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二十四史] 宋史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三‧志第九十六  儀衛一 殿庭立仗
綦天下之貴,一人而已。是故環拱而居,備物而動,文謂之儀,武謂之衛。一以明制度 ,示等威;一以慎出入,周官旅賁,遠危疑也。書載弁戈、冕劉、虎賁、車輅,王出入 ,執盾以夾王車。朝儀之制,固已粲然。降及秦、漢,始有周廬、陛戟、鹵簿、金根、 大駕、法駕千乘萬騎之盛。歷代因之,雖或損益,然不過為尊大而已。宋初,因唐、五 代之舊,講究修葺,尤為詳備。其殿庭之儀,則有黃麾大仗、黃麾半仗、黃麾角仗、黃 麾細仗。凡正旦、冬至及五月一日大朝會,大慶、冊、受賀、受朝,則設大仗;月朔視 朝,則設半仗;外國使來,則設角仗;發冊授寶,則設細仗。其鹵簿之等有四:一曰大 駕,郊祀大饗用之;二曰法駕,方澤、明堂、宗廟、籍田用之;三曰小駕,朝陵、封祀 、奏謝用之;四曰黃麾仗,親征、省方還京用之。南渡之後,務為簡省。此其大較也。 若夫臨時增損,用置不同,則有國史、會要、禮書具在。今取所載。撮其凡為儀衛志。
殿庭立仗,本充庭之制。唐禮,殿庭、屯門,皆列諸衛黃麾大仗。宋興,太祖增創錯繡 諸旗並幡氅等,著於通禮,正、至、五月一日,御正殿則陳之。青龍、白虎旗各一,分 左右;五嶽旗五在左,五星旗五在右;五方龍旗二十五在左,五方鳳旗二十五在右;紅 門神旗二十八,分左右;朱雀、真武旗各一,分左右;皂纛十二,分左右。(以上金吾 。)天一、太一旗各一,分左右;攝提旗二,分左右;五辰旗五,北斗旗一,分左右; (木、火、北斗在左,金、水、土在右。)二十八宿各一,(角宿至壁宿在左,奎宿至 軫宿在右。)風伯、雨師旗各一,分左右;白澤、馴象、仙鹿、玉兔、馴犀、金鸚鵡、 瑞麥、孔雀、野馬、犛牛旗各二,分左右;日月合璧旗一,在左;五星連珠旗一,在右 ;雷公、電母旗各一,分左右;軍公旗六,分左右;黃鹿、飛麟、兕、騶牙、白狼、蒼 烏、辟邪、網子、貔旗各二,分左右;信幡二十二,分左右;傳教、告止幡各十二,分 左右;黃麾二,分左右。(以上兵部。)日旗、月旗各一,分左右;君王萬歲旗一在左 ;天下太平旗一,在右;獅子旗二,分左右;金鸞、金鳳旗各一,分左右;五方龍旗各 一。(青、赤在左,黃、白、黑在右。以上龍墀。)龍君、虎君旗各五,分左右;赤豹 、黃羆旗各五,分左右;小黃龍旗一,在左;天馬旗一,在右;吏兵、力士旗各五,分 左右;天王旗四,分左右;太歲旗十二,分左右;天馬旗六,分左右;排欄旗六十,分 左右;左右幡氅各五行,行七十五;大黃龍旗二,分左右;大神旗六,分左右。(以上 六軍。)
神宗元豐二年,詳定所言:「正旦御殿,合用黃麾仗。案唐開元禮,冬至朝會及皇太子 受冊、加元服,冊命諸王大臣,朝宴外國,亦皆用之。故事,皇帝受群臣上尊號,諸衛 各率其屬,勒所部屯門、殿庭列仗衛。今獨修正旦儀注,而余皆未及。欲乞冬會等儀, 悉加詳定。」詔從之。又言:「御殿儀仗,有黃麾幡三而無黃麾。請制大麾一,注旄於 干首,以取夏制;黃色,以取漢制;用十二幅,以取唐制;用一旒,以取今龍墀旗之制 。建於當御廂之前,以為表識。其當御廂之後,則建黃麾幡二。」上謂蔡確等曰:「黃 麾制度,終有可疑。今鑿而為植於大庭,夷夏共瞻,或致博聞多識者譏議,非善,宜姑 闕之。」乃止。三年,詳定所言:「昨定朝會圖,於大慶殿橫街北止陳大輦、逍遙、平 輦,而輿未陳也。當大輦之南,增腰輿一,小輿一。古者扇翣,皆編次雉羽或尾為之, 故於文從『羽』。唐開元改為孔雀,凡大朝會,陳一百五十有六,分居左右。國朝復雉 尾之名,而四面略為羽毛之形,中繡雙孔雀,又有雙盤龍扇,皆無所本。」遂改制偏扇 、團方扇為三等,繡雉。凡朝會,平輦、逍遙並陳於東西龍墀上。
徽宗政和三年,議禮局上大慶殿大朝會儀衛:
黃麾大仗五千二十五人。仗首左右廂各二部,絳引幡十。(執各一人。)第一部,左右 領軍衛大將軍各一員,第二部,左右領軍衛折衝,掌鼓一人,帥兵官一十人。次執儀刀 部十二行,每行持各十人:(後部並仗同。)第一行,黃雞四角氅;(凡氅,皆持以龍 頭竿。)第二,儀鍠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烏戟;第五,緋鳳六角氅; 第六,細弓矢;第七,白鵝四角氅;第八,朱縢絡盾刀;第九,皂鵝六角氅;第十,細 弓矢;第十一,槊;第十二,綠縢絡盾刀。揭鼓二,掌鼓二人。(後部同。)以上排列 左右廂。第一部各於軍員之南,居次廂第一部稍前。第二部於第一部之後,並相向。
次廂左右各三部:第一,左右屯衛;第二,左右武衛,並大將軍;第三,左右衛將軍: 各一員。第一,果毅;第二、第三,折衝:各一員。於仗首左右廂第一部之南,相向。 持黃麾幡二人,在當御廂前分立。當御廂左右各一部,左右衛果毅各一人,於玉輅之前 分左右,並北向。次後廂左右各三部:第一,左右驍衛將軍;第二,左右領軍衛折衝; 第三,左右領軍衛果毅:各一員。第一部,分於當御廂之左右差後;第二部,左在金輅 之後西偏,右在象輅之後東偏;第三部,左在革輅之後西偏,右在木輅之後東偏,並北 向。
次左右廂各三部:第一,左右武衛將軍;第二,左右屯衛將軍;第三,左右領軍衛折衝 :各一員。各在網子、鶡雞、貔旗之前,東西相向。左右廂各步甲十二隊:第一隊,左 右衛果毅;第二,左右衛,第四,左右驍衛,第六,左右武衛,第八,左右屯衛,第十 、第十二,左右領軍衛,並折衝;第三,左右驍衛,第五,左右武衛,第七,左右屯衛 ,第九、第十一,左右領軍衛,並果毅:各一員。每隊旗一,貔、鶡雞、仙鹿、金鸚鵡 、瑞麥、孔雀、野馬、犛牛、甘露、網子。(內第十二隊旗同第一隊。)刀盾、弓矢相 間,分十二隊,每隊三十人,五重。第一至第六隊,在仗首第二部北;第七至第十二隊 ,在仗首第二部南,東西相向。
後部各十二隊:第一、第二,左右衛;第五至第七,左右武衛;第十至第十二,左右領 軍衛:並折衝。第三、第四,左右驍衛;第八、第九,左右屯衛:並果毅。每隊旗二, 角、赤熊、兕、太平、馴犀、鵔鸃、騼騶、騶牙、蒼烏、白狼、龍馬、金牛。次弩五人 為一列,弓矢十人為二重,槊二十人為四重。以上在大慶殿門外,第一至第四隊在前, 第五至第八隊在後,第九至第十二隊又在後,東西相向。
真武隊:金吾折衝都尉一員,仙童、真武、螣蛇、神龜旗各一,執各一人。犦槊二人, 弩五人為一列,弓矢二十人為四重,槊二十五人為五重。以上在大慶門外中道,北向排 列。
陳孔雀扇四十於簾外。(執各一人。)陳輦輿於龍墀。大輦在東部,押、執、擎人二百 二十有二人;腰輿在南,一十有七人;小輿又在南,二十有五人,皆西向。平輦在西, 逍遙在南,共三十七人,皆東向。設傘,扇於沙墀:方傘二,分左右;(執傘將校四人 。)團龍扇四,分左右;(執扇都將四人。)方雉扇一百,分傘、扇之後,為五行。( 執扇長行一百人。)押當職掌二人,各立團龍扇之北。金吾引駕官二人,分立團扇之南 。
德殿入閣之制,唯殿中省細仗,與兩省供奉官班於庭。太宗淳化三年,增黃麾仗二百五 十人。神宗熙寧三年,修閣門儀制宋敏求言:「本朝惟入閣乃御文德殿視朝。今既不用 入閣儀,即文德殿遂闕視朝之禮。乞下兩制及太常禮院,約唐御宣政殿制裁定,以備朔 望正衙視朝之禮。」詔學士院詳定。學士韓維等上其儀:朔前一日,有司供張於文德殿 庭。東面,左金吾引駕官一人,四色官二人,各帶儀刀。被金甲天武官一人,判殿中省 一人,排列官一人。扇二,方傘一。金吾仗碧襴十二,各執儀刀。兵部儀仗排列職掌一 人,押隊員僚二人。黃麾幡一,告止幡、傳教幡、信幡各八,龍頭竿、戟各五十。西面 ,右金吾引駕官以下,皆如東面。天武官東西總百人。門外立仗:其東,青龍旗一,五 岳旗五,五龍旗十;其西,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鳳旗十。御馬,東西皆五匹,每匹 人員二人,御龍官四人。設御幄於殿後閣。其日,左右金吾將軍常服押本衛仗,殿中省 官押細仗,東西對列,俟皇帝受朝、降坐、放仗,乃退。
徽宗政和三年,議禮局上文德殿視朝之制:
黃麾半仗,共二千二百六十五人。殿內仗首,左右廂各一部,每部一百二十四人,在金 吾仗南,東西相向。絳引幡十,(執各一人。)分部之南北,為五重。當御廂左右部同 ,左部在帥兵官東,右部在帥兵官西,各為十重。左右領軍衛大將軍各一員,居部之中 。(次廂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掌鼓一人,次大將軍後。(次廂左右第一部並 當御廂左右部,次果毅,次廂左右第二、第三部,次折衝,次後廂左右部,次將軍。) 帥兵官十人,分部之南北,為五重,北在絳引幡之南,南在絳引幡之北。次廂左右第一 、第二、第三部在部之南北,當御廂、次後廂左部在黃氅東,右部在氅西。
執儀刀部十行,行十人,每色兩行,為五重。(次廂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當御 廂、次後廂左右部,每色一行,為十重。左部以東為首,右部以西為首,並次帥兵官。 )第一行,龍頭竿黃雞四角氅;(凡氅皆持以龍頭竿。)第二,儀鍠五色幡;第三,青 孔雀五角氅;第四,烏戟;第五,緋鳳六角氅;第六,細弓矢;第七,白鵝四角氅;第 八,朱縢絡盾刀;第九,阜鵝六角氅;第十,槊。揭鼓二,掌揭鼓二人。(分立緋氅、 烏戟後當中,次廂左右第一、第二、第三部同,當御廂、次後廂並一在儀鍠、青氅間, 一在弓矢、白氅間,與後行齊。)次廂左右各三部,每部一百一十五人,次左右廂仗首 之南,東西相向。第一部,左右屯衛大將軍及果毅各一員。第二部,左右武衛大將軍, 第三部,左右衛將軍各一員,折衝各一員。黃麾幡二,分立當御左右廂前中間,北向。 當御廂左右各一部,每部一百二十四人,在殿門內中道,分東西,並北向。(次後廂左 右部同。大慶殿列於樂架之南。)左右衛果毅各一員。(左在部西,右在部東。次後左 右廂將軍准此。)次後廂左右各一部,每部一百一十四人,次當御廂南,左右驍衛將軍 各一員。左右廂各步軍六隊,(第一隊,每隊三十三人,第二至第六隊,每隊各二十七 人。)分東西,在仗隊後。第一,左右衛;第三,左右武衛;第五,左右領軍衛:並果 毅,各一員。第二,左右驍衛;第四,左右屯衛;第六,左右領軍衛:並折衝,各一員 。每隊旗二,貔、金鸚鵡、瑞麥、犛牛、甘露、鶡雞。(執各一人。)刀盾、弓矢相間 ,人數行列同前。左右廂步軍,殿門外左右廂後部各六隊,每隊三十八人,在部下親從 後,東西相向。第一隊,左右衛;第三,左右武衛;第五,左右領軍衛:並折衝,各一 員,第二,左右驍衛;第四、第六,左右屯衛:並果毅,各一員。角、太平、馴犀、騶 牙、白狼、蒼烏等旗各二,弩五人,為一列,弓矢十人,為二重,槊二十人,為四重。
真武隊五十七人,在端禮門內中道,北向。(大慶殿於殿門外。)前有金吾折衝都尉一 員,仙童、真武、螣蛇、神龜等旗各一,犦槊二人,弩五人為一列,弓矢二十人為四重 ,槊二十五人為五重。排列仗隊職掌六人,分立仗隊之間,殿內四人,殿外二人。
殿中省尚輦陳扇二十於簾外,執扇殿侍二十人。陳腰輿、小輿於東、西朵殿,腰輿在東 ,小輿在西,人員、都將各一人,輦官共四十人。陳傘、扇於殿下,方傘二,團龍扇四 ,並分左右夾傘。(執扇各一人,將校或節級。)方雉扇六十,作三重,在傘、扇之後 。輦官長行各一人,金吾左右將軍各一員,在傘、扇之南,稍前。四色官四人,二人立 於將軍之南,與傘、扇一列。宣敕放仗二人,在引駕官南。執儀刀引駕官二人,在親從 官後。長行二十四人,在四色官之南。排列官二人,在長行之南。次金甲天武官二人, 在長行南。以上並分東西相向立。設旗於殿門之外,青龍旗一在左,五嶽神旗各一次之 ,五方色龍旗各一次之,五方色龍旗各一又次之。白虎旗一在右,五星神旗各一次之, 五方色鳳旗各一次之,五方色鳳旗各一又次之。
詔頒行之。(大慶殿冊命諸王、大臣,黃麾仗准文德殿視朝。)
政和中,大祀饗立仗:大黃龍負圖旗一,執○二百人,陳於闕庭赤龍旗南少西大黃龍旗 之北。宣和冬祀,陳於大內前。大黃龍旗一,執○六十人,陳於逐頓宮門外宣德門,次 大黃龍負圖旗之南。宣和,此旗下又有日、月、五星連珠、北斗、招搖、蒼龍、白虎、 朱雀、玄武、君王萬歲、獅子、金鸞、金鳳、五方龍、天下太平等旗,凡二十一。正、 至受朝同。龍墀旗陳於殿庭;太廟,在西櫺星門外路南,次赤龍旗少北;青城,在泰禋 門外,(夏祭大禮在明禋門外。)赤龍旗之南。(宗祀祫饗大禮,不設大黃龍負圖旗、 大黃龍旗。)大神旗六,執○各九十人,宣德門、泰禋門並陳於大黃龍旗之南,東西相 望;大廟陳於西櫺星門外,大黃龍旗之西少南,視赤龍旗為列,南北相望。龍墀旗執○ 各十二人,左右有日、月旗各一。次君王萬歲旗一,宣德門、泰禋門,在路東;太廟, 在門外路南。次獅子旗二,左右有金鸞、金鳳旗各一。次五方龍旗各一:青、黃、赤龍 旗,宣德、泰禋門在東,太廟在南;黑、白龍旗,宣德、泰禋門在西,太廟在北。次天 下太平旗一,宣德、泰禋門,在路西;太廟,在路北。以上旗皆在車駕前發仗內。執○ 人並錦帽、五色絁繡寶相花衫、鐵臂韝、革帶。
政和中,遼使朝紫宸殿,用黃麾角仗,共一千五十六人。殿內黃麾幡二,次四色官之南 ,分左右。仗首左右廂各一部,每部一百四十人,在朵殿下稍南。絳引幡十,分部之南 北,各為五重。左右領軍衛大將軍各一員,在部中稍南。(次廂左右第一、第二部同。 )掌鼓一人,次大將軍後。(次廂左右第一部次果毅,第二部次折衝。)帥兵官十人, 分部之南北,(北在絳引幡之南,南在絳引幡之北。次廂左右第一、第二部在部之南北 。)各為五重。執儀刀部九行,每行持各十人。第一,龍頭竿黃雞四角氅;(皆持以龍 頭竿。)第二,儀鍠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烏戟;第五,緋鳳六角氅; 第六,細弓矢;第七,白鵝四角氅;第八,槊;第九,阜鵝六角氅。掌揭鼓一人,在緋 氅、烏戟之後。(次廂左右第一、第二部同。)次廂左右各二部,每部一百五人,次左 右廂仗首之南。第一部,左右屯衛大將軍、果毅各一員;第二,左右武衛大將軍、折衝 各一員。掌鼓以下至掌揭鼓人數,並同仗首。殿外左右廂各步甲三隊,每隊三十三人。 第一,左右衛,第三,左右武衛,並果毅;第二,左右驍衛、折衝:並各一員。貔、金 鸚鵡、瑞麥旗各二,以次分在三隊。刀盾三十人,為五重。(內第二隊弓矢。)左右廂 後部各三隊,(第一隊每隊三十八人,第二隊每隊三十三人。)第一,左右衛,第三, 左右武衛,並折衝;第二,左右驍衛、果毅。角、太平、馴犀旗各二,以次分在三隊。 弩五人,為一列,弓矢十人,為二重,(第二、第三隊為一列。)槊二十人,為四重。 排列仗隊職掌二人,次廂第二部之南,分左右。以上殿內外仗隊,東西相向排列。
殿中省尚輦陳輿、輦於東西朵殿,平輦在東,西向;逍遙輦在西,東向。設傘、扇於殿 下,方傘二,分左右;團龍扇四,分左右,夾方傘。方雉扇二十四,分左右,各二重, 在傘、扇之後。金吾四色官一人。
政和中,文德殿發冊,用黃麾細仗,共一千四百二人。設日旗、君王萬歲旗、獅子旗、 金鸞旗、青龍旗、赤龍旗各一,在殿東階之東,以西為上;月旗、天下太平旗、獅子旗 、金鳳旗、白龍旗、黑龍旗各一,在殿西階之西,以東為上;(每旗執扯四人。)俱北 向立。押當職掌二人,分左右立於日、月旗南。次方傘二,團龍扇四,夾方傘。次金吾 上將軍二人,將軍四人,引駕官四人。次金甲二人。次四色官六人,內二人執笏,余執 金銅儀刀。次碧襴二十四人,內執金銅儀刀左右各六人,在北。次都押衙二人,立於碧 襴之南,少退。次皂纛旗一十二,(每旗執扯五人。)左右金吾仗司員僚各一人押纛, 立於旗南。次青龍旗一在東,白虎旗一在西,(每旗執扯六人。)員僚二人押旗,在旗 之北。以上並分左右,東西向。次五方龍旗在東,五方鳳旗在西,各二十五。每五旗相 間,各依方色排列。次五嶽神旗五在東,五星神旗五在西,各依方位排列。每旗執扯三 人。次朱雀旗一在東,真武旗一在西。(每旗執扯六人。)以上並北向。員僚二人押旗 ,在旗之南,分左右。次紅門旗二十八,分左右。(每旗執扯二人。)次寅、卯、辰、 巳、午、未旗六,在東;申、酉、戌、亥、子、丑旗六,在西。天王旗四,分左右,夾 辰旗。次龍君、赤豹、吏兵旗各五,每旗各為一列在東,每列掩尾天馬旗一,以次在東 。次虎君、黃熊、力士旗各五,每旗各為一列在西,每列掩尾天馬旗一,以次在西。( 每旗執扯三人。)員僚六人押仗,各分立旗前。次員僚四人押旗,分左右,東西為一列 。(每列一員。)左廂第一隊,鶡雞、白澤、玉馬、貔旗、四瀆旗各一,為一列;(下 至第九隊旗行列准此。)第二隊,角、亢、氐、房、心宿旗各一;第三隊,虛、危、室 、壁、奎宿旗各一;第四隊,參、井、鬼、柳宿、駃騠旗各一;第五隊,三角獸、黃鹿 、苣文、馴象、飛麟旗各一;第六隊,辟邪、玉兔、吉利、仙鹿、祥雲旗各一;第七隊 ,花鳳、飛黃、野馬、金鸚鵡、瑞麥旗各一;第八隊,孔雀、兕、甘露、網子、角旗各 一,並各為一列;第九隊,犛牛旗一,設於孔雀旗後。右廂第一隊,同左廂第一;第二 隊,尾、箕、斗、牛、女宿旗各一;第三隊,婁、胃、昴、畢、觜宿旗各一;第四隊, 星、張、翼、軫、駃騠旗各一;第五至第八隊,並同左廂第五至第八;第九隊,騶牙旗 、蒼烏旗各二,相間為一列。(每旗執扯三人。)俱北向。員僚二人,押黃麾立於龍鳳 旗之北。左右廂五色龍鳳旗之東西,各設黃麾幡二。次告止幡、傳教幡、信幡各五,次 絳麾幡二,次絳引幡五。員僚五人,押黃麾立於龍鳳旗北少東。排闌旗三十,自黃麾幡 東西排列,以次於南,(每旗執扯三人。)俱北向。鐙杖、哥舒各三十,於殿東西兩廂 排列。鐙杖起北,哥舒間之,俱東西相向。左右廂執白柯槍各七十五人,東西相向。又 於騶牙旗南設大黃龍旗一,在殿門裡少西,執扯二十人。小黃龍旗一,在大黃龍旗後少 西,執扯三人。次大神旗六,分左右。衛尉寺押當儀仗職掌四人,排仗通直官二人,大 將二人,節級二人,檢察六人,左右金吾仗司押當職掌、排列官各一人。凡大朝會儀衛 ,有司皆依令式陳設。
初,宋制,有黃麾大仗、半仗、角仗、細仗。南渡後,儀仗尤簡,惟造黃麾半仗、角仗 、細仗,而大仗不設。中興大朝會,四朝惟一講,紹興十五年正月朔旦是也。然止以大 仗三分減一,用三千三百五十人。自是正旦、冬至俱免大朝賀,以為定例焉。
黃麾半仗者,大慶殿正旦受朝、兩宮上冊寶之所設也,用二千四百一十五人。其內儀仗 官兵等一千八百三人,兵部職掌五人,統制官二人,皆帕頭、公裳、腰帶、靴、笏。金 吾司碧襴三十二人,帕頭、碧襴衫、銅革帶,執儀刀。將官二人,帕頭、緋抹額、紫繡 羅袍、背螣蛇、銅革帶,執儀刀。旁頭一十人,素帽、紫紬衫、纈衫、黃勒帛,執銅仗 子。金銅甲二人,兜鍪、甲衫、錦臂衣,執金銅鉞斧。絳引幡十,告止幡、傳教幡、信 幡各二,執幡人皆武弁、緋寶相花衫、勒帛。黃麾幡二,執幡人武弁、黃寶相花衫、銅 革帶。小行旗三百人,素帽、五色抹額、緋寶相花衫、勒帛。五色小氅三百人,儀鍠四 十人,皆纈帽,五色寶相花衫、勒帛。金節一十二人,武弁、青寶相花衫、銅革帶。殳 叉三十人,素帽、五色寶相花衫、勒帛。綠槊二百一十人,素帽、緋寶相花衫、勒帛。 烏戟二百一十人,纈帽、緋寶相花衫、勒帛。白柯槍六十人,素帽子、銀褐寶相花衫、 勒帛。儀弓二百七十人,纈帽、青寶相花衫、勒帛。儀弩六十人,平巾幘、緋寶相花衫 、勒帛。銅仗子二十人,素帽、紫紬衫、黃勒帛。儀刀百八十四人,平巾幘、緋寶相花 衫。內大旗下六百一十二人,大旗三十四,龍旗一十,鳳旗一十,五星旗、五嶽旗各五 ,青龍旗、白虎旗、朱雀旗、玄武旗各一,每旗扶拽一十七人,搭材一名,武弁、五色 寶相花衫、勒帛。其外殿中輿輦、傘扇百三十三人,逍遙、平輦各一,每輦人員八人, 帽子、宜男纈羅單衫、塗金銀柘枝腰帶。輦官二十七人,帕頭、白獅子纈羅單衫、塗金 銀海捷腰帶、紫羅里夾三襜。中道傘扇六十六,輦官七十人,素方傘四十四人,弓腳帕 頭、碧襴衫、塗金銅革帶、烏皮履。繡紫方傘六、花團扇十二、十八人,雉扇二十二人 ,準備四人,皆武弁、緋寶相花袍、銅革帶。鳳扇二十二人,黃抹額、黃寶相花袍、黃 勒帛。編排儀仗職掌五人,立殿下傘扇後,烏皮介幘、緋羅寬衫、白羅大帶。
其黃麾小半仗者,大慶殿冊皇太子及穆清殿皇后受冊之所設也,用一千四百九十九人。 其內儀仗官兵等八百八十七人,兵部職掌十二人,金吾司碧襴三十人,絳引幡二、告止 幡一、傳教幡一、信幡一、用十五人,黃麾幡一、三人。小行旗百八十人,五色小氅子 百八十人,金節十二人,儀鍠、斧二十三人,綠槊七十五人,烏戟七十五人,白柯槍八 十一人,儀弓六十三人,儀弩四十五人,銅仗子一十人,儀刀六十七人。統制官、將官 、牽頭、金銅甲,皆與前半仗同。內大旗下六百一十二人,殿中輿輦、傘扇百三十二人 ,皆同前半仗。
其黃麾角仗者,大慶殿冬至受朝、紫宸殿即位、兩宮賀節慶壽、紫宸殿受金使朝之所設 也,用一千五十六人。內金吾司放仗官二人,統制官一人,攝大將軍六人,旁頭五人, 黃麾幡一,三人,絳引幡八,二十四人,金節十二人,儀弓七十人,儀弩五十人,儀刀 七十人,儀鍠、斧一十三人,白柯槍三十人,綠槊七十人,烏戟七十人,小行旗三百人 ,五色小氅三百人,銅仗子三十人。
其黃麾細仗者,大慶殿、文德殿發冊及進國史之所設也。東都用一千四百二人,中興後 或用百人至五百人,隨事增損。而其執仗有四,小行旗、五色小氅、儀刀、銅仗子;其 服色有四,纈帽子、素帽子、平巾幘、武弁冠,五色寶相花衫、勒帛。
大朝會之外,有日參、四參、六參、朔參、望參。朔參,用釐務、不釐務通直郎已上。 望參,用釐務通直郎已上。宣制、非時慶賀以望參官,余以朔參官。四參官,謂宰執, 侍從,武臣正任,文臣卿監、員郎、監察御史已上。四參遇雨則改日參。在京宮觀奉朝 請者赴六參。高宗移蹕臨安,殿無南廊,遇雨雪,則日參官於南閣內起居。宰執、使相 立檐下;侍從、兩省、台諫官以下立南閣內;卿監、郎官、武功大夫以下立東西廊。紹 興十二年十月,有司請行正、至朝賀禮,及講求祖宗故實常朝、視朝、正衙、便殿之儀 。乃討論朔日文德殿視朝,紫宸殿日參、望參,垂拱殿日參、四參,假日崇政殿坐,聖 節垂拱、紫宸殿上壽之制。請先御正殿視朝。十一月,禮部侍郎王賞言:「正、至及大 慶賀受朝,系御大慶殿,與文德、紫宸、垂拱殿禮制不同。月朔視朝,則御文德殿,謂 之前殿正衙,設黃麾半仗。其餘紫宸、垂拱皆系別殿,不設儀仗。今大慶殿朝會,禮文 繁多,欲先舉行文德殿視朝之制。」時行宮止一殿,乃更作祟政、垂拱二殿。御史台請 以射殿為崇政殿,朔望權置帳門以為紫宸殿,宣赦書、德音、麻制以為文德殿,群臣拜 表、聽御札批答權作文殿德東上閣門。其垂拱殿四參,於殿門外設位版。十三年,始視 朝於文德殿,設黃麾半仗二千四百十五人。六月,紫宸殿望參,設黃麾角仗一千五十六 人。自是,後殿坐及射殿引呈公事,以日景已高,依舊制設衛士、青涼傘十。淳熙十四 年,詔引呈射殿公事,殿門外排立御馬,如後殿之儀。
大朝會儀,舊制,垂拱殿設簾,殿上駐輦,候起居稱賀班絕,乘輦,樞密、知閣門官、 樞密都副承旨、諸房副都承旨前導,管軍引駕至大慶殿後幄降輦,入次更衣。紹興十五 年正月朔旦,以二殿經途與東都異,乃以常御殿為垂拱殿,免駐輦,設簾帷,設椅子, 稱賀畢,過大慶殿後幄。前期,儀鸞司設御榻於大慶殿中,南向,設東西房於御榻左右 稍北,設東西閣於殿後左右,殿上前楹施簾,設香案於殿下。太常展宮架樂於殿庭橫街 之南。其日,御輦院陳輿輦、傘扇於殿下,東西相向。兵部陳五輅於皇城南門外,俱北 向。騏驥院列御馬於殿門外,東西相向。兵部帥屬設黃麾仗三千三百五十人於殿門內外 。以殿狹,輦出房,不鳴鞭。
淳熙十六年正旦,行稱賀禮,比政和五禮月朔視朝儀。皇帝御大慶殿,服靴袍,即御坐 ,皇太子、文武百僚常服稱賀,而設黃麾半仗二千四百十五人。及冬至朝賀,設黃麾角 仗一千五十六人。著為令。而大朝會儀。自紹興十五年以後不設。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四‧志第九十七  儀衛二 宮中導從 行幸儀衛 太上皇儀衛 后妃儀衛
宮中導從之制,唐已前無聞焉。五代漢乾祐中,始置主輦十六人,捧足一人,掌扇四人 ,持踏床一人,並服文綾袍、銀葉弓腳帕頭。尚宮一人,寶省一人,高鬢、紫衣。書省 二人,紫衣、弓腳帕頭。新婦二人,高鬟、青袍。大將二人,紫衣、弓腳帕頭。童子執 紅絲拂二人,高鬟髻、青衣。執犀盤二人,帶鬅頭、黃衫。執翟尾二人,帶鬅頭、黃衫 。雞冠二人,紫衣,分執金灌器、唾壺。女冠二人,紫衣,執香爐、香盤。分左右以次 奉引。
太宗太平興國初,增主輦二十四人,改服高腳帕頭;輦頭一人,衣紫繡袍,持金塗銀仗 以督領之。奉珍珠、七寶、翠毛華樹二人,衣緋袍;奉金寶山二人,衣綠繡袍;奉龍腦 合二人,衣緋銷金袍,並高腳帕頭。執拂翟四人,鬅頭、衣黃繡袍。舊衣綾袍、紫衣者 ,悉易以銷金及繡。復增司薄一人,內省一人,司儀一人,司給一人,皆分左右前導, 凡一十七行。每正、至御殿,祀郊廟,步輦出入至長春殿用之。其乘輦,則屈右足、垂 左足而憑几,蓋唐制也。真宗時,加四面內官周衛。大中祥符三年,內出繪圖以示宰相 。
行幸儀衛。宋初,三駕皆以待禮事。車駕近出,止用常從以行。其舊儀,殿前司隨駕馬 隊,凡諸班直內,殿前指揮使全班祗應:左班七十六人,二十四人在駕前左邊引駕,五 十二人作兩隊隨駕;右班七十七人,二十四人在駕前右邊引駕,五十三人在駕後作兩隊 隨駕,二十七人第一隊,二十六人第二隊。內殿直五十四人,散員六十四人,散指揮六 十四人,散都頭五十四人,散祗候五十四人,金槍五十四人,茶酒班祗應殿侍百五十七 人,東第二班長入祗候殿侍十八人,駕後動樂三十一人,馬隊弩手分東西八十五人,招 箭班三十五人,散直百七人,鈞容直三百二十人,御龍直百四十二人,御龍骨朵子直二 百二十人,並全班祗應。御龍弓箭直百三十三人,御龍弩直百三十三人,寬衣天武指揮 二百一十六人。(各有都虞候、指揮使、員僚。)若隨駕不使馬隊,即減內殿直、散員 、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等直,仍減東西班馬隊駑手八十五人,余並同上。
凡皇城司隨駕人數:崇政殿祗應親從四指揮共二百五十二人,執擎骨朵,充禁衛;崇政 殿門外快行、祗候、親從第四指揮五十四人;車駕導從、兩壁隨行親從親事官共九十六 人,並於駕前先行,行幸所到之處,充行宮司把門、灑掃祗應。(各有正副都頭、節級 、十將。)
尚書兵部供黃麾仗內法物:罕畢各一。五色繡氅子並龍頭竿掛,第一,青繡孔雀氅;第 二,緋繡鳳氅;第三,青繡孔雀氅;第四,皂繡鵝氅;第五,白繡鵝氅;第六,黃繡雞 氅。又六軍儀仗司供儀仗法物,內獅子旗四口,充門旗二口,各一人執,分左右;二口 各十人執扯,分左右,扯人執弓箭。又左金吾引駕仗供牙門旗十四口,十口開五門,每 門二口,每口一人執二人夾,計三十人,並騎,夾人執弓箭。監門校尉二十人,每門四 人,並帶儀刀,騎。二口系前步甲第七隊前,二口系前部黃麾第一隊前,二口系後部黃 麾第一隊前,二口系後步甲第一隊前,二口系後步甲第七隊前。四口開二門,每門二口 ,每口一人執二人夾,計十二人,並騎。監門校尉六人,並帶儀刀,騎。二口系兵部班 劍儀刀隊後,二口系真武隊前。又右金吾引駕仗供牙門旗十四口,制同左仗。
仁宗康定元年,參知政事宋庠言:「車駕行幸,非郊廟大禮具陳鹵薄外,其常日導從, 惟前有駕頭,後擁傘扇而已,殊無禮典所載公卿奉引之盛。其侍從及百司官屬,下至廝 役,皆雜行道中。步輦之後,但以親事官百餘人執楇以殿,謂之禁衛。諸班勁騎,頗與 乘輿相遠;士庶觀者,率隨扈從之人,夾道馳走,喧呼不禁。所過旗亭市樓,垂簾外蔽 ,士民馮高下瞰,莫為嚴憚。邏司街使,恬不呵止。威令弛闕,玩習為常。非所謂旄頭 先驅,清道後行之慎也。且自黃帝以神功盛德,猶假師兵營衛,則防微御變,古今一體 。案漢魏以降,有大駕、小駕之儀。至唐又分殿中諸衛、黃麾等仗,名數次序,各有施 設。國朝承五姓荒殘之弊,事從簡略,每鳴鑾游豫,盡去戈戟、旌旗之制,儀衛寡薄, 頗同藩鎮。此皆制度放佚,憚作改作之咎。宜委一二博學近臣,討繹前代儀注及鹵薄令 ,以乘輿常時出入之儀,比之三駕諸仗,酌取其中,稍增儀物,具嚴法禁,以示尊極, 以防未然。革去因循,其在今日。」詔太常禮院與兩制詳定,參以舊儀,別加新制。
兩制同禮官議,略准小駕制度,添清道馬、罕畢、旗氅等物。別為常行禁衛儀,加清道 馬百匹,並帶器械,分五行,行二十人。(請下殿前司,於諸班內差。)罕畢各一,分 左右,並騎。牙門旗前後各四,分左右,並騎。緋繡鳳氅二十四,分左右,並騎。(以 上請下殿前司,於諸班內差充。)雉扇十二,分左右。(請於親從官內差充。)以上新 添百六十二人。凡天武官舊二百一十六人,空行,今添執哥舒,為一重。親從官舊百四 十五人,今添百五十五人,通為三百人,為一重。殿前指揮使舊四十八人,今添百五十 二人,通為二百人,或於近上諸班相兼差充,並騎,為一重。以上因舊人數添。(舊四 百九人,新添三百七人,共七百一十六人。)
