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二十四史] 新唐书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新唐书  卷二十八上‧志第十八上  历四上 开元大衍历演纪上元阏逢困敦之岁,距开元十二年甲子,积九千六百九十六万一千七百四十筭。
一曰步中朔术
通法三千四十。
策实百一十一万三百四十三。
揲法八万九千七百七十三。
灭法九万一千二百。
策余万五千九百四十三。
用差万七千一百二十四。
挂限八万七千一十八。
三元之策十五,余六百六十四,秒七。
四象之策二十九,余千六百一十三。
中盈分千三百二十八,秒十四。
朔虚分千四百二十七。
爻数六十。
象统二十四。
以策实乘积筭,曰中积分。盈通法得一,为积日。爻数去之,余起甲子筭外,得天正中气。凡分为小余,日为大余。加三元之策,得次气。凡率相因加者,下有余秒,皆以类相从。而满法迭进,用加上位。日盈爻数去之。
以揲法去中积分,不尽曰归余之挂。以减中积分,为朔积分。如通法为日,去命如前,得天正经朔。加一象之日七、余千一百六十三少,得上弦。倍之,得望。参之,得下弦。四之,是谓一揲,得后月朔。凡四分,一为少,三为太。综中盈、朔虚分,累益归余之挂,每其月闰衰。凡归余之挂五万六千七百六十以上,其岁有闰。因考其闰衰,满挂限以上,其月合置闰。或以进退,皆以定朔无中气裁焉。
凡常气小余不满通法、如中盈分之半已下者,以象统乘之,内秒分,参而伍之,以减策实;不尽,如策余为日。命常气初日筭外,得没日。凡经朔小余不满朔虚分者,以小余减通法,余倍参伍乘之,用减灭法;不尽,如朔虚分为日。命经朔初日筭外,得灭日。
二曰发敛术
天中之策五,余二百二十一,秒三十一;秒法七十二。
地中之策六,余二百六十五,秒八十六;秒法百二十。
贞悔之策三,余百三十二,秒百三。
辰法七百六十。
刻法三百四。
各因中节命之,得初候。加天中之策,得次候。又加,得末候。因中气命之,得公卦用事。以地中之策累加之,得次卦,若以贞悔之策加侯卦,得十有二节之初外卦用事。因四立命之,得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用事。以贞悔之策减季月中气,得土王用事。凡相加减而秒母不齐,当令母互乘子,乃加减之;母相乘为法。
常气 月中节四正卦
初候次候末候始卦中卦终卦
冬至 十一月中坎初六
丘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 公 中孚 辟 复侯 屯内
小寒 十二月节 坎九二
雁北乡 鹊始巢 野鸡始雊 侯 屯外大夫 谦卿 睽
大寒 十二月中 坎六三
鸡始乳 鸷鸟厉疾 水泽腹坚 公 升 辟 临 侯 小过 内
立春 正月节 坎六四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上冰 侯 小过 外 大夫 蒙 卿 益
雨水 正月中 坎九五
獭祭鱼 鸿雁来 草木萌动 公 渐 辟 泰 侯 需 内
惊蛰 二月节 坎上六
桃始华 仓庚鸣 鹰化为鸠 侯 需 外 大夫 随 卿 晋
春分 二月中 震初九
玄鸟至 雷乃发声 始电 公 解 辟 大壮 侯 豫 内
清明 三月节 震六二
桐始华 田鼠化为鴽 虹始见 侯 豫 外 大夫 讼 卿 蛊
谷雨 三月中 震六三
萍始生 鸣鸠拂其羽 戴胜降于桑 公 革 辟 史 侯 旅 内
立夏 四月节 震九四
蝼蝈鸣 丘蚓出 王瓜生 侯 旅 外 大夫 师 卿 比
小满 四月中 震六五
苦菜秀 靡草死 小暑至 公 小畜 辟 干 侯 大有 内
芒种 五月节 震上六
螳螂生 鵙始鸣 反舌无声 侯 大有 外 大夫 家人 卿 井
夏至 五月中 离初九
鹿角解 蜩始鸣 半夏生 公 咸 辟 姤 侯 鼎 内
小暑 六月节 离六二
温风至 蟋蟀居壁 鹰乃学习 侯 鼎 外 大夫 丰 卿 涣
大暑 六月中 离九三
腐草为萤 土润溽暑 大雨时行 公 履 辟 遁 侯 恒 内
立秋 七月节 离九四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侯 恒 外 大夫 节 卿 同人
处暑 七月中 离六五
鹰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 公 损 辟 否 侯 巽 内
白露 八月节 离上九
鸿雁来 玄鸟归 群鸟养羞 候巽 外 大夫 萃 卿 大畜
秋分 八月中 兑初九
雷乃收声 蛰虫培户 水始涸 公 贲 辟 观 侯 归妹 内
寒露 九月节 兑九二
鸿雁来賔 雀入大水为蛤 菊有黄华 侯 归妹 外 大夫 无妄 卿 明夷
霜降 九月中 兑六三
豺乃祭兽 草木黄落 蛰虫咸俯 公 困 辟 剥 侯 艮 内
立冬 十月节 兑九四
水始冰 地始冻 野鸡入水为蜃 侯 艮 外 大夫 既济 卿噬嗑
小雪 十月中 兑九五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闭塞而成冬 公 大过 辟 坤 侯 未济 内
大雪 十一月节 兑上六
鹖鸟不鸣 虎始交 荔挺生 侯 未济 外 大夫 蹇 卿颐
各以通法约其月闰衰,为日,得中气去经朔日筭。求卦、候者,各以天、地之策,累加减之。凡发敛加时,各置其小余,以六爻乘之,如辰法而一,为半辰之数。不尽者,三约为分。分满刻法为刻。若令满象积为刻者,即置不尽之数,十之,十九而一,为分。命辰起子半筭外。
三曰步日躔术
干实百一十一万三百七十九太。
周天度三百六十五,虚分七百七十九太。
岁差三十六太。
定气盈缩分先后数损益率朓朒积
冬至 盈二千三百五十三先端 益百七十六朒初
小寒 盈千八百四十五 先二千三百五十三益百三十八 朒百七十六
大寒 盈千三百九十 先四千一百九十八益百四 朒三百一十四
立春 盈九百七十六 先五千五百八十八益七十三 朒四百一十八
雨水 盈五百八十八 先六千五百六十四益四十四 朒四百九十一
惊蛰 盈二百一十四 先七千一百五十二益十六 朒五百三十五
春分 缩二百一十四 先七千三百六十六损十六 朒五百五十一
清明 缩五百八十八 先七千一百五十二损四十四 朒五百三十五
谷雨 缩九百七十六 先六千五百六十四损七十三 朒四百九十一
立夏 缩千三百九十 先五千五百八十八损百四 朒四百一十八
小满 缩千八百四十五 先四千一百九十八损百三十八 朒三百一十四
芒种 缩二千三百五十三先二千三百五十三损百七十六 朒百七十六
夏至 缩二千三百五十三后端 益百七十六朓初
小暑 缩千八百四十五 后二千三百五十三益百三十八 朓百七十六
大暑 缩千三百九十 后四千一百九十八益百四 朓三百一十四
立秋 缩九百七十六 后五千五百八十八益七十三 朓四百一十八
处暑 缩五百八十八 后六千五百六十四益四十四 朓四百九十一
白露 缩二百一十四 后七千一百五十二益十六 朓五百三十五
秋分 盈二百一十四 后七千三百六十六损十六 朓五百五十一
寒露 盈五百八十八 后七千一百五十二损四十四 朓五百三十五
霜降 盈九百七十六 后六千五百六十四损七十三 朓四百九十一
立冬 盈千三百九十 后五千五百八十八损百四 朓四百一十八
小雪 盈千八百四十五 后四千一百九十八损百三十八 朓三百一十四
大雪 盈二千三百五十三后二千三百五十三损百七十六 朓百七十六
以盈缩分盈减、缩加三元之策,为定气所有日及余。乃十二乘日,又三其小余,辰法约而一,从之,为定气辰数。不尽,十之,又约为分。以所入气并后气盈缩分,倍六爻乘之,综两气辰数除之,为末率。又列二气盈缩分,皆倍六爻乘之,各如辰数而一;以少减多,余为气差。至后以差加末率,分后以差减末率,为初率。倍气差,亦倍六爻乘之,复综两气辰数除,为日差。半之,以加减初末,各为定率。以日差至后以减、分后以加气初定率,为每日盈缩分。乃驯积之,随所入气日加减气下先后数,各其日定数。其求朓朒仿此。冬至后为阳复,在盈加之,在缩减之;夏至后为阴复,在缩加之,在盈减之。距四正前一气,在阴阳变革之际,不可相并,皆因前末为初率。以气差至前加之,分前减之,为末率。余依前术,各得所求。其分不满全数,母又每气不同,当退法除之。以百为母,半已上,收成一。冬至、夏至偕得天地之中,无有盈缩。余各以气下先后数先减、后加常气小余,满若不足,进退其日,得定大小余。凡推日月度及轨漏、交蚀,依定气;注历,依常气;以减经朔、弦、望,各其所入日筭。若大余不足减,加爻数,乃减之。减所入定气日筭一,各以日差乘而半之;前少以加、前多以减气初定率,以乘其所入定气日筭及余秒。凡除者,先以母通全,内子,乃相乘;母相乘除之。所得以损益朓朒积,各其入朓朒定数。若非朔望有交者,以十二乘所入日筭;三其小余,辰法除而从之;以乘损益率,如定气辰数而一。所得以损益朓朒积,各为定数。  
南斗二十六,牛八,婺女十二,虚十,虚分七百七十九太。危十七,营室十六,东壁九,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七,觜觿一,参十,东井三十三,舆鬼三,柳十五,七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为赤道度。其毕、觜觿、参、舆鬼四宿度数,与古不同。依天以仪测定,用为常数。纮带天中,仪极攸凭,以格黄道。
推冬至岁差所在,每距冬至前后各五度为限,初数十二,每限减一。尽九限,数终于四。当二立之际,一度少强,依平。乃距春分前、秋分后,初限起四,每限增一,尽九限,终于十二,而黄道交复。计春分后、秋分前,亦五度为限。初数十二,尽九限,数终于四。当二立之际,一度少强,依平。乃距夏至前后,初限起四,尽九限,终于十二。皆累裁之,以数乘限度,百二十而一,得度。不满者,十二除,为分。若以十除,则大分,十二为母,命太、半、少及强、弱。命曰黄赤道差数。二至前后各九限,以差减赤道度,二分前后各九限,以差加赤道度,各为黄道度。
开元十二年,南斗二十三半,牛七半,婺女十一少,虚十,六虚之差十九太。危十七太,营室十七少,东壁九太,奎十七半,娄十二太,胃十四太,昴十一,毕十六少,觜觿一,参九少,东井三十,舆鬼二太,柳十四少,七星六太,张十八太,翼十九少,轸十八太,角十三,亢九半,氐十五太,房五,心四太,尾十七,箕十少,为黄道度,以步日行。月与五星出入,循此。求此宿度,皆有余分,前后辈之成少、半、太,准为全度。若上考往古,下验将来,当据岁差,每移一度,各依术筭,使得当时度分,然后可以步三辰矣。
以干实去中积分;不尽者,盈通法为度。命起赤道虚九,宿次去之,经虚去分,至不满宿筭外,得冬至加时日度。以三元之策累加之,得次气加时日度。
以度余减通法;余以冬至日躔距度所入限数乘之,为距前分。置距度下黄赤道差,以通法乘之,减去距前分;余满百二十除,为定差。不满者,以象统乘之,复除,为秒分。乃以定差减赤道宿度,得冬至加时黄道日度。
又置岁差,以限数乘之,满百二十除,为秒分。不尽为小分。以加三元之策,因累裁之。命以黄道宿次,各得定气加时日度。
置其气定小余,副之。以乘其日盈缩分,满通法而一,盈加、缩减其副。用减其日加时度余,得其夜半日度。因累加一策,以其日盈缩分盈加、缩减度余,得每日夜半日度。
四曰步月离术
转终六百七十万一千二百七十九。
转终日二十七,余千六百八十五,秒七十九。
转法七十六。
转秒法八十。
以秒法乘朔积分,盈转终去之;余复以秒法约,为入转分;满通法,为日。命日筭外,得天正经朔加时所入。因加转差日一、余二千九百六十七、秒一,得次朔。以一象之策,循变相加,得弦、望。盈转终日及余秒者,去之。各以经朔、弦、望小余减之,得其日夜半所入。
转日转分列衰转积度损益率朓朒积
一日 九百一十七 进十三 度初 益二百九十七 朒初
二日 九百三十 进十三 十二度 五分 益二百五十九 朒二百九十七
三日 九百四十三 进十三 二十四度 二十三分 益二百二十 朒五百五十六
四日 九百五十六 进十四 三十六度 五十四分 益百八十 朒七百七十六
五日 九百七十 进十四 四十九度 二十二分 益百三十九 朒九百五十六
六日 九百八十四 进十六 六十二度 四分 益九十七 朒千九十五
七日 进十八 七十五度 空 初益四十八 末损六朒千一百九十二
八日 千一十八 进十九 八十八度 十二分 损六十四 朒千二百三十四
九日 千三十七 进十四 百一度 四十二分 损百六 朒千一百七十
十日 千五十一 进十四 百一十五度 十五分 损百四十八 朒千六十四
十一日 千六十五 进十四 百二十九度 二分 损百八十九 朒九百一十六
十二日 千七十九 进十三 百四十三度 三分 损二百二十九 朒七百二十七
十三日 千九十二 进十三 百五十七度 十八分 损二百六十七 朒四百九十八
十四日 千一百五 进十 退三百七十一度 四十六分 初损二百三十一 末益六十六朒二百三十一
十五日 千一百一十二 退十三 百八十六度 十一分 益二百八十九 朓六十六
十六日 千九十九 退十三 二百度 五十九分 益二百五十 朓三百五十五
十七日 千八十六 退十三 二百一十五度 十八分 益二百一十一 朓六百五
十八日 千七十三 退十四 二百二十九度 四十分 益百七十一 朓八百一十六
十九日 千五十九 退十四 二百四十三度 四十九分 益百三十 朓九百八十七
二十日 千四十五 退十七 二百五十七度 四十四分 益八十七 朓千一百一十七
二十一日 千二十八 退十八 二百七十一度 二十五分 初益三十六 末损十八朓千二百四
二十二日 千一十 退十八 二百八十四度 六十五分 损七十三 朓千二百二十二
二十三日 九百九十二 退十四 二百九十八度 十一分 损百一十六 朓千一百四十九
二十四日 九百七十八 退十四 三百一十一度 十五分 损百五十七 朓千三十三
二十五日 九百六十四 退十四 三百二十四度 五分 损百九十八 朓八百七十六
二十六日 九百五十 退十三 三百三十六度 五十七分 损二百三十七 朓六百七十八
二十七日 九百三十七 退十三 三百四十九度 十九分损二百七十六 朓四百四十一
二十八日 九百二十四 退七 进六三百六十一度 四十四分初损百六十五 末益入后朓百六十五
各置朔、弦、望所入转日损益率,并后率而半之,为通率。又二率相减,为率差。前多者,以入余减通法,余乘率差,盈通法得一,并率差而半之;前少者,半入余,乘率差,亦以通法除之:为加时转率。乃半之,以损益加时所入,余为转余。其转余,应益者,减法;应损者,因余:皆以乘率差,盈通法得一,加于通率,转率乘之,通法约之,以朓减、朒加转率,为定率。乃以定率损益朓朒积,为定数。其后无同率者,亦因前率。应益者,以通率为初数,半率差而减之;应损者,即为通率。其损益入余进退日,分为二日,随余初末,如法求之。所得并以损益转率。此术本出皇极历,以究筭术之微变。若非朔望有交者,直以入余乘损益率,如通法而一,以损益朓朒,为定数。
七日:初数二千七百一,末数三百三十九。十四日:初数二千三百六十三,末数六百七十七。二十一日:初数二千二十四,末数千一十六。二十八日:初数千六百八十六,末数千三百五十四。以四象约转终,均得六日二千七百一分。就全数约为九分日之八。各以减法,余为末数。乃四象驯变相加,各其所当之日初末数也。视入转余,如初数已下者,加减损益,因循前率。如初数以上,则反其衰,归于后率云。
各置朔、弦、望大小余,以入气、入转朓朒定数,朓减、朒加之,为定朔、弦、望大小余。定朔日名与后朔同者,月大;不同者,小;无中气者,为闰月。凡言夜半,皆起晨前子正之中。若注历,观弦、望定小余,不盈晨初余数者,退一日。其望有交、起亏在晨初已前者,亦如之。又月行九道迟疾,则有三大二小。以日行盈缩累增损之,则容有四大三小,理数然也。若俯循常仪,当察加时早晚,随其所近而进退之,使不过三大三小。其正月朔有交、加时正见者,消息前后一两月,以定大小,令亏在晦、二。定朔、弦、望夜半日度各随所直日度及余分命之。乃列定朔、望小余,副之。以乘其日盈缩分,如通法而一,盈加、缩减其副。以加夜半日度,各得加时日度。
凡合朔所交,冬在阴历、夏在阳历,月行青道;冬至、夏至后,青道半交在春分之宿,当黄道东。立冬、立夏后,青道半交在立春之宿,当黄道东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冬在阳历,夏在阴历,月行白道;冬至、夏至后,白道半交在秋分之宿,当黄道西。立冬、立夏后,白道半交在立秋之宿,当黄道西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春在阳历,秋在阴历,月行朱道;春分、秋分后,朱道半交在夏至之宿,当黄道南。立春、立秋后,朱道半交在立夏之宿,当黄道西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春在阴历,秋在阳历,月行黑道。春分、秋分后,黑道半交在冬至之宿,当黄道北。立春、立秋后,黑道半交在立冬之宿,当黄道东北。至所冲之宿,亦如之。四序离为八节,至阴阳之所交,皆与黄道相会,故月有九行。各视月交所入七十二候距交初中黄道日度,每五度为限,亦初数十二,每限减一,数终于四,乃一度强,依平。更从四起,每限增一,终于十二,而至半交,其去黄道六度。又自十二,每限减一,数终于四,亦一度强,依平。更从四起,每限增一,终于十二,复与日轨相会。各累计其数,以乘限度,二百四十而一,得度。不满者,二十四除,为分,若以二十除之,则大分,以十二为母。为月行与黄道差数。距半交前后各九限,以差数为减;距正交前后各九限,以差数为加。此加减出入六度,单与黄道相较之数。若较之赤道,则随气迁变不常。计去冬至、夏至以来候数,乘黄道所差,十八而一,为月行与赤道差数。凡日以赤道内为阴,外为阳;月以黄道内为阴,外为阳。故月行宿度,入春分交后行阴历、秋分交后行阳历,皆为同名。若入春分交后行阳历、秋分交后行阴历,皆为异名。其在同名,以差数为加者,加之;减者,减之。若在异名,以差数为加者,减之;减者,加之。皆以增损黄道度,为九道定度。
各以中气去经朔日筭,加其入交汎,乃以减交终,得平交入中气日筭。满三元之策去之,余得入后节日筭。因求次交者,以交终加之,满三元之策去之,得后平交入气日筭。
各以气初先后数先加、后减之,得平交入定气日筭。倍六爻乘之,三其小余,辰法除而从之;以乘其气损益率,如定气辰数而一;所得以损益其气朓朒积,为定数。
又置平交所入定气余,加其日夜半入转余,以乘其日损益率,满通法而一,以损益其日朓朒积,交率乘之,交数而一,为定数。乃以入气入转朓朒定数,朓减、朒加平交入气余,满若不足,进退日筭,为正交入定气日筭。其入定气余,副之,乘其日盈缩分,满通法而一,以盈加、缩减其副,以加其日夜半日度,得正交加时黄道日度。以正交加时度余减通法,余以正交之宿距度所入限数乘之,为距前分。置距度下月道与黄道差,以通法乘之,减去距前分,余满二百四十除,为定差。不满者一退为秒。以定差及秒加黄道度、余,仍计去冬至、夏至已来候数乘定差,十八而一;所得依名同异而加减之,满若不足,进退其度,得正交加时月离九道宿度。
各置定朔、弦、望加时日度,从九道循次相加。凡合朔加时,月行潜在日下,与太阳同度,是谓离象。先置朔、弦、望加时黄道日度,以正交加时所在黄道宿度减之;余以加其正交九道宿度,命起正交宿度筭外,即朔、弦、望加时所当九道宿度也。其合朔加时,若非正交,则日在黄道,月在九道,各入宿度虽多少不同,考其去极,若应绳准。故云:月行潜在日下,与太阳同度。以一象之度九十一、余九百五十四、秒二十二半为上弦,兑象。倍之,而与日冲,得望,坎象。参之,得下弦,震象。各以加其所当九道宿度,秒盈象统从余,余满通法从度,得其日加时月度。综五位成数四十,以约度余,为分。不尽者,因为小分。
视经朔夜半入转,若定朔大余有进退者,亦加减转日。否则因经朔为定。累加一日,得次日。各以夜半入转余乘列衰,如通法而一;所得以进加、退减其日转分,为月转定分。满转法,为度。
视定朔、弦、望夜半入转,各半列衰以减转分。退者,定余乘衰,以通法除,并衰而半之;进者,半余乘衰,亦以通法除:皆加所减。乃以定余乘之,盈通法得一,以减加时月度,为夜半月度。各以每日转定分累加之,得次日。若以入转定分,乘其日夜漏,倍百刻除,为晨分。以减转定分,余为昏分。望前以昏、望后以晨加夜半度,各得晨昏月。
交日 屈伸率屈伸积
一日 屈二十七 积初
二日 屈十九 积二十七
三日 屈十三 积四十六
四日 屈八 积五十九
五日 屈十三 积六十七
六日 屈十九 积一度四
七日 初屈二十 末伸七积一度二十三
八日 伸十九 积一度三十六
九日 伸十三 积一度十七
十日 伸八 积一度四
十一日 伸十三 积七十二
十二日 伸十九 积五十九
十三日 伸二十七 积四十
十四日 初伸十三 末屈入后积十三
各视每日夜半入阴阳历交日数,以其下屈伸积,月道与黄道同名者,加之;异名者,减之。各以加减每日晨昏黄道月度,为入宿定度及分。
五曰步轨漏术
爻统千五百二十。
象积四百八十。
辰八刻百六十分。
昏、明二刻二百四十分。
定气陟降率息息衰阳城日晷漏刻黄道去极度距中星度
冬至 降七十八 息空 六十四 丈二尺七寸一分 五十 二十七刻 二百三十分 百一十七度 二十分八十二度 二十六分
小寒 降七十二 息十一 九十一 丈二尺二寸二分 七十七 二十七刻 百三十五分 百一十四度 三十五分 八十二度 九十一分
大寒 降五十三 息二十二 四十二 丈一尺二寸一分 八十二 二十六刻 三百八十分 百一十一度 九十分 八十四度 七十七分
立春 降三十四 息三十 二十五 九尺七寸三分 五十一 二十五刻 四百七十五分 百八度 五分 八十七度 七十分
雨水 降 初限七十八 息三十五 七十八 八尺二寸一分 六 二十四刻 四百七十分 百三度 二十分 九十一度 三十九分
惊蛰 降一 息三十九 五十 六尺七寸三分 八十四 二十三刻 三百六十分 九十七度 三十分 九十五度 八十八分
春分 陟五 息三十九 六十五 五尺四寸三分 十九 二十二刻 二百三十分九十一度 三十分 百度 四十四分五十
清明 陟 初限一 息三十八 八十九 四尺三寸二分 十一 二十一刻 百二十分 八十五度 三十分 百五度 一分
谷雨 陟三十二 息三十三 五十六 三尺三寸 四十七 二十刻 十分 七十九度 三十分百九度 五十分
立夏 陟五十二 息二十八 三十八 二尺五寸三分 三十一 十九刻 五分 七十四度 五十五分 百十三度 十九分
小满 陟六十三 息二十 十二 尺九寸五分 七十六分 十八刻 百分 七十度 七十分 百一十六度 十二分
芒种 陟六十四 息十 十二 尺六寸 三 十七刻 三百三十五分六十八度 二十五分 百一十七度 九十八分
夏至 降六十四 消空 五十二 尺四寸七分 七十九 十七刻 二百五十分 六十七度 四十分 百一十八度 六十三分
小暑 降六十三 消十 七十六 尺六寸 三 十七刻 三百三十五分六十八度 二十五分 百一十七度 九十八分
大暑 降五十二 消二十 七十五 尺九寸五分 七十六 十八刻 百分 七十度 七十分 百一十六度 十二分
立秋 降三十二 消二十八 九十 二尺五寸三分 三十一 十九刻 五分 七十四度 五十五分 百十一三度 十九分
处暑 降 初限九十九 消三十四 五十五分 三尺三寸 四十七 二十刻 十分 七十九度 三十分百九度 五十分
白露 降五 消三十八 九十 四尺三寸二分 十一 二十一刻 百二十分 八十五度 三十分 百五度 一分
秋分 陟一 消三十九 六十六 五尺四寸三分 十九 二十二刻 二百三十分九十一度 三十分 百度 四十四分五十
寒露 陟 初限一 消三十九 五十 六尺七寸三分 八十四 二十三刻 三百六十分 九十七度 三十分 九十五度 八十八分
霜降 陟三十四 消廿四 九十八八尺二寸一分 六 二十四刻 四百七十分 百三度 二十分 九十一度 三十九分
立冬 陟五十三 消二十九 七十二 九尺七寸三分 五十一 二十五刻 四百七十五分 百八度 五分 八十七度 七十分
小雪 陟七十二 消二十一 七十 丈一尺二寸一分 八十二 二十六刻 三百八十分 百一十一度 九十分 八十四度 七十七分
大雪 陟七十八 消十一 十三 丈二尺二寸二分 七十七 二十七刻 百三十五分 百一十四度 三十五分 八十二度 九十一 分
各置其气消息衰,依定气所有日,每以陟降率陟减、降加其分,满百从衰,各得每日消息定衰。其距二分前后各一气之外,陟降不等,皆以三日为限。雨水初日,降七十八。初限,日损十二。次限,日损八。次限,日损三。次限,日损二。次限,日损一。清明初日,陟一。初限,日益一。次限,日益二。次限,日益三。次限,日益八。末限,日益十九。处暑初日,降九十九。初限,日损十九。次限,日损八。次限,日损三。次限,日损二。末限,日损一。寒露初日,陟一。初限,日益一。次限,日益二。次限,日益三。次限,日益八。末限,日益十二。各置初日陟降率,依限次损益之,为每日率。乃递以陟减、降加气初消息衰,各得每日定衰。
南方戴日之下,正中无晷。自戴日之北一度,乃初数千三百七十九。自此起差,每度增一,终于二十五度,计增二十六分。又每度增二,终于四十度。又每度增六,终于四十四度,增六十八。又每度增二,终于五十度。又每度增七,终于五十五度。又每度增十九,终于六十度,增百六十。又每度增三十三,终于六十五度。又每度增三十六,终于七十度。又每度增三十九,终于七十二度,增二百六十。又度增四百四十。又度增千六十。又度增千八百六十。又度增二千八百四十。又度增四千。又度增五千三百四十。各为每度差。因累其差,以递加初数,满百为分,分十为寸,各为每度晷差。又累其晷差,得戴日之北每度晷数。
各置其气去极度,以极去戴日度五十六及分八十二半减之,得戴日之北度数。各以其消息定衰所直度之晷差,满百为分,分十为寸,得每日晷差。乃递以息减、消加其气初晷数,得每日中晷常数。
以其日所在气定小余,爻统减之,余为中后分。不足减,反相减,为中前分。以其晷差乘之,如通法而一,为变差。以加减中晷常数,冬至后,中前以差减,中后以差加。夏至后,中前以差加,中后以差减。冬至一日,有减无加。夏至一日,有加无减。得每日中晷定数。
又置消息定衰,满象积为刻,不满为分。各递以息减、消加其气初夜半漏,得每日夜半漏定数。其全刻,以九千一百二十乘之,十九乘刻分从之,如三百而一,为晨初余数。
各倍夜半漏,为夜刻。以减百刻,余为昼刻。减昼五刻以加夜,即昼为见刻,夜为没刻。半没刻加半辰,起子初筭外,得日出辰刻。以见刻加而命之,得日入。置夜刻,五而一,得每更差刻。又五除之,得每筹差刻。以昏刻加日入辰刻,得甲夜初刻。又以更筹差加之,得五夜更筹所当辰。其夜半定漏,亦名晨初夜刻。
又置消息定衰,满百为度,不满为分。各递以息减、消加气初去极度,各得每日去极定数。
又置消息定衰,以万二千三百八十六乘之,如万六千二百七十七而一,为度差。差满百为度。各递以息加、消减其气初距中度,得每日距中度定数。倍之,以减周天,为距子度。
置其日赤道日度,加距中度,得昏中星。倍距子度,以加昏中星,得晓中星。命昏中星为甲夜中星,加每更差度,得五夜中星。
凡九服所在,每气初日中晷常数不齐。使每气去极度数相减,各为其气消息定数。因测其地二至日晷,测一至可矣,不必兼要冬夏。于其戴日之北每度晷数中,较取长短同者,以为其地戴日北度数及分。每气各以消息定数加减之,因冬至后者,每气以减。因夏至后者,每气以加。得每气戴日北度数。各因所直度分之晷数,为其地每定气初日中晷常数。其测晷有在表南者,亦据其晷尺寸长短与戴日北每度晷数同者,因取其所直之度,去戴日北度数。反之,为去戴日南度。然后以消息定数加减之。
二至各于其地下水漏以定当处昼夜刻数。乃相减,为冬夏至差刻。半之,以加减二至昼夜刻数,为定春秋分初日昼夜刻数。乃置每气消息定数。以当处差刻数乘之,如二至去极差度四十七分,八十而一,所得依分前后加减初日昼夜漏刻,各得余定气初日昼夜漏刻。
置每日消息定衰,亦以差刻乘之,差度而一,所得以息减、消加其气初漏刻,得次日。其求距中度及昏明中星日出入,皆依阳城法求之。仍以差刻乘之,差度而一,为今有之数。若置其地春秋定日中晷常数与阳城每日晷数,较其同者,因其日夜半漏亦为其地定春秋分初日夜半漏。求余定气初日,亦以消息定数依分前后加减刻分,春分后以减,秋分后以加。满象积为刻。求次日,亦以消息定衰,依阳城术求之。此术究理,大体合通。然高山平川,视日不等。较其日晷,长短乃同。考其水漏,多少殊别。以兹参课,前术为审。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新唐书  卷二十八下‧志第十八下  历四下 六曰步交会术
终数八亿二千七百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二十二。
交终日二十七,余六百四十五,秒千三百二十二。
中日十三,余千八百四十二,秒五千六百六十一。
朔差日二,余九百六十七,秒八千六百七十八。
望差日一,余四百八十三,秒九千三百三十九。
望数日十四,余二千三百二十六,秒五千。
交限日十二,余千三百五十八,秒六千三百二十二。
交率三百四十三。
交数四千三百六十九。
交秒法一万。
以交数去朔积分;不尽,以秒法乘之,盈交数又去之;余如秒法而一,为入交分。满通法为日,命日筭外,得天正经朔加时入交汎日及余。因加朔差,得次朔。以望数加朔,得望。若以经朔望小余减之,各得夜半所入。累加一日,得次日。加之满交终,去之。各以其日入气朓朒定数,朓减、朒加交汎,为入交常日及余。又以交率乘其日入转朓朒定数,如交数而一,以朓减、朒加入交常,为入交定日及余。各如中日已下者,为月入阳历;已上者,去之,余为月入阴历。
阴阳历
爻目加减率阴阳积月去黄道度
少阳 初 加百八十七 少阴
阳 初 阴
少阳 二 加百七十一少阴
阳 百八十七 阴
一度六十七分
少阳 三 加百四十七 少阴
阳 三百五十八 阴
二度百一十八分
少阳 四 加百一十五 少阴
阳 五百五 阴
四度二十五分
少阳 五 加七十五 少阴
阳 六百二十 阴
五度二十分
少阳 上 加二十七 少阴
阳 六百九十五 阴
五度九十五分
老阳 初 减二十七 老阴
阳 七百二十二 阴
六度二分
老阳 二 减七十五 老阴
阳 六百九十五 阴
五度九十五分
老阳 三 减百一十五 老阴
阳 六百二十 阴
五度二十分
老阳 四 减百四十七 老阴
阳 五百五 阴
四度二十五分
老阳 五 减百七十一 老阴
阳 三百五十八 阴
二度百一十八分
老阳 上 减百八十七 老阴
阳 百八十七 阴
一度六十七分
以其爻加减率与后爻加减率相减,为前差。又以后爻率与次后爻率相减,为后差。二差相减,为中差。置所在爻并后爻加减率,半中差以加而半之,十五而一,为爻末率,因为后爻初率。每以本爻初、末率相减,为爻差。十五而一,为度差。半之,以加减初率,少象减之,老象加之。为定初率。每以度差累加减之,少象以差减,老象以差加。各得每度加减定分。迺循积其分,满百二十为度,各为月去黄道数及分。其四象初爻无初率,上爻无末率,皆倍本爻加减率,十五而一。所得,各以初、末率减之,皆互得其率。
各置夜半入转,以夜半入交定日及余减之,不足减,加转终。余为定交初日夜半入转。乃以定交初日与其日夜半入余,各乘其日转定分,如通法而一,为分。满转法,为度。各以加其日转积度分,乃相减,所余为其日夜半月行入阴阳度数。转求次日,以转定分加之。以一象之度九十除之,若以少象除之,则兼除差度一、度分百六、大分十三、小分十四。讫,然后以次象除之。所得以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为次,起少阳筭外,得所入象度数及分。先以三十乘阴阳度分,十九而一,为度分。不尽,以十五乘、十九除,为大分。不尽者,又乘,又除,为小分。然后以象度及分除之。乃以一爻之度十五除之,得所入爻度数及分。其月行入少象初爻之内及老象上爻之中,皆沾黄道。当朔望,则有亏蚀。
凡入交定如望差已下,交限已上,为入蚀限。望入蚀限,则月蚀。朔入蚀限,月在阴历,则日蚀。如望差已下,为交后。交限已上,以减交中,余为交前。置交前后定日及余,通之,为去交前后定分。十一乘之,二千六百四十三除,为去交度数。不尽,以通法乘之,复除为余。大抵去交十三度已上,虽入蚀限,为涉交数微,光景相接,或不见蚀。望去交分七百七十九已下者,皆既。已上者,以定交分减望差,余以百八十三约之,命以十五为限,得月蚀之大分。
月在阴历,初起东南,甚于正南,复于西南。月在阳历,初起东北,甚于正北,复于西北。其蚀十二分已上者,起于正东,复于正西。此据午正而论之。余各随方面所在,准此取正。
凡月蚀之大分五已下,因增三。十已下,因增四。十已上,因增五。其去交定分五百二十已下,又增半。二百六十已下,又增半。各为汎用刻率。
定气增损差差积
冬至 增十 积初
小寒 增十五 积十
大寒 增二十 积二十五
立春 增二十五 积四十五
雨水 增三十 积七十
惊蛰 增三十五 积百
春分 增四十 积百三十五
清明 增四十五 积百七十五
谷雨 增五十 积二百二十
立夏 增五十五 积二百七十
小满 增六十 积三百二十五
芒种 增六十五 积三百八十五
夏至 损六十五 积四百五十
小暑 损六十 积三百八十五
大暑 损五十五 积三百二十五
立秋 损五十 积二百七十
处暑 损四十五 积二百二十
白露 损四十 积百七十五
秋分 损三十五 积百三十五
寒露 损三十 积百
霜降 损二十五 积七十
立冬 损二十 积四十五
小雪 损十五 积二十五
大雪 损十 积十
以所入气并后气增损差,倍六爻乘之,综两气辰数除之,为气末率。又列二气增损差,皆倍六爻乘之,各如辰数而一;少减多,余为气差。加减末率,冬至后以差减,夏至后以差加。为初率。倍气差,综两气辰数除,为日差。半之,加减初、末,为定率。以差累加减气初定率,冬至后以差加,夏至后以差减。为每日增损差。及循积之,随所入气日增损气下差积,各其日定数。其二至之前一气,皆后无同差,不可相并,各因前末为初率。以气差冬至前减、夏至前加,为末率。
阴历蚀差千二百七十五,蚀限三千五百二十四,或限三千六百五十九。阳历蚀限百三十五,或限九百七十四。以蚀朔所入气日下差积,阴历减之,阳历加之,各为朔定差及定限。朔在阴历,去交定分满蚀定差已上者,为阴历蚀。不满者,虽在阴历,皆类同阳历蚀。其去交定分满定限已下者,的蚀。或限已下者,或蚀。
阴历蚀者,置去交定分,以蚀定差减之,余百四已下者,皆蚀既。已上者,以百四减之。余以百四十三约之。其入或限者,以百五十二约之。半已下,为半弱。半已上,为半强。以减十五,余为日蚀之大分。其同阳历蚀者,其去交定分少于蚀定差六十已下者,皆蚀既。已上者,以阳历蚀定限加去交分,以九十约之。其阳历蚀者,置去交定分,亦以九十约之。入或限者,以百四十三约之。皆半已下,为半弱。半已上,为半强。命之,以十五为限,得日蚀之大分。
月在阴历,初起西北,甚于正北,复于东北。月在阳历,初起西南,甚于正南,复于东南。其蚀十二分已上,皆起于正西,复于正东。
