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6|回覆: 0

專家:秦始皇陵建築面積堪比五分之一個故宮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2-6-18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陝西日報
re_4fde6ebc1dca4.jpg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發掘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

ori_4fde6fd98625c.jpeg

出土的陶俑眼睫毛清晰可見。

揭開一層層塵土,在若有似無的痕跡中辨別歷史的真相,對於秦始皇帝陵來說,考古既是一項專業的學術研究,更是一項創造大眾想像的奇特工作。當秦始皇帝陵的陶俑們又一次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時,人們再次驚嘆――2000多年前的世界,原來如此多彩。
帝陵探秘:2000年前的彩色世界
――對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專家申茂盛、張衛星
如果有哪一個考古能牽動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目光,那必定非秦始皇兵馬俑莫屬。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2009年6月13日,當秦兵馬俑一號坑在24年後迎來第三次發掘時,人們翹首期待新的發掘能夠解開更多關於秦始皇帝陵的秘密。2012年6月9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佈了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以及百戲俑坑第二次考古發掘的成果。本報邀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一號坑考古隊領隊申茂盛、百戲俑坑考古隊領隊張衛星共同解讀秦始皇帝陵和那些陪葬陶俑的前世今生。
一號坑:豐富彩繪挑戰人們想像
記者:根據前兩次的考古成果,秦兵馬俑一號坑是個步兵俑坑,請問第三次考古發掘在這方面有哪些新發現? 申茂盛:這次發掘的地點在一號坑的北側中段,是原來編號T23方的位置,國家文物局批准我們發掘的面積是200平方米,目前我們對這個區域發掘了有一半面積,到今年5月,發掘出土的包括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類型小件器物有310多件,在發掘中揭露出3組陶馬共有12匹,陶俑編號120多件,還清理出戰車2乘、戰鼓2出、兵器10處、弓弩箭菔12處、漆盾1處。還有些建築材料痕跡如木、席、夯窩等多處。 其中,一件皮質漆制彩繪盾,是兵馬俑坑出土的首件『秦盾』。這個盾牌高70厘米,寬50厘米,其尺寸恰好是秦始皇陵銅車馬上發現銅盾的兩倍,剛好印證了之前對秦軍使用盾牌大小的推測。
記者:在兵馬俑出土後,人們對於陶俑身上的顏色感到非常驚奇,這次的陶俑在顏色上也更加豐富,不斷印證兵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的猜測。
申茂盛:是的,這次發現的陶俑有的是黑色眼睛、有的是灰褐色眼睛,還有一個是紅色眼珠、黑色瞳仁。 不只是陶俑,我們發掘出的摹㈠蟆⒐牡雀髦制魑鍔系牟駛婢有保留、秦俑服飾上的顏色也非常多。事實上,兵馬俑世界是個彩色世界,目前發現的陶俑幾乎都是『彩繪』,但是由於秦代的時候彩繪工藝水平低,再加上後來的破壞,很多陶俑的顏色脫落,但是仔細觀察陶俑的細微處還是能發現彩繪痕跡的。
記者:對於彩色陶俑的發掘,最關鍵的問題可能就是對色彩的保護。這次發掘對於這方面應該有了很好的應對措施。
申茂盛:這次發掘可以說是力求做到細緻再細緻。對發掘的每一個環節,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都考慮得非常周全。在發掘過程中,一旦發現彩色陶俑,發掘工作就立刻先停止,請彩繪保護人員跟進,比如噴藥水、貼保護膜等。我們和修復保管部門進行交流,制定方案,然後再進行下一步的發掘。這次發掘彩繪出現的比較多,所以我們的工作就儘可能的細一些,因此整個發掘的速度就會慢下來。
記者:慢工出細活,這次考古發掘比起前兩次發掘在時間上更為漫長一些。