凡駕前殿前指揮使、親從官為二重,左右相對,各開二門,約二丈,每門並差人員二人 押當。第一門與通事舍人相對,第二門與閣門使相對。每有臣僚迎駕起居,並令中道候 起居畢,於左右門出。其諸色人止令於牙門旗前道傍起居,不得便入禁衛中。(每門外 重,令殿前指揮使執旗二面以表門,用轉光錯彩旗,通上計五重,皆掩後團轉。)凡百 司祗應人于禁衛內無執掌者,及隨駕臣僚除合將入禁衛隨從人數外,余並令於殿前指揮 使行外左右前後行。凡前牙門旗以後,後牙門旗以前,屬禁衛中,不得輒入。凡中書、 樞密院臣僚,並於從內第三重寬衣天武內行馬;其餘隨駕文武臣僚,並在從內第四重殿 前指揮使內,分左右依官位行馬。
凡車駕經歷去處,若有樓閣,並不得垂簾障蔽,及止絕士庶不許臨高瞰下,止於街兩傍 立觀,即不得夾路喧呼馳走。(前牙門以前,後牙門以後,不在此限。)凡車駕未出皇 城門,宣德、左右掖、東華、拱宸門及已至所幸處,即自有門禁,不用牙門旗約束。凡 車駕已在道,前牙門旗雖行,後牙門旗未行,除止絕閒雜行人外,其隨駕臣僚官司人等 ,並依常例,次第赴合隨從及行馬去處。凡前牙門旗在清道馬後約十步已來,後牙門旗 在駕後殿前指揮使之後。凡街巷寬闊處,儀衛並依新圖排列。如遇窄狹街巷,禁衛止用 親從官二重,御龍直二重,雉扇隨輦。其殿前指揮使、天武官,並權分於駕前後隨行。 後至寬闊處,乘輿徐行,儀仗依舊排列。或駕幸園苑、宮觀、寺院並臣僚宅,即清道馬 、儀仗、殿前指揮使、天武官更不入,惟於外排立。其隨駕臣僚及諸司人,自依常例隨 從,候駕行,依次排列。或臣僚宅在巷內,前去不通人行處,其儀仗、殿前指揮使等, 各於巷口排立,止絕行人,余並如故。時詳定閱習既畢,或言新制嚴密,慮違犯者眾, 因不果行。
嘉祐六年,先是,幸睦親宅,抱駕頭內臣墜馬,壞駕頭。太常禮院、閣門及整肅禁衛所 請自今車駕出,以閣門祗候並內臣各二員,分駕頭左右扇筤後編攔,仍以皇城司親從官 二十人隨之。
哲宗紹聖二年,詔:車駕行幸儀衛,駕後東西班殿侍馬兩隊,撥充駕前編攔,分兩壁行 於前引行門之前,隨身器械,各別給銀骨朵一。駕後馬隊、殿前指揮使馬,以百人分四 隊。不足,據人數均差,仍別差人員六人。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 並增作一百四人,分四隊,內人員各四人。金槍班添一隊,作七十八人,內人員三人。 弩手班添兩隊,充填撥過東西班殿侍馬兩隊。禁衛御龍直、弓箭直、弩直、長行,仍各 添給銀骨朵。禁衛外,添差編攔天武人員、長行共二百人,揀選有行止舊人充,出入止 於宣德門外,至行在所,即止於行宮門外。
南渡後,乘輿出入,初未有儀。高宗將迎韋太后於郊,因制常行儀仗,用黃麾仗二千二 百六十五人。孝宗朝德壽宮,減一千人,用殿前司六百二十九人,皇城在內巡檢司三百 九十一人,崇政殿四百四十九人,凡一千四百六十九人。四孟詣景靈宮,用殿前司八百 七十五人,皇城在內巡檢司五百二十八人,崇政殿五百二十一人,凡一千九百二十四人 。九年正月,詔:駕出御後殿坐,宰執、百官、儀衛等赴後殿,起居殿上;登輦,出 後殿門,駕回,入祥曦殿門。
太上皇儀衛。隆興元年,孝宗嗣位,詔有司討論德壽宮輿輦儀衛。先是,紹興三十二年 六月,詔:「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龍直四十三人,執仗排立,並設傘扇,鳴鞭。宰執退 朝,仍赴德壽宮起居。如遇行幸,令禁衛所隨以祗應。」兩奉上皇旨,卻而不受,故復 有是詔。尋有司上言:「漢之未央,唐之興慶,其車輦儀衛不載。今父堯子舜,事親典 禮,凡往古來今所未備者,當以義起,極其尊崇,為萬世法。」遂定宰執、百官詣德壽 宮起居,則禁衛所依後殿坐儀排列,禁衛二百九十七人祗應。行幸,則禁衛所差行門、 禁衛諸班直、天武親從官及傘扇、鳴鞭、燭罩等合五百人,隨行扈從。前引七十人:內 行宮殿前崇政殿親從一十人,都下親從二十人,快行親從二十人,殿前指揮使二十人。 中道六十人:編排禁衛行子一十人,執從物御龍直三十人,執傘扇天武一十人,崇政殿 親從攔前一十人。禁衛圍子四重四百人:第一,崇政殿親從一百人;第二,御龍直、骨 朵直、弓箭直三十人,東西班七十人;第三,執燭罩都下親從一百人;第四,內殿直一 十人,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銀槍班各一十人,後從殿前指揮使二十 人。
皇太后儀衛。自乾興元年仁宗即位,章獻太后預政,侍衛始盛。用禮儀院奏,制皇太后 所乘輿,名之曰「大安輦」。天聖元年,有司言:「皇太后車駕出,合設護衛:御龍直 都虞候一人,都頭二人,副都頭一人,十將、長行五十人;骨朵子直都虞候一人,都頭 二人,副都頭二人,十將、長行八十人;弓箭直指揮使一人,都頭二人,副都頭二人, 十將、長行五十人;弩直指揮使一人,都頭二人,副都頭二人,十將、長行五十人。殿 前指揮使兩班:左班都虞候一人,都知一人,行門三人,長行二十人,帶器械;右班指 揮使一人,都知一人,行門三人,長行二十人,帶器械。皇城司禁衛二百人,寬衣天武 二百人,供御輦官六十二人,寬衣天武百人。余諸司祗應、鳴鞭、侍衛,如乘輿之儀。 」詔依。
嘉祐八年,英宗即位,太常禮院言:「准詔再詳定皇太后出入儀衛:御龍直都頭二人, 長行二十五人;骨朵子直都頭二人,長行四十人;弓箭直都頭二人,長行二十五人;弩 直都頭二人,長行二十五人。殿前指揮使兩班,各都知一人,行門各二人,長行各一十 人,帶器械。皇城司禁衛一百人,寬衣天武一百五十人,打燈籠子親事官八十人。入內 都知、御藥院官各一員,內東門司使臣二員。御輦院短鐙、教駿、攏馬親事官,入內院 子,諸司併入內內侍省祗應內品,入數不定。」詔依。
治平元年,詔皇太后出入唯不鳴鞭,他儀衛如章獻明肅故事。四年,神宗嗣位,詔太皇 太后儀範已定,皇太后合設儀衛:御龍直、骨朵子直差都虞候、都頭、副都頭各一人, 十將、長行各共三十人;弓箭直、弩直差指揮使、都頭、副都頭各一人,十將、長行各 共二十人。皇城司親從官一百人,執骨朵寬衣天武官百五十人,充圍子行宮司人員共一 百人,入內院子五十人,充圍子皇城司親事官八十人。打燈籠、短鐙馬、攏馬親從官, 金銅車、棕車隨車子祗應人,擎擔子供御輦官,執擎從物等供御、次供御並下都輦直等 ,人數不定。都知一員,御藥院使臣二員,內東門司使臣二員,內酒坊、御廚、法酒庫 、儀鸞司、乳酪院、翰林司、翰林院、車子院、御膳素廚、化成殿果子庫,並從。遇出 新城門,添差帶器械內臣。
哲宗即位,元祐元年,詔太皇太后出入儀衛,並依章獻明肅皇后故事。其不可考者,則 依慈聖光獻皇后之例。既而又詔:太皇太后出入儀衛,添御龍骨朵子直三十六人,御龍 弓箭直四十五人,御龍弩直四十五人,皇城司禁衛五十人,馬隊三百五十人,東西班、 茶酒班殿侍共一百人,快行增至二十人。軍頭引見司監官二員,並將帶承局、等子,依 隨駕例祗應;鈞容直並動樂殿侍,則候開樂取旨。
仁、英、哲之世,太后臨朝垂簾,儀從亦不崇侈,止曰儀衛,無鹵薄名也。南渡後尤簡 ,其車以輿不以輦,余惟傘、扇而已。紹興奉迎太母,極意備禮,然猶曰太后天性樸素 ,不敢過飾儀從。器物惟塗金,輿前用黃羅傘扇二,緋黃繡雉扇六,紅黃緋金拂扇二, 黃羅暖扇二。朝謁景靈宮、太廟,則用禁衛諸班直、天武親從五百人。其前引、中道、 圍子,同上皇儀衛而差省焉。
皇太妃出入儀衛。哲宗紹聖元年,三省、樞密院言:「增崇皇太妃出入儀衛:龍鳳扇二 十,侍從官入內省都知或押班一員,內侍省都知或押班一員,皇城司、御藥院、內東門 司各一員,帶御器械內侍八員,引喝內侍一員。殿前指揮使三十二人,內人員二人,御 龍直三十三人,骨朵子直三十三人,弓箭直二十三人,弩直二十三人,天武官一百五十 四人,皇城司禁衛一百人,入內院子五十人,行宮司一百人,輦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 御四十九人,下都五十八人,燭籠七十,諸司御燎子、茶床、快行親從四人。」禮部太 常寺又言:「元祐三年,詔皇太妃傘用紅黃羅。參議得皇太后出入兼用紅黃,今皇太妃 若亦用黃,則非差降之意。伏請紅黃兼用,從皇太后出入,則止用紅。」
徽宗崇寧元年,臣僚言:「元符皇后,先帝皇后也,其典禮宜極褒崇。」於是約聖瑞皇 太妃之制,出入由宣德正門,增龍鳳扇二十,御龍直十二人,御龍骨朵子直十七人,御 龍弓箭直十二人,御龍弩直二十二人,殿前指揮十三人,皇城司禁衛二十人,快行親從 官四人,執燭、皇城司親從官、金銅車並棕車,隨時定數供須。行幸藥架一坐,勾當官 、吏人二員,封題一員,藥童三人,抬檠藥架輦官十一人,秤、庫子親事官,量差人數 祗應。從之。
二年,臣僚又言:「元符皇后,元符末嘗預定策之勛,以承神宗、哲宗之志。」禮部太 常寺奏:「典禮,准聖瑞皇太妃例,侍從官入內內侍省都知或押班一員,皇城、御藥、 內東門司官各一員,御輦院輪官隨從,諸司御燎子、茶床、帶御器械內侍十人,引喝內 侍一人。輿用龍鳳,傘紅黃兼用。出入由宣德東門,今欲出入由宣德正門。龍鳳扇二十 柄,今添作三十柄。輦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御四十九人,都下五十八人。御龍直三十 三人,今添作四十五人。御龍骨朵子直三十三人,今添作五十人。御龍弓箭直三十三人 ,今添作四十五人。御龍弩直二十三人,今添作四十五人。殿前指揮三十二人,今添作 四十五人。內臣二人。皇城司一百人禁衛,今添作一百二十人。天武官一百五十四人, 行宮司一百人,入內院子五十人。快行親從官四人,今添作八人。執燭、皇城司親從官 、金銅車並棕車,隨時內中批出合要數供須。行幸藥架一坐,勾當官一員,吏人二員, 封題一員,藥童三人,抬檠藥架輦官十一人,秤、庫子親事官,量差人數祗應。」從之 。
皇后儀衛,惟東都政和禮有鹵簿,他無鹵簿之名,惟曰儀衛而已。中興後,皇太后既尚 簡素,後尤簡焉。出入朝謁宮廟,用應奉御輦官一員,人吏三人。供應六十三人:內人 員十五人,頭帽、紫羅四○單衫、金塗銀柘枝腰帶;肩擎輦官四十八人,帕頭、緋羅單 衫、金塗海捷腰帶、紫羅表夾三襜、緋羅看帶。次供應十四人:內人員一人,服同上, 惟海捷帶;輦官一十三人,服同肩擎官,惟行獅帶。都下五十四人:內人員一人,帽服 同前;輦官五十三人,服同上,輦宮惟雲鶴帶。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五‧志第九十八  儀衛三 國初鹵簿
國初鹵簿。太祖建隆四年,將郊祀,大禮使范質與鹵簿使張昭、儀仗使劉溫叟,同詳定 大駕鹵簿之制,惟得唐長興南郊鹵簿字圖,校以令文,頗有闊略違戾者。禮儀使陶谷建 議:「金吾及諸衛將軍導駕及押仗,舊服紫衣,請依開元禮各服本色繡袍。金吾以辟邪 ,左右衛以瑞馬,驍衛以雕虎,威衛以赤豹,武衛以瑞鷹,領軍衛以白澤,監門衛以師 子,千牛衛以犀牛,六軍以孔雀為文。舊,執仗軍士悉衣五色畫衣,隨人數給之,無有 準式,請以五行相生之色為次,黑衣先之,青衣次之,赤、黃、白又次之。大駕五輅, 各有副車,近代浸廢,請依令文增造。又案明宗舊圖,導駕三引而儀仗法物人數多,周 太祖鹵簿六引而人數少,請准令文用六引,其鹵簿各依本品以給。」從之。舊清游隊有 甲騎具裝,亡其制度,谷以其所記造之。又作大輦,皆率意定其制。谷又取天文大角、 攝提列星之象,作攝提旗及北斗旗、二十八宿旗、十二辰旗、龍墀十三旗、五方神旗、 五方鳳旗、四瀆旗。時有貢黃鸚鵡、白兔,及馴象自來,又作金鸚鵡、玉兔、馴象旗。 太祖又詔別造大黃龍負圖旗一,大神旗六,日旗一,月旗一,君王萬歲旗一,天下太平 旗一,師子旗二,金鸞旗一,金鳳旗一,五龍旗五,凡二十一旗,皆有架,南郊用之。 大黃龍負圖旗陳於明德門前,餘二十旗悉立於宿頓宮前,遇朝會冊禮,亦皆陳於殿庭。 凡馬步儀仗,共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二人,悉用禁軍。大將軍、將軍以軍主、都虞候攝事 ,中郎將、都尉以指揮使、副指揮使攝事,校尉、主帥以軍使、副兵馬使、都頭、副都 頭、十將攝事。
乾德三年,蜀平,命左拾遺孫逢吉收蜀法物,其不中度者悉毀之。是歲,太祖親閱鹵簿 。四年,始令改畫衣為繡衣,至開寶三年而成,謂之「繡衣鹵簿」。其後郊祀皆用之。 軍衛羽儀,自是浸甚。每大祀,命大禮、禮儀、儀仗、鹵簿、橋道頓遞五使,鹵簿使專 掌定字圖排列,儀仗使糾督之,大禮及余使同按閱,致齋日巡仗。又命殿前大校管勾捧 日、奉宸隊,侍衛大校勾當儀仗兵隊,捧日、天武廂主四人,編排捧日、奉宸隊及執仗 人,內諸司使、副使三員同押儀仗,別二員編排導引官。六年,詔節度使已下,除在京 巡檢及押儀仗外,並令服袴褶衣導引。
太宗至道中,令有司以絹畫為圖,圖凡三幅,中幅車輅、六引及導駕官,外兩幅儀衛, 其警場青城,又別為圖,圖成,以藏秘閣。凡仗內自行事官、排列職掌並捧日、奉宸、 散手天武外,步騎一萬九千一百九十八人,此極盛也。
真宗咸平五年,詔南郊儀仗引駕官,不得多帶從人。宰臣,親王,樞密、宣徽使,參知 政事,樞密副使,三司使,各四人。尚書,節度使,翰林學士、侍讀、侍講學士,各三 人。給事,諫議,知制誥,大卿監,金吾大將軍,樞密都承旨、副承旨,客省閣門使、 副使,諸司使、副使至內殿崇班,各二人。少卿監,諸行郎中已下,閣門祗候已下,各 一人。又詔南郊引駕官,中書、樞密院一行在東,親王一行在西,余依官次。大中祥符 元年,改小駕為鸞駕。
自太祖易繡衣鹵簿後,太宗、真宗皆增益之。仁宗即位,儀典多襲前世,宋綬定鹵簿, 為圖記十卷上之,詔以付秘閣。凡大駕,用二萬六十一人,大率乙太僕寺主車輅,殿中 省主輿輦、傘扇、御馬,金吾主纛、槊、十六騎、引駕細仗、牙門,六軍主槍仗,尚書 兵部主六引諸隊、大角、五牛旗,門下省主寶案,司天台主鐘漏,太常主鼓吹,朝服法 物庫出旗器、名物、衣冠、幰蓋,軍器庫出箙、弩、矢,內弓箭庫出戎裝、雜仗。凡六 引導駕、太僕卿、千牛將軍、殿中侍御史、司天監少府監僚佐局官、乘黃令、大將軍、 金吾上將軍、將軍、六統軍,皆以京朝官內諸司使、副使以下攝事。仗內用禁軍諸班直 :捧日、天武、拱聖、神勇、宣武、驍騎、武勝、寧朔、虎翼兵。大將軍、將軍以軍主 、都虞候攝。中郎將、郎將、都尉以指揮使、副指揮使攝。校尉、主帥、旅帥、隊正以 軍使、副兵馬使、都頭、副都頭、十將攝。余法駕、鸞駕、黃麾仗,則遞減其數。
景祐五年,賈昌朝言儀衛三事:
一曰南郊鹵簿,車駕出宮詣郊廟日,執球杖供奉官,於導駕官前分列迎引,至於齋宮。 夫球杖非古,蓋唐世尚之,以資玩樂。其執之者皆褻服,錦繡珠玉,過於侈麗,既不足 以昭文物,又不可以備軍容。常時豫游,或宜施用。方今夙夜齋戒,親奉大祀,端冕顒 昂,鼓吹不作,而乃陳戲賞之具,參簪紳之列,導迎法駕,入於祠宮。稽諸典儀,未為 允稱。況導駕官兩省員數悉備,何煩更有此色供奉官,謂宜徹去球杖,俟禮畢還宮,鼓 吹振作,即復使就列。
二曰大駕鹵簿,有羊車前列。臣案羊車本漢、晉之代,乘於後宮。隋大業中,增金寶之 飾,駕以小駟,馭以傳童,自是以來,遂為法從。唐制兼有輦車、副車之名,國朝因循 ,尚未改革。竊以郊祭天地,廟見祖宗,車服所陳,動必由禮。至於四望、耕根之屬, 兼包歷代,皆或有因,豈容後宮所乘,參陪五輅。欲望大駕不用羊車,所冀肅恭,稽合 典禮。
三曰南郊大駕鹵簿,儀衛甚眾,有司雖依典禮,名物次第,兵杖數目,預先分布,及五 使量行案閱。其如被差執掌吏員兵伍,素不閒習,行列先後,多失次序;所持名物,亦 或差互。押當官但以行事為名,從便趨進,失其處守。竊謂三載親郊,國之大事,旁陳 象物,仰法乾行,四方之人,觀禮於是,宜詳制度,以示光華。請大駕鹵簿前後仗衛次 第,於致齋前命儀仗、鹵簿使令有司執簿籍率押當官暨諸衛、諸省執仗士卒將領者,自 殿門至郊廟分列之處,詳視先後及器仗名品,無令差忒。詔禮儀使宋綬與太常禮院同詳 定以奏。綬奏:「鹵簿內有諸司供奉,蓋資備物,以奉乘輿。今昌朝言宿齋之時,不可 陳玩樂之具。請郊祀前一日,應供奉官等令宿幕次,俟皇帝行禮畢降壇,導至青城,由 青城前導歸大內。後漢劉熙釋名曰:『騾車、羊車,各以所駕名之也。』隋禮儀志曰: 『漢氏或以人牽,或駕果下馬。』此乃漢代已有,晉武偶取乘於後宮,非特為掖庭制也 。況歷代載於輿服志,自唐至今,著之禮令,宜且仍舊。其鹵簿儀仗,遇南郊前,五使 預閱素備,願依昌朝所奏,下儀仗、鹵簿使加點閱,使之齊肅。」
皇祐二年,將享明堂,鹵簿使奏:「法駕減大駕三分之一,而兵部亡字圖故本,且文牘 散逸,雖粗有名數,較之禮令,未有以裁其中。」詔禮官與兵部加考正,為圖以奏。及 上圖,法駕鹵簿用萬有一千八十八人。嘉祐二年祫享,用禮儀使奏:「南郊仗,金吾上 將軍、六統軍、左右千牛,皆服紫繡戎服,珂珮,騎而前;節度使亦衣袴褶導駕,如舊 例。」是月,禮官奏:「南郊還,在禮當乘金輅,而或詔乘大輦,宜著於令,常以大輦 從。」六年,幸睦親宅,內侍抱駕頭墮馬,駕頭壞。御史中丞韓絳奏請嚴儀衛,事下閣 門、太常禮院議。遂合奏:「車駕出,請以閣門祗候及內侍各二員,扶駕頭左右,次扇 筤,又以皇城親從兵二十人從其後。」
神宗熙寧七年,詔太常看詳兵部大駕鹵簿字圖,遂奏言:「制器尚象,有其數者,必有 其義。後世車駕儀仗,多雜秦、漢制度,當革其尤者。周禮·仆:『凡師,共革車,各以 其萃。』萃,副車也。諸輅之副,宜次正輅。羊車,前代宮中所乘;五牛旗,蓋古之五 時副車也,以木牛載旗,用人輿之,失其本制:宜除去。」從之。
元豐元年,詳定所言:「大駕輿輦、仗衛儀物,兼取歷代所用,其間情文訛舛甚眾。或 規摹苟簡而因循已久;或事出一時而不足為法。」詔令更定。於是請去二十八宿、五星 、攝提旗所繪人形,及龍、虎、仙童、大神、金鸚鵡、黃鸚鵡、網子、螣蛇、神龜等旗 。舊制,親祠南郊,皇帝自大次至版位,內侍二人執翟羽前導,號曰「拂翟」。拂翟不 出禮典,乃漢乾祐中宮中導從之物,不宜用諸郊廟。詔可。
又禮文所言:
近制,金輅不以金飾諸末,像輅不以象飾諸末,革輅不鞔,木輅不漆,請改飾四輅。太 常則繪三辰,加升龍、降龍,大旗則繪交龍、大赤鳥隼、大白熊虎、大麾龜蛇而去其雲 龍,使之應禮。又古者,五輅皆載旗,謂之「道德之車。」考工記車戟崇於殳,酋矛崇 於戟,各四赤,戟矛皆插車騎,謂之「兵車」。戰國尚武,故增插四戟,謂之「闟戟」 。則知德車、武車,固異用矣。漢鹵簿,前驅有鳳凰闟戟,猶未施於五輅。江左以來, 五輅乃加棨戟於車之右,韜以黼繡之衣。後周司輅,左建旗,右建闟戟,闟戟方六尺, 而被之以黼,皆戾於古。請去五輅闟戟,以應「道德」之稱,而建太常於車後之中央, 升輅則由左。
又按周禮:「大馭,掌馭玉輅以祀。」則祀乘玉輅也。齋仆掌馭金輅,齋右充金輅之右 ,則齋乘金輅也。齋祀之車,異用而不相因。國朝親祠太廟,致齋文德殿,翌日即進玉 輅,非制。請進金輅,俟太廟祠畢,翌日,御玉輅詣郊。
又周禮戎右職曰:「會同,充革車。」儀禮曰:「貳車畢乘。」禮記曰:「乘君之乘車 ,不敢曠左,左必式。」蓋古者後車余輅,不敢曠空,必使人乘之,所以別曠左之嫌也 。自秦兼九國車服,西漢因之,大駕屬車八十一乘。後漢志云:「尚書、御史所載。」 揚雄曰:「鴟夷國器,托於屬車。」則是漢之屬車,非獨載人,又以載物,亦儀禮所謂 「畢乘」之義也。國朝鹵簿,車十二乘,虛設於法駕之後,實近曠左之嫌。請令尚書、 御史乘之,或以載乘輿服御。
又言:「法駕之行,必有共輿者,蓋以承清問。周官有太僕、齋仆、道仆,所以御車, 至參乘,則其禮益重。故道德之車則有齋右、道右,武車則有戎右,皆以士大夫為之。 國朝之制,乘輿有太僕而無參乘,請增近臣一員,立車右。」
其後,詔增制五輅及參乘,玉輅建太常,金輅建大旗,像輅建大赤,革輅建大白,木輅 建大麾。諸輅之副,各次正輅,仍存闟戟焉。時大駕鹵簿,仗下官一百四十六員,執仗 、押引從軍員、職掌諸軍諸司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一人。初,玉輅自唐顯慶中傳之,號「 顯慶輅」。神宗更制新玉輅,六年正月,御大慶殿受朝,先夕陳諸庭,夜半徹幕屋,壓 焉。自是竟乘舊輅。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太常寺狀具南郊儀仗,人兵二萬一千五百七十五人。政和四年,禮 制局言:「鹵簿六引儀仗,信幡承以雙龍,大角黑漆畫龍,紫繡龍袋,長鳴、次鳴、大 小橫吹、五色衣幡、緋掌畫交龍。按樂令,三品以上緋掌畫蹲豹。蓋唯乘輿器用,並飾 以龍。今六引內系群臣鹵簿,而旗物通畫交龍,非便,合釐正。」七年,兵部尚書蔣猷 請令有司取天聖鹵簿圖記,更加考正可否而因革之。詔如其請。宣和元年,蔡攸被旨改 修,凡人物器服,盡從古制,飾以丹采,三十有三卷。
高宗初至南京,孟太后以乘輿服御及御輦儀仗來進。建炎初,詔東京所屬起發祭器、法 服、儀仗赴行在所。十一月,帝郊於揚州,儀仗用一千三百五十五人。倉卒渡江,皆為 金兵所焚。紹興十二年,有司言:「天子起居,當備法駕,況太母迴鑾,將奉郊迎。」 遂令工部尚書莫將等檢會本朝文德、大慶殿舊儀,下太常定,用二千二百六十五人,於 是始備黃麾仗,慶、冊、親饗皆用焉。是年冬,玉輅成。
明年,郊,准國初大駕之數,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內舊用錦襖子者以纈繒代,用銅 革帶者以勒帛代。而指揮使、都頭仍舊用錦帽子、錦臂袖者,以方勝練鵲羅代;用絁者 以紬代。禁衛班直服色,用錦繡、金銀、真珠、北珠者七百八十人,以頭帽、銀帶、纈 羅衫代。旗物用繡者,以錯采代;車路院香鐙案、衣褥、睥睨,御輦院華蓋、曲蓋及仗 內幢角等袋用繡者,以生色代。殿前司仗內金槍、銀槍、旗干,易以漆飾;而拂扇、坐 褥以珠飾者去之。帝曰:「事天貴質,若惟事華麗,非初意矣。」十月,鹵簿器物及金 象革木四輅、大安輦皆成。太常又奏,前後六引鼓吹八百八十四人,舊制騎。今路狹擁 遏,欲止令步導。從之。十六年,始增捧日、奉宸隊,合一萬五千五十人。鹵簿之製備 矣。三十一年九月,行明堂禮,儀物視郊祀省三之一,用一萬一千五人。
孝宗隆興二年正月,以鹵簿勞民,乃令有司條具其可省者。次年郊祀,止用六千八百八 十九人,蓋減紹興二十八年人數之半也。乾道六年之郊,雖仍備五輅、大安輦、六象, 而人數則如舊焉。自後,終宋之世,雖微有因革,大抵皆如乾道六年之制。若明堂,則 四輅、大安輦皆省,止用三千三百十九人。故事,祀前二日詣景靈宮,皆備大駕儀仗、 乘輅。中興後,以行都與東都不同,前二日止乘輦。次日,自太廟詣青城,始登輅,設 鹵簿。自紹興十三年始也。車駕遇雨,玉輅施障,從駕臣僚賜雨具,中道遇晴則撤。郊 壇遇雨,則就青城放御仗,逍遙子還宮,導駕官免步導。
大駕鹵簿。像六,中道,分左右。次六引,中道。第一,開封令;第二,開封牧;(駕 從余州縣出者,所在刺史、縣令導駕,准此。)第三,太常卿;第四,司徒;第五,御 史大夫;第六,兵部尚書。(以上各用本品鹵簿。)次纛十二。(每纛一人持,一人托 ,四人扯,騎二人押。)次犦槊騎八,(押衙四人騎引。)左右金吾上將軍四人,將軍 四人,大將軍各一人,折衝都尉一人。(大將軍、都尉並夾以犦槊二,每槊一人執,二 人夾,纛槊皆中道。)
次清游隊。左右道。白澤旗二,(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左右金吾折衝都尉各一人 領。)弩八,弓箭三十二,槊四十。次左右金吾十六騎,(左右道,主帥各一人分領。 )弩八,弓箭十二,槊十二。次夾道佽飛,騎。(左右金吾果毅都尉各二人分領。)虞 候佽飛四十八人,鐵甲佽飛二十四人。
次前隊殳仗。(左右道。)左右領軍衛將軍各一人,犦槊四人,主帥四人,殳八十,叉 八十;相間。左右武衛屯衛主帥各四人,殳各五十人,叉各五十人;左右驍衛主帥四人 ,殳四十,叉四十。次朱雀旗一,中道,一人持,二人引,二人夾。弩四,弓箭十六。 次龍旗十二。(中道,並一人執,二人引,二人護後;副竿二,皆騎,左右金吾果毅都 尉各一人領。)風伯、雨師旗各一,雷公、電母旗各一,木、火、土、金、水星旗各一 ,左、右攝提旗各一,北斗旗一。次指南、記里鼓、白鷺、鸞旗、崇德、皮軒車。(左 右金吾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來往檢校。)次引駕十二重。(中道,並騎。)弩八,弓箭 八,槊八。
次太常前部鼓吹。令二人,(府史四人從。)扛鼓十二在左,(主帥四人騎領。)金鉦 十二在右,(主帥四人騎領。)大鼓百二十,(主帥二十人騎領。)長鳴百二十,(主 帥六人騎領。)鐃鼓十二,(主帥四人騎領。)歌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簫二十四, 笳二十四,大橫吹百二十,(主帥十人騎領。)節鼓二,篴二十四,簫二十四,觱篥二 十四,笳二十四,桃皮觱篥二十四;扛鼓十二在左,(主帥二人騎領。)金鉦十二在右 ,(主帥二人騎領。)小鼓百二十,(主帥十人騎領。)中鳴百二十,(主帥六人騎領 。)羽葆鼓十二,(主帥四人騎領。)歌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簫二十四,笳二十四 。
次司天監一人,騎,引相風、刻漏,(中道。令史一人,排列官二人,騎從。)相風烏 輿一,(匠人一。)交龍鉦、鼓各一,(司晨、典事各一人騎從。)鐘樓、鼓樓各一, 行漏輿一,(漏刻生四人從。)清道二人,十二神輿一。(司天官一人押。)
次持鈒前隊。(中道。)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校尉二人。絳引幡一,金節十 二,罕一在左,畢一在右,朱雀幢一,(叉一。)青龍、白虎幢各一,分左右。(叉各 一。)導蓋一。叉一。稱長一人,鈒戟二百八十人,分左右;左右武衛將軍各一人,校 尉四人,分左右。次殿中侍御史二人,黃麾一。(騎二夾。)
次前部馬隊。(左右隊。)第一隊,角宿、亢宿、斗宿、牛宿旗各一,(執次同龍墀旗 ,角、亢在左,斗、牛在右,余隊同此。)左右金吾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弩十,弓 箭二十,槊四十;(並分左右,余隊皆同。)第二隊,氐宿、房宿、女宿、虛宿旗各一 ,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三人分領;(兼第三、第四隊。)第三隊心宿、危宿旗各一; 第四隊尾宿、室宿旗各一;第五隊箕宿、壁宿旗各一,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 ;第六隊奎宿、井宿旗各一,左右屯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第七隊婁宿、鬼宿旗各一 ,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三人分領;(兼第八、第九隊。)第八隊胃宿、柳宿旗各一;第 九隊昴宿、星宿旗各一;第十隊畢宿、張宿旗各一,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三人分領;兼 第十一、十二隊。第十一隊觜宿、翼宿旗各一;第十二隊參宿、軫宿旗各一。
次步甲前隊。(左右道。)犦槊四,左右領軍衛將軍各一人檢校。第一隊,鶡雞旗二, (引、執同馬隊。)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赤鍪甲、弓箭六十;第二隊,貔 旗二,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赤鍪甲、刀盾六十;第三隊,玉馬旗二,左右 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青鍪甲、弓箭六十;第四隊,三角獸旗二,左右領軍衛果 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青鍪甲、刀盾六十;第五隊,黃鹿旗二,左右屯衛折衝都尉各一人 分領,黑鍪甲、弓箭六十;第六隊,飛麟旗二,左右屯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黑鍪甲 、刀盾六十;第七隊,駃騠旗二,左右武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白鍪甲、弓箭六十; 第八隊,鸞旗二,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白鍪甲、刀盾六十;第九隊,麟旗二 ,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黃鍪甲、弓箭六十;第十隊,馴象旗二,左右驍衛果 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黃鍪甲、刀盾六十;第十一隊,玉兔旗二,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 分領,黃鍪甲、弓箭六十;第十二隊,辟邪旗二,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黃鍪甲 、刀盾六十。
