰元年见吏部尚书刘绩。
   某部侍郎。王观,兴宗重熙中为兵部侍郎;李澣,穆宗朝累迁工部侍郎。
   某部郎中。刘辉,道宗大安末为礼部郎中。
   某部员外郎。开泰五年见礼部员外郎王景运。
     某部郎中。圣宗统和九年见虞部郎中崔祐。诸曹郎官未详。
御史台。太宗会同元年置。
   御史大夫。会同九年见御史大夫耶律解里。
   御史中丞。
   侍御。重熙七年见南面侍御壮骨里。
殿中司。
   殿中。圣宗开泰元年见殿中高可恒。
   殿中丞。
  尚舍局。见辽朝杂礼。
   奉御。
  尚乘局奉御。
  尚辇局奉御。
  尚食局奉御。
  尚衣局奉御。
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
   翰林都林牙。兴宗重熙十三年见翰林都林牙耶律庶成。
   南面林牙。耶律磨鲁古,圣宗统和初为南面林牙。
   翰林学士承旨。赵延寿传见翰林学士承旨张砺。
   翰林学士。太宗大同元年见和凝为翰林学士。
   翰林祭酒。韩德崇,景宗保宁初为翰林祭酒。
   知制诰。室昉,太宗入汴,诏知制诰。
  翰林画院。
     翰林画待诏。圣宗开泰七年见翰林画待诏陈升。
  翰林医官。天祚保大二年见提举翰林医官李奭。
  国史院。
   监修国史。圣宗统和九年见监修国史室昉。
   史馆学士。景宗保宁八年见史馆学士。
   史馆修撰。刘辉,大安末为史馆修撰。
   修国史。耶律玦,重熙初修国史。
宣政殿。
   宣政殿学士。穆宗应历元年见宣政殿学士李澣。
观书殿。
   观书殿学士。王鼎,寿隆初为观书殿学士。
昭文馆。
   昭文馆直学士。杨遵勗子晦为昭文馆直学士。
崇文馆。
   崇文馆大学士。韩延徽,太祖时为崇文馆大学士。
乾文阁。
   乾文阁学士。王观,道宗咸雍五年为乾文阁学士。
宣徽院。太宗会同元年置。
   宣徽使。
   知宣徽院事。马得臣,统和初知宣徽院事。
   宣徽副使。
   同知宣徽使事。
   同知宣徽院事。
内省。
   内省使。圣宗太平九年初见内省使。
   内省副使。
  内藏库。
     内藏库提点。道宗清宁元年见内藏库提点耶律乌骨。
内侍省。
   黄门令。
   内谒者。
   内侍省押班。
   内侍左厢押班。
   内侍右厢押班。
   契丹、汉儿、渤海内侍都知。
   左承宣使。
   右承宣使。
  内库。
     都提点内库。
  尚衣库。
     尚衣库使。
  汤药局。
     都提点、勾当汤药。
     内侍省官,并见王继恩、赵安仁传。
客省。太宗会同元年置。
   都客省。兴宗重熙十年见都客省回鹘重哥。
   客省使。会同五年见客省使耶律化哥。
   左客省使。萧护思,应历初为左客省使。
   右客省使。
   客省副使。
  四方馆。
     四方馆使。高勋,太宗入汴为四方馆使。
     四方馆副使。道宗咸雍五年,诏四方馆副使止以契丹人充。
  引进司。
     引进使。圣宗统和二十八年见引进使韩杞。
  点签司。
     同签点签司事。兴宗重熙六年见同签点签司事耶律圆宁。
  礼信司。
     勾当礼信司。兴宗重熙七年见勾当礼信司骨欲。
  礼宾使司。
     礼宾使。大公鼎曾祖忠为礼宾使。
寺官职名总目:
   某卿。兴宗景福元年见崇禄卿李可封。
   某少卿。耶律俨子处贞为太常少卿。
   某丞。
   某主簿。
太常寺。有博士、赞引、太祝、奉礼郎、协律郎。
  诸署职名总目:
     某署令。
     某署丞。
   太乐署。
   鼓吹署。
   法物库。辽朝杂礼有法物库所掌图籍。
     法物库使。
     法物库副使。
崇禄寺。本光禄寺,避太宗讳改。
卫尉寺。
宗正寺。职在大惕隐司。
太仆寺。有乘黄署。
大理寺。有提点大理寺,有大理正,圣宗统和十二年置。
鸿胪寺。
司农寺。
诸监职名总目:
   某太监。兴宗景福元年见少府监马惮。
   某少监。兴宗重熙十七年见将作少监王企。
   某监丞。
   某监主簿。
秘书监。有秘书郎,秘书郎正字。
   著作局。
     著作郎。
     著作佐郎。杨晢,圣宗太平十一年为著作佐郎。
     校书郎。杨佶,统和中为校书郎。
     正字。开泰元年见正字李万。
司天监。有太史令,有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候、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
国子监。上京国子监,太祖置。
   祭酒。
   司业。
   监丞。
   主簿。
  国子学。
     博士。武白为上京国子博士。
     助教。
太府监。
少府监。
将作监。
都水监。
    已上文官。
诸卫职名总目:
各卫。
   大将军。圣宗开泰七年见皇子宗简右卫大将军。
   上将军。王继忠,统和二十二年加左武卫上将军。
   将军。圣宗太平四年见千牛卫将军萧顺。
     折冲都尉。
     果毅都尉。
