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二十四史] 遼史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遼史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  禮志三、四 禮志三
軍儀
皇帝親征儀:常以秋冬,應敵制變或無時。將出師,必先告廟。乃立三神主祭之:曰先帝,曰道路,曰軍旅。刑青牛白馬以祭天地。其祭,常依獨樹;無獨樹,即所舍而行之。或皇帝服介冑,祭諸先帝宮廟,乃閱兵。將行,牝牡麃各一為 25712.gif 祭。將臨敵,結馬尾,祈拜天地而後入。下城克敵,祭天地,牲以白黑羊。班師,以所獲牡馬、牛各一祭天地。出師以死囚,還師以一諜者,植柱縛其上,於所向之方亂射之,矢集如蝟,謂之「射鬼箭」。
臘儀:臘,十二月辰日。前期一日,詔司獵官選獵地。其日,皇帝、皇后焚香拜日畢,設圍,命獵夫張左右翼。司獵官奏成列,皇帝、皇后升轝,敵烈麻都以酒二尊、盤飧奉進,北南院大王以下進馬及衣。皇帝降輿,祭東畢,乘馬入圍中。皇太子、親王率群官進酒,分兩翼而行。皇帝始獲兔,群臣進酒上壽,各賜以酒。至中食之次,親王、大臣各進所獲。及酒訖,賜群臣飲,還宮。應曆元年冬,漢遣使來賀,自是遂以為常儀。統和中,罷之。
出軍儀:制見兵志。
禮志四
賓儀
常朝起居儀:昧爽,臣僚朝服入朝,各依幕次。內侍奏「班齊」。先引京官班於三門外,當直舍人放起居,再拜,各祗候。次依兩府以下文武官,於丹墀內面殿立,豎班諸司並供奉官,於東西道外相向立定。當直閣使副贊放起居,再拜,各祗候。退還幕次,公服。帝昇殿坐,兩府並京官丹墀內聲喏,各祗候。教坊司同北班起居畢,奏事。
燕京嘉寧殿,西京同文殿。朝服,襆頭、袍笏;公服,紫衫、帽。
正座儀:皇帝升殿坐,警聲絕。契丹、漢人殿前班畢,各依位侍立。次教坊班畢,卷退。京官班入拜畢,揖於右橫街西,依位班立。次武班入拜畢,依位立。文班入拜畢,依位立。北班入,起居畢,於左橫街東,序班立。次兩府班入,鞠躬,通宰臣某官已下起居,拜畢,引上殿奏事。已上六班起居,並七拜。內有不帶節度使,班首止通名,亦七拜。卷班,與常朝同。直院有旨入文班。留守司、三司、統軍司、制置司謂之京官;都部署司、宮使、副宮使,都承以下令史,北面主事以下隨駕諸司為武官;館、閣、大理寺,堂後以下,御史台、隨駕閒員、令史、司天台、翰林、醫官院為文官。
天慶二年冬,教坊並服袍。
臣僚接見儀:皇帝御座,奏見榜子畢,臣僚左入,鞠躬。通文武百僚宰臣某官以下祗候見。引面殿鞠躬,起居,凡七拜。引班首出班,謝面天顏,復位。舞蹈,五拜,鞠躬。宣答問制,再拜。宣訖,謝宣諭,五拜。各祗候畢,可矮墩以上引近前,問「聖躬萬福」。傳宣問「跋涉不易」,鞠躬。引班舍人贊各祗候畢,引右上,準備宣問。其餘臣僚並於右侍立。
宣答云:「卿等久居鄉邑,來奉乘輿。時屬霜寒--或雲炎蒸,諒多勞止。卿各平安好。想宜知悉。」
問聖體儀:皇帝行幸,車駕至捺缽,坐御帳。臣僚公服,問「聖躬萬福」。贊再拜,各祗候。奉事。宣徽以下常服,教坊與臣僚同。
保大元年夏,特旨通名再拜,不稱宰臣。
車駕還京儀:前期一日,宣徽以下橫班,諸司、閣門並公服,於宿帳祗候。至日詰旦,皇帝乘玉輅,閣門宣諭軍民訖,導駕。時相以下進至內門,閣副勘箭畢,通事舍人鞠躬,奏「臣宣放仗」。禮畢。
勘箭儀:皇帝乘玉輅,至內門。北南臣僚於輅前對班立。勘箭官執雌箭,門中立。東上閣門使詣車前,執雄箭在車左立,勾勘箭官進。勘箭官揖進,至車約五步,面車立。閣使言「受箭行勘」。勘箭官拜跪,受箭;舉手勘訖,鞠躬,奏「內外勘同」。閣使言「准敕行勘」。勘箭官平立,退至門中舊位立,當胸執箭,贊「軍將門仗官近前」。門仗官應聲開門,舉聲兩邊齊出,並列左右,立。勘箭官舉右手贊「呈箭」,次贊「內出喚仗御箭一隻,准敕付左金吾仗行勘」。贊「合不合」,應「合、合、合」,贊「同不同」,應「同、同、同」訖。勘箭官再進,依位立,鞠躬,自通全銜臣某對御勘箭同,退門中立。贊「其箭謹付閣門使進入」。事畢,其箭授閣使,轉付宣徽。
宋使見皇太后儀:宋使賀生辰、正旦。至日,臣僚昧爽入朝,使者至幕次。臣僚班齊,皇太后御殿坐。宣徽使押殿前班起居畢,卷班。次契丹臣僚班起居畢,引應坐臣僚上殿,就位立;其餘臣僚不應坐者,退於東面侍立。漢人臣僚東洞門入,面西鞠躬。舍人鞠躬,通某以下起居,凡七拜畢;贊各祗候。引應坐臣僚上殿,就位立。中書令、大王西階上殿,奏宋使並從人榜子訖,就位立。其餘臣僚不應坐者,退於西面侍立。次引宋使副六人於東洞門入,丹墀內面殿齊立。閣使自東階下,受書匣,使人捧書匣者皆跪,閣使搢笏立,受書匣。自東階上殿,欄內鞠躬,奏「封全」訖,授樞密開封。宰臣對皇太后讀訖,引使副六人東階上殿,欄內立。使者揖生辰節大使少前,使者俛伏跪,附起居訖,起,復位立。次引賀皇太后正旦大使,附起居,如前儀。皇太后宣問「南朝皇帝聖躬萬福」,舍人揖生辰大使並皇太后正旦大使少前,皆跪,唯生辰大使奏「來時聖躬萬福」,皆俛伏,興。引東階下殿,丹墀內面殿齊立。引進使引禮物於西洞門入,殿前置擔床。控鶴官起居,四拜,擔床於東便門出畢,揖使副退於東方,西面,皆鞠躬。舍人鞠躬,通南朝國信使某官某以下祗候見,舞蹈,五拜畢;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再拜;揖班首出班,謝面天顏訖,復位,舞蹈,五拜畢,贊各上殿祗候,引各使副西階上殿就位。勾從人兩洞門入,面殿鞠躬,通名,贊拜,起居,四拜畢,贊各祗候,分班引兩洞門出。若宣問使副「跋涉不易」,引西階下殿,丹墀內舞蹈,五拜畢,贊各上殿祗候,引西階上殿,就位立。契丹舍人、漢人閣使齊贊拜,應坐臣僚並使副皆拜,稱「萬歲」。贊各就坐,行湯、行茶。供過人出殿門,揖臣僚並使副起,鞠躬。契丹舍人、漢人閣使齊贊,皆拜,稱「萬歲」。贊各祗候。先引宋使副西階下殿,西洞門出,次揖臣僚出畢,報閣門無事。皇太后起。
宋使見皇帝儀:宋使賀生辰、正旦。至日,臣僚昧爽入朝,使者至幕次。奏「班齊」,聲警,皇帝升殿坐。宣徽使押殿前班起居畢,卷班出。契丹臣僚班起居畢,引應坐臣僚上殿,就位立;其餘臣僚不應坐者,並退於北面侍立。次引漢人臣僚北洞門入,面殿鞠躬。舍人鞠躬,通某官某以下起居,皆七拜畢,引應坐臣僚上殿,就位立。引首相南階上殿,奏宋使並從人榜子,就位立。臣僚並退於南面侍立。教坊入,起居畢,引南使副北洞門入,丹墀內面殿立。閣使北階下殿,受書匣,使人捧書匣者跪,閣使搢笏立,受於北階。上殿,欄內鞠躬,奏「封全」訖,授樞密開封。宰相對皇帝讀訖,舍人引使副北階上殿,欄內立。揖生辰大使少前,俛伏跪,附起居。俛伏興,復位立。大使俛伏跪,奏訖,俛伏興,退;引北階下殿,揖使副北方,南面鞠躬。舍人鞠躬,通南朝國信使某官某以下祗候見,起居,七拜畢;揖班首出班,謝面天顏,舞蹈,五拜畢;出班,謝遠接、御筵、撫問、湯藥,舞蹈,五拜畢,贊各祗候。引出,歸幕次。閣使傳宣賜對衣、金帶。勾從人以下入見。舍人贊班首姓名以下,再拜;不出班,奏「聖躬萬福」,贊再拜,稱「萬歲」。贊各祗候。引出。舍人傳宣賜衣。使副並從人服賜衣畢,舍人引使副入,丹墀內面殿鞠躬。舍人贊謝恩,拜,舞蹈,五拜畢,贊上殿祗候。引使副南階上殿,就位立。勾從人入,贊謝恩,拜,稱「萬歲」。贊「有敕賜宴」,再拜,稱「萬歲」。贊各祗候。承受官引北廊下立。御床入,大臣進酒,皇帝飲酒。契丹舍人、漢人閣使齊贊拜,應坐並侍立臣僚皆拜,稱「萬歲」。贊各祗候。卒飲,贊拜,應坐臣僚皆拜,稱「萬歲」。贊各就坐行酒,親王、使相、使副共樂曲。若宣令飲盡,並起立飲訖。放盞,就位謝。贊拜,並隨拜,稱「萬歲」。贊各就坐。次行方茵地坐臣僚等官酒。若宣令飲盡,贊謝如初。殿上酒一行畢,贊廊下從人拜,稱「萬歲」。贊各就坐。若傳宣令飲盡,並拜,稱「萬歲」。贊各就坐。殿上酒三行,行茶、行殽、行膳。酒五行,候曲終,揖廊下從人起,贊拜,稱「萬歲」。贊各祗候,引出。曲破,臣僚並使副並起,鞠躬。贊拜,應坐臣僚並使副皆拜,稱「萬歲」。贊各祗候。引使副南階下殿,丹墀內舞蹈,五拜畢,贊各祗候。引出。次引眾臣僚下殿出畢,報閣門無事。皇帝起,聲蹕。
曲宴宋使儀:昧爽,臣僚入朝,宋使至幕次。皇帝升殿,殿前、教坊、契丹文武班,皆如初見之儀。宋使副綴翰林學士班,東洞門入,面西鞠躬。舍人鞠躬,通文武百僚臣某以下起居,七拜。謝宣召赴宴,致詞訖,舞蹈,五拜畢,贊各上殿祗候。舍人引大臣、使相、臣僚、使副及方茵朵殿應坐臣僚並於西階上殿,就位立;其餘不應坐臣僚並於西洞門出。勾從人入,起居,謝賜宴,兩廊立,如初見之儀。二人監盞,教坊再拜,贊各上殿祗候。入御床,大臣進酒。舍人、閣使贊拜、行酒,皆如初見之儀。次行方茵朵殿臣僚酒,傳宣飲盡,如常儀。殿上酒一行畢,兩廊從人行酒如初。殿上行餅茶畢,教坊致語,揖臣僚、使副並廊下從人皆起立,候口號絕,揖臣僚等皆鞠躬。贊拜,殿上應坐並侍立臣僚皆拜,稱「萬歲」。贊各就坐。次贊廊下從人拜,亦如之。歇宴,揖臣僚起立,御床出,皇帝起,入閣。引臣僚東西階下殿,還幕次內賜花。承受官引從人出,賜花,亦如之。簪花畢,引從人復兩廊位立。次引臣僚、使副兩洞門入,復殿上位立。皇帝出閣,復坐。御床入,揖應坐臣僚、使副及侍立臣僚鞠躬。贊拜,稱「萬歲」,贊各就坐。贊兩廊從人,亦如之。行單茶,行酒,行膳,行果。殿上酒九行,使相樂曲。聲絕,揖兩廊從人起,贊拜,稱「萬歲」,贊「各好去」,承受引出。曲破,殿上臣僚、使副皆起立,贊拜,稱「萬歲」。贊各祗候。引臣僚使副東西階下殿。契丹班謝宴出,漢人並使副班謝宴,舞蹈,五拜畢,贊「各好去」。引出畢,報閣門無事。皇帝起。
賀生辰正旦宋使朝辭太后儀:臣僚、使副班齊,如曲宴儀。皇太后升殿坐,殿前契丹文武起居、上殿畢。宰臣奏宋使副、從人朝辭榜子畢,就位立。舍人引使副北洞門入,面南鞠躬。舍人鞠躬,通南朝國信使某官某以下祗候辭,再拜;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再拜;出班,戀闕,致詞訖,又再拜。贊各上殿祗候。舍人引南階上殿,就位立。引從人,贊姓名,再拜;奏「聖躬萬福」,再拜,稱「萬歲」。贊「各好去」,引出。殿上揖應坐臣僚並使副就位鞠躬。贊拜,稱「萬歲」。贊各就坐。行湯、行茶畢,揖臣僚並南使起立,與應坐臣僚鞠躬。贊拜,稱「萬歲」。贊各祗候,立。引使副六人於欄內拜跪,受書匣畢,直起立,揖少前,鞠躬,受傳答語訖,退。於北階下殿,丹墀內面殿鞠躬。舍人贊「各好去」,引出。臣僚出。