次前部黃麾仗。(左右道。)絳引幡二十;第一部,左右領軍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 兼檢校第二部。)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主帥二人。)龍頭竿赤氅二十,揭鼓二,儀 鍠五色幢二十,龍頭竿小孔雀氅二十,小戟二十,揭鼓二,龍頭竿五色鵝毛氅二十,弓 箭二十,龍頭雞毛氅二十,朱縢盾二十,龍頭竿繡氅二十,弓箭二十,槊二十,揭鼓二 ,綠縢盾二十;第二部,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主帥及氅鍠等並同第一部 ,余准此。)第三部,左右屯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第四部,左 右武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第五部,左右驍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 ;(兼檢校第六部,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第六部,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
次六軍儀仗。(中道,在殿中黃麾後。)左右神武軍統軍各一人,本軍旗二,(一人執 ,一人引,二人夾,都頭各一人騎押。)吏兵、力士旗各五,白干槍五十,柯舒十,鐙 仗八,(相間。)排闌旗二十,掩尾天馬旗二。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並同神武軍 。(惟羽林用赤豹、黃熊旗各五,龍武用龍君、虎君旗各五。)次引駕旗十六,(中道 ,執人同六軍旗。)十二辰旗各一,天王旗四。排仗通直官二人騎領。次龍墀旗十三, (中道,各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排仗將二人騎領。)天下太平旗一,青龍、赤龍 、黃龍、白龍、黑龍旗各一,金鸞、金鳳旗各一,獅子旗二,日旗、月旗各一,君王萬 歲旗一。
次御馬二十四匹,(中道,並以天武官二人執轡。)尚乘奉御二人從。次日月合璧旗一 ,次苣文旗二,次五星連珠旗一,次祥雲旗二。(以上並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佩 橫刀,執弓箭。)次長壽幢一。次青龍、白虎旗各一。(左右道。)左右衛果毅都尉各 一人分領七十騎,弩八,弓箭二十二,槊四十。
次班劍儀刀隊。(左右道。)左右衛將軍各一人,親衛郎將各二人,班劍二百二十,為 第一、第二行;勛衛郎將各二人,班劍二百二十,為第三、第四行;翊衛郎將各三人, 儀刀三百七十八,為第五、第六、第七行;左右驍衛翊衛郎將各一人,儀刀一百三十四 ,為第八行;左右武衛翊衛郎將各一人,儀刀一百三十八,為第九行;左右屯衛翊衛郎 將各一人,儀刀一百四十二,為第十行;左右領軍衛翊衛郎將各一人,儀刀一百四十六 ,為第十一行;左右金吾衛翊衛郎將各一人,儀刀一百五十,為第十二行。
次五仗。左右道。左右衛供奉中郎將各二人,親勛翊衛各二十四人,左右衛郎將各一人 ,散手翊衛各三十人,左右驍衛郎將各一人,翊衛各二十八人。
次左右驍衛、翊衛三隊。第一隊,花鳳旗二,大將軍各一人,弩十,弓箭二十,槊四十 ;第二隊,飛黃旗二,將軍各一人,(弩、弓箭、槊同第一隊,下准此。)第三隊,吉 利旗二,郎將各一人。
次金吾細仗。殿中傘扇,千牛。(中道。)青龍、白虎旗各一,(一人執,三人引,騎 二人押當。)五嶽神旗各一,五方神旗各一,五方龍旗二十五,五方鳳旗二十五,四瀆 神旗各一。(各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四旗屬兵部,每行次五方鳳旗。)援寶三十 二人,香案一,符寶郎一人,寶案一,寶輿一。(輿士十二人。)碧襴二十四人,騎, (內十四人,執儀刀。)方傘二,雉扇四,四色官六人,押仗二人,金甲天武官二人, 進馬四人,千牛將軍一人,千牛八人,中郎將二人,長史二人,引駕官四人,天武官三 百人。次球仗供奉官一百人。
次左右衛夾轂隊。(左右道。)第一、第四隊,朱鍪甲、刀盾各六十,折衝都尉各一人 檢校;第二、第五隊,白鍪甲、刀盾各六十,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第三、第六隊,黑 鍪甲、刀盾各六十,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次捧日、奉宸隊。左右道。捧日三十五隊,隊四十人,騎;奉宸二十五隊,隊四十人。 (並五重相間。)
次導駕官。(中道。)通事舍人八人,分左右;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御史中丞二人, 分左右;正言二人,分左右;司諫二人,分左右;起居郎二人在左,起居舍人二人在右 ;諫議大夫四人,分左右;給事中四人在左,中書舍人六人在右;散騎四人,分左右; 門下侍郎二人在左,中書侍郎二人在右;侍中二人在左,中書令二人在右。次鳴鞭二。 (中道。)次宮苑馬二。(中道。)
次殿中省仗。大傘二,方雉尾扇四,腰輿一,排列官一人騎領。小雉尾扇四,方雉尾扇 十二,華蓋二,香鐙一。次誕馬二,玉輅。(皇帝升輅,則太僕卿御,千牛大將軍二人 夾輅,將軍二人陪乘。前有誕馬二,教馬官二人。)次諸司隨駕供奉。次大輦,(掌輦 四人導,尚輦奉御二人騎從。)殿中少監二人,騎。(本省供奉二人騎從。)
次御馬二十四。(並以天武官二人執轡,尚輦直長二人騎從。)次持鈒後隊。(中道。 )左右武衛旅帥各一人,大傘二,(大雉尾扇二夾。)大雉尾扇四,小雉尾扇十二,朱 團扇十二,華蓋二,(叉二。)睥睨十二,御刀六,玄武幢一,(叉一。)絳麾二,細 槊十二。次大角百二十。(左右金吾果毅都尉各一人騎從。)
次後部鼓吹。(中道。)鼓吹丞二人,騎。(典事四人騎從。)羽葆鼓十二,(主帥四 人騎從。)歌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簫二十四,笳二十四;(主帥二人騎領。)鐃鼓 十二,(主帥四人騎領。)歌二十四,簫二十四,笳二十四;小橫吹百二十,(主帥八 人騎領。)篴二十四,簫二十四,觱篥二十四,笳二十四,桃皮觱篥二十四。
次黃麾幡二,騎二夾。殿中侍御史二人,騎。(令史四人騎從。)次芳亭輦一,鳳輦一 ,小輿一,尚輦直長二人,騎,檢校。(書令史四人騎從。)次五牛旗輿各一,左右屯 衛隊正各一人,騎,檢校。(並執銀裝長刀。)次乘黃令、丞二人。(府史四人騎從。 )次金、象、革、木輅。次五副輅。次耕根車。次進賢、明遠、羊車。次屬車十二。次 中書、門下、秘書、殿中省局官各一,騎。次黃鉞、豹尾車。
次後部黃麾仗。(左右道,與殿中黃麾相併。)第一部,左右驍衛將軍各一人檢校,折 沖都尉各一人分領;(主帥氅鍠等並同前部,下皆準此。)第二部,左右武衛將軍各一 人檢校,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第三部,左右屯衛將軍各一人檢校,折衝都尉各一人分 領;第四部,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第五部,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 ;第六部,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絳引幡二十,護後主帥二十人。
次步甲後隊。(左右道。)第一隊,貔旗二,(執、引並同前。)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 人分領;(鍪甲、弓盾同前隊第十二。)第二隊,鶡雞旗二,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 領;(鍪甲、弓箭同前隊第十一。)第三隊,仙鹿旗二,左右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 ;(鍪甲、刀盾同前隊第十。)第四隊,金鸚鵡旗二,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 (鍪甲、弓箭同前隊第九。)第五隊,瑞麥旗二,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鍪 甲、刀盾同前隊第八。)第六隊,孔雀旗二,左右武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鍪甲、 弓箭同前隊第七。)第七隊,野馬旗二,左右屯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鍪甲、刀盾 同前隊第六。)第八隊,犛牛旗二,左右屯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鍪甲、弓箭同前 隊第五。)第九隊,甘露旗二,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鍪甲、刀盾同前隊 第四。)第十隊,網子旗二,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鍪甲、弓箭同前隊第 三。)第十一隊,鶡雞旗二,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鍪甲、刀盾同前隊第 二。)第十二隊,貔旗二,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鍪甲、弓箭同前隊第一 。)
次後部馬隊。(左右道。)第一隊,角端旗二,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三人分領;(兼第二 、第三隊。每隊弩、弓箭、槊並同前隊。)第二隊,赤熊旗二;第三隊,兕旗二,左右 驍衛果毅都尉各三人分領;(兼第四隊。)第四隊,太常旗二;第五隊,馴象旗二,左 右武衛折衝都尉各三人分領;(兼第六、第七隊。)第六隊,鵔鸃旗二;第七隊,騼䮷 旗二;第八隊,騶牙旗二,左右屯衛果毅都尉各二人分領;第九隊,蒼烏旗二;第十隊 ,白狼旗二;第十一隊,龍馬旗二,左右領軍折衝都尉各二人分領;第十二隊,金牛旗 二。
次後隊殳仗。左右道。左右領軍衛主帥四人,殳八千,叉八十;左右武衛主帥四人,殳 五十,叉五十;左右屯衛驍衛主帥各四人,殳四十,叉四十。次掩後隊。(中道。)左 右屯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大戟五十,刀盾五十,弓箭五十,槊五十。
次真武隊。中道。金吾折衝都尉一人,仙童、螣蛇、真武、神龜旗各一,十人執,二人 引,二人夾。槊二十五,弓箭二十,弩五。
車駕至青城,則周衛行宮及壇內外。其青城坐甲布列三百三十六鋪:殿前指揮使二十四 鋪,四百七十七人;內殿直一十鋪,一百四十一人;散員一十輔,一百四十二人;散指 揮一十鋪,一百四十一人;散都頭一十鋪,一百四十三人;散祗候一十鋪,一百四十人 ;金槍一十鋪,一百五十人;銀槍一十鋪,一百五十人;東第一班三鋪,五十二人;東 第二班三鋪,五十三人;東第三班六鋪,九十一人;東第四班五鋪,八十四人;東第五 班二鋪,二十二人;下茶酒班一鋪,三十一人;散直一十鋪,一百四十九人;鈞容直一 十鋪,二百人;御龍直二十二鋪,三百八十五人;御龍骨朵子直一十二鋪,二百一十二 人;御龍弓箭直一十八鋪,二百九十六人;御龍弩直二十二鋪,三百五十六人;把天門 天武一鋪,八人;駕頭扇筤天武一鋪,三十二人;禁衛天武六鋪,三百一十人;約攔天 武三十鋪,三百一十人;方圍子親從三十四鋪,三百六十人;禁衛崇政殿親從四十鋪, 並提舉人員共四百六十三人;行宮司親從一十二鋪,一百八十人;快行親從四鋪,八十 六人。行宮殿門崇政殿親從四十六人,行宮殿門親從並提舉人員二百四十人,把街約攔 親事官貼諸處齪門一十隊及提舉人員一百三人,殿前指揮使已下看守馬火甲隊一千一百 七十一人,右禁衛諸班共六千七百二十有四人。
圜壇東門外中道夾立諸班直主首引駕人員九人,御龍四直門旗六十人,御龍仗劍六人, 天武把門長行八人。
大次前周邊親從四隊三十八人,執燭親從八十六人,行宮殿門一十二人,御龍直四十人 。大次後把街約攔執事官五十一人。大次兩壁快行六十九人,于禁衛外排立壇周圍,守 踏道。里圍親從十將、節級二十二人,壇從里第二重方圍親從三百二十四人。大次及外 壝外諸門行宮司共一百六十人,宮架及壇東幄幕、宰臣百官幕次共六十人。右自大次前 周邊至百官幕次,共八百六十二人。凡詣小次行禮,不須隨從。大次前里圍並攔前一百 七十一人,執燭一百二十九人,周邊一百八十人,行宮門及快行二十四人。(右自里圍 至行宮快行共五百四人。)凡詣小次行禮,隨從祗應。
圓壇從外壝下分作九重:從中第一重,殿前指揮使等七百四十四人;第二重,御龍直等 六百九十五人;第三重,散員等六百四十二人;第四重,散都頭等七百一十人;第五重 ,天武骨朵大劍約攔五百八十一人;第六重,御營四面巡檢下步軍八百六十七人;第七 重,御營四面並青城圓壇巡檢下步軍八百六十七人;第八重,御營四面巡檢下馬軍四百 三十三人;第九重,御營四面巡檢及青城圓壇巡檢下馬軍四百三十四人。壇四門殿前指 揮使行門三十五人,內人員一十五人,壇東門夾立擎鞭長行一十人。(右自青城赴壇諸 班親從文武及御營圓壇巡檢下,總七千四百六十七人。)
駕至太廟,環衛如郊壇,坐甲布列二百六十三鋪。殿前指揮使二十四鋪,四百七十七人 ;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散直各一十鋪,一百二十人,共六十鋪七 百二十人;金槍一十鋪,一百五十人;銀槍一十鋪,一百五十人;東第一、第二班各二 鋪,三十人,共四鋪,六十人;東第三、第四班各四鋪,六十人,共八鋪,一百二十人 ;東第五班二鋪,二十二人;下茶酒班一鋪,三十一人;御龍直八鋪,三百八十五人; 御龍骨朵子直四鋪,二百一十二人,御龍弓箭直六鋪,二百九十六人;御龍弩直八鋪, 三百五十六人;把行門天武一鋪,八人;駕頭扇筤天武一鋪,三十二人;禁衛天武六鋪 ,三百一十人;禁衛崇政殿親從四十鋪,並提舉人員共四百六十三人;行宮司親從一十 二鋪,一百八十人;快行親從四鋪,八十六人;方圍親從二十四鋪,三百六十人;約攔 天武三十鋪,三百一十人。
行宮殿門崇政殿親從及提舉人員二百八十六人,把街約攔親事官貼諸處齪門一十二隊, 並提舉人員一百三人,御營四面巡檢六員下步軍九百一十八人,親從四十人。青城內至 圜壇巡檢下親從四十人。右禁衛諸班直等御營四面巡檢軍兵,及青城至圜壇巡檢下親從 ,總六千一百四十五人。(左山商氏家藏宋人青城、圜壇、太廟三圖,其布置行列,極 為詳備,因附鹵簿之後,庶覽之者可以考一代之制雲。)
凡鹵簿內牙門旗,中道四,分二門;左右道各十,分五門。中道一門在金吾細仗前,一 門在掩後隊後。左右廂第一門在步甲前隊第六後,第二門在前部黃麾仗前,第三門在後 部黃麾仗前,第四門在黃麾仗後,第五門在步甲後隊第六後。每旗二人執,四人夾,並 騎,分左右。每門監門校尉六人領。
又大駕,郊祀、籍田、薦獻玉清昭應景靈宮用之。迎奉聖像亦用大駕,惟不設象及六引 導駕官。法駕,減太常卿、司徒、兵部尚書,白鷺、崇德車,大輦、五副輅,進賢、明 遠車,又減屬車四,余並三分減一。泰山下、汾陰行禮,明堂、大慶殿恭謝用之,凡一 萬一千八十八人。鸞駕,又減縣令、州牧、御史大夫,指南、記里、鸞旗、皮軒車,象 輅、革輅、木輅,耕根車、羊車、黃鉞車、豹尾車、屬車,小輦、小輿,余並減半。朝 陵,迎泰山天書,東封、西祀,朝謁太清宮,奏告玉清昭應宮,奉迎刻玉天書,躬謝太 廟,皆用之。鸞駕舊用二千人,大中祥符五年,真宗告太廟,增至七千人。兵部黃麾仗 ,用太常鼓吹,太僕寺金玉輅,殿中省大輦,其制無定,然皆減於小駕。御樓、車駕親 征或省方還京,迎禁中天書,五嶽上冊,建安軍迎奉聖像,太廟上冊皆用之。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六‧志第九十九  儀衛四 政和大駕鹵簿並宣和增減 小駕附
政和大駕鹵簿。象六,分左右。次六引:開封令、開封牧、大司樂、少傅、御史大夫、 兵部尚書。(各用本品鹵簿。)次金吾纛、槊。左右皂纛各六,(執、托各一人,○四 人。)押衙四人,(並騎。)犦槊八,(執各一人。)本衛上將軍、將軍各四人,本衛 大將軍二人,(並騎。)犦槊四,夾大將軍。(執各一人,夾二人,並騎。)法駕,犦 槊減二,本衛上將軍、將軍各減二人。
次朱雀旗隊。(並騎。)金吾衛折衝都尉一人引隊,犦槊二,夾都尉;(執旗一人,引 、夾各二人。凡仗內引、夾、執人數准此。)弩四,弓矢十六,槊二十,左右金吾衛果 毅都尉二人押隊。法駕,弩減二,弓矢減六,槊減八。宣和,引隊改天武都指揮使,押 隊改天武指揮使。
次龍旗隊。大將軍一員檢校,騎;引旗十二人,(並騎。)風伯、雨師、雷公、電母旗 各一,五星旗五,左、右攝提旗二,北斗旗一,護旗十二人,副竿二。(執人並騎。) 法駕,引旗、護旗人各減四。宣和,檢校改左右衛大將軍,雷公、電母旗去「公」、「 母」二字。
次指南、記里鼓車各一,駕馬各四,駕士各三十人,白鷺、鸞旗、崇德、皮軒車各一, 駕士各十八人。法駕,無白鷺、崇德車。宣和,有青旌、青雀、鳴鳶、飛鴻、虎皮、貔 貅六車,在記里鼓之下、崇德之前;減白鷺、鸞旗、皮軒三車,駕士之數如前。
次金吾引駕,騎;本衛果毅都尉二人,儀刀、弩、弓矢、槊各減二。宣和,改都尉為神 勇都指揮使。
次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二人,府史四人,管押指揮使一人,扛鼓、金鉦各十二,(帥兵 官八人領。)大鼓一百二十,(帥兵官二十人領。)長鳴一百二十,(帥兵官六人領。 )鐃鼓十二,(帥兵官四人領。)歌工、拱宸管、簫、茄各二十四,大橫吹一百二十, (帥兵官十人領。)節鼓二,篴、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扛鼓、金鉦各十 二,(帥兵官四人領。)小鼓、中鳴各一百二十,(帥兵官八人領。)羽葆鼓十二,( 帥兵官四人領。)歌工、拱宸管、簫、笳各二十四。法駕,前後扛鼓、金鉦各減四,大 鼓減四十,長鳴減四十,鐃鼓減四,拱宸管後簫、笳各減八,大橫吹減四十,節鼓後篴 、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減八,小鼓、中鳴各減四十,羽葆鼓減四,最後簫、笳各 減八,帥兵共減十八人。
次太史相風、行漏等輿。太史令及令史各一人,(並騎。)相風烏輿一。(輿士四人。 )交龍鉦、鼓各一,(輿士各六人。)司辰、典士各一人,(並騎。)漏刻生四人,鼓 樓、鐘樓、行漏輿各一,(輿士各一百人。)太史正一人,清道二人,十二神輿一。( 輿士十四人。)法駕,行漏輿一,(輿士各十四人。)神輿一,(輿士多大駕二人。) 宣和,鼓、鐘樓並改為輿,太史正前有捧日副指揮使二人,捧日節級十人,神輿輿士增 十。
次持鈒前隊。左右武衛果毅都尉二人引隊,左右武衛校尉二人。絳引幡一,(○二人。 )左右有金節十二,(執人並騎。)罕畢各一,朱雀幢、叉、導蓋,青龍、白虎幢各一 ,叉三。(執人並騎。)稱長一人,鈒戟二百八十八,左右武衛將軍二人檢校,左右武 衛校尉四人押隊。法駕,金節減四,鈒戟減七十二。宣和,引隊改驍騎都指揮使,武衛 校尉改驍騎軍使,增朱雀旗後之叉一,去龍虎旗後之叉三,檢校改用左右驍騎將軍。
次黃麾幡一。(執一人,騎;○二人。)法駕,前有殿中侍御史二員。次六軍儀仗。左 右神武軍、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各有統軍二員,都頭二人(羽林又有節級二人。 )押仗,本軍旗各一,排闌旗各二十分夾,吏兵、力士旗各五,掩尾天馬旗二,(羽林 有赤豹、黃熊旗,龍武有龍君、虎君旗各一。)白柯槍五十,哥舒棒十,鐙仗八。法駕 ,神武軍減排闌旗十,羽林、龍武軍各減四,吏兵、力士旗各減一。宣和,統軍改軍將 ,神武軍旗改熊虎,排闌旗改平列,哥舒棒改戈戟,鐙杖改矛戟,羽林隊無節級,黃熊 旗改黃羆,龍武旗改熊虎。
次引駕旗。天王旗二,排仗通直官二人押旗,十二辰旗各一。法駕,同。次龍墀旗。天 下太平旗一,排仗大將二人夾旗,五方龍旗各一,金鸞、金鳳旗各一,師子旗二,君王 萬歲旗一,日、月旗各一。法駕,減鸞、鳳、師子旗。次御馬二十四。控馬每匹天武二 人,御馬直二人,為十二重。法駕,減八,為八重。宣和,御馬直改為習馭。次中道隊 。大將軍一員檢校。法駕,同。宣和,大將軍改為左右驍衛大將軍。次日月合璧旗一, 苣文旗二,五星連珠旗一,祥雲旗二,長壽幢二。宣和,苣文改慶雲,祥雲改祥光。
次金吾細仗。青龍、白虎旗各一,五嶽神旗、五方神旗、五方龍旗、五方鳳旗各五。( 已上執各一人,○各三人。)法駕,五方龍、鳳旗各減二。宣和,改校尉為使臣,五嶽 神旗去「神」字。
次八寶。鎮國神寶、皇帝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在左,受命寶、天子之寶、天子行 寶、天子信寶在右,為四重。香案八,各以二列於寶輿之前。碧襴二十四人,符寶郎行 於碧襴之間。法駕,減碧襴八人。宣和,增引寶職掌二人,香案職掌六人,援衛傳喝親 從一百人。奉寶輦官每寶二十八人,節級一人,奉寶一十二人,舁香案、行馬、執燭籠 各四人,持席褥、油衣共三人,香案、寶輿各九,燭籠三十六,碧襴之數同前。
次方傘二,大雉尾扇四夾。(執傘、扇各一人,以下准此。)法駕,同。次金吾四色官 六人,押仗二人。法駕,減押仗。次金甲二人。宣和,改為銅甲。次太僕寺進馬四人。 (並騎。)次引駕千牛衛上將軍一員,千牛八人,中郎將二人,(並乘珂馬。)千牛二 人。(並騎。)宣和,引駕改為千牛衛大將軍,中郎將改為捧日都虞候。次長史二人。 (並騎。)宣和,無。
次金吾引駕官四人。(並騎。)次導駕官。(執政以上人從六人,待制、諫議、防禦使 以上五人,監察御史、刺史、諸衛將軍以上四人。)次傘扇、輿輦。大傘二,中雉尾扇 四夾,腰輿一,小雉尾扇四夾,應奉人員一人,十將、將、虞候、節級二人,長行十六 人。排列官二人,中雉尾扇十二,華蓋二,(執各二人。)香鐙一。(執擎八人。)小 輿一,(應奉人,逍遙、平輦下人,長行二十四人。)逍遙子一,(應奉人,十將、將 、虞候、節級共九人,長行二十六人。)平輦一。(應奉人員七人,余同上。)法駕, 排列官後中雉尾扇減四。宣和,去小雉尾扇四,腰輿一,(添管押人員二人,都將四人 ,僉押小輿排列官二人。)小輿一,(奉輿二十四人,都將九人。)逍遙子改為逍遙輦 ,(奉輦一十六人。)平輦一,(奉輦人同上,後有上輦奉御二人,騎。)小輿前又有 大輅一。(駕馬六,太僕卿御,駕士一百二十人。)
次駕前東第五班。開道旗一,皂纛旗十二。引駕六十二人,鈞容直三百人。(引駕同作 樂。)五方色龍旗五,門旗四十,御龍四直步執門旗六十。天武駕頭下一十二人,茶酒 班執從物一十一人,御龍直仗劍六人,天武把行門八人。麋旗一,殿前班擊鞭一十人, 簇輦龍旗八,日、月、麟、鳳旗四,青、白、赤、黑龍旗各一。御龍直四十人,踏路馬 二,夾輅大將軍二員,進輅職掌二員,部押二人,教馬官二員。法駕,同。宣和,無鈞 容直,開道旗內增押班一人,殿侍二人。皂纛旗十二,(殿侍十二人執。)引駕人員二 人,長行六十人。五方色吉字旗,殿侍三人,管押十人。門旗,殿侍二人,管押四十人 ,叉八,門旗六十,御龍直一十二人,骨朵直十二人,御龍弓箭直、弩直各十八人,御 龍直仗劍六人,執麋旗殿侍二人,管押龍旗人員二人,都知、副都知各一人,執骨朵殿 侍十六人,內大將軍改為千牛衛大將軍,(朝服步從。)將軍二人,(朝服陪乘。)掌 輦四人。
皇帝乘玉輅,駕青馬六,駕士一百二十八人,扶駕八人,骨朵直一百三十四人,行門三 十五人,分左右,陪乘將軍二員。法駕,同。宣和,駕士增為二百三十四人。
次奉宸隊。御龍直,左廂骨朵子直、右廂弓箭直,弩直,御龍四直,並以逐班直所管人 數列為五重。天武骨朵、大劍三百一十人。次駕後東第五班。大黃龍旗一,鈞容直三十 一人。扇筤下天武二十人,茶酒班簇輦三十一人,招箭班三十三人。法駕,同。宣和, 止用黃龍旗,余並無。
次副玉輅一,駕青馬六,駕士四十人。法駕,無。宣和,駕士一百人,內人員二人。次 大輦一,掌輦四人,應奉人員十二人,十將、將、虞候、節級共十人,長行三百五十五 人。尚輦奉御二人,殿中少監、供奉職官二員,令史四人,書令史四人。法駕,同。宣 和增奉輦為九十人。次太僕御馬二十四,為十二重。法駕,減八,為八重。宣和。無太 仆。次持鈒後隊。左右武衛旅帥二人。法駕,同。宣和,改為神勇都指揮使。次重輪旗 二,大傘二,大雉尾扇四,小雉尾扇、朱團扇各十二,華蓋二,叉二,睥睨十二,御刀 六,真武幢一,絳麾二,叉一,細槊十二。法駕,小雉尾扇、朱團扇、睥睨、槊各減四 ,華蓋減一,御刀減二。宣和,真武幢改為玄武。次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並騎。 總領大角一百二十。法駕,減四十。宣和改都尉為驍騎都指揮使。
次大晟府後部鼓吹。丞二人,典事四人,管轄指揮使一人,羽葆鼓十二,(帥兵官四人 領。)歌工、拱宸管、簫、笳各二十四,(帥兵官二人領。)鐃鼓十二,(帥兵官四人 領。)歌工、簫、笳各二十四,小橫吹一百二十,(帥兵官八人領。)篴、簫、觱篥、 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法駕,羽葆鼓減四,簫、笳、篴、觱篥、桃皮觱篥各減八,鐃 鼓減四,小橫吹減四十。(帥兵官並減二人。)宣和,帥兵官改為天武、神勇、宣武、 虎翼四都頭。
次黃麾一,(執、○人數同前部,法駕亦同,有殿中侍御史二員在黃麾前。)芳亭輦一 ,(奉輦六十人。)鳳輦一,(奉輦五十人。)法駕,去鳳輦。宣和,芳亭奉輦六十二 人。
次金、象、革、木四輅,並有副輅。金輅踏路赤馬二,正副各駕赤馬六,駕士六十人。 余輅正副駕馬數同而色異,象輅以赭白,革輅以騮,木輅以黑,駕士各四十人。法駕, 無副輅。宣和,駕馬之色又異,金以騮,象以赤,革以赭白,木以烏;駕士五百五十人 ,副一百人,管押人員各二人。耕根車一,駕青馬六,駕士四十人。法駕,同。宣和, 無。進賢車一,駕士二十四人;明遠車一,駕士四十人。法駕,無。宣和,各增駕馬四 。次屬車十二乘,每乘駕牛三,駕士十人。法駕,減四乘。宣和,增衙官二人,管押節 級一人。次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四省局官各二員。法駕,同。次黃鉞車、豹尾車各 一,各駕赤馬二,駕士十五人。法駕,除進賢、明遠車外,並同。宣和,有黃鉞天武副 都頭及神勇副都頭各一。
次掩後隊。左右威衛折衝都尉二人領隊,大戟、刀盾、弓矢、槊各五十。法駕,各減十 六。宣和,押隊改用宣武都指揮使二人。次真武隊。金吾衛折衝都尉一人,犦槊二,仙 童旗一,真武旗一,螣蛇、神龜旗各一,槊二十五,弓矢二十,弩五。法駕,槊減六, 弓矢減五,弩減一。宣和,改為玄武隊。改真武為玄武,又聖仙童、龜、蛇旗,改都尉 為虎翼都指揮使。