申茂盛:是的。整個一號坑我們分為T1-T27共27個區域。1978年到1979年第一次發掘了T1、T2、T10、T19、T20這五個區域,第二次發掘1986年開始,只進行了一年,但發掘了T11、T12、T13、T21、T22這五個區域。 最初我們的發掘計劃是5年發掘2000平方米。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希望在第三次發掘上,不僅僅是在彩繪上,包括對各種跡象的辨別,對陶俑殘片的提取上,都能儘可能多的收集信息。比如現在每提出一個俑,就要把屬於這個俑的殘片全部找全。這樣我們挖一個俑,關於這個俑的資料也就收集差不多了。最多的時候,一個俑要提取100多個殘片。 雖然考古工作的速度受到影響,3年時間我們對T23方的發掘進行到一半,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上,更細緻的工作將為以後的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實證。
百戲俑坑:或為歷史最大火災倖存者
記者:與秦兵馬俑一號坑相比,百戲俑坑顯得非常獨特。其中的陶俑姿態各異,風格、服飾、裝束等都與一二三號陪葬坑出土的兵馬俑迥然不同。
張衛星:百戲俑坑是1999年在秦始皇帝陵發現的第一個陪葬坑,位於帝陵東南部內外城牆之間,內外城牆之間距離180米,這個坑長80米,距兩邊各50米。可以推測這個坑是有意規劃過的。而且這個坑距離北邊的石鎧甲坑非常近,只有27米遠。從現在的發掘看,百戲俑坑的建設可能在石鎧甲坑之後,因為在百戲俑坑發現了很多石鎧甲的殘片。
1999年試掘的時候,在百戲俑坑的第一過洞,基本沒有發現遺物。在第二過洞,我們發現了一個青銅鼎,口徑70厘米,通高61厘米,重212公斤,是目前在秦陵地區發現體積、重量最大的青銅鼎,被稱為秦陵第一大鼎。 2011年我們啟動第二次發掘,首先發掘第三過洞。這個區域比較小,東西長20.5米,南北寬3.1米,由於第三過洞坍塌的比較嚴重,發現了大量的陶俑碎片,後來陶俑碎片拼起來後,就是我們說的百戲俑。目前出土的陶俑,能判斷出個體的大概有30件左右。 跟上一次發掘相比,陶俑數量增加了。陶俑的姿態和手勢更加豐富。有一個陶俑,右手抱在左臂。還有一個陶俑,保持懸空坐姿,小腿和大腿保持90度直角,而在當時人們都是席地而坐。我們發現百戲俑一般都是上身赤裸,但在這次發掘中,我們發現了穿有帶圓泡服飾的陶俑……這些陶俑奇特的手勢、坐姿和服飾到底是做什麼用的?有學者認為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徵着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角牴俑或漢代的百戲,因稱之為『百戲俑』。這個陪葬坑的發掘首次揭示了秦代陶俑新的類制,但目前還沒有定論,已有的實證還不能完全證明這個坑裏的陶俑就是百戲俑,還需要進一步發掘考證。
記者:為什麼百戲俑坑會坍塌的這麼嚴重?秦始皇帝陵的其他地方也遭到如此嚴重的破壞嗎?
張衛星:對百戲俑坑的發掘,不斷為秦始皇帝陵曾經遭到過的破壞找到實證。據文獻記載,項羽對秦始皇帝陵進行過較大的破壞。【史記・高祖本紀】中說,『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水經注】則說:『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見窮。』 通過對百戲俑坑的考古,可以發現,那裏曾經發生過很大的火災。秦始皇陵園裏面的陪葬坑大量使用土木結構形式,在挖好的土坑的四壁和上下方搭建木結構,兵馬俑坑由於面積太大,內壁只是用立柱示意一下。而在帝陵城牆內的陪葬坑則多用木板鑲起來的,就如同一個木盒子,為陪葬坑搭建了一個較為精緻的空間。 因為這個坑焚燒特別嚴重,第一過洞的頂上棚木基本上已經焚燒的不復存在。原本50厘米寬的方木或者圓木,燒得僅剩下一堆白色的粉末。另外,我們還在這個坑發現了金屬燒流之後的遺蹟,說明當時火勢非常大。過洞的頂層棚木層燒毀後,土坑塌陷,就形成現在的樣子。 能燒的這麼嚴重,可以排除自燃的因素,考慮有人故意而為:只有達到一定的條件才能燒的這麼嚴重。比如人為的打出通風口,形成對流,引發火勢更加旺盛。而火燒的跡象在整個帝陵區都比較多見,再結合歷史文獻的記載,我們推測可能是項羽放火燒了秦始皇陵。現在的百戲俑坑很可能是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火災後倖存下來的。
帝陵建築群:面積堪比五分之一個故宮
記者:無論是百戲俑坑還是兵馬俑坑都是秦始皇陵陪葬的一部分,目前對秦始皇陵區的了解到哪種程度?
