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05|回覆: 0

[禮儀交流] 王財貴:如何進行美德教育 從良知而行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1-4-24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何進行美德教育 從良知而行
——2007年4月13日河南漯河技術學院演講文字稿,演講人王財貴,方芳整理
(原文:天涯在小樓小姐的貼文,是正體字。這裡轉成簡體字版,便於流傳與閱讀)

(掌聲中上台)謝謝,各位領導,主任,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朋友,包括我的男朋友跟女朋友:(眾笑,鼓掌)大家下午好。(鼓掌)

我剛開始講話,就有了三次鼓掌,漯河的朋友是這麼熱情?(鼓掌)如果我以後要移民——因為聽說台灣已經不適合人居住——我一定移民到漯河來。(鼓掌)大家不要太高興,我到每個地方都這樣講(眾笑),不過我今天講的是真的(鼓掌),雖然以前每一次講的也都是真的(眾笑),因為我最喜歡的就是人與人之間這樣的和諧,這麼相親相愛、互相關懷,從剛才各位的掌聲我就可以發現,今天我們的演講一定非常成功。(鼓掌)演講的成功不全是因為我會講,而是因為各位也要會聽,或許不一定真的會聽,至少表面上會鼓掌(眾笑),這樣一方面讓我心裡高興,另一方面我也覺得責任重大,我一定要好好講,努力講,認真講,我要講出我最好的獻給各位!(鼓掌)

不過,今天所定的題目有一點問題,這個題目不是我定的,是別人幫我定的,讓我來講什麼「傳統文化和美德建設」。這個題目可能讓一些人不想來聽,所以今天只來了七八百人,如果題目換一換,可能會來七八千人。這個題目太形式了,太硬了,帶點迂腐,帶點封建。因為這個題意好像是說「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來培養自己的美德」,或者「培養美德來代表我對傳統文化弘揚政策的支持。」雖然這樣也沒有錯,但還不是很精到。怎麼樣才算精到呢?須知:美德教育,培養一個人的美德,本身即是目的;培養美德不是為了要弘揚傳統文化,更不是為了要配合政府政策。要有美德很簡單,就是:「你應該怎麼做人就怎麼做人,你就是一個有德的人。」

這句話很經典,我再說一遍,「你應該怎麼做人就怎麼做人,你就是一個有德的人。」(停頓)聽到經典的語言,應該鼓掌。(笑,鼓掌)而一個文化之所以稱為文化,傳統之所以稱為傳統,尤其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之所以源遠流長,就是因為他本來就教我們應該怎麼做人,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德的人,不一定是要繼承傳統文化,不一定是要發揚傳統文化,而乃是我們傳統文化本來就是一個有德的文化,而這個所謂有德的文化也沒有特別的地方,就是它教我們知道應該怎麼做,鼓舞我們這樣做去。所以這個題目最後也並沒有錯,也很精當。

那我們怎麼做,才算「應該」,怎麼做才是有德呢?有德無德誰來判斷呢?是不是遵照中國的傳統文化來做就是一個有德者,如果遵照西方文化或者印度文化來做,是否就不算一個有德者呢?所以在這裡,我們首先要探討一個問題,什麼叫做有德,如果我們不能判斷什麼是有德,你怎麼知道自己這樣做是有德,那樣做是無德,又怎麼判斷別人哪樣做是有德,那你又憑什麼去修養,使自己有德?又應以什麼態度來面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我們今天先從「判斷有德無德的標準」談起。

我們說「有德」,就是「有道德」。「道德」這個詞語,現代人聽起來都很害怕。為什麼會怕呢?因為認為它好像一個枷鎖,一個拘束,好像讓人不自在,是一種脅迫。甚至有人說,它是吃人的,它是一種摧殘人性的東西。所以現代許多人對「道德」這兩個字深惡痛絕,至少是不懷好意。因此,今天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道德」的意義。照中國人用詞的方式,我們可以望文生義,看到一個文辭就想到它的意思。所謂「道德」,就是「行道有得」。那麼什麼是「道」,「道」在哪裡,你可以去「行」之而有「得」?