政和大駕外仗。清游隊。次第六引外仗,白澤旗二,左右金吾衛折衝都尉二人,弩八, 弓矢三十二,槊四十。法駕,次第三引外仗,弩減二,弓矢減八,槊減十。宣和,改都 尉為捧日都指揮使。左右金吾各十六騎,帥兵官二人,弩八,弓矢、槊各十二。法駕, 金吾騎及弓矢、槊各減四。宣和,改金吾為天武都頭。
次佽飛隊。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分領,(並騎。)虞候佽飛四十八人,(並騎。) 鐵甲佽飛二十四人。(並甲騎。)法駕,前減十八人,後減八人。宣和,改金吾衛為拱 聖都指揮使,改都尉為都指揮使。
次前隊殳仗。左右領軍衛將軍二人檢校,(並騎。)犦槊四。殳叉分五隊:第一,一百 六十人;第二,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第五各八十人。逐隊有帥兵官左右領軍 衛、左右威衛、左右武衛、左右驍衛、左右衛各四人。法駕,殳叉第一隊減六十,第二 、第三各減三十,第四、第五各減二十。宣和,改檢校為左右衛將軍,領軍衛為天武都 頭,威衛為神勇都頭,武衛為宣武都頭,驍衛為虎翼都頭;殳叉第一隊減六十,增第二 隊至第五隊為一百。
次後隊殳仗。殳叉分五隊:第一、第二,八十人;第三,一百人;第四,八十人;第五 ,一百六十人。帥兵官,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凡前 後隊殳仗,前接中道北斗旗,後盡鹵簿後隊。法駕,殳叉第一、第二隊各減二十四,第 三、第四各減三十,第五減六十。宣和,殳叉各一百,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廣勇 都頭。
次前部馬隊。凡十二,皆以都尉二人分領。第一,前左右金吾衛折衝領,角、亢、斗、 牛宿旗四,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第二,氐、房、女、虛宿旗四;第三,心、危宿 旗,第四,尾、室宿旗各二。以上三隊,各以左右領軍衛果毅領。第五,箕、壁宿旗, 第六,奎、井宿旗各二,各以左右威衛折衝領。第七,婁、鬼宿旗,第八,胃、柳宿旗 ,第九,昴、星宿旗各二,各以左右武衛果毅領。第十,畢、張宿旗,第十一,觜、翼 宿旗,第十二,參、軫宿旗各二,各以左右驍衛折衝領。弩、弓矢、槊人數,同第一隊 。法駕,分二十八宿旗為十隊,逐隊弩減四,弓矢減六,槊減二十。宣和,捧日、拱聖 、神勇、驍衛、宣武五都指揮使,分領上十隊,以虎翼、廣勇都指揮使,分領下二隊。
次步甲前隊。凡十二,左右領軍衛將軍二人檢校,並騎。犦槊四,逐隊皆有都尉二人分 領。第一、第三各以左右領軍衛,第五以左右威衛,第七以左右武衛,第九以左右驍衛 ,第十一以左右衛,並折衝;第二、第四各以左右領軍衛,第六以左右威衛,第八以左 右武衛,第十以左右驍衛,第十二以左右衛,並果毅。內有鶡、貔、玉馬、三角獸、黃 鹿、飛麟、駃騠、鸞、麟、馴象、玉兔、辟邪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後。逐隊有弓矢 、刀盾相間,各六十人,居旗之後。法駕,止十隊,每隊弓矢各減二十。宣和,檢校改 用左右衛將軍,又去皞槊,分領並改為都指揮使:第一、第二並捧日,第三、第四並天 武,第五、第六並拱聖,第七、第八並神勇,第九驍騎,第十宣武,第十一虎翼,第十 二廣勇。
次前部黃麾仗。絳引幡二十,下分六部:第一,左右威衛;第二,左右領軍衛;第三, 左右威衛;第四,左右武衛;第五,左右驍衛;第六,左右衛。諸部各有殿中侍御史兩 員,本衛大將軍二人檢校,本衛折衝都尉二人分領。又各有帥兵官二十人。龍頭竿六重 ,重各二十;揭鼓三重,重各二;儀鍠五色幡、小戟、槊各一重,重各二十;弓矢二重 ,重各二十;朱綠縢絡盾並刀二重,重各二十。法駕,止五部,絳引幡、帥兵官、龍頭 竿、幡、戟、弓矢、盾刀、槊並減六。宣和,六部:驍衛、武衛、屯衛、領軍衛、監門 衛、千牛衛,皆左右上將軍;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廣勇,皆都指揮、都頭;逐部 上將軍、都頭各一人。
次青龍、白虎旗各一,左右衛果毅都尉二人,分押旗及領後七十騎,弩八,弓矢二十二 ,槊四十。法駕,減後騎三十,弩減二,弓矢減八,槊減二十。宣和,改都尉為虎翼都 指揮使。次班劍、儀刀隊。(並騎。)左右衛將軍二人分領,郎將二十四人,左右親衛 、勛衛各四人,每衛班劍二百二十人;諸翊衛左右衛六人,領儀刀四百八人;左右驍衛 二人,領儀刀一百三十六人。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各二人。 法駕,親、勛衛班劍減八十四人,翊衛儀刀減一百三十二人,增左右驍衛四人,班劍、 儀刀九十二仕。宣和,分領改左右武衛將軍及捧日、天武指揮四人,拱聖六人,神勇、 驍騎、驍勝、宣武、虎翼指揮使各二人。
次親勛、散手、驍衛翊衛隊。(並騎。)左右衛供奉中郎將四人,分領親勛翊衛四十八 人;左右衛郎將二人,分領散手翊衛六十人;左右驍衛郎將二人,分領驍衛翊衛五十六 人。法駕,親勛減十六人,散手、驍衛各減二十人。宣和,改為中衛、翊衛、親衛隊, 中衛郎四人,分領衛兵四十八人;翊衛郎二人,分領衛兵六十人;親衛郎二人,分領衛 兵五十六人。
次左右驍衛翊衛三隊。(並騎。)各有二人分領,第一本衛大將軍,第二本衛將軍,第 三本衛郎將;花鳳、飛黃、吉利旗各二,分為三隊;逐隊弩十,弓矢二十,槊四十。法 駕,弩減四,弓矢、槊各減半。宣和,分領第一、第二隊,左右驍衛大將軍、將軍;第 三,廣勇指揮使。改花鳳旗為雙蓮旗。
次來轂隊。凡六,逐隊都尉二人檢校,第一、第四左右衛折衝,第二、第三、第五、第 六並左右衛果毅。逐隊刀盾各六十人,內第一、第四有寶符旗二。法駕,各減刀盾二十 。宣和,檢校改為捧日、天武、拱聖三指揮使。
次捧日隊。逐隊引一人,押二人,長行殿侍二十八人,旗頭三人,槍手五人,弓箭手二 十人,左右廂天武約攔各一百五十五人。法駕,同。
次後部黃麾仗。分六部: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 武衛。部內殿中侍御史、大將軍、都尉、帥兵官、絳引幡、龍頭竿等,並同前部。法駕 ,減第六部,絳引幡減六。宣和,六部:第一改為左右驍衛大將軍,自二至六改為天武 、神勇、宣武、虎翼、廣勇五指揮。
次步甲後隊。凡十二,皆有都尉二人分領。第一以左右衛,第三以左右驍衛,第五以左 右武衛,第七以左右威衛,第九、第十一各以左右領軍衛,以上並果毅;第二以左右衛 ,第四以左右驍衛,第六以左右武衛,第八以左右威衛,第十、第十二各以左右領軍衛 ,以上並折衝。內有貔、鶡雞、仙鹿、金鸚鵡、瑞麥、孔雀、野馬、犛牛、甘露、網子 、祥光、翔鶴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後。逐隊有弓矢、刀盾相間,各六十人,居旗之 後。法駕,止十隊。宣和,自第七隊以下,分領改用都指揮使,七、八並神勇,九驍騎 ,十宣武,十一虎翼,十二廣勇。旗亦改其半,七天正堯瑞,八日有戴承,十翔鶴,十 一紅光,十二文石。
次後部馬隊。凡十二,皆以都尉二人分領。第一、第二各以左右衛,第五、第六、第七 各以左右武衛,第十至十一、十二各以左右領軍衛,並折衝;第三、第四各以左右驍衛 ,第八、第九各以左右威衛,並果毅。內有角、赤熊、兕、天下太平、馴犀、鵔鸃、騼 ○、騶牙、蒼烏、白狼、龍、虎、金牛等旗各二,以序居都尉之後。每隊弩十,弓矢二 十,槊四十。法駕,止十隊。弩減四,弓矢減六,槊減十二。宣和,改都尉為指揮使, 一、二並以捧日,三、四並以天武,五、六並以拱聖,七、八並以神勇,九以驍騎,十 以宣武,十一以虎翼,十二以廣勇。內六有芝禾並秀旗,七有萬年連理木旗。
以上鹵簿,凡門有六,中道之門二:第一門居日月合璧等旗之後,法駕,居龍墀旗之後 ;第二門居掩後隊之後,法駕,同。各有金吾衙門旗四,監門校尉六人。左右道之門四 :第一,居步甲前隊第六隊之後;第二,居第十二隊之後;第三,居夾轂隊之後;第四 ,居步甲後隊第六隊之後。法駕,同。各有監門校尉四人。宣和,改校尉為使臣。
政和小駕,減大駕六引及象、木、革輅,五副輅,小輿,小輦,又減指南、記里、白鷺 、鸞旗、崇德、皮軒、耕根、進賢、明遠、黃鉞、豹尾、屬車等十一,余並減大駕之半 。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七‧志第一百  儀衛五 紹興鹵簿 皇太后皇后鹵簿 皇太子鹵簿 妃附 王公以下鹵簿
紹興鹵簿。宋初,大駕用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宣和,增用二萬六十一人。建炎初, 裁定一千三百三十五人。紹興初,用宋初之數,十六年以後,遂用一萬五千五十人;明 堂三分省一,用一萬一十五人,孝宗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明堂用三千三百十九人。以 後,並用孝宗之數。
紹興用象六、副像一。(乾道用象一,淳熙用象六而不設副,紹熙如乾道,慶元後不設 。)
六引。第一引,清道二人;(孝宗省之。)幰弩一人,騎;方傘一,雜花扇二,曲蓋一 ;外仗青衣二人,車輻棒二,告止、傳教、信幡各二,戟十。第二引,清道二人;(孝 宗省之。)幰弩一人,騎;鼓一,鉦一,大鼓十;節一,槊二,皆騎;方傘一,雜花扇 四,(孝宗省為二。)曲蓋一,幢一,麾一,皆騎;大角四,鐃一,簫二,笳二,橫吹 二,篴一,簫一,觱栗一,笳一;外仗青衣四人,孝宗省為二。車輻棒四,(孝宗省為 二。)告止、傳教、信幡各二,儀刀十,戟二十,弓矢二十,(孝宗皆省為十六。)刀 盾二十,槊二十。(孝宗並省。)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引,並同第二引。內花扇、 大角各二,青衣二人。(孝宗朝,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引內大角省為二,余並同第 二引已省之數。)
金吾纛槊隊。纛十二,(孝宗省為六。)押纛二人,(孝宗省為一。)押衙四人,(孝 宗省為二。)上將軍四人,將軍四人,(孝宗省之。)大將軍二人,(孝宗省為一。) 犦槊十二,並騎。(孝宗省為八。)朱雀隊。朱雀旗一,犦槊二,弩四,隊前後引、押 各天武都指揮使一人,騎。龍旗隊。引旗一,風師、雨師、雷旗、電旗各一,五星旗五 ,攝提旗二,北斗旗一,護旗一,左右衛大將軍一人。金吾引駕騎,神勇都指揮使;次 弩、弓矢、槊各四,並騎。
太常前部鼓吹。鼓吹令二,府史四人,管轄指揮使一人,帥兵官三十六人,孝宗省作十 四人。扛鼓十二,金鉦十二,(孝宗鼓、鉦並省為十。)大鼓六十,(孝宗省作二十四 。)小鼓六十,(孝宗省作三十。)節鼓一,鐃鼓六,羽葆鼓六,歌工二十四,拱宸管 二十四,(孝宗歌工、管並省為十八。)簫、笳各三十六,(孝宗朝,簫十八、笳二十 四。)長鳴六十,中鳴六十,(孝宗朝,並省為十八。)大橫吹六十,(孝宗省為二十 四。)篴十二,(孝宗增為十八。)觱栗十二,桃皮觱栗十二。
持鈒前隊。驍騎都指揮使一人,將軍二人,軍使四人,並騎。稱長一人,靈芝旗二,瑞 瓜旗二,雙蓮花旗二,太平瑞木旗二,朱雀旗一,甘露旗二,嘉禾旗二,芝草旗二。絳 引幡一,(孝宗省之。)黃麾幡一,青龍、白虎幢各一,金節十二,罕、畢各一,叉一 ,鈒戟五十。(孝宗省為四十八。)
六軍儀仗。第一隊,軍將二,卒長二,騎。熊虎旗二,赤豹旗二,吏兵旗、力士旗二, 戈六,矛四,戟四,鉞四,白柯槍五十。平列旗二十,在仗外分夾旗槍。第二隊,軍將 二,卒長二,騎。龍君旗、虎君旗各三,黃熊旗四,赤豹旗二,吏兵旗、力士旗各一, 戈六,矛四,戟四,鉞四,白柯槍四十。平列旗二十,分夾仗外。第三隊,軍將二,卒 長二,騎。通直官二,吏兵旗、力士旗各一,熊虎旗二,龍君旗、虎君旗各一,天王旗 四,十二辰旗各一,戈六,矛、戟、鉞各四,白柯槍三十。平列旗二十,分夾仗外。( 孝宗朝,第一隊,軍將、卒長各一,龍虎旗、赤豹旗、吏兵旗、力士旗各二,矛四、戈 四、戟二、鉞二、白柯槍三十,平列旗十四,余同。第二隊軍將、卒長各一,龍君、虎 君、黃熊、赤豹旗同。戟六、鉞六、戈四、矛四、白柯槍二十。第三隊,軍將、卒長各 一,吏兵、力士、熊虎、龍君、虎君、天王旗並同,十二辰旗十二,通直官二,白柯槍 十,平列旗十二。)
龍墀旗隊。天下太平旗一,排仗大將二人夾之;五方龍旗各一,(為三重。)赤在前, 黃在中,黑在後,青左、白右。次金鸞旗一,左,金鳳旗一,右;獅子旗二;君王萬歲 旗一;日旗一,左,月旗一,右。御馬十匹,分左右,為五重。中道隊。左右衛大將軍 一人檢校,騎。日月合璧旗一,慶雲旗二,五星連珠旗一,祥光旗、長壽幢各一。
金吾牙門第一門。牙門旗四,次監門使臣六,分左右,騎。(孝宗省旗為二,監門為三 。)金吾細仗。青龍旗一,左,白虎旗一,右;五嶽神旗五,分前、中、後、左、右, 為三列;五方神旗五,陳列亦如之。五方龍旗二十五,相間為五隊,每隊赤前、黃中、 黑後、青左、白右。五方鳳旗二十五,相間為五隊,陳列亦如之。五嶽旗在左,五方旗 在右;五龍旗在左,五鳳旗在右;四瀆旗,江、淮在左,河、濟在右;押二人,分左右 ,騎。(孝宗五龍、五鳳旗止各一隊,共省四十旗,余同。)
八寶輿。鎮國神寶左,受命之寶右;皇帝之寶左,天子之寶右;皇帝信寶左,天子信寶 右;皇帝行寶左,天子行寶右,為四列。每寶一輿,每輿一香案,輿、案前燭罩三十二 。引寶職掌八人,侍寶官一人,內外符寶郎各二人,扈衛一百人。碧襴二十人,夾扈衛 之外。(孝宗省碧襴為十二,余同。)
殿中傘扇、輿輦。方傘二,(孝宗省一。)朱團扇四,(孝宗省二。)金吾四色官六人 ,(孝宗省為二。)押仗二人,騎,金甲二人,執鉞,進馬官四人,騎,千牛衛大將軍 一人,(孝宗省之。)千牛衛將軍八人,(孝宗省為二。)金吾引駕官二人,導駕官四 人,並騎導。大傘二,(孝宗省一。)鳳扇四,(孝宗省二。)夾傘而行。(前同。) 腰輿一,鳳扇十六,夾輿。(孝宗省為四。)華蓋二,排列官一人,香鐙一,火燎一, 小輿一,逍遙子,平輦。駕前諸班直。駕頭、鳴鞭、誕馬、燭罩三百三十人。(孝宗省 為二百一十人。)前驅都下親從官一百五十人,(孝宗省為四十五人。)東西班六人, (孝宗省為二十二人約攔。)殿前指揮使四十人,東第三班長入祗候五十二人,班直主 首九人,(孝宗省為三人。)茶酒新舊班一百六人,(孝宗省為四十四人。)開道旗一 ,纛一十二,鈞容直二百七十人,駕回則作樂。(孝宗乾道元年省之,乾道六年以後再 用。)吉利旗五,五方龍旗五,龍旗二十,(孝宗省之。)門旗六十,(孝宗省為三十 。)殿前指揮使、引駕骨朵子直四十人。(分左右,夾門旗外。)駕頭,駕頭下天武官 二十二人,(孝宗省為十七人。)都下親從一十六人,(孝宗省為八人。)茶酒班執從 物殿侍二十二人,又都下親從二十二人,(孝宗省為十七人。)劍六人,(孝宗省為三 人。)麋旗一,人員一,(孝宗省之。)殿前指揮使、行門二十二人,鳴鞭十二人。( 孝宗增為一十四人。)次御龍直百二十人,(孝宗省為八十六人。)快行五十人,日、 月、麟、鳳旗各一,青龍、白龍、赤龍、黑龍旗四,人員二,引駕千牛上將軍一人。
玉輅奉宸隊。分左右,充禁衛,圍子八重:崇政殿親從圍子二百人,為第一重;(從里 數出。)御龍直二百五十人,為第二重;崇政殿親從外圍子二百五十人,為第三重;御 龍直、骨朵子直二百五十人,為第四重;御龍弓箭直二百五十人,為第五重;御龍弩直 二百五十人,為第六重;禁衛天武二百五十人,為第七重;都下親從圍子三百人,為第 八重。(孝宗以上並同。)天武約攔二百人,(孝宗省作百八十八人)。在禁衛圍子外 ,編排禁衛行子二十一人,快行五十九人,(孝宗省為四十二。)管押相視御龍四直八 人,(孝宗省為四人。)照管行子御龍四直二十四人,孝宗省為八人。天武六人,孝宗 省之。禁衛內攔前崇政殿親從三十二人。(孝宗省作二十五人。)
駕後部。扇筤,大黃龍旗一。駕後樂:東西班三十六人,鈞容直三十一人,並騎。(孝 宗此下增招箭班三十四人。)扇筤,扇筤下天武二十二人,(孝宗省作一十七人。)都 下親從十六人,(孝宗省作八人。)茶酒班執從物五十人,騎。(孝宗省為三十人。) 大輦。輦下應奉並人員合六百一十四人,分五番;(孝宗乾道元年省之,六年以後復設 。)御馬十疋,為五重。
持鈒後隊。神勇都指揮使二人,騎,重輪旗二人,大傘二,(孝宗省為一。)朱團扇八 ,孝宗省為四。鳳扇二,小雉扇二十二,(孝宗省鳳扇,)而減雉扇為六。華蓋二,孝 宗省為一。俾倪十二,(孝宗省為六。)御刀六,玄武幢一,絳麾二,叉、細槊十二, (孝宗省為六。)驍騎都指揮使一人,騎,(總領大角。)大角四十。(孝宗省為二十 。)
太常後部鼓吹。鼓吹丞二人,典吏四人,(孝宗省為三人。)管轄指揮使一人,羽葆鼓 六,歌工二十四,拱宸管十二,簫三十六,笳二十四,鐃鼓六,小橫吹六十,篴十二, 觱栗十二,帥兵官十人。(孝宗歌工十八,拱宸管十二,簫十八,笳二十四,鐃鼓六, 篴十八,節鼓一,小橫吹三十,觱栗十八,桃皮觱栗十二,羽葆鼓吹六,帥兵官八人。 )
黃麾幡一,(中道。)金輅、象輅、革輅、木輅各一,每輅誕馬各六在輅前,駕士各百 五十四人。(乾道元年省之,六年以後復用。)掩後隊。(中道。)宣武都指揮使二人 ,大戟、刀盾、弓矢、槊各十五。
金吾牙門第二門。(中道。)牙門旗四,分左右,(孝宗省之。)監門使臣六,分左右 ,騎。(孝宗省為三。)玄武隊。(並騎。中道。)虎翼都指揮使一人,犦槊二,玄武 旗一,槊、弓矢各十,孝宗並省為五。弩五。外仗。(分左右道,以夾中道儀仗。)清 游隊。(並騎。)白澤旗二,捧日指揮使二,弩四,弓矢十,槊十六。左、右金吾十六 ,騎。天武都頭二人,弩八,弓矢十二,槊十二。(孝宗弩、弓矢、槊並省為六。)佽 飛隊。並騎。拱聖指揮使二,虞候佽飛二十,鐵甲佽飛十二。前隊殳仗。都頭六人,騎 ,殳、叉六十。後隊殳仗。都頭四人,騎,殳、叉四十。
前部馬隊。第一隊,捧日都指揮使二人,角、斗、亢、牛旗各一,弩四,弓矢十,槊八 ;第二隊,捧日都指揮使二人,氐、女、房、虛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一隊;第三 隊,天武都指揮使二人,心、危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二隊;第四隊,天武都指揮 使二人,尾、室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三隊;第五隊,拱聖指揮使二人,箕、壁旗 各一,弩、弓矢、槊如第四隊;第六隊,拱聖都指揮使二人,奎、井旗各一,弩、弓矢 、槊如第五隊;第七隊,神勇都指揮使二人,婁、鬼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六隊; 第八隊,神勇都指揮使二人,胃、柳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七隊;第九隊,驍騎都 指揮使二人,昴、星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八隊;第十隊,宣武都指揮使二人,畢 、張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九隊;第十一隊,虎翼都指揮使二人,觜、翼旗各一, 弩、弓矢、槊如第十隊;第十二隊,廣勇都指揮使二人,參、軫旗各一,弩、弓矢、槊 如第十一隊。(孝宗省為七隊,二十八宿旗每隊四,弓矢、槊每隊六,余同。)
步甲前隊。第一隊,捧日指揮使、都頭各二人,騎,(下同。)鶡雞旗二,青鍪甲、刀 盾二十;(孝宗刀盾省為十二,下並同。)第二隊,捧日指揮使、都頭,貔旗,朱鍪甲 、刀盾;第三隊,天武指揮使、都頭,萬年連理木旗,黃鍪甲、刀盾;第四隊,天武指 揮使、都頭,芝禾並秀旗,白鍪甲、刀盾;第五隊,拱聖指揮使、都頭,祥鶴旗,黑鍪 甲、刀盾;第六隊,拱聖指揮使、都頭,犀旗,黃鍪甲、刀盾。(孝宗改黃鍪甲為青鍪 甲,余並同。)
金吾左右道牙門第一門。牙門旗四,分左右。監門使臣八人,並騎。(孝宗旗省為二, 使臣省為四人。)步甲前隊第七隊,神武指揮使、都頭,鶡雞旗,青鍪甲、刀盾;第八 隊,神武指揮使、都頭,麟旗,朱鍪甲、刀盾;第九隊,驍騎指揮使、都頭,白狼旗, 黃鍪甲、刀盾;第十隊,驍騎指揮使、都頭,蒼烏旗,次白鍪甲、刀盾;第十一隊,虎 翼指揮使、都頭,鸚鵡旗,黑鍪甲、刀盾;第十二隊,廣勇指揮使、都頭,太平旗,黃 鍪甲、刀盾。自二至十二隊,人、旗、刀盾,數列如第一隊。(孝宗內去鶡雞旗、麟旗 而用慶雲旗、瑞麥旗。)
金吾左右道牙門第二門。牙門旗四,分左右,監門使臣八人,並騎。(孝宗旗省為二, 監門省為四人。)
前部黃麾仗。第一部,殿中侍御史二員,騎,(下同。)絳引幡二十,(孝宗省為十。 )犦槊二,捧日指揮使二,都頭五,並騎,(下同。)黃氅五十,(孝宗省為二十。) 鼓四,斧十,戟、弓矢二十,槊三十,(孝宗省為二十。)弩十;第二部,殿中侍御史 ,天武指揮使、都頭,青氅,鼓,斧,戟、弓矢,槊,弩;第三部,殿中御史,拱聖指 揮使、都頭,緋氅,鼓,斧,戟、弓矢,槊,弩;(孝宗省作三部。)第四部,殿中御 史,神勇指揮使、都頭,黃氅,鼓,斧,戟、弓矢,槊,弩;第五部,殿中御史,驍騎 指揮使、都頭,白氅,鼓,斧,戟,弓矢,槊,弩;第六部,殿中御史,廣勇指揮使、 都頭,黑氅,鼓,斧,戟、弓矢,槊,弩。自二至六部,數列並如初部。
青龍白虎隊。(並騎。)青龍旗一,白虎旗一,虎翼都指揮使二,弩四,弓矢十,槊 八。
班劍、儀刀隊。並騎。武衛將軍二人,捧日、天武、拱聖、神勇指揮使各二人,班劍六 十,儀刀六十。次驍騎、驍勝、宣武、虎翼指揮使各二人,班劍六十,儀刀六十。
親勛、散手、驍衛翊衛隊。(並騎。)中衛郎四人,翊衛郎二人,親衛郎二人,衛兵四 十,甲騎四十在衛兵外。左右驍衛、翊衛三隊。(並騎。)第一隊,左右驍衛大將軍二 人,雙蓮花旗二,弩四,弓矢十,(孝宗減弓矢為六,下同。)
槊十六;孝宗減槊為八,下同。第二隊,廣勇指揮使二人,吉利旗,弩、弓矢、槊數如 初隊。
金吾左右道牙門第三門。牙門旗四,分左右,監門八人,並騎。(孝宗旗減為二,監門 減為四人。)捧日隊三十四隊。左右各十七隊,(孝宗減為十隊,左右各五隊。)每隊 引一人,押一人,旗三人,槍五人,弓箭二十人。
後部黃麾仗。凡六部,第一部至六部,並同前部黃麾仗,惟無絳引幡、犦槊。(孝宗減 為三部,仗數亦同前部黃麾已減之數,並去犦槊、絳引幡。)絳引幡二十。(孝宗減為 十。)金吾左右道牙門第四門。牙門旗四,監門八人,騎。(孝宗旗減為二,監門減為 四人。)
步甲後隊。第一隊,捧日指揮使、都頭各二人,騎,鶡旗、鶡雞旗各二,青鍪甲、刀盾 二十;(孝宗減刀盾為十六,逐隊並同。)第二隊,天武指揮使、都頭,芝禾並秀旗、 萬年連理木旗,朱鍪甲、刀盾;第三隊,拱聖指揮使、都頭,犀旗、鶴旗,黃鍪甲、刀 盾;第四隊,神武指揮使、都頭,蒼烏旗、白狼旗,白鍪甲、刀盾;第五隊,驍騎指揮 使、都頭,天下太平旗、鸚鵡旗,黑鍪甲、刀盾;第六隊,虎翼指揮使、都頭,鶡雞旗 、鵾旗,黃鍪甲、刀盾。自二至六隊,數列並如初隊。
金吾左右道牙門第五門。牙門旗四,監門八人,騎。(孝宗減旗為二,減監門為四。)
後部馬隊。第一隊,捧日都指揮使二,角端旗二,弩四,弓矢十,槊十六;(孝宗弓矢 減為六,槊減為八。)第二隊,捧日都指揮使,(孝宗更用天武。)赤熊旗,弩、弓矢 、槊;第三隊,天武都指揮使,(孝宗更用拱聖。)兕旗,弩、弓矢、槊;第四隊,天 武指揮使,(孝宗時更神勇。)天下太平旗,弩、弓矢、槊;第五隊,拱聖都指揮使, 犀旗,孝宗用龍馬旗。弩、弓矢、槊;第六隊,拱聖都指揮使,芝禾並秀旗,(孝宗用 金牛旗。)弩、弓矢、槊;第七隊,神勇都指揮使,萬年連理旗,弩、弓矢、槊;第八 隊,神勇都指揮使,騶牙旗,弩、弓矢、槊;第九隊,驍騎都指揮使,蒼烏旗,弩、弓 矢、槊;第十隊,宣武都指揮使,白狼旗,弩、弓矢、槊;第十一隊,虎翼都指揮使, 龍馬旗,弩、弓矢、槊;第十二隊,廣勇都指揮使,金牛旗,弩、弓矢、槊。自二至十 二隊,數列並如初隊。
皇太后、皇后鹵簿,皆如禮令。徽宗政和元年,詔皇后受冊排黃麾仗及重翟車,陳小駕 鹵簿。後謙避,於是詔延福宮受冊仍舊;而小駕鹵簿、端禮門外黃麾仗、紫宸殿臣僚稱 賀上禮,並罷。其景靈宮朝謁,則依近例。三年,議禮局上皇后鹵簿之制。
清游隊。旗一。(執一人,引二人,夾二人,並騎。)金吾衛折衝都尉一員,騎,(執 犦槊二人夾。領四十騎,執槊二十人,弩四人,橫刀一十六人。)次虞候佽飛二十八, 騎。次內仆、內仆丞各一員。(各書令史二人,並騎。)
次正道黃麾一。(執一人,夾二人,並騎。)次左右廂黃麾仗,廂各三行,行一百人: 第一行,短戟、五色氅;第二行,戈、五色氅;第三行,儀鍠、五色幡。
左右領軍衛、左右威衛、左右武衛、左右驍衛、左右衛等各三行,行二十人,各帥兵官 六人領,內左右領軍衛帥兵官各三人,各果毅都尉一員檢校,(各一人步從。)左右領 軍衛絳引旗,引前、掩後各六。
次內謁者監四人,給事、內常侍、內侍各二人,並騎。(內給使各一人,步從。)
次內給使一百二十人。次偏扇、團扇、方扇各二十四。次香鐙一。次執擎內給使四人。 (在重翟車前。)
次重翟車。駕青馬六,駕士二十四人,行障六、坐障三,夾車,並宮人執。次內寺伯二 人,騎,領寺人六人,分左右夾重翟車。
次腰輿一,輿士八人。團雉尾扇二,夾輿。次大傘四,大雉尾扇八,錦花蓋二,小雉尾 扇、朱畫團扇各十二,錦曲蓋二十,錦六柱八扇。(自腰輿以下,並內給使執。)次宮 人車。次絳麾二。各一人執。
次正道後黃麾一。(執一人,夾二人,並騎。)次供奉宮人。次厭翟車駕赤騮,翟車駕 黃騮,安車駕赤騮,各四,駕士各二十四人。四望車、金根車、各駕牛三,駕士各一十 二人。
次左右廂各置牙門二。(每門執二人,夾四人,一在前黃麾前,一在後黃麾後。)次左 右領軍衛,每廂各一百五十人執殳,帥兵官四人檢校。次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員, 檢校殳仗。(各一人騎從。)
次後殳仗。內正道置牙門一。每門監門校尉二人,騎;每廂各巡檢校尉一員,騎,來往 檢校。
前後部鼓吹。金鉦、扛鼓、大鼓、長鳴、中鳴、鐃吹、羽葆、鼓吹、節鼓、御馬,並減 大駕之半。
皇太子鹵簿。禮令,三師、詹事、率更令、家令各用本品鹵簿前導。太宗至道中,真宗 升儲,事多謙抑,謁廟日止用東宮鹵簿,六引官,但乘車而不設儀仗。天禧二年,仁宗 為皇太子,亦依此制。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皇太子鹵簿之制。
家令、率更令、詹事各乘輅車,太保、太傅、太師乘輅,各正道,威儀、鹵簿依本品。 次清游隊旗,(執一人,引二人,夾二人。)並正道。清道率府折衝都尉一員,領二十 騎,執槊一十八人,弓矢九人,弩三人,二人騎從折衝。次左、右清道率府率各一員, 領清道直盪及檢校清游隊龍旗等,執犦槊各二人。次外清道直盪二十四人,騎。
次正道龍旗各六,(執一人,前二人引,後二人護。)副竿二。(執各一人,騎。)次 正道細仗引。為六重,每重二人,自龍旗後均布至細仗,槊與弓箭相間,並騎;每廂各 果毅都尉一員領。次率更丞一員。
次正道前部鼓吹。府史二人領鼓吹,並騎。扛鼓、金鉦各二,(執各一人,夾二人,以 下准此。)帥兵官二人;次大鼓三十六,橫行,(長鳴以下准此。)帥兵官八人;長鳴 三十六,帥兵官二人;鐃吹一部,鐃鼓二,(各執一人,夾二人,後部鐃節鼓准此。) 簫、笳各六,帥兵官二人;扛鼓、金鉦各二,帥兵官二人;次小鼓三十六,帥兵官四人 ;中鳴三十六,帥兵官二人。以上並騎。
次誕馬十,(每匹二人控,余准此。)廄牧令、丞各一員。(各府史二人騎從。)次左 、右翊府郎將各一員,領班劍,左右翊衛執班劍二十四人,通事舍人四人,司直二人, 文學四人,洗馬、司議郎、太子舍人、中允、中舍、左右諭德各二人,左、右庶子四人 ,並騎。(自通事舍人以後,各步從一人。)
次左、右衛率府副率各一員,步從,親、勛、翊衛每廂各中郎將、郎將一員,並領六行 儀刀:第一行,親衛二十三人,曲折三人;第二行,親衛二十五人,曲折四人;第三行 ,勛衛二十七人,曲折五人;第四行,勛衛二十九人,曲折六人;第五行,翊衛三十一 人,曲折七人;第六行,翊衛三十三人,曲折八人。(曲折人並部後門。)以上三衛並 騎。