凡日蚀之大分,皆因增二。其阴历去交定分多于蚀定差七十已下者,又增;三十五已下者,又增半。其同阳历去交定分少于蚀定差二十已下者,又增半;四已下者,又增少。各为汎用刻率。
置去交定分,以交率乘之,二十乘交数除之;其月道与黄道同名者,以加朔望定小余;异名者,以减朔、望定小余:为蚀定余。如求发敛加时术入之,得蚀甚辰刻。
各置汎用刻率,副之。以乘其日入转损益率,如通法而一。所得,应朒者,依其损益;应朓者,损加、益减其副:为定用刻数。半之,以减蚀甚辰刻,为亏初;以加蚀甚辰刻,为复末。其月蚀,置定用刻数,以其日每更差刻除,为更数。不尽,以每筹差刻除,为筹数。综之为定用更筹。乃累计日入后至蚀甚辰刻,置之,以昏刻加日入辰刻减之,余以更筹差刻除之。所得命以初更筹筭外,得蚀甚更筹。半定用更筹减之,为亏初;加之为复末。按天竺俱摩罗所传断日蚀法,日躔郁车宫者,的蚀。其余据日所在宫,火星在前三及后五之宫,并伏在日下,则不蚀。若五星皆见,又水在阴历及三星已上同聚一宿,则亦不蚀。凡星与日别宫或别宿则易断,若同宿则难。天竺所云十二宫,即中国之十二次。郁车宫者,降娄之次也。
九服之地,蚀差不同。先测其地二至及定春秋中晷长短,与阳城每日中晷常数较取同者,各因其日蚀差为其地二至及定春秋分蚀差。
以夏至差减春分差,以春分差减冬至,各为率。并二率,半之,六而一,为夏率。二率相减,六而一,为总差。置总差,六而一,为气差。半气差,以加夏率,又以总差减之,为冬率。冬率即冬至率。每以气差加之,各为每气定率。乃循积其率,以减冬至蚀差,各得每气初日蚀差。求每日,如阳城法求之。若戴日之南,当计所在地,皆反用之。
七曰步五星术
岁星
终率百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七十九,秒六。
终日三百九十八,余二千六百五十九,秒六。
变差三十四,秒十四。
象筭九十一,余二百三十八,秒五十七,微分十二。
爻筭十五,余百六十六,秒四十二,微分八十二。
荧惑
终率二百三十七万一千三,秒八十六。
终日七百七十九,余二千八百四十三,秒八十六。
变差三十二,秒二。
象筭九十一,余二百三十八,秒四十三,微分八十四。
爻筭十五,余百六十六,秒四十,微分六十二。
镇星
终率百一十四万九千三百九十九,秒九十八。
终日三百七十八,余二百七十九,秒九十八。
变差二十二,秒九十二。
象筭九十一,余二百三十七,秒八十七。
爻筭十五,余百六十六,秒三十一,微分十六。
太白
终率百七十七万五千三十,秒十二。
终日五百八十三,余二千七百一十一,秒十二。
中合日二百九十一,余二千八百七十五,秒六。
变差三十,秒五十三。
象筭九十一,余二百三十八,秒三十四,微分五十四。
爻筭十五,余百六十六,秒三十九,微分九。
辰星
终率三十五万二千二百七十九,秒七十二。
终日百一十五,余二千六百七十九,秒七十二。
中合日五十七,余二千八百五十九,秒八十六。
变差百三十六,秒七十八。
象筭九十一,余二百四十四,秒九十八,微分六十。
爻筭十五,余百六十七,秒四十九,微分七十四。
辰法七百六十。
秒法一百。
微分法九十六。
置中积分,以冬至小余减之,各以其星终率去之,不尽者返以减终率;余满通法为日,得冬至夜半后平合日筭。
各以其星变差乘积筭,满干实去之;余满通法,为日。以减平合日筭,得入历筭数。皆四约其余,同于辰法。乃以一象之筭除之,以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为次,起少阳筭外。余以一爻之筭除之;所得命起其象初爻筭外,得所入爻筭数。
五星爻象历
岁星 少阳 初 少阴
益七百七十三 进 积空 退
 少阳 二 少阴
益七百二十一 进 七百七十三 退
 少阳 三 少阴
益六百三十 进 千四百九十四 退
 少阳 四 少阴
益五百 进 二千一百二十四 退
 少阳 五 少阴
益三百三十一 进 二千六百二十四 退
 少阳 上 少阴
益百二十三 进 二千九百五十五 退
 老阳 初 老阴
损百二十三 进 三千七十八 退
 老阳 二 老阴
损三百三十一 进 二千九百五十五 退
 老阳 三 老阴
损五百 进 二千六百二十四 退
 老阳 四 老阴
损六百三十 进 二千一百二十四 退
 老阳 五 老阴
损七百二十一 进 千四百九十四 退
 老阳 上 老阴
损七百七十三 进 七百七十三 退
荧惑 少阳 初 少阴
益千二百三十七 进 积空 退
 少阳 二 少阴
益千一百四十三 进 千二百三十七 退
 少阳 三 少阴
益九百九十一 进 二千三百八十 退
 少阳 四 少阴
益七百八十一 进 三千三百七十一 退
 少阳 五 少阴
益五百一十三 进 四千一百五十二 退
 少阳 上 少阴
益百八十七 进 四千六百六十五 退
 老阳 初 老阴
损百八十七 进 四千八百五十二 退
 老阳 二 老阴
损五百一十三 进 四千六百六十五 退
 老阳 三 老阴
损七百八十一 进 四千一百五十二 退
 老阳 四 老阴
损九百九十一 进 三千三百七十一 退
 老阳 五 老阴
损千一百四十三 进 二千三百八十 退
 老阳 上 老阴
损千二百三十七 进 千二百三十七 退
镇星 少阳 初 少阴
益千六百八十四 进 积空 退
 少阳 二 少阴
益千五百四十四 进 千六百八十四 退
 少阳 三 少阴
益千三百三十 进 三千二百二十八 退
 少阳 四 少阴
益千四十二 进 四千五百五十八 退
 少阳 五 少阴
益六百八十 进 五千六百 退
 少阳 上 少阴
益二百四十四 进 六千二百八十 退
 老阳 初 老阴
损二百四十四 进 六千五百二十四 退
 老阳 二 老阴
损六百八十 进 六千二百八十 退
 老阳 三 老阴
损千四十二 进 五千六百 退
 老阳 四 老阴
损千三百三十 进 四千五百五十八 退
 老阳 五 老阴
损千五百四十四 进 三千二百二十八 退
 老阳 上 老阴
损千六百八十四 进 千六百八十四 退
太白 少阳 初 少阴
益二百五十五 进 积空 退
 少阳 二 少阴
益二百三十一 进 二百五十五 退
 少阳 三 少阴
益百九十八 进 四百八十六 退
 少阳 四 少阴
益百五十六 进 六百八十四 退
 少阳 五 少阴
益百五 进 八百四十 退
 少阳 上 少阴
益四十五 进 九百四十五 退
 老阳 初 老阴
损四十五 进 九百九十 退
 老阳 二 老阴
损百五 进 九百四十五 退
 老阳 三 老阴
损百五十六 进 八百四十 退
 老阳 四 老阴
损百九十八 进 六百八十四 退
 老阳 五 老阴
损二百三十一 进 四百八十六 退
 老阳 上 老阴
损二百五十五 进 二百五十五 退
辰星 少阳 初 少阴
益六百四十三 进 积空 退
 少阳 二 少阴
益五百八十五 进 六百四十三 退
 少阳 三 少阴
益五百一 进 千二百二十八 退
 少阳 四 少阴
益三百九十一 进 千七百二十九 退
 少阳 五 少阴
益二百五十五 进 二千一百二十 退
 少阳 上 少阴
益九十三 进 二千三百七十五 退
 老阳 初 老阴
损九十三 进 二千四百六十八 退
 老阳 二 老阴
损二百五十五 进 二千三百七十五 退
 老阳 三 老阴
损三百九十一 进 二千一百二十 退
 老阳 四 老阴
损五百一 进 千七百二十九 退
 老阳 五 老阴
损五百八十五 进 千二百二十八 退
 老阳 上 老阴
损六百四十三 进 六百四十三 退
以所入爻与后爻损益率相减,为前差。又以后爻与次后爻损益率相减,为后差。二差相减,为中差。置所入爻并后爻损益率,半中差以加之,九之,二百七十四而一,为爻末率,因为后爻初率。皆因前爻末率,以为后爻初率。初、末之率相减,为爻差。倍爻差,九之,二百七十四而一,为筭差。半之,加减初、末,各为定率。以筭差累加减爻初定率,少象以差减,老象以差加。为每筭损益率。循累其率,随所入爻损益其下进退积,各得其筭定数。其四象初爻无初率,上爻无末率,皆置本爻损益率四而九之,二百七十四得一,各以初、末率减之,皆互得其率。
各置其星平合所入爻之筭差,半之,以减其入筭损益率。损者,以所入余乘差,辰法除,并差而半之;益者,半入余,乘差,亦辰法除:皆加所减之率。乃以入余乘之,辰法而一;所得以损益其筭下进退,各为平合所入定数。
置进退定数,金星则倍置之。各以合下乘数乘之,除数除之;所得满辰法为日,以进加、退减平合日筭,先以四约平合余,然后加减。为常合日筭。
置常合日先后定数,四而一,以先减、后加常合日筭,得定合日筭。又四约盈缩分,以定合余乘之,满辰法而一;所得以盈加、缩减其定余,加其日夜半日度,为定合加时星度。
又置定合日筭,以冬至大小余加之,天正经朔大小余减之。其至朔小余,皆先以四约之。若大余不足减,又以爻数加之,乃减之。余满四象之策除,为月数。不尽者,为入朔日筭。命月起天正、日起经朔筭外,得定合月、日。视定朔与经朔有进退者,亦进减、退加一日为定。
置常合及定合应加减定数,同名相从,异名相消;乃以加减其平合入爻筭,满若不足,进退爻筭,得定合所入。乃以合后诸变历度累加之,去命如前,得次变初日所入。如平合求进退定数,乃以乘数乘之,除数除之,各为进退变率。五星变行日中率、度中率、差行损益率、历度乘数、除数。
岁星
合后伏:十七日三百三十二分,行三度三百三十二分。先迟,二日益疾九分。历,一度三百五十七分。乘数三百五十,除数二百八十一。
前顺:百一十二日,行十八度六百五十六分。先疾,五日益迟六分。历,九度三百三十七分。乘数三百五十,除数二百八十一。
前留:二十七日。历,二度二百二十分。乘数二百六十七,除数二百二十一。
前退:四十三日,退五度三百六十九分。先迟,六日益疾十一分。历,三度四百七十五分。乘数四百七十,除数四百三。
后退:四十三日,退五度三百六十九分。先迟,六日益迟十一分。历,三度四百七十五分。乘数五百一十,除数四百六十七。
后留:二十七日。历,三度二百一十分。乘数二百七十,除数二百二十二。
后顺:百一十二日,行十八度六十五分。先迟,五日益疾六分。历,九度三百三十七分。乘数二百六十七,除数二百二十七。
合前伏:十七日三百三十二分,行三度三百三十二分。先疾,二日益迟九分。历,一度三百五十八分。乘数三百五十,除数二百八十一。
荧惑
合后伏:七十一日七百三十五分,行五十四度七百三十五分。先疾,五日益迟七分。历,三十八度二百一分。乘数百二十七,除数三十。
前疾:二百一十四日,行百三十六度。先疾,九日益迟四分。历,百一十三度五百九十六分。乘数百二十七,除数三十。
前迟: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先疾,日益迟四分。历,三十一度六百八十五分。乘数二百三,除数五十四。
前留:十三日。历,六度六百九十三分。乘数二百三,除数五十四。
前退:三十一日,退八度四百七十三分。先迟,六日益疾五分。历,十六度三百六十七分。乘数二百三,除数四十八。
后退:三十一日,退八度四百七十三分。先疾,六日益迟五分。历,十六度三百六十七分。乘数二百三,除数四十八。
后留:十三日。历,六度六百九十三度。乘数二百三,除数四十八。
后迟: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先迟,日益疾四分。历,三十一度六百八十五分。乘数二百三,除数五十四。
后疾:二百一十四日,行百三十六度。先迟,九日益疾四分。历,百一十三度五百九十六分。乘数二百三,除数五十四。
合前伏:七十一日七百三十六分,行五十四度七百三十六分。先迟,五日益疾七分。历,三十八度二百一分。乘数百二十七,除数三十。
镇星
合后伏:十八日四百一十五分,行一度四百一十五分。先迟,二日益疾九分。历,四百八十分。乘数十二,除数十一。
前顺:八十三日,行七度二百四十一分。先疾,六日益迟五分。历,二度六百二十三分。乘数十二,除数十一。
前留:三十七日三百八十分。历,一度二百八分。乘数十,除数九。
前退:五十日,退二度三百三十四分。先迟,七日益疾一分。历,一度五百三十一分。乘数二十,除数十七。
后退:五十日,退二度三百三十四分。先疾,七日益迟一分。历,一度五百三十一分。乘数五,除数四。
后留:三十七日三百八十分。历,一度二百八分。乘数二十,除数一十七。
后顺:八十三日,行七度二百四十一分。先迟,六日益疾五分。历,二度六百二十三分。乘数十,除数九。
合前伏:十八日四百一十五分,行一度四百一十五分。先疾,二日益迟九分。历,四百八十分。乘数十二,除数十一。
太白
晨合后伏:四十一日七百一十九分,行五十二度七百一十九分。先迟,三日益疾十六分。历,四十一度七百一十九分。乘数七百九十七,除数二百九。
夕疾行:百七十一日,行二百六度。先疾,五日益迟九分。历,百七十一度。乘数七百九十一,除数二百九。
夕平行:十二日,行十二度。历,十二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百五十六。
夕迟行:四十二日,行三十一度。先疾,日益迟十分。历,四十二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百三十七。
夕留:八日。历,八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九十二。
夕退:十日,退五度。先迟,日益疾九分。历,十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八十六。
夕合前伏:六日,退五度。先疾,日益迟十五分。历,六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八十四。
夕合后伏:六日,退五度。先迟,日益疾十五分。历,六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八十三。
晨退:十日,退五度。先疾,日益迟九分。历,十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八十四。
晨留:八日,历八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八十六。
晨迟行:四十二日,行三十一度。先迟,日益疾十分。历,四十二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九十二。
晨平行:十二日,行十二度。历,十二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百三十七。
晨疾行:百七十一日,行二百六度。先迟,五日益疾九分。历,百七十一度。乘数五百一十五,除数百五十六。
晨合前伏:四十一日七百一十九分,行五十二度七百一十九分。先疾,三日益迟十六分。历,四十一度七百一十九分。乘数七百九十七,除数二百九。
辰星
晨合后伏:十六日七百一十五分,行三十三度七百一十五分。先迟,日益疾二十二分。历,十六度七百一十五分。乘数二百八十六,除数二百八十七。
夕疾行:十二日,行十七度。先疾,日益迟五十分。历,十二度。乘数二百八十六,除数二百八十七。
夕平行:九日,行九度。历,九度。乘数四百九十五,除数百九十四。
夕迟行:六日,行四度。先疾,日益迟七十六分。历,六度。乘数四百九十六,除数百九十五。
夕留:三日。历,三度。乘数四百九十七,除数百九十六。
夕合前伏:十一日,退六度。先迟,日益疾三十一分。历,十一度。乘数四百九十八,除数百九十七。
夕合后伏:十一日,退六度。先疾,日益迟三十一分。历,十一度。乘数五百,除数百九十八。
晨留:三日。历,三度。乘数四百九十八,除数百九十八。
晨迟行:六日,行四度。先迟,日益疾七十六分。历,六度。乘数四百九十七,除数百九十六。
晨平行:九日,行九度。历,九度。乘数四百九十六,除数百九十五。
晨疾行:十二日,行十七度。先迟,日益疾五十分。历,十二度。乘数四百九十三,除数百九十四。
晨合前伏:十六日七百一十五分,行三十三度七百一十五分。先疾,日益迟二十二分。历,十六度七百一十五分。乘数二百八十六,除数二百八十七。
各置其本进退变率与后变率。同名者,相消为差。在进前少,在退前多,各以差为加;在进前多,在退前少,各以差为减。异名者,相从为并。前退后进,各以并为加;前进后退,各以并为减。逆行度率,则反之。皆以差及并,加减日度中率,各为日度变率。其水星疾行,直以差、并加、减度中率,为变率。其日直因中率为变率,勿加减也。
以定合日与前疾初日、后疾初日与合前伏初日先后定数,各以同名者相消为差,异名者相从为并。皆四而一。所得满辰法,各为日度。乃以前日度盈加、缩减其合后伏度之变率及合前伏、前疾日之变率,亦以后日度盈减、缩加其后疾日之变率及合前伏、前疾度之变率。金水夕合,反其加减。留退亦然。其二留日之变率,若差于中率者,即以所差之数为度,各加、减本迟度之变率。谓以所多于中率之数加之,少于中率之数减之。已下加减准此。退行度之变率,若差于中率者,即倍所差之数,各加、减本疾度之变率。其木、土二星,既无迟、疾,即加、减前、后顺行度之变率。其水星疾行度之变率,若差于中率者,即以所差之数为日,各加、减留日变率。其留日变率若少不足减者,即侵减迟日变率。若多于中率者,亦以所多之数为日,以加留日变率。各加、减变率讫,皆为日度定率。其日定率有分者,前后辈之。辈,配也。以少分配多分,满全为日。有余转配其诸变率。不加减者,皆依变率为定率。
置其星定合余,以减辰法;余以其星初日行分乘之,辰法而一,以加定合加时度,得定合后夜半星度及余。自此各依其星计日行度,所至皆从夜半为始。各以一日所行度分顺加、退减之。其行有小分者,各满其法从行分。伏不注度,留者因前,退则依减。顺行出虚,去六虚之差。退行入虚,先加此差。六虚之差,亦四而一,乃用加减。讫,皆以转法约行分,为度分,得每日所至。日度定率,或加或减,益疾益迟,每日渐差,不可预定。今且略据日度中率,商量置之。其定率既有盈缩,即差数合随而增损,当先检括诸变定率与中率相较近者因用其差,求其初、末之日行分为主。自余诸变,因此消息,加、减其差,各求初、末行分。循环比较,使际会参合,衰杀相循。其金、水皆以平行为主,前后诸变,准此求之。其合前伏,虽有日度定率,因加至合而与后筭不协者,皆从后筭为定。其初见伏之度,去日不等,各以日度与星辰相较。木去日十四度,金十一度,火、土、水各十七度皆见。各减一度,皆伏。其木、火、土三星,前顺之初,后顺之末,及金、水疾行、留、退初、末,皆是见、伏之初日,注历消息定之。金、水及日、月度,皆不注分。
置日定率减一,以所差分乘之,为实。以所差日乘定日率,为法。实如法而一,为行分,得每日差。以辰法通度定率,从其分,如日定率而一,为平行度分。减日定率一,以所差分乘之,二而一,为差率。以加、减平行分,益疾者,以差率减平行为初日,加平行为末日。益迟者,以差率加平行为初日,减平行为末日。得初、末日所行度及分。其差不全而与日相合者,先置日定率减一,以所差分乘之,为实。倍所差日,为法。实如法而一,为行分。不尽者,因为小分。然后为差率。置初日行分,益迟者,以每日差累减之;益疾者,以每日差累加之:得次日所行度分。其每日差及初日行,皆有小分。母既不同,当令同之,乃用加、减。
其先定日数而求度者,减所求日一,以每日差乘之,二而一。所得以加、减初日行分,益迟减之,益疾加之。以所求日乘之,如辰法而一,为度。不尽者,为行分,得从初日至所求日积度及分。
若先定度数而返求日者,以辰法乘所求行度。有分者,从之。八之,如每日差而一,为积。倍初日行分,以每日差加、减之,益迟者加之,益疾者减之。如每日差而一,为率。令自乘,以积加、减之。益迟者以积减之,益疾者以积加之。开方除之,所得以率加、减之。益迟者以率加之,益疾者以率减之。乃半之,得所求日数。开方除者,置所开之数为实。借一筭于实之下,名曰下法。步之,超一位。置商于上方,副商于下法之上,名曰方法。命上商以除实。毕,倍方法一折,下法再折。乃置后商于下法之上,名曰隅法。副隅并方。命后商以除实。毕,隅从方法折下,就除如前开之。
五星前变,入阳爻,为黄道北;入阴爻,为黄道南。后变,入阳爻,为黄道南;入阴爻,为黄道北。其金水二星,以夕为前变,晨为后变。各计其变行,起初日入爻之筭,尽老象上爻未筭之数。不满变行度常率者,因置其数以变行日定率乘之,如变行度常率而一,为日。其入变日数与此日数已下者,星在道南北依本所入阴阳爻为定。过此日数之外者,南北返之。
九执历者,出于西域。开元六年,诏太史监瞿昙悉达译之。断取近距,以开元二年二月朔为历首。度法六十。月有二十九日,余七百三分日之三百七十三。历首有朔虚分百二十六。周天三百六十度,无余分。日去没分九百分度之十三。二月为时,六时为岁。三十度为相,十二相而周天。望前曰白博义;望后曰黑博义。其筭皆以字书,不用筹策。其术繁碎,或幸而中,不可以为法。名数诡异,初莫之辨也。陈玄景等持以惑当时,谓一行写其术未尽,妄矣。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新唐书  卷二十九‧志第十九  历五 宝应元年六月望戊夜,月蚀三之一。官历加时在日出后,有交,不署蚀。代宗以至德历不与天合,诏司天台官属郭献之等,复用麟德元纪,更立岁差,增损迟疾、交会及五星差数,以写大衍旧术。上元七曜,起赤道虚四度。帝为制序,题曰五纪历。
其与大衍小异者九事,曰:仲夏之朔,若月行极疾,合于亥正,朔不进,则朔之晨,月见东方矣。依大衍戌初进初朔,则朔之夕,月见西方矣。当视定朔小余不满五纪通法,如晨初余数减十刻已下者,进以明日为朔。一也。以三万二千一百六十乘夜半定漏刻,六十七乘刻分从之,二千四百而一,为晨初余数。二也。阳历去交分,交前加一辰,交后减一辰,余百八十三已下者,日亦蚀。三也。月蚀有差,以望日所入定数,视月道同名者,交前为加,交后为减;异名者,交前为减,交后为加,各以加减去交分。又交前减一辰,交后加一辰,余如三百三十八已下者,既。已上,以减望差,八十约之,得蚀分。四也。日蚀有差,以朔日所入定数,十五而一,以减百四,余为定法。以蚀差减去交分。又交前减两辰,余为阴历蚀。其不足减者,反减蚀差。在交后减两辰,交前加三辰,余为类同阳历蚀。又自小满毕小暑,加时距午正八刻外者,皆减一辰;三刻内者,皆加一辰。自大寒毕立春,交前五辰外,自大暑毕立冬交后五辰外,又减一辰。不足减者,既。加减讫,各如定法而一,以减十五,余为蚀分。其阳历蚀者,置去交分,以蚀差加之,交前加一辰,交后减一辰。所得,以减望差,余如百四约之,得为蚀分。五也。所蚀分,日以十八乘之,月以二十乘之,皆十五而一,为汎用刻,不复因加。六也。日蚀定用刻在辰正前者,以十分之四为亏初刻,六为复末刻;未正后者,六为亏初刻,四为复末刻。不复相半。七也。五星乘数、除数,诸变皆通用之,不复变行异数。入进退历,皆用度中率。八也。以定合初日与前疾初日、后疾初日与合前伏初日先后定数,各同名者,相消为差;异名者,相从为并。皆四而一。所得满辰法,各为日。乃以前日盈减、缩加其合后伏日变率,亦以后日盈加、缩减合前伏日变率。太白、辰星夕变,则返加减留退。二退度变率,若差于中率者,倍所差之数,曰伏差,以加减前疾日度变率。荧惑均加减前疾两变日度变率。岁星、荧惑、镇星前留日变率,若差于中率者,以所差之数为度,加减前迟日变率。皆多于中率之数者,加之;少于中率者,减之。后留日变率,若差于中率者,以所差之数为日,以加减后迟日变率及加减二退度变率。又以伏差加减后疾日度变率。多于中率之数者,减之;少于中率者,加之。其荧惑均加减疾迟两变日度变率。岁星、镇星无迟,即加减前后顺行日度变率。太白晨夕退行度变率,若差于中率者,亦倍所差之数为度,加减本疾度变率。夕合前后伏,虽亦退行,不取加减。二留日变率,若差于中率者,以所差之数为度,加减本迟度变率。皆多于中率之数加之,少于中率减之。其辰星二留日变率,若差于中率者,以所差之数为度,各加减本迟度变率。疾行度变率,若差于中率者,以所差之数为日,各加减留日变率。亦多于中率之数者,加之;少于中率者,减之。其留日变率,若少不足减者,侵减迟日变率。加减讫,皆为日度定率。九也。大衍以四象考五星进退,或时弗协。献之加减颇异,而偶与天合。于是颁用,讫建中四年。
宝应五纪历演纪上元甲子,距宝应元年壬寅,积二十六万九千九百七十八筭。
五纪通法千三百四十。
策实四十八万九千四百二十八。
揲法三万九千五百七十一。
策余七千二十八。
用差七千五百四十八。
挂限三万八千三百五十七。
三元之策十五,余二百九十二,秒五;秒母六。以象统为母者,又四因之。
四象之策二十九,余七百一十一。
一象之策七,余五百一十二太。
天中之策五,余九十七,秒十一;秒母十八。
地中之策六,余百一十七,秒四;秒母三十。
贞悔之策三,余五十八,秒十七。
辰法三百三十五。
刻法百三十四。
干实四十八万九千四百四十二,秒七十。
周天度三百六十五,虚分三百四十二,秒七十。
岁差十四,秒七十。
秒法百。
定气盈缩分先后数损益率朓朒积
冬至 盈千三十七 先端 益七十八 朒初
小寒 盈八百一十三 先千三十七 益六十一 朒七十八
大寒 盈六百一十三 先千八百五十 益四十六 朒百三十九
立春 盈四百三十 先二千四百六十三 益三十二 朒百八十五
雨水 盈二百五十九 先二千八百九十三 益十九 朒二百一十七
惊蛰 盈九十四 先三千一百五十二 益七 朒二百三十六
春分 缩九十四 先三千二百四十六 损七 朒二百四十三
清明 缩二百五十九 先三千一百五十二 损十九 朒二百三十六
谷雨 缩四百三十 先二千八百九十三 损三十二 朒二百一十七
立夏 缩六百一十三 先二千四百六十三 损四十六 朒百八十五
小满 缩八百一十三 先千八百五十 损六十一 朒百三十九
芒种 缩千三十七 先千三十七 损七十八 朒七十八
夏至 缩千三十七 后端 益七十八 朓初
小暑 缩八百一十三 后千三十七 益六十一 朓七十八
大暑 缩六百一十三 后千八百五十 益四十六 朓百三十九
立秋 缩四百三十 后二千四百六十三 益三十二 朓百八十五
处暑 缩二百五十九 后二千八百九十三 益十九 朓二百一十七
白露 缩九十四 后三千一百五十二 益七 朓二百三十六
秋分 盈九十四 后三千二百四十六 损七 朓二百四十三
寒露 盈二百五十九 后三千一百五十二 损十九 朓二百三十六
霜降 盈四百三十 后二千八百九十三 损三十二 朓二百一十七
立冬 盈六百一十三 后二千四百六十三 损四十六 朓百八十五
小雪 盈八百一十三 后千八百五十 损六十一 朓百三十九
大雪 盈千三十七 后千三十七 损七十八 朓七十八
  定气所有日及余,以辰计之,曰辰数,与大衍同。
六虚之差七,秒七十。
转终分百三十六万六千一百五十六。
转终日二十七,余七百四十三,秒五。
秒法三十七。
转法六十七。约转分为度,曰逡程。积逡程,曰转积度。
终日 转分 列衰损益率朓朒积
一日 九百八十六 退十二益百三十五 朓初
二日 九百七十四 退十二益百一十七 朓百三十五
三日 九百六十二 退十四益九十九 朓二百五十二
四日 九百四十八 退十五益七十八 朓三百五十一
五日 九百三十三 退十五益五十六 朓四百二十九
六日 九百一十八 退十六益三十三 朓四百八十五
七日 九百二 退十六 初益八 末损一朓五百一十八
八日 八百八十六 退十六 损十四 朓五百二十五
九日 八百七十 退十五 损三十八 朓五百一十一
十日 八百五十五 退十四 损六十二 朓四百七十三
十一日 八百四十一 退十三 损八十五 朓四百一十一
十二日 八百二十八 退十一 损百三 朓三百二十六
十三日 八百一十七 退七 损百一十八 朓二百二十三
十四日 八百一十退三 进一初损百五 末益三十朓百五
十五日 八百八 进十一 益百二十八 朒三十
十六日 八百一十九 进十三 益百一十五 朒百五十八
十七日 八百三十二 进十四 益九十五 朒二百七十三
十八日 八百四十六 进十五 益七十四 朒三百六十八
十九日 八百六十一 进十六 益五十二 朒四百四十二
二十日 八百七十七 进十六 益二十八 朒四百九十四
二十一日 八百九十三 进十六 初益六 末损三朒五百二十二
二十二日 九百九 进十五 损二十 朒五百二十五
二十三日 九百二十四 进十五 损四十二 朒五百五
二十四日 九百三十九 进十五 损六十五 朒四百六十三
二十五日 九百五十四 进十四 损八十九 朒三百九十八
二十六日 九百六十八 进十一 损百九 朒三百九
二十七日 九百七十九 进六 损百二十五 朒二百
二十八日 九百八十五进五 退四初损七十五 末益入后朒七十五
  七日初,千一百九十一。末,百四十九。
十四日初,千四十二。末,二百九十八。
二十一日初,八百九十二。末,四百四十八。
二十八日初,七百四十三。末,五百九十七。
入交阴、阳屈伸率屈伸积
一日 屈二十四 积初
二日 屈十七 积二十四
三日 屈十一 积四十一
四日 屈八 积五十二
五日 屈十一 积六十
六日 屈十七 积一度四
七日 初屈十八 末伸六积一度二十一
八日 伸十七 积一度三十三
九日 伸十一 积一度十六
十日 伸八 积一度五
十一日 伸十一 积六十四
十二日 伸十七 积五十三
十三日 伸二十四 积三十六
十四日 初伸十二 末屈入后积十二
  半纪六百七十。
象积四百八十。
辰刻八刻,分百六十。
昏明刻各二刻,分二百四十。
交终三亿六千四百六十四万三千七百六十七。
交终日二十七,余二百八十四,秒三千七百六十七。
交中日十三,余八百一十二,秒千八百八十三半。
朔差日二,余四百二十六,秒六千二百三十三。
望差日一,余二百一十三,秒三千一百一十六半。
望数日十四,余千二十五,秒五千。
交限日十二,余五百九十八,秒八千七百六十七。
交率六十一。
交数七百七十七。凡春分后阴历交后,秋分后阳历交后,为月道同名。余皆为异名。
辰分百一十三。
秒法一万。
去交度乘数十一,除数千一百六十五。
太阴损益差:冬至、夏至,益十九,积七十六。小寒、小暑,益十七,积九十五。大寒、大暑,益十四,积百一十一。立春、立秋,益十二,积百二十五。雨水、处暑,益十,积百三十七。惊蛰、白露,益七,积百四十七。春分、秋分,损七,积百五十四。清明、寒露,损十,积百四十七。谷雨、霜降,损十二,积百三十七。立夏、立冬,损十四,积百二十五。小满、小雪,损十七,积百一十一。芒种、大雪,损十九,积九十五。依定气求朓朒术入之,各得其望日所入定数。
太阳每日蚀差:月在阴历,自秋分后,春分前,皆以四百五十七为蚀差;入春分后,日损五分;入夏至初日,损不尽者七;乃自后日益五分。月在阳历,自春分后,秋分前,亦以四百五十七为蚀差;入秋分后,日损五分;入冬至初日,损不尽者七;乃自后日益五分,各得朔日所入定数。
岁星
终率五十三万四千四百八十二,秒三十六。
终日三百九十八,余千一百六十二,秒三十六。
变差十四,秒八十八。
象筭九十一,余百五,秒十八。
爻筭十五,余七十三,秒四十六,微分三十二。
乘数五。
除数四。
荧惑
终率百四万五千八十八,秒八十三。
终日七百七十九,余千二百二十八,秒八十三。
变差三十二,秒五十七。
象筭九十一,余百六,秒二十八,微分五十四。
爻筭十五,余七十三,秒五十四,微分七十三。
乘数百二十七。
除数三十。
镇星
终率五十万六千六百二十三,秒二十九。
终日三百七十八,余百三,秒二十九。
变差九,秒八十七。
象筭九十一,余百四,秒八十六,微分六十六。
爻筭十五,余七十三,秒三十一,微分十一。
乘数十二。
除数十一。
太白
终率七十八万二千四百四十九,秒九。
终日五百八十三,余千二百二十九,秒九。
中合二百九十二,余千二百八十四,秒五十九,微分七十二。
变差四十九,秒七十二。
象筭九十一,余百七,秒三十五,微分七十二。
爻筭十五,余七十三,秒七十二,微分六十。
乘数十五。
除数二。
辰星
终率十五万五千二百七十八,秒六十六。
终日百一十五,余千一百七十八,秒六十六。
中合五十七,余千二百五十九,秒三十三。
变差五十,秒八十五。
象筭九十一,余百七,秒四十二,微分七十八。
爻筭十五,余七十三,秒七十三,微分七十七。
秒法百。
微分法九十六。
星名爻目损益率进退积爻目损益率进退积
岁星 少阳 初 益三百四十一 少阴
进 空 退
老阳 初 损五十四 老阴
进 千三百五十七 退
 少阳 二 益三百一十八 少阴
进 三百四十一 退
老阳 二 损百四十六 老阴
进 千三百三 退
 少阳 三 益二百七十七 少阴
进 六百五十九 退
老阳 三 损二百二十一 老阴
进 千一百五十七 退
 少阳 四 益二百二十一 少阴
进 九百三十六 退
老阳 四 损二百七十七 老阴
进 九百三十六 退
 少阳 五 益百四十六 少阴
进 千一百五十七 退
老阳 五 损三百一十八 老阴
进 六百五十九 退
 少阳 上 益五十四 少阴
进 千三百三 退
老阳 上 损三百四十一 老阴
进 三百四十一 退
荧惑 少阳 初 益五百四十五 少阴
进 空 退
老阳 初 损八十二 老阴
进 二千一百三十九 退
 少阳 二 益五百四 少阴
进 五百四十五 退
老阳 二 损二百二十七 老阴
进 二千五十七 退
 少阳 三 益四百三十七 少阴
进 千四十九 退
老阳 三 损三百四十四 老阴
进 千八百三十 退
 少阳 四 益三百四十四 少阴
进 千四百八十六 退
老阳 四 损四百三十七 老阴
进 千四百八十六 退
 少阳 五 益二百二十七 少阴
进 千八百三十 退
老阳 五 损五百四 老阴
进 千四十九 退
 少阳 上 益八十二 少阴
进 二千五十七 退
老阳 上 损五百四十五 老阴
进 五百四十五 退
镇星 少阳 初 益七百四十二 少阴
进 空 退
老阳 初 损百八 老阴
进 二千八百七十七 退
 少阳 二 益六百八十一 少阴
进 七百四十二 退
老阳 二 损三百 老阴
进 二千七百六十八 退
 少阳 三 益五百八十六 少阴
进 千四百二十三 退
老阳 三 损四百五十九 老阴
进 二千四百六十八 退
 少阳 四 益四百五十九 少阴
进 二千九 退
老阳 四 损五百八十六 老阴
进 二千九 退
 少阳 五 益三百 少阴
进 二千四百六十八 退
老阳 五 损六百八十一 老阴
进 千四百二十三 退
 少阳 上 益百八 少阴
进 二千七百六十八 退
老阳 上 损七百四十二 老阴
进 七百四十二 退
太白 少阳 初 益百一十二 少阴
进 空 退
老阳 初 损十九 老阴
进 四百三十六 退
 少阳 二 益百二 少阴
进 百一十二 退
老阳 二 损四十七 老阴
进 四百一十七 退
 少阳 三 益八十八 少阴
进 二百一十四 退
老阳 三 损六十八 老阴
进 三百七十 退
 少阳 四 益六十八 少阴
进 三百二 退
老阳 四 损八十八 老阴
进 三百二 退
 少阳 五 益四十七 少阴
进 三百七十 退
老阳 五 损百二 老阴
进 二百一十四 退
 少阳 上 益十九 少阴