亲卫。
勋卫。
翊卫。
左右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左右羽林军。
左右龙虎军。
左右神武军。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
     已上武官。
东宫三师府。凡东宫官多见辽朝杂礼。
   太子太师。太宗大同元年见太子太师李崧。
   太子太傅。世宗天禄五年见太子太傅赵莹。
   太子太保。大同元年见太子太保赵莹。
   太子少师。圣宗太平十一年见太子少师萧从顺。
   太子少傅。耶律合里,重熙中为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大同元年见太子少保冯玉。
太子宾客院。
   太子宾客。
太子詹事院。
   太子詹事。
   少詹事。
   詹事丞。
   詹事主簿。
太子司直司。
   太子司直。
左春坊。
   太子左庶子。
   太子中允。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中允冯若谷。
   太子司议郎。
   太子左谕德。
   太子左赞善大夫。
  文学馆。
   崇文馆学士。
   崇文馆直学士。
   太子校书郎。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校书郎韩滦。
  司经局。
   太子洗马。刘辉,大安末为太子洗马。
   太子文学。
   太子校书郎。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校书郎张昱。
   太子正字。
  典设局。
     典设郎。
  宫门局。
     宫门郎。
右春坊。
   太子右庶子。
   太子中舍人。
   太子舍人。
   太子右谕德。
   右赞善大夫。
   太子通事舍人。
  太子家令寺。
   太子家令。
   丞。
   主簿。
  太子率更寺。
   太子率更令。
   丞。
   主簿。
  太子仆寺。
     太子仆。
     丞。
     主簿。
太子率府职名总目:
   某率。兴宗重熙十四年见率府率习罗。
太子左右卫率府。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
太子左右内率府。
     已上东宫官。
王傅府。
   王傅。萧惟信,重熙十五年为燕赵王傅。
亲王内史府。
   内史。道宗大康三年见内史吴家奴。
   长史。
   参军。
  诸王文学馆。
   诸王教授。姚景行,重熙中为燕赵国王教授。
   诸王伴读。圣宗太平八年,长沙郡王宗允等奏选诸王伴读。
     已上诸王府官。
     南面宫官
汉儿行宫都部署院。亦曰南面行宫都部署司。圣宗开泰九年改左仆射。
   汉儿行宫都部署。开泰七年见汉儿行宫都部署石用中。
   汉儿行宫副部署。兴宗重熙十五年见汉儿行宫副部署耶律敌烈。
   知南面诸行宫副部署。重熙十年见知南面诸行宫副部署耶律袅里。
   同知汉儿行宫都部署事。道宗大康三年见同知汉儿行宫都部署事萧挞不也。
   同签部署司事。耶律俨,大康中为同签部署司事。
   都部署判官。耶律俨,咸雍中为都部署判官。
十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职名总目:
   某宫汉人行宫都部署。
   某宫南面副都部署。
   某宫同知汉人都部署。
弘义宫。
永兴宫。
积庆宫。
长宁宫。
延昌宫。
彰愍宫。
崇德宫。
兴圣宫。
延庆宫。
太和宫。
永昌宫。
敦睦宫。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辽史  卷四十八‧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南面京官
辽有五京。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五京并置者,列陈之;特置者,分列于后。
三京宰相府职名总目:
   左相。
   右相。
   左平章政事。
   右平章政事。
东京宰相府。圣宗统和元年,诏三京左右相、左右平章事。
中京宰相府。
南京宰相府。
诸京内省客省职名总目:
   某京某省使。
   某京某省副使。耶律蒲奴,开泰末为上京内客省副使。
上京内省司。
东京内省司。地理志,东京大内不置宫嫔,唯以内省使、副、判官守之。
五京诸使职名总目:
   某京某使。王棠,重熙中为上京盐铁使。
   知某京某使事。张孝杰,清宁间知户部使事。
   某京某副使。刘伸,重熙中为三司副使。
   同知某京某使事。道宗大康三年见挞不也同知度支使事。
   某京某判官。圣宗太平九年见户部使判官。
上京盐铁使司。
东京户部使司。
中京度支使司。
南京三司使司。
南京转运使司。亦曰燕京转运使司。
西京计司。