我們且先看「道」這個字的構造,有一個「首先」的「首」,就是「元首」的「首」,首就是頭,本是指「人的頭」。「首」是象形字,就是一個人的側面,像我偏過臉來,上面幾根頭髮,你畫出來就是「首」,(輔以身體語言,問),像不像?(眾笑,鼓掌)修辭學上的借代格就是以局部代整體,「首」就代表一個「人」。旁邊加上一個走之旁,表示走路。所以「道」的意思就是「人行道也,人所行也」。人所走的路就是道,我們一般說「道路道路」,人所走的路叫做「道」,我們引申為「人應該走的路。」

為什麼能夠這樣引申呢?因為「道路」原來就是從這裡通往那裡的交通管路,而這個「道」有一個特色,它是「一條通」的意思。如果是十字路、四條通,叫做「衢」,所以「通衢」就是交通要道。要是九條通,就叫「逵」。而「道」就是「唯一的路」。從現實的「道路」,引申為天下的事情,都有它從這裡到那裡的規則,而規則往往是有其固定的程序,我們就加上一個「理」字,叫做「道理」。什麼是「理」?一個「玉」字旁,加上一個「里」字,這個「里」是注音,「玉中的紋路」叫做理。普通的石頭我們看不到裡面的紋路,只有玉是透明的,我們可以看到裡面的紋路,那一種「清楚明顯」的紋路叫「理」,所以我們也叫「理路」。「道」和「理」放在一起,我們就更加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它一定要走的路,都有它的「道理」。

說「行道有得」,既要行道,「人生之道」何在呢?中國的傳統典籍中,有兩種說法:一是中庸,一是孟子。

天下最高的的道理,我們稱為「天地之道」,簡稱「天道」,就是宇宙的規律。人既生在宇宙之間,「天地之規則」同時也應是我們人生必須依照的規則,所謂「以天道規範人道」。所以【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地宇宙的最高的原理原則,在你生成的時候,已經放在你的生命當中,成為你生命的特質,這叫做「性」,所謂「天命之謂性」。率者循也,你遵循你的人性,也就遵循天性、遵循天道,遵循從天道而來的人性而行,就是「人之道」,所謂「率性之謂道」。但一般人往往不能按照廣大的、客觀的、光明的天道而坦然明白而自然實踐,所以必須要「教」,必須要有所修養,叫做「修道之謂教」。所以「教」的最初意思,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一個人能依照本性而行,回歸天德。總起來叫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在這裡,道是天理,是客觀的,道是絕對的。依照絕對而客觀的天理而行,謂之「行道」,德者得也,如果行道而有所得,那麼就是有德的人。所以道德不是古聖先賢規定的,道德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父母希望的,道德是如果他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依照「天道之所命」「人性之本然」而走他的人生之路。如果不行道,沒有德,我們就可以說他違背天理,沒有盡到人生的本性,他就不能成為一個「人」。所以,道德是為自己的本分而做的,孔子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之學者」意思就是理想中的學生、理想中的君子,是為了自己生命內在的本性而做而學而成;「今之學者」是指現在受教育的人,他不是為了自己生命的本性而做人,而是為了別人看,比如迎合師長的要求,迎合父母的期待,迎合社會的規範,想着別人一直在看着我,我就要做給他們看,這叫做「為人」。

所以「道德」本來並不可怕,道德也不是來規範你,限制你,道德是讓你的生命順其本性很自由的自然的開展。假如你不能夠認識道德的這種意義,那麼一旦想成為有德的人,每個人都好像擔了千斤重量一樣,而且覺得綁手綁腳,只為做個好樣子給人家看,像這樣子了解道德是錯誤的。所以剛才我才說,我們要做一個有德的人,或者我們要弘揚中國文化,其實只有一個要點,就是我們按照本性,應該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鼓掌)