进 四百一十七 退
老阳 上 损百一十二 老阴
进 百一十二 退
辰星 少阳 初 益二百八十三 少阴
进 空 退
老阳 初 损四十一 老阴
进 千八十八 退
 少阳 二 益二百五十八 少阴
进 二百八十三 退
老阳 二 损百十一三 老阴
进 千四十七 退
 少阳 三 益二百二十一 少阴
进 五百四十一 退
老阳 三 损百七十二 老阴
进 九百三十四 退
 少阳 四 益百七十二 少阴
进 七百六十二 退
老阳 四 损二百二十一 老阴
进 七百六十二 退
 少阳 五 益百一十三 少阴
进 九百三十四 退
老阳 五 损二百五十八 老阴
进 五百四十一 退
 少阳 上 益四十一 少阴
进 千四十七 退
老阳 上 损二百八十三 老阴
进 二百八十三 退
星目变行目变行日中率变行度中率差行损益率
岁星 合后伏 十七日百四十五分 行三度一百四十五分 先迟,日益疾二分
 前顺 百一十四日 行十八度二百八十九分 先疾,二日益迟一分
 前留 二十七日   
 前退 四十一日 退五度百六十二分 先迟,四日益疾三分
 后退 四十一日 退五度百六十三分先疾,四日益迟三分
 后留 二十七日   
 后顺 百一十四日 行十八度二百八十九分 先迟,二日益疾一分
 合前伏 十七日百四十六分 行三度一百四十六分 先疾,日益迟二分
荧惑 合后伏 七十一日三百二十二分 行五十四度三百二十二分 先疾,五日益迟七分
 前疾 百八日 行七十度 先疾,三日益迟一分
 前次疾 百六日 行六十六度 先疾,九日益迟四分
 前迟 六十日 行二十五度 先疾,日益迟四分
 前留 十三日   
 前退 三十一日 退八度二百一十分 先迟,六日益疾五分
 后退 三十一日 退八度二百一十分 先疾,六日益迟五分
 后留 十三日   
 后迟 六十日 行二十五度 先迟,日益疾四分
 后次疾 百六日 行六十六度 先迟,九日益疾二分
 后疾 百八日 行七十度 先迟,三日益疾一分
 合前疾 七十一日三百二十三分 行五十四度三百二十二分 先迟,五日益疾七分
镇星 合后伏 十八日百八十四分 行一度百八十四分 先迟,日益疾二分
 前顺 八十三日 行七度百二分 先疾,三日益迟一分
 前留 三十七日百六十四分   
 前退 五十日 退二度百四十七分 先迟,十四日益疾一分
 后退 五十日 退二度百四十七分 先疾,十四日益迟一分
 后留 三十七日百六十四分   
 后顺 八十三日 行七度百二分 先迟,三日益疾一分
 合前伏 十八日百八十四分 行一度百八十四分 先疾,日益迟二分
太白 晨合后伏 四十一日二百八十分 行五十二度二百八十分 先疾,五日益迟八分
 夕疾行 百七十一日 行二百六度 先疾,五日益迟四分
 夕平行 十二日 行十二度  
 夕迟行 四十三日 行三十一度 先疾,日益迟五分
 夕留 八日   
 夕退 十日 退五度 先迟,日益疾四分
 夕合前伏 六日 退五度 先迟,日益疾四十二分
 夕合后伏 六日 退五度 先疾,日益迟四十二分
 晨退 十日 退五度 先疾,日益四分
 晨留 八日   
 晨迟行 四十三日 行三十一度 先迟,日益疾五分
 晨平行 十二日 行十二分 
 晨疾行 百七十一日 行二百六度 先迟,五日益疾四分
 晨合前伏 四十一日二百八十分 行五十二度二百八十分 先迟,三日益疾八分
辰星 晨合后伏 十六日三百一十五分 行三十三度三百一十五分 先迟,日益疾十一分
 夕疾行 十二日 行十七度 先疾,日益迟二十五分
 夕平行 九日 行九度  
 夕迟行 六日 行四度 先疾,日益迟三十八分
 夕留 三日   
 夕合前伏 十一日 退六度 先迟,日益疾十五分
 夕合后伏 十一日 退六度 先疾,日益迟十五分
 晨留 三日   
 晨迟行 六日 行四度 先迟,日益疾三十八分
 晨平行 九日 行九度  
 晨疾行 十二日 行十七度 先迟,日益疾二十五分
 晨合前伏 十六日三百一十五分 行三十三度三百一十五分 先疾,日益迟十一分
  德宗时,五纪历气朔加时稍后天,推测星度与大衍差率颇异。诏司天徐承嗣与夏官正杨景风等,杂麟德、大衍之旨治新历。上元七曜,起赤道虚四度。建中四年历成,名曰正元。其气朔、发敛、日躔、月离、轨漏、交会,悉如五纪法。惟发敛加时无辰法,皆以 象统乘小余,通法而一,为半辰数。余五因之,六刻法除之,得刻。不尽,六而一,为刻分。其轨漏,夜半刻分以刻法准象积取其数用之,以刻法通夜半定漏刻,内分,二十而一,为晨初余数。月蚀去交分,如二百七十九已下者,既。已上,以减望差,六十六约之,为蚀分。日蚀差亦十五约之,以减八十五,余为定法。又加减去交分讫,以减望差,八十五约之,得蚀分。日法不同也。其五星写麟德历旧术,因冬至后夜半平合日筭,加合后伏日及余,即平见日筭。金、水先得夕见;其满晨见伏日及余秒去之,余为晨平见。求入常气,以取定见而推之。麟德历之启蛰,正元历之雨水;麟德历之雨水,正元历之惊蛰也。麟德历荧惑前、后疾变度率,初行入气差行,日益迟、疾一分,正元历则二分,亦度母不同也。诏起五年正月行新历。会朱泚之乱,改元兴元。自是颁用,讫元和元年。
建中正元历演纪上元甲子,距建中五年甲子,岁积四十万二千九百筭外。
  正元通法千九十五。
策实三十九万九千九百四十三。
揲法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六。
章闰万一千九百一十一。
策余五千七百四十三。
用差六千一百六十八。
挂限三万一千三百四十三。
三元之策十五,余二百三十九,秒七。
四象之策二十九,余五百八十一。
一象之策七,余四百一十九。
中盈分四百七十八,秒一十四。
朔虚分五百一十四。
象统二十四。
象位六。
天中之策五,余七十九,秒五十五;秒母七十二。
地中之策六,余九十五,秒四十三;秒母六十。
贞悔之策三,余四十七,秒五十一半。
刻法二百一十九。六刻法千三百一十四。
干实三十九万九千九百五十五,秒二。
周天度三百六十五,虚分二百八十,秒二。
岁差十二,秒二。
秒母百。
定气盈缩分先后数损益率朓朒积
冬至 盈八百四十八 先端 益六十三 朒初
小寒 盈六百六十四 先八百四十八 益五十 朒六十三
大寒 盈五百一 先千五百一十二 益三十七 朒百一十三
立春 盈三百五十一 先二千一十三 益二十六 朒百五十
雨水 盈二百一十二 先二千三百六十四 益十六 朒百七十六
惊蛰 盈七十七 先二千五百七十六 益六 朒百九十二
春分 缩七十七 先二千六百五十三 损六 朒百九十八
清明 缩二百十一二 先二千五百七十六 损十六 朒百九十二
谷雨 缩三百五十一 先二千三百六十四 损二十六 朒百七十六
立夏 缩五百一 先二千一十三 损三十七 朒百五十
小满 缩六百六十四 先千五百一十二 损五十 朒百一十三
芒种 缩八百四十八 先八百四十八 损六十三 朒六十三
夏至 缩八百四十八 后端 益六十三 朓初
小暑 缩六百六十四 后八百四十八 益五十 朓六十三
大暑 缩五百一 后千五百一十二 益三十七 朓百一十三
立秋 缩三百五十一 后二千一十三 益二十六 朓百五十
处暑 缩二百一十二 后二千三百六十四 益十六 朓百七十六
白露 缩七十七 后二千五百七十六 益六 朓百九十二
秋分 盈七十七 后二千六百五十三 损六 朓百九十八
寒露 盈二百一十二 后二千五百七十六 损十六 朓百九十二
霜降 盈三百五十一 后二千三百六十四 损二十六 朓百七十六
立冬 盈五百一 后二千一十三 损三十七 朓百五十
小雪 盈六百六十四 后千五百一十二 损五十 朓百十一三
大雪 盈八百四十八 后八百四十八 损六十三 朓六十三
  定气辰数同大衍。
六虚之差六,秒二十。
转终分三亿一百七十二万一百三十二。
转终日二十七余六百七,秒百三十二。
入转秒法一万。
转法二百一十九。约转分为度,曰逡程。积逡程,曰转积度。
终日转分 列衰损益率朓朒积
一日 三千二百二十二 退三十八 益百一十 朓初
二日 三千一百八十四 退四十 益九十六 朓百一十
三日 三千一百四十四 退四十五 益八十一 朓二百六
四日 三千九十九 退四十九 益六十四 朓二百八十七
五日 三千五十 退四十九 益四十六 朓三百五十一
六日 三千一 退五十三 益二十七 朓三百九十七
七日 二千九百四十八 退五十二 初益七 末损一朓四百二十四
八日 二千八百九十六 退五十二 损十二 朓四百三十
九日 二千八百四十四 退四十九 损三十一 朓四百一十八
十日 二千七百九十五 退四十九 损五十一 朓三百八十七
十一日 二千七百四十六 退四十六 损六十八 朓三百三十六
十二日 二千七百 退三十 损八十五 朓二百六十八
十三日 二千六百七十 退二十二 损九十六 朓百八十三
十四日 二千六百四十八 退十 进三初损八十七 末益二十五朓八十七
十五日 二千六百四十一 进三十六 益百七 朒二十五
十六日 二千六百七十七 进四十三 益九十四 朒百三十二
十七日 二千七百二十 进四十五 益七十八 朒二百二十六
十八日 二千七百六十五 进四十九 益六十一 朒三百四
十九日 二千八百一十四 进五十三 益四十二 朒三百六十五
二十日 二千八百六十七 进五十二 益二十三 朒四百七
二十一日 二千九百一十九 进五十二 初益五 末损二朒四百三十
二十二日 二千九百七十一 进四十九 损十六 朒四百三十三
二十三日 三千二十 进四十九 损三十五 朒四百一十七
二十四日 三千六十九 进四十九 损五十三 朒三百八十二
二十五日 三千一百一十八 进四十六 损七十一 朒三百二十九
二十六日 三千一百六十四 进三十六 损八十八 朒二百五十八
二十七日 三千二百 进二十 损百二 朒百七十
二十八日 三千二百二十进十一 退九初损六十八 末益四十二朒六十八
  七日:初九百七十三,末百二十二。
十四日:初八百五十一,末二百四十四。
二十 一日:初七百二十九,末三百六十六。
二十八日:初六百七,末四百八十八。
入交阴阳屈伸率屈伸积
一日 屈七十八 积初
二日 屈五十六 积七十八
三日 屈三十六 积百三十四
四日 屈二十六 积百七十
五日 屈三十六 积百九十六
六日 屈五十六 积一度十三
七日 初屈五十九 末伸二十积一度六十九
八日 伸五十六 积一度百八
九日 伸三十六 积一度五十二
十日 伸二十六 积一度十六
十一日 伸三十六 积二百九
十二日 伸五十六 积百七十三
十三日 伸七十八 积百一十七
十四日 初伸三十九 末屈入后积三十九
辰刻八刻,分七十三。
刻法二百一十九。
昏明刻各二刻,分百九半。
交终分二亿九千七百九十七万三千八百一十五。
交终日二十七,余二百三十二,秒三千八百一十五。
交中日十三,余六百六十三,秒六千九百七半。
朔差日二,余三百四十八,秒六千一百八十五。
望差日一,余百七十四,秒三千九十二半。
望数日十四,余八百三十八。
交限日十二,余四百八十九,秒三千八百一十五。
交率六十一。
交数七百七十七。
交辰法九十一少。
秒法一万。
去交度乘数十一,除数九百四十五。
太阴损益差:冬至、夏至,益十六,积六十二。小寒、小暑,益十三,积七十八。大寒、大暑,益十一,积九十一。立春、立秋,益十,积百二。雨水、处暑,益八,积百一十二。惊蛰、白露,益六,积百二十。春分、秋分,损六,积百二十六。清明、寒露,损八,积百二十。谷雨、霜降,损十,积百一十二。立夏、立冬,损十一,积百二。小满、小雪,损十三,积九十一。芒种、大雪,损十六,积七十八。以损益依入定气求朓朒术入之,各得其望日所入定数。
太阳每日蚀差:月在阴历,自秋分后、春分前,皆以三百七十三为蚀差;入春分后,日损四分;入夏至初日,损不尽者六;乃自后日益四分。月在阳历,自春分后、秋分前,亦以三百七十三为蚀差;入秋分后,日损四分;入冬至初日,损不尽者六;乃自后日益四分:各得朔日所入定数。
岁星
终率四十三万六千七百六十,秒四。
终日三百九十八,余九百五十,秒四。
合后伏日十七,余千二十三。
荧惑
终率八十五万四千七,秒七十九。
终日七百七十九,余千二,秒七十九。
合后伏日七十一,余千四十九。
镇星
终率四十一万三千九百九十四,秒六十三。
终日三百七十八,余八十四,秒六十三。
合后伏日十八,余五百九十。
太白
终率六十三万九千三百八十九,秒二十八。
终日五百八十三,余四,秒二十八。
晨合后伏日四十一,余九百一十五。
夕见伏日二百五十六,余五百二,秒一十四。
晨见伏日三百二十七,余五百二,秒一十四。
辰星
终率十二万六千八百八十八,秒四半。
终日百一十五,余九百六十三,秒四半。
晨合后伏日十六,余千四十。
夕见伏日五十二,余四百八十一,秒五十二少。
晨见伏日六十三,余四百八十一,秒五十二少。
秒法一百。
五星平见加减差
岁星
初见,去日十四度,见。入冬至,毕小寒,均减六日。自入大寒后,日损百九分半。入春分初日,依平。自后日加百四十五分半。入立夏,毕小满,均加六日。自入芒种后,日损百四十五分。入夏至,毕立秋,均加四日。自入处暑后,日损二百九十一分半。入白露初日,依平。自后日减八十七分。入小雪,毕大雪,均减六日。
荧惑
初见,去日十七度,见。入冬至初日,减二十七日。自后日损九百八十五分半。入大寒初日,依平。自后日加六百五十七分。入惊蛰,毕谷雨,均加二十七日。自入立夏后,日损三百二十三分。入立秋,依平。自入处暑后,日减三百二十三分。入小雪,毕大雪,均减二十七日。
镇星
初见,去日十七度,见。入冬至初日,减四日。自后日益百四十五分半。入大寒,毕春分,均减八日。自入清明后,日损九十六分。入小暑初日,依平。自后日加百四十五分半。入白露初日,加八日。自后日损二百九十一分。入秋分,均加四日。自入寒露后,日损九十六分。入小雪初日,依平。自后日减百四十五分半。
太白
初见,去日十一度。夕见:入冬至初日,依平。自后日减百六十三分。入雨水,毕春分,均减九日。自入清明后,日减百六十三分。入芒种,依平。自入夏至,日加百六十三分。入处暑,毕秋分,均加九日。自入寒露后,日损百六十三分。入大雪,依平。晨见:入冬至,依平。入小寒后,日加百九分半。入立春,毕立夏,均加三日。入小满后,日损百九分半。入夏至,依平。入小暑后,日减百九分半。入立秋,毕立冬,均减三日。入小雪后,日损百九分半。
辰星
初见,去日十七度。夕见:入冬至,毕清明,依平。入谷雨,毕芒种,均减二日。入夏至,毕大暑,依平。入立秋,毕霜降,应见不见。其在立秋及霜降二气之内者,去日十八度外,三十六度内,有水、火、土、金一星已上者,见。入立冬,毕大雪,依平。晨见:入冬至,均减四日。入小寒,毕雨水,均减三日。其在雨水汽内,去日度如前,晨无水、火、金一星已上者,不见。入惊蛰,毕立夏,应见不见。其在立夏气内,去日度如前,晨有水、火、土、金一星已上者,亦见。入小满,毕寒露,依平。入霜降,毕立冬,均加一日。入小雪,毕大雪,依平。
五星变行加减差日度率
岁星
前顺:差行。百一十四日,行十八度九百七十一分。先疾,二日益迟三分。
前留:二十六日。
前退:差行。四十二日,退六度。先迟,日益疾二分。
后退:差行。四十二日,退六度。先疾,日益迟二分。
后留:二十五日。
后顺:差行。百一十四日,行十八度九百七十一分。先迟,二日益疾三分。日尽而夕伏。
荧惑
前疾:入冬至初日,二百四十三日行百六十五度。自后三日损日度各二。小寒初日,二百三十三日行百五十五度。自后二日损日度各一。谷雨四日,依平。毕小满九日,百七十八日行百度。自九日后,三日损日度各一。夏至初日,依平。毕六日,百七十一日行九十三度。自六日后,每三日益日度各一。立秋初日,百八十四日行百六度。自后每日益日度各一。白露初日,二百一十四日行百三十六度。自后五日益日度各六。秋分初日,二百三十二日行百五十四度。自后每日益日度各一。寒露初日,二百四十七日行百六十九度。自后五日益日度各三,霜降五日,依平。毕立冬十三日,二百五十九日行百八十一度。自入十三日后,二日损日度各一。
前迟:差行。入冬至,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先疾,日益迟三分。自入小寒后,三日损日度各一。大寒初日,五十五日行二十度。自后三日益日度各一。立春初日,毕清明,平,六十日行二十五度。自入谷雨,每气损度一。立夏初日,毕小满,平,六十日行二十三度。自入芒种后,每气益一度。夏至初日,平。毕处暑,六十日行二十五度。自入白露后,三日损度一。秋分初日,六十日行二十度。自后每日益日一,三日益度二。寒露初日,七十五日行三十度。自后每日损日一,三日损度一。霜降初日,六十日行二十五度。自后二日损度一。立冬一日,平。毕气末,六十日行十七度。自小雪后,五日益度一。大雪初日,六十日行二十度。自后三日益度一。
前留:十三日。前疾减一日率者,以其差分益此留及迟日率。前疾加日率者,以其差分减此留及后迟日率。
退行:入冬至初日,六十三日行二十二度。自后四日益度一。小寒一日,六十三日行二十六度。自入小寒一日后,三日半损度一。立春三日,平。毕雨水,六十三日退十七度。自入惊蛰后,二日益日度各一。惊蛰八日,平。毕气末,六十七日退二十一度。自入春分后,一日损日度各一。春分四日,平。毕芒种,六十三日退十七度。自入夏至后,每六日损日度各一。大暑初日,平。毕气末,五十八日退十二度。立秋初日,平。毕气末,五十七日退十一度。自入白露后,二日益日度各一。白露十二日,平。毕秋分,六十三日退十七度。自入寒露后,三日益日度各一。寒露九日,平。毕气末,六十六日退二十度。自入霜降后,二日损日度各一。霜降六日,平。毕气末,六十三日退十七度。自入立冬后,三日益日度各一。立冬十二日,平。毕气末,六十七日退二十一度。自入小雪后,二日损日度各一。小雪八日,平。毕气末,六十三日退十七度。自入大雪后,三日益度一。
后留:冬至初日,十三日。大寒初日,平。毕气末,二十五日。自入立春后,二日半损一日。惊蛰初日,十三日。自后三日益日一。清明初日,三十三日。自后每日损日一。清明十日,平。毕处暑,十三日。自入白露后,二日损日一。秋分十一日,无留。自入秋分十一日后,日益日一。霜降初日,十九日。立冬毕大雪,十三日。
后迟:差行。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先迟,日益疾三分。前疾加度者,此迟依数减之为定。若不加度者,此迟入秋分至立冬减三度,入立冬到冬至减五度,后留定日十三日者,以所朒数加此迟日率。
后疾:冬至初日,二百一十日行百三十二度。自后每日损日度各一。大寒八日,百七十二日行九十四度。自入大寒八日后,二日损日度各一。雨水,平。毕气末,百六十一日行八十三度。自入惊蛰后,三日益日度各一。谷雨三日,百七十七日行九十九度。自三日后每日益日度各一。芒种十四日,平。毕夏至十日,二百三十三日行百五十五度。自十日后,每日益日度各一。小暑五日,二百五十三日行百七十五度。自后每日益日度各一。大暑初日,平。毕处暑,二百六十三日行百八十五度。自入白露后,二日损日度各一。秋分一日,二百五十五日行百七十七度。自一日后,每三日损日度各一。大雪初日,二百五日行百二十七度。自后三日益日度各一。
镇星
前顺:差行。八十三日,行七度四百七十四分。先疾,三日益迟二分。
前留:三十七日。
前退:差行。五十一日,退三度。先迟,二日益疾一分。
后退:差行。五十一日,退三度。先疾,二日益迟一分。
后留:三十六日。
后顺:差行。八十三日,行七度四百七十四分。先迟,三日益疾二分。
太白
夕见:入冬至,毕立夏,立秋毕大雪,百七十二日行二百六度。自入小满后,十日益度一,为定初。入白露,毕春分,差行;先疾,日益迟二分。自余,平行。夏至毕小暑,百七十二日行二百九度。自入大暑后,五日损一度,毕气末。
夕平行:冬至及大暑、大雪各毕气末,十三日行十三度。自入冬至后,十日损一,毕立春。入立秋,六日益一,毕秋分。雨水毕芒种,七日行七度。自入夏至后,五日益一,毕小暑。寒露初日,二十三日行二十三度。自后六日损一,毕小雪。
夕迟:差行。四十二日行三十度。先疾,日益迟十三分。前加度过二百六度者,准数损此度。
夕留:七日。
夕退:十日,退五度。日尽而夕伏。
晨退:十日,退五度。
晨留:七日。
晨迟:差行。冬至毕立夏,大雪毕气末,四十二日行三十度;先迟,日益疾十三分。自小满后,率十日损一度,毕芒种。夏至毕寒露,四十二日行二十七度;差依前。自入霜降后,每气益一度,毕小雪。
晨平行:冬至毕气末,立夏毕气末,十三日行十三度。自小寒后,六日益日度各一,毕雨水。入小满后,七日损日度各一,毕立秋。惊蛰初日,二十三日行二十三度。自后六日损日度各一,毕谷雨。处暑毕寒露,无此平行。自入霜降后,五日益日度各一,毕大雪。
晨疾:百七十二日,行二百六度。前迟行损度不满三十者,此疾依数益之。处暑毕寒露,差行;先迟,日益疾二分。自余,平行。日尽而晨伏。
辰星
夕见疾:十二日,行二十一度十分。大暑毕处暑,十二日,行十七度十六分。
夕平:七日,行七度。自入大暑后,二日损度各一。入立秋,无此平行。
夕迟:六日,行二度七分。前疾行十七度者,无此迟行。
夕伏留:五日。日尽而夕伏。
晨见留:五日。
晨迟:六日,行二度七分。自入大寒,毕雨水,无此迟行。
晨平行:七日,行七度。入大寒后,二日损日度各一。入立春,无此平行。
晨疾:十二日,行二十一度十分。前无迟行者,十二日,行十七度十六分。日尽而晨伏。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新唐书  卷三十上‧志第二十上  历六上 宪宗即位,司天徐昂上新历,名曰观象。起元和二年用之,然无蔀章之数。至于察敛启闭之候,循用旧法,测验不合。至穆宗立,以为累世缵绪,必更历纪,乃诏日官改撰历术,名曰宣明。上元七曜,起赤道虚九度。其气朔、发敛、日躔、月离,皆因大衍旧术;晷漏、交会,则稍增损之;更立新数,以步五星。其大略谓:
通法曰统法。策实曰章岁。揲法曰章月。挂限曰闰限。三元之策曰中节。四象之策曰合策。一象之策曰象准。策余曰通余。爻数曰纪法。通纪法为分,曰旬周。章岁乘年,曰通积分。地中之策曰候策。天中之策曰卦策。以贞悔之策减中节,曰辰数。以加季月之节,即土用事日。凡小余满辰法,为辰数;满刻法,为刻。干实曰象数。秒法三百。以乘统法,曰分统。
凡步七曜入宿度,皆以刻法为度母。凡刻法乘盈缩分,如定气而一,曰气中率。与后气中率相减,为合差。以定气乘合差,并后定气以除,为中差。加、减气率,为初、末率。倍中差,百乘之,以定气除,为日差。半之,以加、减初、末,各为定率。以日差累加、减之,为每日盈缩分。凡百乘气下先后数,先减、后加常气,为定气限数。乘岁差千四百四十,为秒分。以加中节,因冬至黄道日度,累而裁之,得每定气初日度。
入转曰历。凡入历,如历中已下为进;已上,去之,为退。凡定朔小余,秋分后,四分之三已上,进一日。春分后,昏明小余差春分初日者,五而一,以减四分之三。定朔小余如此数已上者,进一日。或有交,应见亏初,则否。定弦望小余,不满昏明小余者,退一日。或有交,应见亏初者,亦如之。凡正交,以平交入历朓朒定数,朓减、朒加平交入定气余,满若不足,进退日筭,为正交入定气,不复以交率乘、交数除,及不加减平交入气朓朒也。
凡推月度,以历分乘夜半定全漏,如刻法而一,为晨分;以减历分,为昏分。又以定朔、弦、望小余乘历分,统法除之,以减晨分,余为前;不足,反相减,余为后。乃前加、后减加时月度,为晨昏月度。以所入加时日度减后历加时日度,余加上弦之度及余,以所入日前减、后加,又以后历前加、后减,各为定程。乃累计距后历每日历度及分,以减定程,为盈;不足,反相减,为缩。以距后历日数均其差,盈减、缩加每日历分,为历定分。累以加朔、弦、望晨昏月度,为每日晨昏月度,不复加减屈伸也。
爻统曰中统。象积曰刻法。消息曰屈伸。以屈伸准盈缩分,求每日所入,曰定衰。五乘之,二十四除之,曰漏差。屈加、伸减气初夜半漏,得每日夜半定漏。刻法通为分,曰昏明小余。二十一乘屈伸定数,二十五而一,为黄道屈伸差。乃屈减、伸加气初去极度分,得每日去极度分。以万二千三百八十六乘黄道屈伸差,万六千二百七十七而一,为每日度差。屈减、伸加气初距中度分,得每日距中度数。凡屈伸准消息于中晷,曰定数;于漏刻,曰漏差;于去极,曰屈伸差;于距中度,曰度差。
交终曰终率。朔差曰交朔。望数曰交望。交限曰前准。望差曰后准。凡月行入四象阴阳度有分者,十乘之,七而一,为度分。不尽,十五乘之,七除,为大分。不尽又除,为小分。乃以一象之度九十除之,兼除度差分百一十三、大分七、小分一少,然后以次象除之。
凡日蚀,以定朔日出入辰刻距午正刻数,约百四十七,为时差。视定朔小余如半法已下,以减半法,为初率;已上,减去半法,余为末率。以乘时差,如刻法而一,初率以减,末率倍之,以加定朔小余,为蚀定余。月蚀,以定望小余为蚀定余。
凡日蚀,有气差,有刻差,有加差。二至之初,气差二千三百五十。距二至前后,每日损二十六,至二分而空。以日出没辰刻距午正刻数,约其朔日气差,以乘食甚距午正刻数。所得以减气差,为定数。春分后,阴历加之,阳历减之;秋分后,阴历减之,阳历加之。
二至初日,无刻差。自后每日益差分二、小分十。起立春至立夏,起立秋至立冬,皆以九十四分有半为刻差。自后日损差分二、小分十,至二至之初损尽。以朔日刻差乘食甚距午正刻数,为刻差定数。冬至后食甚在午正前,夏至后食甚在午正后,阴历以减,阳历以加;冬至后食甚在午正后,夏至后食甚在午正前,阴历以加,阳历以减。
又立冬初日后,每气增差十七。至冬至初日,得五十一。自后,每气损十七,终于大寒,损尽。若蚀甚在午正后,则每刻累益其差,阴历以减,阳历以加。应加减差,同名相从,异名相销,各为蚀差。以加减去交分,为定分。月在阴历,不足减,反减蚀差。交前减之,余为阳历交后定分;交后减之,余为阳历交前定分:皆不蚀。阳历不足减,亦反减蚀差。交前减之,余为阴历交后定分;交后减之,余为阴历交前定分:皆蚀。
凡去交定分,如阳历蚀限已下,为阳历蚀。以阳历定法约,为蚀分。已上者,以阳历蚀限减之,余为阴历蚀。以阴历定法约之,以减十五,余为蚀分。
凡月蚀去交分,二千一百四十七已下,皆既。已上者,以减后准,余如定法五百六约,为蚀分。凡月蚀既,汎用刻二十。如去交分千四百三十五已下,因增半刻。七百一十二已下,又增半刻。凡日月带蚀出没,各以定法通蚀分,半定用刻约之,以乘见刻。多于半定用刻,出为进,没为退。少于半定用刻,出为退,没为进。各如定法而一,为见蚀之大分。朔昼、望夜皆为见刻。其九服蚀差,则不复考详。
五星终率曰周率。因平合加中伏,得平见。金、水加夕,得晨;加晨,得夕。又以变差乘年,满象数去之;不尽为变交。三百约为分,统法而一,以减平见。三十六乘平见秒,十二乘变交秒,同以三千六百为母。余如交率已下,星在阳历;已上,去之,为入阴历。各以变策除,为变数,命初变筭外;不尽为入其变度数及余。自此百约余分,母同刻法。以所入变下数,加减平见,为常见。金星晨见,先计自夕见,尽夕退,应加减先后差。同名相从,异名相销。与晨常见加减差,异名相销,同名相从。依加减晨平见为常见。
凡常见计入定气,求先后定数,各以差率乘之,差数而一,为定差。晨见先减、后加,夕见先加、后减常见,为定见。以常见与定见加减数,加减平见入变度数及余秒,为定见初变所入。以所行度顺加、退减之,即次变所入。各以所入变下差数加减日度变率。其水星常见与定见加减数,同名相从,异名相销,反其加减。夕见差加疾行日率者,倍其差,加度率。又分其差,以加迟留日率。晨见亦分其差,以加迟留日率,以所差之数,加疾行日率,亦倍其差,加疾行度率。夕见差减疾行日率者,倍其差,减度率。又以其差减留日,不足减,侵减迟日。晨见差减留日,不足减者,侵减迟日,亦以其差减疾行日率,倍其差,以减度率。前变初日与后变末日先后数,同名相销,异名相从,为先后定数。各以差率乘之,差数而一,为日差。金星用后变差率、差数。以先后定数减之,为度差。金星夕伏,以日差减先后定数,为度差。晨伏以先后定数加日差,为度差。水星夕伏,以先后定数为日差。倍之,为度差。乃以日度差,积盈者以减、积缩者以加末变日度率。金、水晨伏,反用其差。又倍退行差,差率乘之,差数而一,为日差。以退差减之,为度差。金星夕伏,以日差减退差,为度差。晨伏以退差加日差,为度差。以退行日度差应加者减末变日度率。晨伏反用其差。各加减变讫,为日度定率。
他亦皆准大衍历法。其分秒不同,则各据本历母法云。
起长庆二年,用宣明历。自敬宗至于僖宗,皆遵用之。虽朝廷多故,不暇讨论,然大衍历后,法制简易,合望密近,无能出其右者。讫景福元年。
观象历今有司无传者。
长庆宣明历演纪上元甲子,至长庆二年壬寅,积七百七万一百三十八筭外。
宣明统法八千四百。
章岁三百六万八千五十五。
章月二十四万八千五十七。
通余四万四千五十五。
章闰九万一千三百七十一。
闰限二十四万四百四十三,秒六。
中节十五,余千八百三十五,秒五。
合策二十九,余四千四百五十七。
象准七,余三千二百一十四少。
中盈分三千六百七十一,秒二。
朔虚分三千九百四十三。
旬周五十万四千。
纪法六十。
秒法八。
候数五,余六百一十一,秒七。
卦位六,余七百三十四,秒二。
辰数十二,余千四百六十八,秒四。
刻法八十四。
象数九亿二千四十四万六千一百九十九。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虚分二千一百五十三,秒二百九十九。
岁差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九。
分统二百五十二万。
秒母三百。
节气盈缩分先后数损益率朓朒数
冬至 盈六十 先初 益四百四十九 朒初
小寒 盈五十 先六十 益三百七十四 朒四百四十九
大寒 盈四十 先百一十 益二百九十九 朒八百二十三
立春 盈三十 先百五十 益二百二十四 朒千一百二十二
雨水 盈十八 先百八十 益百三十五 朒千三百四十六
惊蛰 盈六 先百九十八 益四十五 朒千四百八十一
春分 缩六 先二百四 损四十五 朒千五百二十六
清明 缩十八 先百九十八 损百三十五 朒千四百八十一
谷雨 缩三十 先百八十 损二百二十四 朒千三百四十六
立夏 缩四十 先百五十 损二百九十九 朒千一百二十二
小满 缩五十 先百一十 损三百七十四 朒八百二十三
芒种 缩六十 先六十 损四百四十九 朒四百四十九
夏至 缩六十 后初 益四百四十九 朓初
小暑 缩五十 后六十 益三百七十四 朓四百四十九
大暑 缩四十 后百一十 益二百九十九 朓八百二十三
立秋 缩三十 后百五十 益二百二十四 朓千一百二十二
处暑 缩十八 后百八十 益百三十五 朓千三百四十六
白露 缩六 后百九十八 益四十五 朓千四百八十一
秋分 盈六 后二百四 损四十五 朓千五百二十六
寒露 盈十八 后百九十八 损百三十五 朓千四百八十一
霜降 盈三十 后百八十 损二百二十四 朓千三百四十六
立冬 盈四十 后百五十 损二百九十九 朓千一百二十二
小雪 盈五十 后百一十 损三百七十四 朓八百二十三
大雪 盈六十 后六十 损四百四十九 朓四百四十九
  二十四定气皆百乘其气盈缩分,盈减、缩加中节,为定气所有日及余、秒。
六虚之差五十三,秒二百九十九。
历周二十三万一千四百五十八,秒十九。
历周日二十七,余四千六百五十八,秒十九。
历中日十三,余六千五百二十九,秒九半。
周差日一,余八千一百九十八,秒八十一。
秒母一百。
七日:初数,七千四百六十五;末数,九百三十五。
十四日:初数,六千五百二十九;末数,千八百七十一。
上弦:九十一度,余二千六百三十八,秒百四十九太。
望:百八十二度,余五千二百七十六,秒二百九十九半。
下弦:二百七十三度,余七千九百一十五,秒百四十九半。
历日历分 进退衰积度损益率朓朒积
一日 千一十二 进十四 初度 益八百三十 朒初
二日 千二十六 进十六 十二度 四分 益七百二十六 朒八百三十
三日 千四十二 进十八 二十四度 二十二分 益六百六 朒千五百五十六
四日 千六十 进十八 三十六度 五十六分 益四百七十一 朒二千一百六十二
五日 千七十八 进十八 四十九度 二十四分 益三百三十七 朒二千六百三十三
六日 千九十六 进十九 六十二度 一十分 益二百二 朒二千九百七十
七日 千一百一十五 进十九 七十五度 十四分 初益五十三 末损七朒三千一百七十二
八日 千一百三十四 进十九 八十八度 三十七分 损八十二 朒三千二百一十八
九日 千一百五十三 进十九 百一度 七十九分 损二百二十四 朒三千一百三十六
十日 千一百七十二 进十九 百一十五度 五十六分 损三百六十六 朒二千九百一十二
十一日 千一百九十一 进十八 百二十九度 五十二分 损五百九 朒二千五百四十六
十二日 千二百九 进十四 百四十三度 六十七分 损六百四十三 朒二千三十七
十三日 千二百二十三 进十一 百五十八度 十六分 损七百四十八 朒千三百九十四
十四日 千二百三十四 进退空 百七十二度 六十三分 初损六百四十六 朒六百四十六
一日 千二百三十四 退十四 百八十七度 三十七分 益八百三十 朓初
二日 千二百二十 退十七 二百二度 十一分 益七百二十六 朓八百三十
三日 千二百三 退十八 二百一十六度 五十五分 益五百九十八 朓千五百五十六
四日 千一百八十五 退十八 二百三十度 八十二分 益四百六十四 朓二千一百五十四
五日 千一百六十七 退十八 二百四十五度 七分 益三百二十九 朓二千六百一十八
六日 千一百四十九 退十八 二百五十八度 八十二分 益百九十五 朓二千九百四十七
七日 千一百三十一 退十九 二百七十二度 五十五分 初益五十三 末损七朓三千一百四十二
八日 千一百一十二 退十九 二百八十六度 十分 损八十二 朓三千一百八十八
九日 千九十三 退十九 二百九十九度 三十分 损二百二十五 朓三千一百六
十日 千七十四 退十八 三百一十二度 三十一分 损三百六十六 朓二千八百八十一
十一日 千五十六 退十七 三百二十五度 十三分 损五百一 朓二千五百一十五
十二日 千三十九 退十五 三百三十七度 六十一分 损六百二十八 朓二千一十四
十三日 千二十四 退十二 三百五十度 八分 损七百四十 朓千三百八十六
十四日 千一十二 进退空 三百六十二度 二十四分 初损六百四十六 朓六百四十六
  中统四千二百。
辰刻八刻,分二十八。
昏、明刻各二刻,分四十二。
刻法八十 四。 度母同刻法。
距极度五十六,余八十二分半。
北 极出地三十四度,余四十七分半。
定气屈伸数黄道去极度阳城日晷夜半定漏距中星度
冬至 屈六十五 百一十五度 十七分 丈二尺七寸三十二分二十七刻 四十分 八十二度 二十二分
小寒 屈二百二十五 百一十四度 三十六分丈二尺三寸九分十一 二十七刻 二十九分 八十二度六十四分
大寒 屈三百六十五 百一十二度 二十五分 丈一尺三寸八分三十 二十六刻 七十四分 八十四度 四十分
立春 屈四百八十五 百八度 五十五分 九尺九寸四分七十八 二十六刻 十分 八十七度 二十一分
雨水 屈五百八十五 百三度 六十七分 八尺三寸七分八十一 二十五刻 九分 九十度 七十九分