五京留守司兼府尹职名总目:
   某京留守行某府尹事。圣宗统和元年见上京留守、行临潢尹事吴王稍。
   某京副留守。天祚天庆六年见东京副留守高清臣。
   知某京留守事。萧惠,开泰二年知东京留守事。
   某府少尹。圣宗太平四年见临潢少尹郑弘节。
   同知某京留守事。太平八年见中京同知耶律野。
   同签某京留守事。萧滴冽,太平六年同签南京留守事。
   某京留守判官。室昉,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官。
   某京留守推官。圣宗开泰元年见中京留守推官李可举。
上京留守司。
东京留守司。
中京留守司。太宗大同元年命赵延寿为中京留守,治镇州。圣宗统和十二年命室昉为中京留守,治大定府。
南京留守司。太宗天显三年升东平郡为南京,治辽阳。十三年以幽州为南京,治析津。圣宗开泰元年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西京留守司。
五京都总管府职名总目:
   某京都总管、知某府事。
   同知某府事。圣宗太平五年见同知中京事萧尧衮。
上京都总管府。
东京都总管府。
中京都总管府。
南京都总管府。
西京都总管府。
五京都虞候司职名总目:
   都虞候。
上京都虞候司。
东京都虞候司。
南京都虞候司。
西京都虞候司。
中京都虞候司。
五京警巡院职名总目:
   某京警巡使。
   某京警巡副使。
上京警巡院。
东京警巡院。
中京警巡院。
南京警巡院。
西京警巡院。
五京处置使司职名总目:
   某京处置使。
上京处置司。
东京处置司。
中京处置司。
西京处置司。
南京处置司。
五京学职名总目:道宗清宁五年,诏设学养士,颁经及传疏,置傅士、助教各一员。
   博士。
   助教。
上京学。上京别有国子监,见朝官。
东京学。
中京学。中京别有国子监,与朝官同。
南京学。亦曰南京太学,太宗置。圣宗统和十三年,赐水硙庄一区。
西京学。
    已上五京官。
上京城隍使司。亦曰上京皇城使。
   上京城隍使。韩德让,景宗时为上京皇城使。
东京渤海承奉官。圣宗开泰八年耶律八哥奏,渤海承奉班宜设官以统之,因置。
   渤海承奉都知押班。
辽阳大都督府。太宗会同二年置。
   辽阳大都督。会同二年,都督曷鲁泊等关防辽阳东都。
东京安抚使司。
   东京安抚使。
东京军巡院。地理志,东京有归化营军千余人,籍河朔亡命于此,置军巡院。
   东京军巡使。
中京文思院。
   中京文思使。马人望父佺为中京文思使。
中京路按问使司。
   中京路按问使。耶律和尚,重熙二十四年为中京路按问使。
中京巡逻使司。
   中京巡逻使。耶律古昱,开泰间为中京巡逻使。
中京大内都部署司。
   中京大内都部署。圣宗开泰元年见中京大内都部署。
   中京大内副部署。
南京宣徽院。
   南京宣徽使。道宗寿隆元年见宣徽使耶律特末。
   知南京宣徽院使事。
   知南京宣徽院事。
   南京宣徽副使。
   同知南京宣徽院事。
南京处置使司。圣宗开泰元年见秦王隆庆为燕京管内处置使。
   燕京管内处置使。
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萧讨古,乾亨初为南京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南京马步副指挥使。
南京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马军都指挥使。
   南京马军副指挥使。
南京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步军都指挥使。
   南京步军副指挥使。
南京栗园司。
   典南京栗园。
云州宣谕招抚使司。
   云州管内宣谕招抚使二员。统和四年见韩毗哥、邢抱朴为云州管内宣谕招抚使。
     南面大蕃府官
黄龙府。
   知黄龙府事。兴宗重熙十三年见知黄龙府事耶律瓯里斯。
   同知黄龙府事。
   黄龙府判官。
  黄龙府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亲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马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步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学。
   博士。
   助教。
兴中府。
   知兴中府事。咸雍元年见知兴中府事杨绩。
   同知兴中府事。
   兴中府判官。
  兴中府学。
   博士。
   助教。
      南面方州官