賀生辰正旦宋使朝辭皇帝儀:臣僚入朝如常儀,宋使至幕次。於外賜從人衣物。皇帝升殿,宣徽、契丹文武班起居、上殿,如曲宴儀。中書令奏宋使副並從人朝辭榜子畢,臣僚並於南面侍立。教坊起居畢,舍人引使副六人北洞門入,丹墀北方,面南鞠躬。舍人鞠躬,通南朝國信使某官某以下祗候辭,再拜;起居,戀闕,如辭皇太后儀。贊各祗候,平身立。揖使副鞠躬。宣徽贊「有敕」,使副再拜,鞠躬,平身立。宣徽使贊「各賜卿對衣、金帶、疋段、弓箭、鞍馬等,想宜知悉」,使副平身立。揖大使三人少前,俛伏跪,搢笏,閣門使授別錄賜物。過畢,俛起,復位立。揖副使三人受賜,亦如之。贊謝恩,舞蹈,五拜。贊上殿祗候,舍人引使副南階上殿,就位立。引從人,贊謝恩,再拜;起居,再拜;贊賜宴,再拜;皆稱「萬歲」。贊各祗候,承受引兩廊立。御床入,皇帝飲酒,舍人、閣使贊臣僚、使副拜,稱「萬歲」,皆如曲宴。應坐臣僚拜,稱「萬歲」。就坐、行酒、樂曲,方茵、兩廊皆如之;行殽、行茶、行膳亦如之。行饅頭畢,從人起,如登位使之儀。曲破,臣僚、使副皆起立,拜,稱「萬歲」,如辭太后之儀。使副下殿,舞蹈,五拜。贊各上殿祗候,引北階上殿,欄內立。揖生辰、正旦大使二人少前,齊跪,受書畢,起立,揖磬折受起居畢,退。引北階下殿,丹墀內並鞠躬。舍人贊「各好去」,引南洞門出。次引殿上臣僚南北洞門出畢,報閣門無事。
高麗使入見儀:臣僚常服,起居,應上殿臣僚殿上序立。閣門奏榜子,引高麗使副面殿立。引上露台拜跪,附奏起居訖,拜,起立。閣門傳宣「王詢安否」,使副皆跪,大使奏「臣等來時詢安」。引下殿,面殿立。進奉物入,列置殿前。控鶴官起居畢,引進使鞠躬,通高麗國王詢進奉。宣徽使殿上贊進奉赴庫,馬出,擔床出畢,引使副退,面西鞠躬。舍人鞠躬,通高麗國謝恩進奉使某官某以下祗候見,舞蹈,五拜。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再拜。出班,謝面天顏,五拜。出班,謝遠接、湯藥,五拜。贊各祗候。使副私獻入,列置殿前。控鶴官起居,引進使鞠躬,通高麗國謝恩進奉某官某以下進奉。宣徽使殿上贊如初。引使副西階上殿序立。皇帝不入御床,臣僚伴酒。契丹舍人通,漢人閣使贊,再拜,稱「萬歲」,各就坐。酒三行,肴膳二味。若宣令飲盡,就位拜,稱「萬歲」,贊各就坐。肴膳不贊,起,再拜,稱「萬歲」。引下殿,舞蹈,五拜。贊各祗候。引出,於幕次內別差使臣伴宴。起,宣賜衣物訖,遙謝,五拜畢,歸館。
曲宴高麗使儀:臣僚入朝,班齊,皇帝升殿。宣徽、教坊、控鶴、文武班起居,皆如常儀;謝宣宴,如宋使儀。贊各上殿祗候。契丹臣僚謝宣宴。勾高麗使入,面南鞠躬。舍人鞠躬,通高麗國謝恩進奉使某官某以下起居,謝宣宴,共十二拜。贊各上殿祗候,臣僚、使副就位立。大臣進酒,契丹舍人通,漢人閣使贊,上殿臣僚皆拜。贊各祗候,進酒。大臣復位立,贊進坐臣僚拜,贊各就坐行酒。若宣令飲盡,贊再拜,贊各就坐。教坊致語,臣僚皆起立。口號絕,贊再拜,贊各就坐。凡拜,皆稱「萬歲」。曲破,臣僚起,下殿。契丹臣僚謝宴,中書令以下謝宴畢,引使副謝,七拜。贊「各好去」。控鶴官門外祗候,報閣門無事。供奉官卷班出。來日問聖體。
高麗使朝辭儀:臣僚起居、上殿如常儀。閣門奏高麗使朝辭榜子,起居、戀闕,如宋使之儀。贊各上殿祗候,引西階上殿立。契丹舍人贊拜,稱「萬歲」。贊各就坐,中書令以下伴酒三行,肴膳二味,皆如初見之儀。既謝,贊「有敕宴」,五拜。贊「各好去」,引出,於幕次內別差使臣伴宴。畢,賜衣物,跪受,遙謝,五拜。歸館。
西夏國進奉使朝見儀:臣僚常朝畢,引使者左入,至丹墀,面殿立。引使者上露台立。揖少前,拜跪,附奏起居訖,俛興,復位。閣使宣問「某安否」,鞠躬聽旨,跪奏「某安」。俛伏興,退,復位。引左下,至丹墀,面殿立。禮物右入左出,畢,閣使鞠躬,通某國進奉使姓名候見,共一十七拜。贊祗候,平立。有私獻,過畢,揖使者鞠躬,贊「進奉收訖」。贊祗候,引左上殿,就位立。臣僚、使者齊聲喏。酒三行,引使左下,至丹墀謝宴,五拜。畢,贊「有敕宴」,五拜。祗候,引右出。禮畢。於外賜宴,客省伴宴,仍賜衣物。
西夏使朝辭儀:常朝畢,引使者左入,通某國某使祗候辭,再拜。不出班,起居,再拜。出班,戀闕、致詞,復再拜。賜衣物,謝恩如常儀。若賜宴,五拜。畢,贊「好去」,引右出。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遼史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  禮志五 嘉儀上
皇帝受冊儀:前期一日,尚舍奉御設幄於正殿北墉下,南面設御坐;奉禮郎設官僚、客使幕次於東西朝堂;太樂令設宮懸於殿庭,舉麾位在殿第二重西階上,東向;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輿輦;尚舍奉御設解劍席於東西階。設文官六品已上位橫街南,東方西向;武官五品已上位橫街南,西方東向。皆北上重行,每等異位。將士各勒所部六軍仗屯諸門。金吾仗、黃麾仗陳於殿庭。至日,押冊官引冊自西便門入,置冊案西階上。通事舍人引侍從班入,就位。侍中東階下,解劍履,上殿,欄外俛伏跪,奏「中嚴」;下殿,劍履,復位立。閣使西階上殿,欄外跪請木契;面殿鞠躬,奏「奏敕喚仗」。殿中監、少監、殿中丞等押金吾四色仗入,位臣僚後。協律郎入,就舉麾位。符寶郎詣閣奉迎。通事舍人引文官四品至六品、武官三品至五品,就門外位。皇帝御輦至宣德門。宣徽使押內諸司班起居,引皇帝至閣,服袞冕。侍中東階下,解劍履,上殿,版奏外辦。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帝。內諸司出。協律郎舉麾,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鍾,左五鍾皆應,工人鼓柷,樂作;皇帝即御坐,宣徽使贊扇合,樂止;贊簾卷,扇開。符寶郎奉寶進,左右金吾報平安。通事舍人引文官三品、武官二品已上入門,樂作;就相向位畢,樂止。通事舍人引侍從班、南班文官三品、武官二品已上合班,北向。東班西上,西班東上,起居,七拜。分班,各復位。通事舍人引押冊官押冊自西階下,至丹墀,當殿置香案冊案。置冊訖,樂作;就位,樂止。捧冊官近後,東西相對立。舍人引侍從班並南班合班,北向如初。贊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五拜。分班,各復位如初。捧冊官就西階下解劍席,解劍履,捧冊西階上殿,樂作;置冊御坐前,東西立,北向。捧冊官西墉下立,北上,樂止。讀冊官出班,當殿立,贊再拜,三呼「萬歲」。就西階下解劍席,解劍履,西階上殿,欄內立,當御坐前。侍中取冊,捧冊官捧冊匣至讀冊官前跪,相對捧冊。讀冊官俛伏跪;讀訖,俛伏興。捧冊官跪左膝,以冊授侍中。侍中受冊,以冊授執事者,降自西階,劍履訖,復當殿位。贊再拜,三呼「萬歲」,復分班位。舍人引侍從班、南班合班,北向如初。贊拜,在位者皆拜;舞蹈、鞠躬如初。通事舍人引班首西階下,解劍履。上殿,樂作;就欄內位,樂止。俛伏跪,通全銜臣某等致詞稱賀訖,俛伏興。降西階下,帶劍,納舄,樂作;復位,樂止。贊拜,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五拜,鞠躬。侍中臨軒西向,稱「有制」,皆再拜。侍中宣答訖,贊皆再拜,舞蹈,五拜,分班各復位。三品已上出,樂作;出門畢,樂止。侍中當御坐俛伏跪,通全銜奏「禮畢」,俛伏興。退,東階下殿,帶劍,納履,復位。宣徽使贊扇合,下簾。太常博士、太常卿引皇帝起,樂作;至閣,樂止。舍人引文官四品、武官三品以下出門外,分班立;次引侍從班出,次兵部、吏部出,次金吾出,次起居郎、舍人出,次殿中監、少監押金吾細仗出,仍位臣僚後。次東西上閣門使於丹墀內鞠躬,奏衙內無事,卷班出。閣門使丹墀內鞠躬,揖「奉敕放仗」。出,門外文武班中間立,喚承受官。承受官聲喏,至閣使後,鞠躬,揖。閣使鞠躬,稱「奉敕放仗」。承受聲喏,鞠躬,揖,平身立,引聲「奉敕放仗」。聲絕,趨退。文武合班,再拜。舍人一員攝詞令官,殿前鞠躬,揖,稱「奉敕放黃麾仗」,出。放金吾仗亦如之。翼日,文武臣僚入問聖躬。
太平元年,行此儀,大略遵唐、晉舊儀。又有上契丹冊儀,以阻午可汗柴冊禮合唐禮雜就之。又有上漢冊儀,與此儀大同小異,加以上寶儀。
冊皇太后儀:前期,陳設於元和殿如皇帝受冊之儀。至日,皇帝御弘政殿。冊入,侍從班入,門外金吾列仗,文武分班。侍中解劍,奏「中嚴」。宣徽使請木契、喚仗皆如之。樂工入,閣使門外文武班中間立,喚承受官。聲喏,趨至閣使後立。閣使鞠躬,揖,稱「奉敕喚仗」。承受官鞠躬,聲喏,揖,引聲「奉敕喚仗」。文武合班,再拜。殿中監押仗入,文武班入,亦如之。宣徽使押內諸司供奉官天橋班候。皇太后御紫宸殿,乘平頭輦,童子、女童隊樂引。至金鑾門,閣使奉內諸司起居訖,贊引駕,自下先行至元和殿。皇太后入西北隅閣內更衣。侍中解劍,上殿奏外辦。宣徽受版入奏。侍中降,復位。協律郎舉麾,樂作。太樂令、太常卿導引皇太后升坐。宣徽使贊扇合,簾卷,扇開,樂止。符寶郎奉寶置皇太后坐右。左右金吾大將軍對揖,鞠躬,奏「軍國內外平安」。東上閣門副使引丞相東門入,西上閣門副使引親王西門入,通事舍人引文武班入,如儀,樂作;至位,樂止。文武班趨進,相向再拜,退復位。東西上閣門使、宣徽使自弘政殿引皇帝御肩輿至西便門下。引入門,樂作;至殿前位,樂止。宣徽使贊皇帝拜,問皇太后「聖躬萬福」,拜。皇帝御西閣坐,合班起居如儀。北府宰相押冊,中書、樞密令史八人舁冊,東西上閣門使引冊,宣徽使引皇帝送冊,樂作;至殿前置冊位,樂止。宣徽使贊皇帝再拜,稱「萬歲」,群臣陪位,揖。翰林學士四人、大將軍四人舁冊。皇帝捧冊行,三舉武,授冊。舁之西階上殿,樂作。置太后坐前,樂止。皇帝冊西面東立。舍人引丞相當殿再拜,三呼「萬歲」,解劍,西階上殿,樂作;至讀冊位,樂止。俛伏跪讀冊訖,俛伏三呼「萬歲」,復班位。宣徽使引皇帝下殿,樂作;至殿前位,樂止。皇帝拜,舞蹈,拜訖,引皇帝西階上殿。至皇太后坐前位,俛跪;致詞訖,俛伏興。引西階下,至殿前位,拜,舞蹈,拜,鞠躬。侍中臨軒,宣太后答稱「有制」,皇帝再拜。宣訖,引皇帝上殿,樂作;至西閣,樂止。丞相、親王、侍從文武合班,贊拜,舞蹈,三呼「萬歲」如儀。丞相上賀,侍中宣答如儀。丞相以下出,舉樂;出門,樂止。侍中奏「禮畢」,宣徽索扇,扇合,下簾。皇太后起,舉樂;入閣,樂止。文武官出門外分班侍從。兵部、吏部起居,金吾仗出,如儀。閣使奏「放仗」,皆如皇帝受冊之儀。
冊皇后儀:至日,北南臣僚、內外命婦詣端拱殿幕次。皇后至閣,侍中奏「中嚴」,引命婦班入,就東西相向位立。皇帝臨軒,命使發冊。使副押冊至端拱殿門外幕次。侍中奏外辦。所司承旨索扇,扇上,舉麾,樂作;皇后出閣升坐,扇開,簾卷,偃麾,樂止。引命婦合面殿起居,八拜。皇后降坐,樂作;至殿下褥位,樂止。引冊入,置皇后褥位前。侍中傳宣,皇后四拜,命婦陪位皆拜。引讀冊官至皇后褥位前,俛伏跪讀訖,皇后四拜,陪位者皆拜,引皇后升殿,使臣引冊,置皇后坐前冊案,退,西向侍立。命婦當殿稱賀,四拜。引班首東階上殿,致詞訖,東階下殿,復位,四拜。侍中奏宣答稱「有教旨」,四拜。宣答訖,四拜。班首上殿進酒,皇后賜押冊使副等酒訖,侍中奏「禮畢」。承旨索扇,樂作,皇后起;入閣,樂止。分引命婦等東西門出。