惊蛰 屈六百六十五 九十七度 八十分 六尺八寸八分七十四 二十三刻 七十四分 九十五度 三十三分
春分 屈六百六十五 九十一度 二十五分 五尺四寸四分七十 二十二刻 四十二分 百度 三十八分
清明 屈五百八十五 八十四度 五十五分 四尺一寸九分五十九 二十二刻 十分 百五度 四十三分
谷雨 屈四百八十五 七十八度 六十七分 三尺二寸六十九 十九刻 七十五分 百九度 八十一分
立夏 屈三百六十五 七十三度 八十分 二尺四寸四分五十一 十八刻 七十四分 百一十三度 五十五分
小满 屈二百二十五 七十度 二十五分 尺八寸九分八十九 十八刻 十分 百一十六度 三十六分
芒种 屈六十五 六十八度 四分 尺五寸七分十四 十七刻 五十五分 百一十八度 十二分
夏至 伸六十五 六十七度 三十四分 尺四寸七分八十 十七刻 四十四分 百一十八度 五十四分
小暑 伸二百二十五 六十八度 四分 尺五寸七分十四 十七刻 五十五分 百一十八度 十二分
大暑 伸三百六十五 七十度 二十五分 尺八寸九分八十九 十八刻 十分 百一十六度 三十六分
立秋 伸四百八十五 七十三度 八十分 二尺四寸四分五十一 十八刻 七十四分 百一十三度 五十五分
处暑 伸五百八十五 七十八度 六十七分 三尺二寸六十九 十九刻 七十五分 百九度 八十一分
白露 伸六百六十五 八十四度 五十五分 四尺一寸九分五十九 二十一刻 十分 百五度 四十三分
秋分 伸六百六十五 九十一度 二十五分 五尺四寸五分七十二十二刻 四十二分 百度 三十八分
寒露 伸五百八十五 九十七度 八十分 六尺八寸八分七十四 二十三刻 七十四分 九十五度 三十三分
霜降 伸四百八十五 百三度 六十七分 八尺三寸七分八十一 二十五刻 九分 九十度 七十九分
立冬 伸三百六十五 百八度 五十五分 九尺九寸四分七十八 二十六刻 十分 八十七度 二十一分
小雪 伸二百二十五 百一十二度 二十五分 丈一尺三寸八分三十 二十六刻 七十四分 八十四度 四十分
大雪 伸六十五 百一十四度 四十六分 丈二尺三寸九分十一 二十七刻 二十九分 八十二度 六十四分
终率二十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二,秒六千五百一十二。
终日二十七,余千七百八十二,秒六千五百一十二。
中日十三,余五千九十一,秒三千二百五十六。
交朔日二,余二千六百七十四,秒三千四百八十八。
交望日十四,余六千四百二十八,秒五千。
前准日十二,余三千七百五十四,秒千五百一十二。
后准日一,余千三百三十七,秒千七百四十四。
阴历蚀限六千六十。
阳历蚀限二千六百四十。
阴历定法四百四。
阳历定法百七十六。
交率二百二。
交数二千五百七十三。
秒法一万。
去交度乘数十一,除数七千三百三。
岁星
周率三百三十五万五百四十,秒八十三。
周策三百九十八,余七千三百四十,秒八十三。
中伏日十六,余七千八百七十,秒四十一半。
变差九十八,秒三十二。
交率百八十二,余五十二,秒二十七。
变策十五,余十八,秒三十五。
差率五。
差数四。
荧惑
周率六百五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五,秒二十六。
周策七百七十九,余七千七百九十五,秒二十六。
中伏日七十,余八千九十七,秒六十三。
变差三千五,秒一。
交率百八十二,余五十二,秒三十二。
变策十五,余十八,秒三十六。
差率三十九。
差数十。
镇星
周率三百一十七万五千八百七十九,秒七十九。
周策三百七十八,余六百七十九,秒七十九。
中伏日十八,余四千五百三十九,秒八十九半。
变差二百七十七,秒九十二。
交率百八十二,余五十二,秒二十七。
变策十五,余十八,秒三十五。
差率十。
差数九。
太白
周率四百九十万四千八百四十五,秒八十五。
周策五百八十三,余七千六百四十五,秒八十五。
夕见伏日二百五十六。
夕见伏行二百四十四度。
晨见伏日三百二十七,余七千六百四十五,秒八十五。
晨见伏日三百四十九,余七千六百四十五,秒八十五。
中伏日四十一,余八千二十二,秒九十二半。
变差千二百三十六,秒十二。
交率百八十二,余五十二,秒二十九。
变策十五,余十八,秒三十五。
夕见差率三十一。
差数十。
晨见差率二。
差数三。
辰星
周率九十七万三千三百九十,秒二十五。
周策百一十五,余七千三百九十,秒二十五。
夕见伏日五十二。
夕见伏行十八度。
晨见伏日六十三,余七千三百九十,秒二十五。
晨见伏行九十七度,余七千三百九十,秒二十五。
中伏日十八,余七千八百九十五,秒十二半。
变差三千二百一,余十,秒六十七。
交率百八十二,余五十二,秒三十二。
变策十五,余十八,秒三十六。
差率、差数空。
秒法百。
小分法三千六百。
五星平见加减历
变数岁星荧惑镇星太白 夕太白 晨
辰星 夕辰星 晨
阳初 减空 加空 五百八十 加空 七十六
加空 二百七十七
百二十六 九百七十 六百五 百二十六 百三十九
百五十一 三百七十八
二百二十九 千七百六十四 六百五 二百五十二 百八十九
二百七十七 四百五十四
三百四十 二千一百六十七 六百五 三百七十八 二百二十七
三百七十八 五百四
四百二十八 二千二百三十 五百八十 五百四 二百五十二
四百五十四 四百七十九
四百九十一 二千二百五十五 五百四 六百三十 二百六十五
五百四 四百五十四
五百一十七 二千二百六十八 三百七十八 七百五十六 二百五十二
四百七十九 四百三
四百九十一 二千一百九十二 二百二十七 六百三十 二百二十七
四百五十四 三百二十八
四百二十八 千九百六十六 七十六 五百四 百八十九
四百三 二百二十七
三百四十 千五百一十二 加七十六 三百七十八 百三十九
三百二十八 百二十六
十一 二百三十九 千二十一 百八十九 二百五十二 七十六
二百二十七 加空
十二 百二十六 五百一十七 三百一十五 百二十六 加空
百二十六 百五十一
阴初 加空 减空 四百五十四 减空 七十六
减空 二百七十七
百二十六 百二十六 六百五 百二十六 百三十九
百五十一 三百七十八
二百三十九 二百一十四 五百二十九 二百五十二 百八十九
二百七十七 四百五十四
三百四十 五百一十七 四百五十四 三百七十八 二百二十七
三百七十八 五百四
四百二十八 九百三十二 三百七十八 五百四 二百五十二
四百五十四 四百七十九
四百九十一 千四百二十四 三百二 六百三十 二百六十六
五百四 四百五十四
五百一十七 二千二百六十八 二百一十八 七百五十六 二百五十二
四百七十九 四百三
四百九十一 二千二百六十八 百一十三 六百三十 二百三十七
四百五十四 三百二十八
四百二十 二千二百五十五 减空 五百四 百八十九
四百三 二百二十七
三百四十 二千一百六十一 二百二十七 三百七十八 百三十九
三百二十八 百二十六
十一 二百三十九 二千七十九 四百三 二百五十二 七十六
二百二十七 减空
十二 百二十六 千九十六 五百四 百二十六 减空
百二十六 百五十一
  
岁星前顺百一十五日行十九度三十三分前留二十五日退行八十五日行十度八十二分后留二十五日后顺百一十五日行十九度三十三分
初见去日十四度。先疾,日益 迟十三秒。 益疾、益迟 二十一秒。 先迟,日益 疾十三秒。
阳初 七十六  三十四  六十三
六十三  四十  七十六
五十  三十四  六十三
三十八  二十七  五十
二十五  二十  三十八
十三  十三  二十五
加空   十三
十三  减空  加空
二十五   十三
三十八  十三  二十五
十一 五十  二十  三十八
十二 六十三  二十七  五十
阴初 七十六  三十四  六十三
六十三  四十  七十六
五十  三十四  六十三
三十八  二十七  五十
二十五  二十  三十八
十三  十三  二十五
减空   十三
十三  加空  减空
二十五   十三
三十八  十三  二十五
十一 五十  二十  三十八
十二 六十三  二十七  五十
  
荧惑前疾二百二十日行百四十度前迟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前留退行六十三日行十七度后留后迟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后疾二百七日行百三十四度
初见去日十七度。 先疾,日益迟五秒。 先疾,日益迟四十二秒。 十三日 益疾、益迟九秒。 十三日 先迟,日益疾四十二秒。 先迟,日益疾五秒。
阳初 七百五十六 百一  五十  百一 二千五百二十
减空 百二十六  六十三  百二十六 千六百七十六
二百三十九 百五十一  七十六  百五十一 八百三十二
五百四 百二十六  百五十一  百二十六 减空
千八 百一  二百七十七  百一 六百三十
千八百三十八 七十六  二百五十二  七十六 七百六
二千五百二十 五十  二百二十七  五十 千六百七十六
三千二十四 二十五  百四十三  二十五 二千九百三十六
三千二百七十六 减空  三十八  加空 三千九百六
三千四百四十 二十五  加空  二十五 四千五百三十六
十一 三千六百一十六 五十  七十六  五十 四千四百六十
十二 三千四百四十 七十六  八十八  七十六 四千一百八
阴初 三千二百七十六 百一  百一十三  百一 三千六百九十六
二千五百二十 百二十六  百三十九  百二十六 三千二百八十
千三百三十八 百五十一  二百五十二  百五十一 二千二百六十八
加空 百二十六  二百七十七  百二十六 千八
千三百三十八 百一  百七十六  百一 加三百四十
二千六百九十六 七十六  百一  七十六 二千五百一十二
三千二百七十六 五十  七十六  五十 三千三百五十六
三千六百一十六 二十五  五十  二十五 四千三百三十二
三千五百三十一 加空  二十五  减空 四千三十二
二千九百三十八 二十五  减空  二十五 三千三百五十二
十一 二千二百六十八 五十  十三  五十 三千一百五十四
十二 千五百一十三 七十六  二十五  七十六 二千五百六十二
  
镇星前顺八十三日行七度三十六分前留三十六日退行百三日行六度后留三十六日后顺八十三日行七度三十六分
初见去日十七度。 先疾,日益迟八秒。  益疾、益迟二秒。  先迟,日益疾八秒。
阳初 二十六  二十  二十六
三十二  二十五  三十二
三十八  三十  三十八
三十二  二十五  三十二
二十六  二十  二十六
二十  十五  二十
十三   十三
  
加空  减空  加空
  
十一 十三   十三
十二 二十  十五  二十
阴初 二十六  二十  二十六
三十二  二十五  三十二
三十八  三十  三十八
三十二  二十五  三十二
二十六  二十  二十六
二十  十五  二十
十三   十三
  
减空  加空  减空
  
十一 十三   十三
十二 二十  十五  二十
  
太白夕疾百七十二日行二百六度夕平十三日行十三度夕迟四十二日行三十度夕留夕退十日行五度晨见退行十日行五度晨留晨迟四十二日行三十度晨平十三日行十三度晨疾百七十二日行二百六度
初见去日十一度。 先疾,日益迟八十四秒。 先疾,日益迟一分二十八秒 七日 先迟,日益疾八十四秒 先疾,日益迟八十四秒 七日 先迟,日益疾一分二十八秒  先迟,日益疾十九秒。
阳初 二百二十七 减空  十三  百六十四 七十六 四百五十四
百一十二 十二 十三   百三十九 八十八 五百六十七
减空 十八 二十五  减空  百一十三 七十六 六百八十
百一十三 二十四 三十八   七十六 六十三 五百六十七
二百二十七 三十一 五十   三十八 五十 四百五十四
三百四十 三十八 六十三  减空  加空 三十八 三百四十
四百五十四 三十一 七十六  十三  三十八 加空 二百二十七
五百六十七 二十四 六十三  十三  七十六 加空 百一十三
六百八十 十八 五十  十三  百一十三 十八 加空
五百六十七 十二 三十八  十三  百三十九 三十八 百一十三
十一 四百五十四 二十五  十三 十三  百六十四 五十 二百二十七
十二 三百四十 加空 十三  十三  百七十六 六十三 三百四十
阴初 二百二十七 加空  十三  百六十四 七十六 四百五十四
百一十三 十二 十三   百三十九 八十八 五百六十七
加空 十八 二十五  加空  百一十三 七十六 六百八十
百一十三 二十四 三十八   七十六 六十三 五百六十七
二百二十七 三十一 五十   三十八 五十 四百五十四
三百四十 三十八 六十三  加空  减空 三十八 三百四十
四百五十四 三十一 七十六  十三  三十八 十九 二百二十七
五百六十七 二十四 六十三  十三  七十六 减空 百一十三
六百八十 十八 五十  十三  百一十三 十八 减空
五百六十七 十二 三十八  十三  百三十九 三十八 百一十三
十一 四百五十四 二十五  十三 十三  百六十四 五十 二百二十七
十二 三百四十 减空 十三  十三  百七十六 六十三 三百四十
  
辰星夕疾十二日行十七度夕迟十一日行九度夕留三日晨留三日晨迟十一日行九度晨疾十二日行十七度
初见去日十七度。 先疾,日益迟三分。 先疾,日益迟六分。   先迟,日益疾六分。 先迟,日益疾三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新唐书  卷三十下‧志第二十下  历六下 昭宗时,宣明历施行已久,数亦渐差,诏太子少詹事边冈与司天少监胡秀林、均州司马王墀改治新历,然术一出于冈。冈用筭巧,能驰骋反复于乘除间。由是简捷、超径、等接之术兴,而经制、远大、衰序之法废矣。虽筹策便易,然皆冥于本原。其上元七曜,起赤道虚四度。景福元年,历成,赐名崇玄。气朔、发敛、盈缩、朓朒、定朔弦望、九道月度、交会、入蚀限去交前后,皆大衍之旧。余虽不同,亦殊涂而至者。大略谓:
策实曰岁实。揲法曰朔实。三元之策曰气策。四象之策曰平会。一象之策曰弦策。挂限曰闰限。爻数曰纪法。策余曰岁余。天中之策曰候策。地中之策曰卦策。贞悔之策曰土王策。辰法,半辰法也。干实曰周天分。盈缩、朓朒,皆用常气。盈缩分曰升降。先后曰盈缩。
凡升降、损益,皆进一等,倍象统乘之,除法而一,为平行率。与后率相减,为差。半之,以加减平行率,为初、末率。倍差,进一等,以象统乘之,除法而一,为日差。以加减初、末为定。以日差累加减,为每日分。凡小余,皆万乘之,通法除,为约余,则以万为法。又以百约之,为大分,则以百为法。
凡冬至赤道日度及约余,以减其宿全度,乃累加次宿,皆为距后积度。满限九十一度三十一分三十七小分,去之。余半已下,为初;已上,以减限,为末。皆百四十四乘之,退一等,以减千三百一十五。所得以乘初、末度分,为差。又通初、末度分,与四千五百六十六先相减、后相乘,千六百九十除之,以减差,为定差,再退为分。至后以减、分后以加距后积度,为黄道积度。宿次相减,即其度也。
以冬至赤道日度及约余,依前求定差以减之,为黄道日度。凡岁差,十一乘之,又以所求气数乘之,三千八百八十八而一,以加前气中积;又以盈缩分盈加、缩减之,命以冬至宿度,即其气初加时宿度。
其定朔小余,如日法四十分之二十九已上,以定朔小余减日法,余如晨初余数已下,进一日。
冈又作径术求黄道月度。以蔀率去积年,为蔀周。不尽,为蔀余。以岁余乘蔀余,副之。二因蔀周,三十七除之,以减副。百一十九约蔀余,以加副。满周天去之。余,四因之为分,度母而一为度,即冬至加时平行月。
又以冬至约余距午前后分,二百五十四乘之,万约为分,度母为度;午前以加、午后以减加时月,为午中月。自此计日平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自冬至距定朔,累以平行减之,为定朔午中月。求次朔及弦望,各计日以平行加之。其分以度母除,为约分。
又四十七除蔀余,为率差。不尽,以乘七日三分半,副之。九因率差,退一等,为分,以减副。又百约冬至加时距午分,午前加之,午后减之,满转周去之,即冬至午中入转。以冬至距朔日减之,即定朔午中入转。求次朔及弦望,计日加之。
各以所入日下损益率乘转余,百而一,以损益盈缩积,为定差。以盈加、缩减午中月,为定月。以月行定分乘其日晨昏距午分,万约为分,满百为度,以减午中定月,为晨月;加之,为昏月。
以朔昏月减上弦昏月,以上弦昏月减望昏月,以望晨月减下弦晨月,以下弦晨月减后朔晨月,各为定程。以相距日均,为平行度分。与次程相减,为差。以加、减平行,为初、末日定行。后少,加为初,减为末。后多,减为初,加为末。减相距日一,均差,为日差。累损、益初日,为每日定行。后多,累益之。后少,累减之。因朔弦望晨昏月,累加之,得每日晨昏月。
晷漏
各计其日中入二至加时已来日数及余。如初限已下,为后;已上,以减二至限,余为前,副之。各以乘数乘之,用减初、末差。所得再乘其副,满百万为尺,不满为寸、为分。夏至后,则退一等。皆命曰晷差。各至前后,以减冬至中晷;夏至前后,以加夏至中晷:为每日阳城中晷。与次日相减,后多曰息,后少曰消。以冬夏至午前、后约分乘之,万而一,午前息减、消加,午后息加、消减中晷,为定数也。凡冬至初日,有减无加。夏至初日,有加无减。
又计二至加时已来至其日昏后夜半日数及余。冬至后为息,夏至后为消。如一象已下,为初;已上,反减二至限,余为末。令自相乘,进二位,以消息法除为分,副之。与五百分先相减,后相乘,千八百而一,以加副,为消息数。以象积乘之,百约为分,再退为度。春分后,以加六十七度四十分,秋分后,以减百一十五度二十分,即各其日黄道去极。与一象相减,则赤道内外也。以消息数,春分后加千七百五十二,秋分后以减二千七百四十八,即各其日晷漏母也。以减五千,为晨昏距午分。
置晷漏母,千四百六十一乘,而再半之。百约,为距子度。以减半周天,余为距中度。百三十五乘晷漏母,百约为分,得晨初余数。凡晷漏,百为刻。不满,以象积乘之,百约为分,得夜半定漏。
九服中晷,各于其地立表候之。在阳城北,冬至前候晷景与阳城冬至同者,为差日之始;在阳城南,夏至前候晷景与阳城夏至同者,为差日之始。自差日之始,至二至日,为距差日数也。在至前者,计距前已来日数;至后者,计入至后已来日数。反减距差日,余为距后日准。求初、末限晷差,各冬至前后以加、夏至前后以减冬夏至阳城中晷,得其地其日中晷。若不足减,减去夏至阳城中晷,即其日南倒中晷也。自余之日,各计冬夏至后所求日数。减去距冬夏至差日,余准初、末限入之。又九服所在,各于其地置水漏,以定二至夜刻,为漏率。以漏率乘每日晷漏母,各以阳城二至晷漏母除之,得其地每日晷漏母。
交会
以四百一乘朔望加时入交常日及约余,三十除,为度;不满退除为分,得定朔望入交定积度分。以减周天,命起朔望加时黄道日躔,即交所在宿次。
凡入交定积度,如半交已上,为在阳历;已上,减去半交,余为入阴历。以定朔望约余乘转分,万约为分,满百为度;以减入阴、阳历积度,为定朔望夜半所入。
如一象已下,为在少象;已上者,反减半交,余为入老象。皆七十三乘之,退一等。用减千三百二十四,余以乘老、少象度及余,再退为分,副之。在少象三十度已下,老象六十一度已上,皆与九十一度先相减、后相乘,五十六除,为差。若少象三十度已上,反减九十一度,及老象六十度已下,皆自相乘,百五除,为差。皆以减副,百约为度,即朔望夜半月去黄道度分。
凡定朔约余距午前、后分,与五千先相减、后相乘,三万除之;午前以减,午后倍之,以加约余,为日蚀定余。定望约余,即为月蚀定余。晨初余数已下者,皆四百乘之,以晨初余数除之,所得以加定望约余,为或蚀小余。各以象统乘之,万约,为半辰之数。余满二千四百为刻。不尽退除,为刻分,即其辰刻日蚀有差。
置其朔距天正中气积度,以减三百六十五度半,余以千乘,满三百六十五度半除为分,曰限心。加二百五十分,为限首。减二百五十分,为限尾。满若不足,加减一千,退蚀定余一等。与限首、尾相近者,相减,余为限内外分。其蚀定余多于限首、少于限尾者,为外。少于限首、多于限尾者,为内。在限内者,令限内分自乘,百七十九而一,以减六百三十,余为阴历蚀差。限外者,置限外分与五百先相减、后相乘,四百四十六而一,为阴历蚀差。又限内分亦与五百先相减,后相乘,三百一十三半而一,为阳历蚀差。
在限内者,以阳历蚀差加阴历蚀差,为既前法。以减千四百八十,余为既后法。在限外者,以六百一十分为既前法,八百八十分为既后法。其去交度分,在限外阴历者,以阴历差减之。不足减者,不蚀。又限外无阳历。交在限内阴历者,以阳历蚀差加之。若在限内阳历者,以去交度分反减阳历蚀差。若不足反减者,不蚀。皆为去交定分。如既前法已下者,为既前分。已上者,以减千四百八十,余为既后分。皆进一位。各以既前、后法除,为蚀分。在既后者,其亏复阴历也。既前者,阳历也。
凡朔望月行定分,日以九百乘,月以千乘,如千三百三十七而一,日以减千八百,月以减二千,余为汎用刻分。凡月蚀汎用刻,在阳历以三十四乘,在阴历以四十一乘,百约,为月蚀既限。以减千四百八十,余为月蚀定法。其去交度分,如既限已下者,既。已上者,以减千四百八十,余进一位,以定法约,为蚀分。其蚀五分已下者,为或食;已上为的蚀。
凡日月食分,汎用刻乘之,千而一,为定用刻。不尽,退除为刻分。既者,以汎为定。各以减蚀甚约余,为亏初。加之,为复满。凡蚀甚与晨昏分相近,如定用刻已下者,因相减,余以乘蚀分,满定用刻而一,所得以减蚀分,得带蚀分。
五星变差曰岁差。阴阳进退差曰盈缩。爻筭曰画度。画有十二,亦爻数也。推冬至后加时平合日筭,曰平合中积。副之,曰平合中星。岁差减中星,曰入历。有余者,皆约之。因平合以诸变常积日加中积,常积度加中星、入历,各其变中积、中星、入历也。
凡入历盈限已下,为盈。已上,去之,为缩。各如画度分而一,命画数筭外。不满,以画下损益乘之,画度分除之,以损益盈缩积,为定差。盈加、缩减中积,为定积。准求所入气及月日,加冬至大余及约余,为其变大小余。以命日辰,则变行所在也。亦以盈加、缩减中星,应用躔差。视定积如半交已下,为在盈;已上,去之,为在缩。所得,令半交度先相减、后相乘,三千四百三十五除,为度。不尽退除为分者,亦盈加、缩减之。
其变异术者,从其术,各为定星。命起冬至黄道日躔,得其变行加时所在宿度也。凡辰星依历变置筭,乃视晨见、晨顺在冬至后,夕见、夕顺在夏至后计中积去二至九十一日半已下,令自乘。已上,以减百八十二日半,亦自乘。五百而一,为日。以加晨夕见中积、中星,减晨夕顺中积、中星,各为应见不见中积、中星也。凡盈缩定差,荧惑晨见变六十一乘之、五十四除之,乃为定差。太白、辰星再合,则半其差。其在夕见、晨疾二变,则盈减、缩加。凡岁、镇、荧惑留退,皆用前迟入历定差。又各视前迟定星,以变下减度减之。余半交已下,为盈;已上,去之,为缩。又视之,七十三已下三因之,已上减半交,余二因之,为差。岁、镇二星,退一等。荧惑,全用之。在后退,又倍其差。后留,三之。皆满百为度。以盈加、缩减中积,又以前迟定差盈加、缩减,乃为留退定积。其前后退中星,则以差缩加、盈减,又以前迟定差盈加、缩减,乃为退行定星。
凡诸变定星迭相减,为日度率。荧惑迟日盈六十、度盈二十四者,所盈日度加疾变日度,为定率。太白退日率,百乘之,二百一十二除之、为留日。以减退日率,为定率。辰星退顺日率一等,为留日。以减顺日率,为定率。以日均度,为平行。又与后变平行相减,为差。半之,视后多少,以加减平行,为初、末日行分。以初日行分乘其变小余,万而一,顺减、退加其变加时宿度,为夜半宿度。又减日率一,均差,为日差。视后多少,累损益初日,为每日行分。因夜半宿度,累加减之,得每日所至。
五星差行,衰杀不伦,皆以诸变类会消息署之。
起二年颁用,至唐终。
景福崇玄历演纪上元甲子,距景福元年壬子,岁积五千三百九十四万七千三百八筭外。
崇玄通法万三千五百。
岁实四百九十三万八百一。
气策十五,余二千九百五十,秒一。
朔实三十九万八千六百六十三。
平会二十九,余七千一百六十三。
望策十四,余万三百三十一半。
弦策七,余五千一百六十五太。
朔虚分六千三百三十七。
中盈分五千九百,秒二。
岁余七万八百一。
闰限三十八万六千四百二十五,秒二十三。
象位六。
象统二十四。
候策五,余九百八十三,秒二十五;秒母七十二。
卦策六,余千一百八十,秒一;秒母六十。
土王策三,余五百九十,秒一;秒母百二十。
辰数五百六十二半。
刻法百三十五。
周天分四百九十三万九百六十一,秒二十四。
岁差百六十,秒二十四。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虚分三千四百六十一,秒二十四。
约虚分二千五百六十三,秒八十八。
除法七千三百五。
秒母一百。
二十四气中积,自冬至,每气以气策及约余累之。
节气升降差盈缩分损益数朓朒积
冬至 升七千七百四十 盈初 益七百八十二 朒初
小寒 升六千六十九 盈七千七百四十 益六百一十三 朒七百八十二
大寒 升四千五百七十二 盈万三千八百九 益四百六十二 朒千三百九十五
立春 升三千二百五十 盈万八千三百八十一 益三百二十八 朒千八百五十七
雨水 升千九百七十七 盈二万一千六百三十一 益二百 朒二千一百八十五
惊蛰 升六百六十 盈二万三千六百八 益六十七 朒二千三百八十五
春分 降六百六十 盈二万四千二百六十八 损六十七 朒二千四百五十二
清明 降千九百七十七 盈二万三千六百八 损二百 朒二千三百八十五
谷雨 降三千二百五十 盈二万一千六百三十一 损三百二十八 朒二千一百八十五
立夏 降四千五百七十二 盈万八千三百八十一 损四百六十二 朒千八百五十七
小满 降六千六十九 盈万三千八百九 损六百一十三 朒千三百九十五
芒种 降七千七百四十 盈七千七百四十 损七百八十二 朒七百八十二
夏至 降七千七百四十 缩初 益七百八十二 朓初
小暑 降六千六十九 缩七千七百四十 益六百一十三 朓七百八十二
大暑 降四千五百七十二 缩万三千八百九 益四百六十二 朓千三百九十五
立秋 降三千二百五十 缩万八千三百八十一 益三百二十八 朓千八百五十七
处暑 降千九百七十七 缩二万一千六百三十一 益二百 朓二千一百八十五
白露 降六百六十 缩二万三千六百八 益六十七 朓二千三百八十五
秋分 升六百六十 缩二万四千二百六十八 损六十七 朓二千四百五十二
寒露 升千九百七十七 缩二万三千六百八 损二百 朓二千三百八十五
霜降 升三千二百五十 缩二万一千六百三十一 损三百二十八 朓二千一百八十五
立冬 升四千五百七十二 缩万八千三百八十一 损四百六十二 朓千八百五十七
小雪 升六千六十九 缩万三千八百九 损六百十三 朓千三百九十五
大雪 升七千七百四十 缩七千七百四十 损七百八十二 朓七百八十二
  转周分三十七万一千九百八十六,秒九十七。
转终日二十七,余七千四百八十六,秒九 十七。
朔差日一,余万三千一百七十六,秒三。
度母一百。 每日累转分为转积度。
秒母一百。
转终日转分 列差损益率朓朒积
一日 千二百七 进十六 益千三百一十九 朒初
二日 千二百二十三 进十七 益千一百五十 朒千三百一十九
三日 千二百四十 进十八 益九百七十八 朒二千四百六十九
四日 千二百五十八 进十八 益七百九十九 朒三千四百四十七
五日 千二百七十六 进十九 益六百一十七 朒四千二百四十六
六日 千二百九十五 进二十一 益四百三十一 朒四千八百六十三
七日 千三百一十六 进二十三 初益二百一十三 末损二十七朒五千二百九十四
八日 千三百三十九 进二十六 损二百八十五 朒五千四百八十
九日 千三百六十五 进十八 损四百七十一 朒五千一百九十五
十日 千三百八十三 进十八 损六百五十 朒四千七百二十四
十一日 千四百一 进十九 损八百四十 朒四千七十四
十二日 千四百二十 进十七 损千一十七 朒三千二百三十四
十三日 千四百三十七 进十六 损千一百八十五 朒二千二百一十七
十四日 千四百五十三 进十一 初损千三十二 末益二百九十二朒千三十二
十五日 千四百六十四 退十七 益千二百八十四 朒二百九十三
十六日 千四百四十七 退十八 益千一百一十 朓千五百七十七
十七日 千四百二十九 退十八 益九百四十一 朓二千六百八十七
十八日 千四百一十一 退十八 益七百五十七 朓三千六百二十八
十九日 千三百九十三 退十八 益五百七十八 朓四千三百八十五
二十日 千三百七十五 退二十二 益三百八十六 朓四千九百六十三
二十一日 千三百五十三 退二十五 初益百六十 末损八十朓五千三百四十九
二十二日 千三百二十八 退二十二 损三百二十四 朓五千四百二十九
二十三日 千三百六 退十九 损五百一十六 朓五千一百五
二十四日 千二百八十七 退十九 损六百九十七 朓四千五百八十九
二十五日 千二百六十八 退十八 损八百七十九 朓三千八百九十二
二十六日 千二百五十 退十七 损千五十三 朓三千一十三
二十七日 千二百三十三 退十七 损千二百二十三 朓千九百六十
二十八日 千二百一十六 退九 初损七百三十七 末益入后朓七百三十七
  七日:初数万一千九百九十六太,末数千五百三。
十四日:初数万四百九十三半, 末数三千六半。
二十一日:初数八千九百九十少,末数四千五百九太。
二十八日:初 数七千四百八十七。
蔀率九千三十六。
岁余六百三十九。
周天分千七百三十五。
周天三百六十五 度五分。
度母十九。
月行定分同转分。
平行积度,日累十三度七分。
入转日损益数盈缩积度
一日 益百三十一 缩初空
二日 益百一十四 缩一度三十一分
三日 益九十七 缩二度四十五分
四日 益七十九 缩三度四十二分
五日 益六十一 缩四度二十一分
六日 益四十三 缩四度八十二分
七日 初益二十一 末损三缩五度二十五分
八日 损二十八 缩五度四十三分
九日 损四十七 缩五度一十五分
十日 损六十五 缩四度六十八分
十一日 损八十三 缩四度三分
十二日 损百一 缩三度二十分
十三日 损百一十七 缩二度十九分
十四日 初损百二 末益二十九缩一度二分
十五日 益百二十七 盈二十九分
十六日 益百一十 盈一度五十六分
十七日 益九十四 盈二度六十六分
十八日 益七十五 盈三度六十分
十九日 益五十七 盈四度三十五分
二十日 益三十八 盈四度九十二分
二十一日 初益十六 末损八盈五度三十分
二十二日 损三十二 盈五度三十八分
二十三日 损五十一 盈五度六分
二十四日 损六十九 盈四度五十五分
二十五日 损八十七 盈三度八十六分
二十六日 损百四 盈二度九十九分
二十七日 损百二十一 盈一度九十五分
二十八日 初损七十四 末益入后盈七十四分
转周二十七日,五十五分半。
七日:初八十八分,小分八十七半;末十一分,小分十二半。
十四日:初七十七分太;末二十二分少。
二十一日:初六十六分,小分六十二半;末三十三分,小分三十七半。
二十八日:初五十五分半。
入转日母一百。
二至限百八十二日,六十二分,小分二十二分半。
消息法千六百六十七半。
一象九十一度三千一百三十一分。
辰法八刻百六十分。
昏、明二刻二百四十分。
象积四百八十。
冬至前后限五十九日;差二千一百九十五分;乘数十五。
夏至前后限百二十三日六十二分,小分二十二半;差四千八百八十分;乘数四。
阳城冬至晷丈二尺七寸一分半。
夏至晷尺四寸七分,小分八十。
交终分三十六万七千三百六十四,秒九千六百七十三。
交终日二十七,余二千八百六十四,秒九千六百七十三;约余二千一百二十二。
交中日十三,余八千一百八十二,秒四千八百三十六半;约余六千六十一。
朔差日二,余四千二百九十八,秒三百二十七;约余三千一百八十四。
望策日十四,余万三百三十一,秒五千;约余七千六百五十三。
交限日十二,余六千三十三,秒四千六百七十三;约余四千四百六十九。
望差日一,余二千一百四十九,秒百六十三半;约余千五百九十二。
交率二百六十二。
交数三千三百五十。
交终三百六十三度七十三分,小分六十四。
转终三百七十四度二十八分。
半交百八十一度八十六分,小分八十二。
一象九十度,九十三分,小分四十一。
去交度乘数十一,除数八千六百三十二。
秒母一万。
岁星
终率五百三十八万四千九百六十二,秒十一。
平合日三百九十八,余万一千九百六十二,秒十一;约余八千八百六十一。
盈限二百五度。
盈画十七度八分,秒三十三。
缩限百六十度二十五分,秒六十三太。
缩画十三度三十五分,秒四十七。
岁差百三十三,秒九十二半。
画数损益盈差积损益缩差积
益百九十 盈初 益九十 缩初
益百八十 盈一度九十 益百七十 缩九十
益百五十 盈三度七十 益二百一十 缩二度六十
益百四十 盈五度二十 益百六十 缩四度七十
益七十 盈六度六十 益八十 缩七度三十
益四十五 盈七度三十 益四十 缩七度十
损四十五 盈七度七十五 益十五 缩七度五十
损百四十五 盈七度三十 益十 缩七度六十五
损八十五 盈五度八十五 损十 缩七度七十五
损二百 盈五度 损二百六十五 缩七度六十五
十一 损百六十 盈三度 损二百六十 缩五度
十二 损百四十 盈一度四十 损二百四十 缩二度四十
  荧惑
终率千五十二万八千九百一十六,秒九十一。
平合日七百七十九,余万二千四百一十六,秒九十一;约余九千一百九十八。
盈限百九十六度八十分。
盈画十六度四十分。
缩限百六十八度四十五分,秒六十三太。
缩画十四度三分,秒八十。
岁差百三十三,秒四十六。
画数损益盈差积损益缩差积
益千二百一十 盈初 益三百九十六 缩初
益八百一十二 盈十二度十三 益四百四十一 缩三度九十六
益四百七十三 盈二十度二十五 益四百五十七 缩八度三十七
益二百二 盈二十四度九十八 益四百四十八 缩十二度九十四
损十六 盈二十七度 益四百五 缩十七度四十二
损二百一十四 盈二十六度八十四 益三百二十三 缩二十一度四十七
损三百二十三 盈二十四度七十 益二百一十四 缩二十四度七十
损四百五 盈二十一度四十七 益十六 缩二十六度八十四
损四百四十八 盈十七度四十二 损二百二 缩二十七度
损四百五十七 盈十二度九十四 损四百七十三 缩二十四度九十八
十一 损四百四十一 盈八度三十七 损八百一十二 缩二十度二十五
十二 损三百九十六 盈三度九十六 损千二百一十三 缩十二度十三
  镇星
终率五百一十万四千八十四,秒五十四。
平合日三百七十八,余千八十四,秒五十四;约余八百三。
盈限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秒六十三太。
盈画十五度二十二分。
缩限百八十二度六十三分。
缩画十五度二十二分。
岁差百三十二,秒九十四。
画数损益盈差积损益缩差积
益百 盈初 益三百 缩初
益百三十 盈一度 益二百二十五 缩三度
益百七十 盈二度三十 益二百 缩五度二十五
益二百二十 盈四度 益五十 缩七度二十五
益百二十 盈六度二十 损三十五 缩七度七十五