次三衛一十八人,騎;中郎將二人夾輅,在六行儀刀仗內。金輅,駕馬四,仆寺仆馭, 左右率府率一員,駕士二十二人。夾輅左、右衛率府率各一員。(各步從一人。)
次左、右內率府率各一員,副率各一員,並騎。(各步從一人。)次千牛騎,執細刀、 弓矢,三衛儀刀仗,後開牙門。次左右監門率府直長各六人,監後門。(並騎。)次左 右衛率府每廂各翊衛二隊。(並騎。)次厭角隊各三十人,執旗一人。(引二人,夾二 人。)執槊一十五人,弓矢七人,弩三人,每隊各郎將一員領。
次正道傘二,雉尾扇四,夾傘。次腰輿一,輿士八人,團雉尾扇二、小方雉尾扇八夾。 (執各一人。)次內直郎、令史各二人騎從檢校。次誕馬十,典乘二人,府史二人騎從 。
次左右司御率府校尉各一人,並騎從。領團扇、曲蓋。次朱團扇、紫曲蓋各六。(執各 一人。)次諸司供奉官人。
次左右清道率府校尉各一人,(並騎。)領大角三十六。鐃鼓二,簫、笳各六,帥兵官 二人;橫吹十,節鼓一,篴、簫、觱栗五,帥兵官二人。並騎。次管轄指揮使二人檢校 。次副輅,駕四馬,駕士二十人。軺車,駕一馬,駕士十四人。四望車,駕一馬,駕士 一十人。
次左右廂步隊凡十六,每隊各果毅都尉一人領,(並騎。)隊三十人,執旗一人,(引 二人,夾二人,並帶弓矢,騎。)步二十五人。前一隊執槊,一隊帶弓矢,以次相間。 左右司御率府、左右衛率府廂各四隊,二在前,二在後。次左右司御率府副率各一員檢 校,步隊各二人,執犦槊騎從。
次儀仗。左右廂各六色,色九行,行六人。前第一行,戟、赤氅;第二行,弓矢;第三 行,儀鋋並毦;第四行,刀盾;第五行,儀鍠、五色幡;第六行,油戟。次前仗首左右 廂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司御率府各一員,果毅都尉各一員,帥兵官各六人領 。次左右廂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衛率府副率各一員,果毅都尉各一員,帥 兵官各六人領。次盡後鹵簿左右廂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司御率府副率各一員 ,(各一人步從。)果毅都尉各一人,帥兵官各六人領,左右司御率府率兵官各六人護 後,並騎。每廂各絳引幡十二,(執各一人,引前旗六,引後旗六。)揭鼓十二。( 揭鼓左右司御率府四重,左右衛率府二重。)
次左右廂殳。各一百五十人,(左右司御率府各八十六人,左右衛率府各六十四人。) 並分前後,在步隊儀仗外、馬隊內,前接六旗,後盡鹵簿,曲折至門,每廂各司御率府 果毅都尉一員檢校,各一人從,每廂各帥兵官七人。(並騎,左右司御率府各四人, 左右率府各三人。)
次馬隊。左右廂各十隊,每隊帥兵官以下三十一人,旗一,(執一人,引二人,夾二人 。)執槊十六人,弓矢七人,弩三人。前第一隊,左右清道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員領;第 二、第三、第四隊,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員領;第五、第六、第七隊,左右衛率 府果毅都尉各一員領;第八、第九、第十隊,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員領。次後拒 隊。旗一,執一人,引二人,夾二人。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一員領四十騎,執槊二十人, 弓矢十六人,弩四人。叉二人,騎從。
次後拒隊前當正道殳仗行內開牙門。次左右廂各開牙門三:前第一門,左右司御率府步 隊後,左右率府步隊前;第二門,左右衛率府步隊後,司御率府儀仗前;第三門,左右 司御率府儀仗後,左右衛率府步隊前。(每開牙門,執旗二人,夾四人,並騎。)
監門率府直長各二人,並騎;次左右監門率府副率各一員,騎;來往檢校諸門,各一人 騎從。次左右清道率府副率各三人,仗內檢校並糾察,各一人騎從。次少師、少傅、少 保,正道乘輅,威儀、鹵簿各依本品,次文武官以次陪從。
皇太子妃鹵簿之制。政和三年,議禮局上。清道率府校尉六人,騎。次青衣十人。次導 客舍人四人,內給使六十人,偏扇、團扇、方扇各十八,(並宮人執。)行障四,坐障 二,夾車,(宮人執。)典內二人,騎,厭翟車,駕三馬,駕士十四人。次閣帥二人, 領內給使十八人,夾車,六柱二扇,內給使執。次供奉內人,乘犢車。次傘一,正道。 雉尾扇二,團扇四,曲蓋二。(執傘、扇各內給使一人。)次戟九十。
宋制,臣子無鹵簿名,遇升儲則草具儀注。政和禮雖創具鹵簿,然未及行也。南渡後, 雖嘗討論,然皇太子皆沖挹不受,朝謁宮廟及陪祀及常朝,皆乘馬,止以宮僚導從,有 傘、扇而無圍子。用三接青羅傘一,紫羅障扇四人從,指使二人,直省官二人,客司四 人,親事官二十人,輦官二十人,翰林司四人,儀鸞司四人,廚子六人,教駿四人,背 印二人,步軍司宣效一十人,步司兵級七十八人,防警兵士四人。朝位在三公上,扈從 在駕後方圍子內。
皇太子妃,政和亦有鹵簿,南渡後亦省之。妃出入惟乘檐子,三接青羅傘一,黃紅羅障 扇四人從。以皇太子府親事官充輦官,前執從物,檐子前小殿侍一人,抱塗金香球。先 驅,則教駿兵士呵止。
王公以下鹵簿。凡大駕六引,用本品鹵簿,奉冊、充使及詔葬皆給之。親王用一品之制 ,加告止幡、傳教幡、信幡各二,其葬日,用六引內儀仗。真宗咸平二年,王承衍出葬 日,在禁樂,禮官請鹵簿鼓吹備而不作,從之。景德二年,南郊鹵簿使王欽若言:「鄆 王欑日所給鹵簿,與南郊儀仗吉兇相參。望依令別制王公車輅,所有鼓吹、儀仗,亦請 增置,以備拜官、朝會、婚葬之用。」從之。於是儀服悉以畫,其葬日在途,以革車代 輅。
徽宗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王公鹵簿之制:中道清道六人。次幰弩一騎。次大晟府前部鼓 吹。令及職掌、局長、院官各一人,扛鼓、金鉦各一,大鼓、長鳴各一十八,扛鼓、金 鉦各一。次引樂官二人,小鼓、中鳴各一十。次麾、幢各一,節一,夾槊二,誕馬八, (每匹,控馬各二人。)革車一乘,駕赤馬四,駕士二十五人,散扇十,方傘二,朱團 扇四夾方傘,曲蓋二。次大角八。次後部鼓吹,丞一員,錄事一人。次鐃鼓一,簫四, 笳四,大橫吹六,節鼓一,夾色二,篴、簫、觱栗、笳各四。次外仗。青衣十二,車輻 棒十二,戟九十,絳引幡六,刀盾、槊、弓矢各八十,儀刀十八,信幡八,告止幡、傳 教幡各四,儀鋋二,儀鍠斧掛五色幡六,油戟十八,儀槊十二,細槊十二。次左右衛尉 寺押當職掌一十一人,騎;部轄步兵、部轄騎兵、太僕寺部押人員各一人,教馬官一人 。押當職掌四人,騎。
公主鹵簿。惟葬日給之。秦國成聖繼明夫人葬日,亦給外命婦一品鹵簿,自余未嘗用。
一品鹵簿。(命婦同。)中道清道四人。幰弩一,騎。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一,職掌一 人,局長、院官各一人。扛鼓、金鉦各一,大鼓、長鳴各一十六,麾、幢、節各一,槊 二,誕馬六。次革車一乘,駕赤馬四,駕士二十五人。(命婦厭翟車,駕士二十三人, 二品、三品准此。)散扇八,(二品減四,三品減六,命婦散扇五十,行障五,行於車 前,二品、三品准此)。方傘二,朱團扇四,曲蓋二,大角八。(命婦屬車六,駕黃牛 十八,駕士五十九人,行大角前,二品、三品准此。)次後部鼓吹。丞一員,錄事一人 ,引樂官二員。鐃鼓一,簫、笳、大橫吹各四,節鼓一,篴、簫、觱栗、笳各四。外仗 。青衣十人,車輻棒十,戟九十,刀盾、槊各八十,弓矢六十,儀刀三十,信幡八,告 止幡、傳教幡、儀鍠斧掛五色幡各四。次衛尉寺排列、押當職掌一十一人,部轄人員、 太僕寺部押人員、教馬官各一人。押當職掌四人。(命婦加二人。)
二品鹵簿。命婦同。中道清道二人。幰弩一。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一,及職掌、局長、 院官各一人。扛鼓、金鉦各一,大鼓十四,麾、幢、節各一,夾槊二,誕馬四。次革車 一乘,駕赤馬四,駕士二十五人。散扇四,方傘、朱團扇、曲蓋各二。次大角八。次後 部鼓吹。丞一,錄事、引樂官各一人。鐃鼓一,簫、笳各二,大橫吹四,篴、簫、觱栗 、笳各二。外仗。青衣八人,車輻棒八,戟七十,刀盾、槊、弓矢各六十,儀刀十四, 信幡四,告止、傳教幡各二。次衛尉排列、押當職掌九人,部轄人員、太僕寺部押人員 、教馬官各一人。押當職掌四人。(命婦加二人。)
三品鹵簿。(命婦同。)中道清道二。幰弩一。麾、幢各一,節一,夾槊二,誕馬四。 次革車一乘,駕赤馬四,駕士二十五人。散扇二,方傘二,曲蓋一,大角四。外仗。青 衣八人,車輻棒六,戟六十,刀盾、槊、弓矢各五十,儀刀十二,信幡四,告止、傳教 幡各二。次衛尉排列、押當職掌七人,部轄人員、太僕寺部押人員、教馬官各一人。押 當職掌四人。(命婦加二人。)
以上皆政和所定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八‧志第一百0一  儀衛六 鹵簿儀服。
鹵簿儀服。自漢鹵簿,象最在前。晉平吳後,南越獻馴象,作大車駕之,以載黃門鼓吹 數十人,使越人騎之以試橋梁。宋鹵簿,以象居先,設木蓮花坐,金蕉盤,紫羅繡幨絡 腦,當胸、後秋並設銅鈴杏葉,紅犛牛尾拂,○塵。每象,南越軍一人跨其上,四人引 ,並花腳帕頭、緋繡窄衣、銀帶。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兩莊養象所奏,詔以象十於南郊 引駕,開寶九年南郊時,其象止在六引前排列。詔鹵簿使領其事。
旗,皆錯採為之,漆竿、○首、纛頭、錦帶腰、火焰腳。白澤、攝提、金鸞、金鳳、師 子、苣文、天下太平、君王萬歲、仙童、螣蛇、神龜,及在步甲前後隊、後馬隊三隊、 六軍儀仗內,並以赤。日、月及合璧、連珠、風、雨、雷、電、五星、二十八宿、祥雲 ,並以青。北斗以黑。五嶽、四瀆、五方、四神、十二辰、五龍、五鳳、龍虎君,並以 方色。天王以赤、黃二色。排攔以黃、紫、赤三色。
元豐三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鹵簿,前用二十八宿、五星、攝提旗,有司乃取 方士之說,繪為人形,於禮無據。伏請改制,各著其象,以則天文。」從之。元祐七年 ,太常寺言:「二十八宿旗,五星、攝提旗,按鹵簿圖畫人形及牛虎頭、婦人、小兒之 類,於禮無據。元豐三年,禮文所上言乞改制,各著其象,以則天文。後有司循舊儀, 未曾改正,今欲改造。」從之。
元符二年,徽宗即位,兵部侍郎黃裳言:「南郊大駕諸旗名物,除用典故制號外,余因 時事取名。伏見近者璽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輪,太上老君眉間發紅光,武夷君廟有 仙鶴,臣請制為旗號,曰寶符,曰重輪,曰祥光,曰瑞鶴。」從之。
政和四年,禮制局言:「鹵簿,大黃龍負圖旗畫八卦,乞改畫九、一、三、七、二、四 、六、八、五之數。仙童、網子、大神三旗無所經見,乞除去。」從之。初,大觀三年 ,西京潁陽縣大慶觀聖祖殿東,有嘉禾、芝草並生。其嘉禾一本四穗,芝草葉圓而重起 。至是,詔制芝禾並秀旗。又以是年二月,日上生青、赤、黃戴氣;後,日下生青、赤 、黃承氣,詔制日有戴承旗。又以元符二年武夷君廟有仙鶴迎詔,政和二年延福宮宴輔 臣,有群鶴自西北來,盤旋於睿謨殿上,及奏大晟樂而翔鶴屢至,詔制瑞鶴旗。
八年,禮部侍郎張邦昌奏:「太祖時,甘露降於江陵者十日,瑞麥秀於濮陽者六歧,獲 金鸚鵡於隴坻,得三玉兔於鄆封,馴象至而五嶺平,瓊管族而白鹿出,皆命制為旗章陳 之。望詔有司取自崇、觀至今,凡中外所上瑞應,悉掇其尤殊者,增制旗物,上以丕承 天貺,下以聳動民瞻。」從之。
初,宋制旗物尢盛,中興後惟務簡約,雖參用舊制,然亦不無因革。其太常,青質夾羅 ,惟繡日、月、星而無龍,下有網須謂之茀,而竿頭為龍首,銜青結綬,垂青旄緌十二 ,謂之旒。蓋幅下無斿,而竿首垂旒,抑又取古者「注旄及羽於竿首」之遺制。竿用椆 木,護以剖竹,膠以髹,飾以藻,玉輅建之。大旗,黃質九幅,每幅繡升龍一,側幅二 ,下垂黃絲網緌九,金輅建之。太赤,朱質七幅,每幅繡鳥隼二,側幅如之,下垂朱絲 網緌七,像輅建之。大白,素質五幅,每幅繡熊一、虎一,側幅如之,下垂淺黃絲網緌 五,革輅建之。大麾,皂質四幅,每幅繡五采龜蛇一,側幅繡龜二,下垂皂絲網緌四, 木輅建之。
其黃龍負圖旗,建隆初創為大制。有架,旗力重,以百九十人維之,今用七十人。其君 王萬歲、天下太平、日月、五星、北斗、招搖、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等十旗,皆以 十七人維之。其祥瑞旗八,紹興二十五年所制也。是歲,適當郊祀,而太廟生靈芝九莖 ,贛州進太平瑞木,道州連理木,遂寧府嘉禾,鎮江府瑞瓜,南安軍雙蓮花,嚴州兜率 寺、信州玉山芝草,黎州甘露,禮部侍郎王瑉等請繪之華旗,以紀盛美焉。
五牛旗,依方色,皆小輿上刻木為牛,背插旗。錯採為牛,旗竿上有小盤,盤衣及輿衣 ,亦並繡牛形。輿士各四人,服繡五色牛衣。自太祖時詔用之。神宗熙寧七年,太常寺 言:「大駕鹵簿羊車,本前代宮中所乘;五牛旗,蓋古之五時副車也,以木牛載旗,用 人輿之,失其本制,宜省去。」從之。
牙門旗,古者,天子出建大牙。今制,赤質,錯採為神人像,中道前後各一門,左右道 五門,門二旗,蓋取周制「樹旗表門」及「天子五門」之制。
駕頭,一名寶床,正衙法坐也。香木為之,四足瑑山,以龍捲之。坐面用藤織雲龍,四 圍錯采,繪走龍形,微曲。上加緋羅繡褥,裹以緋羅繡帕。每車駕出幸,則使老內臣馬 上擁之,為前驅焉。不設,則以朱匣韜之。
幡,本幟也,貌幡幡然。有告止、傳教、信幡,皆絳帛,錯採為字,上有朱綠小蓋,四 角垂羅文佩,系龍頭竿上。其錯采字下,告止為雙鳳,傳教為雙白虎,信幡為雙龍。又 有絳引幡,制頗同此,作五色間暈,無字,兩角垂佩。中興為六角蓋,垂珠佩,下有橫 木板,作碾玉文。三幡,亦以錯采篆書「告止」、「傳教」、「信幡」。
幢,制如節而五層,韜以袋,繡四神,隨方色,朱漆柄。取曲禮「行前朱雀而後玄武, 左青龍而右白虎」之義。王公所給幢,黑漆柄,紫綾袋。中興,用生色袋。
皂纛,本後魏纛頭之制。唐衛尉器用,纛居其一,蓋旄頭之遺像。制同旗,無文采,去 ○首六腳。後志云:「今制,皂邊皂斿,斿為火焰之形。」金吾仗主之,每纛一人持, 一人拓之。乘輿行,則陳於鹵簿,左右各六。
絳麾,如幢,止三層,紫羅囊蒙之。王公麾,以紫綾袋。
黃麾,古有黃、朱、纁三色,所以指麾也。漢鹵簿有前黃麾護駕御史。宋制,絳帛為之 ,如幡,錯采成「黃麾」字,下繡交龍;朱漆竿,金龍首,上垂朱綠小蓋。神宗元豐二 年,詳定朝會御殿儀注所言:
按周禮「木輅建大麾,以田」,鄭氏曰:「大麾不在九旗之中。以正色言之,則黑,夏 後氏所建。」禮記曰:「有虞氏之旗,夏后氏緌。」鄭氏曰:「緌,謂注旄牛尾於槓首 。所謂大麾,書曰『王右秉白旄以麾』。」孔潁達曰:「虞世但注旄,夏世始加旒縿。 」西京雜記,漢大駕有前黃麾。崔豹古今註:「麾,所以指麾,乘輿以黃,諸公以朱, 刺史二千石以纁。」開元禮義纂曰:「唐太宗法夏後之前制,取中方之正色,故制大麾 ,色黃。」
今禮有黃麾,其制十二幅。開寶通禮義纂曰:「黃,中央之色。此仗最近車輅,故以應 象,取其居中,導達四方,含光大也。」今鹵簿黃麾,以夏制言之,則狀不類旗;以漢 制言之,則色又不黃。伏請制大麾一:注麾於竿首,則法夏后氏之制;其色正黃,則用 漢制;以十二幅為旗,則取唐制;以一旒為之,則取今龍墀旗之制。當元會陳仗衛,建 大黃麾一於當御廂之前,以為表識。其當御廂之後,則建黃麾幡二。
並上大黃麾、黃麾幡制度。神宗批曰:「黃麾制度,考詳前志,終是可疑。今鑿而為之 ,植於大庭中外共瞻之地,或為博聞多識者所譏。宜且闕之,更俟討求,黃麾幡仍舊。 」
氅,本緝鳥毛為之。唐有六色、孔雀、大小鵝毛、雞毛之制。後志云:「今制有青、緋 、皂、白、黃五色,上有朱蓋,下垂帶,帶繡禽羽,末綴金鈴。青則繡以孔雀,五角蓋 ;緋則繡以鳳,六角蓋;皂則繡以鵝,六角蓋;白亦以鵝,四角蓋;黃則以雞,四角蓋 。每角綴垂佩,揭以朱竿,上如戟,加橫木龍首以系之。」
金節,隋制也。黑漆竿,上施圓盤,周綴紅絲拂八層,黃繡龍袋籠之。王公以下皆有節 ,制同金節,韜以碧油。
傘,古張帛避雨之制。今有方傘、大傘,皆赤質,紫表朱里,四角銅螭首。六引內者, 其制差小。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開元禮大駕八角紫傘,王公已下四角青傘。今鹵 簿圖但引紫傘,而無青傘之文。詔改用。紹興十三年將郊,詔傘、扇如舊制,拂扇等不 以珠飾。
蓋,本黃帝時有雲氣為花葩之象,因而作也。宋有花蓋、導蓋,皆赤質,如傘而圓,瀝 水繡花龍。又有曲蓋,差小,惟乘輿用之。人臣則親王或賜之,而以青繒繡瑞草焉。
睥睨,如華蓋而小。
扇筤,緋羅繡扇二,緋羅繡曲蓋一,並內臣馬上執之。駕頭在細仗前,扇筤在乘輿後。 大駕、法駕、鸞駕,常出並用之。扇圓,逕四尺二寸,柄長八尺三寸,黃茸繡團龍,仍 用金塗銅飾。扇有朱團及雉尾四等。朱團繡雲鳳或雜花,黑漆柄,金銅飾。雉尾皆方, 繡雉尾之狀,有三等:大雉扇長五尺二寸,闊三尺七寸;中扇、小扇遞減二寸。下方上 殺,以緋羅繡雉尾之狀,中有雙孔雀雜花,下施黑漆橫木長柄,以金塗銅飾。乘輿出入 ,必以前持鄣蔽。凡朔望朝賀、行冊禮,皇帝升御坐,必合扇,坐定去扇,禮畢駕退, 又索扇如初。蓋謂天子升降俛仰,眾人皆得見之,非肅穆之容,故必合扇以鄣焉。
罕畢,象「畢、昴為天階」,故為前引,皆赤質,金銅飾,朱藤結網,金獸面。罕方, 上有二螭首銜紅絲拂;畢圓,如扇。香鐙,唐制也。朱漆案,緋繡花龍衣,上設金塗香 爐、燭台。長竿二,輿士八人。金塗銀火鐐、香匙副之。
大角,黑漆畫龍,紫繡龍袋。
長鳴、次鳴、大小橫吹,五色衣幡,緋掌畫交龍。樂令,三品已上,緋掌畫蹲豹。
犦槊。犦,擊聲也。一雲象犦牛,善斗,字從牛。唐金吾將軍執之。宋制,如節有袋 ,上加碧油。常置朝堂,車駕鹵簿出,則八枚前導;又四枚夾大將軍者,名衛司犦槊。
槊,長矛也。木刃,黑質,畫雲氣。又有細槊,制同而差小。
戟,有枝兵也。木為刃,赤質,畫雲氣,上垂交龍掌、五色帶,帶末綴銅鈴。又鈒戟, 無掌,而有小橫木;鈒,插也,制本插車旁。又小戟與鈒戟同。
殳、叉,戟之類。殳,無刃而短,黑飾兩末。叉,青飾兩末,並中白,畫雲氣,各綴朱 絲拂。
槍,槊也。唐羽林所執,制同槊而鐵刃,上綴朱絲拂。
儀鍠,鉞屬也,秦、漢有之。唐用為儀仗,刻木如斧,塗以青,柄以黃,上綴小錦幡、 五色帶。
班劍,本漢朝服帶劍。晉以木代之,亦曰「像劍」,取裝飾斑斕之義。鞘以黃質,紫斑 文,金銅飾,紫絲絛帉錔。
御刀,晉、宋以來有之。黑鞘,金花銀飾,靶軛,紫絲絛帉錔。又儀刀,制同此,悉以 銀飾,王公亦給之。
刀盾。刀,本容刀也;盾,旁排也。一人分持。刀以木為之,無鞘,有環,紫絲絛帉錔 。盾,赤質,畫異獸。又朱藤絡盾,制悉同,唯綠藤綠質,皆持執之。
幰弩,漢京尹、司隸前驅,持弓以射窺者。宋制,每弩加箭二,有○,畫雲氣,仗內弩 皆同。
弓箭,每弓加箭二,有○,同幰弩。 車輻,棒也,形如車輪輻。宋制,朱漆八棱白干。 柯舒,黑漆棒也,制同車輻,以金銅釘飾。 鐙杖,黑漆弩柄也。以金銅為鐙及飾,其末紫絲絛系之。
鳴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條狼氏執鞭趨辟之遺法也。內侍二人執之,鞭鞘用紅絲而漬 以蠟。行幸,則前騎而鳴之,大祀禮畢還宮,亦用焉;視朝、宴會,則用於殿庭。
誕馬,散馬也。加金塗銀鬧裝鞍勒。乘輿以紅繡韉,六鞘,王公以下用紫繡及剜花韉。 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誕馬,按鹵簿圖曰:舊並施鞍韉。景祐五年去之。昨納後 ,誕馬猶施鞍韉,今欲乞除去,仍依鹵簿圖。用纓、轡、緋屜。」
御馬鞍勒之制,有金、玉、水晶、金塗四等鬧裝,䩞鞢促結為坐龍,碾鈒鏤塵沙面、平面 、窪面、方團、寸節、卷荷校具,皆垂六鞘,金銀裹鞍橋、銜鐙,朱黃絲絛轡秋,緋黃 織繡或素園韉,○襆用金銀線織或緋黃絁,鞭用紫竹,紅黃絲鞘,纓以紅、黃犛牛尾, 金為鈌。每日,馬五匹供奉,鞍用玉及金塗,○襆皆素。行幸則十四匹,加真金、水晶 之飾。太宗至道二年詔:「先是,御馬以織成帊覆鞍勒,今後以廣絹代之。」
馬珂之制,銅面,鵰翎鼻拂,攀胸,上綴銅杏葉、紅絲拂。又胸前及腹下,皆有攀,綴 銅鈴;後有跋塵、錦包尾。獨鹵簿中金吾衛將軍導駕者,皆有之。
甲騎具裝,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甲以布為里,黃絁表之,青綠畫為甲文,紅錦 褖,青絁為下裙,絳韋為絡,金銅鈌,長短至膝。前膺為人面二,自背連膺,纏以錦螣 蛇。具裝,如常馬甲,加珂拂於前膺及後秋。
球杖,金塗銀裹,以供奉官騎執之,分左右前導。大禮,用百人,花腳帕頭、紫繡○袍 襖。常出,三十人,公服,皆騎導。
雞竿,附竿為雞形,金飾,首銜絳幡,承以彩盤,維以絳索,揭以長竿。募衛士先登, 爭得雞者,官給以纈襖子;或取絳幡而已。大禮畢,麗正門肆赦則設之。其義則雞為巽 神,巽主號令,故宣號令則像之。陽用事則雞鳴,故布宣陽澤則像之。一曰「天雞星動 為有赦」,故王者以天雞為度。金雞事,六朝已有之,或謂起於西京。南渡後,則自紹 興十三年始也。
大駕鹵簿巾服之制:金吾上將軍、將軍、六統軍、千牛、中郎將,服花腳帕頭、抹額、 紫繡袍,佩牙刀,珂馬。諸衛大將軍、將軍、中郎將、折衝、果毅、散手翊衛,服平巾 幘、紫繡袍、大口袴、錦螣蛇、銀帶,佩橫刀,執弓箭。千牛將軍,服平巾幘、紫繡袍 、大口袴、銀帶、靴靿,佩橫刀,執弓箭,珂馬。千牛,服花腳帕頭、緋繡袍、抹額、 大口袴、銀帶、靴靿。前馬隊內折衝及執槊者,服錦帽、緋繡袍、銀帶。監門校尉、六 軍押仗,服帕頭、紫繡裲襠。隊正,服平巾幘、緋繡袍、大口袴。諸衛主率都尉,引駕 騎,持鈒隊內校尉、旅帥,執衛司殳仗犦槊,金吾十六騎,班劍、儀刀隊,親勛翊衛, 執大角人,並服平巾幘、緋繡裲襠、大口袴,佩橫刀,執弓箭。金吾押牙,服金鵝帽、 紫繡袍、銀帶,儀刀。金吾持纛者,服烏紗帽、皂衣、袴、靴襪。金吾押纛,服帕頭、 皂繡衫、大口袴、銀帶、烏皮靴。執金吾犦槊,服錦袍帽、臂韝、銀帶、烏皮靴。
清游隊、佽飛、執副仗槊,服甲騎具裝、錦臂韝,佩橫刀,執弓箭,白袴。朱雀隊執旗 及執牙門旗,執絳引幡、黃麾幡者,並服緋繡衫、抹額、大口袴、銀帶。執殳仗,前後 步隊、真武隊執旗,前後部黃麾,執日月合璧等旗,青龍白虎隊、金吾細仗內執旗者, 並服五色繡袍、抹額、行縢、銀帶;執白干棒人,加銀褐捍腰。執龍旗及前馬隊內執旗 人,服五色繡袍、銀帶、行縢、大口袴。執弓箭、執龍旗副竿人,服錦帽、五色繡袍、 大口袴、銀帶。執弩、弓箭人,服錦帽、青繡袍、銀帶。前後步隊人,服五色鍪甲、錦 臂韝、靴襪、袴、銀帶。朱雀隊內執弓箭、弩、槊,虞候佽飛,執長壽幢、寶輿法物人 ,並服平巾幘、緋繡袍、大口袴、銀帶。援寶,執絳麾、真武幢叉人,並服武弁、紫繡 衫。持鈒隊,殿中黃麾、傘、扇、腰輿、香鐙、華蓋,指南、進賢等車駕士,相風、鍾 漏等輿輿士,並服武弁、緋繡衫。駕羊車童子,服垂耳髻、青頭○、青繡大袖衫、袴、 勒帛、青耳履。執引駕龍墀旗、六軍旗者,服錦帽、五色繡衫、錦臂韝、銀帶。引夾旗 及執柯舒、鐙仗者,服帖金帽,余同上。執花鳳、飛黃、吉利旗者,服銀褐繡衣、抹額 、銀帶。夾轂隊,服五色質鍪鎧、錦臂韝、白行縢、紫帶、靴襪。驍衛翊衛三隊,服平 巾幘、緋繡袍、大口袴、錦螣蛇。五輅、副輅、耕根車駕士,服平巾幘、青繡衫、青履 襪。教馬官,服帕頭、紅繡抹額、紫繡衫、白袴、銀帶。掌輦、主輦,服武弁、黃繡衫 、紫繡誕帶。攏御馬者,服帖金帽、紫繡大袖衫、銀帶。執真武幢者,服武弁、皂繡衫 、紫繡誕帶。五牛旗輿士,服武弁、五色繡衫、大口袴,銀帶。掩後隊,服黑鍪甲、錦 臂韝、行縢。
鼓吹令、丞,服綠袴褶冠、銀褐裙、金銅革帶、緋白大帶、履襪。太常寺府史、典事、 司天令史,服帕頭、綠衫、黃半臂。太常主帥扛鼓、金鉦、節鼓人,服平巾幘、緋繡袍 、大口袴,抹帶、錦螣蛇;歌、拱宸管、簫、笳、篴、觱栗,無螣蛇。太常大鼓、長鳴 、小鼓、中鳴,服黃雷花袍、袴、抹額、抹帶。太常鐃、大橫吹,服緋苣文袍、袴、抹 額、抹帶。太常羽葆鼓、小橫吹,服青苣文袍、袴、抹額、抹帶。排列官、令史、府史 ,服黑介幘、緋衫、白袴、白勒帛。司辰、典事、漏刻生,服青袴褶冠、革帶。殿中少 監、奉御、供奉、排列官,引駕仗內排列承直官、大將、金吾引駕、押仗、押旗,服帕 頭、紫公服、烏皮靴。尚輦奉御、直長、乘黃令丞、千牛長史、進馬四色官,服帕頭、 綠公服、白袴、金銅帶、烏皮靴。殿中職掌執傘扇人,服帕頭、碧襴、金銅帶、烏皮靴 。(舊衣黃,太平興國六年,並內侍省並改服以碧。)
凡繡文:金吾衛以辟邪,左右衛以瑞馬,驍衛以雕虎,屯衛以赤豹,武衛以瑞鷹,領軍 衛以白澤,監門衛以師子,千牛衛以犀牛,六軍以孔雀,樂工以鸞,耕根車駕士以鳳銜 嘉禾,進賢車以瑞麟,明遠車以對鳳,羊車以瑞羊,指南車以孔雀,記里鼓、黃鉞車以 對鵝,白鷺車以翔鷺,鸞旗車以瑞鸞,崇德車以辟邪,皮軒車以虎,屬車以雲鶴,豹尾 車以立豹,相風烏輿以烏,五牛旗以五色牛,余皆以寶相花。
六引內巾服之制:清道官,服武弁、緋繡衫、革帶。持幰弩、車輻棒者,服平巾赤幘、 緋繡衫、赤袴、銀帶。青衣,服平巾青幘、青袴褶。持戟、傘、扇、刀盾者,服黃繡衫 、抹額、行縢、銀帶。持幡蓋者,服繡衫、抹額、大口袴、銀帶。內告止幡、曲蓋以緋 ,傳教幡、信幡、絳引幡以黃。執誕馬轡、儀刀、麾、幢、節、夾槊、大角者,服平巾 幘、緋繡衫、大口袴、銀帶。大駕鹵簿內,執轡,並錦絡衫帽。持弓箭、槊者,服武弁 、緋繡衫、白袴。駕士,服錦帽、繡戎服大袍、銀帶。弓箭以青,槊以紫。持扛鼓者, 服平巾幘、緋繡對鳳袍、大口袴、白抹帶、銀螣蛇。鐃吹部內,服平巾幘、緋繡袍、白 抹帶、白袴,余悉同大駕前後部。
其繡衣文:清道以雲鶴,幰弩以辟邪,車輻以白澤,駕士司徒以瑞馬,牧以隼,御史大 夫以獬豸,兵部尚書以虎,太常卿以鳳,縣令以雉,樂工以鸞,余悉以寶相花。
太祖建隆四年,范質議:按開元禮,武官陪立大仗,加螣蛇裲襠,如袖無身,以覆其膊 胳,蓋掖下縫也。從肩領覆臂膊,共一尺二寸。又按釋文、玉篇相云:其一當胸,其一 當背,謂之「兩當」。今詳裲襠之制,其領連所覆膊胳,其一當左膊,其一當右膊,故 謂之「起膊」。今請兼存兩說擇而用之,造裲襠,用當胸、當背之制。宣和元年,禮制 局言:鼓吹令、丞冠,又名「袴褶冠。」今鹵簿既除袴褶,冠名不當仍舊,請依舊記如 三禮圖「季貌冠」制。從之。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四十九‧志第一百0二  輿服一 五輅 大輅 大輦 芳亭輦 鳳輦 逍遙輦 平輦 七寶輦 小輿 腰輿 耕根車 進賢車 明遠車 羊車 指南車 記里鼓車 白鷺車 鸞旗車 崇德車 皮軒車 黃鉞車 豹尾車 屬車 五車 涼車 相風烏輿 行漏輿 十二神輿 鉦鼓輿 鐘鼓樓輿
昔者聖人作輿,軫之方以象地,蓋之圓以象天。易·傳言:「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蓋取諸乾坤。」夫輿服之制,取法天地,則聖人創物之智,別尊卑,定上下,有 大於斯二者乎!舜命禹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 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周官之屬,有巾 車、典路、司常,有司服、司裘、內司服等職。以是知輿服始於黃帝,成於唐、虞,歷 夏及商,而大備於周。周衰,列國肆為侈汰。秦並之,攬上選以供服御,其次以賜百官 ,始有大駕、法駕之制;又自天子以至牧守,各有鹵簿焉。漢興,乃不能監古成憲,而 效秦所為。自是代有變更,志有詳略。東漢至舊唐書皆稱輿服,新唐書改為車服,鄭樵 合諸代為通志又為器服。其文雖殊,而考古製作,無以尚於三代矣。
夫三代制器,所以為百世法者,以其華質適中也。孔子答顏淵為邦之問曰:「乘殷之輅 ,服周之冕。」且禮謂「周人上輿」,而孔子獨取殷輅,是殷之質勝於周也。又言禹「 致美乎黻冕」。而論冕以周為貴,是周之文勝於夏也。蓋已不能無損益於其間焉。不知 歷代於秦已還,何所損益乎?