冊皇太子儀:前期一日,設幄坐於宣慶殿,設文武官幕次於朝堂,並殿庭板位,太樂令陳宮縣,皆如皇帝受冊儀。守宮設皇太子次於朝堂北,西向;乘黃令陳金輅朝堂門外,西向;皇太子儀仗、笳簫、鼓吹等陳宣慶門外;典儀設皇太子板位於殿橫街南,近東北向;設文武官五品以上位於樂縣東西;余官如常儀。至日,門下侍郎奉冊,中書侍郎奉寶綬,各置於案。令史二人絳服,對舉案立。寶案在橫街北西向,冊案在北。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並立案後。侍中板奏「中嚴」。皇太子遠遊冠,絳紗袍,秉珪出。太子舍人引入,就板位北面殿立。東宮官三師以下皆從,立皇太子東南,西向。太子入門,樂作;至位,樂止。典儀贊皇太子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中書令立太子東北,西向,門下侍郎引冊案,中書侍郎取冊,進授中書令,退復位。傳宣官稱「有制」,皇太子再拜。傳宣訖,再拜。中書令跪讀冊訖,俛伏興。皇太子再拜,受冊,退授左庶子。中書侍郎取寶,進授中書令。皇太子進受寶,退授左庶子。中書令以下退,復位。舁案者以案退。典儀贊再拜,皇太子拜,在位者皆再拜。太子舍人引皇太子退,樂作;出門,樂止。侍中奏「禮畢」。皇太子升金輅,左庶子以下夾侍,儀仗、鼓吹等並列宣慶門外,三師、三少諸宮臣於金輅前後導從,鳴鐃而行,還東宮。宮庭先設仗衛如式,至宮門,鐃止。皇太子降金輅,舍人引入就位坐,文武宮臣序班稱賀。禮畢。
冊王妃公主儀:至日,押冊使副並讀冊等官押冊東便門入,持節前導至殿。冊案置橫街北少東。引使副等面殿立而鞠躬。侍中臨軒稱「有制」,皆再拜,鞠躬。宣制訖,舞蹈,五拜,引冊於宣慶門出。使副等押領儀仗、冊案,赴各私第廳前,向闕陳列。設傳宣受冊拜褥,冊案置褥左,去冪蓋。使副案右序立。受冊者就位立,傳宣稱「有制」,再拜。宣制畢,舁冊人舉冊匣於褥前跪捧,引讀冊者與受冊者皆俛伏跪,讀訖,皆俛伏興。受冊者謝恩,國王五拜,王妃、公主四拜。若冊禮同日,先上皇太后冊寶,次臨軒同制,遣使冊皇后、諸王妃主,次冊皇太子。
皇帝納後之儀:擇吉日。至日,後族畢集。詰旦,後出私舍,坐於堂。皇帝遣使及媒者,以牲酒饔餼至門。執事者以告,使及媒者入謁,再拜,平身立。少頃,拜,進酒於皇后,次及後之父母、宗族、兄弟。酒遍,再拜。納幣,致詞,再拜訖,後族皆坐。惕隱夫人四拜,請就車。後辭父母、伯叔父母、兄,各四拜;宗族長者,皆再拜。皇后升車,父母飲後酒,致戒詞,遍及使者、媒者、送者。發軔,伯叔父母、兄飲後酒如初。教坊遮道贊祝,後命賜以物。後族追拜,進酒,遂行。將至宮門,宰相傳敕,賜皇后酒,遍及送者。既至,惕隱率皇族奉迎,再拜。皇后車至便殿東南七十步止,惕隱夫人請降車。負銀罌,捧縢,履黃道行。後一人張羔裘若襲之,前一婦人捧鏡卻行。置鞍於道,後過其上。乃詣神主室三拜,南北向各一拜,酹酒。向謁者一拜。起居訖,再拜。次詣舅姑御容拜,奠酒。選皇族諸婦宜子孫者,再拜之,授以罌、縢。又詣諸帝御容拜,奠酒。神賜襲衣、珠玉、珮飾,拜受服之。後姊若妹、陪拜者各賜物。皇族迎者、後族送者遍賜酒,皆相偶飲訖,後坐別殿,送後者退食於次。媒者傳旨命送後者列於殿北。俟皇帝即御坐,選皇族尊者一人當奧坐,主婚禮。命執事者往來致辭於後族,引後族之長率送後者升,當御坐,皆再拜;又一拜,少進,附奏送後之詞;退復位,再拜。後族之長及送後者向當奧者三拜,南北向各一拜,向謁者一拜。後族之長跪問「聖躬萬福」,再拜;復奏送後之詞,又再拜。當奧者與媒者行酒三周,命送後者再拜,皆坐,終宴。翼日,皇帝晨興,詣先帝御容拜,奠酒訖,復御殿,宴後族及群臣,皇族、後族偶飲如初,百戲、角牴、戲馬較勝以為樂。又翼日,皇帝御殿,賜後族及贐送後者,各有差。受賜者再拜,進酒,再拜。皇帝御別殿,有司進皇后服飾之籍。酒五行,送後者辭訖,皇族獻後族禮物;後族以禮物謝當奧者。禮畢。
公主下嫁儀:選公主諸父一人為婚主,凡當奧者、媒者致詞之儀,自納幣至禮成,大略如納後儀。擇吉日,詰旦,媒者趣尚主之家詣宮。俟皇帝、皇后御便殿,率其族入見。進酒訖,命皇族與尚主之族相偶飲。翼日,尚主之家以公主及婿率其族入見,致宴於皇帝、皇后。獻贐送者禮物訖,朝辭。賜公主青幰車二,螭頭、蓋部皆飾以銀,駕駝;送終車一,車樓純錦,銀螭,懸鐸,後垂大氈,駕牛,載羊一,謂之祭羊,擬送終之具,至覆屍儀物咸在。賜其婿朝服、四時襲衣、鞍馬,凡所須無不備。選皇族一人,送至其家。
親王女封公主者婚儀:仿此,以親疏為差降。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遼史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二  禮志六 嘉儀下
皇太后生辰朝賀儀:至日,臣僚入朝,國使至幕,班齊,如常儀。皇太后昇殿坐,皇帝東面側坐。契丹舍人殿上通名,契丹、漢人臣僚,宋使副綴翰林學士班,東西兩洞門入,合班稱賀,班首上殿祝壽,分班引出,皆如正旦之儀。教坊起居,七拜,契丹、漢人臣僚入,進酒,皆如正旦之儀,唯宣答稱「聖旨」。皇帝降御座,進奉皇太后生辰禮物。過畢,皇帝殿上再拜,殿下臣僚皆再拜。皇帝昇御座。引臣僚分班出,引中書令、北大王西階上殿,奏契丹臣僚進奉。次漢人臣僚並諸道進奉。控鶴官置擔床,起居,四拜畢;引進使鞠躬,通文武百僚某官某以下、高麗、夏國、諸道進奉。宣徽使殿上贊進奉各付所司,控鶴官聲喏。擔床過畢,契丹、漢人臣僚以次謝,五拜。贊各祗候,引出。教坊、諸道進奉使謝如之。契丹臣僚謝宣宴,引上殿就位立,漢人臣僚並宋使副東洞門入,面西謝宣宴,如正旦儀。贊各上殿祗候,臣僚、使副上殿就位立,亦如之。監盞、教坊上殿,從人入東廊立,皆如之。御床入,皇帝初進酒,臣僚就位陪拜。皇太后飲酒,殿上應坐、侍立臣僚皆拜,稱「萬歲」。贊各祗候,立。皇太后卒飲,手賜皇帝酒。皇帝跪,卒飲,退就褥位,再拜,臣僚皆陪拜。若皇帝親賜使相、臣僚、宋使副酒,皆立飲。皇帝昇坐,贊應坐臣僚並使副皆拜,稱「萬歲」。贊各就坐。行方裀朵殿臣僚酒,如正旦儀。一進酒,兩廊從人拜,稱「萬歲」,各就坐。親王進酒,如正旦儀。若皇太后手賜親王酒,跪飲訖,退露台上,五拜。贊祗候。殿上三進酒,行餅茶訖,教坊跪,致語,揖臣僚、使副、廊下從人皆立。口號絕,贊拜亦如之。行茶、行殽膳,皆如之。大饌入,行粥碗。殿上七進酒,使相、臣僚樂曲終,揖廊下從人起,拜,稱「萬歲」。「各好去」,承受官引兩門出。曲破,揖臣僚、使副起,鞠躬。贊拜,皆拜,稱「萬歲」。贊各祗候,引臣僚、使副下殿。契丹臣僚謝宴畢,出。漢人臣僚、使副舞蹈,五拜畢,贊「各好去」。出洞門畢,報閣門無事,皇太后、皇帝起。
應聖節,宋遣使來賀生辰、正旦,始制此儀,故詳見賓儀。
凡五拜:拜,興。再拜,興。跪,搢笏,三舞蹈,三叩頭,出笏,就拜,興。拜,興。再拜,興。其就拜,亦曰俛伏興。
賓儀,臣僚皆曰坐,於此儀曰高裀,與方裀別。
皇帝生辰朝賀儀:臣僚、國使班齊,皇帝昇殿坐。臣僚、使副入,合班稱賀,合班出,皆如皇太后生辰儀。中書令、北大王奏諸道進奉表目。教坊起居,七拜。臣僚東西門入,合班再拜。贊進酒,班首上殿進酒。宣徽使宣答,群臣謝宣諭,分班。奏樂,皇帝卒飲,合班。班首下殿,分班出。皆如正旦之儀。進奉皆如皇太后生辰儀。皇帝詣皇太后殿,近上皇族、外戚、大臣並從,奉迎太后即皇帝殿坐。皇太后御小輦,皇帝輦側步從,臣僚分行序引,宣徽使、諸司、閣門攢隊前引。教坊動樂,控鶴起居,四拜。引駕臣僚並於山樓南方立候。皇太后入閣,揖使副並臣僚入幕次。皇太后昇殿坐,皇帝東方側坐。引契丹、漢人臣僚、使副兩洞門入,合班,起居,舞蹈,五拜。贊各祗候,面殿立。皇帝降御坐,殿上立,進皇太后生辰物。過畢,皇帝殿上再拜,殿上下臣僚皆拜。皇帝昇御座,引臣僚分班出。契丹臣僚入,謝宣宴。漢人臣僚、使副入,通名謝宣宴,上殿就位。不應坐臣僚出,從人入,皆如儀。御床入,皇帝初進皇太后酒,皇太后賜皇帝酒,皆如皇太后生辰儀。贊各就坐,行酒。宣飲盡,就位謝如儀。殿上一進酒畢,從人入就位如儀。親王進酒,行餅茶,教坊致語如儀。行茶、行肴膳如儀。七進酒,使相樂曲終,從人起。曲破,臣僚、使副起。余皆如正旦之儀。
皇后生辰儀:臣僚昧爽朝。皇帝、皇后大帳前拜日,契丹、漢人臣僚陪拜。皇帝昇殿坐,皇后再拜,臣僚殿下合班陪拜。皇帝賜皇后生辰禮物,皇后殿上謝,再拜,臣僚皆拜。契丹舍人通名,契丹、漢人臣僚以次入賀。盞入,舍人贊,舞蹈,五拜,起居不表「聖躬萬福」。贊再拜。班首上殿拜跪,自通全銜祝壽訖,引下殿,復位,鞠躬。贊舞蹈,五拜。贊各祗候。引宰臣一員上殿,奏百僚諸道進表目。教坊起居,七拜,不賀。控鶴官起居,四拜。諸道押衙附奏起居,賜宴,共八拜。契丹、漢人合班,進壽酒,舞蹈,五拜。引大臣一員上殿,欄外褥位搢笏,執台盞進酒,皇帝、皇后受盞。退,復褥位。授台出笏,欄內拜跪,自通全銜祝壽「臣等謹進千萬歲壽酒」訖,引下殿,復位,舞蹈,五拜,鞠躬。宣徽使奏宣答如儀,引上殿,搢笏執台。皇帝、皇后飲,殿下臣僚分班,教坊奏樂,皆拜,稱「萬歲」。卒飲,皇帝、皇后授盞。引下殿,舞蹈,五拜。贊各祗候,引出。臣僚進奉如儀,宣宴如儀。教坊、監盞、臣僚上殿祗候如儀。皇后進皇帝酒,殿上贊拜,侍臣僚皆拜。皇帝受盞,皆拜。皇后坐,契丹舍人、漢人閣使殿上贊拜,皆拜,稱「萬歲」。贊各就坐。大臣進皇帝、皇后酒,行酒如儀。酒三行,行殽,行膳。又進皇帝、皇后酒。酒再行,大饌入,行粥。教坊致語,臣僚皆起立。口號絕,贊拜,稱「萬歲」,引下殿謝宴,引出,皆如常儀。
進士接見儀:其日,舉人從時相至御帳側,通名榜子與時相榜子同奏訖,時相朝見如常儀。畢,揖進士第一名以下丹墀內面殿鞠躬,通名,四拜。贊各祗候,皆退。若有進文字者,不退,奉卷平立。閣門奏受,跪左膝授訖,直起退。禮畢。
進士賜等甲敕儀:臣僚起居畢,讀卷官奏訖,於左方依等甲唱姓名序立,閣門交收敕牒。閣使奏引至丹墀,依等甲序立。閣使稱「有敕」,再拜,鞠躬。舍人宣敕「各依等甲賜卿敕牒一道,想宜知悉」,揖拜。各跪左膝,受敕訖,鞠躬,皆再拜。各祗候,分引左右相向侍立。候奏事畢,引兩階上殿,就位,齊聲喏,賜坐。酒三行,起,聲喏如初。退揖出。禮畢。牌印郎君行酒,閣使勸飲。
進士賜章服儀:皇帝御殿,臣僚公服引進士入,東方面西,再拜,揖就丹墀位,面殿鞠躬。閣使稱「有敕」,再拜,鞠躬。舍人宣敕「各依等甲賜卿敕牒一道,兼賜章服,想宜知悉」,揖再拜。跪受敕訖,再拜。退,引至章服所,更衣訖,揖復丹墀位,鞠躬。贊謝恩,舞蹈,五拜。各祗候,殿東亭內序立。聲喏,坐。賜宴,簪花。宣閣使一員、閣門三人或二人勸飲終日。禮畢。
宰相中謝儀:皇帝常服昇殿坐,諸班起居如常儀。應坐臣僚上殿,其餘臣僚殿下東西侍立,皆如宋使初見之儀。引中謝官左入,至丹墀面西立。舍人當殿鞠躬,通新受具官姓名祗候中謝。宣徽殿上索通班舍人就贊禮位,贊某官至。宣徽贊通班舍人二人對立,揖中謝官鞠躬。贊就拜位,舍人二人引面殿鞠躬。贊拜,中謝官舞蹈,五拜,不出班,奏「聖躬萬福」。贊再拜。揖出班跪,敘官,致詞訖,俛伏興,復位。贊拜,舞蹈,五拜。又出班,中謝致詞如初儀,共十有七拜。贊祗候,引右階上殿,就位。揖應坐臣僚聲喏坐。供奉官行酒,傳宣飲盡。臣僚搢笏,執盞起,位後立飲;置盞,出笏。贊拜,臣僚皆再拜。贊各坐,搢笏,執盞,授供奉官盞。酒三行,揖應坐臣僚聲喏立。引中謝官右階下殿,至丹墀,面殿鞠躬。贊拜,舞蹈,五拜,引右出。臣僚皆出。丞相、樞密使同,余官不升殿,賜酒,不帶節度使不通班,止通名,七拜。眾謝,班首一人出班中謝。