益三十五 盈七度四十 损二十 缩七度四十
损三十五 盈七度七十五 损十五 缩七度二十
损百二十 盈七度四十 损五 缩七度五
损二百二十 盈六度二十 损百六十 缩七度
损百七十 盈四度 损百七十 缩五度四十
十一 损百三十 盈二度三十 损百八十 缩三度七十
十二 损百 盈一度 损百九十 缩一度九十
  太白
终率七百八十八万二千六百四十八,秒七十六。
平合日五百八十三,余万二千一百四十八,秒七十六;约余八千九百九十九。
再合日二百九十一,余万二千八百二十四,秒三十八;约余九千五百。
盈限百九十七度十六分。
盈画十六度四十三分。
缩限百六十八度九分,秒六十三太。
缩画十四度,秒八十。
岁差百三十四,秒三十六。
画数损益盈差积损益缩差积
益百八十三 盈初 益六十四 缩初
益百五十 盈一度八十三 益百一十九 缩六十四
益百一十七 盈三度三十三 益百二 缩一度八十三
益八十三 盈四度五十 益百 缩二度八十五
益五十 盈五度三十三 益九十 缩三度八十五
益七十盈五度八十三 益七十三 缩四度七十五
损十七 盈六度 益四十五 缩五度四十八
损五十 盈五度八十三 益十五 缩五度九十三
损八十三 盈五度三十三 益五十一 缩六度八
损百一十七 盈四度五十 损百五 缩五度五十七
十一 损百五十 盈三度三十三 损百八十 缩四度五十二
十二 损百八十三 盈一度八十三 损二百七十二 缩二度七十二
  辰星
终率百五十六万四千三百七十八,秒九十七。
平合日百一十五,余万一千八百七十八,秒九十七;约余八千八百。
再合日五十七,余万二千六百八十九,秒四十八半;约余九千四百。
盈限百八十二度六十三分。
盈画十五度二十二分。
缩限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秒六十三太。
缩画十五度二十一分,秒八十九。
岁差百三十三,秒六十四。
画数损益盈差积损益缩差积
益九十二 盈初 益九十二 缩初
益七十五 盈九十二 益七十五 缩九十二
益五十八 盈一度六十七 益五十八 缩一度六十七
益四十一 盈二度二十五 益四十一 缩二度二十五
益二十五 盈二度六十六 益二十五 缩二度六十六
益九 盈二度九十一 益九 缩二度九十一
损九 盈三度 损九 缩三度
损二十五 盈二度九十一 损二十五 缩二度九十一
损四十一 盈二度六十六 损四十一 缩二度六十六
损五十八 盈二度二十五 损五十八 缩二度二十五
十一 损七十五 盈一度六十七 损七十五 缩一度六十七
十二 损九十二 盈九十二 损九十二 缩九十二
  五星入变历
星目变目常积日常积度加减
岁星 晨见 十七日五十分 三度五十分 用日躔差
 前疾 九十八日 十八度五十分  
 前迟 百三十一日五十分 二十二度五十分  
 前留 百五十八日  减六十五度
 前退 百九十九日七十五分 十六度七十五分 减七十一度
 后退 二百四十日 十一度 减八十二度五十分
 后留 二百六十七日五十分  减八十七度
 后迟 三百一日 十五度  
 后疾 三百八十一日三十八分 三十度十二分半 用日躔差
 夕合 三百九十八日八十七分 三十三度六十二分半 用日躔差
荧惑 晨见 七十二日 五十五度 用日躔差
 前疾 百九十三日 百三十五度  
 前次疾 二百八十七日 百九十二度五十分  
 前迟 三百四十七日 二百一十六度七十五分  
 前留 三百六十日  减百二十度
 前退 三百九十日 二百七度二十五分 减百二十五度五十分
 后退 四百二十日 百九十七度七十五分 减百三十度
 后留 四百三十三日  减百三十五度
 后迟 四百九十三日 二百二十二度  
 后次疾 五百八十七日 二百七十九度五十分  
 后疾 七百七日九十二分 三百五十九度六十二分 用日躔差
 夕合 七百七十九日九十二分 四百一十四度六十二分 用日躔差
镇星 晨见 十九日 二度 用日躔差
 前疾 七十九日 八度  
 前迟 百三日 九度六十分  
 前留 百四十日  减百七十二度
 前退 百八十九日 六度四十二分 减百七十度
 后退 二百三十八日 三度二十四分 减百七十六度
 后留 二百七十五日   
 后迟 二百九十九日 四度八十四分  
 后疾 三百五十九日八分 十度八十三分 用日躔差
 夕合 三百七十八日八分 十二度八十三分 用日躔差
太白 夕见 四十二日 五十三度 用日躔差
 夕疾 百四十二日 百八十度五十分  
 夕次疾 二百一十九日 二百六十五度  
 夕迟 二百六十八日 三百一度五十分  
 夕留退 二百八十五日 二百九十六度 用日躔差
 再合 二百九十二日 二百九十二度 用日躔差
 晨见 二百九十九日 二百八十八度 用日躔差
 晨退留 三百一十六日 二百八十二度五十分  
 晨迟 三百六十五日 三百一十九度五十分  
 晨次疾 四百四十二日 四百三度五十分  
 晨疾 五百四十一百九十分 五百三十度九十分 用日躔差
 晨伏合 五百八十三日九十分 三百八十三度九十分 用日躔差
辰星 夕见 十七日 三十四度 用日躔差
 夕顺留 四十七日 六十四度 用日躔差
 再合 五十八日 五十八度 用日躔差
 晨见 六十九日 五十二度 用日躔差
 晨留顺 九十八日八十八分 八十一度八十八分 用日躔差
 晨伏合 百一十五日八十八分 百一十五度八十八分 用日躔差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新唐书  卷三十一‧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昔者,尧命羲、和,出纳日月,考星中以正四时。至舜,则曰‘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而已。虽二典质略,存其大法,亦由古者天人之际,推候占测,为术犹简。至于后世,其法渐密者,必积众人之智,然后能极其精微哉。盖自三代以来详矣。诗人所记,婚礼、土功,必候天星。而春秋书日食、星变,传载诸国所占次舍、伏见、逆顺。至于周礼测景求中、分星辨国、妖祥察候,皆可推考,而独无所谓璿玑玉衡者,岂其不用于三代耶?抑其法制遂亡,而不可复得耶?不然,二物者,莫知其为何器也。至汉以后,表测景晷,以正地中,分列境界,上当星次,皆略依古。而又作仪以候天地,而浑天、周髀、宣夜之说,至于星经、历法,皆出于数术之学。唐兴,太史李淳风、浮图一行,尤称精博,后世未能过也。故采其要说,以著于篇。至于天象变见所以谴告人君者,皆有司所宜谨记也。
贞观初,淳风上言:‘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浑天仪也。周礼,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见日行黄道之验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落下闳作浑仪,其后贾逵、张衡等亦各有之,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按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常定于中,国无南北之异。盖浑仪无黄道久矣。’太宗异其说,因诏为之。至七年仪成。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一曰六合仪,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二曰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璿玑规、月游规,列宿距度,七曜所行,转于六合之内。三曰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矩规。又玄极北树北辰,南矩地轴,傍转于内。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皆用铜。帝称善,置于凝晖阁,用之测候。阁在禁中,其后遂亡。
开元九年,一行受诏,改治新历,欲知黄道进退,而太史无黄道仪,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以木为游仪,一行是之,乃奏:‘黄道游仪,古有其术而无其器,昔人潜思,皆未能得。今令瓒所为,日道月交,皆自然契合,于推步尤要,请更铸以铜铁。’十一年仪成。一行又曰:‘灵台铁仪,后魏斛兰所作,规制朴略,度刻不均,赤道不动,乃如胶柱。以考月行,迟速多差,多或至十七度,少不减十度,不足以稽天象、授人时。李淳风黄道仪,以玉衡旋规,别带日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游,法颇难,术遂寝废。臣更造游仪,使黄道运行,以追列舍之变,因二分之中,以立黄道,交于奎、轸之间,二至陟降,各二十四度。黄道内施白道月环,用究阴阳朓朒,动合天运。简而易从,可以制器垂象,永传不朽。’于是玄宗嘉之,自为之铭。
又诏一行与令瓒等更铸浑天铜仪,圆天之象,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昼夜而天运周。外络二轮,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旋一周,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周天。以木柜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立木人二于地平上: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钟以候辰,至一辰亦自撞之。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关锁,交错相持。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官。无几而铜铁渐涩,不能自转,遂藏于集贤院。
其黄道游仪,以古尺四分为度。旋枢双环,其表一丈四尺六寸一分,纵八分,厚三分,直径四尺五寸九分,古所谓旋仪也。南北科两极,上下循规各三十四度。表里画周天度,其一面加之银钉。使东西运转,如浑天游旋。中旋枢轴,至两极首内,孔径大两度半,长与旋环径齐。玉衡望筒,长四尺五寸八分,广一寸二分,厚一寸,孔径六分。衡旋于轴中,旋运持正,用窥七曜及列星之阔狭。外方内圆,孔径一度半,周日轮也。阳经双环,表一丈七尺三寸,里一丈四尺六寸四分,广四寸,厚四分,直径五尺四寸四分,置于子午。左右用八柱,八柱相固。亦表里画周天度,其一面加之银钉。半出地上,半入地下。双间挟枢轴及玉衡望筒,旋环于中也。阴纬单环,外内广厚周径,皆准阳经,与阳经相衔各半,内外俱齐。面平,上为天,下为地。横周阳环,谓之阴浑也。平上为两界,内外为周天百刻。天顶单环,表一丈七尺三寸,纵广八分,厚三分,直径五尺四寸四分。直中国人顶之上,东西当卯酉之中,稍南使见日出入。令与阳经、阴纬相固,如鸟壳之裹黄。南去赤道三十六度,去黄道十二度,去北极五十五度,去南北平各九十一度强。赤道单环,表一丈四尺五寸九分,横八分,厚三分,直径四尺五寸八分。赤道者,当天之中,二十八宿之位也。双规运动,度穿一穴。古者,秋分日在角五度,今在轸十三度;冬至日在牵牛初,今在斗十度。随穴退交,不复差缪。傍在卯酉之南,上去天顶三十六度,而横置之。黄道单环,表一丈五尺四寸一分,横八分,厚四分,直径四尺八寸四分。日之所行,故名黄道。太阳陟降,积岁有差。月及五星,亦随日度出入。古无其器,规制不如准的,斟酌为率,疏阔尤甚。今设此环,置于赤道环内,仍开合使运转,出入四十八度,而极画两方,东西列周天度数,南北列百刻,可使见日知时。上列三百六十策,与用卦相准。度穿一穴,与赤道相交。白道月环,表一丈五尺一寸五分,横八分,厚三分,直径四尺七寸六分。月行有迂曲迟速,与日行缓急相及。古亦无其器,今设于黄道环内,使就黄道为交合,出入六度,以测每夜月离。上画周天度数,度穿一穴,拟移交会。皆用钢铁。游仪,四柱为龙,其崇四尺七寸,水槽及山崇一尺七寸半,槽长六尺九寸,高广皆四寸,池深一寸,广一寸半。龙能兴云雨,故以饰柱。柱在四维。龙下有山云,俱在水平槽上。皆用铜。
其所测宿度与古异者:旧经,角距星去极九十一度,亢八十九度,氐九十四度,房百八度,心百八度,尾百二十度,箕百一十八度,南斗百一十六度,牵牛百六度,须女百度,虚百四度,危九十七度,营室八十五度,东壁八十六度,奎七十六度,娄八十度,胃、昴七十四度,毕七十八度,觜觿八十四度,参九十四度,东井七十度,舆鬼六十八度,柳七十七度,七星九十一度,张九十七度,翼九十七度,轸九十八度。今测,角九十三度半,亢九十一度半,氐九十八度,房百一十度半,心百一十度,尾百二十四度,箕百二十度,南斗百一十九度,牵牛百四度,须女百一度,虚百一度,危九十七度,营室八十三度,东壁八十四度,奎七十三度,娄七十七度,胃、昴七十二度,毕七十六度,觜觿八十二度,参九十三度,东井六十八度,舆鬼六十八度,柳八十度半,七星九十三度半,张百度,翼百三度,轸百度。
又旧经,角距星正当赤道,黄道在其南;今测,角在赤道南二度半,则黄道复经角中,与天象合。虚北星旧图入虚,今测在须女九度。危北星旧图入危,今测在虚六度半。又奎误距以西大星,故壁损二度,奎增二度;今复距西南大星,即奎、壁各得本度。毕,赤道十六度,黄道亦十六度。觜觿,赤道二度,黄道三度。二宿俱当黄道斜虚,毕尚与赤道度同,觜觿总二度,黄道损加一度,盖其误也。今测毕十七度半,觜觿半度。又柳误距以第四星,今复用第三星。张中央四星为朱鸟嗉,外二星为翼,比距以翼而不距以膺,故张增二度半,七星减二度半;今复以膺为距,则七星、张各得本度。
其他星:旧经,文昌二星在舆鬼,四星在东井。北斗枢在七星一度,琁在张二度,机在翼二度,权在翼八度,衡在轸八度,开阳在角七度,杓在亢四度。又关在黄道南四度,天尊、天椁在黄道北,天江、天高、狗国、外屏、云雨、虚梁在黄道外,天囷、土公吏在赤道外,上台在东井,中台在七星,建星在黄道北半度,天苑在昴、毕,王良在壁外,屏在觜觿,雷电在赤道外五度,霹雳在赤道外四度,八魁在营室,长垣、罗堰当黄道。今测,文昌四星在柳,一星在舆鬼,一星在东井。北斗枢在张十三度,琁在张十二度半,机在翼十三度,权在翼十七度太,衡在轸十度半,开阳在角四度少,杓在角十二度少。天关、天尊、天椁、天江、天高、狗国、外屏,皆当黄道。云雨在黄道内七度,虚梁在黄道内四度,天囷当赤道,土公吏在赤道内六度,上台在柳,中台在张,建星在黄道北四度半,天苑在胃、昴,王良四星在奎,一星在壁,外屏在毕,雷电在赤道内二度,霹雳四星在赤道内,一星在外,八魁五星在壁,四星在营室,长垣在黄道北五度,罗堰在黄道北。
黄道,春分与赤道交于奎五度太;秋分交于轸十四度少;冬至在斗十度,去赤道南二十四度;夏至在井十三度少,去赤道北二十四度。其赤道带天之中,以分列宿之度。黄道斜运,以明日月之行。乃立八节、九限,校二道差数,著之历经。
盖天之说,李淳风以为天地中高而四𬯎,日月相隐蔽,以为昼夜。绕北极常见者谓之上规,南极常隐者谓之下规,赤道横络者谓之中规。及一行考月行出入黄道,为图三十六,究九道之增损,而盖天之状见矣。
削篾为度,径一分,其厚半之,长与图等,穴其正中,植鍼为枢,令可环运。自中枢之外,均刻百四十七度。全度之末,旋为外规。规外太半度,再旋为重规。以均赋周天度分。又距极枢九十一度少半,旋为赤道带天之纮。距极三十五度旋为内规。
乃步冬至日躔所在,以正辰次之中,以立宿距。按浑仪所测,甘、石、巫咸众星明者,皆以篾,横考入宿距,纵考去极度,而后图之。其赤道外众星疏密之状,与仰视小殊者,由浑仪去南极渐近,其度益狭;而盖图渐远,其度益广使然。若考其去极入宿度数,移之于浑天则一也。又赤道内外,其广狭不均,若就二至出入赤道二十四度,以规度之,则二分所交不得其正;自二分黄赤道交,以规度之,则二至距极度数不得其正;当求赤道分至之中,均刻为七十二限,据每黄道差数,以篾度量而识之,然后规为黄道,则周天咸得其正矣。又考黄道二分二至之中,均刻为七十二候,定阴阳历二交所在,依月去黄道度,率差一候,亦以篾度量而识之,然后规为月道,则周天咸得其正矣。
中晷之法。初,淳风造历,定二十四气中晷,与祖冲之短长颇异,然未知其孰是。及一行作大衍历,诏太史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其议曰: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郑氏以为‘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内,是以半之,得地中,令颍川阳城是也’。宋元嘉中,南征林邑,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交州影在表南三寸,林邑九寸一分。交州去洛,水陆之路九千里,盖山川回折使之然,以表考其弦当五千乎。开元十二年,测交州,夏至,在表南三寸三分,与元嘉所测略同。使者大相元太言:‘交州望极,才高二十余度。八月海中望老人星下列星粲然,明大者甚众,古所未识,迺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者也。大率去南极二十度已上之星则见。’又铁勒、回纥在薛延陀之北,去京师六千九百里,其北又有骨利干,居澣海之北,北距大海,昼长而夜短,既夜,天如曛不暝,夕胹羊髀才熟而曙,盖近日出没之所。太史监南宫说择河南平地,设水准绳墨植表而以引度之,自滑台始白马,夏至之晷,尺五寸七分。又南百九十八里百七十九步,得浚仪岳台,晷尺五寸三分。又南百六十七里二百八十一步,得扶沟,晷尺四寸四分。又南百六十里百一十步,至上蔡武津,晷尺三寸六分半。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晷差二寸余。而旧说,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妄矣。
今以句股校阳城中晷,夏至尺四寸七分八牦,冬至丈二尺七寸一分半,定春秋分五尺四寸三分,以覆矩斜视,极出地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自滑台表视之,极高三十五度三分,冬至丈三尺,定春秋分五尺五寸六分。自浚仪表视之,极高三十四度八分,冬至丈二尺八寸五分,定春秋分五尺五寸。自扶沟表视之,极高三十四度三分,冬至丈二尺五寸五分,定春秋分五尺三寸七分。上蔡武津表视之,极高三十三度八分,冬至丈二尺三寸八分,定春秋分五尺二寸八分。其北极去地,虽秒分微有盈缩,难以目校,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极之远近异,则黄道轨景固随而变矣。
自此为率推之,比岁武陵晷,夏至七寸七分,冬至丈五寸三分,春秋分四尺三寸七分半,以图测之,定气四尺四寸七分,按图斜视,极高二十九度半,差阳城五度三分。蔚州横野军夏至二尺二寸九分,冬至丈五尺八寸九分,春秋分六尺四寸四分半,以图测之,定气六尺六寸二分半。按图斜视,极高四十度,差阳城五度三分。凡南北之差十度半,其径三千六百八十八里九十步,自阳城至武陵,千八百二十六里七十六步,自阳城至横野,千八百六十一里二百十四步。夏至晷差尺五寸三分,自阳城至武陵,差七寸三分,自阳城至横野,差八寸。冬至晷差五尺三寸六分,自阳城至武陵差二尺一寸八分,自阳城至横野,差三尺一寸八分。率夏至与南方差少,冬至与北方差多。
又以图校安南,日在天顶北二度四分,极高二十度四分。冬至晷七尺九寸四分,定春秋分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在表南三寸三分,差阳城十四度三分,其径五千二十三里。至林邑,日在天顶北六度六分强,极高十七度四分,周圆三十五度,常见不隐。冬至晷六尺九寸,定春秋分二尺八寸五分,夏至在表南五寸七分,其径六千一百一十二里。若令距阳城而北,至铁勒之地,亦差十七度四分,与林邑正等,则五月日在天顶南二十七度四分,极高五十二度,周圆百四度,常见不隐。北至晷四尺一寸三分,南至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定春秋分晷五尺八寸七分。其没地才十五余度,夕没亥西,晨出丑东,校其里数,已在回纥之北,又南距洛阳九千八百一十五里,则极长之昼,其夕常明。然则骨利干犹在其南矣。
吴中常侍王蕃,考先儒所传,以戴日下万五千里为句股,斜射阳城,考周径之率以揆天度,当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有余。今测日晷,距阳城五千里已在戴日之南,则一度之广皆三分减二,南北极相去八万里,其径五万里。宇宙之广,岂若是乎?然则蕃之术,以蠡测海者也。
古人所以恃句股术,谓其有证于近事。顾未知目视不能及远,远则微差,其差不已,遂与术错。譬游于大湖,广袤不盈百里,见日月朝夕出入湖中;及其浮于巨海,不知几千万里,犹见日月朝夕出入其中矣。若于朝夕之际,俱设重差而望之,必将大小同术,无以分矣。横既有之,纵亦宜然。
又若树两表,南北相距十里,其崇皆数十里,置大炬于南表之端,而植八尺之木于其下,则当无影。试从南表之下,仰望北表之端,必将积微分之差,渐与南表参合。表首参合,则置炬于其上,亦当无影矣。又置大炬于北表之端,而植八尺之木于其下,则当无影。试从北表之下,仰望南表之端,又将积微分之差,渐与北表参合。表首参合,则置炬于其上,亦当无影矣。复于二表间更植八尺之木,仰而望之,则表首环屈相合。若置火炬于两表之端,皆当无影矣。夫数十里之高与十里之广,然犹斜射之影与仰望不殊。今欲凭晷差以推远近高下,尚不可知,而况稽周天里步于不测之中,又可必乎?十三年,南至,岱宗礼毕,自上传呼万岁,声闻于下,时山下夜漏未尽,自日观东望,日已渐高。据历法,晨初迨日出差二刻半,然则山上所差凡三刻余。其冬至夜刻同立春之后,春分夜刻同立夏之后。自岳趾升泰坛仅二十里,而昼夜之差一节。设使因二十里之崇以立句股术,固不知其所以然,况八尺之表乎!
原古人所以步圭影之意,将以节宣和气,辅相物宜,不在于辰次之周径。其所以重历数之意,将欲恭授人时,钦若乾象,不在于浑、盖之是非。若乃述无稽之法于视听之所不及,则君子当阙疑而不议也。而或者各封所传之器以术天体,谓浑元可任数而测,大象可运筭而窥。终以六家之说,迭为矛楯,诚以为盖天邪,则南方之度渐狭;果以为浑天邪,则北方之极寖高。此二者,又浑、盖之家尽智毕议,未能有以通其说也。则王仲任、葛稚川之徒,区区于异同之辨,何益人伦之化哉。凡晷差,冬夏不同,南北亦异,先儒一以里数齐之,遂失其实。今更为覆矩图,南自丹穴,北暨幽都,每极移一度,辄累其差,可以稽日食之多少,定昼夜之长短,而天下之晷,皆协其数矣。
昭宗时,太子少詹事边冈,脩历术,服其精粹,以为不刊之数也。
初,贞观中,淳风撰法象志,因汉书十二次度数,始以唐之州县配焉。而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厎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
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之曲,分而东流,与泾、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南河’。
故于天象,则弘农分陕为两河之会,五服诸侯在焉。自陕而西为秦、凉,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之曲为巴、蜀,皆负险用武之国也。自陕而东,三川、中岳为成周;西距外方、大伾,北至于济,南至于淮,东达钜野,为宋、郑、陈、蔡;河内及济水之阳为鄁、卫;汉东滨淮水之阴为申、随。皆四战用文之国也。北纪之东,至北河之北,为邢、赵。南纪之东,至南河之南,为荆、楚。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为三齐,夹右碣石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为邹、鲁,南涉江、淮为吴、越。皆负海之国,货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东及海,为戎狄。自江源循岭徼南,东及海,为蛮越。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始终,而分野可知矣。
于易,五月一阴生,而云汉潜萌于天稷之下,进及井、钺间,得坤维之气,阴始达于地上,而云汉上升,始交于列宿,七纬之气通矣。东井据百川上流,故鹑首为秦、蜀墟,得两戒山河之首。云汉达坤维右而渐升,始居列宿上,觜觿、参、伐皆直天关表而在河阴,故实沈下流得大梁,距河稍远,涉阴亦深。故其分野,自漳滨却负恒山,居北纪众山之东南,外接髦头地,皆河外阴国也。十月阴气进逾乾维,始上达于天,云汉至营室、东壁间,升气悉究,与内规相接。故自南正达于西正,得云汉升气,为山河上流;自北正达于东正,得云汉降气,为山河下流。陬訾在云汉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当中州河、济间。且王良、阁道由紫垣绝汉抵营室,上帝离宫也,内接成周、河内,皆豕韦分。十一月一阳生,而云汉渐降,退及艮维,始下接于地,至斗、建间,复与列舍气通,故易,天地始交,泰象也。逾析木津,阴气益降,进及大辰,升阳之气究,而云汉沈潜于东正之中,故易,雷出地曰豫,龙出泉为解,皆房、心象也。星纪得云汉下流,百川归焉,析木为云汉末派,山河极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自北河末派,穷北纪之曲,东北负海,为析木。负海者,以其云汉之阴也。唯陬訾内接紫宫,在王畿河、济间。降娄、玄枵与山河首尾相远,邻颛顼之墟,故为中州负海之国也。其地当南河之北、北河之南,界以岱宗,至于东海。自鹑首逾河,戒东曰鹑火,得重离正位,轩辕之祇在焉。其分野,自河、华之交,东接祝融之墟,北负河,南及汉,盖寒燠之所均也。自析木纪天汉而南,曰大火,得明堂升气,天市之都在焉。其分野,自钜野岱宗,西至陈留,北负河、济,南及淮,皆和气之所布也。阳气自明堂渐升,达于龙角,曰寿星。龙角谓之天关,于易,气以阳决阴,夬象也。升阳进逾天关,得纯乾之位,故鹑尾直建巳之月,内列太微,为天廷。其分野,自南河以负海,亦纯阳地也。寿星在天关内,故其分野,在商、亳西南,淮水之阴,北连太室之东,自阳城际之,亦巽维地也。
夫云汉自坤抵艮为地纪,北斗自干携巽为天纲,其分野与帝车相直,皆五帝墟也。究咸池之政而在乾维内者,降娄也,故为少昊之墟。协北宫之政而在乾维外者,陬訾也,故为颛顼之墟。成摄提之政而在巽维内者,寿星也,故为太昊之墟。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维外者,鹑尾也,故为列山氏之墟。得四海中承太阶之政者,轩辕也,故为有熊氏之墟。木、金得天地之微气,其神治于季月;水、火得天地之章气,其神治于孟月。故章道存乎至,微道存乎终,皆阴阳变化之际也。若微者沈潜而不及,章者高明而过亢,皆非上帝之居也。
斗杓谓之外廷,阳精之所布也。斗魁谓之会府,阳精之所复也。杓以治外,故鹑尾为南方负海之国。魁以治内,故陬訾为中州四战之国。其余列舍,在云汉之阴者八,为负海之国。在云汉之阳者四,为四战之国。降娄、玄枵以负东海,其神主于岱宗,岁星位焉。星纪、鹑尾以负南海,其神主于衡山,荧惑位焉。鹑首、实沈以负西海,其神主于华山,太白位焉。大梁、析木以负北海,其神主于恒山,辰星位焉。鹑火、大火、寿星、豕韦为中州,其神主于嵩丘,镇星位焉。
近代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国。虞、夏、秦、汉,郡国废置不同。周之兴也,王畿千里。及其衰也,仅得河南七县。今又天下一统,而直以鹑火为周分,则疆埸舛矣。七国之初,天下地形雌韩而雄魏,魏地西距高陵,尽河东、河内,北固漳、邺,东分梁、宋,至于汝南,韩据全郑之地,南尽颍川、南阳,西达虢略,距函谷,固宜阳,北连上地,皆绵亘数州,相错如绣。考云汉山河之象,多者或至十余宿。其后魏徙大梁,则西河合于东井;秦拔宜阳,而上党入于舆鬼。方战国未灭时,星家之言。屡有明效。今则同在畿甸之中矣。而或者犹据汉书地理志推之,是守甘、石遗术,而不知变通之数也。
又古之辰次与节气相系,各据当时历数,与岁差迁徙不同。今更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数纪之,而著其分野,其州县虽改隶不同,但据山河以分尔。
须女、虚、危,玄枵也。初,须女五度,余二千三百七十四,秒四少。中,虚九度。终,危十二度。其分野,自济北东逾济水,涉平阴,至于山茌,循岱岳众山之阴,东南及高密,又东尽莱夷之地,得汉北海、千乘、淄川、济南、齐郡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古齐、纪、祝、淳于、莱、谭、寒及斟寻、有过、有鬲、蒲姑氏之国,其地得陬訾之下流,自济东达于河外,故其象著为天津,绝云汉之阳。凡司人之星与群臣之录,皆主虚、危,故岱宗为十二诸侯受命府。又下流得婺女,当九河末派,比于星纪,与吴、越同占。
营室、东壁,陬訾也。初,危十三度,余二千九百二十六,秒一太。中,营室十二度。终,奎一度。自王屋、太行而东,得汉河内,至北纪之东隅,北负漳、邺,东及馆陶、聊城。又自河、济之交,涉荥波,滨济水而东,得东郡之地,占邶、鄘、卫、凡、胙、邗、雍、共、微、观、南燕、昆吾、豕韦之国。自阁道、王良至东壁,在豕韦,为上流。当河内及漳、邺之南,得山河之会,为离宫。又循河、济而东接玄枵为营室之分。
奎、娄,降娄也。初,奎二度。余千二百一十七,秒十七少。中,娄一度。终,胃三度。自蛇丘、肥成,南届钜野,东达梁父,循岱岳众山之阳,以负东海。又滨泗水,经方与、沛、留、彭城,东至于吕梁,乃东南抵淮,并淮水而东,尽徐夷之地,得汉东平、鲁国、琅邪、东海、泗水、城阳,古鲁、薛、邾、莒、小邾、徐、郯、鄫、鄅、邳、邿、任、宿、须句、颛臾、牟、遂、铸夷、介、根牟及大庭氏之国。奎为大泽,在陬訾下流,当钜野之东阳,至于淮、泗。娄、胃之墟,东北负山,盖中国膏腴地,百谷之所阜也。胃得马牧之气,与冀之北土同占。
胃、昴、毕,大梁也。初,胃四度,余二千五百四十九,秒八太。中,昴六度。终,毕九度。自魏郡浊漳之北,得汉赵国、广平、钜鹿、常山,东及清河、信都,北据中山、真定,全赵之分。又北逾众山,尽代郡、雁门、云中、定襄之地与北方群狄之国。北纪之东阳,表里山河,以蕃屏中国,为毕分。循北河之表,西尽塞垣,皆髦头故地,为昴分。冀之北土,马牧之所蕃庶,故天苑之象存焉。
觜觿、参、伐,实沈也。初,毕十度,余八百四十一,秒四之一。中,参七度。终,东井十一度。自汉之河东及上党、太原,尽西河之地,古晋、魏、虞、唐、耿、杨、霍、冀、黎、郇与西河戎狄之国。西河之滨,所以设险限秦、晋,故其地上应天阙。其南曲之阴,在晋地,众山之阳;南曲之阳,在秦地,众山之阴。阴阳之气并,故与东井通。河东永乐、芮城、河北县及河曲丰、胜、夏州,皆东井之分。参、伐为戎索,为武政,当河东,尽大夏之墟。上党次居下流,与赵、魏接,为觜觿之分。
东井、舆鬼,鹑首也。初,东井十二度,余二千一百七十二,秒十五太。中,东井二十七度。终,柳六度。自汉三辅及北地、上郡、安定,西自陇坻至河右,西南尽巴、蜀、汉中之地,及西南夷犍为、越巂、益州郡,极南河之表,东至牂柯,古秦、梁、豳、芮、丰、毕、骀杠、有扈、密须、庸、蜀、羌、髳之国。东井居两河之阴,自山河上流,当地络之西北。舆鬼居两河之阳,自汉中东尽华阳,与鹑火相接,当地络之东南。鹑首之外,云汉潜流而未达,故狼星在江、河上源之西,弧矢、犬、鸡皆徼外之备也。西羌、吐蕃、吐谷浑及西南徼外夷人,皆占狼星。
柳、七星、张,鹑火也。初,柳七度,余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终,张十四度。北自荥泽、荥阳,并京、索,暨山南,得新郑、密县,至外方东隅,斜至方城,抵桐柏,北自宛、叶,南暨汉东,尽汉南阳之地。又自雒邑负北河之南,西及函谷,逾南纪,达武当、汉水之阴,尽弘农郡,以淮源、桐柏、东阳为限,而申州属寿星,古成周、虢、郑、管、郐、东虢、密、滑、焦、唐、随、申、邓及祝融氏之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翼、轸,鹑尾也。初,张十五度,余千七百九十五,秒二十二太。中,翼十二度。终,轸九度。自房陵、白帝而东,尽汉之南郡、江夏,东达庐江南部,滨彭蠡之西,得长沙、武陵,又逾南纪,尽郁林、合浦之地,自沅、湘上流,西达黔安之左,皆全楚之分。自富、昭、象、龚、绣、容、白、廉州已西,亦鹑尾之墟。古荆、楚、郧、鄀、罗、权、巴、夔与南方蛮貊之国。翼与咮张同象,当南河之北,轸在天关之外,当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长沙,逾岭徼而南,为东瓯、青丘之分。安南诸州在云汉上源之东阳,宜属鹑火。而柳、七星、张皆当中州,不得连负海之地,故丽于鹑尾。
角、亢,寿星也。初,轸十度,余八十七,秒十四少。中,角八度。终,氏一度。自原武、管城,滨河、济之南,东至封丘、陈留,尽陈、蔡、汝南之地,逾淮源至于弋阳,西涉南阳郡至于桐柏,又东北抵嵩之东阳,中国地络在南北河之间,首自西倾,极于陪尾,故随、申、光皆豫州之分,宜属鹑火,古陈、蔡、许、息、江、黄、道、柏、沈、赖、蓼、须顿、胡、防、弦、厉之国。氐涉寿星,当洛邑众山之东,与亳土相接,次南直颍水之间,曰太昊之墟,为亢分。又南涉淮,气连鹑尾,在成周之东阳,为角分。
氐、房、心,大火也。初,氐二度,余千四百一十九,秒五太。中,房二度。终,尾六度。自雍丘、襄邑、小黄而东,循济阴,界于齐、鲁,右泗水,达于吕梁,乃东南接太昊之墟,尽汉济阴、山阳、楚国、丰、沛之地,古宋、曹、郕、滕、茅、郜、萧、葛、向城、偪阳、申父之国。商、亳负北河,阳气之所升也,为心分。丰、沛负南河,阳气之所布也,为房分。其下流与尾同占,西接陈、郑为氐分。