辽东、西,燕、秦、汉、唐已置郡县,设官职矣。高丽、渤海因之。至辽,五京列峙,包括燕、代,悉为畿甸。二百余年,城郭相望,田野益辟。冠以节度,承以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分以刺史、县令,大略采用唐制。其间宗室、外戚、大臣之家筑城赐额,谓之‘头下州军’;唯节度使朝廷命之,后往往皆归王府。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其设官则未详云。
节度使职名总目:
   某州某军节度使。
   某州某军节度副使。
   同知节度使事。耶律玦,重熙中同知辽兴军节度使事。
     行军司马。
     军事判官。
     掌书记。刘伸,重熙五年为彰武军节度使掌书记。
     衙官。
  某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副指挥使。
  某马军指挥使司。
   指挥使。
   副指挥使。
  某步军指挥使司。
   指挥使。
   副指挥使。
上京道:
   怀州奉陵军节度使司。
   庆州玄宁军节度使司。
   泰州德昌军节度使司。
   长春州韶阳军节度使司。
   仪坤州启圣军节度使司。
   龙化州兴国军节度使司。
   饶州匡义军节度使司。
   徽州宣德军节度使司。
   成州长庆军节度使司。
   懿州广顺军节度使司。
   渭州高阳军节度使司。
   镇州建安军节度使司。
东京道:
   开州镇国军节度使司。
   保州宣义军节度使司。
   辰州奉国军节度使司。
   兴州中兴军节度使司。
   海州南海军节度使司。
   渌州鸭渌军节度使司。
   显州奉先军节度使司。
   乾州广德军节度使司。
   贵德州宁远军节度使司。
   沈州昭德军节度使司。
   辽州始平军节度使司。
   通州安远军节度使司。
   双州保安军节度使司。
   同州镇安军节度使司。
   咸州安东军节度使司。
   信州彰圣军节度使司。
   宾州怀化军节度使司。
   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司。
   苏州安复军节度使司。
   复州怀德军节度使司。
   祥州瑞圣军节度使司。
中京道:
   成州兴府军节度使司。
   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
   宜州崇义军节度使司。
   锦州临海军节度使司。
   川州长宁军节度使司。
   建州保静军节度使司。
   来州归德军节度使司。
南京道:
   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司。
   平州辽兴军节度使司。
西京道:
西京道:
   云中大同军节度使司。
   云内州开远军节度使司。
   奉圣州武定军节度使司。
   蔚州忠顺军节度使司。
   应州彰国军节度使司。
   朔州顺义军节度使司。
观察使职名总目:
   某州军观察使。
   某州军观察副使。
   某州军观察判官。王鼎,清宁五年为易州观察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中京道:
   高州观察使司。
   武安州观察使司。
   利州观察使司。
东京道:
   益州观察使司。
   宁州观察使司。
   归州观察使司。
   宁江州混同军观察使司。
上京道:
   永州永昌军观察使司。
   静州观察使司。
团练使司职名总目:
   某州团练使。
   某州团练副使。
   某州团练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东京道:
   安州团练使。
防御使司职名总目:
   某州防御使。
   某州防御副使。
   某州防御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东京道:
   广州防御使司。
   镇海府防御使司。
   冀州防御使司。
   衍州安广军防御使司。
州刺史职名总目:
   某州刺史。
   某州同知州事。耶律独,重熙中同知金肃军事。
   某州录事参军。世宗天禄五年,诏州录事参军委政事省差注。
  州学。
   博士。
   助教。
上京道五州:乌、降圣、维、防、招。
东京道三十七州:穆、贺、卢、铁、崇、耀、嫔、辽西、康、宗、海北、岩、集、祺、遂、韩、银、安远、威、清、雍、湖、渤、郢、铜、涑、率宾、定理、铁利、吉、麓、荆、胜、顺化、连、肃、乌。
中京道十三州:恩、惠、榆、泽、北安、潭、松山、安德、黔、严、隰、迁、润。
南京道八州:顺、檀、涿、易、蓟、景、滦、营。
西京道八州:弘、德、宁边、归化、可汗、儒、武、东胜。
县职名总目:
   某县令。
   某县丞。
   某县主簿。世宗天禄五年,诏县主簿委政事省差注。
   某县尉。
  县学。大公鼎为良乡县尹,建孔子庙。
   博士。
   助教。
  五京诸州属县,见地理志。县有驿递、马牛、旗鼓、乡正、厅隶、仓司等役。有破产不能给者,良民患之。马人望设法,使民出钱免役,官自募人,仓司给使以公使充,人以为便。