宋之君臣,於二帝、三王、周公、孔子之道,講之甚明。至其規模製度,飾為聲明,已 足粲然,雖不能盡合古制,而於後代庶無愧焉。宋初,袞冕綴飾不用珠玉,蓋存簡儉之 風,及為鹵簿,又熾以旗幟,華以繡衣,褻以球杖,豈非循襲唐、五季之習,猶未能盡 去其陋邪?詒之子孫,殆有甚焉者矣。迄於徽宗,奉身之欲,奢盪靡極,雖欲不亡得乎 ?靖康之末,累朝法物,淪沒於金。中興,掇拾散逸,參酌時宜,務從省約。凡服用錦 繡,皆易以纈、以羅;旗仗用金銀飾者,皆易以繪、以髹。建炎初,有事郊報,仗內拂 扇當用珠飾。高宗曰:「事天貴質,若尚華麗,非禋祀本意也。」是以子孫世守其訓, 雖江介一隅,而華質適時,尚足為一代之法。其儒臣名物度數之學,見諸論議,又有可 觀者焉。今取舊史所載,著於篇,作輿服志。
五輅。宋自神宗以降,銳意稽古,禮文之事,招延儒士,折衷同異。元豐有詳定禮文所 ,徽宗大觀間有議禮局,政和又有禮制局。先是,元豐雖置局造輅,而五輅及副輅,多 仍唐舊。
玉輅,自唐顯慶中傳之,至宋曰顯慶輅,親郊則乘之。製作精巧,行止安重,後載太常 輿闟戟,分左右以均輕重,世之良工,莫能為之。其制:箱上置平盤、黃屋,四柱皆油 畫刻鏤。左青龍,右白虎,龜文,金鳳翅,雜花,龍鳳,金塗銀裝,間以玉飾。頂輪三 層,外施銀耀葉,輪衣、小帶、絡帶並青羅繡雲龍,周綴䋿帶、羅文佩、銀穗球、小鈴 。平盤上布黃褥,四角勾闌設圓鑒、翟羽。虛匱內貼銀鏤香罨,軾匱銀龍二,銜香囊, 銀香爐,香寶,錦帶,下有障塵。青畫輪轅,銀轂乘葉,三轅,銀龍頭,橫木上有銀鳳 十二。左建青旗,十有二旒,皆繡升龍;右載闟戟,繡黻文,並青繡紬槓。又設青繡門 簾,銀飾梯一,拓叉二,推竿一,銀錔頭,銀裝行馬,青繒裹挽索。駕六青馬,馬有金 面,插雕羽,鞶纓,攀胸鈴拂,青繡屜,錦包尾。又誕馬二,在輅前,飾同駕馬。(余 輅及副輅皆有之。)駕士六十四人。金輅色以赤,駕六赤馬,建大旗,駕士六十四人。 像輅色以淺黃,駕六赭白馬,建大赤,駕士四十人。革輅色以黃,駕六騧馬,建大白, 駕士四十人。木輅色以黑,駕六黑騮馬,建大麾,駕士四十人。自金輅而下,其制皆同 玉輅,惟無玉飾。五副輅並駕六馬,駕士四十人,當用銀飾者,皆以銅,余制如正輅。
政和三年,議禮局更上皇帝車輅之制,詔頒行。玉輅,箱上平盤、黃屋以下皆如舊。頂 輪三層,內一層素,輪頂上施金塗銀山花葉及翟羽,青絲繡雲龍絡帶二,周綴雜色䋿帶 八、銅佩八、銀穗球二。平盤上布紅羅繡雲龍褥,曲幾、扶幾,上下設銀螭首二十四。 四角勾闌設圓鑒一十六,青羅繡寶相花帶,火珠二十八。香匱設香爐,紅羅繡寶相花帶 香囊,香寶,銀結綬二,紅羅繡雲龍結綬一,紅錦幟龍鳳門帘一。青畫輪轅,銀轂乘葉 。軾匱、橫轅、前轅並飾以金塗銀螭首,橫轅上施銀立鳳一十二。左建太常,十有二旒 ;右載闟戟,繡黻文。槓袴一,以青繡,槓首飾以銀螭首。金塗銅鈸,青犛牛尾拂,青 繒裹索。駕青馬六,馬有銅面,插雕羽,鞶纓,攀胸鈴拂,青線織屜,紅錦包尾。又踏 路馬二,在輅前,飾同駕馬。凡大祭祀乘之。
金輅以下,並以次列其後。若大朝會、冊命皇太子諸王大臣,則設五輅於大慶殿庭,為 充庭之儀。金輅赤質,以金飾諸末,建大旗,余同玉輅,駕赤馬六;凡玉輅之飾以青者 ,金輅以緋。象輅淺黃質,金塗銅裝,以象飾諸末,建大赤,余同玉輅,駕赭白馬六; 凡玉輅之飾以青者,向輅以銀褐。革輅黃質,鞔之以革,建大白,余同玉輅,駕騧馬六 ;凡玉輅之飾以青者,革輅以黃。木輅黑質漆之,建大麾,余同玉輅,駕黑騮六;凡玉 輅之飾以青者,木輅以皂。凡玉輅用金塗銀裝者,像輅、革輅、木輅及五副輅,並金塗 銅裝。
又禮制局言:「玉輅馬纓十二而無采,不應古制,欲以五采罽飾樊纓十有二就。輅衡、 軾並無鸞和,乞添置。蓋弓二十有二,不應古制,乞增為二十八,以象星。又巾車言『 玉輅建太常』而不言色,司常注云:『九旗之帛皆用絳,以周尚赤故也。』禮記·月令中央 『天子乘大輅,載黃旗』,以金、象、木、革四輅及所建之旗,與四時所乘所載皆合。 今玉輅所建之旗,以青帛十二幅連屬為之,有升龍而非交龍,又無三辰,皆非古制。如 依成周以所尚之色則用赤,依月令兼四代之制則當用黃,仍分縿、斿之制及繡畫三辰於 其上。今改制,太常其斿曳地,當依周官以六人維之。又左傳言:『毚、鸞、和、鈴, 昭其聲也。』註:『錫在馬額,鈴在旗首。』今旗首無鈴,乞增置。又車蓋周以流蘇及佩 各八,無所法象,欲各增為十二,以應天數。又輅之諸末,盡飾以玉,為稱其實,而羅 紋雜佩乃用塗金,乞改為玉。又車箱兩轓有金塗龜文及鵾翅,左龍右虎,乃後代之制, 欲改用蟉龍,加玉為飾。」又言:「既建太常當車之後,則自後登車有妨。曲禮言:『 君車將駕,則仆執策立於馬前,已駕,仆展軨,效駕,奮衣由右上,取貳綏跪乘,執策 分轡,驅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車。』則君升車亦當自右,由前而入。今玉輅前有式匱 ,不應古制,恐當更易,以便登車及改式之制。又禮記言『車得其式』,周官輿人:』 三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以其廣之半為之式崇。三分軫圍,去一以為式 圍。三分軹圍,去一以為轛圍。』註:『立者為轛,橫者為軹。』今玉輅無式。」
詔:「玉輅用青質,輪輈絡帶,其色如之。四柱、平盤、虛匱則用赤,增蓋弓之數為二 十八,左右建旗、常,並青。太常繡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旗上則繡以雲龍。朱槓, 青縚,鈴垂十有二就,流蘇及佩各增十二之數。樊纓飾以五采之罽,衡式之上又加鸞和 。輅之諸末,耀葉、螭頭、雲龍、垂牙、錘腳、花版、結綬、羅紋雜佩、羽台、蔥台、 麻爐、香寶、壓貼牌字,皆飾以玉。自後而升,式匱不去。既成,高二丈七寸五分,闊 一丈五尺。副玉輅,亦用青色,舊駕馬四,增為六,色亦以青。」
政和四年,詔改修正副輅,討論製造金、象、革、木四輅,並依新修玉輅制度。旗、常 並建,各與輅一色。除去闟戟,改車箱兩轓龜文、鵾翅、左龍、右虎之飾,並用蟉龍。 增蓋弓、博山、流蘇等數,軾衡加和鸞,以合於古。金輅朱質,飾以金塗銀;左右建太 常、大旗及輪衣、絡帶等,色皆以黃;龍旗九斿,如周官金輅建大旗之制;駕馬以騧, 飾樊纓五采九就。象輅朱質,凡制度、裝綴、名物並同金輅,飾以象及金塗銀銅瑜石; 左右建太常、大赤,輪衣、絡帶等,色皆以紅;大赤繡鳥隼七斿,如周官象輅建大赤之 制;駕馬以赤,飾樊纓七就。革輅朱質,凡制度、裝綴、名物並同金輅,飾以金塗銅瑜 石;左右建太常、大白及輪衣、絡帶等,色皆以淺黃;大白繡熊虎六斿,如周官革輅建 大白之制;駕馬以赭白,飾樊纓五就。木輅朱質,凡制度、裝綴、名物皆同金輅,飾以 金塗瑜石;左右建太常、大麾及輪衣、絡帶等,色皆以皂;大麾繡龜蛇四斿,如周官木 輅建大麾之制;駕馬以烏,飾樊纓三就。四輅駕馬各六。玉輅駕士六十四人,余皆四十 人。
又禮制局增改雅飾諸輅:舊副玉輅色青,飾以金,改用黃而飾以玉;樊纓如正輅之制; 建太常,色黃,飾以組,象日月於縿、星辰於斿,其長曳地。舊金輅改用青,飾以金; 樊纓以五采罽而九就;建大旗,色青,飾以組,象交龍於縿、升龍於斿,其長齊軫。象 輅改用赤,飾以象;樊纓以五采罽而七就;建大赤,色赤,飾以組,象鳥隼於縿、斿, 其長齊較。革輅改用白,飾以革;龍勒絛纓,建大白,色白,飾以組,象熊虎於縿、斿 ,其長齊肩。三輅皆維以縷,削幅為之。木輅依舊色,而飾以漆,其色黑;前樊鵠纓, 建大麾,色黑,飾以組,象龜蛇於縿、斿,其長齊首;維以縷,充幅為之。又詔玉輅身 仍用紅,太常、旗、絡帶等用黃,余常、旗、絡帶,亦隨其輅色。
高宗渡江,鹵簿、儀仗悉毀於兵。紹興十二年,始命工部尚書莫將、戶部侍郎張澄等以 天禧、宣和鹵簿圖考究制度,及故內侍工匠省記指說,參酌制度。是年九月,玉輅成; 明年,遂作金、象、革、木四輅,副輅不設。玉輅之制,青色,飾以玉,通高十九尺, 輪高六十三寸,輻徑三十九寸,軸長十五尺三寸。頂上剡為輪三層,象天圜也。外施青 玉博山八十一,(一名耀葉)。鏤以金塗龍文,覆以青羅,曰輪衣。綴垂玉珮,間以五 色垂氂尾,曰流蘇。一名䋿帶。頂四角分垂青羅曰絡帶,表里繡雲龍。遇雨,則油黃繒 覆之。
輅之中四柱,象地方也,前柱卷龍。平盤上布錦褥,前有橫軾,後垂錦軟簾。登車則自 後捲簾梯級以登。四面周以闌而闕其中,以備登降。執綏官先自右升,立於右柱下,以 備顧問。闌柱頭有玉蹲龍。軾前有牌,鏤曰「玉輅」,以玉篆之,上有玉龍二。中設御 坐,純以黃香木為之,取其黃中之正色也。下有塗金蹲龍十六。在平盤四圍下,又有拓 角雲龍,金彩飾之,前後左右各二。前有轅木三,鱗體昂首龍形。轅木上束兩橫竿,在 前者名曰鳳轅,馬負之以行;次曰推轅,班直推之以助馬力。橫於轅後者名曰壓轅,以 人壓於後,欲取其平。車輪三歲一易,心用榆,圜數尺,圈以鐵,以防折裂。橫貫大木 以為軸,夾以兩輪,輪皆彩畫,此輅下飾也。每新輪成,載鐵萬斤試之。
左建太常,右建龍旗,插於輅後兩柱之金環前。駕青馬六,馬有鏤錫,鞶纓,金鈴,紅 旄繡屜,金包鬃,錦包尾,青繒裹索引之。駕士二百三十二人。(誕馬十二人,左右索 百二十八人,入轅馬十二人,龍頭子二人,前後抱轅各六人,推竿四人,捧輪四人,拓 叉四人,淨席四人,前攔人員一人,後攔人員一人,前攔馬八人,後攔馬八人,踏道人 員二人,踏道二十人,小拓叉四人,小梯子二人,燭台二人,香匙剪子二人,左右索人 員二人。鵩又有呵喝人員二人,教馬官二人,捧輪將軍四人,千牛衛將軍二人,推輪軸 官健八人,抱太常龍旗官六人,職掌五人,專知官一人,手分一人,庫子八人,裝掛工 匠二人,諸作工匠十五人,蓋覆儀鸞司十一人,監官三員。)
金輅黃色,飾以金塗銀,制如玉輅,而高減五寸;博山、輪衣、絡帶、轅輻、軸並以黃 ,建大旗九斿;駕黃馬六,駕士一百五十四人。像輅朱色,飾以象及金塗銅,制如金輅 ;博山、輪衣、絡帶並以朱,建大赤七斿;駕赤馬六,駕士一百五十四人。革輅淺黃白 色,飾以金塗銅,制如象輅;博山、輪衣、絡帶並以淺黃白,建大白六斿;駕黃白馬六 ,駕士百五十四人。木輅黑色,飾以金塗銀,制如革輅;博山、輪衣、絡帶並以黑,建 大麾四斿;駕黑馬六,駕士一百五十四人。五輅駕士服色:平巾幘、青絹抹額、纈絹對 花鳳袍、緋纈絹對花寬袖襖、羅襪絹褲、襪、麻鞋,其色各從其輅。
大輅。政和六年,徐秉哲言:「南北郊,皇帝乘玉輅以赴齋宮。自齋宮赴壇,正當祀天 祭地,乃乘大輦,疑非禮意。」下禮制局討論。禮制局請:「造大輅如玉輅之制,唯不 飾以玉。所駕之馬,其數如之,唯樊纓一就,以稱尚質之義。仍建大旗十有二旒,龍章 日月,以協象天之義。至禮畢還齋宮,則御大輦,於禮無嫌。」從之。
大輦。周官巾車氏有輦車,以人組挽之,宮中從容所乘。唐制,輦有七:一曰大鳳輦, 二曰大芳輦,三曰仙遊輦,四曰小輕輦,五曰芳亭輦,六曰大玉輦,七曰小玉輦。
太祖建隆四年,翰林學士承旨陶谷為禮儀使,創意造為大輦:赤質,正方,油畫,金塗 銀葉,龍鳳裝。其上四面行龍雲朵,火珠方鑒,銀絲囊網,珠翠結絛,雲龍鈿窠霞子。 四角龍頭銜香囊,頂輪施耀葉。中有銀蓮花坐龍,紅綾里,碧牙壓帖。內設圓鑒,銀絲 香囊,銀飾勾闌、台坐,紅絲絛網,帉錔。中施黃褥,上置御坐,扶幾,香爐,錦結綬 。幾衣、輪衣、絡帶並緋繡壓金銀線。長竿四,銀裹鐵鋦龍頭,魚鈎,錦膊褥,銀裝畫 梯,拓叉,黃羅緣席、褥、帊,梯杖褥,朱索,緋繒油帊。主輦六十四人。親祀南郊、 謁太廟還及具鸞駕黃麾仗、省方還都,則乘之。
真宗東封,以舊輦太重,遂命別造,凡減七百餘斤,後常用焉。神宗已後,其制:赤質 ,正方,油畫,金塗銀龍鳳裝,朱漆天輪一,金塗銀頂龍一。四面施行龍一十六,火珠 四。四角龍頭四,穗球一十二。頂輪施耀葉,紅羅輪衣一,綴銀鈴,紅羅絡帶二。中設 御坐、曲幾、錦褥等,施屏風,香爐,結綬。長竿四,飾以金塗銀龍頭。祀畢,車駕還 內,若不進輅,則乘大輦。
政和之制:黃質,冒以黃衣,紘以黃帶。車箱四圍,於桯之外,高二尺二寸。設軾於前 楹,軾高三尺二寸。建大旗於後楹,旗十二斿,其長曳地,其色黃,繪以交龍;素帛為 縿,繪以日月,以弧張幅,以韣韜弧;槓以青錦紬之,注旄於竿首,系以鈴。
國朝之輦有七,中興後,唯存大輦、平輦、逍遙三輦而已。大輦又曰大安輦,其制:赤 質,正方,高十五尺三寸,方十一尺六寸。四柱,平盤,上覆青綠錦。上有天輪三層, 外施金塗銀博山八十一。內有圓鏡,金塗銀頂龍一,四面行龍十六,火珠四。輪衣以青 ,墜以金鈴,頂有青羅十字分垂四角,曰絡帶。四角出龍首,銜氂牛五色尾,曰旒綏。 四面拱斗,外施方鏡,九柱圍以朱闌,中設御坐、曲幾、屏風、錦褥。下舉以長竿四, 攢竹筋膠丹漆之,竿為龍首。平盤下,四圍結紅絲網。輦官服色:武弁,黃纈對鳳袍, 黃絹勒帛,紫生色袒帶,紫絹行縢。
芳亭輦,黑質,頂如幕屋,緋羅衣,裙襴、絡帶皆繡雲鳳。兩面朱綠窗花版,外施紅絲 網紬,金銅帉錔,前後垂簾,下設牙床、勾闌。長竿四,銀龍頭,銀飾梯,行馬。主輦 一百二十人。政和之制,簾以紅羅繡鵝為額,內設御坐,長竿飾以金塗銅螭首,橫竿二 。
鳳輦,赤質,頂輪下有二柱,緋羅輪衣,絡帶、門帘皆繡雲鳳。頂有金鳳一,兩壁刻畫 龜文、金鳳翅。前有軾匱、香爐、香寶、結帶,下有勾闌二重,內設紅錦褥。長竿二, 銀飾梯,行馬。主輦八十人。法駕鹵簿,不設鳳輦。
逍遙輦,以棕櫚為屋,赤質,金塗銀裝,朱漆扶版二,雲版一,長竿二,飾以金塗銀龍 頭。常行幸所御。又魚鈎,帉錔,梅紅絛。輦官十二人,春夏服緋羅衫,秋冬服白師子 錦襖。東封,別造辟塵逍遙輦,加窗隔,黃繒為里,賜名省方逍遙輦。中興之制,赤質 ,金塗四柱,棕屋上有走脊金龍四,中起火珠凸頂,四面不設窗障,中有御踏子,制甚 簡素。祗應人員服帽子、宜男方勝纈衫。
平輦,又名平頭輦,亦曰太平輦,飾如逍遙輦而無屋。輦官十二人,服同逍遙輦。常行 幸所御。東封,別造升山天平輦,施機關,賜名曰登封輦。中興之制,赤質,正方,形 如一朱龍椅而加長竿二,飾如逍遙輦而不施棕屋,制尤簡素,止施畫雲版而已。
又有七寶輦,隆興二年,為德壽宮所制也。高五十一寸,闊二十七寸,深三十六寸。比 附大輦、平輦制度為之。上施頂輪、耀葉、角龍、頂龍、滴子、鐸子、結穗球。下施梅 紅絲裙網,加綴七寶,中設香木御坐,引手為轉身龍,告背為龍首,告枰子織以紅黃藤 。舁以長竿二,竿為螭首,金塗銀飾焉。初,有司言:「東都舊制,輦飾以玉,裙網用 七寶,而滴子用真珠。」帝曰:「上皇意不然,止欲簡素。」遂以塗金易玉,梅紅絲結 裙網,間綴七寶,而角牙易真珠。既而上皇卻不受,每至大內,多乘馬,而間有行幸, 則用肩輿。自是,重華、壽康兩宮並不別造。
小輿,赤質,頂輪下施曲柄如蓋,緋繡輪衣、絡帶,制如鳳輦而小。下有勾闌,牙床, 繡瀝水。中設方床,緋繡羅衣,錦褥。上有小案、坐床,皆繡衣。踏床緋衣。前後長竿 二,銀飾梯,行馬。奉輿二十四人。中興後,去其輪蓋,方四十九寸,高三十一寸。輿 上周以勾闌,施翟羽,玉照子,中為方床三級。上設御坐、曲幾、踏子,曲柄緋羅繡蓋 ,輿下紅絲結五色花裙網。舁以長竿二,竿為螭首。宮殿從容所乘,設鹵簿則陳之。
腰輿,前後長竿各二,金銅螭頭,緋繡鳳裙襴,上施錦褥,別設小床,緋繡花龍衣。奉 輿十六人。中興制,赤質,方形,四面曲闌,下結繡裙網。制如小輿,惟無翟尾、玉照 子、三級床、曲柄蓋,而上設方御床、曲幾,舁竿無螭首,用亦同小輿。
耕根車制,青質,蓋三層,余如五輅之副。駕六青馬,駕士四十人。親祠具大駕、法駕 鹵簿,並列於仗內;若耕籍則乘之。國朝之車,自耕根而下,凡十有五。南渡所存,惟 耕根車一而已,其制度並同,惟駕士七十五人。
進賢車,古安車也。太祖乾德元年改赤質,兩壁紗窗,擎耳,虛匱,一轅,緋幰衣,絡 帶、門帘皆繡鳳,紅絲網。中設朱漆床,香案,紫綾案衣,緋繒裹挽索,朱漆行馬。( 凡車皆有挽索、行馬。)駕四馬,駕士二十四人。
明遠車,古四望車也,駕以牛。太祖乾德元年改,仍舊四馬。赤質,制如屋,重檐勾闌 ,上有金龍,四角垂銅鐸,上層四面垂簾,下層周以花版,三轅。駕士四十人,服繡對 鳳。羊車,古輦車也,亦為畫輪車,駕以牛。隋駕以果下馬,今亦駕以二小馬。赤質, 兩壁畫龜文、金鳳翅,緋幰衣、絡帶、門帘皆繡瑞羊。童子十八人。
指南車,一曰司南車。赤質,兩箱畫青龍、白虎,四面畫花鳥,重台,勾闌,鏤拱,四 角垂香囊。上有仙人,車雖轉而手常南指。一轅。鳳首,駕四馬。駕士舊十八人,太宗 雍熙四年,增為三十人。仁宗天聖五年,工部郎中燕肅始造指南車,肅上奏曰:
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起大霧,軍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車。周成王時,越 裳氏重譯來獻,使者惑失道,周公賜軿車以指南。其後,法俱亡。漢張衡、魏馬鈞繼作 之,屬世亂離,其器不存。宋武帝平長安,嘗為此車,而制不精。祖沖之亦復造之。後 魏太武帝使郭善明造,彌年不就,命扶風馬岳造,垂成而為善明鴆死,其法遂絕。唐元 和中,典作官金公立以其車及記里鼓上之,憲宗閱於麟德殿,以備法駕,歷五代至國朝 ,不聞得其制者,今創意成之。
其法:用獨轅車,車箱外籠上有重構,立木仙人於上,引臂南指。用大小輪九,合齒一 百二十。足輪二,高六尺,圍一丈八尺。附足立子輪二,逕二尺四寸,圍七尺二寸,出 齒各二十四,齒間相去三寸。轅端橫木下立小輪二,其徑三寸,鐵軸貫之。左小平輪一 ,其徑一尺二寸,出齒十二;右小平輪一,其徑一尺二寸,出齒十二。中心大平輪一, 其徑四尺八寸,圍一丈四尺四寸,出齒四十八,齒間相去三寸。中立貫心軸一,高八尺 ,徑三寸。
上刻木為仙人,其車行,木人指南。若折而東,推轅右旋,附右足子輪順轉十二齒,擊 右小平輪一匝,觸中心大平輪左旋四分之一,轉十二齒,車東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折 而西,推轅左旋,附左足子輪隨輪順轉十二齒,擊左小平輪一匝,觸中心大平輪右轉四 分之一,轉十二齒,車正西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欲北行,或東,或西,轉亦如之。
詔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觀元年,內侍省吳德仁又獻指南車、記里鼓車之制,二車成,其年宗祀大禮始用之。 其指南車身一丈一尺一寸五分,闊九尺五寸,深一丈九寸,車輪直徑五尺七寸,車轅一 丈五寸。車箱上下為兩層,中設屏風,上安仙人一執仗,左右龜鶴各一,童子四各執纓 立四角,上設關戾。臥輪一十三,各徑一尺八寸五分,圍五尺五寸五分,出齒三十二, 齒間相去一寸八分。中心輪軸隨屏風貫下,下有輪一十三,中至大平輪。其輪徑三尺八 寸,圍一丈一尺四寸,出齒一百,齒間相去一寸二分五釐,通上左右起落。二小平輪, 各有鐵墜子一,皆徑一尺一寸,圍三尺三寸,出齒一十七,齒間相去一寸九分。又左右 附輪各一,徑一尺五寸五分,圍四尺六寸五分,出齒二十四,齒間相去二寸一分。左右 疊輪各二,下輪各徑二尺一寸,圍六尺三寸,出齒三十二,齒間相去二寸一分;上輪各 徑一尺二寸,圍三尺六寸,出齒三十二,齒間相去一寸一分。左右車腳上各立輪一,徑 二尺二寸,圍六尺六寸,出齒三十二,齒間相去二寸二分五釐。左右後轅各小輪一,無 齒,系竹䉡並索在左右軸上,遇右轉使右轅小輪觸落右輪,若左轉使左轅小輪觸落左輪 。行則仙童交而指南。車駕赤馬二,銅面,插羽,鞶纓,攀胸鈴拂,緋絹屜,錦包尾。
記里鼓車,一名大章車。赤質,四面畫花鳥,重台,勾闌,鏤拱。行一里,則上層木人 擊鼓;十里,則次層木人擊鐲。一轅,鳳首,駕四馬。駕士舊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 增為三十人。
仁宗天聖五年,內侍盧道隆上記里鼓車之制:「獨轅雙輪,箱上為兩重,各刻木為人, 執木槌。足輪各徑六尺,圍一丈八尺。足輪一周,而行地三步。以古法六尺為步,三百 步為里,用較今法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里。立輪一,附於左足,徑一尺三寸八分, 圍四尺一寸四分,出齒十八,齒間相去二寸三分。下平輪一,其徑四尺一寸四分,圍一 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齒五十四,齒間相去與附立輪同。立貫心軸一,其上設銅旋風輪一 ,出齒三,齒間相去一寸二分。中立平輪一,其徑四尺,圍一丈二尺,出齒百,齒間相 去與旋風等。次安小平輪一,其徑三寸少半寸,圍一尺,出齒十,齒間相去一寸半。上 平輪一,其徑三尺少半尺,圍一丈,出齒百,齒間相去與小平輪同。其中平輪轉一周, 車行一里,下一層木人擊鼓;上平輪轉一周,車行十里,上一層木人擊鐲。凡用大小輪 八,合二百八十五齒,遞相鈎鎖,犬牙相制,周而復始。」詔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觀之制,車箱上下為兩層,上安木人二,身各手執木槌。輪軸共四。內左壁車腳上立 輪一,安在車箱內,徑二尺二寸五分,圍六尺七寸五分,二十齒,齒間相去三寸三分五 釐。又平輪一,徑四尺六寸五分,圍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齒六十,齒間相去二寸四分 。上大平輪一,通軸貫上,徑三尺八寸,圍一丈一尺,出齒一百,齒間相去一寸二分。 立軸一,徑二寸二分,圍六寸六分,出齒三,齒間相去二寸二分。外大平輪軸上有鐵撥 子二。又木橫軸上關戾、撥子各一。其車腳轉一百遭,通輪軸轉周,木人各一擊鉦、鼓 。
白鷺車,隋所制也,一名鼓吹車。赤質,周施花版,上有朱柱,貫五輪相重,輪衣以緋 ,皂頂及緋絡帶,並繡飛鷺。柱杪刻木為鷺,銜鵝毛筒,紅綬帶。一轅。駕四馬,駕士 十八人。
鸞旗車,漢制,為前驅。赤質,曲壁,一轅。上載赤旗,繡鸞鳥。駕四馬,駕士十八人 。
崇德車,本秦辟惡車也。上有桃弧棘矢,所以禳卻不祥。太祖乾德元年,改赤質,周施 花版,四角刻辟惡獸,中載黃旗,亦繡此獸。太卜署令一人,在車中執旗。駕四馬,駕 士十八人。政和之制,建黃羅繡崇德旗一,彩畫刻木獬豸四。宣和元年,禮制局言:「 崇德車載太卜令一員,畫辟惡獸於旗。記曰『前巫而後史』,傳曰『桃弧棘矢,以供御王 事』。請以巫易太卜,弧矢易辟惡獸。」從之。
皮軒車,漢前驅車也。冒以虎皮為軒,取曲禮「前有士師,則載虎皮」之義,赤質,曲 壁,上有柱,貫五輪相重,畫虎文。駕四馬,駕士十八人。政和之制,用漆柱,貫朱漆 皮軒五。
黃鉞車,漢制,乘輿建之,在大駕後。晉鹵簿有黃鉞車。唐初無之,貞觀後始加。赤質 ,曲壁,中設金鉞一,錦囊紬槓。左武衛隊正一人,在車中執鉞。駕兩馬,駕士十五人 。
豹尾車。古者軍正建豹尾。漢制,最後車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唐貞觀後, 始加此車於鹵簿內,制同黃鉞車。上戴朱漆竿,首綴豹尾,右武衛隊正一人執之。駕兩 馬,駕士十五人。
屬車,一曰副車,一曰貳車,一曰左車。秦制,大駕屬車八十一乘,法駕三十六乘。漢 法駕用三十一乘,小駕用十二乘。隋制,大駕三十六,法駕十二,小駕不用。唐大駕唯 用十二乘,宋因之。黑質,兩箱軬裝,前有曲闌,金銅飾,上施紫通幰,絡帶、門帘皆 繡雲鶴,紫絲網帉錔。每乘駕三牛,駕士十人。
五車。徽宗宣和元年,禮制局言:「舊鹵簿記有白鷺、鸞旗、皮軒三車,其制非古。按 曲禮曰:『前有水則載青旌,前有塵埃則載鳴鳶,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前有士師則載虎 皮,前有鷙獸則載貔貅。』萬乘一出,五車必載,所以警眾也。青旌、鳴鳶、飛鴻、貔 貅乃以白鷺、鸞旗雜陳其間,未為合禮。今欲改五車相次於中道,繼之以崇德車,於是 為備。」青旌車,赤質,曲壁,中載青旌,以絳帛為之,書青鳥於其上。鳴鳶車,赤質 ,曲壁,中載鳴鳶旌,以絳帛為之,畫鳴鳶於其上。飛鴻車,赤質,曲壁,中載飛鴻旌 ,以絳帛為之,畫飛鴻於其上。虎皮車,赤質,曲壁,中載虎皮旌,以絳帛為之,緣以 赤,畫虎皮於上。貔貅車,赤質,曲壁,旌以絳帛為之,緣以赤,畫貔貅於上。其轅皆 一。
涼車,赤質,金塗銀裝,龍鳳五采明金,織以紅黃藤,油壁,緋絲絛龍頭,梅紅羅褥, 銀螭頭,穗球,雲朵踏頭,蓮花坐,雁鈎,火珠,門遝,○鉞,頻伽,大小鐶,駕以橐 駝。省方在道及校獵回則乘之。
相風烏輿,上載長竿,竿杪刻木為烏,垂鵝毛筒,紅綬帶,下承以小盤,周以緋裙,繡 烏形。輿士四人。
行漏輿,隋大業行漏車也。制同鍾、鼓樓而大,設刻漏如稱衡。首垂銅缽,末有銅像, 漆匱貯水,渴烏注水入缽中。長竿四,輿士六十人。
十二神輿,赤質,四門旁刻十二辰神,緋繡輪衣、絡帶。輿士十二人。
交龍鉦、鼓輿各一,皆刻木為二青龍相交,下有木台、長竿,一持畫鼓,一掛金鉦,上 皆有緋蓋,亦繡交龍。輿士各二人。中興後,相風、行漏、十二神、鉦鼓四輿,悉省去 。
鍾、鼓樓輿各一,本隋大駕鍾車、鼓車也。皆刻木為屋,中置鍾、鼓,下施木台、長竿 ,如鉦、鼓輿。輿士各二十四人。
行漏輿、十二神輿、交龍鉦鼓輿、鐘鼓樓,舊禮無文,皆太祖開寶定禮所增。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五十‧志第一百0三  輿服二 后妃車輿 皇太子王公以下車輿 傘扇鞍勒 門戟旌節
皇后之車,唐制六等:一曰重翟,二曰厭翟,三曰翟車,四曰安車,五曰四望車,六曰 金根車。宋因之,初用厭翟車。其制:箱上有平盤,四角曲闌,兩壁紗窗,龜文,金鳳 翅,前有虛匱、香爐、香寶,緋繡幰衣、絡帶、門帘,三轅鳳首,畫梯,推竿,行馬, 緋繒裹索。駕六馬,金銅面,纓轡,鈴攀,緋屜。駕士三十人,武弁、緋繡衫。常出止 用正、副金塗銀裝白藤輿各一,上覆棕櫚屋,飾以鳳,輦官服同乘輿平頭輦之制。
徽宗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皇后車輿之制:重翟車,青質,金飾諸末,間以五采。輪金根 朱牙。其箱飾以重翟羽,四面施雲鳳、孔雀,刻鏤龜文。頂輪上施金立鳳、耀葉。青羅 幰衣一,紫羅畫雲龍絡帶二,青絲絡網二,紫羅畫帷一,青羅畫雲龍夾幔二。車內設紅 褥及坐,橫轅上施立鳳八。香匱設香爐、香寶,香匱飾以螭首。前後施簾,長轅三,飾 以鳳頭,青繒裹索。駕青馬六,馬有銅面,插翟羽,鞶纓,攀胸鈴拂,青屜,青包尾。 若受冊、謁景靈宮,則乘之。
厭翟車,赤質,其箱飾以次翟羽;紫幰衣,紅絲絡網,紅羅畫絡帶,夾幔錦帷,余如重 翟車。駕赤騮四。若親蠶則乘之。翟車,黃質,其車側飾以翟羽;黃幰衣,黃絲絡網, 錦帷絡帶,余如重翟車。駕黃騮四。安車,赤質,金飾,間以五采,刻鏤龜文;紫幰衣 ,錦帷絡帶,紅絲絡網,前後施簾;車內設褥及坐,長轅三,飾以鳳頭,駕赤騮四。凡 駕馬鞶纓之飾,並從車質。四望車,朱質,青幰衣,余同安車。駕牛三。金根車,朱質 ,紫幰衣,余同安車。駕牛三。自重翟車以下,備鹵簿則皆以次陳設。藤輿,金塗銀裝 。上覆棕櫚屋,以龍飾,常行之儀則用之。
龍肩輿。一名棕檐子,一名龍檐子,舁以二竿,故名檐子,南渡後所制也。東都,皇后 備厭翟車,常乘則白藤輿。中興,以太后用龍輿,後惟用檐子,示有所尊也。其制:方 質,棕頂,施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為障;緋門帘、看窗簾,朱 漆藤坐椅,踏子,紅羅裀褥,軟屏,夾幔。
隆興二年正月,皇后受冊畢,擇日朝謁,有司具儀物,乞乘肩輿龍檐。製造所受給使臣 尹肇發,納中宮金塗銀葉棕櫚、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枰子、碌牙壓貼、鏤金雕木腰花泥 版龍檐子一乘。金塗銀頂子,龍頭六,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貼絡龍四十,貼絡雲子 三十,鐸子八,插拴坐龍四,環索全,鈸遮那一副,檀香龜背紅紗窗四扇,紅羅緣紅篸 門帘一,瀝水全,看窗簾二,朱漆藤面明金雕木龍頭椅一,腳踏一,紅線絛結一,朱漆 小几二,紅羅褥全,紅羅緣肩膊席褥一十六,系帶全,金塗銀鐵胎杆鞫四,魚鈎四,火 踏一,朱漆梯盤全,朱漆衣匣二,金塗銅手把葉段拓叉二,金塗銅叉頭拖泥行馬二,金 塗銀葉槓子二,紅茸匾絛四,紅羅夾軟屏風、夾幔各一,襯腳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 一,紅絹十字帕一,竿袋四,魚鈎帕二,紅油十字帕、竿袋、魚鈎帕數同上,兜地帕一 ,圍裙一。
大安輦。真宗咸平中,為萬安太后制輿,上設行龍六。乾興元年,詔皇太后御坐檐子, 名大安輦。神宗嗣位,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其行幸依治平元年之制。而皇太后、皇后 常出,止用副金塗銀裝白藤輿,覆以棕櫚屋,飾以鳳。輦官服同乘輿平頭輦之制。於是 詔太皇太后出入所乘,如萬安太后輿,上設行龍六,制飾率有加。金銅車,禮典不載, 則如舊制。
哲宗紹聖元年,議造皇太后大安輦,中書具治平、元豐中皇太后輿服儀衛以呈,曰:「 元豐中,先帝手詔,皇太后行幸儀衛,並依慈聖光獻太皇太后日例,而宣仁謙恭,不乘 大安輦。」哲宗曰:「今皇太后獨尊,非宣仁比。」遂詔行幸進大安輦,已而皇太后嫌 避,竟不製造。
龍興。皇太后所乘也。東都,皇太后多垂簾,皆抑損遠嫌,不肯乘輦,止用輿而已。哲 宗既嗣位,尊朱貴妃為皇太妃,出入許乘檐子。有司請用牙魚鳳為飾,傘用青。元祐三 年,太皇太后詔有司尋繹典故,於是檐子飾以龍鳳,傘用紅。九年,君臣議改檐子為輿 ,上設行龍五,出入由宣德東偏門。哲宗以皇太后諭旨,令太妃坐六龍輿出入,進黃傘 ,由宣德正門。於是三省議,皇太妃坐龍鳳輿,傘紅黃兼用,從皇太后出入,止用紅。 紹聖元年,禮部太常寺言:「近奉旨:『皇太后欲令皇太妃坐六龍輿,朕常思皇太妃尊 奉之禮,既不敢擬隆於皇太后,又不可不逮於中宮。』今參以人情,再加詳定,伏請供 進龍鳳輿。」從之。
及徽宗即位,尊太妃為聖瑞皇太妃,詔儀物除六龍輿不用,仍進龍鳳輿外,余悉增崇焉 。紹興奉迎皇太后,詔造龍輿,其制:朱質,正方,金塗銀飾,四竿,竿頭螭首,赭窗 紅簾,上覆以棕,加走龍六,內設黃花羅帳、裀褥、朱椅、踏子、紅羅黃羅繡巾二。
皇太子車輅之制。唐制三等:一曰金輅,二曰軺車,三曰四望車。太宗至道初,真宗為 皇太子,謁太廟,乘金輅,常朝則乘馬。真宗天禧中,仁宗為皇太子,亦同此制。徽宗 政和三年,議禮局上皇太子車輅之制:金輅,赤質,金飾諸末。重較,箱畫苣文鳥獸; 黃屋,伏鹿軾,龍輈,金鳳一在軾前。設障塵。朱蓋黃里。輪畫朱牙。左建旗,九旒, 右載闟戟。旗首金龍頭,銜結綬及鈴綏。八鸞在衡,二鈴在軾。駕赤騮四,金鍐方釳, 插翟尾,鏤錫,鞶纓九就。從祀、謁太廟、納妃則供之。軺車,金飾諸末,紫油通幰, 紫油纁朱里,駕馬一。四望車,金飾諸末,青油通幰,青油纁朱里,朱絲絡網,駕馬一 。軺車、四望車以次列於鹵簿仗內。皇太子妃,則有厭翟車,駕以三馬。郵入亦乘檐子 ,中興簡儉,惟用藤檐子,頂梁、舁槓皆飾以玄漆,四角刻獸形,素藤織花為面,如政 和之制。
親王群臣車輅之制。唐制有四:一曰象輅,親王及一品乘之;二曰革輅,二品、三品乘 之;三曰木輅,四品乘之;四曰軺車,五品乘之。宋親王、一品、二品奉使及葬,並給 革輅,制同乘輿之副,惟改龍飾為螭。六引內三品以上乘革車,赤質,制如進賢車,無 案,駕四赤馬,駕士二十五人。其緋幰衣、絡帶、旗戟、紬槓繡文:司徒以瑞馬,京牧 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書以虎,太常卿以鳳,駕士衣亦同。縣令乘軺車,黑質 ,兩壁紗窗,一轅,金銅飾,紫幰衣、絡帶並繡雉銜瑞草,駕二馬,駕士十八人。百官 常朝皆乘馬。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知樞密院事王欽若言:「王公車輅上並用龍裝,乞下有司檢定製度 。」詔下太常禮院詳定。本院言:「按鹵簿令,王公已下,象輅以象飾諸末,朱班輪, 八鸞在衡,左建旗畫龍,一升一降,右載闟戟。革略以革飾諸末,左建旃,余同象輅。 木輅以漆飾之,余同革輅。軺車,曲壁,青幰碧里。諸輅皆朱質,朱蓋,朱旗旃,一品 九旒,二品八旒,三品七旒,四品六旒,其鞶纓如之。」
神宗元豐三年,詳定禮文所言:「鹵簿記公卿奉引:第一開封令,乘軺車;次開封牧, 隼旗;次太常卿,鳳旗;次司徒,瑞馬旗;次御史大夫,獬豸旗;次兵部尚書,虎旗, 而乘革車。考之非是。謹按周禮巾車職曰:『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大夫乘墨車。』司 常職曰:『孤、卿建旃,大夫建物。』請公卿已下奉引,先開封令,乘墨車建物;次開 封牧,乘墨車建旗;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書乘夏縵,司徒乘夏篆,並建旃。所以 參備九旗之制。」詔從之。
政和議禮局上王公以下車制:象輅以象飾諸末,朱班輪,八鸞在衡,左建旗,右載闟戟 ,駕馬四,親王昏則用之。革車,赤質,載闟戟,緋羅繡輪衣、簾、旗、韜槓、絡帶, 駕赤馬四。大駕鹵簿六引,法駕鹵簿三引,開封牧第乘之。王公、一品、二品、三品備 鹵簿,皆供革車一乘。其輪衣、簾、旗、韜槓、絡帶繡文:開封牧以隼,大司樂以鳳, 少傅以瑞馬,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書以虎。軺車,黑質,紫幰衣、絡帶並繡雉,施 紅錦簾,香爐、香寶結帶,駕赤馬二。鹵簿內第一引官縣令乘之,駕馬皆有銅面,插羽 ,鞶纓,攀胸鈴拂,緋絹屜,紅錦包尾。
六年,禮制局言:
大觀中,用大司樂代太常卿為第三引,蓋以大司樂掌鼓吹之事。夫禮樂之官,宗伯為長 ,宜改用禮部尚書。又第四引司徒,即用地官之長,自漢以來為三公。朝廷近改司徒為 少傅,然六引司徒乃地官之事,宜改用戶部尚書。其府佐依六引諸卿例,改為僚佐,其 鹵簿儀仗,依兵部尚書例給。
古之諸侯出封於外,同姓錫以金輅,異姓錫以象輅。蓋出而制節,則遠君而其道伸;入 而謹度,則近君而其勢屈。故其入覲,則不敢乘金輅、象輅,以同於王,當自降而乘墨 車也。若公侯埰地在天子縣內者,則為都鄙之長,大司馬所謂「師都建旃」是矣。今開 封牧列職於朝,與御史大夫同謂之卿可也,其在周官,則卿大夫之職是矣;又無金輅、 象輅之錫,而乃比於古之諸侯入覲而乘墨車,可乎?