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余二千七百五十,秒二十一少。中,箕五度。终,南斗八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汉河间、涿郡、广阳及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乐浪、玄菟,古北燕、孤竹、无终、九夷之国。尾得云汉之末派,龟、鱼丽焉,当九河之下流,滨于渤碣,皆北纪之所穷也。箕与南斗相近,为辽水之阳,尽朝鲜三韩之地,在吴、越东。
南斗、牵牛,星纪也。初,南斗九度,余千四十二,秒十二太。中,南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自庐江、九江,负淮水,南尽临淮、广陵,至于东海,又逾南河,得汉丹杨、会稽、豫章,西滨彭蠡,南涉越门,迄苍梧、南海,逾岭表,自韶、广以西,珠崖以东,为星纪之分也。古吴、越、群舒、庐、桐、六、蓼及东南百越之国。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牵牛去南河寖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岛夷蛮貊之人,声教所不暨,皆系于狗国云。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新唐书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日食
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在氐五度。占曰:‘诸候专权,则其应在所宿国;诸侯附从,则为王者事。’四年八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翼四度。楚分也。六年十二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在南斗十九度。吴分也。九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在氐七度。
贞观元年闰三月癸丑朔,日有食之,在胃九度。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在亢五度。胃为天仓,亢为疏庙。二年三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在娄十一度。占为大臣忧。三年八月己巳朔,日有食之,在翼五度。占曰:‘旱。’四年正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在营室四度。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在张十四度。占为礼失。六年正月乙卯朔,日有食之,在虚九度。虚,耗祥也。八年五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在参七度。九年闰四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在毕十三度。占为边兵。十一年三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娄二度。占为大臣忧。十二年闰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在奎九度。奎,武库也。十三年八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四度。翼为远夷。十七年六月己卯朔,日有食之,在东井十六度。京师分也。十八年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在房三度。房,将相位。二十年闰三月癸巳朔,日有食之,在胃九度。占曰:‘主有疾。’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在翼五度。占曰‘旱。’
显庆五年六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在柳五度。
龙朔元年五月甲子晦,日有食之,在东井二十七度。皆京师分也。
麟德二年闰三月癸酉,日有食之,在胃九度。占曰:‘主有疾。’
乾封二年八月己丑朔,日有食之,在翼六度。
总章二年六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在东井二十九度。
咸亨元年六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在东井十八度。二年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在箕九度。三年十一月戊子朔,日有食之,在尾十度。东井,京师分。箕为后妃之府。尾为后宫。五年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在娄十三度。占为大臣忧。
永隆元年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在尾十六度。
开耀元年十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在尾四度。
永淳元年四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在毕五度。十月庚申朔,日有食之,在房三度。
垂拱二年二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在营室十五度。四年六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在东井二十七度。京师分也。
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在昴七度。
如意元年四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在胃十一度。皆正阳之月。
长寿二年九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在角十度。角内为天廷。
延载元年九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八度。轸为车骑。
证圣元年二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在营室五度。
圣历三年五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在毕十五度。
长安二年九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几既,在角初度。三年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在奎十度。占曰:‘君不安。’九月庚寅朔,日有食之,在亢七度。
神龙三年六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在东井二十八度。京师分也。
景龙元年十二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在南斗二十一度。斗为丞相位。
先天元年九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在角十度。
开元三年七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在张四度。七年五月己丑朔,日有食之,在毕十五度。九年九月乙巳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八度。十二年闰十二月丙辰朔,日有食之,在虚初度。十七年十月戊午朔,日有食之,不尽如钩,在氐九度。二十年二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在营室十度。八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在翼七度。二十一年七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在张十五度。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子朔,日有食之,在南斗二十三度。二十三年闰十一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在南斗十一度。二十六年九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在亢九度。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在娄三度。
天宝元年七月癸卯朔,日有食之,在张五度。五载五月壬子朔,日有食之,在毕十六度。十三载六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几既,在东井十九度。京师分也。
至德元载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既,在氐十度。
上元二年七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既,大星皆见,在张四度。
大历三年三月乙巳朔,日有食之,在奎十一度。十年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在氐十一度。宋分也。十四年七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在张四度。十二月丙寅晦,日有食之,在危十二度。
贞元三年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在轸八度。五年正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在营室六度。八年十一月壬子朔,日有食之,在尾六度。宋分也。十二年八月己未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占曰:‘旱。’十七年五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在东井十度。
元和三年七月辛巳朔,日有食之,在七星三度。十年八月己亥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十三年六月癸丑朔,日有食之,在舆鬼一度。京师分也。
长庆二年四年辛酉朔,日有食之,在胃十三度。三年九月壬子朔,日有食之,在角十二度。
大和八年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在奎一度。
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在虚三度。
会昌三年二月庚申朔,日有食之,在东壁一度。并州分也。四年二月甲寅朔,日有食之,在营室七度。五年七月丙午朔,日有食之,在张七度。六年十二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在南斗十四度。
大中二年五月己未朔,日有食之,在参九度。八年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危二度。危为玄枵,亦耗祥也。
咸通四年七月辛卯朔,日有食之,在张十七度。
乾符三年九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四度。四年四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在毕三度。六年四月庚申朔,日有食之,既,在胃八度。
文德元年三月戊戌朔,日有食之,在胃一度。
天祐元年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在心二度。三年四月癸未朔,日有食之,在胃十二度。
凡唐著纪二百八十九年,日食九十三:朔九十,晦二,二日一。
日变
贞观初,突厥有五日并照。二十三年三月,日赤无光。李淳风曰:‘日变色,有军急。’又曰:‘其君无德,其臣乱国。’濮阳复曰:‘日无光,主病。’
咸亨元年二月壬子,日赤无光。癸丑,四方濛濛,日有浊气,色赤如赭。
上元二年三月丁未,日赤如赭。
永淳元年三月,日赤如赭。
文明元年二月辛巳,日赤如赭。
长安四年正月壬子,日赤如赭。
景龙三年二月庚申,日色紫赤无光。
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己未,日赤如赭。二十九年三月丙午,风霾,日无光,近昼昏也。占为上刑急,人不乐生。
天宝三载正月庚戌,日晕五重。占曰:‘是谓弃光,天下有兵。’
肃宗上元二年二月乙酉,白虹贯日。
大历二年七月丙寅,日旁有青赤气,长四丈余。壬申,日上有赤气,长二丈。九月乙亥至于辛丑,日旁有青赤气。三年正月丁巳,日有黄冠、青赤珥。辛丑,亦如之。凡气长而立者为直,横者为格,立于日上者为冠。直为有自立者,格为战鬬。又曰:‘赤气在日上,君有佞臣。黄为土功,青赤为忧。’
贞元二年闰五月壬戌,日有黑晕。六年正月甲子,日赤如血。十年三月乙亥,黄雾四塞,日无光。
元和二年十月壬午,日傍有黑气如人形跪,手捧盘向日,盘中气如人头。四年闰三月,日傍有物如日。五年四月辛未,白虹贯日。十年正月辛卯,日外有物如乌。十一年正月己卯,日紫赤无光。
长庆元年六月己丑,白虹贯日。三年二月庚戌,白虹贯日。
宝历元年六月甲戌,赤虹贯日。九月甲申,日赤无光。二年三月甲午,日中有黑气如柸。辛亥,日中有黑子。四月甲寅,白虹贯日。
大和二年二月癸亥,日无光,白雾昼昏。十二月癸亥,有黑祲,与日如鬬。五年二月辛丑,白虹贯日。六年三月,有黑祲与日如鬬。庚戌,日中有黑子。四月乙丑,黑气磨日。七年正月庚戌,白虹贯日。八年七月甲戌,白虹贯日,日有交晕。十月壬寅,白虹贯日,东西际天,上有背玦。九年二月辛卯,日月赤如血。壬辰,亦如之。
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白虹贯日。二月己丑,亦如之。二年十一月辛巳,日中有黑子,大如鸡卵,日赤如赭,昼昏至于癸未。五年正月己丑,日晕,白虹在东,如玉环贯珥。二月丙辰,日有重晕,有赤气夹日。十二月癸卯朔,日旁有黑气来触。
会昌元年十一月庚戌,日中有黑子。四年正月戊申,日无光。二月己巳,白虹贯日如玉环。
大中十三年四月甲午,日暗无光。
咸通六年正月,白虹贯日,中有黑气如鸡卵。七年十二月癸酉,白气贯日,日有重晕。甲戌,亦如之。白气,兵象也。十四年二月癸卯,白虹贯日。
乾符元年,日中有黑子。二年,日中有若飞燕者。六年十一月丙辰朔,有两日并出而鬬,三日乃不见。鬬者,离而复合也。
广明元年,日晕如虹,黄气蔽日无光。日不可以二;虹,百殃之本也。
中和三年三月丙午,日有青黄晕。四月丙辰,亦如之。丁巳、戊午,又如之。
光启三年十一月己亥,下晡,日上有黑气。四年二月己丑,日赤如血。庚寅,改元文德。是日,风,日赤无光。
景福元年五月,日色散如黄金。
光化三年冬,日有虹蜺背璚弥旬,日有赤气,自东北至于东南。
天复元年十月,日色散如黄金。十一月,又如之。三年二月丁丑,日有赤气,自东北至于东南。
天祐元年二月丙寅,日中见北斗,其占重。十一月癸酉,日中,日有黄晕,旁有青赤气二。二年正月甲申,日有黄白晕,晕上有青赤背。乙酉亦如之,晕中生白虹,渐东,长百余丈。二月乙巳,日有黄白晕如半环,有苍黑云夹日,长各六尺余,既而云变,状如人如马,乃消。旧占:‘背者,叛背之象。日晕有虹者为大战,半晕者相有谋。苍黑,祲祥也。夹日者,贼臣制君之象。变而如人者为叛臣;如马者为兵。’三年正月辛未,日有黄白晕,上有青赤背。二月癸巳,日有黄白晕,如半环,有青赤背。庚戌,日有黄白晕,青赤背。
月变
贞观初,突厥有三月并见。
仪凤二年正月甲子朔,月见西方,是谓朓。朓则侯王其舒。
武太后时,月过望不亏者二。
天宝三载正月庚戌,月有红气如垂带。
肃宗元年建子月癸巳乙夜,月掩昴而晕,色白,有白气自北贯之。昴,胡也。白气,兵丧。建辰月丙戌,月有黄白冠,连晕,围东井、五诸侯、两河及舆鬼。东井,京师分也。
大历十年九月戊申,月晕荧惑、毕、昴、参,东及五车,晕中有黑气,乍合乍散。十二月丙子,月出东方,上有白气十余道,如匹练,贯五车及毕、觜觿、参、东井、舆鬼、柳、轩辕,中夜散去。占曰:‘女主凶。’白气为兵丧,五车主库兵,轩辕为后宫,其宿则晋分及京师也。
元和十一年,己未旦,日已出,有虹贯月于营室。
开成四年闰正月甲申朔,乙酉,月在营室,在偃魄质成,早也。占为臣下专恣之象。五年正月戊寅朔,甲申,月昏而中,未弦而中,早也。占同上。
景福二年十一月,有白气如环,贯月,穿北斗,连太微。
天复二年十二月甲申,夜月有三晕,里白,中赤黄,外绿。
天祐二年二月丙申,月晕荧惑。
孛彗
武德九年二月壬午,有星孛于胃、昴间;丁亥,孛于卷舌。孛与彗皆非常恶气所生,而灾甚于彗。
贞观八年八月甲子,有星孛于虚、危,历玄枵,乙亥不见。十三年三月乙丑,有星孛于毕、昴。十五年六月己酉,有星孛于太微,犯郎位,七月甲戌不见。
龙朔三年八月癸卯,有彗星于左摄提,长二尺余,乙巳不见。摄提,建时节,大臣象。
乾封二年四月丙辰,有彗星于东北,在五车、毕、昴间,乙亥不见。
上元二年十二月壬午,有彗星于角、亢南,长五尺。三年七月丁亥,有彗星于东井,指北河,长三尺余;东北行,光芒益盛,长三丈,扫中台,指文昌。九月乙酉,不见。东井,京师分;中台、文昌,将相位;两河,天阙也。
开耀元年九月丙申,有彗星于天市中,长五丈,渐小,东行至河鼓,癸丑不见。市者,货食之所聚,以衣食生民者;一曰帝将迁都。河鼓,将军象。
永淳二年三月丙午,有彗星于五车北,四月辛未不见。
文明元年七月辛未夕,有彗星于西方,长丈余,八月甲辰不见。是谓天搀。
光宅元年九月丁丑,有星如半月,见于西方。月,众阴之长,星如月者阴盛之极。
景龙元年十月壬午,有彗星于西方,十一月甲寅不见。二年七月丁酉,有星孛于胃、昴间。胡分也。三年八月壬辰,有星孛于紫宫。
延和元年六月,有彗星自轩辕入太微,至大角灭。
开元十八年六月甲子,有彗星于五车。癸酉,有星孛于毕、昴。二十六年三月丙子,有星孛于紫宫垣,历北斗魁,旬余,因云阴不见。
乾元三年四月丁巳,有彗星于东方,在娄、胃间,色白,长四尺,东方疾行,历昴、毕、觜觿、参、东井、舆鬼、柳、轩辕至右执法西,凡五旬余不见。闰月辛酉朔,有彗星于西方,长数丈,至五月乃灭。娄为鲁、胃、昴、毕为赵,觜觿、参为唐,东井、舆鬼为京师分,柳其半为周分。二彗仍见者,荐祸也。又娄、胃间,天仓。
大历元年十二月己亥,有彗星于匏瓜,长尺余,经二旬不见,犯宦者星。五年四月己未,有彗星于五车,光芒蓬勃,长三丈。五月己卯,彗星见于北方,色白,癸未东行近八谷中星;六月癸卯近三公,己未不见。占曰:‘色白者,太白所生也。’七年十二月丙寅,有长星于参下,其长亘天。长星,彗属。参,唐星也。
元和十年三月,有长星于太微,尾至轩辕。十二年正月戊子,有彗星于毕。
长庆元年正月己未,有星孛于翼;丁卯,孛于太微西上将。六月,有彗星于昴,长一丈,凡十日不见。
大和二年七月甲辰,有彗星于右摄提南,长二尺。三年十月,客星见于水位。八年九月辛亥,有彗星于太微,长丈余,西北行,越郎位,庚申不见。
开成二年二月丙午,有彗星于危,长七尺余,西指南斗;戊申在危西南,芒耀愈盛;癸丑在虚;辛酉,长丈余,西行稍南指;壬戌,在婺女,长二丈余,广三尺;癸亥,愈长且阔;三月甲子,在南斗;乙丑,长五丈,其末两岐,一指氐,一掩房;丙寅,长六丈,无岐,北指在亢七度;丁卯,西北行,东指;己巳,长八丈余,在张;癸未,长三尺,在轩辕右不见。凡彗星晨出则西指,夕出则东指,乃常也,未有遍指四方,凌犯如此之甚者。甲申,客星出于东井下。戊子,客星别出于端门内,近屏星。四月丙午,东井下客星没。五月癸酉,端门内客星没。壬午,客星如孛,在南斗天籥旁。八月丁酉,有彗星于虚、危,虚、危为玄枵。枵,耗名也。三年十月乙巳,有彗星于轸魁,长二丈余,渐长,西指。十一月乙卯,有彗星于东方,在尾、箕,东西亘天;十二月壬辰不见。四年正月癸酉,有彗星于羽林。卫分也。闰月丙午,有彗星于卷舌西北;二月己卯不见。五年二月庚申,有彗星于营室、东壁间,二十日灭。十一月戊寅,有彗星于东方。燕分也。
会昌元年七月,有彗星于羽林、营室、东壁间也。十一月壬寅,有彗星于北落师门,在营室,入紫宫,十二月辛卯不见。并州分也。
大中六年三月,有彗星于觜、参。参,唐星也。十一年九月乙未,有彗星于房,长三尺。
咸通五年五月己亥,夜漏未尽一刻,有彗星出于东北,色黄白,长三尺,在娄。徐州分也。九年正月,有彗星于娄、胃。十年八月,有彗星于大陵,东北指。占为外夷兵及水灾。
乾符四年五月,有彗星。
光启元年,有彗星于积水、积薪之间。二年五月丙戌,有星孛于尾、箕,历北斗、摄提。占曰:‘贵臣诛。’
大顺二年四月庚辰,有彗星于三台,东行入太微,扫大角、天市,长十丈余,五月甲戌不见。宦者陈匡知星,奏曰:‘当有乱臣入宫。’三台,太一三阶也;太微大角,帝廷也;天市,都市也。
景福元年五月,蚩尤旗见,初出有白彗,形如发,长二尺许,经数日,乃从中天下,如匹布,至地如蛇。六月,孙儒攻杨行密于宣州,有黑云如山,渐下,坠于儒营上,状如破屋。占曰:‘营头星也。’十一月,有星孛于斗、牛。占曰:‘越有自立者。’十二月丙子,天搀出于西南;己卯,化为云而没。二年三月,天久阴,至四月乙酉夜,云稍开,有彗星于上台,长十余丈,东行入太微,扫大角,入天市,经三旬有七日,益长,至二十余丈,因云阴不见。
乾宁元年正月,有星孛于鹑首。秦分也。又星陨于西南,有声如雷。七月,妖星见,非彗非孛,不知其名,时人谓之妖星,或曰恶星。三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虚、危间,乍合乍离,相随东行,状如鬬,经三日而二小星没,其大星后没。虚、危,齐分也。
光化三年正月,客星出于中垣宦者旁,大如桃,光炎射宦者,宦者不见。
天复元年五月,有三赤星,各有锋芒,在南方,既而西方、北方、东方亦如之,顷之,又各增一星,凡十六星;少时,先从北灭。占曰:‘濛星也,见则诸侯兵相攻。’二年正月,客星如桃,在紫宫华盖下,渐行至御女。丁卯,有流星起文昌,抵客星,客星不动;己巳,客星在杠,守之,至明年犹不去。占曰:‘将相出兵。’五月夕,有星当箕下,如炬火,炎炎上冲,人初以为烧火也,高丈余乃陨。占曰:‘机星也,下有乱。’
天祐元年四月,有星状如人,首赤身黑,在北斗下紫微中。占曰:‘天冲也。天冲抱极泣帝前,血浊雾下天下冤。’后三日而黑风晦暝。二年四月庚子夕,西北隅有星类太白,上有光似彗,长三四丈,色如赭;辛丑夕,色如缟。或曰五车之水星也,一曰昭明星也。甲辰,有彗星于北河,贯文昌,长三丈余,陵中台、下台;五月乙丑夜,自轩辕左角及天市西垣,光芒猛怒,其长亘天;丙寅云阴,至辛未少霁,不见。两河为天阙,在东井间,而北河,中国所经也。文昌,天之六司。天市,都市也。
星变
武德三年十月己未,有星陨于东都中,隐隐有声。
贞观二年,天狗陨于夏州城中。十四年八月,有星陨于高昌城中。十六年六月甲辰,西方有流星如月,西南行三丈乃灭。占曰:‘星甚大者,为人主。’十八年五月,流星出东壁,有声如雷。占曰‘声如雷者,怒象。’十九年四月己酉,有流星向北斗杓而灭。
永徽三年十月,有流星贯北极。四年十月,睦州女子陈硕真反,婺州刺史崔义玄讨之,有星陨于贼营。
乾封元年正月癸酉,有星出太微,东流,有声如雷。
咸亨元年十一月,西方有流星声如雷。
调露元年十一月戊寅,流星入北斗魁中;乙巳,流星烛地有光,使星也。
神龙三年二月丙辰,有流星声如颓墙,光烛天地。
景龙二年二月癸未,有大星陨于西南,声如雷,野雉皆雊。
景云元年八月己未,有流星出五车,至上台灭。九月甲申,有流星出中台,至相灭。
太极元年正月辛卯,有流星出太微,至相灭。
延和元年六月,幽州都督孙佺讨奚、契丹,出师之夕,有大星陨于营中。
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占曰:‘星,民象;流者,失其所也。’汉书曰:‘星摇者民劳。’十二年十月壬辰,流星大如桃,色赤黄,有光烛地。占曰:‘色赤为将军使。’
天宝三载闰二月辛亥,有星如月,坠于东南,坠后有声。
至德二载,贼将武令珣围南阳,四月甲辰夜中,有大星赤黄色,长数十丈,光烛地,坠贼营中。十一月壬戌,有流星大如斗,东北流,长数丈,蛇行屈曲,有碎光迸出。占曰:‘是谓枉矢。’
广德二年六月丁卯,有妖星陨于汾州。十二月丙寅,自乙夜至曙,星流如雨。
大历二年九月乙丑,昼有星如一斗器,色黄,有尾长六丈余,出南方,没于东北。东北于中国,则幽州分也。三年九月乙亥,有星大如斗,北流,有光烛地,占为贵使。六年九月甲辰,有星西流,大如一升器,光烛地,有尾,迸光如珠,长五丈,出婺女,入天市南垣灭。八年六月戊辰,有流星大如一升器,有尾,长三丈余,入太微。十二月壬申,有流星大如一升器,有尾,长二丈余,出紫微入浊。十年三月戊戌,有流星出于西方,如二升器,有尾,长二丈,入浊。十二年二月辛亥,有流星如桃,尾长十丈,出匏瓜,入太微。
建中四年八月庚申,有星陨于京师。
兴元元年六月戊午,星或什或伍而陨。
贞元三年闰五月戊寅,枉矢坠于虚、危。十四年闰五月辛亥,有星坠于东北,光烛如昼,声如雷。
元和二年十二月己巳,西北有流星亘天,尾散如珠。占曰:‘有贵使。’四年八月丁丑,西北有大星,东南流,声如雷鼓。六年三月戊戌日晡,天阴寒,有流星大如一斛器,坠于兖、郓间,声震数百里,野雉皆雊,所坠之上,有赤气如立蛇,长丈余,至夕乃灭。时占者以为日在戌,鲁分也,不及十年,其野主杀而地分。九年正月,有大星如半席,自下而升,有光烛地,群小星随之。四月辛巳,有大流星,尾迹长五丈余,光烛地,至右摄提西灭。十二年九月己亥甲夜,有流星起中天,首如瓮,尾如二百斛舡,长十余丈,声如群鸭飞,明若火炬,过月下西流,须臾,有声砻砻,坠地,有大声如坏屋者三,在陈、蔡间。十四年五月己亥,有大流星出北斗魁,长二丈余,南抵轩辕而灭。占曰:‘有赦,赦视星之大小。’十五年七月癸亥,有大星出钩陈,南流至娄灭。
长庆元年正月丙辰,有大星出狼星北,色赤,有尾迹,长三丈余,光烛地,东北流至七星南灭。四月,有大星坠于吴,声如飞羽。七月乙巳,有大流星出参西北,色黄,有尾迹,长六七丈,光烛地,至羽林灭。八月辛巳,东北方有大星自云中出,色白,光烛地,前锐后大,长二丈余,西北流入云中灭。二年四月辛亥,有流星出天市,光烛地,隐隐有声,至郎位灭。市者,小人所聚,郎在天廷中,主宿卫。六月丁酉,有小星陨于房、心间,戊戌亦如之,己亥亦如之。闰十月丙申,有流星大如斗,抵中台上星。三年八月丁酉夜,有大流星如数斗器,起西北,经奎、娄,东南流,去月甚近,迸光散落,坠地有声。四年四月,紫微中,星陨者众。七月乙卯,有大流星出天船,犯斗魁枢星而灭。占曰:‘有舟楫事。’丙子,有大流星出天将军东北,入浊。
宝历元年正月乙卯,有流星出北斗枢星,光烛地,入浊。占曰:‘有赦。’二年五月癸巳,西北有流星,长三丈余,光烛地,入天市中灭。占为有诛。七月丙戌,日初入,东南有流星,向南灭,以晷度推之,箕、斗间。八月丙申,有大流星出王良,长四丈余,至北斗杓灭。王良,奉车御官也。
大和四年六月辛未,自昏至戊夜,流星或大或小,观者不能数。占曰:‘民失其所,王者失道,纲纪废则然。’又曰:‘星在野象物,在朝象官。’七年六月戊子,自昏及曙,四方流星,大小纵横百余。八年六月辛巳,夜中有流星出河鼓,赤色,有尾迹,光烛地,迸如散珠,北行近天棓灭,有声如雷。河鼓为将军。天棓者,帝之武备。九年六月丁酉,自昏至丁夜,流星二十余,纵横出没,多近天汉。
开成二年九月丁酉,有星大如斗,长五丈,自室、壁西北流,入大角下没,行类枉矢,中天有声,小星数百随之。十一月丁丑,有大星陨于兴元府署寝室之上,光烛庭宇。三年五月乙丑,有大星出于柳、张,尾长五丈余,再出再没。四年二月己亥,丁夜至戊夜,四方中天流星小大凡二百余,并西流,有尾迹,长二丈至五丈。八月辛未,流星出羽林,有尾迹,长八丈余,有声如雷。羽林,天军也。十二月壬申,蚩尤旗见。
会昌元年六月戊辰,自昏至戊夜,小星数十,纵横流散。占曰:‘小星,民象。’七月庚午,北方有星,光烛地,东北流经王良,有声如雷。十一月壬寅,有大星东北流,光烛地,有声如雷。四年八月丙午,有大星如炬火,光烛天地,自奎、娄扫西方七宿而陨。六年二月辛丑,夜中有流星赤色如桃,光烛地,有尾迹,贯紫微入浊。
咸通六年七月乙酉,甲夜有大流星长数丈,光烁如电,群小星随之,自南徂北。其象南方有以众叛而之北也。九年十一月丁酉,有星出如匹练,亘空化为云而没,在楚分。是谓长庚,见则兵起。十三年春,有二星从天际而上,相从至中天,状如旌旗,乃陨。九月,蚩尤旗见。
乾符二年冬,有二星,一赤一白,大如斗,相随东南流,烛地如月,渐大,光芒猛怒。三年,昼有星如炬火,大如五升器,出东北,徐行,陨于西北。四年七月,有大流星如盂,自虚、危,历天市,入羽林灭,占为外兵。
中和元年,有异星出于舆鬼。占者以为恶星。八月己丑夜,星陨如雨,或如杯碗者,交流如织,庚寅夜亦如之,至丁酉止。三年十一月夜,星陨于西北,如雨。
光启二年九月,有大星陨于扬州府署延和阁前,声如雷,光炎烛地。十月壬戌,有星出于西方,色白,长一丈五尺,屈曲而陨。占曰:‘长庚也,下则流血。’三年五月,秦宗权拥兵于汴州北郊,昼有大星陨于其营,声如雷,是谓营头。其下破军杀将。
乾宁元年夏,有星陨于越州,后有光,长丈余,状如蛇。或曰枉矢也。三年六月,天暴雨,雷电,有星大如碗,起西南,坠于东北,色如鹤练,声如群鸭飞。占为奸谋。
光化元年九月丙子,有大星坠于北方。三年三月丙午,有星如二十斛船,色黄,前锐后大,西南行。十一月,中天有大星自东缓流如带屈曲,光凝著天,食顷乃灭。是谓枉矢。
天复三年二月,帝至自凤翔,其明日,有大星如月,自东浊际西流,有声如雷,尾迹横贯中天,三夕乃灭。
天祐元年五月戊寅,乙夜雨、晦暝,有星长二十丈,出东方,西南向,首黑、尾赤、中白,枉矢也,一曰长星。二年三月乙丑,夜中有大星出中天,如五斗器,流至西北,去地十丈许而止,上有星芒,炎如火,赤而黄,长丈五许,而蛇行,小星皆动而东南,其陨如雨,少顷没,后有苍白气如竹丛,上冲天中,色瞢瞢。占曰:‘亦枉矢也。’三年十二月昏,东方有星如太白,自地徐上,行极缓,至中天,如上弦月,乃曲行,顷之,分为二。占曰:‘有大孽。’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新唐书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
隋大业十三年六月,镇星赢而旅于参。参,唐星也。李淳风曰:‘镇星主福,未当居而居,所宿国吉。’
义宁二年三月丙午,荧惑入东井。占曰:‘大人忧。’
武德元年五月庚午,太白昼见。占曰:‘兵起,臣彊。’六月丙子,荧惑犯右执法。占曰:‘执法,大臣象。’二年七月戊寅,月犯牵牛。凡月与列宿相犯,其宿地忧。牵牛,吴、越分。九月庚寅,太白昼见。冬,荧惑守五诸侯。六年七月癸卯,荧惑犯舆鬼西南星。占曰:‘大臣有诛。’七年六月,荧惑犯右执法。七月戊寅,岁星犯毕。占曰:‘边有兵。’八年九月癸丑,荧惑入太微。太微,天廷也。冬,太白入南斗。斗主爵禄。九年五月,太白昼见;六月丁巳,经天;己未,又经天。在秦分。丙寅,月犯氐。氐为天子宿宫。己卯,太白昼见;七月辛亥,昼见;甲寅,昼见;八月丁巳,昼见。太白,上公;经天者,阴乘阳也。
贞观三年三月丁丑,岁星逆行入氐。占曰:‘人君治宫室过度。’一曰‘饥。’五年五月庚申,镇星犯键闭。占为腹心喉舌臣。九年四月丙午,荧惑犯轩辕。十年四月癸酉,复犯之。占曰:‘荧惑主礼,礼失而后罚出焉。’轩辕为后宫。十一年二月癸未,荧惑入舆鬼。占曰:‘贼在大人侧。’十二年六月辛卯,荧惑入东井。占曰:‘旱。’十三年五月乙巳,犯右执法。六月,太白犯东井北辕。井,京师分也。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月入太微。占曰:‘君不安。’十五年二月,荧惑逆行,犯太微东上相。十六年五月,太白犯毕左股,毕为边将;六月戊戌,昼见。九月己未,荧惑犯太微西上将;十月丙戌,入太微,犯左执法。十七年二月,犯键闭;三月丁巳,守心前星;癸酉,逆行犯钩钤。荧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伺其所守犯,天子所诛也。键闭为腹心喉舌臣,钩钤以开阖天心,皆贵臣象。十八年十一月乙未,月掩钩钤。十九年七月壬午,太白入太微,是夜月掩南斗,太白遂犯左执法,光芒相及箕、斗间。汉津,高丽地也。太白为兵,亦罚星也。二十年七月丁未,岁星守东壁。占曰:‘五谷以水伤。’二十一年四月戊寅,月犯荧惑。占曰:‘贵臣死。’十二月丁丑,月食昴。占曰:‘天子破匈奴。’二十二年五月丁亥,犯右执法。七月,太白昼见。乙巳,镇星守东井。占曰:‘旱。’闰十二月辛巳,太白犯建星。占曰:‘大臣相谮。’
永徽元年二月己丑,荧惑犯东井。占曰:‘旱。’四月己巳,月犯五诸侯,荧惑犯舆鬼。占曰:‘诸侯凶。’五月己未,太白昼见。二年六月己丑,太白入太微,犯右执法;九月甲午,犯心前星。十二月乙未,太白昼见。三年正月壬戌,犯牵牛。牵牛为将军,又吴、越分也。丁亥,岁星掩太微上将。二月己丑,荧惑犯五诸侯;五月戊子,掩右执法。四年六月己丑,太白昼见。六年七月乙亥,岁星守尾。占曰:‘人主以嫔为后。’己丑,荧惑入舆鬼;八月丁卯,入轩辕。
显庆元年四月丁酉,太白犯东井北辕。占曰:‘秦有兵。’五年二月甲午,荧惑入南斗;六月戊申,复犯之。南斗,天庙;去复来者,其事大且久也。