拜表儀:其日,先於東上閣門陳設氈位,分引南北臣僚、諸國使副於氈位合班。通事舍人二人舁表案,置班首前,揖鞠躬,再拜,平身。中書舍人立案側,班首跪,搢笏,興,捧表,跪左膝,以表授中書舍人。出笏,就拜,興,再拜。中書舍人復置表案上。通事舍人舁表案於東上閣門入,卷班,分引出。禮畢。
元日,皇帝不御坐行此儀,余應上表有故皆仿此。
賀生皇子儀:其日,奉先帝御容,設正殿,皇帝御八角殿昇坐。聲警畢,北南宣徽使殿階上左右立,北南臣僚金冠盛服,合班入。班首二人捧表立,讀表官先於左階上側立。二宣徽使東西階下殿受表,捧表者跪左膝授訖,就拜,興,再拜。各祗候。二宣徽使俱左階上授讀表官,讀訖,揖臣僚鞠躬。引北面班首左階上殿,欄內稱賀訖,引左階下殿,復位,舞蹈,五拜。禮畢。
賀祥瑞儀:聲警,北南臣僚金冠盛服,合班立。班首二人各奉表賀,北南宣徽使左階下殿受表,上殿授讀表大臣。讀訖,揖殿下臣僚鞠躬,五拜畢,鞠躬。引班首二人左階上殿,欄內拜跪稱賀,致詞訖,引左階下殿,復位,五拜畢,鞠躬。宣答、聽制訖,再拜,鞠躬。謝宣諭,五拜畢,各祗候,分班侍立。禮畢,兩府奏事如常。
乾統六年,木葉山瑞雲見,始行此儀。天慶元年,天雨谷,謝宣諭後,趙王進酒,教坊動樂,臣僚酒一行。禮畢,奏事。
賀平難儀:皇帝、皇后昇殿坐,北南臣僚並命婦合班,五拜。揖班首二人出班,俛跪,搢笏,執表,舁案近前。閣使受表,置案上,皆再拜。通事舍人二人舁案,左階上殿,置露台上。讀表官受,入讀表。對御讀訖,臣僚殿下五拜,鞠躬。引班首二人左右階上殿,欄內並立。先引北面班首少前,跪致詞訖,退復褥位。次引南面班首亦如之。畢,分引左右階下殿,復位,五拜,鞠躬。宣徽稱「有敕」,再拜,宣答「內難已平,與公等內外同慶」。謝宣諭,五拜。卷班。臣僚從皇帝,命婦從皇后,詣皇太后殿,見先帝御容,陪位,皆再拜。皇太后正坐,稱賀,共十拜,並引上殿,賜宴如儀。
平難之儀,道宗清寧九年,太叔重元謀逆,仁懿太后親率衛士與逆黨戰。事平,因制此儀。
正旦朝賀儀:臣僚並諸國使昧爽入朝,奏「班齊」。皇帝昇殿坐,契丹舍人殿上通訖,引契丹臣僚東洞門入,引漢人臣僚並諸國使西洞門入。合班,舞蹈,五拜,鞠躬,平身。引親王東階上殿,欄內褥位俛伏跪,自通全銜臣某等祝壽訖,伏興,退,引東階下殿,復位,舞蹈,五拜畢,鞠躬。宣徽使殿上鞠躬,奏「臣宣答」,稱「有敕」,班首以下聽制訖,再拜,鞠躬。宣徽傳宣云:「履新之慶,與公等同之。」舍人贊謝宣諭,拜,舞蹈,五拜。贊各祗候,分班引出,引班首西階上殿,奏表目訖,教坊起居,賀,十二拜,畢,贊各祗候。引契丹、漢人臣僚並諸國使東西洞門入,合班,再拜。贊進酒,引親王東階上殿,就欄內褥位,搢笏,執台盞,進酒訖,退,復褥位。置台,出笏,少前俛跪,自通全銜臣某等謹進千萬歲壽酒。俛伏興,退,復褥位,與殿下臣僚皆再拜,鞠躬。俟宣徽使殿上鞠躬,奏「臣宣答」,稱「有敕」,親王以下再拜如初儀。傳宣云:「飲公等壽酒,與公等內外同慶。」舍人贊謝宣諭如初。贊各祗候,親王搢笏,執台,殿下臣僚分班。皇帝飲酒,教坊奏樂,殿上下臣僚皆拜,稱「萬歲」。贊各祗候。樂止,教坊再拜。皇帝卒飲,親王進受盞,復褥位,置台盞,出笏。揖臣僚合班,引親王東階下殿,復位,鞠躬,再拜。贊各祗候,分班引出。皇帝起,詣皇太后殿,臣僚並諸國使皆從。皇太后昇殿,皇帝東方側坐。引契丹、漢人臣僚並諸國使兩洞門入,合班稱賀,進酒,皆如皇帝之儀。畢,引出。教坊入,起居、進酒亦如之。皇太后宣答稱「聖旨」。契丹班謝宣宴,上殿就位立。漢人臣僚並諸國使東洞門入,丹墀東方,面西鞠躬。舍人鞠躬,通文武百僚宰臣某已下謝宣宴,再拜;出班致詞訖,退復位,舞蹈,五拜。贊各上殿祗候,引宰臣以下並諸國使副,方裀朵殿臣僚,西階上殿就位立。不應坐臣僚並於西洞門出。二人監盞,教坊再拜。贊各上階,下殿謝宴,如皇太后生辰儀。
冬至朝賀儀:臣僚班齊,如正旦儀。皇帝、皇后拜日,臣僚陪位再拜。皇帝、皇后昇殿坐,契丹舍人通,臣僚入,合班,親王祝壽,宣答,皆如正旦之儀。謝訖,舞蹈,五拜,鞠躬。出班奏「聖躬萬福」;復位,再拜,鞠躬。班首出班,俛伏跪,祝壽訖,伏興,舞蹈,五拜,鞠躬。贊各祗候。分班,不出,合班。御床入,再拜,鞠躬。贊進酒。臣僚平身。引親王左階上殿,就欄內褥位,搢笏,執台盞,進酒。皇帝、皇后受盞訖,退就褥位,置台,出笏,俛伏跪。少前,自通全銜臣某等謹進千萬歲壽酒。俛伏興,退,復褥位,再拜,鞠躬。殿下臣僚皆再拜,鞠躬。宣答如正旦儀。親王搢笏,執台,分班。皇帝、皇后飲酒,奏樂;殿上下臣僚皆拜,稱「萬歲壽」,樂止。教坊再拜,臣僚合班。親王進受盞,至褥位,置台盞,出笏,引左階下殿。御床出。親王復丹墀位,再拜,鞠躬。贊祗候。分班引出。班首右階上殿奏表目進奉。諸道進奉,教坊進奉過訖,贊進奉收。班首舞蹈,五拜,鞠躬。贊各祗候。班首出,臣僚復入,合班謝,舞蹈,五拜,鞠躬。贊各祗候。分班引出。聲警,皇帝、皇后起,赴北殿。皇太后於御容殿,與皇帝、皇后率臣僚再拜。皇太后上香,皆再拜。贊各祗候。可矮墩以上上殿。皇太后三進御容酒,陪位皆拜。皇太后昇殿坐。皇帝就露台上褥位,親王押北南臣僚班丹墀內立。皇帝再拜,臣僚皆拜,鞠躬。皇帝欄內跪,祝皇太后壽訖,復位,再拜。凡拜,皆稱「萬歲」。贊各祗候。臣僚不出,皇帝、皇后側座,親王進酒,臣僚陪拜,皇太后宣答,皆如正旦之儀。臣僚分班,不出,班首右階上殿奏表目,合班謝宣宴,上殿就位如儀。御床入。皇帝進皇太后酒如初,各就座行酒,宣飲盡,如皇太后生辰之儀。皇后進酒,如皇帝之儀。三進酒,行茶,教坊致語,行殽膳,大饌,七進酒。曲破,臣僚起,御床出,謝宴,皆如皇太后生辰儀。
立春儀:皇帝出就內殿,拜先帝御容,北南臣僚丹墀內合班,再拜。可矮墩以上入殿,賜坐。帝進御容酒,陪位並侍立皆再拜。一進酒,臣僚下殿,左右相向立。皇帝戴幡勝,等第賜幡勝。臣僚簪畢,皇帝於土牛前上香,三奠酒,不拜。教坊動樂,侍儀使跪進彩杖。皇帝鞭土牛,可矮墩以上北南臣僚丹墀內合班,跪左膝,受彩杖,直起,再拜。贊各祗候。司辰報春至,鞭土牛三匝。矮墩鞭止,引節度使以上上殿,撒谷豆,擊土牛。撒谷豆,許眾奪之。臣僚依位坐,酒兩行,春盤入。酒三行畢,行茶。皆起。禮畢。
重午儀:至日,臣僚昧爽赴御帳,皇帝系長壽彩縷昇車坐,引北南臣僚合班,如丹墀之儀。所司各賜壽縷,揖臣僚跪受,再拜。引退,從駕至膳所,酒三行。若賜宴,臨時聽敕。
重九儀:北南臣僚旦赴御帳,從駕至圍場,賜茶。皇帝就坐,引臣僚御前班立,所司各賜菊花酒,跪受,再拜。酒三行,揖起。
藏鬮儀:至日,北南臣僚常服入朝,皇帝御天祥殿,臣僚依位賜坐。契丹南面,漢人北面,分朋行鬮。或五或七籌,賜膳。入食畢,皆起。頃之,復坐行鬮如初。晚賜茶,三籌或五籌,罷教坊承應。若帝得鬮,臣僚進酒訖,以次賜酒。
大康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始行是儀。是日不御朝。
歲時雜儀:
正旦,國俗以糯飯和白羊髓為餅,丸之若拳,每帳賜四十九枚。戊夜,各於帳內窗中擲丸於外。數偶,動樂,飲宴。數奇,令巫十有二人鳴鈴,執箭,繞帳歌呼,帳內爆鹽壚中,燒地拍鼠,謂之驚鬼,居七日乃出。國語謂正旦為「迺捏咿唲」。「迺」,正也;「捏咿唲」,旦也。
立春,婦人進春書,刻青繒為幟,像龍御之;或為蟾蜍,書幟曰「宜春」。
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其占,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
二月一日為中和節,國舅族蕭氏設宴,以延國族耶律氏,歲以為常。國語是日為「 22609.gif ,讀若狎;尀,讀若頗。
二月八日為悉達太子生辰,京府及諸州雕木為像,儀仗百戲導從,循城為樂。悉達太子者,西域淨梵王子,姓瞿曇氏,名釋迦牟尼。以其覺性,稱之曰「佛」。
三月三日為上巳,國俗,刻木為兔,分朋走馬射之。先中者勝,負朋下馬列跪進酒,勝朋馬上飲之。國語謂是日為「陶裏樺」。「陶裏」,兔也;「樺」,射也。
五月重五日,午時,采艾葉和綿着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賜三事,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糕。以五彩絲為索纏臂,謂之「合歡結」。又以彩絲宛轉為人形簪之,謂之「長命縷」。國語謂是日為「討賽咿唲」。「討」,五;「賽咿唲」,月也。
夏至之日,俗謂之「朝節」。婦人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六月十有八日,國俗,耶律氏設宴,以延國舅族蕭氏,亦謂之「裏尀」。
七月十三日,夜,天子於宮西三十裏卓帳宿焉。前期,備酒饌。翼日,諸軍部落從者皆動蕃樂,飲宴至暮,乃歸行宮,謂之「迎節」。十五日中元,動漢樂,大宴。十六日昧爽,復往西方,隨行諸軍部落大噪三,謂之「送節」。國語謂之「賽咿唲奢」。「奢」,好也。
八月八日,國俗,屠白犬,於寢帳前七步瘞之,露其喙。後七日中秋,移寢帳於其上。國語謂之「捏褐耐」。「捏褐」,犬也;「耐」,首也。
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射畢,擇高地卓帳,賜蕃、漢臣僚飲菊花酒。兔肝為臡,鹿舌為醬,又研茱萸酒,灑門戶以禬禳。國語謂是日為「必裏遲離」,九月九日也。
歲十月,五京進紙造小衣甲、槍刀、器械萬副。十五日,天子與群臣望祭木葉山,用國字書狀,並焚之。國語謂之「戴辣」。「戴」,燒也;「辣」,甲也。
冬至日,國俗,屠白羊、白馬、白雁,各取血和酒,天子望拜黑山。黑山在境北,俗謂國人魂魄,其神司之,猶中國之岱宗雲。每歲是日,五京進紙造人馬萬餘事,祭山而焚之。俗甚嚴畏,非祭不敢近山。
臘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並戎服,戊夜坐朝,作樂飲酒,等第賜甲仗、羊馬。國語謂是日為「炒伍侕尀」。「炒伍侕」,戰也。
再生儀:凡十有二歲,皇帝本命前一年季冬之月,擇吉日。前期,禁門北除地置再生室、母后室、先帝神主輿。在再生室東南,倒植三岐木。其日,以童子及產醫嫗置室中。一婦人執酒,一叟持矢箙,立於室外。有司請神主降輿,致奠。奠訖,皇帝出寢殿,詣再生室。群臣奉迎,再拜。皇帝入室,釋服、跣。以童子從,三過岐木之下。每過,產醫嫗致詞,拂拭帝躬。童子過岐木七,皇帝臥木側,叟擊箙曰:「生男矣。」太巫幪皇帝首,興,群臣稱賀,再拜。產醫嫗受酒於執酒婦以進,太巫奉襁褓、彩結等物贊祝之。預選七叟,各立御名繫於彩,皆跪進。皇帝選嘉名受之,賜物。再拜,退。群臣皆進襁褓、彩結等物。皇帝拜先帝諸御容,遂宴群臣。