     南面分司官
  平理庶狱,采摭民隐,汉、唐以来,贤主以为恤民之令典。官不常设,有诏,则选材望官为之。
   分决诸道滞狱使。圣宗统和九年,命邢抱朴等五员,又命马守瑛等三员,分决诸道滞狱。
   按察诸道刑狱使。开泰五年遣刘泾等分路按察刑狱。
   采访使。太宗会同三年命于骨邻为采访使。
     南面财赋官
辽国以畜牧、田渔为稼穑,财赋之官,初甚简易。自涅里教耕织,而后盐铁诸利日以滋殖,既得燕、代,益富饶矣。
诸钱帛司职名总目:
   某州钱帛都点检。大公鼎为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长春路钱帛司。兴宗重熙二十二年置。
辽西路钱帛司。
平州路钱帛司。
转运司职名总目:
   某转运使。
   某转运副使。
   同知某转运使。
   某转运判官。
山西路都转运使司。杨晢,兴宗重熙二十年为山西转运使。
奉圣州转运使司。圣宗开泰三年置。
蔚州转运使司。
应州转运使司。
朔州转运使司。
保州转运使司。已上并开泰三年置。
西山转运使。圣宗太平三年见西山转运使郎玄化。
     南面军官
传曰:‘虽楚有材,晋寔用之。’辽自太祖以来,攻掠五代、宋境,得其人,则就用之,东、北二鄙,以农以工,有事则从军政。计之善者也。
点检司职名总目:
   某都点检。穆宗应历十六年见殿前都点检耶律夷剌葛。
   某副点检。圣宗太平六年见副点检耶律野。
   同知某都点检。道宗清宁九年见同知点检司事耶律挞不也。
点检司。
殿前都点检司。
点检侍卫亲军马步司。
诸指挥使司职名总目:
   某军都指挥使。圣宗统和二年见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倬。
   某军副指挥使。
   某军都监。
  某军都指挥使司。
  某军副指挥使司。
   并同前。
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控鹤兵马都指挥使司。
侍卫汉军兵马都指挥使司。
四军兵马都指挥使司。
归圣军兵马都指挥使司。圣宗统和五年,以宋降军置七指挥署,左右厢,凡四十二员。七年,隶总管府。
  归圣军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归圣军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一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一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二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二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三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三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四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四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五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五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六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六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七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七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宣力军都指挥使司。
四捷军都指挥使司。
天圣军都指挥使司。
汉军都指挥使司。
诸军都团练使职名总目:
   某军都团练使。赵思温,太祖神册二年为汉军都团练使。
   某军团练副使。
   某军团练判官。
汉军都团练使司。
诸军兵马都总管府职名总目:
   某兵马都总管。圣宗太平四年见兵马都总管。
   某兵马副总管。
   同知某兵马事。
   某兵马判官。
兵马都总管府。
归圣军兵马都总管府。
      南面边防官