依照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如果我們遵照天性而行,就是我有德了。如此看來,要做一個有德者,豈不是很簡單麼?不過,這樣講,表面像是簡單了,其實其中還是有不很透澈的地方。因為,我們的本性何在,我應該怎麼做?我能夠真切的知道麼?我們的本性既來自天命,則我們必須了解「天道天德」,才能了悟人的本性,而天道高遠,天命渺茫,如何了悟?不了解天道天命天性天德,你怎麼走出你的人德呢?於是道德就變得非常困難,或者就可以因為猜想的錯誤,而走向不道德。大家知道西方有一位教主叫耶穌,有一次,他的門徒忍不住問一個難題,說:「老師,你天天要我們信上帝,到底上帝在哪裡?我們都沒有看見上帝,你怎麼叫我們信?」這和剛才說中庸要我們要從人的天性而行,而這個天性是天之所命,如果我們都不了解老天,怎麼知道老天命給我們的是什麼呢?問題的意思差不多。所以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必須要很高的智慧才能解破這個難關——如果是你,你能回答嗎?耶穌果然了不起,有智慧,他答道:,「你天天和我在一起,你還沒有看到上帝嗎?」(鼓掌)

其實,這句話是搪塞之辭,並沒有解決真正的疑惑。他的意義就是要你「信」,而且要信「我」!這叫做宗教。所以由這句話開出了基督的宗教。但如果你是因為信耶穌信上帝而行其道,乃至於成為一個「有德者」,這種成,是從宗教的情操而成,是成為一個「宗教人」,一個「教徒」,這種成,不是自由自在的成,這好像還不是儒家所說的「有德者」。儒家所成的有德者,才是真正的成,這種成,依照孔子的意思是不要為人,只是為己,這樣的有德者才是一個自我決定自律自主自由自在為自己而活的人。(鼓掌)

如何而可以是自由自在為自己而有德呢?中國文化以儒家為核心,而儒家的教化可以說是一種「成德之教」——讓人成為一個有德之人的教育,儒家的教育當然有相當成熟的道德理論。尤其到了孟子,他不走這從上到下的路,說「你應該信我們的人性和天道,你依照天道而行就成為有德者」,孟子不這樣建立他的道德理論,因為這是建立不起來的。孟子對於人的「道德性」───道德的根據,道德的標準的證明,走相反的路,是從下到上的,可以讓我們當下自覺自證,任何人只要一念自反,即可「挺立人德,上通天德」。因為孟子告訴我們,道德的根源是在你的眼前,在你的心中,你自己當下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每個人都按照他知道的去做,天道天德就在這裡,人心即是天心,人道即是天道。

我們都知道孟子的人性論是很特別的,是所謂「性善論」。但孟子怎麼證明人之性善呢?其證明合理不合理呢?我認為我們如果對孟子論性的原典有真切的了解,就知道「性善」是不可以反駁的,人性就是善,沒有別的說法。

在當時有個有名的思想家叫告子,告子說,性無所善惡,就好像水無所謂東西,一塘池水,你在東邊決了堤就往東邊流,在西邊決了堤就往西邊流,所以,人性沒有所謂善或者惡;另有的人說,人性是環境決定的,你給他好環境,他就向善,給他壞的環境,他就向惡;又有人說,人性有兩種,有的人天生是善的,有的人天生是惡的,即是有好坯子,有壞坯子。當時只有孟子主張「性善」。

孟子的學生也和剛才耶穌的學生一樣,很會問問題,就問:「孟夫子啊,現在人們對人性的說法有這麼多種,老師你卻單單說性善,難道其它人都不對嗎?」這個問題的意思其實是:「你說性善,可以不可以證明給我看看。」孟子的回答,並沒有說「你整天跟着我,還沒有看到性善嗎?」孟子沒有講這話,因為孟子不是耶穌。所以中國人才沒有成為宗教的民族。孟子偉大,偉大在哪裡?他說:我說性善的意思啊,是「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當然知道一般人會質疑:怎麼可以肯定人性是善的呢?若從人性還沒發出來時看,你怎麼知道他以後是善人還是惡人呢?若從人性已發出來的結果看,人生的表現有那麼多種,惡人一大堆,所以你怎麼可以堅持說人性是善的呢?這些質疑當然都是有根據的,也是相當合理的,是不能反駁的。所以孟子不從這些「現實的」地方說話。他是從「超越的」「原本的」意義上看問題,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若」者順也,「情」者實也,意思是:如果一個人順着他生命的實際情況,「則可以為善矣」,那麼他是可以做一個善人的,「乃所謂善也」,這是我說的「性善」的意思。而「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若,如果,如果一個人居然成為不善的人,「非才之罪也」,這個「才」字這麼冩,(比劃),其實最後那一撇,原來是一點,就是一橫一豎,中間畫一點,叫做才,是個象形字。中間的一點是一粒種子,往下生根,往上發芽,超過土地,這叫做「才」。所以才是「剛剛發生的事」,「原來」的意思。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為不善,並不是他原來的本意,即不是他的本性就有的過錯。所以孟子並沒有一口咬定人間沒有惡人,孟子乃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順着他真實的本性而行,他應該是善的,只是他違反了自己的本性,所以才成為一個不善的人。」