善哉,阻午可汗之垂訓後嗣也。孺子無不慕其親者,嗜欲深而愛淺,妻子具而孝衰。人人皆然,而況天子乎。再生之儀,歲一周星,使天子一行是禮,以起其孝心。夫體之也真,則其思之也切,孺子之慕,將有油然發於中心者,感發之妙,非言語文字之所能及。善哉,阻午可汗之垂訓後嗣也。始之以三過岐木,母氏劬勞能無念乎。終之以拜先帝御容,敬承宗廟宜何如哉。詩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遼史  卷五十四‧志第二十三  樂志 遼有國樂,有雅樂,有大樂,有散樂,有鐃歌、橫吹樂。舊史稱聖宗、興宗咸通音律,聲氣、歌辭、舞節,征諸太常、儀鳳、教坊不可得。按紀、志、遼朝雜禮,參考史籍,定其可知者,以補一代之闕文。
嗚呼!咸、韶、夏、武之樂,聲亡書逸,河間作記,史遷因以為書,寥乎希哉。遼之樂觀此足矣。
國樂
遼有國樂,猶先王之風;其諸國樂,猶諸侯之風。故志其略。
正月朔日朝賀,用宮懸雅樂。元會,用大樂;曲破後,用散樂;角牴終之。是夜,皇帝燕飲,用國樂。
七月十三日,皇帝出行宮三十裏卓帳。十四日設宴,應從諸軍隨各部落動樂。十五日中元,大宴,用漢樂。
春飛放杏堝,皇帝射獲頭鵝,薦廟燕飲,樂工數十人執小樂器侑酒。
諸國樂
太宗會同三年,晉宣徽使楊端、王朓等及諸國使朝見,皇帝御便殿賜宴。端、朓起進酒,作歌舞,上為舉觴極歡。
會同三年端午日,百僚及諸國使稱賀,如式燕飲,命回鶻、燉煌二使作本國舞。
天祚天慶二年,駕幸混同江,頭魚酒筵,半酣,上命諸酋長次第歌舞為樂。女直阿骨打端立直視,辭以不能。上謂蕭奉先曰:「阿骨打意氣雄豪,顧視不常,可托以邊事誅之。不然,恐貽後患。」奉先奏:「阿骨打無大過,殺之傷向化之意。蕞爾小國,又何能為。」
雅樂
自漢以後,相承雅樂,有古頌焉,有古大雅焉。遼闕郊廟禮,無頌樂。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將還,得晉太常樂譜、宮懸、樂架,委所司先赴中京。
聖宗太平元年,尊號冊禮:設宮懸於殿庭,舉麾位在殿第三重西階之上,協律郎各入就舉麾位,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將仗動,協律郎舉麾,太樂令令撞黃鍾之鍾,左右鍾皆應。工人舉柷,樂作;皇帝即御坐,扇合,樂止。王公入門,樂作;至位,樂止。通事舍人引押冊大臣,初動,樂作;置冊殿前香案訖,就位,樂止。舁冊官奉冊,初動,樂作;升殿,置冊御坐前,就西墉北上位,樂止。大臣上殿,樂作;至殿欄內位,樂止。大臣降殿階,樂作;復位,樂止。王公三品以上出,樂作;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降御坐入閣,樂止。
興宗重熙九年,上契丹冊,皇帝出,奏隆安之樂。
聖宗統和元年,冊承天皇太后,設宮懸,簨虡,太樂工、協律郎入。太后儀衛動,舉麾,太和樂作;太樂令、太常卿導引昇御坐,簾卷,樂止。文武三品以上入,舒和樂作;至位,樂止。皇帝入門,雍和樂作;至殿前位,樂止。宰相押冊,皇帝隨冊,樂作;至殿前置冊於案,樂止。翰林學士、大將軍舁冊,樂作;置御坐前,樂止。丞相上殿,樂作;至讀冊位,樂止。皇帝下殿,樂作;至位,樂止。太后宣答訖,樂作;皇帝至西閣,樂止。親王、丞相上殿,樂作;退班出,樂止。下簾,樂作;皇太后入內,樂止。
冊皇太子儀:太子初入門,貞安之樂作。
冊禮樂工次第:四隅各置建鼓一虡,樂工各一人;宮懸每面九虡,每虡樂工一人;樂虡近北置柷、敔各一,樂工各一人;樂虡內坐部樂工,左右各一百二人;樂虡西南武舞六十四人,執小旗二人;樂虡東南文舞六十四人,執小旗二人;協律郎二人;太樂令一人。
唐十二和樂,遼初用之:豫和祀天神,順和祭地祇,永和享宗廟,肅和登歌奠玉帛,雍和入俎接神,壽和酌獻飲神,太和節升降,舒和節出入,昭和舉酒,休和以飯,正和皇后受冊以行,承和太子以行。
遼十二安樂:初,梁改唐十二和樂為九慶樂,後唐建唐宗廟,仍用十二和樂,晉改為十二同樂。遼雜禮:「天子出入,奏隆安;太子行,奏貞安。」則是遼嘗改樂名矣。餘十安樂名缺。
遼雅樂歌辭,文闕不具;八音器數,大抵因唐之舊。
八音:
  金 鎛、鍾。
  石 球、磬。
  絲 琴、瑟。
  竹 籥、簫、竾。
  匏 笙、竽。
  土 塤。
  革 鼓、鞀。
  木 柷、敔。
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徑三分為本。道宗大康中,詔行秬黍所定升斗,嘗定律矣。其法大抵用古律焉。
大樂
自漢以來,因秦、楚之聲置樂府。至隋高祖詔求知音者,鄭譯得西域蘇祗婆七旦之聲,求合七音八十四調之說,由是雅俗之樂,皆此聲矣。用之朝廷,別於雅樂者,謂之大樂。
晉高祖使馮道、劉昫冊應天太后、太宗皇帝,其聲器、工官與法駕,同歸於遼。
聖宗統和元年,冊承天皇太后,童子弟子隊樂引太后輦至金鑾門。
天祚皇帝天慶元年上壽儀:皇帝出東閣,鳴鞭,樂作;簾卷,扇開,樂止。太尉執台,分班,太樂令舉麾,樂作;皇帝飲酒訖,樂止。應坐臣僚東西外殿,太樂令引堂上,樂升。大臣執台,太樂令奏舉觴,登歌,樂作;飲訖,樂止。行臣僚酒遍,太樂令奏巡周,舉麾,樂作;飲訖,樂止。太常卿進御食,太樂令奏食遍,樂作;文舞入,三變,引出,樂止。次進酒,行臣僚酒,舉觴,巡周,樂作;飲訖,樂止。次進食,食遍,樂作;武舞入,三變。引出,樂止。扇合,簾下,鳴鞭,樂作;皇帝入西閣,樂止。
大樂器:本唐太宗七德、九功之樂。武后毀唐宗廟,七德、九功樂舞遂亡,自後宗廟用隋文、武二舞。朝廷用高宗景雲樂代之,元會,第一奏景雲樂舞。杜佑通典已稱諸樂並亡,唯景雲樂舞僅存。唐末、五代板蕩之餘,在者希矣。遼國大樂,晉代所傳。雜禮雖見坐部樂工左右各一百二人,蓋亦以景雲遺工充坐部;其坐、立部樂,自唐已亡,可考者唯景雲四部樂舞而已。
 玉磬,
  方響,
  搊箏,
  築,
  臥箜篌,
  大箜篌,
  小箜篌,
  大琵琶,
  小琵琶,
  大五弦,
  小五弦,
  吹葉,
  大笙,
  小笙,
  觱篥,
  簫,
  銅鈸,
  長笛,
  尺八笛,
  短笛。
以上皆一人。
  毛員鼓,
  連鞀鼓,
  貝。
以上皆二人,余每器工一人。
  歌二人,
  舞二十人,分四部:
景雲舞八人,
慶雲樂舞四人,
破陣樂舞四人,
承天樂舞四人。
大樂調:雅樂有七音,大樂亦有七聲,謂之七旦:一曰娑陀力,平聲;二曰雞識,長聲;三曰沙識,質直聲;四曰沙侯加濫,應聲;五曰沙臘,應和聲;六曰般贍,五聲;七曰俟利,斛牛聲。自隋以來,樂府取其聲,四旦二十八調為大樂。
娑陀力旦:
  正宮,
  高宮,
  中呂宮,
  道調宮,
  南呂宮,
  仙呂宮,
  黃鍾宮。
雞識旦:
  越調,
  大食調,
  高大食調,
  雙調,
  小食調,
  歇指調,
  林鍾商調。
沙識旦:
  大食角,
  高大食角,
  雙角,
  小食角,
  歇指角,
  林鍾角,
  越角。
般涉旦:
  中呂調,
  正平調,
  高平調,
  仙呂調,
  黃鍾調,
  般涉調,
  高般涉調。
右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協之。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益濁,上益清。七七四十九調,餘二十一調失其傳。蓋出九部樂之龜茲部雲。
大樂聲: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於律呂各闕其一,猶雅音之不及商也。
散樂
殷人作靡靡之樂,其聲往而不反,流為鄭、衛之聲。秦、漢之間,秦、楚聲作,鄭、衛寖亡。漢武帝以李延年典樂府,稍用西涼之聲。今之散樂,俳優、歌舞雜進,往往漢樂府之遺聲。晉天福三年,遣劉昫以伶官來歸,遼有散樂,蓋由此矣。
遼冊皇后儀:呈百戲、角牴、戲馬以為樂。
皇帝生辰樂次:
  酒一行 觱篥起,歌。
  酒二行 歌,手伎入。
  酒三行 琵琶獨彈。
  餅、茶、致語。
  食入,雜劇進。
  酒四行 闕。
  酒五行 笙獨吹,鼓笛進。
  酒六行 箏獨彈,築球。
  酒七行 歌曲破,角牴。
曲宴宋國使樂次:
  酒一行 觱篥起,歌。
  酒二行 歌。
  酒三行 歌,手伎入。
  酒四行 琵琶獨彈。
  餅、茶、致語。
  食入,雜劇進。
  酒五行 闕。
  酒六行 笙獨吹,合法曲。
  酒七行 箏獨彈。
  酒八行 歌,擊架樂。
  酒九行 歌,角牴。
散樂,以三音該三才之義,四聲調四時之氣,應十二管之數。截竹為四竅之笛,以協音聲,而被之弦歌。三音:天音揚,地音抑,人音中,皆有聲無文。四時:春聲曰平,夏聲曰上,秋聲曰去,冬聲曰入。
散樂器:觱篥、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箏、方響、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
雜戲:自齊景公用倡優侏儒,至漢武帝設魚龍曼延之戲,後漢有繩舞、自刳之伎,杜佑以為多幻術,皆出西域。哇俚不經,故不具述。
鼓吹樂
鼓吹樂,一曰短簫鐃歌樂,自漢有之,謂之軍樂。遼雜禮,朝會設熊羆十二案,法駕有前後部鼓吹,百官鹵簿皆有鼓吹樂。
前部:
  鼓吹令二人,
  鼓十二,
  金鉦十二,
  大鼓百二十,
  長鳴百二十,
  鐃十二,
  鼓十二,
  歌二十四,
  管二十四,
  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後部:
  鼓吹丞二人,
  大角百二十,
  羽葆十二,
  鼓十二,
  管二十四,
  簫二十四,
  鐃十二,
  鼓十二,
  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右前後鼓吹,行則導駕奏之,朝會則列仗,設而不奏。
橫吹樂
橫吹亦軍樂,與鼓吹分部而同用,皆屬鼓吹令。
前部:
  大橫吹百二十,
  節鼓二,
  笛二十四,
  觱篥二十四,
  笳二十四,
  桃皮觱篥二十四,
  鼓十二,
  金鉦十二,
  小鼓百二十,
  中鳴百二十,
  羽葆十二,
  鼓十二,
  管二十四,
  簫二十四,
  笳二十四。
後部:
  小橫吹百二十四,
  笛二十四,
  簫二十四,
  觱篥二十四,
  桃皮觱篥二十四。
百官鼓吹、橫吹樂,自四品以上,各有增損,見儀衛志。自周衰,先王之樂寖以亡缺,周南變為秦風。始皇有天下,鄭、衛、秦、燕、趙、楚之聲迭進,而雅聲亡矣。漢、唐之盛,文事多西音,是為大樂、散樂;武事皆北音,是為鼓吹、橫吹樂。雅樂在者,其器雅,其音亦西雲。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遼史  卷五十五‧志第二十四  儀衛志一 遼太祖奮自朔方,太宗繼志述事,以成其業。於是舉渤海,立敬瑭,破重貴,盡致周、秦、兩漢、隋、唐文物之遺余而居有之。路車法物以隆等威,金符玉璽以布號令。是以傳至九主二百餘年,豈獨以兵革之利,士馬之強哉。文謂之儀,武謂之衛,足以成一代之規模矣。