三皇、五帝宽柔之化,泽及汉、唐。好生恶杀,习与性成。虽五代极乱,习于战斗者才几人耳。宋以文胜,然辽之边防犹重于南面,直以其地大民众故耳。卒之亲仁善邻,桴鼓不鸣几二百年。此辽之所以为美也欤。易州飞狐招安使司。圣宗统和二十三年改安抚使司。易州飞狐兵马司。道宗咸雍四年改易州安抚司。易州飞狐招抚司。西南面招安使司。耶律合住,景宗保宁初为西南面招安使。巡检使司。耶律合住,景宗保宁中为巡检使。五州都总管府。耶律速撒,穆宗应历初为义、霸、祥、顺、圣五州都总管。山后五州都管司。圣宗统和四年见蒲奴宁为山后五州都管。五州制置使司。圣宗开泰九年见霸、建、宜、泉、锦五州制置使。三州处置使司。韩德枢,太宗时为平、滦、营三州处置使。霸州处置使司。统和二十七年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辽史  卷四十九‧志第十八  礼志一 理自天设,情由人生。以理制情,而礼乐之用行焉。林豺梁獭,是生郊禘;洼尊燔黍,是生燕飨;蔂梩瓦棺,是生丧葬;俪皮缁布,是生婚冠。皇造帝秩,三王弥文。一文一质,盖本于忠。变通革弊,与时宜之。唯圣人为能通其意。执理者胶瑟聚讼,不适人情;徇情者稊稗绵蕝,不中天理。秦、汉而降,君子无取焉。
辽本朝鲜故壤,箕子八条之教,流风遗俗,盖有存者。自其上世,缘情制宜,隐然有尚质之风。遥辇胡剌可汗制祭山仪,苏可汗制瑟瑟仪,阻午可汗制柴册、再生仪。其情朴,其用俭。敬天恤灾,施惠本孝,出于悃忱,殆有得于胶瑟聚讼之表者。太古之上,椎轮五礼,何以异兹。太宗克晋,稍用汉礼。
今国史院有金陈大任辽礼仪志,皆其国俗之故,又有辽朝杂礼,汉仪为多。别得宣文阁所藏耶律俨志,视大任为加详。存其略,著于篇。
吉仪
祭山仪:设天神、地祗位于木叶山,东乡;中立君树,前植群树,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树,以为神门。皇帝、皇后至,夷离毕具礼仪。牲用赭白马、玄牛、赤白羊,皆牡。仆臣曰旗鼓拽剌,杀牲,体割,悬之君树。太巫以酒酹牲。礼官曰敌烈麻都,奏‘仪办’。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绫袍,绛带,悬鱼,三山绛垂,饰犀玉刀错,络缝乌靴。皇后御绛帓,络缝红袍,悬玉佩,双结帕,络缝乌靴。皇帝、皇后御鞍马。群臣在南,命妇在北,服从各部旗帜之色以从。皇帝、皇后至君树前下马,升南坛御榻坐。群臣、命妇分班,以次入就位;合班,拜讫,复位。皇帝、皇后诣天神、地祇位,致奠;阁门使读祝讫,复位坐。北府宰相及惕隐以次致奠于君树,遍及群树。乐作。群臣、命妇退。皇帝率孟父、仲父、季父之族,三匝神门树;余族七匝。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上香,再拜如初。皇帝、皇后升坛,御龙文方茵坐。再声警,诣祭东所,群臣、命妇从,班列如初。巫衣白衣,惕隐以素巾拜而冠之。巫三致辞。每致辞,皇帝、皇后一拜,在位者皆一拜。皇帝、皇后各举酒二爵,肉二器,再奠。大臣、命妇右持酒,左持肉各一器,少后立,一奠。命惕隐东向掷之。皇帝、皇后六拜,在位者皆六拜。皇帝、皇后复位,坐。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祗位。执事郎君二十人持福酒、胙肉,诣皇帝、皇后前。太巫奠酹讫,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皇后一拜,饮福,受胙,复位,坐。在位者以次饮。皇帝、皇后率群臣复班位,再拜。声跸,一拜。退。
太宗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于拜山仪过树之后,增‘诣菩萨堂仪’一节,然后拜神,非胡剌可汗之故也。兴宗先有事于菩萨堂及木叶山辽河神,然后行拜山仪,冠服、节文多所变更,后因以为常。神主树木,悬牲告办,班位奠祝,致嘏饮福,往往暗合于礼。天理人情,放诸四海而准,信矣夫。兴宗更制,不能正以经术,无以大过于昔,故不载。
瑟瑟仪: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皇帝再射,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质之。不胜者进饮于胜者,然后各归其冠服。又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皇族、国舅、群臣与礼者,赐物有差。既三日雨,则赐敌烈麻都马四疋、衣四袭;否则以水沃之。
道宗清宁元年,皇帝射柳讫,诣风师坛,再拜。
柴册仪:择吉日。前期,置柴册殿及坛。坛之制,厚积薪,以木为三级坛,置其上。席百尺毡,龙文方茵。又置再生母后搜索之室。皇帝入再生室,行再生仪毕,八部之叟前导后扈,左右扶翼皇帝册殿之东北隅。拜日毕,乘马,选外戚之老者御。皇帝疾驰,仆,御者、从者以毡覆之。皇帝诣高阜地,大臣、诸部帅列仪仗,遥望以拜。皇帝遣使敕曰:‘先帝升遐,有伯叔父兄在,当选贤者。冲人不德,何以为谋?’群臣对曰:‘臣等以先帝厚恩,陛下明德,咸愿尽心,敢有他图。’皇帝令曰:‘必从汝等所愿,我将信明赏罚。尔有功,陟而任之;尔有罪,黜而弃之。若听朕命,则当谟之。’佥曰:‘唯帝命是从。’皇帝于所识之地,封土石以志之。遂行。拜先帝御容,宴飨群臣。翼日,皇帝出册殿,护卫太保扶翼升坛。奉七庙神主置龙文方茵。北、南府宰相率群臣圜立,各举毡边,赞祝讫,枢密使奉玉宝、玉册入。有司读册讫,枢密使称尊号以进,群臣三称‘万岁’,皆拜。宰相、北南院大王、诸部帅进赭、白羊各一群。皇帝更衣,拜诸帝御容。遂宴群臣,赐赉各有差。