成周上公九命,車旗以九為節,故建常九斿;侯、伯七命,車旗以七為節,故建常七斿 ;子、男五命,車旗以五為節,故建常五斿;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車旗亦各視其命 之數。則卿之建旃當用六斿,大夫建物當用四斿,至於三斿則上士所建也。其開封令, 宜乘墨車而建物四斿;開封牧、御史大夫、戶部兵部禮部尚書皆卿也,宜乘夏縵而建旃 六斿。其年,詳定官蔡攸又言:
六引,開封令乘軺車居前,開封牧、大司樂、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書乘革車次之。 開封牧建繡隼旗,太常卿建繡鳳旗,司徒繡瑞馬旗,御史大夫繡以獬豸,兵部尚書繡以 虎,皆副之以闟戟。其先後之序,所乘之車,所建之旗,揆古則不合,驗今則有戾。且 大駕之出,自漢光武時始有三引:先河南尹,次執金吾,次洛陽令,先尊而後卑也。後 魏亦三引:先平城令,次司隸校尉,次丞相,先卑而後尊也。唐兼用六引,五代減為三 ,後周復增為六。本朝因之,以開封令居前,終以兵部尚書。然以前為尊,則大司樂不 當次令、牧;以後為尊,則兵部尚書不當繼御史大夫,此先後之序未正也。
軺車非縣令宜駕,革車非公卿宜用,是所乘之車未稱也。鳳馬之繡,無所經見,闟戟之 設,尤為訛謬,是所建之旗未宜也。司徒,三公論道之官,車徒非其所任,戶部主之可 也。奉常掌禮,司樂典樂,皆專於一事,禮樂之容,非其所兼,禮部總之宜也。請改司 徒用戶部尚書,改大司樂用禮部尚書,其僚佐儀制視兵部尚書。御史大夫,位亞三少, 秩從二品,又尊於六尚書。其行,宜以兵部次令、牧,禮部、戶部又次之,終以御史大 夫,則先後之序正矣。
夏篆者,篆其車而五采畫之也,夏縵則五采畫之而不篆,墨車則漆之而不畫。孤宜乘夏 篆,像其文質之備;卿宜乘夏縵,像其文采而不足於篆。開封令秩比大夫,開封牧古之 諸侯,其乘皆宜墨車。其駕之馬,令以三,牧以四,御史大夫以六,尚書,卿之任也, 其駕亦四,則所乘之車稱矣。司常曰:「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蓋 通帛為旃,其色純赤;雜帛為物,其色赤白;物為三斿,旃亦如之。開封令秩視大夫, 故宜建以物;開封牧率王畿之眾而衛上,師都之任也,故宜建以旗;尚書、御史大夫, 古之卿也,故宜建以旃。
從之。
七年,禮制局言:「昨討論大駕六引,開封牧乘墨車,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戶部尚書 、御史大夫乘夏縵。已經冬祀陳設訖,所有駕士衣服,尚循舊六引之制,宜行改正,況 天子五輅,駕士之服,各隨其輅之色,則六引駕士之服,當亦如之。請墨車駕士衣皂, 夏縵駕士皂質繡五色團花,於禮為稱。」從之。
肩輿。神宗優待宗室老疾不能騎者,出入聽肩輿。熙寧五年,太宗正司請宗室以病肩輿 者,踏引、籠燭不得過兩對。中興後,人臣無乘車之制,從祀則以馬,常朝則以轎。舊 制,輿檐有禁。中興東征西伐,以道路阻險,詔許百官乘轎,王公以下通乘之。其制: 正方,飾有黃、黑二等,凸蓋無梁,以篾席為障,左右設牖,前施簾,舁以長竿二,名 曰竹轎子,亦曰竹輿。
內外命婦之車。唐制有厭翟車、翟車、安車、白銅飾犢車,而幰網有降差。宋制,銀裝 白藤輿檐,內命婦皇親所乘;白藤輿檐、金銅犢車、漆犢車,或覆以氈,或覆以棕,內 外命婦通乘。
傘。人臣通用,以青絹為之。宋初,京城內獨親王得用。太宗太平興國中,宰相、樞密 使始用之。其後,近臣及內命婦出入皆用。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詔除宗室外,其餘悉禁 。明年,復許中書、樞密院用焉。京城外,則庶官通用。神宗熙寧之制,非品官禁用青 蓋,京城惟執政官及宗室許用。哲宗紹聖二年,詔在京官不得用涼扇。徽宗政和三年, 以燕、越二王出入,百官不避,乃賜三接青羅傘一,紫羅大掌扇二,塗金花鞍韉,茶燎 等物皆用塗金,遂為故事。八年,詔民庶享神,不得造紅黃傘、扇及彩繪,以為祀神之 物。宣和初,又詔諸路奉天神,許用紅黃傘、扇,余祠廟並禁。其畫壁、塑像儀仗用龍 飾者易之。建炎中,初駐蹕杭州,執政張澄言:「群臣扈從兵間,權免張蓋,俟迴鑾仍 舊。」詔前宰相到闕,許張蓋。
鞍勒之制。宋以賜群臣,其非賜者皆有令式,而不敢逾越焉。金塗銀鬧裝牡丹花校具八 十兩,紫羅繡寶相花雉子方韉,油畫鞍,白銀銜鐙,以賜宰相,親王,樞密使帶使相, 曾任宰相觀文殿大學士宮觀使,殿前馬軍步軍都指揮使。金塗銀鬧裝太平花校具七十兩 ,紫羅繡瑞草方韉,油畫鞍,陷銀銜鐙,以賜使相,樞密副使,參和政事,宣徽使,節 度使,宮觀使,殿前馬軍步軍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四廂都指揮使,韉以紫羅剜花。 )若出使,則加紅犛牛纓,金塗銀鈸。使相在外,加紅織成鞍復。(步軍都虞候以上賜 帶甲馬者,加紅皮秋轡校具七十兩,青氈圓韉,陷銀銜鐙。)金塗銀鬧裝麻葉校具五十 兩,紫羅剜花方韉,油畫鞍,陷銀銜鐙,以賜三司使,觀文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翰 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殿、端明殿、翰林侍讀侍講,龍圖、天章、寶文閣、樞密 直學士,御史中丞,兩使留後,觀察、防禦使,軍廂都指揮使。(軍廂都指揮使初出授 團練使、刺史者,賜亦同。曾任中書、樞密院後為學士、中丞者,七十兩,韉以繡瑞草 。)見任中書、樞密院、宣徽使、使相、節度使出使,曾任中書、樞密院充諸路都總管 、安撫使,朝辭日,賜亦如之。金塗銀三環寶相花校具二十五兩,紫羅圓韉,烏漆鞍, 銜鐙,以賜團練使、刺史。金塗銀促結洛州花校具三十兩,紫羅圓韉,以賜諸路承受。 白成十五兩,以賜諸王宮僚、翰林侍讀侍書;金塗銀寶相花校具四十兩,蠻雲校具十五 兩,以賜諸班押班、殿前指揮使以上;白成窪面校具十二兩,以賜諸班,皆藍黃絁圓韉 。
其皇親婚嫁,皆給藍黃羅繡方韉,金塗銀花鞍,金塗銀校具自八十兩至十二兩,有六等 。宗室女婿系親,皆賜紫羅繡瑞草方韉,校具自七十兩至五十兩,有二等。其賜契丹使 ,則金塗銀太平花校具七十兩,紫羅繡寶相花雉子方韉;副使則槲葉校具五十兩,紫羅 繡合子地圓韉,皆油畫鞍。(射弓則使銀裝,副使銀棱。)賜諸蕃進奉大使,則如刺史 而用青絛韉;副使則如宮僚。凡京官三品以上外任者,皆許馬以纓飾。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翰林學士承旨李昉言:「准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升朝官許乘銀裝絛 子鞍勒,六品以下不得鬧裝,其韉皆不得刺繡、金皮飾。余官及工商庶人,許並乘烏漆 素鞍,不得用狨毛暖坐。其藍黃絛子,非宮禁不得乘。士庶、軍校乘白皮韉勒者,悉禁 斷。」從之。八年,詔京朝知錄事參軍及知縣者,所乘馬並不得飾纓,後復許帶纓。端 拱二年,詔內職諸班押班、禁軍指揮使、廂軍都虞候,並許乘銀裝絛子鞍勒。京官任知 州、通判,許依六品朝官。真宗咸平二年,西京留台上言:「留府群官、使臣乘馬,不 得帶纓。」從之。大中祥符五年,詔繡韉及鬧裝校具,除宗室及恩賜外,悉禁。天禧元 年,令兩省諫舍、宗室將軍以上,許乘狨毛暖坐,余悉禁。凡京官,三班已上外任者, 皆許馬以纓飾。
仁宗景祐三年,詔官非五品以上,毋得乘鬧裝銀鞍,其乘金塗銀裝絛子促結鞍轡者,自 文武升朝官及內職、禁軍指揮使、諸班押班、廂軍都虞候、防團副使以上,聽之;仍毋 得以藍黃為絛、白皮為韉轡。民庶止許以氈皮絁紬為韉。京官為通判以上職任者,許權 依升朝例。神宗熙寧間,文武升朝官、禁軍都指揮使以上,塗金銀裝盤絛促結;五品以 上,復許銀鞍鬧裝。若開花繡韉,惟恩賜乃得乘。余官及民庶,仍禁銀飾。舊制,諸王 視宰相,用繡鞍韉。政和三年,始賜金花鞍韉,諸王不施狨坐。宣和末始賜,中興因之 。乾道九年,重修儀制。權侍郎、太中大夫以上及學士、待制,經恩賜,許乘狨坐。三 衙、節度使曾任執政官,亦如之。先是,建炎初,駐蹕杭州,詔扈從臣僚合設狨坐者, 權宜撤去。故事,宰執、侍從自八月朔搭坐。紹興元年,以江、浙地燠,改為九月朔, 著為例。乾道元年,乃詔三衙乘馬,賜狨坐。
門戟。木為之而無刃,門設架而列之,謂之棨戟。天子宮殿門左右各十二,應天數也。 宗廟門亦如之。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亦賜焉,惟武成王廟左右各八。臣下則諸州 公門設焉,私門則府第恩賜者許之。太宗淳化二年,詔諸道州、府、軍、監奏乞鼓角戟 槊,如令文合賜,即下三司指揮。仁宗天聖四年,太常禮院言:「准批狀,詳定知廣安 軍范宗古奏,本軍乞降槊。檢會令文,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府、都護門十四戟,若 中都督、上都護門十二戟,下都督、諸州門各十戟,並官給。所有軍、監門不載,伏請 不行。」神宗元豐之制,凡門列戟者,官司則開封、河南、應天、大名、大都督府皆十 四,中都督皆十二,下都督皆十。品官恩賜者,正一品十六,二品以上十四。中興仍舊 制。
旌節。唐天寶中置,節度使受命日賜之,得以專制軍事,行即建節,府樹六纛。宋凡命 節度使,有司給門旗二,龍、虎各一,旌一,節一,麾槍二,豹尾二。旗以紅繒九幅, 上設耀篦、鐵鑽、髹槓、緋纛。旌用塗金銅螭頭,髹槓,紬以紅繒,畫白虎,頂設髹木 盤,周用塗金飾。節亦用髹槓,飾以金塗銅葉,上設髹圓盤三層,以紅綠裝釘為旄,並 紬以紫綾復囊,又加碧油絹袋。麾槍設髹木盤,紬以紫繒復囊,又加碧油絹袋。豹尾, 制以赤黃布,畫豹文,並髹槓。
神宗熙寧五年,詔新建節並移鎮,並降敕太常寺排比旌節,下左右金吾街仗司、騏驥院 ,給執擎人員、鞍馬。中興因之。建炎三年,表韓世忠之旗曰「忠勇」。紹興三年,表 岳飛之旗曰「精忠」。孝宗詔以其藩邸旌節,迎置天章閣。淳熙中,光宗亦詔奉東宮旌 節。其後,寧宗踐祚,有司言安奉皇帝藩邸旌節,宜有推飾。今用朱漆青地金字牌二: 其一題曰「太上皇帝藩邸旌節」,其一曰「今上皇帝藩邸旌節。」蓋襲用元豐延安故事 雲。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五十一‧志第一百0四  輿服三 天子之服 皇太子附后妃之服 命婦附
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袞冕,三曰通天冠,絳紗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 窄袍,天子祀享、朝會、親耕及親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閱服,天子之戎服也。中興 之後則有之。
大裘之制。神宗元豐四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 天之服』;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而 禮記云:『郊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王肅據家語,以 為臨燔柴,脫袞冕,著大裘。則是禮記被袞,與周禮大裘,郊祀並用二服,事不相戾, 但服之有先後耳。是以開寶通禮:皇帝服袞冕出赴行宮,祀日,服袞冕至大次;質明, 改服大裘而冕出次。蓋袞冕盛服而文之備者,故於郊之前期被之,以至大次。既臨燔柴 ,則脫袞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質,故被裘以體之。今儀注,車駕赴青城,服通天冠、絳 紗袍。祀之日,乃服靴袍至大次,服袞冕臨祭,非尚質之義。乞並依開寶通禮。」詔詳 定所參議。
又言:「臣等詳大裘之制,本以尚質,而後世反以尚文,故冕之飾大為不經。而禮書所 載,上有垂旒加飾,又異『大裘不裼』之說。今參考諸說,大裘冕無旒,廣八寸,長一 尺六寸,前圜後方,前低寸二分,玄表朱里,以繒為之。玉笄以朱組為紘,玉瑱以玄紞 垂之。為裘以黑羔皮,領袖以黑繒,纁裳朱紘而無章飾。佩白玉,玄組綬。革帶,博二 寸,玉鈎,以佩紘屬之。素帶,朱里,絳純其外,上朱下綠。白紗中單,皂領,青褾、 襈、裾。朱襪,赤舄,黑絇、繶、純。乞下所屬製造。其當暑奉祠之服,乞降梁陸瑋議 以黑繒為裘,及唐輿服志以黑羔皮為緣。」詔重詳定。
光祿寺丞、集賢校理陸佃言:「臣詳冕服有六。周官弁師云『掌王之五冕』,則大裘與袞 同冕。故禮記云『郊之日,王被袞以象天』。又曰『服之襲也,充,美也』;『禮不盛 ,服不充,故大裘不裼』。此明王服大裘,以袞衣襲之也。先儒或謂周祀天地皆服大裘 ,而大裘之冕無旒,非是。蓋古者裘不徒服,其上必皆有衣,故曰『緇衣羔裘』,『黃 衣狐裘』,『素衣麑裘』。如郊祀徒服大裘,則是表裘以見天地。表裘不入公門,而乃 欲以見天地,可乎?且先王之服,冬裘夏葛以適寒暑,未有能易之者也。郊祀天地,有 裘無袞,則夏祀赤帝與至日祭地祇,亦將被裘乎?然則王者冬祀昊天上帝,中裘而表袞 ,明矣。至於夏祀天神地祇,則去裘服袞,以順時序。周官曰『凡四時之祭祀,以宜服 之』,明夏不必衣裘也。或曰,祭天尚質,故徒服大裘,被袞則非尚質。臣以為尚質者 ,明有所尚而已,不皆用質也。今欲冬至禋祀昊天上帝,服裘被袞,其餘祀天及祀地祇 ,並請服袞去裘,各以其宜服之。」
於是詳定所言:「裘不可徒服。禮記曰『大裘不裼』,則襲可知,所謂大裘之襲者,袞 也,與袞同冕。伏請冬祀昊天與黑帝,皆服大裘,被以袞。其餘非冬祀天及夏至祭地, 則皆服袞。」
六年,尚書禮部言:「經有大裘而無其制,近世所為,惟梁、隋、唐為可考。請緣隋制 ,以黑羔皮為裘,黑繒為領袖及里、緣,袂廣可運肘,長可蔽膝。按皇侃說,祭服之下 有袍繭,袍繭之下有中衣。朝服,裼衣之下有裘,裘之下有中衣。然則今之親郊,中單 當在大裘之下,其袂之廣狹,衣之長短,皆當如裘。伏乞改制。」於是神宗始服大裘, 而加袞冕焉。
哲宗元祐元年,禮部言:「元豐所造大裘,雖用黑羔皮,乃作短袍樣,襲於袞衣之下, 仍與袞服同冕,未合典禮。」下禮部、太常寺共議。上官均、吳安詩、常安民、劉唐老 、襲原、姚勉請依元豐新禮,丁騭請循祖宗故事,王悆請仿唐制,朱光庭、周秩請以玄 衣襲裘。獨禮部員外郎何洵直在元豐中嘗預詳定,以陸佃所議有可疑者八:
按周禮節服氏「掌祭祀朝覲,袞冕六人,惟王之太常」;「郊祀,裘冕二人」。既雲袞 冕,又雲裘冕,是袞與裘各有冕。乃雲裘與袞同冕,當以袞襲之。裘既無冕,又襲於袞 ,中裘而表袞,何以示裘袞之別哉?古人雖質,不應以裘為夏服,蓋冬用大裘,當暑則 以同色繒為之。記曰:「郊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若謂裘上被袞,以被為襲,則家 語亦有「被裘象天」之文。諸儒或言「臨燔柴,脫袞冕,著大裘」,或云「脫裘服袞」 ,蓋裘袞無同冕兼服之理。今乃以二服合為一,可乎?
且大裘,天子吉服之最上,若大圭、大路之比,是裘之在表者。記曰:「大裘不裼。」 說者曰,無別衣以裼之,蓋他服之裘褻,故表裘不入公門。事天以報本復始,故露質見 素,不為表襮,而冕亦無旒,何必假他衣以藩飾之乎?凡裘上有衣謂之裼,裼上有衣謂 之襲,襲者,裘上重二衣也。大裘本不裼,鄭志乃云:「裘上有玄衣,與裘同色。」蓋 趙商之徒,附會為說,不與經合。襲之為義,本出於重遝,非一衣也。
古者齋祭異冠,齋服降祭服一等。祀昊天上帝、五帝,以裘冕祭,則袞冕齋。故鄭氏雲 :「王齋服袞冕。」是袞冕者,祀天之齋服也。唐開元及開寶禮始以袞冕為齋服,裘冕 為祭服,兼與張融「臨燔柴脫袞服裘」之義合。請從唐制,兼改制大裘,以黑繒為之。
佃復破其說曰:
夫大裘而冕,謂之裘冕,非大裘而冕,謂之袞冕。則裘冕必服袞,袞冕不必服裘。今特 言裘冕者,主冬至言之。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則祀地不服大裘 ,以夏日至,不可服裘故也。今謂大裘當暑,以同色繒為之,尤不經見。
兼裼襲,一衣而已,初無重遝之義。被裘而覆之則曰襲,袒而露裘之美則曰裼。所謂「 大裘不裼」,則非袞而何?玉藻曰:「禮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則明不裼而襲 也,充,美也。鄭氏謂大裘之上有玄衣,雖不知覆裘以袞,然尚知大裘不可徒服,必有 玄衣以覆之。玉藻有屍襲之義。周禮裘冕注云:「裘冕者,從屍服也。」夫屍服大裘而 襲,則王服大裘而襲可知。且裘不可以徒服,故被以袞,豈借袞以為飾哉?
今謂祭天用袞冕為齋服,裘冕為祭服,此乃襲先儒之謬誤。後漢顯宗初服日、月、星辰 十二章,以祀天地。自魏以來,皆用袞服。則漢、魏祭天,嘗服袞矣,雖無大裘,未能 盡合於禮,固未嘗有表裘而祭者也。且裘,內服也,與袍同。袍褻矣,而欲襌以祭天, 以明示質,是欲○衣以見上帝也。洵直復欲為大裘之裳,纁色而無章飾。夫裘安得有裳 哉?請從先帝所志。
其後詔如洵直議,去黑羔皮而以黑繒制焉。
政和議禮局上:大裘,青表纁里,黑羔皮為領、褾、襈,朱裳,被以袞服。冬至祀昊天 上帝服之,立冬祀黑帝、立冬後祭神州地祇亦如之。中興之後,無有存者。
紹興十三年,禮部侍郎王賞等言:「郊祀大禮,合依禮經,皇帝服大裘被袞行禮。據元 豐詳定郊廟禮文,何洵直議以黑繒創作大裘如袞,惟領袖用黑羔。乞如洵直議。」詔有 司如祖宗舊制,以羔制之。禮部又言:「關西羊羔,系天生黑色。今有司涅白羔為之, 不中禮制,不如權以繒代。又元祐中,有司欲為大裘,度用百羔。哲宗以為害物,遂用 黑繒。請依太常所言。」從之。遂以袞襲裘,冕亦十二旒焉。
袞冕之制。宋初因五代之舊,天子之服有袞冕,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前後十二旒 ,二纊,並貫真珠。又有翠旒十二,碧鳳御之,在珠旒外。冕版以龍鱗錦表,上綴玉為 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綴金絲網,鈿以真珠、雜寶玉,加紫雲白鶴錦里 。四柱飾以七寶,紅綾里。金飾玉簪導,紅絲絛組帶。亦謂之平天冠。袞服青色,日、 月、星、山、龍、雉、虎蜼七章。紅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紅蔽膝,升龍二 並織成,間以雲朵,飾以金鈒花鈿窠,裝以真珠、琥珀、雜寶玉。紅羅襦裙,繡五章, 青褾、襈、裾。六采綬一,小綬三,結玉環三。素大帶朱里,青羅四神帶二,繡四神盤 結。綬帶飾並同袞服。白羅中單,青羅抹帶,紅羅勒帛。鹿盧玉具劍,玉鏢首,鏤白玉 雙佩,金飾貫真珠。金龍鳳革帶,紅襪赤舄,金鈒花,四神玉鼻。祭天地宗廟,朝太清 宮、饗玉清昭應宮景靈宮、受冊尊號、元日受朝、冊皇太子則服之。
太祖建隆元年,太常禮院言:「准少府監牒,請具袞龍衣、絳紗袍、通天冠制度令式。 袞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十二章 :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衣褾領如上,為升龍,皆織就為之。山、龍以下,每章一行,重以為等,每行十二。 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蔽膝加龍、山、火三章。革帶,玉鈎。大帶,素帶朱 里,紕其外,上朱下綠,紐約用組。鹿盧玉具劍,大珠鏢首,白玉雙佩,玄組。雙大綬 六采,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寸,首廣一尺。小雙綬長二尺 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朱襪赤舄,加金飾。」詔可。
二年,太子詹事尹拙、工部尚書竇儀議:「謹按周禮:『弁師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 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諸侯之繅旒九就,瑉玉三采, 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玉瑱、玉笄。』疏云:『王不言玉瑱,於此言之者,王與諸 侯互相見為義。是以王言玄冕、朱里延紐及朱紘,明諸侯亦有之。諸公言玉瑱,明王亦 有之。』詳此經、疏之文,則是本有充耳。今請令君臣袞冕以下並畫充耳,以合正文。 」從之。
乾德元年閏十二月,少府監楊格、少監王處訥等上新造皇帝冠冕。先是,郊祀冠冕,多 飾以珠玉,帝以華而且重,故命改制之。
仁宗景祐二年,又以帝后及群臣冠服,多沿唐舊而循用之,久則有司浸為繁文,以失法 度。詔入內內侍省、御藥院與太常禮院詳典故,造冠冕,蠲減珍華,務從簡約,俾圖以 進。續詔通天冠、絳紗袍更不修制。由是改制袞冕。天版元闊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 今制廣八寸,長一尺六寸。減翠旒並鳳子,前後二十四珠旒併合典制。天板頂上,元織 成龍鱗錦為表,紫雲白鶴錦為里,今制青羅為表,采畫出龍鱗,紅羅為里,采畫出紫雲 白鶴。所有犀瓶、琥珀瓶各二十四,今減不用。金絲結網子上,舊有金絲結龍八,今減 四,亦減絲令細。天板四面花墜子、素墜子依舊,減輕造。冠身並天柱,元織成龍鱗錦 ,今用青羅,采畫出龍鱗;金輪等七寶,元真玉碾成,今更不用,如補空郤,以雲龍細 窠。分旒玉鈎二,今減去之。天河帶、組帶、款慢帶依舊,減輕造。納言,元用玉制, 今用青羅,采畫出龍鱗錦。金棱上棱道,依舊用金,即減輕制。黈纊,玉簪。袞服八章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青羅身,紅羅襈,繡造。所有雲子,相度 稀稠補空,更不用細窠,亦不使真珠裝綴。中單,依舊皂白製造。裙用紅羅,繡出藻、 粉米、黼、黻,周回花樣仍舊,減稀制之。蔽膝用紅羅,繡升龍二,雲子補空,減稀制 之,周回依舊,細窠不用。六采綬依舊,減絲織造。所有玉環亦減輕。帶頭金葉減去, 用銷金。四神帶不用。劍、佩、梁、帶、襪、舄並依舊。
嘉祐元年,王洙奏:「天子法服,冕旒形度重大,華飾稍繁,願集禮官參定。」詔禮院 詳典禮上聞,而禮院繪圖以進。因敕御藥院更造,其後,冕服稍增侈如故。
英宗治平二年,知太常禮院李育奏曰:
郊廟之祭,本尚純質,袞冕之飾,皆存法象,非事繁侈、重奇玩也。冕則以周官為本, 凡十二旒,間以采玉,加以紘、綖、笄、瑱之飾。袞則以虞書為始,凡十二章,首以辰 象,別以衣裳繪繡之采。東漢至唐,史官名儒,記述前制,皆無珠翠、犀寶之飾,何則 ?鷸羽蚌胎,非法服所用;琥珀犀瓶,非至尊所冠;龍錦七星,已列采章之內;紫雲白 鶴,近出道家之語,豈被袞戴璪、象天則數之義哉!自大裘之廢,顓用袞冕,古樸稍去 ,而法度尚存。夫明水大羹,不可以眾味和;雲門咸池,不可以新聲間;袞冕之服,不 宜以珍怪累也。若魏明之用珊瑚,江左之用翡翠,侈靡衰播之餘,豈足為聖朝道哉!
且太祖建隆元年少府監所造冕服,及二年博士聶崇義所進三禮圖,嘗詔尹拙、竇儀參校 之,皆仿虞、周、漢、唐之舊。至四年冬服之,合祭天地於圜丘,用此制也。太宗亦嘗 命少府制于禁中,不聞改作。及真宗封泰山,禮官請服袞冕。帝曰:「前王服羔裘,尚 質也。今則無羔裘而有袞冕,可從近制。」是豈有意於繁飾哉。蓋後之有司,率意妄增 ,未嘗確議,遂相循而用。故仁宗嘗詔禮官章得像等詳議之,其所減過半,然不經之飾 ,重者多去,輕者尚存,不能盡如詔書之意。故至和三年,王洙複議去繁飾,禮官畫圖 以獻,漸還古禮,而有司所造,復如景祐之前。
又按開寶通禮及衣服令,冕服皆有定法,悉無寶錦之飾。夫太祖、太宗富有四海,豈乏 寶玩,顧不可施之郊廟也。臣竊謂,陛下肇祀天地,躬饗祖禰,服周之冕,觀古之象, 願復先王之制,祖宗之法。其袞冕之服,及韠、綬、佩、舄之類,與通禮、衣服令、三 禮圖制度不同者,宜悉改正。
詔太常禮院、少府參定,遂合奏曰:
古者冕服之用,郊廟殊制。唐興,天子之服有二等,而大裘尚存。顯慶初,長孫無忌等 采郊特牲之說,獻議廢大裘。自是郊廟之祭,一用袞冕,然旒章之數,止以十二為節, 亦未聞有餘飾也。國朝冕服,雖仿古制,然增以珍異巧縟,前世所未嘗有。夫國之大事 ,莫大於祀,而祭服違經,非以肅祀容、尊神明也。臣等以謂宜如育言,參酌通禮、衣 服令、三禮圖及景祐三年減定之制,一切改造之。
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純者,絲也,變麻用絲,蓋已久矣。則 冕服之制,宜依舊以羅為之。冕廣一尺二寸,長二尺二寸,約以景表尺,前圓後方,黝 上朱下,以金飾版側,以白玉珠為旒,貫之以五采絲繩。前後各十二旒,旒各十二珠, 相去一寸,長二尺。朱絲組為纓,黈纊充耳,金飾玉簪導。青衣纁裳,十二章:八章繪 之於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也;四章繡之於裳,藻、粉米、黼、 黻也。錦龍褾、領,織為升龍。山、龍而下,一章為一行,重以為等,行十二。別制大 帶,素表朱里,朱綠終辟。韠、紱、舄,大小綬,亦去珠玉、鈿窠、琥珀、玻璃之飾。 其中單、革帶、玉具劍、玉珮、朱襪之制,已中禮令,無復改為,則法服有稽,祭禮增 重。
復詔禮院再詳以聞。而內侍省奏謂:「景祐中已裁定,可因而用也。」從之。
神宗元豐元年,詳定郊廟禮文所言:
凡冕版廣八寸,長尺六寸,與古制相合,更不複議。今取少府監進樣,如以青羅為表, 紅羅為里,則非弁師所謂「玄冕朱里」者也。上用金棱天板,四周金絲結網,兩旁用真 珠、花素墜之類,皆不應禮。伏請改用朱組為紘,玉笄、玉瑱,以玄紞垂瑱,以五采玉 貫於五色藻為旒,以青、赤、黃、白、黑五色備為一玉,每一玉長一寸,前後二十四旒 ,垂而齊肩,以合孔子所謂純儉之義。
又古者祭服、朝服之裳,皆前三幅,後四幅,前為陽以象奇,後為陰以象偶。惟深衣、 中襌之屬連衣裳,而裳復不殊前後,然以六幅交解為十二幅,像十二月。其製作莫不有 法,故謂之法服。今少府監袞服,其裳乃以八幅為之,不殊前後,有違古義。伏請改正 祭服之裳,以七幅為之,殊其前後。以今太常周尺度之,幅廣二尺二寸,每幅兩旁各縫 殺一寸,謂之削幅,腰間辟積無數。裳側有純,謂之綼;裳下有純,謂之裼。綼、緆之 廣各寸半,表里合為三寸。群臣祭服之裳,仿此。
從之。
政和議禮局更上皇帝冕服之制:冕版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後高九寸五 分。青表朱里,前後各十有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間相去一寸。青碧錦織成天河帶 ,長一丈二尺,廣二寸。朱絲組帶為纓,黈纊充耳,金飾玉簪導,長一尺二寸。袞服, 青衣八章,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纁裳四章,繡藻、粉米、黼、 黻。蔽膝隨裳色,繡升龍二。白羅中單,皂褾、襈,紅羅勒帛,青羅襪帶。緋白羅大帶 ,革帶,白玉雙佩。大綬六采,赤、黃、黑、白、縹、綠,小綬三色,如大綬,間施玉 環三。朱襪,赤舄,緣以黃羅。
中興仍舊制,延,以羅衣木,玄表朱里,長尺有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緣以金,覆 於卷武之上,繅以五色絲貫五色玉,前後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有八。玉笄,充耳用黃 綿,紘以朱組,以其一屬於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屬於右笄,系之而垂其餘。玄衣,八章 ,升龍於山,繪。裳纁,四章,繡。幅前三後四,斷而不屬,兩旁殺縫,腰辟積,綼緆 之廣皆如舊。大帶以緋白羅合而紩之,以朱綠飾其側,上朱下綠,其束處以組為紐約, 下垂三尺。通天冠、絳紗袍亦如之。白羅中單,領、褾、襈以黻,服裘則以皂。絳紗袍 則衣用白紗,領、褾、襈以朱。綬大小各一,大綬織以六采,青、黃、黑、白、縹、綠 ,下垂青絲網,上有結,垂玉環三;小綬制如大綬,惟三色。大裘、絳紗袍皆用之。革 帶,博二寸,革為里,緋羅為表,飾以玉銙,鈕以下鈎。通天冠、絳紗袍亦用之。韍從 裳色,上有紕,下有純,去上五寸,繪以山、龍、火,上接革帶系之。佩有衡,有琚瑀 ,有沖牙,繫於革帶,左右各一。上設衡,衡下垂三帶,貫以蠙珠。次則中有金獸面, 兩旁夾以雙璜,又次設琚瑀。下則沖牙居中央,兩旁有玉滴子,行則擊牙而有聲。舄有 絇,有純,有繶,有綦,以緋羅為之,首加金飾。服通天冠、絳紗袍則用黑舄,以烏皮 為之。常服則用白舄,以絲為之。襪,羅表繒里,施靿著綦以系之,赤舄以朱,黑舄以 白,白舄同。
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幘 ,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里,皂褾、襈、裾,絳 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襪 ,黑舄,佩綬如袞。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冊命、親耕籍田皆服之。
仁宗天聖二年,南郊,禮儀使李維言:「通天冠上一字,准敕迴避。」詔改承天冠。中 興之制,冠高九寸,服用並同。
乾道九年,又用履袍。袍以絳羅為之,折上巾,通犀金玉帶。系履,則曰履袍;服靴, 則曰靴袍。履、靴皆用黑革。四孟朝獻景靈宮、郊祀、明堂,詣宮、宿廟、進胙,上壽 兩宮及端門肆赦,並服之。大禮畢還宮,乘平輦,服亦如之。若大輦,則服通天、絳紗 如常儀。
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靴。宋因之,有赭 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鞞,大宴則服之。又有赭黃、淡黃䙆袍,紅衫袍,常朝 則服之。又有窄袍,便坐視事則服之。皆皂紗折上巾,通犀金玉環帶。窄袍或御烏紗帽 。中興仍之。初,高宗踐祚於南都,隆祐太后命內臣上乘輿服御,有小冠。太后曰:「 祖宗閒居之所服也,自神宗始易以巾。願即位後,退朝止戴此冠,庶幾如祖宗時氣象。 」後殿早講,皇帝服帽子,紅袍,玉束帶,講讀官公服系鞋。晚講,皇帝服頭巾,背子 ,講官易便服。此嘉定四年講筵之制也。
御閱服。以金裝甲,乘馬大閱則服之。
圭。宋初,凡大祭祀、大朝會,天子皆執圭。元豐二年,詳定儀注所言:「周禮:『王 執鎮圭。』釋者曰:『祭天地宗廟及朝日、夕月,則執之。若朝覲,諸侯授玉於王,王 受玉,撫玉而已。』考工記:『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侯。』蓋天子以冒圭邪刻之處, 冒諸侯之圭,以齊瑞信也。未有臨臣子而執鎮圭者。唐六典殿中監掌服御之事,凡大祭 祀,則搢大圭,執鎮圭;若大朝會,止進爵。開寶通禮始著元會執圭,出自西房。淳化 中,上壽進酒,又令內侍奉圭,於周制、唐禮皆不合。其元會受朝賀,請不執鎮圭上壽 。」詔可。
三年,詔議大圭尺度,詳定所言:「考工記:『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大圭長 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後魏以降,以白玉為之,長尺有二寸,西魏以來皆然 。方而不折,雖非古制,蓋後世以所得之玉,隨宜為之。今請揆玉之有無制之。」
又言:「唐禮,親祀天地神祇,皆搢大圭,執鎮圭。有事宗廟,則執鎮圭而已。王涇郊 祀錄曰:『大圭,質也,事天地之禮質,故執而搢之。鎮圭,文也,宗廟之禮亦文,故 無兼執之義。』不知大圭,天子之笏也,通用於郊廟。請自今皇帝親祠郊廟,搢大圭, 執鎮圭。奉祀之時,既接神再拜,則奠鎮圭為摯,大圭為笏。」
又言:「開元及開寶通禮,皇帝升輅,不言執圭。祀日,質明,至中壝門外,殿中監進 大圭,尚衣奉御,又以鎮圭授殿中監以進。於是始搢大圭,執鎮圭。今皇帝乘玉輅,執 鎮圭,赴景靈宮及太廟、青城,皆乘輅執圭,殊不應禮。請自今乘輅不執圭,還內御大 輦亦如之。」
詳定所又言大圭中必之制,請制薦玉繅藉,以木為干,廣袤如玉,以韋衣之,韋上畫五 采文,前後垂之。又制約圭繅藉長尺,上玄下絳,為地五采五就,因以為飾。每奠圭, 則以薦玉之繅陳於地,執圭,則以約圭之繅備失墜,因垂之為飾。況大圭搢之紳帶之間 ,不可無中必,明矣。俟明堂服大圭,宜依鎮圭所約之組,令可系之。
哲宗元祐元年,禮部言:「元豐新禮,皇帝祀天,搢大圭,其制圓首前詘,於禮未合。 今欲仿西魏、隋、唐玉笏之制,方而不折,上下皆博三寸,長尺二寸,其厚以鎮圭為約 。」從之。政和二年,宦者譚稹獻玄圭。其制,兩旁刻十二山,若古山尊,上銳下方。 上有雷雨之文,下無瑑飾,外黑內赤,中一小好,可容指,其長尺有二寸。詔付廷議。 議官以為周王執鎮圭,緣飾以四鎮之山,其中有好,為受組之地,其長尺有二寸,周人 仿古為之,而王執以鎮四方也。徽宗乃以是歲冬御大慶殿受圭焉。