這樣的理論可靠嗎?如果你還不能了悟,孟子又提了一些事例來證明。其實一個理論的建立就這麼幾句話也夠了,「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就完全可以建立一個性善的理論,而這個理論是天下少有,只有儒家這一家,由孟子完成。只這幾句話,我們就不得不佩服孟子偉大,孟子了不起。所以好話不用多,我今天的演講也不用講很多,假如我講的有道理,講幾句也就夠了,但我還是要多講幾句,讓我們更加明白,從今天開始,這一輩子,很清楚的認識,不可再疑惑:「人性是善的」!孟子的理論不可違背,因為他舉一個例子來證明——所謂「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接下去就講,「所以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然後擴大來講,「無羞辱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們把它解釋一下,「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這個「乍」字重要,乍就是忽然,忽然看到一個小孩子將要掉到井裡去,「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個「皆」字更重要,就是任何人一定有一種驚動不安的心理自然產生。你看,要掉到井裡的是一個孺子,而產生驚動不安的人是你,這是非常奇特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是客觀普遍的,不是一個人主觀的,或者某一個時刻才有,是必然有,時時有,人人有。不管任何時「乍見」,一切人「皆有」。這個「怵惕惻隱心」我們今天叫「同情心」,它之所以生出來,不依賴任何外界條件,而是由於你真心真情的感動。孟子說「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就是說你這種不安和觸動,不是為了你想如果去救這個孩子,孩子的父母會感謝你,也不是為了你計算救了這個孩子,鄰居朋友會讚賞你,當然更不是為了倘若這個孩子掉到井裡就會大哭大叫,你不喜歡聽他哭叫,所以起了一個惻隱之心,想要援助他。孟子連舉了三個「非」,從文學的修辭來講,是以少代多,其意就是「非掉」一切條件。這種並不因為任何條件而來的真心的感動,這種真誠的而且帶有行動力的決定,來自於哪裡呢?不來自於任何你能像到的條件,這叫「無條件」的命令,這種發出「無條件命令」的意志,叫做「自由意志」。就是你不知道從何而來,很自然的由你內在生命而產生的一個感動,一個決心,乃至於一個行動,這種感動叫做「善的感動」,這種意志叫做「善的意志」,這種行動叫做「善的行為」。而這種善的感動的可能隨時都在,順着善之感動而行,即是德行。不只是救一個孩子要這樣做,人生的任何事情你都依照心之自覺去行,時時有此德行,即是有德的人。如果有人說:「你有善的感動,我並沒有啊,你叫我做一個有德的人,這不是我的天性啊!」也就是說:「如果我沒有感動,你就不能證明我性善哪。」如果你膽敢向孟子這樣抗議,他也沒有辦法,他只能叫你自己回去檢查檢查,只要不欺騙自己,順着自己的真情而發,必能自已證明是有的,所以做個有德者是自己承認,自己願意的,不是誰來設定的,誰來逼迫的,這叫做「逆覺體證」。人人要反回去自己的心,自己去體貼證實,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這不是靠辯論辯來的。這自明的心裡的感動,孟子稱為「端」,是我們道德本性的「發現處」,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自覺,孟子稱為「四端之心」。何以會有這四端的呈現?如果要進一步追溯這些自覺的來源,會發現這它來源於我們生命內在很深的地方,我們只能自然地覺察這樣做是對的,卻不知道它的來由,只能說從天而來,可以說這就是人的「性」。孟子就這樣由善的「心」之自覺,來證明人的本「性」是善的。說到這裡,如果你還死硬堅持自己並沒有感動怎麼辦?沒關係,沒有人能強迫你去做道德的事。比如我們面對父母子女兄弟朋友,一點感動也沒有。又比如有些人說我是商人,我必須為惡,才可以賺到錢,我這樣做不認為自己是錯的,內心也不會覺得痛苦,那怎麼辦?孟子只能說,這種人「非人也,是禽獸也」。(鼓掌,眾笑)。所以你不要死鴨子嘴硬了,你心底一直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人!一切不如此者,都是自欺欺人!