考遼所有輿服、符璽、儀仗,作儀衛志。
輿服
自黃帝而降,輿服之制,其來遠矣。禹乘四載作小車,商人得桑根之瑞為大輅,周人加金玉,象飾益備。秦取六國儀物,而分別其用,先王之制,置而弗御。至漢中葉,銳意稽古,然禮文之事,名存實亡,蓋得十一於千百焉。唐之車輅因周、隋遺法,損益可知。而祭服皆青,朝服皆絳,常服用宇文制,以紫、緋、綠、碧分品秩。五代頗以常服代朝服。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
考之載籍之可征者,著輿服篇,冠諸儀衛之首。
 國輿
契丹故俗,便於鞍馬。隨水草遷徙,則有氈車,任載有大車,婦人乘馬,亦有小車,貴富者加之華飾。禁制疏闊,貴適用而已。帝后加隆,勢固然也。輯其可知著於篇。
大輿,柴冊再生儀載神主見之。
輿,臘儀見皇帝、皇后升輿、降輿。
總纛車,駕以御駝。祭山儀見皇太后升總纛車。
車,納後儀見皇后就車。
青幰車,二螭頭、蓋部皆飾以銀,駕用駝,公主下嫁以賜之。古者王姬下嫁,車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此其遺意歟。
送終車,車樓純飾以錦,螭頭以銀,下縣鐸,後垂大氈,駕以牛。上載羊一,謂之祭羊,以擬送終之用。亦賜公主。
椅,冊皇太后儀,皇帝乘椅,自便殿轝至西便門。
鞍馬,祭山儀,皇帝乘馬,侍皇太后行。臘儀,皇帝降輿,祭東畢,乘馬入獵圍。瑟瑟儀,俱乘馬東行,群臣在南,命婦在北。
 漢輿
太宗皇帝會同元年,晉使馮道劉昫等備車輅法物,上皇帝、皇太后尊號冊禮。自此天子車服昉見於遼。太平中行漢冊禮,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輿輦。盛唐輦輅,盡在遼廷矣。
五輅:周官典輅有五輅。秦亡之後,漢創製。
玉輅,祀天、祭地、享宗廟、朝賀、納後用之。青質,玉飾,黃屋,左纛。十二鑾在衡,二鈴在軾。龍輈左建旗,十二斿,皆畫升龍,長曳地。駕蒼龍,金 3687.gif ,鏤錫,鞶纓十二就。遼國勘箭儀,皇帝乘玉輅至內門。聖宗開泰十年,上升玉輅自內三門入萬壽殿,進七廟御容酒。
金輅,饗射、祀還、飲至用之。赤質,金飾,余如玉輅,色從其質。駕赤騮。
象輅,行道用之。黃質,象飾,余如金輅。駕黃騮。
革輅,巡狩、武事用之。白質,革鞔。駕白翰。
木輅,田獵用之。黑質,漆飾。駕黑駱。
車:制小於輅,小事乘之。
耕根車,耕藉用之。青質,蓋三重,余如玉輅。
安車,一名進賢車,臨幸用之。金飾,重輿,曲壁,八鑾在衡,紫油纁朱裏幰,朱絲絡網。駕赤騮,朱鞶纓。
四望車,一名明遠車,拜陵,臨吊則用之。金飾,青油纁朱裏通幰。駕牛,余同安車。
涼車,赤質,省方、罷獵用之。赤質,金塗,銀裝。五彩龍鳳織,藤油壁,緋絛,蓮座。駕以橐駝。
輦:用人挽,本宮中所乘。唐高宗始制七輦。周官巾車有輦,以人組挽之。太平冊禮,皇帝御輦。
大鳳輦,赤質,頂有金鳳,壁畫雲氣金翅。前有軾,下有構欄。絡帶皆繡雲鳳,銀梯。主輦八十人。
大芳輦。
仙遊輦。
小輦,永壽節儀,皇太后乘小輦。
芳亭輦,黑質,幕屋緋欄,皆繡雲鳳。朱綠夾窗,花板紅網,兩簾四竿,銀飾梯。主輦百廿人。
大玉輦。
小玉輦。
逍遙輦,常用之。棕屋,赤質,金塗,銀裝,紅絛。輦官十二人,春夏緋衫,秋冬素錦服。
平頭輦,常行用之。制如逍遙,無屋。冊承天皇太后儀,皇太后乘平頭輦。
步輦,聖宗統和三年,駐蹕土河,乘步輦聽政。
羊車,古輦車。赤質,兩壁龜文、鳳翅,緋幰,絡帶、門帘皆繡瑞羊,畫輪。駕以牛,隋易果下馬。童子十八人,服繡。瑞羊挽之。
輿:以人肩之,天子用韝絡臂綰。
腰輿,前後長竿各二,金銀螭頭,緋繡鳳襴,上施錦褥,別設小床。奉輿十六人。
小輿,赤質,青頂,曲柄,緋繡絡帶。制如鳳輦而小,上有御座。奉輿二十四人。
皇太子車輅:
金輅,從祀享、正冬大朝、納妃用之。冊皇太子儀,乘黃令陳金輅,皇太子升、降金輅。
軺車,五日常朝、享宮臣、出入行道用之。金飾,紫幰朱裏。駕一馬。
四望車,吊臨用之。金飾,紫油纁通幰。駕一馬。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遼史  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五  儀衛志二 國服
上古之人,網罟禽獸,食肉衣皮,以儷鹿韋掩前後,謂之鞸。然後夏葛、冬裘之制興焉。周公陳王業,七月之詩,至於一日於貉,三月條桑,八月載績,公私之用由是出矣。
契丹轉居薦草之間,去邃古之風猶未遠也。太祖仲父述瀾,以遙輦氏于越之官,占居潢河沃壤,始置城邑,為樹藝、桑麻、組織之教,有遼王業之隆,其亦肇跡於此乎!太祖帝北方,太宗制中國,紫銀之鼠,羅綺之篚,麇載而至。纖麗耎毳,被土綢木。於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國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焉。詳國服以著厥始雲。
祭服:遼國以祭山為大禮,服飾尤盛。
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綾袍,紅帶,懸魚,三山紅垂。飾犀玉刀錯,絡縫烏靴。
小祀,皇帝硬帽,紅克絲龜文袍。皇后戴紅帕,服絡縫紅袍,懸玉佩,雙同心帕,絡縫烏靴。
臣僚、命婦服飾,各從本部旗幟之色。
朝服:太祖丙寅歲即皇帝位,朝服衷甲,以備非常。其後行瑟瑟禮、大射柳,即此服。聖宗統和元年冊承天皇太后,給三品以上用漢法服,三品以下用大射柳之服。
皇帝服實裏薛袞冠,絡縫紅袍,垂飾犀玉帶錯,絡縫靴,謂之國服袞冕。太宗更以錦袍、金帶。
臣僚戴氈冠,金花為飾,或加珠玉翠毛,額後垂金花,織成夾帶,中貯發一總。或紗冠,制如烏紗帽,無檐,不擫雙耳。額前綴金花,上結紫帶,末綴珠。服紫窄袍,系 4a5e.gif 鞢帶,以黃紅色絛裹革為之,用金玉、水晶、靛石綴飾,謂之「盤紫」。太宗更以錦袍、金帶。會同元年,群臣高年有爵秩者,皆賜之。
公服:謂之「展裹」,著紫。興宗重熙二十二年,詔八房族巾幘。道宗清寧元年,詔非勛戚之後及夷離堇副使並承應有職事人,不帶巾。
皇帝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帶,或衣紅襖;臣僚亦幅巾,紫衣。
常服:
宰相中謝儀,帝常服。高麗使入見儀,臣僚便衣,謂之「盤裹」。綠花窄袍,中單多紅綠色。貴者披貂裘,以紫黑色為貴,青次之。又有銀鼠,尤潔白。賤者貂毛、羊、鼠、沙狐裘。
田獵服:
皇帝幅巾,擐甲戎裝,以貂鼠或鵝項、鴨頭為捍腰。蕃漢諸司使以上並戎裝,衣皆左衽,黑綠色。
吊服:太祖叛弟剌哥等降,素服受之。
素服,乘赭白馬。
漢服
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夏收、殷冔、周弁以朝,冠端以居,所以別尊卑、辨儀物也。厥後唐以冕冠、青衣為祭服,通天、絳袍為朝服,平巾幘、袍襴為常服。大同元年正月朔,太宗皇帝入晉,備法駕,受文武百官賀於汴京崇元殿,自是日以為常。是年北歸,唐、晉文物,遼則用之。左右采訂,摭其常用者存諸篇。
祭服:終遼之世,郊丘不建,大裘冕服不書。
袞冕,祭祀宗廟、遣上將出征、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後若元日受朝則服之。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龍、華蟲、火、山、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領,為升龍織成文,各為六等。龍、山以下,每章一行,行十二,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黻革帶、大帶,劍佩綬,舄加金飾。元日朝會儀,皇帝服袞冕。
朝服:乾亨五年,聖宗冊承天太后,給三品以上法服。雜禮,冊承天太后儀,侍中就席,解劍脫履。重熙五年尊號冊禮,皇帝服龍袞,北南臣僚並朝服,蓋遼制。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大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常朝仍遵會同之制。
皇帝通天冠,諸祭還及冬至、朔日受朝、臨軒拜王公、元會、冬會服之。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幘,發纓翠緌,玉若犀簪導。絳紗袍,白紗中單,褾領,朱襈裾,白裙襦,絳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其革帶佩劍綬,襪舄。若未加元服,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幘,雙玉導,加寶飾。元日上壽儀,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
皇太子遠遊冠,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服之。三梁冠,加金附蟬九,首施珠翠。黑介幘,發纓翠緌,犀簪導。絳紗袍,白紗中單,皂領褾,襈裾,白裙襦,白假帶方心曲領,絳紗蔽膝。其革帶劍佩綬,襪舄與上同,後改用白襪、黑舄。未冠,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幘,雙玉導,加寶飾。冊皇太子儀,皇太子冠遠遊,服絳紗袍。
親王遠遊冠,陪祭、朝饗、拜表、大事服之。冠三梁,加金附蟬。黑介幘,青緌導。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皂領,襈裾,白裙襦。革帶鈎 46a2.gif ,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膝,襪舄,劍佩綬。二品以上同。
諸王遠遊冠,三梁,黑介幘,青緌。
三品以上進賢冠,三梁,寶飾。
五品以上進賢冠,二梁,金飾。
九品以上進賢冠,一梁,無飾。
七品以上去劍佩綬。
八品以下同公服。
公服:勘箭儀,閣使公服,系履。遼國嘗用公服矣。
皇帝翼善冠,朔視朝用之。柘黃袍,九環帶,白練裙襦,六合靴。
皇太子遠遊冠,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服。絳紗單衣,白裙襦,革帶金鈎,假帶方心,紛鞶囊,白襪,烏皮履。
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冠幘纓,簪導,謁見東宮及余公事服之。絳紗單衣,白裙襦,帶鈎,假帶方心,襪履,紛鞶囊。
六品以下,冠幘纓,簪導,去紛鞶囊,余並同。
常服:遼國謂之「穿執」。起居禮,臣僚穿執。言穿靴、執笏也。