三年,又詔曰:「先王以類而求祀,圜丘以象形,蒼玉以象色,冬日以至取其時,大裘 而冕法其幽,而未有以體其道,天玄而地黃,今大圭內赤外黑,於以體之,冬祀可搢大 圭,執玄圭,永為定製。」中興仍舊制,大祭祀則執大圭以為笏,上太上皇、皇太后冊 寶亦如之。
皇太子之服。一曰袞冕,二曰遠遊冠、朱明衣,三曰常服。袞冕:青羅表、緋羅紅綾里 、塗金銀鈒花飾,犀簪導,紅絲組,前後白珠九旒,二纊貫水晶珠。青羅衣,繡山、龍 、雉、火、虎蜼五章;紅羅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紅羅蔽膝,繡山、火二章。 白紗中單,青褾、襈、裾。革帶,塗金銀鈎,瑜玉雙佩。四采織成大綬,結二玉環,金 塗銀鈒花飾。青羅襪帶,紅羅勒帛。玉具劍,金塗銀鈒花,玉鏢首。白羅襪,朱履,金 塗銀扣。從祀則服之。遠遊冠:十八梁,青羅表,金塗銀鈒花飾,犀簪導,紅絲組為纓 ,博山,政和加附蟬。朱明服:紅花金條紗衣,紅紗里,皂褾、襈。紅紗裳,紅紗蔽膝 ,並紅紗里。白花羅中單,皂褾、襈,白羅方心曲領。羅襪,黑舄,革帶,劍,佩,綬 。余同袞服。襪帶,勒帛。執桓圭。受冊、謁廟、朝會則服之。常服:皂紗折上巾,紫 公服,通犀金玉帶。
太宗至道元年,太常禮院言:「南郊,皇太子充亞獻,合著祭祀服。准制度,袞冕以組 為纓,色如其綬,青纊充耳,玄衣纁裳,凡九章,每章一行,重以為等,皆織為之。白 紗中單,黻領,青褾、襈、裾。革帶,金鈎。大帶,素帶不朱里,亦紕以朱綠,紐約用 組。黻隨裳色,二章。朱組,雙大綬四采,赤白縹紺,純朱質,長一丈八尺,三百二十 首,廣九寸。小雙綬,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二玉環。朱襪赤舄,舄 加金飾,余同舊制。侍從祭祀及竭廟、加元服、納妃則服之。」詔依上製造。政和議禮 局更上皇太子服制,袞冕惟青纊充耳,余並同國初之制。加元服、從祀、納妃、釋奠文 宣王服之。中興並同。
其皇子之服,紹興三十二年十月,禮官言:「皇子鄧、慶、恭三王,遇行事服朝服,則 七梁額花冠,貂蟬籠巾,金塗銀立筆,真玉珮,綬,金塗銀革帶,烏皮履。若服祭服, 則金塗銀八旒冕,真玉珮,綬,緋羅履襪。」詔文思院製造。
后妃之服。一曰禕衣,二曰朱衣,三曰禮衣,四曰鞠衣。皇后首飾花一十二株,小花如 大花之數,並兩博鬢。寇飾以九龍四鳳。禕之衣,深青織成,翟文赤質,五色十二等。 青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用翟為章,三等。大帶隨衣色 ,朱里,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革帶以青衣之,白玉雙佩,黑組 ,雙大綬,小綬三,間施玉環三,青襪、舄,舄加金飾。受冊、朝謁景靈宮服之。鞠衣 ,黃羅為之,蔽膝、大帶、革舄隨衣色,余同禕衣,唯無翟文,親蠶服之。妃首飾花九 株,小花同,並兩博鬢,冠飾以九翬、四鳳。褕翟,青羅繡為搖翟之形,編次於衣,青 質,五色九等。素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以搖翟為章 ,二等。大帶隨衣色,不朱里,紕其外,余仿皇后冠服之制,受冊服之。
皇太子妃首飾花九株,小花同,並兩博鬢。褕翟,青織為搖翟之形,青質,五色九等。 素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皆以朱色,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以搖翟為章,二等 。大帶隨衣色,不朱裹,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革帶以青衣之, 白玉雙佩,純朱雙大綬,章采尺寸與皇太子同。受冊、朝會服之。鞠衣,黃羅為之,蔽 膝、大帶、革帶隨衣色,余與褕翟同,唯無翟,從蠶服之。
中興,仍舊制。其龍鳳花釵冠,大小花二十四株,應乘輿冠梁之數,博鬢,冠飾同皇太 後,皇后服之,紹興九年所定也。花釵冠,小大花十八株,應皇太子冠梁之數,施兩博 鬢,去龍鳳,皇太子妃服之,乾道七年所定也。其服,後惟備禕衣、禮衣,妃備褕翟, 凡三等。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背子、生色領皆用絳羅, 蓋與臣下不異。
命婦服。政和議禮局上:花釵冠,皆施兩博鬢,寶鈿飾。翟衣,青羅繡為翟,編次於衣 及裳。第一品,花釵九株,寶鈿准花數,翟九等;第二品,花釵八株,翟八等;第三品 ,花釵七株,翟七等;第四品,花釵六株,翟六等;第五品,花釵五株,翟五等。並素 紗中單,黼領,朱褾、襈,通用羅縠,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加文繡重雉,為章二 等。二品以下准此。大帶,革帶,青襪、舄,佩,綬。受冊、從蠶服之。七年,臣僚言 :「今文臣九品,殊以三品之服,至於命婦,已釐八等之號,而服制未有名稱。詔有司 視其夫之品秩,而定其服飾。」詔送禮制局定之。其儀闕焉。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宋史  卷一百五十二‧志第一百0五  輿服四 諸臣服上
諸臣祭服。唐制,有袞冕九旒,鷩冕八旒,毳冕七旒,絺冕六旒,玄冕五旒。宋初,省 八旒、六旒冕。九旒冕: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青羅衣繡山、龍、雉、火、虎蜼 五章,緋羅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緋蔽膝繡山、火二章,白花羅中單,玉裝劍、 佩,革帶,暈錦綬,二玉環,緋白羅大帶,緋羅襪、履,親王、中書門下奉祀則服之。 其冕無額花者,玄衣纁裳,悉畫,小白綾中單,師子錦綬,二銀環,余同上,三公奉祀 則服之。七旒冕:犀角簪導,衣畫虎蜼、藻、粉米三章,裳畫黼、黻二章,銀裝佩、劍 ,革帶,余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則服之。五旒冕:青羅衣裳,無章,銅裝佩、劍,革帶 ,余同七旒冕,四品、五品為獻官則服之;六品以下無劍、佩、綬;紫檀衣,朱裳,羅 為之,皂大綾綬,銅裝劍、佩,御史、博士服之。平冕無旒,青衣纁裳,無劍、佩、綬 ,余同五旒冕,太祝、奉禮服之。
慶曆三年,太常博士余靖言:「周禮司服之職,掌王之吉服,大裘而冕無旒,以祀昊天 上帝,祀五帝亦如之。袞冕十有二旒,其服十有二章,以享先王。鷩冕八旒,其服七章 ,以享先公,亦以饗射。毳冕七旒,其服五章,以祀四望、山川。絺冕六旒,其服三章 ,以祭社稷、五祀。玄冕五旒,其服無章,以祭小祀。此皆天子親行祠事所服,冕服悉 因所祀大小神鬼以為制度。今大祠、中祠所遣獻官並用上公九旒、九章冕服,以為初獻 ,其餘公卿亦皆七旒冕服,全無等降;小祠則公服行事,乖戾舊典。宜詳周禮,因所祭 鬼神,以為獻官冕服之制。」詔下禮官議,奏曰:「聖朝之制,唯皇帝親祠郊廟及朝會 大禮服袞冕外,余冕皆不設。其每歲常祀,遣官行事,攝公則服一品九旒冕,攝卿則服 三品七旒冕,自從品制為服,不以祠之大小為差。至於小祠獻官,舊以公服行事,則有 違典禮。案衣服令,五旒冕,衣裳無章,皂綾綬,銅裝劍、佩,四品以下為獻官則服之 。今小祠獻官,既不攝公、卿,則盡屬四品以下,當有祭服。請除公、卿祭服仍舊從本 品外,小祠所遣獻官,並依令文祭服行事。若非時告祭,用香幣禮器行事之處,亦皆準 此。」詔施行焉。
皇祐四年,同知太常禮院邵必言:「伏見監祭使、監禮各冠五旒冕,衣裳無章,色以紫 檀。案周禮六冕之制,凡有旒者,衣裳皆有章,惟大裘冕無旒,衣裳無章。一命大夫之 冕無旒,衣裳亦無章。今監祭、監禮所服冕五旒,侯伯之冕也,而衣無章,深所不稱; 色以紫檀,又無經據。竊詳監祭、監禮既非祠官,則御史、博士爾,而服用五等,蓋非 所宜,而且有旒無章。況國家南郊大禮,太常卿止服朝服,前導皇帝,明非祠官也。今 後監祭者請冠獬豸、監禮者冠進賢為稱。」詔不充。
元豐元年,詳定禮文所言:「國家服章,視唐尤為不備。於令文,祀儀有九旒冕、七旒 冕、五旒冕,今既無冕名,而有司仍不制七旒冕,乃有四旒冕,其非禮尤甚。又服之者 不以官秩上下,故分獻四品官皆服四旒冕,博士、御史則冕五旒而衣紫檀,太祝、奉禮 則服平冕而無佩玉,此因循不講之失也。且古者朝、祭異服,所以別事神與事君之禮。 今皇帝冬至及正旦御殿,服通天冠、絳紗袍,則百官皆服朝服,乃禮之稱。至親祠郊、 廟,皇帝嚴裘冕以事神,而侍祠之官止以朝服,豈禮之稱哉。至於景靈宮分獻官,皆服 朝服,尤為失禮。伏請親祠郊、廟、景靈宮,除導駕、贊引、扶侍、宿衛之官,其侍祠 及分獻者,並服祭服。如所考制度,修制五冕及爵弁服,各正冕弁之名。又國朝祀儀, 祭社稷、朝日、夕月、風師、雨師皆服袞冕,其蜡祭、先蠶、五龍亦如之;祭司命、戶 、灶、門、厲、行皆服鷩冕,壽星、靈星、司中、司寒、中霤、馬祭皆服毳冕,皆非是 。今天子六服,自鷩冕而下,既不親祠,廢而不用,則諸臣攝事,自當從王所祭之服。 伏請依周禮,凡祀四望、山川則以毳冕,祭社稷、五祀則以絺冕,朝夕日月、風師、雨 師、司命、司中則以玄冕。若七祀、蜡祭百神、先蠶、五龍、靈星、壽星、司寒、馬祭 ,蓋皆群小祀之比,當服玄冕。」從之。
哲宗元祐元年,太常寺言:「舊制,大禮行事、執事官並服祭服,余服朝服。至元豐七 年,呂升卿始有行事及陪祠官並服祭服之議。今欲令行事、執事官並服祭服,其贊引、 行事、禮儀使、太常卿、太常博士、閣門使、樞密院官進接圭,殿中監止供奉皇帝,其 陪位官止導駕、押宿及主管事務,並他處行事官仍服朝服。」從之。
徽宗大觀元年,議禮局言:「太社、太學獻官祝禮,皆以法服奉祠,至郡邑則用常服, 乞降祭服。」詔頒制度於州郡,然未明使製造。後政和間,始詔:州縣冠服,形制詭異 ,令禮制局造樣頒下轉運司,轉運司制以給州縣焉。
二年,議禮局檢討官俞栗言:「玄以象道,纁以象事,故凡冕皆玄衣纁裳,今太常寺祭 服,則衣色青矣。前三幅以象陽,後四幅以象陰,故裳制不相連屬,今之裳則為六幅而 不殊矣。冕玄表而朱里,今乃青羅為覆,以金銀飾之。佩用綬以貫玉,今既有玉珮矣, 又有錦綬以銀、銅二環,飾之以玉。宗彝,宗廟之彝也,乃為虎蜼之狀,而不作虎彝、 蜼彝。粉米,散利以養人也,乃分為二章,而以五色圓花為藉。其餘不合古者甚多。乞 下禮局,博考古制,畫太常寺及古者祭服樣二本以進。至於損益裁成,斷自聖學。」詔 令議禮局詳議。
四年,議禮局官宇文粹中議改衣服制度曰:「凡冕皆玄衣纁裳,衣則繪而章數皆奇,裳 則繡而章數皆偶,陰陽之義也。今衣用深青,非是。欲乞視冕之等,衣色用玄,裳色用 纁,以應典禮。古者蔽前而已,芾存此象,以韋為之。今蔽膝自一品以下,並以緋羅為 表緣,緋絹為里,無復上下廣狹及會、紕、純、紃之制,又有山、火、龍章。案明堂位 :『有虞氏服韍,夏后氏山、商火、周龍章。』韍者乃黻冕之黻,非赤芾之芾也。且芾 在下體,與裳同用,而山、龍、火者,衣之章也。周既繢於上衣,不應又繢於芾。請改 芾制,去山、龍、火章,以破諸儒之惑。又祭服有革帶,今不用皮革,而通裹以緋羅, 又以銅為飾。其綬或錦或皂,環或銀或銅,尤無經據,宜依古制除去。至佩玉、中單、 赤舄之制,則全取元豐中詳定官所議行之。」
粹中又上所編祭服制度曰:
古者,冕以木版為中,廣八寸,長尺六寸,後方前圓,後仰前低,染三十升之布,玄表 朱里。後方者不變之體,前圓者無方之用;仰而玄者,升而辨於物,俛而朱者,降而與 萬物相見。後世以繒易布,故純儉。今群臣冕版長一尺二寸,闊六寸二分,非古廣長之 制;以青羅為覆,以金塗銀棱為飾,非古玄表朱里之制,乞下有司改正。古者,冕之名 雖有五,而繅就、旒玉則視其命數以為等差。合彩絲為繩,用以貫玉,謂之「繅」。以 一玉為一成,結之使不相併,謂之「就」。就間相去一寸,則九玉者九寸,七玉者七寸 ,各以旒數長短為差。今群臣之冕,用藥玉、青珠、五色茸線,非藻玉三采、二采之義 ;每旒之長各八寸,非旒數長短為差之義;又獻官冕服,雜以諸侯之制,而一品服袞冕 ,臣竊以為非宜。
元豐中,禮官建言,請資政殿大學士以上侍祠服鷩冕,觀察使以上服毳冕,監察御史以 上服絺冕,朝官以上服玄冕,選人以上爵弁。詔許之,而不用爵弁。供奉官以下至選人 ,盡服玄冕無旒。臣竊謂依此參定,乃合禮制。古者,三公一命袞,則三公在朝,其服 當鷩冕。蓋出封則遠君而伸,在朝則近君而屈。今之攝事及侍祠皆在朝之臣也,在朝之 臣乃與古之出封者同命數,非先王之意。乞下有司制鷩冕八旒、毳冕六旒、絺冕四旒、 玄冕三旒,其次二旒,又其次無旒。依元豐詔旨,參酌等降,為侍祠及攝祭之服,長短 之度、采色之別,皆乞依古制施行。
又案周禮,諸侯爵有五等,而服則三,所謂「公之服自袞冕而下,侯、伯自鷩冕而下, 子、男自毳冕而下」是也。古者,諸侯有君之道,故其服以五、七、九為節。今之郡守 ,雖曰猶古之侯、伯,其實皆王臣也。欲乞只用群臣之服,自鷩冕而下,分為三等:三 都、四輔為一等,初獻鷩冕八旒;經略、安撫、鈐轄為一等,初獻毳冕六旒,亞獻並玄 冕二旒,終獻無旒;節鎮、防、團、軍事為一等,初獻絺冕四旒,亞、終獻並玄冕無旒 。其衣服之制,則各從其冕之等。
又曰:「今之紘組,仍綴兩繒帶而結於頤,冕旁仍垂青纊而不以瑱,以犀為簪而不以玉 笄、象笄,並非古制,乞下有司改正。」從之。
政和議禮局言:「大觀中,所上群臣祭服制度,已依所奏修定,乞付有司依圖畫製造。 」既又上群臣祭服之制:正一品,九旒冕,金塗銀棱,有額花,犀簪,青衣畫降龍,朱 裳,蔽膝,白羅中單,大帶,革帶,玉珮,錦綬,青絲網玉環,朱襪、履。革帶以金塗 銀,玉珮以金塗銀裝,綬以天下樂暈。親祠大禮使、亞獻、終獻、太宰、少宰、左丞, 每歲大祠宰臣、親王、執政官、郡王充初獻服之。奏告官並依本品服,已下准此。從一 品,九旒冕,無額花,白綾中單,紅錦綬,銀環,金塗銀佩,余如正一品服。親祠吏部 、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尚書,太廟進受幣爵、奉幣爵宗室,每歲大祠捧俎官、大祠 中祠初獻官服之。二品,七旒冕,角簪,青衣無降龍,余如從一品服。親祠吏部侍郎、 殿中監、大司樂、光祿卿、讀冊官,太廟薦俎、贊進飲福宗室,七祀、配享功臣分獻官 ,每歲大祀,謂用宮架者,大司樂、大祠中祠亞終獻、大祠禮官、小祠獻官,朔祭太常 卿服之。三品,五旒冕,皂綾綬,銅環,金塗銅革帶,佩,余如二品服。親祠舉冊官、 大樂令、光祿丞、奉俎饌籩豆簠簋官、分獻官分獻壇壝從祀。太廟奉瓚盤、薦香燈、安 奉神主、奉毛血盤、蕭蒿篚、肝膋豆宗室,每歲祭祠大樂令、大中祠分獻官服之。無旒 冕,素青衣,朱裳,蔽膝,無佩綬,余如三品服。奉禮協律郎、郊社令、太祝太官令、 親祠抬鼎官、進摶黍官、太廟供亞終獻金斝、供七祀獻官、執爵官服之。五旒冕,紫檀 絁衣,余如三品服,監察御史服之。
州郡祭服:三都初獻,八旒冕;經略、安撫、鈐轄初獻,六旒冕;亞獻並二旒冕,終獻 無旒;節鎮、防、團、軍事初獻四旒冕,亞、終獻並無旒冕。
中興之後,省九旒、七旒、五旒冕,定為四等:一曰鷩八旒;二曰毳冕,六旒;三曰絺冕,四旒;四曰玄冕,無旒。其義以公、卿、大夫、士皆北面為臣,又近尊者而屈,故其節以八、以六、以四,從陰數也。先是,紹興四年五月,國子監丞王普奏言:
臣嘗考諸經傳,具得冕服之制。蓋王之三公八命,鷩冕八旒,衣裳七章,其章各八。孤 卿六命,毳冕六旒,衣裳五章,其章各六。大夫四命,絺冕四旒,衣裳三章,其章各四 。上士三命,玄冕三旒;中士再命,玄冕二旒;下士一命,玄冕無旒;衣皆無章。裳、 韍視其命數,自三而下。其繅至笄、衡、紘、紞、瑱、纊、帶、佩、芾、舄、中衣,皆 有等差。
近世冕服制度,沿襲失真,多不如古。夫後方而前圓,後昂而前俛,玄表而朱里,此冕 之制也;今則方圓俛仰,幾於無辨,且以青為表,而飾以金銀矣。其衣皆玄,其裳皆纁 ,裳前三而後四幅,此衣裳之制也;今則衣色以青,裳色以緋,且以六幅而不殊矣。山 以章也,今則以嶞。火以圜也,今則以銳。宗彝,宗廟虎蜼之彝也,乃畫虎蜼之狀,而 不為虎蜼彝。粉米,米而粉之者也,乃分為二章,而以五色圓花為藉。佩有衡、璜、琚 、瑀、沖牙而已,乃加以雙滴,而重設二衡。綬以貫佩玉而已,乃別為錦綬,而間以雙 環。以至帶無紐約,芾無肩頸,舄無絇繶,中衣無連裳。
臣伏讀國朝會要郊廟奉祀禮文,祖宗以來,屢嘗講究,第以舊服無有存者。欲乞因茲改 作,是正訛繆,一從周制,以合先聖之言。
尋禮部契勘,奏言:
衣服之制,或因時王而為之損益,事雖變古,要皆一時製作,不無因革。或考之先王而 有繆戾者,雖行之已久,不應承誤襲非,憚於改正。案周官,自上公服袞,王之三公服 鷩,以至士服玄冕,凡五等。唐制自一品服袞冕九旒,至五品服玄冕無旒,亦五等。國 家承唐之舊,初有五旒之名,其後去三公袞冕及絺冕,但存七旒鷩冕、五旒毳冕與無旒 玄冕,凡三等而已。袞服非三公所服,去之可也,乃並絺冕去之,自尚書服毳冕,以至 光祿丞亦服焉,貴賤幾無差等。此皆一時製作,不無因革。
今合增鷩冕為八旒,增毳冕為六旒,復置絺冕為四旒,並及無旒玄冕,共四等,庶幾稍 合周制。若冕之方圓低昂至於無辨,則製造之差也。以青為表,非不用玄也,為玄而不 至者也。以緋為裳,非不用纁也,為纁而太過者也。山止而靜者也,今象其嶞,是得山 之勢而不知其性。火圜而神者也,今象其銳,是得火之形而不得其神也。至於宗彝、粉 米、佩綬、帶紐、芾屨之屬,皆宜改正施行。是時,諸臣奏請討論雖詳,然終以承襲之 久,未能盡革也。
鷩冕:八旒,每旒八玉,三采,朱、白、蒼,角笄,青纊,以三色紞垂之,紘以紫羅, 屬於武。衣以青黑羅,三章,華蟲、火、虎蜼彝;裳以纁表羅里,繒七幅,繡四章,藻 、粉、黼、黻。大帶,中單,佩以珉,貫以藥珠,綬以絳錦、銀環。韍上紕下純,繪二 章,山、火。革帶,緋羅表,金塗銀裝。襪、舄並如舊制。宰相、亞終獻、大禮使服之 ;前期,景靈宮、太廟亞終獻,明堂滌濯、進玉爵酒官亦如之。
毳冕:六玉,三采,衣三章,繪虎蜼彝、藻、粉米;裳二章,繡黼、黻。佩藥珠、衡、 璜等,以金塗銅帶,韍繪以山。革帶以金塗銅。余如鷩冕。六部侍郎以上服之;前期, 景靈宮、太廟進爵酒幣官、奉幣官、受爵酒幣官、薦俎官,明堂受玉爵、受玉幣、奉徹 籩豆、進飲福酒、徹俎祝腥、贊引、亞終獻,禮儀使、亞終獻爵並盥洗官四員,並如之 ;前二日奏告初獻,社壇九宮壇分祭初獻、亞獻亦如之。
絺冕:四玉,二采,朱、綠。衣一章,繪粉米;裳二章,繡黼、黻。綬以皂綾,銅環。 余如毳冕。光祿卿、監察御史、讀冊官、舉冊官、分獻官以上服之;前期,景靈宮、太 廟奏奉神主官、明堂太府卿、光祿卿、沃水舉冊官、讀冊官、押樂太常卿、東朵殿三員 、西朵殿二員、東廊二十八員、西廊二十五員、南廊二十七員、軷門祭獻官,前二日奏 告亞獻終獻官、監察御史,並如之;社壇九宮壇分祭終獻官、監察御史、兵工部、光祿 卿丞亦如之。
玄冕:無旒,無佩綬,衣純黑,無章,裳刺繡而已,韍無刺繡,余如絺冕。光祿丞、奉 禮郎、協律郎、進摶黍官、太社令、良醞令、太官令、奉俎饌等官、供祠執事官內侍以 下服之;明堂光祿丞、奉禮郎、良醞令、太祝摶黍官、宮架協律郎、登歌協律郎、奉御 官、內侍供祠執事官、武臣奉俎官,軷門祭奉禮郎、太祝令、太官令,社壇九宮壇分祭 太社、太祝、太官令、奉禮郎,並如之。
紫檀冕:四旒,服紫檀衣,博士、御史服之。
外州軍祭服:鷩冕,八旒,三都初獻服之;毳冕,六旒,經略、安撫、鈐轄初獻服之; 絺冕,四旒,經略、安撫、鈐轄亞獻服之,節鎮、防、團、軍事初獻亦如之;玄冕,無 旒,節鎮、防、團、軍事亞終獻服之。
朝服:一曰進賢冠,二曰貂蟬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宋初之制,進賢五梁冠: 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立筆。緋羅袍,白花羅中單,緋羅裙,緋羅蔽膝,並皂縹 襈,白羅大帶,白羅方心曲領,玉劍、佩,銀革帶,暈錦綬,二玉環,白綾襪,皂皮履 。一品、二品侍祠朝會則服之,中書門下則冠加籠巾貂蟬。三梁冠:犀角簪導,無中單 ,銀劍、佩,師子錦綬,銀環,余同五梁冠。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兩省五品侍祠朝 會則服之。御史大夫、中丞則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單。兩梁冠:犀角簪導,銅劍、佩, 練鵲錦綬,銅環,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會則服之。六品以下無中單,無劍、 佩、綬。御史則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單。袴褶紫、緋、綠,各從本服色,白綾中單,白 綾袴,白羅方心曲領,本品官導駕,則騎而服之。
袴褶之制,建隆四年,范質與禮官議:「袴褶制度,先儒無說,惟開元雜禮有五品以上 用細綾及羅,六品以下用小綾之制。註:褶衣,復衣也。又案令文,武弁,金飾平巾幘 ,簪導,紫褶白袴,玉梁珠寶鈿帶,靴,騎馬服之。金飾,即附蟬也。詳此,即是二品 、三品所配弁之制也。附蟬之數,蓋一品九,二品八,三品七,四品六,五品五。又侍 中、中書令、散騎加貂蟬,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又開元禮導駕官並朱衣,冠履依 本品。朱衣,今朝服也。故令文三品以上紫褶,五品以上緋褶,七品以上綠褶,九品以 上碧褶,並白大口袴,起梁帶,烏皮靴。今請造袴褶如令文之制,其起梁帶形制,檢尋 未是,望以革帶代之。」奏可。是歲,造成而未用。乾德六年,郊禋始服,而冠未造, 乃取朝服進賢冠、帶、襪、履參用焉。
康定二年,少府監言:「每大禮,法物庫定百官品位給朝服。今兩班內,有官卑品高、 官高品卑者,難以裁定,願敕禮院詳其等第。」詔下禮院參酌舊制以聞。奏曰:
准衣服令,五梁冠,一品、二品侍祠大朝會則服之,中書門下則加籠巾貂蟬。准官品令 ,一品:尚書令,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二 品:中書令,侍中,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諸州府牧,左右金吾衛上將軍 。又准閣門儀制,以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臣,親王、樞密使、留守、 節度使、京尹兼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使相,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參知 政事、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宣徽南北院使、僉書樞密院事並在東宮三司之上。以 上品位職事,宜准前法給朝服。宰臣、使相則加籠巾貂蟬,其散官勳爵不系品位,止從 正官為之服。
三梁冠,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兩省五品侍祠大朝會則服之。御史中丞則冠獬豸。准 官品令,諸司三品,諸衛上將軍,六軍統軍,諸衛大將軍,神武、龍武大將軍,太常、 宗正卿,秘書監,光祿、衛尉、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國子祭酒,殿中、 少府、將作、司天監,諸衛將軍,神武、龍武將軍,下都督,三京府尹,五大都督府長 史,親王傅;御史台三品、四品,御史大夫、中丞;兩省三品、四品、五品,左右散騎 常侍,門下、中書侍郎,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尚書省三品、四品,六尚書, 左右丞,諸行侍郎;東宮三品、四品,賓客,詹事,左右庶子,少詹事,左右諭德。節 度使,文明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三司使,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殿學士, 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侍講學士,龍圖閣學士,樞密直學士,龍圖、天章閣直學士, 次中書侍郎;節度觀察留後,次六尚書、侍郎;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待制,觀察使, 次中書舍人;內客省使,次太府卿;客省使,次將作監;引進使,防禦、團練、三司副 使,次左右庶子。以上品位職事,宜准前法給朝服。
兩梁冠,四品、五品侍祠大朝會則服之,六品則去劍、佩、綬,御史則冠獬豸。准官品 令,諸司四品,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光祿等七寺少卿,國子司業,殿中、少府 、將作、司天少監,三京府少尹,太子率更令、家令、仆、諸衛率府率、副率,諸軍衛 中郎將,諸王府長史、司馬,大都督府左右司馬,內侍;尚書省五品,左右司諸行郎中 ;諸司五品,國子博士,經筵博士,太子中允、左右贊善大夫,都水使者,開封祥符、 河南洛陽、宋城縣令,太子中舍、洗馬,內常侍,太常、宗正、秘書、殿中丞,著作郎 ,殿中省五尚奉御,大理正,諸王友,諸軍衛郎將,諸王府諮議參軍,司天五官正,太 史令,內給事;諸升朝官六品以下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諸行員外郎,殿 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左右正言,監察御史,太常博士,通事舍人。四方館使,次七寺 少卿;諸州刺史,次太子仆;謂正任不帶使職者。東西上閣門使,次司天少監;客省、 引進、閣門副使,次諸行員外郎。已上品位職事,據令文,但言四品、五品,亦不分班 敘上下。今請自尚書省五品以上及諸州刺史已上,准前法給朝服。其諸司五品已上,實 有官高品卑及品高官卑者,宜自諸司五品、國子博士至內給事,並依六品以下例去劍、 佩、綬,御史則冠獬豸,衣有中單。其諸司使、副使以下至閣門祗候,如有攝事合請朝 服者,並同六品。
詔從所請。
元豐二年,詳定朝會儀注所言:
古者制禮上物,不過十二,天之數也。自上而下,降殺以兩。畿外諸侯,遠於尊者而伸 ,則以九、以七、以五,從陽奇之數;王朝公卿大夫,近於尊者而屈,則以八、以六、 以四,從陰偶之數。本朝衣服令,通天冠二十四梁,為乘輿服,以應冕旒前後之數。若 人臣之冠,則自五梁而下,與漢、唐少異矣。至於綬,則乘輿及皇太子以織成,諸臣用 錦為之。一品、二品冠五梁,中書門下加籠巾貂蟬。諸司三品三梁,四品、五品二梁, 御史台四品、兩省五品亦三梁,而綬有暈錦、黃獅子、方勝、練鵲四等之殊。六品則去 劍、佩、綬。
隋、唐冠服皆以品為定,蓋其時官與品輕重相准故也。今之令式,尚或用品,雖因襲舊 文,然以官方之,頗為舛謬。概舉一二,則太子中允、贊善大夫與御史中丞同品,太常 博士品卑於諸寺丞,太子中舍品高於起居郎,內常侍才比內殿崇班,而在尚書諸司郎中 之上,是品不可用也。若以差遺,則有官卑而任要劇者,有官品高而處之冗散者,有一 官而兼領數局者,有徒以官奉朝請者,有分局蒞職特出於一時隨事立名者,是差遣又不 可用也。以此言之,用品及差遣定冠綬之制,則未為允當。伏請以官為定,庶名實相副 ,輕重有準,仍乞分官為七等,冠綬亦如之。
貂蟬籠巾七梁冠,天下樂暈錦綬,為第一等。蟬,舊以玳瑁為蝴蝶狀,今請改為黃金附 蟬,宰相、親王、使相、三師、三公服之。七梁冠,雜花暈錦綬,為第二等,樞密使、 知樞密院至太子太保服之。六梁冠,方勝宜男錦綬,為第三等,左右僕射至龍圖、天章 、寶文閣直學士服之。五梁冠,翠毛錦綬,為第四等,左右散騎常侍至殿中、少府、將 作監服之。四梁冠,簇四雕錦綬,為第五等,客省使至諸行郎中服之。三梁冠,黃獅子 錦綬,為第六等,皇城以下諸司使至諸衛率府率服之。內臣自內常侍以上及入內省內侍 省內東西頭供奉官、殿頭,前班、東西頭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京官秘書郎 至諸寺、監主簿,既預朝會,亦宜朝服從事。今參酌自內常侍以上,冠服各從本等,寄 資者如本官,入內、內侍省內東西頭供奉官、殿頭,三班使臣,陪位京官為第七等,皆 二梁冠,方勝練鵲錦綬。高品以下服色依古者,韠韍、舄、履並從裳色。
今制,朝服用絳衣,而錦有十九等。其七等綬,謂宜純用紅錦,以文采高下為差別。惟 法官綬用青地荷蓮錦,以別諸臣。後漢志:「法冠一曰柱後,執法者服之,侍御史、廷 尉正監平也,或謂之獬豸冠。」南齊志亦曰:「法冠,廷尉等諸執法者冠之。」今御史 台自中丞而下至監察御史,大理卿、少卿、丞,審刑院、刑部主判官,既正定厥官,真 行執法之事,則宜冠法冠,改服青荷蓮錦綬,其梁數與佩准本品。
從之。
其後,又詔冬正朝會,諸軍所服衣冠,廂都軍都指揮使、都虞候、領團練使、刺史服第 五等,軍都指揮使、都虞候服第六等,指揮使、副指揮使服第七等,並班於庭。副都頭 以上常服,班殿門外。其朝會,執事高品以下,並服介幘,絳服,大帶,革帶,襪、履 ,方心曲領。
政和議禮局更上群臣朝服之制:七梁冠,金塗銀棱,貂蟬籠巾,犀簪導,銀立筆,朱衣 裳,白羅中單,並皂褾、襈,蔽膝隨裳色,方心曲領,緋白羅大帶,金塗銀革帶,金塗 銀裝玉珮,天下樂暈錦綬,青絲網間施三玉環,白襪,黑履;三公,左輔,右弼,三少 ,太宰,少宰,親王,開府儀同三司服之。七梁冠,無貂蟬籠巾,銀裝玉珮,雜花暈錦 綬,余同三公以下服;執政官,東宮三師服之。六梁冠,白紗中單,銀革帶,佩,方勝 宜男錦綬,銀環,余同七梁冠服;大學士,學士,直學士,東宮三少,御史大夫、中丞 ,六曹尚書、侍郎,殿中監,大司成,散騎常侍,特進,金紫、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大 夫,太尉,節度使,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服之。五梁冠,翠毛錦綬,余同六梁冠 服;太子賓客、詹事,給事中,中書舍人,諫議大夫,待制,九寺卿,大司樂,秘書監 ,殿中少監,國子祭酒,宣奉、正奉、通奉、通議、太中、中大夫,中奉、中散大夫, 上將軍,節度觀察留後,觀察使,通侍大夫,樞密都承旨服之。四梁冠,簇四盤雕錦綬 ,余同五梁冠服;九寺少卿,大晟典樂,秘書少監,國子、辟應司業,少府、將作、軍 器監,都水使者,起居舍人,侍御史,太子左右庶子、少詹事、諭德,尚書左右司郎中 、員外,六曹諸司郎中,朝議、奉直、朝請、朝散、朝奉大夫,防禦、團練使,刺史, 大將軍,正侍、中侍、中亮、中衛、拱衛、左武、右武大夫,駙馬都尉,帶遙郡武功大 夫以下,樞密副都承旨服之。三梁冠,金塗銅革帶,佩,黃獅子錦綬,瑜石環,余同四 梁冠服;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司諫,正言,尚書六曹員外郎,外符寶郎,少府、將 作、軍器少監,太子侍讀、侍講,中書舍人,親王府翊善、侍讀、侍講,九寺、秘書、 殿中監,辟應丞,大晟樂令,兩赤縣令,大理正、司直、評事,著作郎,秘書郎,著作 佐郎,太常、宗學、國子、辟應博士,太史局令、正、丞,五官正,朝請、朝散、朝奉 、承議、奉議、通直郎,中亮、中衛、拱衛、左武、右武郎,諸衛將軍,衛率府率,武 功、武德、武顯、武節、武略、武經、武義、武翼大夫郎,醫職翰林醫正以上,內符寶 郎,閣門通事舍人,敦武郎,修武郎服之。二梁冠,角簪,方勝練鵲錦綬,余同三梁冠 服;在京職事官,閣門祗候,看班祗候,率府副率,升輦輅立侍內臣服之。御史大夫、 中丞,刑部尚書、侍郎,大理卿、少卿,侍御史,刑部郎中,大理寺正、丞、司直、評 事並冠獬豸冠,服青荷蓮綬。詔悉頒行。六年,詔導駕官朝服結佩。七年,詔夏祭百官 朝、祭服用紗。
中興,仍舊制。行事、執事官則服祭服,導引、陪祠官則服朝服,從紹興三年太常寺請 也。祠畢駕回,若服通天、絳紗袍,乘大輦,則百官從駕服朝服,或服履袍;乘平輦, 則百官從駕服常服,自隆興二年洪适請始也。
進賢冠以漆布為之,上縷紙為額花,金塗銀銅飾,後有納言。以梁數為差,凡七等,以 羅為纓結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蟬籠巾、貂鼠尾、立筆;第二等無貂蟬籠巾;第三等六 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並如舊制,服同。貂蟬冠一 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為三小 蟬,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於進賢冠而服之。獬豸冠即進賢 冠,其梁上刻木為獬豸角,碧粉塗之,梁數從本品。立筆,古人臣簪筆之遺像。其制削 竹為干,裹以緋羅,以黃絲為毫,拓以銀縷葉,插於冠後。舊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 者,簪白筆,武官則否,今文武皆簪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