張衛星:目前對秦始皇帝陵的基本結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皇陵有內外兩個城牆和10個城門,以及這些城門的分佈位置也已探明。在內城封土的北側還存在大量建築遺址和陪葬坑。在此基礎上,確定整個陵園的南北中軸線,使陵園的方向、包括道路系統等結構更加清晰。 特別是我們對內城西北部的南北長670米,東西寬220米,總計17萬平方米的建築遺址進行了更為細緻的勘探。這麼大的面積的建築遺存,相當於故宮面積的五分之一還多。根據文獻研究,這個區域可能是禮儀上非常重要的祭祀建築。這項考古研究的發現,對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建築遺存的東邊,經過系統勘探,我們發現了99座墓葬,這些墓葬規劃的十分規整,南北排布8-9列,而且所有的墓道都對着封土。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也就是說,當時秦始皇的后妃中,凡是沒有兒子的都要陪葬。這些密集排列的墓葬很可能就是秦始皇后妃的陪葬墓。
記者:目前在兩個城牆範圍裏的發掘工作有哪些?未來還將對秦始皇陵墓做哪些考古工作?
張衛星:城牆內主要有文官俑坑和百戲俑坑的深入發掘。這兩個俑坑雖然規模和面積沒有兵馬俑一、二、三號坑大,但他們距離封土更近,級別也應該更高。其中百戲俑坑是目前我們在這個區域發掘的一個重點,此前只對第三過洞進行了發掘,未來還會對第一、第二過洞進行更細緻系統的發掘。 其實,我們已經對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進行了近期和遠期規劃。近期在2010年到2015年間,優先配合秦始皇陵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考古工作,此外就是系統、全面勘探陵園遺址,系統解決陵園形制、佈局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深化學術研究進行專項考古工作,進一步闡釋陵園遺存的學術價值。遠期在2016年到2020年之間,對陵園內其他沒有鑽探的區域進行調查,深化遺址公園展示進行勘探與發掘和深化遺址內涵闡釋進行的主動發掘。
開放考古:科學與幻想間的橋樑
記者:早在1961年,秦始皇帝陵就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的考古與其他文物考古相比有哪些不同?
張衛星:秦始皇帝陵太重要的了,它的考古工作不同於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工作。對於秦始皇陵的考古,我們有一個系統的規劃。對於秦始皇陵的考古發掘都側重於為了解決某個重大學術問題所進行的主動性的、學術性的發掘。比如我們對建築遺址的發掘,就是為了研究中國古代陵寢制度中的陵寢建築的形制、佈局,以進一步解決以秦始皇陵為代表的陵寢制度的問題。 就拿百戲俑坑來說,我們更傾向於將百戲俑坑的發掘置於兩個系統下進行工作:一是其所屬的秦始皇陵陪葬坑系統,乃至更大的秦始皇陵陵墓系統;而且百戲俑坑本身所形成的一個微系統,將遺物置於遺址、跡象之中予以復原認識。如果能實現這樣的研究目的,就能為進一步研究秦始皇帝陵園內外城間的陪葬坑提供科學的資料,解決早期發掘遺留的問題,為秦始皇帝陵的陵墓制度研究提供新的內容。
記者:隨着考古現場的對外開放,這種科學研究的過程也是一種向大眾宣傳科普考古知識的過程,揭開考古那層神秘的面紗,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
申茂盛:是的。一號坑的發掘現場就是公開的,坑道中考古人員在進行發掘工作,四周的遊客就聚在一起認真地看着我們工作,很多人都拿着相機不停地拍我們的工作場景。博物館是個公共文化機構,我們通過開放考古現場,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也是件一舉多得的好事。 秦陵博物院連續數年來在文化遺產日都舉辦了產生很大社會效應的活動,2009年啟動了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2011年啟動了秦陵園9901陪葬坑與內城建築遺址考古發掘,今年又舉行了百戲俑陪葬坑考古發掘現場直播,這些活動都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引起公眾對文物工作的關注與支持,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弘揚了民族優秀文化。
 

        來源:陝西日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