拜日仪:皇帝升露台,设褥,向日再拜,上香。门使通,阁使或副、应拜臣僚殿左右阶陪位,再拜。皇帝昇坐。奏榜讫,北班起居毕,时相已下通名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又再拜,各祗候。宣徽已下横班同。诸司、阁门、北面先奏事;余同。教坊与臣僚同。
告庙仪:至日,臣僚昧爽朝服,诣太祖庙。次引臣僚,合班,先见御容,再拜毕,引班首左上,至褥位,再拜。赞上香,揖栏内上香毕,复褥位,再拜。各祗候立定。左右举告庙祝版,于御容前跪捧。中书舍人俛跪,读讫,俛兴,退。引班首左下,复位,又再拜。分引上殿,次第进酒三。分班引出。
谒庙仪:至日昧爽,南北臣僚各具朝服,赴庙。车驾至,臣僚于门外依位序立,望驾鞠躬。班首不出班,奏‘圣躬万福’。舍人赞各祗候毕,皇帝降车,分引南北臣僚左右入,至丹墀褥位。合班定,皇帝升露台褥位。宣徽赞皇帝再拜,殿上下臣僚陪位皆再拜。上香毕,退,复位,再拜。分引臣僚左右上殿位立,进御容酒依常礼。若即退,再拜。舍人赞‘好去’,引退。礼毕。
告庙、谒庙,皆曰拜容。以先帝、先后生辰及忌辰行礼,自太宗始也。其后正旦、皇帝生辰、诸节辰皆行之。若忌辰及车驾行幸,亦尝遣使行礼。凡瑟瑟、柴册、再生、纳后则亲行之。凡柴册、亲征则告;幸诸京则谒。四时有荐新。
孟冬朔拜陵仪:有司设酒馔于山陵。皇帝、皇后驾至,敌烈麻都奏‘仪办’。阁门使赞皇帝、皇后诣位四拜讫,巫赞祝燔胙及时服,酹酒荐牲。大臣,命妇以次燔胙,四拜。皇帝、皇后率群臣、命妇,循诸陵各三匝。还宫。翼日,群臣入谢。
爇节仪:皇帝即位,凡征伐叛国俘掠人民,或臣下进献人口,或犯罪没官户,皇帝亲览闲田,建州县以居之,设官治其事。及帝崩,所置人户、府库、钱粟,穹庐中置小毡殿,帝及后妃皆铸金像纳焉。节辰、忌日、朔望,皆致祭于穹庐之前。又筑土为台,高丈余,置大盘于上,祭酒食撒于其中,焚之,国俗谓之爇节。
岁除仪:初夕,敕使及夷离毕率执事郎君至殿前,以盐及羊膏置炉中燎之。巫及大巫以次赞祝火神讫,阁门使赞皇帝面火再拜。
初,皇帝皆亲拜,至道宗始命夷离毕拜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 辽史  卷五十‧志第十九  礼志二 凶仪
丧葬仪:圣宗崩,兴宗哭临于菆涂殿。大行之夕四鼓终,皇帝率群臣入,柩前三致奠。奉柩出殿之西北门,就辒辌车,藉以素裀。巫者袚除之。诘旦,发引,至祭所,凡五致奠。太巫祈禳。皇族、外戚、大臣、诸京官以次致祭。乃以衣、弓矢、鞍勒、图画、马驼、仪卫等物皆燔之。至山陵,葬毕,上哀册。皇帝御幄,命改火,面火致奠,三拜。又东向,再拜天地讫,乘马,率送葬者过神门之木乃下,东向又再拜。翼日诘旦,率群臣、命妇诣山陵,行初奠之礼。升御容殿,受遗赐。又翼日,再奠如初。兴宗崩,道宗亲择地以葬。道宗崩,菆涂于游仙殿,有司奉丧服。天祚皇帝问礼于总知翰林院事耶律固,始服斩衰;皇族、外戚、使相、矮墩官及郎君服如之;余官及承应人皆白枲衣巾以入,哭临。惕隐、三父房、南府宰相、遥辇常衮、九奚首郎君、夷离毕、国舅详稳、十闸撒郎君、南院大王、郎君,各以次荐奠,进鞍马、衣袭、犀玉带等物,表列其数。读讫,焚表。诸国所赙器服,亲王、诸京留守奠祭、进赙物亦如之。先帝小敛前一日,皇帝丧服上香,奠酒,哭临。其夜,北院枢密使、契丹行宫都部署入,小敛。翼日,遣北院枢密副使、林牙,以所赗器服,置之幽宫。灵柩升车,亲王推之,至食羖之次。盖辽国旧俗,于此刑羖羊以祭。皇族、外戚、诸京州官以次致祭。至葬所,灵柩降车,就轝,皇帝免丧服,步引至长福冈。是夕,皇帝入陵寝,授遗物于皇族、外戚及诸大臣,乃出。命以先帝寝幄,过于陵前神门之木。帝不亲往,遣近侍冠服赴之。初奠,皇帝、皇后率皇族、外戚、使相、节度使、夫人以上命妇皆拜祭,循陵三匝而降。再奠,如初。辞陵而还。
上谥册仪:先一日,于菆涂殿西廊设御幄并臣僚幕次。太乐令展宫悬于殿庭,协律郎设举麾位。至日,北、南面臣僚朝服,昧爽赴菆涂殿。先置册、宝案于西廊下。阁使引皇帝至御幄,服宽衣皂带。臣僚班齐,分班引入,向殿合班立定。引册案上殿至褥位,宝案次之,设于西阶。阁使引皇帝自西阶升殿。初行,乐作;至位立,乐止。宣徽使揖皇帝鞠躬再拜,陪位者皆再拜。翰林使执台盏以进,皇帝再拜。引至神座前,跪,奠三,乐作;进奠讫,复位,乐止。又再拜,陪位者皆再拜。引皇帝于神座前,北面立。捧册函者去盖,进前跪。册案退,置殿西壁下。引读册者进前,俛伏跪,自通全衔臣读谥册。读讫,俛伏兴,复位。捧册函者置于案上,捧宝函者进前跪,读宝官通衔跪读讫,引皇帝至褥位再拜,陪位者皆再拜。礼毕,引皇帝归御幄。初行,乐作;至御幄,乐止。引臣僚分班出。若皇太后奠酒,依常仪。