皇帝柘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起自宇文氏。唐太宗貞觀已後,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
皇太子進德冠,九琪,金飾,絳紗單衣,白裙襦,白襪,烏皮履。
五品以上,襆頭,亦曰折上巾,紫袍,牙笏,金玉帶。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礪石、金魚袋;武官鞢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烏皮六合靴。
六品以下,襆頭,緋衣,木笏,銀帶,銀魚袋佩,靴同。
八品九品,襆頭,綠袍,鍮石帶,靴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遼史  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六  儀衛志三 符印
遙輦氏之世,受印於回鶻。至耶瀾可汗請印於唐,武宗始賜「奉國契丹印」。太祖神冊元年,梁幽州刺史來歸,詔賜印綬。是時,太祖受位遙輦十年矣。會同九年,太宗伐晉,末帝表上傳國寶一、金印三,天子符瑞於是歸遼。
傳國寶,秦始皇作,用藍玉,螭紐,六面,其正面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魚鳥篆,子嬰以上漢高祖。王莽篡漢,平皇后投璽殿階,螭角微玷。獻帝失之,孫堅得於井中,傳至孫權,以歸於魏。魏文帝隸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寶」。唐更名「受命寶」。晉亡歸遼。自三國以來,僭偽諸國往往模擬私制,歷代府庫所藏不一,莫辨真偽。聖宗開泰十年,馳驛取石晉所上玉璽於中京。興宗重熙七年,以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試進士。天祚保大二年,遺傳國璽於桑乾河。
玉印,太宗破晉北歸,得於汴宮,藏隨駕庫。穆宗應歷二年,詔用太宗舊寶。
御前寶,金鑄,文曰「御前之寶」,以印臣僚宣命。
詔書寶,文曰「書詔之寶」,凡書詔批答用之。
契丹寶,受契丹冊儀,符寶郎捧寶置御坐東。
金印三,晉帝所上,其文未詳。
皇太后寶,制未詳。天顯二年,應天皇太后稱制,群臣上璽綬。冊承天皇太后儀,符寶郎奉寶置皇太后坐右。
皇后印,文曰「皇后教印」。
皇太子寶,未詳其制。重熙九年冊皇太子儀,中書令授皇太子寶。

吏部印,文曰「吏部之印」,銀鑄,以印文官制誥。
兵部印,文曰「兵部之印」,銀鑄,以印軍職制誥。
契丹樞密院、契丹諸行軍部署、漢人樞密院、中書省、漢人諸行宮都部署印,並銀鑄。文不過六字以上,以銀硃為色。
南北王以下內外百司印,並銅鑄,以黃丹為色,諸稅務以赤石為色。
杓窊印,杓窊,鷙鳥之總名,以為印紐,取疾速之義。行軍詔賜將帥用之。道宗賜耶律仁先鷹紐印,即此。
符契
自大賀氏八部用兵,則合契而動,不過刻木為牉合。太祖受命,易以金魚。
金魚符七枚,黃金鑄,長六寸,各有字號,每魚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將,使者執右半,大小、長短、字號合同,然後發兵。事訖,歸於內府。
銀牌二百面,長尺,刻以國字,文曰「宜速」,又曰「敕走馬牌」。國有重事,皇帝以牌親授使者,手札給驛馬若干。驛馬闕,取它馬代。法,晝夜馳七百裏,其次五百裏。所至如天子親臨,須索更易,無敢違者。使回,皇帝親受之,手封牌印郎君收掌。
木契,正面為陽,背面為陰,閣門喚仗則用之。朝賀之禮,宣徽使請陽面木契下殿,至於殿門,以契授西上閣門使云:「授契行勘。」勘契官聲喏,跪受契,舉手勘契同,俛、興,鞠躬,奏「內外勘契同」。閣門使云:「准敕勘契,行勘。」勘契官執陰面木契聲喏,平身立,少退近後,引聲云「軍將門仗官」,齊聲喏。勘契官云:「內出喚仗木契一隻,准敕付左右金吾仗行勘。」勘契官云「合不合」,門仗官云「合」,凡再。勘契官云「同不同」,門仗官云「同」,亦再。勘契官近前鞠躬,奏:「勘官左金吾引駕仗、勾畫都知某官某,對御勘同。」平身,少退近後,右手舉契云:「其契謹付閣門使進入。」閣門使引聲喏,門仗官下聲喏。勘契官跪以契授,閣門使上殿納契,宣徽使受契。閣門使下殿,奉敕喚仗。
木箭,內箭為雄,外箭為雌,皇帝行幸則用之。還宮,勘箭官執雌箭,東上閣門使執雄箭,如勘契之儀,詳具禮儀志。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遼史  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七  儀衛志四 儀仗
帝王處則重門擊柝,出則以師兵為營衛,勞人動眾,豈得已哉。天下大患生於大欲,不得不遠慮深防耳。智英勇傑、魁臣雄藩於是乎在,宇武備於文物之中,此儀仗所由設也。
金吾、黃麾六軍之仗,遼受之晉,晉受之後唐,後唐受之梁、唐,其來也有自。耶律儼、陳大任舊志有未備者,兼考之遼朝雜禮雲。
國仗
王通氏言,舜歲遍四岳,民不告勞,營衛省、徵求寡耳。遼太祖匹馬一麾,斥地萬裏,經營四方,未嘗寧居,所至樂從,用此道也。太宗兼制中國,秦皇、漢武之儀文日至,後嗣因之。旄頭豹尾,馳驅五京之間,終歲勤動,轍跡相尋。民勞財匱,此之故歟。
遼自大賀氏摩會受唐鼓纛之賜,是為國仗。其制甚簡,太宗伐唐、晉以前,所用皆是物也。著於篇首,以見艱難創業之主,豈必厚衛其身雲。
十二神纛,十二旗,十二鼓,曲柄華蓋,直柄華蓋。
遙輦末主遣制,迎十二神纛、天子旗鼓置太祖帳前。諸弟剌哥等叛,勻德實縱火焚行宮,皇后命曷古魯救之,止得天子旗鼓。太宗即位,置旗鼓、神纛於殿前。聖宗以輕車儀衛拜帝山。
渤海仗
天顯四年,太宗幸遼陽府,人皇王備乘輿羽衛以迎。乾亨五年,聖宗東巡,東京留守具儀衛迎車駕。此故渤海儀衛也。
漢仗
大賀失活入朝於唐,娑固兄弟繼之,尚主封王,飫觀上國。開元東封,邵固扈從,又覽太平之盛。自是朝貢歲至於唐。遼始祖涅裏立遙輦氏,世為國相,目見耳聞,歆企帝王之容輝有年矣。遙輦致鼓纛於太祖帳前,曾何足以副其雄心霸氣之所睥睨哉。
厥後交梁聘唐,不憚勞勩。至於太宗,立晉以要冊禮,入汴而收法物,然後累世之所願欲者,一舉而得之。太原擅命,力非不敵,席捲法物,先致中京,蹝棄山河,不少顧慮,志可知矣。於是秦、漢以來帝王文物盡入於遼;周、宋按圖更制,乃非故物。遼之所重,此其大端,故特著焉。
太宗會同元年,晉使馮道備車輅法物,上皇太后冊禮;劉昫、盧重備禮,上皇帝尊號。
三年,上在薊州觀導駕儀衛圖,遂備法駕幸燕,御元和殿行入閣禮。
六年,備法駕幸燕,迎導御元和殿。
大同元年正月朔,備法駕至汴,上御崇元殿,受文武百僚朝賀。自是日以為常。二月朔,上御崇元殿,備禮受朝賀。三月,將幸中京鎮陽,詔收鹵簿法物,委所司押領先往。未幾鎮陽入漢,鹵簿法物隨世宗歸於上京。四月,皇太弟李胡遣使問軍事,上報曰,朝會起居如禮。是月,太宗崩,世宗即位,鹵簿法物備而不御。
穆宗應曆元年,詔朝會依嗣聖皇帝故事,用漢禮。
景宗乾亨五年二月,神柩升轀輬車,具鹵簿儀衛。六月,聖宗至上京,留守具法駕迎導。
聖宗統和元年,車駕還上京,迎導儀衛如式。
三年,駕幸上京,留守具儀衛奉迎。
四年,燕京留守具儀衛導駕入京,上御元和殿,百僚朝賀。
是後,儀衛常事,史不復書。
鹵簿儀仗人數馬匹
步行擎執二千四百一十二人,坐馬擎執二百七十五人,坐馬樂人二百七十三人,步行教坊人七十一人,御馬牽攏官五十二人,御馬二十六匹,官僚馬牽攏官六十六人,坐馬掛甲人五百九十八人,步行掛甲人百六十人,金甲二人,神輿十二人,長壽仙一人,諸職官等三百五人,內侍一人,引稍押衙二人,赤縣令一人,府牧一人,府吏二人,少尹一人,司錄一人,功曹一人,太常少卿一人,太常丞一人,太常博士一人,司徒一人,太僕卿一人,鴻臚卿一人,大理卿一人,御史大夫一人,侍御史二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監察御史一人,兵部尚書一人,兵部侍郎一人,兵部郎中一人,兵部員外郎一人,符寶郎一人,左右諸衛將軍三十五人,左右諸折衝二十一人,左右諸果毅二十八人,尚乘奉御二人,排仗承直二人,左右夾騎二人,都頭六人,主帥一十四人教坊司差,押纛二人,左右金吾四人,虞候佽飛一十六人,鼓吹令二人,漏刻生二人,押當官一人,司天監一人,令史一人,司辰一人,統軍六人,千牛備身二人,左右親勛二人,左右郎將四人,左右拾遺二人,左右補闕二人,起居舍人一人,左右諫議大夫二人,給事中書舍人二人,左右散騎常侍二人,門下侍郎二人,中書侍郎二人,鳴鞭二人內侍內差,侍中一人,中書令一人,監門校尉二人,排列官二人,武衛隊正一人,隨駕諸司供奉官三十人,三班供奉官六十人,通事舍人四人,御史中丞二人,乘黃丞二人,都尉一人,太僕卿一人,步行太卜令一人。職官乘馬三百四匹,進馬四匹,駕車馬二十八匹。人之數凡四千二百三十有九,馬之數凡千五百二十。
得諸本朝太常卿徐世隆家藏遼朝雜禮者如是。至於儀注之詳,不敢傅會雲。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遼史  卷五十九‧志第二十八  食貨志上 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縱馬於野,弛兵於民。有事而戰,彉騎介夫,卯命辰集。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糗糧芻茭,道在是矣。以是制勝,所向無前。及其有國,內建宗廟朝廷,外置郡縣牧守,制度日增,經費日廣,上下相師,服御浸盛,而食貨之用斯為急矣。於是五京及長春、遼西、平州置鹽鐵、轉運、度支、錢帛諸司,以掌出納。其制數差等雖不可悉,而大要散見舊史。若農谷、租賦、鹽鐵、貿易、坑冶、泉幣、群牧,逐類採摭,緝而為篇,以存一代食貨之略。
初,皇祖勻德實為大迭烈府夷離堇,喜稼穡,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仲父述瀾為于越,飭國人樹桑麻,習組織。太祖平諸弟之亂,弭兵輕賦,專意於農。嘗以戶口滋繁,糾轄疏遠,分北大濃兀為二部,程以樹藝,諸部效之。
太宗會同初,將東獵,三克奏減輜重,疾趨北山取物,以備國用,無害農務。尋詔有司勸農桑,教紡績。以烏古之地水草豐美,命甌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為農田。三年,詔以諧裏河、臚朐河近地,賜南院歐堇突呂、乙斯勃、北院溫納河剌三石烈人,以事耕種。八年,駐蹕赤山,宴從臣,問軍國要務。左右對曰:「軍國之務,愛民為本。民富則兵足,兵足則國強。」上深然之。是年,詔征諸道兵,仍戒敢有傷禾稼者以軍法論。
應歷間,雲州進嘉禾,時謂重農所召。保寧七年,漢有宋兵,使來乞糧,詔賜粟二十萬斛助之。非經費有餘,其能若是?