龙朔元年六月辛巳,太白昼见经天;九月癸卯,犯左执法。二年七月己丑,荧惑守羽林,羽林,禁兵也;三年正月己卯,犯天街。占曰:‘攻塞奸出。’六月乙酉,太白入东井。占曰:‘君失政,大臣有诛。’
麟德二年三月戊午,荧惑犯东井;四月壬寅,入舆鬼,犯质星。
乾封元年八月乙巳,荧惑入东井。二年五月庚申,入轩辕。三年正月乙巳,月犯轩辕大星。
咸亨元年四月癸卯,月犯东井。占曰:‘人主忧。’七月壬申,荧惑入东井。占曰:‘旱。’丙申,月犯荧惑。占曰:‘贵人死。’十二月丙子,荧惑入太微;二年四月戊辰,复犯。太微垣,将相位也。五年六月壬寅,太白入东井。
上元二年正月甲寅,荧惑犯房。占曰:‘君有忧。’一曰:‘有丧。’三年正月丁卯,太白犯牵牛。占曰:‘将军凶。’
仪凤二年八月辛亥,太白犯轩辕左角。左角,贵相也。三年十月戊寅,荧惑犯钩钤;四年四月戊午,入羽林。占曰:‘军忧。’
调露元年七月辛巳,入天囷。
永隆元年五月癸未,犯舆鬼。丁酉,太白昼见经天。是谓阴乘阳,阳,君道也。
永淳元年五月丁巳,辰星犯轩辕。九月庚戌,荧惑入舆鬼,犯质星;十一月乙未,复犯舆鬼。去而复来,是谓‘句巳’。
垂拱元年四月癸未,辰星犯东井北辕。辰星为廷尉,东井为法令,失道则相犯也。十二月戊子,月掩轩辕大星;二年三月丙辰,复犯之。
万岁通天元年十一月乙丑,岁星犯司怪。占曰:‘水旱不时。’
圣历元年五月庚午,太白犯天关。天关主边事。二年,荧惑入舆鬼。三年三月辛亥,岁星犯左执法。
久视元年十二月甲戌晦,荧惑犯轩辕。
自乾封二年后,月及荧惑、太白、辰星凌犯轩辕者六。
长安二年,荧惑犯五诸侯。浑仪监尚献甫奏:‘臣命在金,五诸侯太史之位,火克金,臣将死矣。’武后曰:‘朕为卿禳之,以献甫为水衡都尉,水生金,又去太史之位,卿无忧矣。’是秋,献甫卒。四年,荧惑入月,镇星犯天关。
神龙元年三月癸巳,荧惑犯天田,占曰‘旱’;七月辛巳,掩氐西南星,占曰‘贼臣在内’。二年闰正月丁卯,月掩轩辕后星。九月壬子,荧惑犯左执法。己巳,月犯轩辕后星;十一月辛亥,犯昴,占曰‘胡王死’。戊午,荧惑入氐;十二月丁酉,犯天江,占曰‘旱’。三年五月戊戌,太白入舆鬼中。占曰:‘大臣有诛。’
景龙三年六月癸巳,太白昼见在东井。京师分也。四年二月癸未,荧惑犯天街。五月甲子,月犯五诸侯。
景云二年三月壬申,太白入羽林。八月己未,岁星犯执法。
太极元年三月壬申,荧惑入东井。
先天元年八月甲子,太白袭月。占曰:‘太白,兵象;月,大臣体。’二年十一月丙子,荧惑犯司怪。
开元二年七月己丑,太白犯舆鬼东南星。七年六月甲戌,太白犯东井钺星。占曰:‘斧钺用。’八年三月庚午,犯东井北辕;五月甲子,犯轩辕。十一年十一月丁卯,岁星犯进贤。十四年十月甲寅,太白昼见。二十五年六月壬戌,荧惑犯房。二十七年七月辛丑,犯南斗。占曰:‘贵相凶。’
天宝十三载五月,荧惑守心五旬余。占曰:‘主去其宫。’十四载十二月,月食岁星在东井。占曰:‘其国亡。’东井,京师分也。
至德二载七月己酉,太白昼见经天,至于十一月戊午不见,历秦、周、楚、郑、宋、燕之分。十二月,岁星犯轩辕大星。占曰:‘女主谋君。’
乾元元年五月癸未,月掩心前星,占曰‘太子忧’;六月癸丑,入南斗魁中,占曰‘大人忧’。二年正月癸未,岁星蚀月在翼,楚分也,一曰:‘饥。’二月丙辰,月犯心中星。占曰:‘主命恶之。’
上元元年五月癸丑,月掩昴。占曰:‘胡王死。’八月己酉,太白犯进贤。十二月癸未,岁星掩房。占曰:‘将相忧。’三年建子月癸巳,月掩昴,出昴北;八月丁卯,又掩昴。
宝应二年四月己丑,月掩岁星。占曰:‘饥。’
永泰元年九月辛卯,太白昼见经天。
大历二年七月癸亥,荧惑入氐,其色赤黄。乙丑,镇星犯水位。占曰:‘有水灾。’乙亥,岁星犯司怪。八月壬午,月入氐;丙申,犯毕。九月戊申,岁星守东井。占皆为有兵。乙丑,荧惑犯南斗。在燕分。十二月丁丑,犯垒壁。占曰:‘兵起。’三年正月壬子,月掩毕;八月己未,复掩毕;辛酉,入东井。九月壬申,岁星入舆鬼。占曰:‘岁星为贵臣,舆鬼主死丧。’丁丑,荧惑入太微,二旬而出。己卯,太白犯左执法。四年二月壬寅,荧惑守房上相;丙午,有芒角;三月壬午,逆行入氐中。是月,镇星犯舆鬼。七月戊辰,荧惑犯次相;九月丁卯,犯建星。占曰:‘大臣相谮。’五年二月乙巳,岁星入轩辕。六月丁酉,月犯进贤;庚子,犯氐。庚戌,太白入东井。六年七月乙巳,月掩毕,入毕中;壬子,月犯太微。八月甲戌,荧惑犯郑星。庚辰,月入太微。九月壬辰,荧惑犯哭星;庚子,犯泣星。是夜,月掩毕;丁未,入太微;十月丁卯,掩毕。己巳,荧惑犯垒壁。甲戌,月入轩辕,占曰‘忧在后宫’;十一月壬寅,入太微;丙午掩氐;十二月己巳,入太微;七年正月乙未,犯轩辕;二月戊午,掩天关。占曰:‘乱臣更天子法令。’己巳,荧惑犯天街;四月丁巳,入东井。辛未,岁星犯左角。占曰:‘天下之道不通。’壬申,月入羽林;五月丙戌,入太微。八年四月癸丑,岁星掩房。占曰:‘将相忧。’又宋分也。甲寅,荧惑入垒壁;五月庚辰,入羽林。七月己卯,太白入东井,留七日,非常度也。占曰:‘秦有兵。’乙未,月入毕中。癸未,入羽林。己丑,太白入太微。占曰:‘兵入天廷。’八月昼见。十月丁巳,月掩毕;壬戌,入舆鬼,掩质星。庚午,月及太白入氐中。占曰:‘君有哭泣事。’十一月己卯,月入羽林。癸未,太白入房。占曰:‘白衣会。’不曰犯而曰入,盖钩钤间。癸丑,月掩天关;甲寅,入东井;癸酉,入羽林。九年三月丁未,荧惑入东井。四月丁丑,月入太微。五月己未,太白入轩辕。占曰:‘忧在后宫。’六月己卯,月掩南斗;庚辰,入太微;七月甲辰,掩房;辛亥,入羽林;壬戌,入舆鬼。九月辛丑,太白入南斗。占曰:‘有反臣。’又曰:‘有赦。’甲子,荧惑入氐。宋分也。十月戊子,岁星入南斗。占曰:‘大臣有诛。’十二月戊辰,月入羽林。十年三月庚戌,荧惑入垒壁;四月甲子,入羽林。八月戊辰,月入太微。十一年闰八月丁酉,太白昼见经天。十二年正月乙丑,月掩轩辕;癸酉,掩心前星,宋分也;丙子,入南斗魁中。二月乙未,镇星入氐中。占曰:‘其分兵丧。’李正己地也。三月壬戌,月入太微;四月乙未,掩心前星;五月丙辰,入太微;戊戌,入羽林;七月庚戌,入南斗。乙亥,荧惑入东井。十月壬辰,月掩昴;庚子,入太微;十一月乙卯,入羽林;十二月壬午,复入羽林。自六年至此,月入太微者十有二,入羽林者八;荧惑三入东井,再入羽林,三入垒壁;月、太白、岁星,皆入南斗魁中。十四年春,岁星入东井。
建中元年十一月,月食岁星在秦分。占曰:‘其国亡。’是月,岁星食天尸。天尸,舆鬼中星。占曰:‘有妖言,小人在位,君王失枢,死者太半。’三年七月,月掩心中星。
贞元四年五月丁卯,月犯岁星在营室。六月癸卯,荧惑逆行入羽林。占曰:‘军有忧。’六年五月戊辰,月犯太白,间容一指。占曰:‘大将死。’十年四月,太白昼见。十一年七月,荧惑、太白相继犯太微上将。十三年二月戊辰,太白入昴。三月庚寅,月犯太白。十九年三月,荧惑入南斗,色如血。斗,吴、越分;色如血者,旱祥也。二十一年正月己酉,太白犯昴。赵分也。
永贞元年十二月丙午,月犯毕。己酉,岁星犯太微西垣。将相位也。
元和元年十月,太白入南斗;十二月,复犯之。斗,吴分也。二年正月癸丑,月犯太白于女、虚。二月壬申,月掩岁星。占曰:‘大臣死。’四月丙子,太白犯东井北辕。己卯,月犯房上相。三年三月乙未,镇星蚀月在氐。占曰:‘其地主死。’四年九月癸亥,太白犯南斗。七年正月辛未,月掩荧惑。五月癸亥,荧惑犯右执法。六月己亥,月犯南斗魁。八年七月癸酉,月犯五诸侯。十月己丑,荧惑犯太微西上将;十二月,掩左执法。九年二月丁酉,月犯心中星;七月辛亥,掩心中星。占曰:‘其宿地凶。’心,豫州分。壬辰,月掩轩辕。是月,太白入南斗,至十月出,乃昼见。荧惑入南斗中,因留,犯之。南斗,天庙,又丞相位也。十年八月丙午,月入南斗魁中。十一年二月丙辰,月掩心。是月,荧惑入氐,因逆行。三月己丑,月犯镇星在女。齐分也。四月丙辰,太白犯舆鬼。占曰:‘有僇臣。’六月甲辰,月掩心后星。是月,荧惑复入氐,是谓‘句巳’。十一月戊寅,月犯岁星;十二月甲午,犯镇星在危。亦齐分也。十二年三月丁丑,月犯心。十三年正月乙未,岁星逆行,犯太微西上将。三月,荧惑入南斗,因逆留,至于七月,在南斗中,大如五升器,色赤而怒,乃东行,非常也。八月甲戌,太白犯左执法。乙巳,荧惑犯哭星。十月甲子,月犯昴。赵分也。十四年正月癸卯,月犯南斗魁。占曰:‘相凶。’五月丙戌,月犯心中星;七月乙酉,掩心中星;十五年正月丙申,复犯中星。四月,太白犯昴。七月庚申,荧惑逆行入羽林。八月己卯,月掩牵牛。吴、越分也。十一月壬子,月犯东井北辕。
长庆元年正月丙午,月掩东井钺,遂犯南辕第一星。二月乙亥,太白犯昴。赵分也。丁亥,月犯岁星在尾。占曰:‘大臣死。’燕分也。三月庚戌,太白犯五车,因昼见,至于七月。以历度推之,在唐及赵、魏之分。占曰:‘兵起。’七月壬寅,月掩房次相。九月乙巳,太白犯左执法。二年九月,太白昼见。荧惑守天囷,六旬余乃去。占曰:‘天囷,上帝之藏,耗祥也。’十月,荧惑犯镇星于昴。甲子,月掩牵牛中星。占曰:‘吴、越凶。’十一月丁丑,掩左角;十二月,复掩之。占曰:‘将死。’甲寅,月犯太白于南斗。四年三月庚午,太白犯东井北辕,遂入井中,昼见经天,七日而出,因犯舆鬼。京师分也。五月乙亥,月掩毕大星。六月丙戌,镇星依历在觜觿,赢行至参六度,当居不居,失行而前,遂犯井钺。占曰:‘所居宿久,国福厚;易,福薄。’又曰:‘赢,为王不宁;钺主斩刈而又犯之,其占重。’癸未,荧惑犯东井;丁亥,入井中。己丑,太白犯轩辕右角,因昼见,至于九月。占曰:‘相凶。’十月辛巳,月入毕口。十一月,荧惑逆行向参,镇星守天关。十二月戊子,月掩东井。
宝历元年四月壬寅,荧惑入舆鬼,掩积尸;七月癸卯,犯执法。甲辰,镇星犯东井。甲子,月掩毕大星。癸未,太白犯南斗。丙戌,月犯毕;十月辛亥,犯天囷。十一月庚辰,镇星复犯东井。癸未,月犯东井;二年正月甲申,犯左执法;戊子,入于氐。二月丙午,犯毕。五月甲午,荧惑犯昴。六月,太白犯昴。七月壬申,月犯毕。八月庚戌,荧惑犯舆鬼。
大和元年正月庚午,月掩毕;三月癸丑,入毕口,掩大星。月变于毕者,自宝历元年九月,及兹而五。五月,月掩荧惑在太微西垣。丙戌,荧惑犯右执法。
大和二年正月庚午,月掩镇星。七月甲辰,荧惑掩舆鬼质星。十月丁卯,月掩东井北辕。三年二月乙卯,太白犯昴。壬申,荧惑掩右执法;七月,入于氐;十月,入于南斗。四年四月庚申,月掩南斗杓次星。十一月辛未,荧惑犯右执法。五年二月甲申,月掩荧惑。三月,荧惑犯南斗杓次星。六年四月辛未,月掩镇星于端门。己丑,太白昼见。七月戊戌,月掩心大星;辛丑,掩南斗杓次星。七年五月甲辰,荧惑守心中星。六月丙子,月掩心中星,遂犯荧惑。七月甲午,月掩心中星;丙申,掩南斗口第二星。九月丁巳,入于箕;戊辰,入于南斗。癸酉,太白入南斗。冬,镇星守角;八年二月始去。七月戊子,月犯昂。十月庚子,荧惑、镇星合于亢。十二月丙戌,月掩昂。是岁,月入南斗者五。占曰:‘大人忧。’九年夏,太白昼见,自轩辕至于翼、轸。六月庚寅,月掩岁星在危而晕;十月庚辰,月复掩岁星在危。
开成元年正月甲辰,太白掩建星。占曰:‘大臣相谮。’六月丁未,月掩心前星;八月乙巳,入南斗。二年正月壬申,月掩昴。二月己亥,月掩太白于昴中。六月甲寅,月掩昴而晕,太白亦有晕。六月己酉,大星昼见。庚申,太白入于东井。七月壬申,月入南斗;丁亥,掩太白于柳。八月壬子,太白入太微,遂犯左、右执法。九月丙子,月掩昴;三年二月己酉,掩心前星。二月戊午,荧惑入东井;三月乙酉,入舆鬼。五月辛酉,太白犯舆鬼。庚午,月犯心中星。甲寅,太白犯右执法。七月乙丑,月掩心前星。十月辛卯,太白犯南斗。四年二月丁卯,月掩岁星于毕;三月乙酉,掩东井。七月乙未,月犯荧惑。占曰:‘贵臣死。’八月壬申,荧惑犯钺,遂入东井。十月戊午,辰星入南斗魁中。占曰:‘大赦。’五年春,木当王,而岁星小暗无光。占曰:‘有大丧。’二月壬申,荧惑入舆鬼。四月,太白、岁星入舆鬼。五月,辰星见于七星,色赤如火。七月乙酉,月掩镇星。
会昌元年闰八月丁酉,荧惑入舆鬼中。占曰:‘有兵丧。’十二月庚午,月犯太白于羽林;二年正月壬戌,掩太白于羽林。六月丙寅,太白犯东井。十月丙戌,月掩岁星于角。三年三月丙申,又掩岁星于角。七月癸巳,荧惑入东井,色苍赤,动摇井中;八月丁丑,犯舆鬼。十月壬午昼,月食太白于亢。四年二月,岁星守房,掩上相;荧惑逆行,守轩辕,四旬乃去。庚申,月掩毕大星。十月癸未,太白与荧惑合,遂入南斗。五年二月壬午,太白掩昴;五月辛酉,入毕口;八月壬午,犯轩辕大星。九月癸巳,荧惑犯太微上将。六年二月丁丑,犯毕大星。丁亥,月出无光,犯荧惑于太微,顷之,乃稍有光,遂犯左执法;丙申,掩牵牛南星,遂犯岁星。牵牛,扬州分。
大中十一年八月,荧惑犯东井。
咸通十年春,荧惑逆行,守心。
乾符二年四月庚辰,太白昼见在昴。三年七月,常星昼见。四年七月,月犯房。六年冬,岁星入南斗魁中。占曰:‘有反臣。’
光启二年四月,荧惑犯月角。
文德元年七月丙午,月入南斗。八月,荧惑守舆鬼。占曰:‘多战死。’
龙纪元年七月甲辰,月犯心。
乾宁二年七月癸亥,荧惑犯心。
光化二年,镇星入南斗。三年八月壬申,太白应见在氐,不见,至九月丁亥乃见,是谓当出不出。十一月丁未,太白犯月,因昼见。
天复元年五月自丁酉至于己亥,太白昼见经天,在井度。十月,大角五色散摇,煌煌如火。占曰:‘王者恶之。’二年五月甲子,太白袭荧惑在轩辕后星上,太白遂犯端门,又犯长垣中星。占曰:‘贼臣谋乱,京畿大战。’十月甲戌,太白夕见在斗,去地一丈而坠。占曰:‘兵聚其下。’又曰:‘山摧石裂,大水竭。’庚子,辰星见氐中,小而不明。占曰:‘负海之国大水。’是岁,镇星守虚。三年二月始去虚。十一月丙戌,太白在南斗,去地五尺许,色小而黄,至明年正月乃高十丈,光芒甚大。是冬,荧惑徘徊于东井间,久而不去。京师分也。
天祐元年二月辛卯,太白夕见昴西,色赤,炎焰如火;壬辰,有三角如花而动摇。占曰:‘有反,城有火灾,胡兵起。’六月甲午,太白在张,芒角甚大;癸丑,句巳,犯水位。自夏及秋,大角五色散摇,煌煌然。占同天复初。三年八月丙午,岁星在哭星上,生黄白气如孛状。
五星聚合
武德元年七月丙午,镇星、太白、辰星聚于东井。关中分也。二年三月丙申,镇星、太白、辰星复聚于东井。九年六月己卯,岁星、辰星合于东井。占曰:‘为变谋。’
贞观十八年五月,太白、辰星合于东井。占曰:‘为兵谋。’十九年六月丙辰,太宗征高丽,次安市城,太白、辰星合于东井。史记曰,太白为主,辰星为客,为蛮夷,出相从而兵在野为战。
永徽元年七月辛酉,岁星、太白合于柳。在秦分。占曰:‘兵起。’
景龙元年十月丙寅,太白、荧惑合于虚、危。占曰:‘有丧。’
景云二年七月,镇星、太白合于张。占曰:‘内兵。’
太极元年四月,荧惑、太白合于东井。
天宝九载八月,五星聚于尾、箕,荧惑先至而又先去。尾、箕,燕分也。占曰:‘有德则庆,无德则殃。’十四载二月,荧惑、太白鬬于毕、昴、井、鬼间,至四月乃伏。十五载五月,荧惑、镇星同在虚、危,中天芒角大动摇。占者以为北方之宿,子午相冲,灾在南方。
至德二载四月壬寅,岁星、荧惑、太白、辰星聚于鹑首,从岁星也。罚星先去,而岁星留。占曰:‘岁星、荧惑为阳,太白、辰星为阴。阴主外邦,阳主中邦,阳与阴合,中外相连以兵。’八月,太白芒怒,掩岁星于鹑火,又昼见经天。鹑火,周分也。
乾元元年四月,荧惑、镇星、太白聚于营室。太史南宫沛奏‘其地战不胜。’卫分也。
大历三年七月壬申,五星并出东方。占曰:‘中国利。’八年闰十一月壬寅,太白、辰星合于危。齐分也。十年正月甲寅,岁星、荧惑合于南斗。占曰:‘饥、旱。’吴、越分也。一曰:‘不可用兵。’七月庚辰,太白、辰星合于柳。京师分也。
建中二年六月,荧惑、太白鬬于东井。四年六月,荧惑、太白复鬬于东井。京师分也。金、火罚星鬬者,战象也。
兴元元年春,荧惑守岁星在角、亢。占曰:‘有反臣。’角、亢,郑也。
贞元四年五月乙亥,岁星、荧惑、镇星聚于营室。占曰:‘其国亡。’地在卫分。六年闰三月庚申,太白、辰星合于东井。占为兵忧。戊寅,荧惑犯镇星在奎。鲁分也。
元和九年十月辛未,荧惑犯镇星,又与太白合于女。在齐分。十年六月辛未,岁星、荧惑、太白、辰星合于东井。占曰‘中外相连以兵。’十一年五月丁卯,岁星、辰星合于东井;六月己未,复合于东井。占曰:‘为变谋而更事。’十一月戊子,镇星、荧惑合于虚、危。十二月,镇星、太白、辰星聚于危。皆齐分也。十四年八月丁丑,岁星、太白、辰星聚于轸。占曰:‘兵丧。’在楚分与南方夷貊之国。十五年三月,镇星、太白合于奎。占曰:‘内兵。’徐州分也。十二月,荧惑、镇星合于奎。占曰:‘主忧。’
长庆二年二月甲戌,岁星、荧惑合于南斗。占曰:‘饥、旱。’八月丙寅,荧惑犯镇星在昴、毕,因留相守。占曰:‘主忧。’四年八月庚辰,荧惑犯镇星于东井,镇星既失行犯钺,而荧惑复往犯之。占曰:‘内乱。’
宝历二年八月丁未,荧惑、镇星复合于东井、舆鬼间。
大和二年九月,岁星、荧惑、镇星聚于七星。三年四月壬申,岁星犯镇星。占曰:‘饥。’四年五月丙午,岁星、太白合于东井。六年正月,太白、荧惑合于羽林。十月,太白、荧惑、镇星聚于轸。八年七月庚寅,太白、荧惑合相犯,推历度在翼,近太微。占曰:‘兵起。’
开成三年六月丁亥,太白犯荧惑于张。占曰:‘有丧。’四年正月丁巳,荧惑、太白、辰星聚于南斗,推历度在燕分。占曰:‘内外兵丧,改立王公。’冬,岁星、荧惑俱逆行失色,合于东井。京师分也。
会昌二年六月乙丑,荧惑犯岁星于翼。占曰:‘旱。’四年十月癸未,太白、荧惑合于南斗。
咸通中,荧惑、镇星、太白、辰星聚于毕、昴,在赵、魏之分。诏镇州王景崇被衮冕,军府称臣以厌之。
文德元年八月,岁星、镇星、太白聚于张,周分也。占曰:‘内外有兵。’为河内、河东地。
光化三年十月,太白、镇星合于南斗。占曰:‘吴、越有兵。’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新唐书  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万物盈于天地之间,而其为物最大且多者有五: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用于人也,非此五物不能以为生,而阙其一不可,是以圣王重焉。夫所谓五物者,其见象于天也为五星,分位于地也为五方,行于四时也为五德,禀于人也为五常,播于音律为五声,发于文章为五色,而总其精气之用谓之五行。
自三代之后,数术之士兴,而为灾异之学者务极其说,至举天地万物动植,无大小,皆推其类而附之于五物,曰五行之属。以谓人禀五行之全气以生,故于物为最灵。其余动植之类,各得其气之偏者,其发为英华美实、气臭滋味、羽毛鳞介、文采刚柔,亦皆得其一气之盛。至其为变怪非常,失其本性,则推以事类吉凶影响,其说尤为委曲繁密。
盖王者之有天下也,顺天地以治人,而取材于万物以足用。若政得其道,而取不过度,则天地顺成,万物茂盛,而民以安乐,谓之至治。若政失其道,用物伤夭,民被其害而愁苦,则天地之气沴,三光错行,阴阳寒暑失节,以为水旱、蝗螟、风雹、雷火、山崩、水溢、泉竭、雪霜不时、雨非其物,或发为氛雾、虹蜺、光怪之类,此天地灾异之大者,皆生于乱政。而考其所发,验以人事,往往近其所失,而以类至。然时有推之不能合者,岂非天地之大,固有不可知者邪?若其诸物种类,不可胜数,下至细微家人里巷之占,有考于人事而合者,有漠然而无所应者,皆不足道。
语曰:‘迅雷风烈必变。’盖君子之畏天也,见物有反常而为变者,失其本性,则思其有以致而为之戒惧,虽微不敢忽而已。至为灾异之学者不然,莫不指事以为应。及其难合,则旁引曲取而迁就其说。盖自汉儒董仲舒、刘向与其子歆之徒,皆以春秋、洪范为学,而失圣人之本意。至其不通也,父子之言自相戾,可胜叹哉!昔者箕子为周武王陈禹所有洪范之书,条其事为九类,别其说为九章,谓之‘九畴’。考其说初不相附属,而向为五行传,乃取其五事、皇极、庶证附于五行。以为八事皆属五行欤,则至于八政、五纪、三德、稽疑、福、极之类,又不能附。至俾洪范之书失其伦理,有以见所谓旁引曲取而迁就其说也。然自汉以来,未有非之者。又其祥眚祸痾之说,自其数术之学,故略存之,庶几深识博闻之士有以考而择焉。
夫所谓灾者,被于物而可知者也,水旱、螟蝗之类是已。异者,不可知其所以然者也,日食、星孛、五石、六鹢之类是已。孔子于春秋,记灾异而不着其事应,盖慎之也。以谓天道远,非谆谆以谕人,而君子见其变,则知天之所以谴告,恐惧脩省而已。若推其事应,则有合有不合,有同有不同。至于不合不同,则将使君子怠焉,以为偶然而不惧。此其深意也。盖圣人慎而不言如此,而后世犹为曲说以妄意天,此其不可以传也。故考次武德以来,略依洪范五行传,著其灾异,而削其事应云。
五行传曰:‘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则木不曲直。’谓生不畅茂,多折槀,及为变怪而失其性也。又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常雨,厥极凶。时则有服妖,时则有龟孽,时则有鸡祸,时则有下体生上之痾,时则有青眚青祥、鼠妖,惟金沴木。’
木不曲直。
武德四年,亳州老子祠枯树复生枝叶。老子,唐祖也。占曰‘枯木复生,权臣执政。’眭孟以为有受命者。九年三月,顺天门楼东柱已倾毁而自起。占曰:‘木仆而自起,国之灾。’
永徽二年十一月甲申,阴雾凝冻封树木,数日不解。刘向以为木少阳,贵臣象。此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亦谓之树介,介,兵象也。
显庆四年八月,有毛桃树生李。李,国姓也。占曰:‘木生异实,国主殃。’
麟德元年十二月癸酉,氛雾终日不解。甲戌,雨木冰。
仪凤三年十一月乙未,昏雾四塞,连夜不解。丙申,雨木冰。
垂拱四年三月,雨桂子于台州,旬余乃止。占曰:‘天雨草木,人多死。’
长寿二年十月,万象神宫侧柽杉皆变为柏。柏贯四时,不改柯易叶,有士君子之操;柽杉柔脆,小人性也。象小人居君子之位。
延载元年十月癸酉,白雾,木冰。
景龙四年三月庚申,雨木冰。
景云二年,高祖故第有柿树,自天授中枯死,至是复生。
开元二十一年六月,蓬州枯杨生李枝,有实,与显庆中毛桃生李同。二十九年,亳州老子祠枯树复荣。是年十一月己巳,寒甚,雨木冰,数日不解。
永泰元年三月庚子,夜霜,木有冰。
大历二年十一月,纷雾如雪,草木冰。九年,晋州神山县庆唐观枯桧复生。
兴元元年春,亳州真源县有李树,植已十四年,其长尺有八寸,至是枝忽上耸,高六尺,周回如盖九尺余。李,国姓也。占曰:‘木生枝耸,国有寇盗。’是岁,中书省枯柳复荣。
贞元元年十二月,雨木冰。四年正月,雨木于陈留,十里许,大如指,长寸余,中空,所下者立如植。木生于下,而自上陨者,上下易位之象;碎而中空者,小人象;如植者,自立之象。二十年冬,雨木冰。
元和十五年九月己酉,大雨,树无风而摧者十五六。近木自拔也。占曰:‘木自拔,国将乱。’
长庆三年十一月丁丑,雨木冰;成都栗树结实,食之如李。
宝历元年十一月丙申,雨木冰。
大和三年,成都李树生木瓜,空中不实。七年十二月丙戌,夜雾,木冰。
开成四年九月辛丑,雨雪,木冰。十月己巳,亦如之。
会昌元年十二月丁丑,雨木冰。四年正月己酉,雨木冰。庚戌,亦如之。
咸通十四年四月,成都李实变为木瓜。时人以为:李,国姓也;变者,国夺于人之象。
广明二年春,眉州有檀树已枯倒,一夕复生。
常雨。
武德六年秋,关中久雨。少阳曰旸,少阴曰雨,阳德衰则阴气胜,故常雨。
贞观十五年春,霖雨。
永徽六年八月,京城大雨。
显庆元年八月,霖雨,更九旬乃止。
开元二年五月壬子,久雨,禜京城门。十六年九月,关中久雨,害稼。
天宝五载秋,大雨。十二载八月,久雨。十三载秋,大霖雨,害稼,六旬不止。九月,闭坊市北门,盖井,禁妇人入街市,祭玄冥太社,禜明德门,坏京城垣屋殆尽,人亦乏食。
至德二载三月癸亥,大雨,至甲戌乃止。
上元元年四月,雨,讫闰月乃止。二年秋,霖雨连月,渠窦生鱼。
永泰元年九月丙午,大雨,至于丙寅。
大历四年四月,雨,至于九月,闭坊市北门,置土台,台上置坛,立黄幡以祈晴。六年八月,连雨,害秋稼。
贞元二年正月乙未,大雨雪,至于庚子,平地数尺,雪上黄黑如尘。五月乙巳,雨,至于丙申。时大饥,至是麦将登,复大雨霖,众心恐惧。十年春,雨,至闰四月,间止不过一二日。十一年秋,大雨。十九年八月己未,大霖雨。
元和四年四月,册皇太子宁,以雨霑服罢。十月,再择日册,又以雨霑服罢。近常雨也。六年七月,霖雨害稼。十二年五月,连雨。八月壬申,雨,至于九月戊子。十五年二月癸未,大雨。八月,久雨,闭坊市北门。宋、沧、景等州大雨,自六月癸酉至于丁亥,庐舍漂没殆尽。
宝历元年六月,雨,至于八月。
大和四年夏,郓、曹、濮等州雨,坏城郭庐舍殆尽。五年正月庚子朔,京城阴雪,弥旬。
开成五年七月,霖雨,葬文宗,龙輴陷不能进。
大中十年四月,雨,至于九月。
咸通九年六月,久雨,禜明德门。
乾符五年秋,大霖雨,汾、浍及河溢流害稼。
广明元年秋八月,大霖雨。天复元年八月,久雨。
服妖。
唐初,宫人乘马者,依周旧仪,著羃 4366.gif 始绝,皆妇人预事之象。
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近服妖也。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近服妖也。
武后时,嬖臣张易之为母臧作七宝帐,有鱼龙鸾凤之形,仍为象床、犀簟。
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以其一献韦后。公主又以百兽毛为u面,韦后则集鸟毛为之,皆具其鸟兽状,工费巨万。公主初出降,益州献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大如黍米,眼鼻觜甲皆备,了视者方见之。皆服妖也。自作毛裙,贵臣富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
韦后妹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
景龙三年十一月,郊祀,韦后为亚献,以妇人为斋娘,以祭祀之服执事。近服妖也。
中宗赐宰臣宗楚客等巾子样,其制高而踣,即帝在藩邸时冠也,故时人号‘英王踣’。踣,颠仆也。
开元二十五年正月,道士尹愔为谏议大夫,衣道士服视事,亦服妖也。
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近服妖也。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圆鬟者,上不自树也;悲啼者,忧恤象也。
文宗时,吴、越间织高头草履,纤如绫縠,前代所无。履,下物也,织草为之,又非正服,而被以文饰,盖阴斜阘茸泰侈之象。
乾符五年,雒阳人为帽,皆冠军士所冠者。又内臣有刻木象头以里襆头,百官效之,工门如市,度木斫之曰:‘此斫尚书头,此斫将军头,此斫军容头。’近服妖也。
僖宗时,内人束发极急,及在成都,蜀妇人效之,时谓为‘囚髻’。
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又世俗尚以琉璃为钗钏。近服妖也。抛家、流离,皆播迁之兆云。
昭宗时,十六宅诸王以华侈相尚,巾帻各自为制度,都人效之,则曰:‘为我作某王头。’识者以为不祥。
龟孽。
大足初,虔州获龟,六眼,一夕而失。
肃宗上元二年,有鼍聚于扬州城门上,节度使邓景山以问族弟珽,对曰:‘鼍,介物,兵象也。’
贞元三年,润州鱼鳖蔽江而下,皆无首。
大和三年,魏博管内有虫,状如龟,其鸣昼夜不绝。近龟孽也。
秦宗权在蔡州,州中地忽裂,有石出,高五六尺,广袤丈余,正如大龟。
鸡祸。
垂拱三年七月,冀州雌鸡化为雄。
永昌元年正月,明州雌鸡化为雄。八月,松州雌鸡化为雄。
景龙二年春,滑州匡城县民家鸡有三足。京房易妖占曰:‘君用妇言,则鸡生妖。’
玄宗好鬬鸡,贵臣、外戚皆尚之,贫者或弄木鸡,识者以为:鸡,酉属,帝生之岁也;鬬者,兵象。近鸡祸也。
大中八年九月,考城县民家雄鸡化为雌,伏子而雄鸣。化为雌,王室将卑之象,反雌伏也。汉宣帝时,雌鸡化为雄,至元帝而王氏始萌,盖驯致其祸也。
咸通六年七月,徐州彭城民家鸡生角。角,兵象,鸡,小畜,犹贱类也。
下体生上之痾。
咸通十四年七月,宋州襄邑有猎者得雉,五足,三足出背上。足出于背者,下干上之象;五足者,众也。
青眚青祥。
贞观十七年四月,立晋王为太子,有青气绕东宫殿。始册命而有祲,不祥。十八年六月壬戌,有青黑气广六尺,贯于辰戌,其长亘天。
大和九年,郑注箧中药化为蝇数万飞去。注始以药术进,化为蝇者,败死之象。近青眚也。
乾元三年六月,昏,西北有青气三。
鼠妖。
武德元年秋,李密、王世充隔洛水相拒,密营中鼠,一夕渡水尽去。占曰:‘鼠无故皆夜去,邑有兵。’
贞观十三年,建州鼠害稼。二十一年,渝州鼠害稼。
显庆三年,长孙无忌第有大鼠见于庭,月余出入无常,后忽然死。
龙朔元年十一月,洛州猫鼠同处。鼠隐伏象盗窃,猫职捕啮,而反与鼠同,象司盗者废职容奸。
弘道初,梁州仓有大鼠,长二尺余,为猫所啮,数百鼠反啮猫。少选,聚万余鼠,州遣人捕击杀之,余皆去。
景云中,有蛇鼠鬬于右威卫营东街槐树,蛇为鼠所伤。鬬者,兵象。
景龙元年,基州鼠害稼。
开元二年,韶州鼠害稼,千万为群。
天宝元年十月,魏郡猫鼠同乳。同乳者,甚于同处。
大历十三年六月,陇右节度使朱泚于兵家得猫鼠同乳以献。
大和三年,成都猫鼠相乳。
开成四年,江西鼠害稼。
咸通十二年正月,汾州孝义县民家鼠多衔蒿刍巢树上。鼠穴居,去穴登木,贱人将贵之象。
乾符三年秋,河东诸州多鼠,穴屋、坏衣,三月止。鼠,盗也,天戒若曰:‘将有盗矣。’
乾宁末,陕州有蛇鼠鬬于南门之内,蛇死而鼠亡去。
金沴木。
武德元年八月戊戌,突厥始毕可汗衙帐无故自坏。
中宗即位,金鸡竿折。树鸡竿所以肆赦,始发大号而鸡竿折,不祥。
神龙中,有群狐入御史大夫李承嘉第,其堂无故坏;又秉笔而管直裂,易之又裂。
开元五年正月癸卯,太庙四室坏。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哥舒翰帅师守潼关,前军启行,牙门旗至坊门,触落枪刃,众以为不祥。
永泰二年三月辛酉,中书敕库坏。
贞元四年正月庚戌朔,德宗御含元殿受朝贺,质明,殿阶及栏槛三十余间自坏,卫士死者十余人。含元路寝,大朝会之所御也;正月朔,一岁之元。王者之事,天所以儆者重矣。
大和九年,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将之镇,出开远门,旗竿折。
光启初,扬州府署门屋自坏,故隋之行台门也,制度甚宏丽云。
五行传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谓火失其性而为灾也。京房易传曰:‘上不俭,下不节,盛火数起,燔宫室。’盖火主礼云。又曰:‘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厥咎舒,厥罚常燠,厥极疾。时则有草妖,时则有羽虫之孽,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目痾,时则有赤眚赤祥,惟水沴火。’
火不炎上。
贞观四年正月癸巳,武德殿北院火。十三年三月壬寅,云阳石燃,方丈,昼则如灰,夜则有光,投草木则焚,历年乃止。火失其性而沴金也。二十三年三月,甲弩库火。
永徽五年十二月乙巳,尚书司勋库火。
显庆元年九月戊辰,恩州、吉州火,焚仓廪、甲仗、民居二百余家。十一月己巳,饶州火。
证圣元年正月丙申夜,明堂火,武太后欲避正殿,彻乐。宰相姚以为火因人,非天灾也,不宜贬损。后乃御端门观酺,引建章故事,复作明堂以厌之。是岁,内库灾,燔二百余区。
万岁登封元年三月壬寅,抚州火。
久视元年八月壬子,平州火,燔千余家。
景龙四年二月,东都凌空观灾。
开元五年十一月乙卯,定陵寝殿火。是岁,洪州、潭州灾,延烧州署,州人见有物赤而暾暾飞来,旋即火发。十五年七月甲戌,兴教门楼柱灾。是年,衡州灾,延烧三百余家,州人见有物大如瓮,赤如烛笼,所至火即发。十八年二月丙寅,大雨雪,俄而雷震,左飞龙厩灾。占曰:‘天火烧厩,兵大起。’十月乙丑,东都宫佛光寺火。
天宝二年六月,东都应天门观灾,延烧左、右延福门,经日不灭。京房易传曰:‘君不思道,天火燔其宫室。’九载三月,华岳庙灾,时帝将封西岳,以庙灾乃止。十载八月丙辰,武库灾,燔兵器四十余万。武库,甲兵之本也。
宝应元年十二月己酉,太府左藏库火。
广德元年十二月辛卯夜,鄂州大风,火发江中,焚舟三千艘,延及岸上民居二千余家,死者数千人。
大历十年二月,庄严寺浮图灾。初有疾风震电,俄而火从浮图中出。
贞元元年,江陵度支院火,焚江东租赋百余万。十三年正月,东都尚书省火。十九年四月,家令寺火。
二年七月,洪州火,燔民舍万七千家。元和七年六月,镇州甲仗库灾,主吏坐死者百余人。八年,江陵大火。十一年十一月甲戌,元陵火。李师道起宫室于郓州,将谋乱,既成而火。
大和二年十一月甲辰,禁中昭德寺火,延至宣政东垣及门下省,宫人死者数百人。三年十月癸丑,仗内火。四年三月,陈州、许州火,烧万余家。十月,浙西火。十一月,扬州海陵火。八年三月,扬州火。皆燔民舍千区。五月己巳,飞龙神驹中厩火。十月,扬州市火,燔民舍数千区。十二月,禁中昭成寺火。
开成二年六月,徐州火,延烧民居三百余家。四年十二月乙卯,乾陵火。丁丑晦,扬州市火,燔民舍数千家。
会昌元年五月,潞州市火。三年六月,西内神龙寺火;万年县东市火,焚庐舍甚众。六年八月,葬武宗,辛未,灵驾次三原县,夜大风,行宫幔城火。
乾符四年十月,东都圣善寺火。
大顺二年六月乙酉,幽州市楼灾,延及数百步。七月癸丑甲夜,汴州相国寺佛阁灾。是日暮,微雨震电,或见有赤块转门谯藤网中,周而火作。顷之,赤块北飞,转佛阁藤网中,亦周而火作。既而大雨暴至,平地水深数尺,火益甚,延及民居,三日不灭。
常燠。
天宝元年冬,无冰。先儒以为阴失节也。又曰:‘知罪不诛,其罚燠,夏则暑杀人,冬则物华实。’盖当寒反燠,象宜刑而赏之也。
贞元十四年夏,大燠。
元和九年六月,大燠。
长庆二年冬,少雪,水不冰冻,草木萌荑如正月。
广明元年十一月,暖如仲春。
草妖。
武德四年,益州献芝草如人状。占曰:‘王德将衰,下人将起,则有木生为人状。’草,亦木类也。
景龙二年,岐州郿县民王上賔家,有苦菜高三尺余,上广尺余,厚二分。近草妖也。三年,内出蒜条,上重生蒜。蒜,恶草也;重生者,其类众也。四年,京畿蓝田山竹实如麦。占曰:‘大饥。’
开元二年,终南山竹有华,实如麦,岭南亦然,竹并枯死,是岁大饥,民采食之。占曰:‘国中竹、柏枯,不出三年有丧。’十七年,睦州竹实。