忌辰仪:先一日,奏忌辰榜子,预写名纸。大纸一幅,用阴面后第三行书‘文武百僚宰臣某以下谨诣西上阁门进名奉慰’。至日,应拜大小臣僚并皂衣、皂鞓带,四鼓至时,于幕次前,在京于僧寺,班齐,依位望阙叙立。直日舍人跪右,执名纸在前,班首以下皆再拜。引退。名纸于宣徽使面付内侍奏闻。
宋使祭奠吊慰仪:太皇太后至菆涂殿,服丧服。太后于北间南面垂帘坐,皇帝于南间北面坐。宋使至幕次,宣赐素服、皂带。更衣讫,引南北臣僚入班,立定。可矮墩以下,并上殿依位立。先引祭奠使副捧祭文南洞门入,殿上下臣僚并举哀,至丹墀立定。西上阁门使自南阶下,受祭文,上殿启封,置于香案,哭止。祭奠礼物列殿前。引使副南阶上殿,至褥位立,揖,再拜。引大使近前上香,退,再拜。大使近前跪,捧台盏,进奠酒三,教坊奏乐,退,再拜。揖中书二舍人跪捧祭文,引大使近前俛伏跪,读讫,举哀。引使副下殿立定,哭止。礼物担床出毕,引使副近南,面北立。勾吊慰使副南洞门入。四使同见大行皇帝灵,再拜。引出,归幕次。皇太后别殿坐,服丧服。先引北南面臣僚并于殿上下依位立,吊慰使副捧书匣右入,当殿立。阁门使右下殿受书匣,上殿奏‘封全’。开读讫,引使副南阶上殿,传达吊慰讫,退,下殿立。引礼物担床过毕,引使副近南,北面立。勾祭奠使副入。四使同见,鞠躬,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谢面天颜,又再拜,立定。宣徽传圣旨抚问,就位谢,再拜。引出,归幕次。皇帝御南殿,服丧服。使副入见,如见皇太后仪,加谢远接、抚问、汤药,再拜。次宣赐使副并从人,祭奠使副别赐读祭文例物。即日就馆赐宴。高丽、夏国奉吊、进赙等使礼,略如之。道宗崩,天祚皇帝问礼于耶律固。宋国遣使吊及致祭、归赗,皇帝丧服,御游仙之北别殿。使入门,皇帝哭。使者诣柩前上香,读祭文讫,又哭。有司读遗诏,恸哭。使者出,少顷,复入,陈赙赗于柩前,皇帝入临哭。退,更衣,御游仙殿南之幄殿。使者入见且辞,敕有司赐宴于馆。
宋使告哀仪:皇帝素冠服,臣僚皂袍、皂鞓带。宋使奉书右入,丹墀内立。西上阁门使右阶下殿,受书匣;上殿,栏内鞠躬,奏‘封全’。开封,于殿西案授宰相读讫,皇帝举哀。舍人引使者右阶上,栏内俛跪,附奏起居讫,俛兴,立。皇帝宣问‘南朝皇帝圣躬万福’,使者跪奏‘来时皇帝圣躬万福’,起,退。舍人引使者右阶下殿,于丹墀西,面东鞠躬。通事舍人通使者名某祇候见,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谢面天颜,再拜。又出班,谢远接、抚问、汤药,再拜。赞祗候,引出,就幕次,宣赐衣物。引从人入,通名拜,奏‘圣躬万福’,出就幕,赐衣,如使者之仪。又引使者入,面殿鞠躬,赞谢恩。再赞‘有敕赐宴’,再拜。赞祗候,出就幕次宴。引从人谢恩,拜敕赐宴,皆如初。宴毕,归馆。
宋使进遗留礼物仪:百官昧爽朝服,殿前班立。宋遗留使、告登位使副入内门,馆伴副使引谢登位使就幕次坐。馆伴大使与遗留使副奉书入,至西上阁门外毡位立。阁使受书匣,置殿西阶下案。引进使引遗留物于西上阁门入,即于廊下横门出。皇帝昇殿坐。宣徽使押殿前班起居毕,引宰臣押文武班起居,引中书令西阶上殿,奏宋使见榜子。契丹臣僚起居,控鹤官起居。遗留使副西上阁门入,面殿立。舍人引使副西阶上殿,附奏起居讫,引西阶下殿,于丹墀东,西面鞠躬,通名奏‘圣躬万福’,如告哀使之仪。谢面天颜,谢远接、抚问、汤药。引遗留使从人见亦如之。次引告登位使副奉书匣,于东上阁门入,面殿立。阁使东阶下殿,受书匣。中书令读讫,舍人引使副东阶上殿,附奏起居。引下殿,南面立。告登位礼物入,即于廊下横门出。退,西面鞠躬,附奏起居,谢面天颜、远接等,皆如遗留使之仪。宣赐遗留、登位两使副并从人衣物,如告哀使。应坐臣僚皆上殿就位立,分引两使副等于两廊立。皇帝问使副‘冲涉不易’,丹墀内五拜。各引上殿祗候位立。大臣进酒,皇帝饮酒。契丹通,汉人赞,殿上臣僚皆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行酒殽、茶膳、馒头毕,从人出水饭毕,臣僚皆起。契丹通,汉人赞,皆再拜,称‘万岁’。各祗候。独引宋使副下殿谢,五拜。引出。控鹤官门外祗候,报阁门无事,供奉官卷班出。
高丽、夏国告终仪:先期,于行宫左右下御帐,设使客幕次于东南。至日,北面臣僚各常服,其余臣僚并朝服,入朝。使者至幕次,有司以嗣子表状先呈枢密院,准备奏呈。先引北面臣僚并矮墩已上近御帐,相对立,其余臣僚依班位序立。引告终人使右入,至丹墀,面殿立。引右上,立;揖少前,拜,跪奏讫,宣问。若嗣子已立,恭身受圣旨。奏讫,复位。嗣子未立,不宣问。引右下丹墀,面北鞠躬。通班毕,引面殿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再拜。出班,谢面天颜,复位,再拜。出班,谢远接,复位,再拜。赞祗候,退就幕次。再入,依前面北鞠躬,通辞,再拜;叙恋阙,再拜。赞‘好去’。礼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