聖宗乾亨五年詔曰:「五稼不登,開帑藏而代民稅;螟蝗為災,罷徭役以恤飢貧。」統和三年,帝嘗過稿城,見乙室奧隗部下婦人迪輦等黍過熟未獲,遣人助刈。太師韓德讓言,兵後逋民棄業,禾稼棲畝,募人獲之,以半給獲者。政事令室昉亦言,山西諸州給軍興,民力凋敝,田谷多躪於邊兵,請復今年租。六年,霜旱,災民飢,詔三司,舊以稅錢折粟,估價不實,其增以利民。又徙吉避寨居民三百戶於檀、順、薊三州,擇沃壤,給牛、種穀。十三年,詔諸道置義倉。歲秋,社民隨所獲,戶出粟庤倉,社司籍其目。歲儉,發以振民。十五年,詔免南京舊欠義倉粟,仍禁諸軍官非時畋牧妨農。開泰元年,詔曰:「朕惟百姓徭役煩重,則多給工價;年穀不登,發倉以貸;田園蕪廢者,則給牛、種以助之。」太平初幸燕,燕民以年豐進土產珍異。上禮高年,惠鰥寡,賜酺連日。九年,燕地飢,戶部副使王嘉請造船,募習海漕者,移遼東粟餉燕,議者稱道險不便而寢。
興宗即位,遣使閱諸道禾稼。是年,通括戶口,詔曰:「朕於早歲,習知稼穡。力辦者廣務耕耘,罕聞輸納;家食者全虧種植,多至流亡。宜通檢括,普遂均平。」禁諸職官不得擅造酒糜谷;有婚祭者,有司給文字始聽。
道宗初年,西北雨谷三十裏,春州斗粟六錢。時西蕃多叛,上欲為守御計,命耶律唐古督耕稼以給西軍。唐古率眾田臚朐河側,歲登上熟。移屯鎮州,凡十四稔,積粟數十萬斛,每鬥不過數錢。以馬人望前為南京度支判官,公私兼裕,檢括戶口,用法平恕,乃遷中京度支使。視事半歲,積粟十五萬斛,擢左散騎常侍。遼之農谷至是為盛。而東京如咸、信、蘇、復、辰、海、同、銀、烏、遂、春、泰等五十餘城內,沿邊諸州,各有和糴倉,依祖宗法,出陳易新,許民自願假貸,收息二分。所在無慮二三十萬碩,雖累兵興,未嘗用乏。迨天慶間,金兵大入,盡為所有。會天祚播遷,耶律敵烈等逼立梁王雅裏,令群牧人戶運鹽濼倉粟,人戶侵耗,議籍其產以償。雅裏自定其直:粟一車一羊,三車一牛,五車一馬,八車一駝。從者曰:「今一羊易粟二斗,尚不可得,此直太輕。」雅裏曰「民有則我有。若令盡償,眾何以堪?」事雖無及,然使天未絕遼,斯言亦足以收人心矣。
夫賦稅之制,自太祖任韓延徽,始制國用。太宗籍五京戶丁以定賦稅,戶丁之數無所於考。聖宗乾亨間,以上京「云為戶」訾具實饒,善避徭役,遺害貧民,遂勒各戶,凡子錢到本,悉送歸官,與民均差。統和中,耶律昭言,西北之眾,每歲農時,一夫偵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給糾官之役。當時沿邊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積穀以給軍餉。故太平七年詔,諸屯田在官斛粟不得擅貸,在屯者力耕公田,不輸稅賦,此公田制也。余民應募,或治閒田,或治私田,則計畝出粟以賦公上。統和十五年,募民耕灤河曠地,十年始租,此在官閒田制也。又詔山前後未納稅戶,並於密雲、燕樂兩縣,占田置業入稅,此私田制也。各部大臣從上征伐,俘掠人戶,自置郛郭,為頭下軍州。凡市井之賦,各歸頭下,惟酒稅赴納上京,此分頭下軍州賦為二等也。
先是,遼東新附地不榷酤,而鹽曲之禁亦弛。馮延休、韓紹勛相繼商利,欲與燕地平山例加繩約,其民病之,遂起大延琳之亂。連年詔復其租,民始安靖。南京歲納三司鹽鐵錢折絹,大同歲納三司稅錢折粟。開遠軍故事,民歲輸稅,斗粟折五錢,耶律抹只守郡,表請折六錢,亦皆利民善政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遼史  卷六十‧志第二十九  食貨志下 征商之法,則自太祖置羊城於炭山北,起榷務以通諸道市易。太宗得燕,置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偫,命有司治其征;餘四京及它州縣貨產懋遷之地,置亦如之。東平郡城中置看樓,分南、北市,禺中交易市北,午漏下交易市南。雄州、高昌、渤海亦立互市,以通南宋、西北諸部、高麗之貨,故女直以金、帛、布、蜜、蠟諸藥材及鐵離、靺鞨、於厥等部以蛤珠、青鼠、貂鼠、膠魚之皮、牛羊駝馬、毳罽等物,來易於遼者,道路繈屬。聖宗統和初燕京留守司言,民艱食,請弛居庸關稅,以通山西糴易。又令有司諭諸行宮,布帛短狹不中尺度者,不鬻於市。明年,詔以南、北府市場人少,宜率當部車百乘赴集。開奇峯路以通易州貿易。二十三年,振武軍及保州並置榷埸。時北院大王耶律室魯以俸羊多闕,部人貧乏,請以羸老之羊及皮毛易南中之絹,上下為便。至天祚之亂,賦斂既重,交易法壞,財日匱而民日困矣。
鹽筴之法,則自太祖以所得漢民數多,即八部中分古漢城別為一部治之。城在炭山南,有鹽池之利,即後魏滑鹽縣也,八部皆取食之。及征幽、薊還,次於鶴剌濼,命取鹽給軍。自後濼中鹽益多,上下足用。會同初,太宗有大造於晉,晉獻十六州地,而瀛、莫在焉,始得河間煮海之利,置榷鹽院於香河縣,於是燕、雲迤北暫食滄鹽。一時產鹽之地如渤海、鎮城、海陽、豐州、陽洛城、廣濟湖等處,五京計司各以其地領之。其煎取之制,歲出之額,不可得而詳矣。
坑冶,則自太祖始並室韋,其地產銅、鐵、金、銀,其人善作銅、鐵器。又有曷術部者多鐵;「曷術」,國語鐵也。部置三冶:曰柳濕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改曰鐵利州,地亦多鐵。東平縣本漢襄平縣故地,產鐵礦,置采煉者三百戶,隨賦供納。以諸坑冶多在國東,故東京置戶部司,長春州置錢帛司。太祖征幽、薊,師還,次山麓,得銀、鐵礦,命置冶。聖宗太平間,於潢河北陰山及遼河之源,各得金、銀礦,興冶采煉。自此以訖天祚,國家皆賴其利。
鼓鑄之法,先代撒剌的為夷離堇,以土產多銅,始造錢幣。太祖其子,襲而用之,遂致富強,以開帝業。太宗置五冶太師,以總四方錢鐵。石敬瑭又獻沿邊所積錢,以備軍實。景宗以舊錢不足於用,始鑄乾亨新錢,錢用流布。聖宗鑿大安山,取劉守光所藏錢,散諸五計司,兼鑄太平錢,新舊互用。由是國家之錢,演迤域中。所以統和出內藏錢,賜南京諸軍司。開泰中,詔諸道,貧乏百姓,有典質男女,計傭價日以十文;折盡,還父母。每歲春秋,以官錢宴饗將士,錢不勝多,故東京所鑄至清寧中始用。是時,詔禁諸路不得貨銅鐵,以防私鑄,又禁銅鐵賣入回鶻,法益嚴矣。道宗之世,錢有四等:曰咸雍,曰大康,曰大安,曰壽隆,皆因改元易名。其肉好、銖數亦無所考。第詔楊遵勗征戶部司逋戶舊錢,得四十餘萬繈,拜樞密直學士;劉伸為戶部使,歲入羨餘錢三十萬繈,擢南院樞密使;其以災沴,出錢以振貧乏及諸宮分邊戍人戶。是時,雖未有貫朽不可較之積,亦可謂富矣。至其末年,經費浩穰,鼓鑄仍舊,國用不給。雖以海雲佛寺千萬之助,受而不拒,尋禁民錢不得出境。天祚之世,更鑄乾統、天慶二等新錢,而上下窮困,府庫無餘積。
始太祖為迭烈府夷離堇也,懲遙輦氏單弱,於是撫諸部,明賞罰,不妄征討,因民之利而利之,群牧蓄息,上下給足。及即位,伐河東,下代北郡縣,獲牛、羊、駝、馬十餘萬。樞密使耶律斜軫討女直,復獲馬二十餘萬,分牧水草便地,數歲所增不勝算。當時,括富人馬,不加多,賜大、小鶻軍萬餘疋,不加少,蓋畜牧有法然也。咸雍五年,蕭陶隗為馬群太保,上書猶言群牧名存實亡,上下相欺,宜括實數以為定籍。厥後東丹國歲貢千疋,女直萬疋,直不古等國萬疋,阻卜及吾獨婉、惕德各二萬疋,西夏、室韋各三百疋,越裏篤、剖阿裏、奧裏米、蒲奴裏、鐵驪等諸部三百疋;仍禁朔州路羊馬入宋,吐渾、党項馬鬻於夏。以故群牧滋繁,數至百有餘萬,諸司牧官以次進階。自太祖及興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天祚初年,馬猶有數萬群,每群不下千疋。祖宗舊制,常選南征馬數萬疋,牧於雄、霸、清、滄間,以備燕、雲緩急;複選數萬,給四時游畋;余則分地以牧。法至善也。至末年,累與金戰,番漢戰馬損十六七,雖增價數倍,竟無所買,乃冒法買官馬從軍。諸群牧私賣日多,畋獵亦不足用,遂為金所敗。棄眾播遷,以訖於亡。松漠以北舊馬,皆為大石林牙所有。
遼之食貨其可見者如是耳。至於鄰國歲幣,諸屬國歲貢土宜,雖累朝軍國經費多所仰給,然非本國所出,況名數已見本紀,茲不復載。
夫冀北宜馬,海濱宜鹽,無以議為。遼地半沙磧,三時多寒,春秋耕穫及其時,黍稌高下因其地,蓋不得與中土同矣。然而遼自初年,農谷充羨,振飢恤難,用不少靳,旁及鄰國,沛然有餘,果何道而致其利歟?此無他,勸課得人,規措有法故也。
世之論錢幣者,恆患其重滯之難致,鼓鑄之弗給也,於是楮幣權宜之法興焉。西北之通舟楫,比之東南,十才一二。遼之方盛,貨泉流衍,國用以殷,給戍賞征,賜與億萬,未聞有所謂楮幣也,又何道而致其便歟?此無他,舊儲新鑄,並聽民用故也。
孟子曰:「周於利者,凶年不能殺。」人力苟至,一夫猶足以勝時災,況為國乎。以是知善謀國者,有道以制天時、地利之宜,無往而不遂其志。食莫大於谷,貨莫大於錢,特志二者,以表遼初用事之臣,亦善裕其國者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