天宝初,临川郡人李嘉胤屋柱生芝草,状如天尊像。
上元二年七月甲辰,延英殿御座上生白芝,一茎三花。白,丧象也。
大和九年冬,郑注之金带有菌生。近草妖也。
开成四年六月,襄州山竹有实成米,民采食之。
光启元年七月,河中解、永乐生草,叶自相樛结,如旌旗之状,时人以为‘旗子草’。一年七月,凤翔麟游草生如旗状。占曰:‘其野有兵。’
羽虫之孽。
武德初,隋将尧君素守蒲州,有鹊巢其炮机。
贞观十七年春,齐王祐为齐州刺史,好畜鸭,有狸啮鸭,头断者四十余。是岁四月丙戌,立晋王为太子,雌雉集太极殿前,雄雉集东宫显德殿前。太极,三朝所会也。
永徽四年,宋州人蔡道基舍傍有兽高丈余,头类羊,一角,鹿形,马蹄,牛尾,五色,有翅。占曰:‘鸟如畜形者,有大兵。’五年七月辛巳,万年宫有小鸟如雀,生子大如鸤鸠。
调露元年,鸣鵽群飞入塞,相继蔽野,至二年正月,还复北飞,至灵夏北,悉堕地而死,视之皆无首。
文明后,天下屡奏雌雉化为雄,或半化者。
景龙四年六月辛巳朔,乌集太极殿梁,驱之不去。
开元十三年十一月戊子,雄雉驯飞泰山斋宫内。封禅,所以告成功,祀事无重于此者,而野鸟驯飞,不忌禁卫,不祥。二十五年四月,濮州两乌、两鹊、两鸲鹆同巢。陇州鹊哺慈乌。二十八年四月庚辰,慈乌巢宣政殿栱。辛巳,又巢宣政殿栱。
天宝十三载,叶县有鹊巢于车辙中。不巢木而巢地,失其所也。
至德二载三月,安禄山将武令珣围南阳,有鹊巢于城中炮机者三,雏成乃去。
大历八年九月,武功获大鸟,肉翅狐首,四足有爪,长四尺余,毛赤如蝙蝠,群鸟随而噪之。近羽虫孽也。十三年五月,左羽林军有鸲鹆乳鹊二。
贞元四年三月,中书省梧桐树有鹊以泥为巢。鹊巢知岁次,于羽虫为有知,今以泥露巢,遇风雨坏矣。是岁夏,郑、汴境内乌皆群飞,集魏博田绪、淄青李纳境内,衔木为城,高二三尺,方十里。绪、纳恶而焚之,信宿又然,乌口皆流血。九年春,许州鹊哺乌雏。十年四月,有大鸟飞集宫中,食杂骨数日,获之,不食死。六月辛未晦,水鸟集左藏库。十三年十月,怀州鶤鵊巢内有黄雀往来哺食。十四年秋,有异鸟,色青,类鸠、鹊,见于宋州郊外,所止之处,群鸟翼卫,朝夕嗛稻粱以哺之,睢阳人适野聚观者旬日。十八年六月,乌集徐州之滕县,嗛柴为城,中有白乌一,碧乌一。
元和元年,常州鹳巢于平地。四年十二月,群乌夜集于太行山上。十三年春,淄青府署及城中乌、鹊互取其雏,各以哺子,更相搏击,不能禁。
宝历元年十一月丙申,群乌夜鸣。
开成元年闰五月丙戌,乌集唐安寺,逾月散。雀集玄法寺,燕集萧望之冢。二年三月,真兴门外鹊巢于古冢。鹊巢知避岁,而古占又以高下卜水旱,今不巢于木而穴于冢,不祥。秋,突厥鸟自塞北群飞入塞。五年六月,有秃鹙群飞集禁苑。鹙,水鸟也。
会昌元年,潞州长子有白颈乌与鹊鬬。
大中十年三月,舒州吴塘堰有众禽成巢,阔七尺,高一尺。水禽山鸟,无不驯狎。中有如人面、绿毛、绀爪觜者,其声曰‘甘’,人谓之甘虫。占曰:‘有鸟非常,来宿于邑中,国有兵,人相食。’
咸通七年,泾州灵台百里戍有雀生燕,至大俱飞去。京房易传曰:‘贼臣在国,厥妖燕生雀。’雀生燕同说。十一年夏,雉集河内县署。咸通中,吴、越有异鸟极大,四目三足,鸣山林,其声曰‘罗平’。占曰:‘国有兵,人相食。’
乾符四年春,庐江县北鹊巢于地。六年夏,鸱、雉集于偃师南楼及县署。刘向说:‘野鸟入处,宫室将空。’
广明元年春,绛州翼城县有鸺鹠鸟群飞集县署,众鸟逐而噪之。光启元年、二年,复如之。鸺鹠,一名训狐。
中和元年三月,陈留有乌变为鹊。二年,有鹊变为乌。古者以乌卜军之胜负。乌变为鹊,民从贼之象;鹊复变为乌,贼复为民之象。三年,新安县吏家捕得雉养之,与鸡驯,月余相与鬬死。四年,临淮涟水民家鹰化为鹅,而弗能游。鹰以鸷而击,武臣象也;鹅虽毛羽清洁,而飞不能远,无搏击之用,充庖厨而已。
光启元年十二月,陕州平陆集津山有雉二首向背而连颈者,栖集津仓庑后,数月,群雉数百来鬬杀之。二年正月,閺乡、湖城野雉及鸢夜鸣。七月,中条山鹊焚其巢。三年七月,鹊复焚巢。京房易传曰:‘人君暴虐,鸟焚其舍。’三年十月,慈州仵城枭与鸱鬬相杀。
光化二年,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屠贝州去,夜有鸺鹠鸟十数飞入账中,逐去复来。
昭宗时,有秃鹙鸟巢寝殿隅,帝亲射杀之。
天复二年,帝在凤翔,十一月丁巳,日南至,夜骤风,有乌数千,迄明飞噪,数日不止。自车驾在岐,常有乌数万栖殿前诸树,岐人谓之神鸦。三年,宣州有鸟如雉而大,尾有火光如散星,集于戟门,明日大火,曹局皆尽,惟兵械存。
羊祸。
义宁二年三月丙辰,麟游县有羔生而无尾。是月乙丑,太原献羖羊,无头而不死。
开元二年正月,原州献肉角羊。二年三月,富平县有肉角羊。
会昌二年春,代州崞县羊生二首连颈,两尾。占曰:‘二首,上不一也。’
咸通三年夏,平陶民家羊生羔如犊。
乾符二年,洛阳建春门外因暴雨,有物堕地如羖羊,不食,顷之入地中,其迹月余不灭,或以为雨土也。占曰:‘当旱。’
赤眚赤祥。
武德七年,河间王孝恭征辅公祏,宴群帅于舟中,孝恭以金碗酌江水,将饮之,则化为血。孝恭曰:‘碗中之血,公祏授首之祥。’
武德初,突厥国中雨血三日。
光宅初,宗室岐州刺史崇真之子横、杭等夜宴,忽有气如血腥。
武后时,来俊臣家井水变赤如血,井中夜有吁嗟叹惋声,俊臣以木栈之,木忽自投十步外。
长安中,并州晋祠水赤如血。
中宗时,成王千里家有血点地,及奁箱上有血淋沥,腥闻数步。又中郎将东夷人毛婆罗炊饭,一夕化为血。
景龙二年七月癸巳,赤气际天,光烛地,三日乃止。赤气,血祥也。
天宝六载,少陵原杨慎矜父墓封域内,草木皆流血,慎矜令浮屠史敬思禳之,退朝裸而桎梏于丛棘间,如是数旬而流血不止。十二载,李林甫第东北隅每夜火光起,或有如小儿持火出入者。近赤祥也。
宝应元年八月庚午夜,有赤光亘天,贯紫微,渐移东北,弥漫半天。
大历十三年二月,太仆寺有泥像,左臂上有黑汗滴下,以纸承之,血也。
贞元二年十一月壬午,日没,有赤气五,出于黑云中,亘天。十二年九月癸卯,夜有赤气如火,见北方,上至北斗。十七年,福州剑池水赤如血。二十一年正月甲戌,雨赤雪于京师。
元和十四年二月,郓州从事院门前地有血,方尺余,色甚鲜赤,不知所从来,人以为自空而堕也。
长庆元年七月戊午,河水赤,三日止。
宝历元年十二月乙酉夜,西北有雾起,须臾遍天,雾止,有赤气,或浅或深,久而乃散。
大和元年四月庚戌,北方有赤气,中有数白气间之。六月乙卯夜,西北有赤气。八月癸卯,京师见赤气满天。二年闰三月乙卯,北方有赤气如血。
咸通七年,郑州永福湖水赤如凝血者三日。
乾符六年,中书政事堂忽旦有死人,血污满地,不知主名。又御井水色赤而腥,渫之,得一死女子腐烂。近赤祥也。
中和二年七月丙午夜,西北方赤气如绛,际天。
光启元年正月,润州江水赤,凡数日。
水沴火。
幽州坊谷地常有火,长庆三年夏,遂积水为池。近水沴火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2-6-1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feature">新唐书  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五行传曰:‘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谓土失其性,则有水旱之灾,草木百谷不熟也。又曰‘思心不睿,是谓不圣。厥咎霿,厥罚常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裸虫之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痾,时则有黄眚黄祥,时则有木、火、金、水沴土。’
稼穑不成。
贞观元年,关内饥。
总章二年,诸州四十余饥,关中尤甚。
仪凤四年春,东都饥。
调露元年秋,关中饥。
永隆元年冬,东都饥。
永淳元年,关中及山南州二十六饥,京师人相食。
垂拱三年,天下饥。
大足元年春,河南诸州饥。
景龙二年春,饥。三年三月,饥。
先天二年冬,京师、岐、陇、幽州饥。
开元十六年,河北饥。
乾元三年春,饥,米斗钱千五百。
广德二年秋,关辅饥,米斗千钱。
永泰元年,饥,京师米斗千钱。
贞元元年春,大饥,东都、河南、河北米斗千钱,死者相枕。二年五月,麦将登而雨霖,米斗千钱。十四年,京师及河南饥。十九年秋,关辅饥。
元和七年春,饥。八年,广州饥。九年春,关内饥。十一年,东都、陈许州饥。
长庆二年,江淮饥。
大和四年,河北及太原饥。六年春,剑南饥。九年春,饥,河北尤甚。
开成四年,温、台、明等州饥。
大中五年冬,湖南饥。六年夏,淮南饥,海陵、高邮民于官河中漉得异米,号‘圣米’。九年秋,淮南饥。
咸通三年夏,淮南、河南饥。九年秋,江左及关内饥,东都尤甚。
乾符三年春,京师饥。
中和二年,关内大饥。四年,关内大饥,人相食。
光启二年二月,荆、襄大饥,米斗三千钱,人相食。三年,扬州大饥,米斗万钱。
大顺二年春,淮南大饥。
天祐元年十月,京师大饥。
常风。
武德二年十二月壬子,大风拔木。易巽为风,‘重巽以申命’。其及物也,象人君诰命,其鼓动于天地间,有时飞沙扬尘,怒也,发屋拔木者,怒甚也。其占:‘大臣专恣而气盛,众逆同志,君行蒙暗,施于事则皆伤害,故常风。’又‘飘风入宫阙,一日再三,若风声如雷触地而起,为兵将兴。’
贞观十四年六月乙酉,大风拔木。
咸亨四年八月己酉,大风落太庙鸱尾。
永隆二年七月,雍州大风害稼。
弘道元年十二月壬午晦,宋州大风拔木。
嗣圣元年四月丁巳,宁州大风拔木。
垂拱四年十月辛亥,大风拔木。
永昌二年五月丁亥,大风拔木。
神龙元年三月乙酉,睦州大风拔木。崔玄𬀩封博陵郡王也,大风折其辂盖。二年六月乙亥,滑州大风拔木。
景龙元年七月,郴州大风,发屋拔木。八月,宋州大风拔木,坏庐舍。二年十月辛亥,滑州暴风发屋。三年三月辛未,曹州大风拔木。
开元二年六月,京师大风发屋,大木拔者十七八。四年六月辛未,京师、陕、华大风拔木。九年七月丙辰,扬州、润州暴风雨,发屋拔木。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拔木发屋,端门鸱尾尽落。端门,号令所从出也。十九年六月乙酉,大风拔木。二十二年五月戊子,大风拔木。
天宝十一载五月甲子,东京大风拔木。十三载三月辛酉,大风拔木。
永泰元年三月辛亥,大风拔木。
大历七年五月乙酉,大风拔木。十年五月甲寅,大风拔木。
贞元元年七月庚子,大风拔木。六年四月甲申,大风雨。八年五月己未,暴风发太庙屋瓦,毁门阙、官署、庐舍不可胜纪。十年六月辛未,大风拔木。十四年八月癸未,广州大风,坏屋覆舟。
元和元年六月丙申,大风拔木。三年四月壬申,大风毁含元殿栏槛二十七间。占为兵起。四年十月壬午,天有气如烟,臭如燔皮,日昳大风而止。五年三月丙子,大风毁崇陵上宫衙殿鸱尾及神门戟竿六,坏行垣四十间。八年六月庚寅,京师大风雨,毁屋飘瓦,人多压死者。丙申,富平大风,拔枣木千余株。十二年春,青州一夕暴风自西北,天地晦冥,空中有若旌旗状,屋瓦上如蹂跞声。有日者占之曰:‘不及五年,兹地当大杀戮。’
长庆二年正月己酉,大风霾。十月,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风,昏霾终日。四年六月庚寅,大风毁延喜门及景风门。
大和八年六月癸未,暴风坏长安县署及经行寺塔。九年四月辛丑,大风拔木万株,堕含元殿四鸱尾,拔殿廷树三,坏金吾仗舍,发城门楼观内外三十余所,光化门西城十数雉坏。
开成三年正月戊辰,大风拔木。五年四月甲子,大风拔木;五月壬寅,亦如之;七月戊寅,亦如之。
会昌元年三月,黔南大风飘瓦。
咸通六年正月,绛州大风拔木,有十围者。十一月己卯晦,潼关夜中大风,山如吼雷,河喷石鸣,群乌乱飞,重关倾侧。十二月,大风拔木。
乾符五年五月丁酉,大风拔木。
广明元年四月甲申,京师及东都、汝州雨雹,大风拔木。四年六月乙巳,太原大风雨,拔木千株,害稼百里。
光化三年七月乙丑,洺州大风,拔木发屋。
天复二年,昇州大风,发屋飞大木。
夜妖。
大和九年十一月戊辰,昼晦。
咸通七年九月辛卯朔,天暗。
乾符二年二月,宣武境内黑风,雨土。
天祐元年闰四月乙未朔,大风,雨土。
华孽。
延载元年九月,内出梨华一枝示宰相。万木摇落而生华,阴阳黩也。传曰:‘天反时为灾。’又近常燠也。
神龙二年十月,陈州李有华,鲜茂如春。
元和十一年十二月,桃杏华。
大和二年九月,徐州、滑州李有华,实可食。
会昌三年冬,沁源桃李华。
广明元年冬,桃李华,山华皆发。
中和二年九月,太原诸山桃杏华,有实。
景福中,沧州城堑中冰有文,如画大树华叶芬敷者,时人以为其地当有兵难。近华孽也。
裸虫之孽。
贞观二十一年八月,莱州螟。
开元二十二年八月,榆关虸蚄虫害稼,入平州界,有群雀来食之,一日而尽。二十六年,榆关虸蚄虫害稼,群雀来食之。
三载,青州紫虫食田,有鸟食之。
广德元年秋,虸蚄虫害稼,关中尤甚,米斗千钱。
贞元十年四月,江西溪涧鱼头皆戴蚯蚓。
长庆四年,绛州虸蚄虫害稼。
大和元年秋,河东、同虢等州虸蚄虫害稼。
开成元年,京城有蚁聚,长五六十步,阔五尺至一丈,厚五寸至一尺者。四年,河南黑虫食田。
牛祸。
调露元年春,牛大疫。京房易传曰:‘牛少者谷不成。’又占曰:‘金革动。’
长安中,有献牛无前膊,三足而行者。又有牛膊上生数足,蹄甲皆具者。武太后从姊之子司农卿宗晋卿家牛生三角。
神龙元年春,牛疫。二年冬,牛大疫。
先天初,洛阳市有牛,左胁有人手,长一尺,或牵之以乞丐。
开元十五年春,河北牛大疫。
大历八年,武功、栎阳民家牛生犊,二首。
贞元二年,牛疫。四年二月,郊牛生犊,六足。足多者,下不一。郊所以奉天。七年,关辅牛大疫,死者十五六。
咸通七年,荆州民家牛生犊,五足。十五年夏,渝州江阳有水牛生驴驹,驹死。
光启元年,河东有牛人言,其家杀而食之。二年,延州肤施有牛死复生。
黄眚黄祥。
贞观七年三月丁卯,雨土。二十年闰三月己酉,有黄云阔一丈,东西际天。黄为土功。
永徽三年三月辛巳,雨土。
景龙元年六月庚午,陕州雨土。十二月丁丑,雨土。
天宝十三载二月丁丑,雨黄土。
大历七年十二月丙寅,雨土。
贞元二年四月甲戌,雨土。八年二月庚子,雨土。
大和八年十月甲子,土雾昼昏,至于十一月癸丑。
开成元年七月乙亥,雨土。
咸通十四年三月癸巳,雨黄土。
中和二年五月辛酉,大风,雨土。
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
天祐元年闰四月甲辰,大风,雨土。
木火金水沴土。
武德二年十月乙未,京师地震。阴盛而反常则地震,故其占为臣彊,为后妃专恣,为夷犯华,为小人道长,为寇至,为叛臣。七年七月,巂州地震,山摧壅江,水噎流。
贞观七年十月乙丑,京师地震。十二年正月壬寅,松、丛二州地震,坏庐舍。二十年九月辛亥,灵州地震,有声如雷。二十三年八月癸酉朔,河东地震,晋州尤甚,压杀五十余人;乙亥,又震。十一月乙丑,又震。
永徽元年四月己巳朔,晋州地震;己卯,又震。六月庚辰,又震,有声如雷。二年十月,又震。十一月戊寅,定襄地震。帝始封晋王,初即位而地屡震,天下将由帝而动摇象也。
仪凤二年正月庚辰,京师地震。
永淳元年十月甲子,京师地震。
垂拱三年七月乙亥,京师地震。四年七月戊午,又震。八月戊戌,神都地震。
延载元年四月壬戌,常州地震。
大足元年七月乙亥,扬、楚、常、润、苏五州地震。二年八月辛亥,剑南六州地震。
景龙四年五月丁丑,剡县地震。
景云三年正月甲戌,并、汾、绛三州地震,坏庐舍,压死百余人。
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秦州地震。西北隐隐有声,坼而复合,经时不止,坏庐舍殆尽,压死四千余人。二十六年三月癸巳,京师地震。
至德元载十一月辛亥朔,河西地震裂有声,陷庐舍,张掖、酒泉尤甚,至二载三月癸亥乃止。
大历二年十一月壬申,京师地震,自东北来,其声如雷者。三年五月丙戌,又震。十二年,恒、定二州地大震,三日乃止,束鹿、宁晋地裂数丈,沙石随水流出平地,坏庐舍,压死者数百人。
建中元年四月己亥,京师地震。三年六月甲子,又震。四年四月甲子,又震。五月辛巳,又震。
贞元二年五月己酉,又震。三年十一月丁丑夜,京师、东都、蒲、陕地震。四年正月庚戌朔夜,京师地震;辛亥、壬子、丁卯、戊辰、庚午、癸酉、甲戌、乙亥,皆震,金、房二州尤甚,江溢山裂,屋宇多坏,人皆露处。二月壬午,京师又震;甲申、乙酉、丙申,三月甲寅、己未、庚午、辛未,五月丙寅、丁卯,皆震。八月甲午,又震,有声如雷;甲辰,又震。九年四月辛酉,又震,有声如雷,河中、关辅尤甚,坏城壁庐舍,地裂水涌。十年四月戊申,京师地震;癸丑,又震,侍中浑瑊第有树涌出,树枝皆戴蚯蚓。十三年七月乙未,又震。
元和七年八月,京师地震,草树皆摇。九年三月丙辰,巂州地震,昼夜八十,压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十年十月,京师地震。十一年二月丁丑,又震。十五年正月,穆宗即位,戊辰,始朝群臣于宣政殿,是夜地震。
大和二年正月壬申,地震。七年六月甲戌,又震。九年三月乙卯,京师地震,屋瓦皆坠,户牖间有声。
开成元年二月乙亥,又震。二年十一月乙丑夜,又震。四年十一月甲戌,又震。
会昌二年正月癸亥,宋、亳二州地震。十二月癸未,京师地震。
大中三年十月辛巳,上都及振武、河西、天德、灵武、盐夏等州地震,坏庐舍,压死数十人。十二年八月丁巳,太原地震。
咸通元年五月,上都地震。六年十二月,晋、绛二州地震,坏庐舍,地裂泉涌,泥出青色。八年正月丁未,河中、晋、绛三州地大震,坏庐舍,人有死者。十三年四月庚子朔,浙东、西地震。
乾符三年六月乙丑,雄州地震,至七月辛巳止,州城庐舍尽坏,地陷水涌,伤死甚众。是月,濮州地震。十二月,京师地震有声。四年六月庚寅,雄州地震。六年二月,京师地震,有声如雷,蓝田山裂水涌。
中和三年秋,晋州地震,有声如雷。
光启二年春,成都地震,月中十数。占曰:‘兵、饥。’十二月,魏州地震。
乾宁二年三月庚午,河东地震。
山摧。
贞观八年七月,陇右山摧。山者高峻,自上而陨之象也。
垂拱二年九月己巳,雍州新丰县露台乡大风雨,震电,有山涌出,高二十丈,有池周三百亩,池中有龙凤之形,禾麦之异,武后以为休应,名曰‘庆山’。荆州人俞文俊上言:‘天气不和而寒暑隔,人气不和而赘疣生,地气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陛下以为“庆山”,臣以为非庆也。宜侧身脩德以荅天谴,不然,恐灾祸至。’后怒,流于岭南。
永昌中,华州赤水南岸大山,昼日忽风昏,有声隐隐如雷,顷之渐移东数百步,拥赤水,压张村民三十余家,山高二百余丈,水深三十丈,坡上草木宛然。金縢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佞人执政,政在女主,不出五年,有走王。’
开元十七年四月乙亥,大风震电,蓝田山摧裂百余步,畿内山也。国主山川,山摧川竭,亡之证也。占曰:‘人君德消政易则然。’
大历九年十一月戊戌,同州夏阳有山徙于河上,声如雷。十三年,郴州黄芩山摧,压死者数百人。
建中二年,霍山裂。
元和八年五月丁丑,大隗山摧。十五年七月丁未,苑中土山摧,压死二十人。
光启三年四月,维州山崩,累日不止,尘坌亘天,壅江水逆流。占曰:‘国破。’
山鸣。
武德二年三月,太行山圣人崖有声。占曰:‘有寇至。’
开元二十八年六月,吐蕃围安戎城,断水路,城东山鸣石坼,涌泉二。
土为变怪。
垂拱元年九月,淮南地生毛,或白或苍,长者尺余,遍居人床下,扬州尤甚,大如马鬣,焚之臭如燎毛。占曰:‘兵起,民不安。’
长寿中,东都天宫寺泥像皆流汗霡霂。
天宝十一载六月,虢州閺乡黄河中女娲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乾元二年六月乙未夜,濒河人闻有风雷声,晓见其墓踊出,下有巨石,上有双柳,各长丈余,时号风陵堆。占曰:‘冢墓自移,天下破。’十三载,汝州叶县南有土块鬬,中有血出,数日不止。
大历六年四月戊寅,蓝田西原地陷。
建中初,魏州魏县西四十里,地数亩忽长崇数尺。四年四月甲子,京师地生毛,或黄或白,有长尺余者。
贞元四年四月,淮南及河南地生毛。
元和十二年四月,吴元济郾城守将邓怀金以城降,城自坏五十余步。
大和六年二月,苏州地震,生白毛。
长庆中,新都大道观泥人生须数寸,拔之复生。
咸通五年十月,贞陵隧道摧陷。神策军有浮屠像,懿宗尝跪礼之,像没地四尺。
五行传曰:‘好攻战,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则金不从革。’谓金失其性而为变怪也。又曰:‘言之不从,是谓不乂。厥咎僭,厥罚常旸,厥极忧。时则有诗妖、讹言,时则有毛虫之孽,时则有太祸,时则有口舌之痾,时则有白眚白祥,惟木沴金。’
金不从革。
尧君素为隋守蒲州,兵器夜皆有光如火。火铄金,金所畏也,败亡之象。刘武周据并州,兵势甚盛,城上矟刃夜每有火光。
贞观十七年八月,凉州昌松县鸿池谷有石五,青质白文成字曰:‘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书燕山人士乐太国主尚汪譂奖文仁迈千古大王五王六王七王十风毛才子七佛八菩萨及上果佛田天子文武贞观昌大圣延四方上不治示孝仙戈八为善。’太宗遣使祭之曰:‘天有成命,表瑞贞石,文字昭然,历数惟永,既旌高庙之业,又锡眇身之祚。迨于皇太子治,亦降贞符,具纪姓氏。甫惟寡薄,弥增寅惧。’昔魏以土德代汉,凉州石有文。石,金类,以五胜推之,故时人谓为魏氏之妖,而晋室之瑞。唐亦土德王,石有文,事颇相类。然其文初不可晓,而后人因推已事以验之。盖武氏革命,自以为金德王,其‘佛菩萨’者,慈氏金轮之号也;‘乐太国主’则镇国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皆以女乱国;其‘五王六王七王’者,唐世十八之数。
垂拱三年七月,魏州地出铁如船数十丈。广州雨金。金位正秋,为刑、为兵。占曰:‘人君多杀无辜,一年兵灾于朝。’
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乙巳,龙池圣德颂石自鸣,其音清远如钟磬。石与金同类。春秋传‘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言。’石鸣,近石言也。
天宝十载六月乙亥,大同殿前钟自鸣。占曰:‘庶雄为乱。’
至德二载,昭陵石马汗出。昔周武帝之克晋州也,齐有石像,汗流湿地,此其类也。
乾元二年七月乙亥昼,浑天仪有液如汗下流。
上元二年,楚州献宝玉十三:曰‘玄黄天符’,形如笏,长八寸,有孔,云辟兵疫;曰‘玉鸡毛’,白玉也;曰‘谷璧’,亦白玉也,粟粒自然,无雕镌迹;曰‘西王母白环’二;曰‘如意宝珠’,大如鸡卵;曰‘红靺鞨’,大如巨粟;曰‘琅玕珠’二,形如玉环,四分缺一;曰‘玉印’,大如半手,理如鹿,陷入印中;曰‘皇后采桑钩’如箸屈其末;曰‘雷公石斧’无孔;其一阙。凡十三。寘之日中,白气连天。
元和中,文水武士碑失其龟头。翰林院有铃,夜中文书入,则引之以代传呼,长庆中,河北用兵,夜辄自鸣,与军中息耗相应,声急则军事急,声缓则军事缓。资州有石方丈,走行数亩。
大和三年,南蛮围成都,毁玉晨殿为礧,有吼声三,乃止。四年五月己卯,通化南北二门锁不可开,钥入,如有持之者。破其管,门乃启。又浙西观察使王璠治润州城隍,中得方石,有刻文曰:‘山有石,石有玉,玉有瑕,瑕即休。’
广明元年,华岳庙玄宗御制碑隐隐然有声,闻数里间,浃旬乃止。近石言也。
光化三年冬,武德殿前钟声忽嘶嗄;天复元年九月,声又变小。
常旸。
武德三年夏,旱,至于八月乃雨。四年,自春不雨,至于七月。雨,少阴之气,其气毁则不雨。少阴者,金也,金为刑、为兵,刑不辜,兵不戢,则金气毁,故常为旱。火为盛阳,阳气彊悍,故圣人制礼以节之。礼失则僭而骄炕,以导盛阳,火胜则金衰,故亦旱。于五行,土实制水,土功兴则水汽壅阏,又常为旱。天官有东井,主水事,天汉、天江,亦水祥也。水与火仇,而受制于土,土火谪见,若日蚀过分而未至,与七曜循中道之南,皆旱祥也。七年秋,关内、河东旱。
贞观元年夏,山东大旱。二年春,旱。三年春、夏,旱。四年春,旱。自太上皇传位至此,而比年水旱。九年秋,剑南、关东州二十四,旱。十二年,吴、楚、巴、蜀州二十六,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十七年春、夏,旱。二十一年秋,陕、绛、蒲、夔等州旱。二十二年秋,开、万等州旱;冬,不雨,至于明年三月。
永徽元年,京畿雍、同、绛等州十,旱。二年九月,不雨,至于明年二月。四年夏、秋,旱,光、婺、滁、颍等州尤甚。
显庆五年春,河北州二十二,旱。
总章元年,京师及山东、江淮大旱。二年七月,剑南州十九,旱;冬,无雪。
咸亨元年春,旱;秋,复大旱。
仪凤二年夏,河南、河北旱。三年四月,旱。
永隆二年,关中旱,霜,大饥。
永淳元年,关中大旱,饥。二年夏,河南、河北旱。
永昌元年三月,旱。
神功元年,黄、隋等州旱。
久视元年夏,关内、河东旱。
长安二年春,不雨,至于六月。三年冬,无雪,至于明年二月。
神龙二年冬,不雨,至于明年五月,京师、山东、河北、河南旱,饥。
太极元年春,旱;七月复旱。
开元二年春,大旱。十二年七月,河东、河北旱,帝亲祷雨宫中,设坛席,暴立三日。九月,蒲、同等州旱。十四年秋,诸道州十五,旱。十五年,诸道州十七,旱。十六年,东都、河南、宋亳等州旱。二十四年夏,旱。
永泰元年春、夏,旱。二年,关内大旱,自三月不雨,至于六月。
大历六年春,旱,至于八月。
建中三年,自五月不雨,至于七月。
兴元元年冬,大旱。
贞元元年春,旱,无麦苗,至于八月,旱甚,灞、浐将竭,井皆无水。六年春,关辅大旱,无麦苗;夏,淮南、浙西、福建等道大旱,井泉竭,人暍且疫,死者甚众。七年,扬、楚、滁、寿、澧等州旱。十四年春,旱,无麦。十五年夏,旱。十八年夏,申、光、蔡州旱。十九年正月,不雨,至七月甲戌乃雨。
永贞元年秋,江浙、淮南、荆南、湖南、鄂岳陈许等州二十六,旱。
元和三年,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广南、山南东西皆旱。四年春、夏,大旱;秋,淮南、浙西、江西、江东旱。七年夏,扬、润等州旱。八年夏,同、华二州大旱。十五年夏,旱。
宝历元年秋,荆南、淮南、浙西、江西、湖南及宣、襄、鄂等州旱。
大和元年夏,京畿、河中、同州旱。六年,河东、河南、关辅旱。七年秋,大旱。八年夏,江淮及陕、华等州旱。九年秋,京兆、河南、河中、陕华同等州旱。
开成二年春、夏,旱。四年夏,旱,浙东尤甚。
会昌五年春,旱。六年春,不雨;冬,又不雨,至明年二月。
大中四年,大旱。
咸通二年秋,淮南、河南不雨,至于明年六月。九年,江淮旱。十年夏,旱。十一年夏,旱。
广明元年春、夏,大旱。
中和四年,江南大旱,饥,人相食。
景福二年秋,大旱。
光化三年冬,京师旱,至于四年春。
诗妖。
窦建德未败时,有谣曰:‘豆入牛口,势不得久。’
贞观十四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伐高昌。先是其国中有童谣曰:‘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
永徽后,民歌武媚娘曲。
调露初,京城民谣有‘侧堂堂,桡堂堂’之言。太常丞李嗣真曰:‘侧者,不正;桡者,不安。自隋以来,乐府有堂堂曲,再言堂堂者,唐再受命之象。’
永淳元年七月,东都大雨,人多殍殕。先是童谣曰:‘新禾不入箱,新麦不入场,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
高宗自调露中欲封嵩山,属突厥叛而止;后又欲封,以吐蕃入寇遂停。时童谣曰:‘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但恐不得登,三度征兵马,傍道朾腾腾。’
永徽末,里歌有桑条韦也、女时韦也乐。
龙朔中,时人饮酒令曰:‘子母相去离,连台拗倒。’俗谓杯盘为子母,又名盘为台。又里歌有突厥盐。
永淳后,民歌曰:‘杨柳杨柳漫头驼。’
垂拱后,东都有契苾儿歌,皆淫艳之词。契苾,张易之小字也。
如意初,里歌曰:‘黄麞黄麞草里藏,弯弓射尔伤。’其后,壬孝杰败于黄麞谷。
神龙以后,民谣曰:‘山南乌鹊窠,山北金骆驼,镰柯不凿孔,斧子不施柯。’山南,唐也,乌鹊窠者,人居寡也;山北,胡也,金骆驼者,虏获而重载也。安乐公主于洛州造安乐寺,童谣曰:‘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悬。’
景龙中,民谣曰:‘黄牸犊子挽纼断,两足踏地鞋 2a3b1.gif 断,城南黄牸犊子韦。’又有阿纬娘歌。时又谣曰:‘可怜圣善寺,身着绿毛衣,牵来河里饮,踏杀鲤鱼儿。’
玄宗在潞州,有童谣曰:‘羊头山北作朝堂。’
天宝中,有术士李遐周于玄都观院庑间为诗曰:‘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人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而人皆不悟,近诗妖也。又禄山未反时,童谣曰:‘燕燕飞上天,天上女儿铺白毡,毡上有千钱。’时幽州又有谣曰:‘旧来夸戴竿,今日不堪看,但看五月里,清水河边见契丹。’
德宗时,或为诗曰:‘此水连泾水,双眸血满川,青牛逐朱虎,方号太平年。’近诗妖也。朱泚未败前两月,有童谣曰:‘一只箸,两头朱,五六月,化为胆。’
元和初,童谣曰:‘朾麦朾麦三三三。’乃转身曰:‘舞了也。’
大中末,京师小儿叠布渍水,纽之向日,谓之曰‘拔晕’。
咸通七年,童谣曰:‘草青青,被严霜,鹊始后,看颠狂。’十四年,成都童谣曰:‘咸通癸巳,出无所之,蛇去马来,道路稍开,头无片瓦,地有残灰。’是岁,岁阴在巳,明年在午。巳,蛇也;午,马也。
僖宗时,童谣曰:‘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乾符六年,童谣曰:‘八月无霜寒草青,将军骑马出空城,汉家天子西巡狩,犹向江东更索兵。’
中和初,童谣曰:‘黄巢走,泰山东,死在翁家翁。’
讹言。
贞观十七年七月,民讹言官遣枨枨杀人,以祭天狗。云其来也,身衣狗皮,铁爪,每于暗中取人心肝而去。于是更相震怖,每夜惊扰,皆引弓剑自防,无兵器者剡竹为之,郊外不敢独行。太宗恶之,令通夜开诸坊门,宣旨慰谕,月余乃止。
武后时,民饮酒讴歌,曲终而不尽者,谓之‘族盐’。
开元二十七年十月,改作东都明堂,讹言官取小儿埋明堂下,以为厌胜。村野儿童藏于山谷,都城骚然,或言兵至。玄宗恶之,遣使慰谕,久之乃止。
天宝三载二月辛亥,有星如月,坠于东南,坠后有声,京师讹言官遣枨枨捕人,取肝以祭天狗,人颇恐惧,畿内尤甚,遣使安谕之,与贞观十七年占同。
天宝后,诗人多为忧苦流寓之思,及寄兴于江湖僧寺。而乐曲亦多以边地为名,有伊州、甘州、凉州等,至其曲遍繁声,皆谓之‘入破’。又有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转便捷为巧,时又尚之。破者,盖破碎云。
建中三年秋,江淮讹言有毛人食其心,人情大恐。朱泚既僭号,名其旧第曰潜龙宫,移内府珍货以实之。占者以为易称‘潜龙勿用’,此败祥也。
大和九年,京师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生取小儿心肝,密旨捕小儿无筭。往往阴相告曰:‘某处失几儿矣。’方士言金丹可致神仙,盖诞妄不经之语,或信而服之,则发热多死,如有所戒云。小儿,无辜者,取其心肝,将有杀戮象。
刘从谏未死时,潞州有狂人折腰于市曰:‘石雄七千人至矣。’从谏捕斩之。
咸通十四年秋,成都讹言有母鬼夜入人家,民皆恐,夜则聚坐。或曰某家见鬼,眼晃然如灯焰,民益惧。
黄巢未入京师时,都人以黄米及黑豆屑蒸食之,谓之‘黄贼打黑贼’。僖宗时,里巷鬬者激怒,言:‘任见右厢天子。’
毛虫之孽。
永徽中,河源军有狼三,昼入军门,射之,毙。
永淳中,岚、胜州兔害稼,千万为群,食苗尽,兔亦不复见。
开元三年,有熊昼入扬州城。
乾元二年十月,诏百官上勤政楼观安西兵赴陕州,有狐出于楼上,获之。
大历四年八月己卯,虎入京师长寿坊宰臣元载家庙,射杀之。虎,西方之属,威猛吞噬,刑戮之象。六年八月丁丑,获白兔于太极殿之内廊。占曰:‘国有忧。白,丧祥也。’
建中三年九月己亥夜,虎入宣阳里,伤人二,诘朝获之。
贞元二年二月乙丑,有野鹿至于含元殿前,获之;壬申,又有鹿至于含元殿前,获之。占曰:‘有大丧。’四年三月癸亥,有鹿至京师西市门,获之。
开成四年四月,有獐出于太庙,获之。
犬祸。
武德三年,突厥处罗可汗将入寇,夜闻犬群嗥而不见犬。
武后初,酷吏丘神𪟝家狗生子皆无首,当项有孔如口,昼夜鸣吠,俄失所在。
神功元年,安国献两首犬。首多者,上不一也。
天宝十一载,李林甫晨起盥饰将朝,取书囊视之,中有物如鼠,跃于地即变为狗,壮大雄目,张牙视林甫,林甫射之,中,杀然有声,随箭没。
贞元七年,赵州柏乡民李崇贞家黄犬乳犊。
会昌三年,定州深泽令家狗生角。
大中初,狗生角。京房曰:‘执正失将害之应。’又曰:‘君子危陷,则狗生角。’
咸通中,会稽有狗生而不能吠,击之无声。狗职吠以守御,其不能者,象镇守者不能御寇之兆。
成汭为荆南节度使,城中犬皆夜吠,日者向隐以为城郭将丘墟。
中和二年秋,丹徒狗与彘交。占曰:‘诸侯有谋害国者。’
白眚白祥。
调露元年十一月壬午,秦州神亭冶北雾开如日初耀,有白鹿、白狼见。近白祥也。
神龙二年四月己亥,雨毛于越州之鄮县。占曰:‘邪人进,贤人遁。’
大历二年七月甲戌日入时,有白气亘天。九月戊午夜,白雾起西北,亘天。五年五月甲申,西北有白气亘天。
贞元二十年九月庚辰甲夜,有白气八,东西际天。
大和三年八月,西方有白气如柱。七年十月已酉,西方又有白气如柱者三。
光启二年四月,有白气头黑如发,自东南入于扬州灭。
光化二年三月乙巳,日中有白气亘天,自西南贯于东北。
天复元年八月己亥,西方有白云如履底,中出白气如匹练,长五丈,上冲天,分为三彗,头下垂。占曰:‘天下有兵。白者,战祥也。’
木沴金。
神龙中,东都白马寺铁像头无故自落于殿门外。
天宝五载四月,宰臣李适之常列鼎具膳羞,中夜,鼎跃出相鬬不解,鼎耳及足皆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