不過有很多人都好像真的不知道怎麼做人,他渾渾噩噩怎麼辦,孟子又這樣舉例,說,一個人,在清晨剛醒來的時候,他還沒有想到很多俗務的時候,心裡是十分清靜的,這叫「平旦之氣」,這個平旦之氣中,有一種清明的感覺,是很近乎人的本性的。但是等到他一醒來,面對他的生活環境,以前的習慣又來了,於是就開始為自己的私利而考慮,他明知道自私是不對的,傷害人是不對的,但是他藉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他就改不過來了。就好像山上的樹木,本來長得很茂盛,但是被人用斧頭一回砍兩回砍,只剩下樹根,不過這個樹根還是有生命力的,還是會長,長出一些芽來,可是又有人帯着一群牛羊,又把這些新芽給啃掉了。這樣又砍又啃,久而久之,這座山就真的沒有樹了,於是有人說,這座山本來就長不出樹的。是這樣嗎?不是!人類的善心是隨時要發的,你讓他好好的發出來,你就成為有德者,只要不天天去砍它啃它!所以要做一個有德者,是那麼樣的親切自然,不需要外求,所謂「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有求就有,沒有求就沒有,「是求有益於得也」。至於名利富貴呢,名利富貴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雖然你按照一定規律去求升官發財,是「求之在外者也」,所求是外在的東西,這種求「是求無益得也」,你求不一定有所得。所以要做一個富貴的人,尤其是心靈富貴的人,就求自己吧,不要外求了,外求往往是求不到的。求自己做一個有德的人,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不僅能做到,一個有智慧的人是立刻可以得到,誰想要做一個有德者,是一轉念之間,一秒鍾,就可以脫胎換骨。只是,你願意嗎?

難道我們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為合理不合理,安心不安心嗎?假如你不知道,沒關係,「先從你知道的地方開始」。注意!這句話很重要,你怎麼成為一個有德者,你說我原來好像沒有什麼高尚品德,那我怎能改變成為有德者呢?剛才說過,你反手之間,就可以成為一個有德者。只要你從今天開始,所作所為都依照你內在的呼籲而行,你不要再管外在的利害,只管內在所湧現出來的一點精華,把握它,實踐它,你就是個君子,甚至是個聖賢。這點精華後來王陽明叫做「良知」,良者「常」也,良者「善」也,你對於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真實的感應,這個感應是很靈敏的,是「良的」是「善的」是「常在的」。如果你一時胡塗了,就說自己沒有良知,王陽明會說,你是「昧了自己的良知」,不是你沒有良知,一個人不可能沒有良知,所以只要不昧着良心去做事,你就是一個有德者,而良知是每個人當下就有,而且一現全現,毫不欠缺的。(鼓掌)

但良知是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別人的,每個人都要求自己按照良知而行,每個人就是有德者。你要求別人是沒有意義的,別人要成為有德者,必須也要按照他自己的良知。在此,有人常常誤會,以為:你說你有你的良知,他有他的良知,人人都按照自己的良知,若良知起衝突怎麼辦?大家思考這個問題,良知會不會起衝突?剛才說過這個善念,這個人性之端,雖然從某一個人的心底發現出來,但它所發出來的是一個「理」,「理」雖發自主觀,同時又是客觀的、甚至是絕對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德之理的內容質量,是任何人都一樣的,這叫做客觀。而人德之理又是合乎是「天地之理」的,這叫做絕對。所以,假如我依我的良知而行,他依他的良知而行,結果兩個人所想的會是一樣的。假如所想的不一樣,只是因為個人所在的情況不一樣,他依照那個情況決定應該那麼做,我依照我的情況決定應該這樣做,這表面上看,好像是不一樣。但這個不一樣,不會是像兩個自私的人起衝突一般,而是雙方互相體諒、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協助,叫做「君子成人之美」。

孟子說「禹、稷、顏回異地則皆然」。大禹治水,當了天子,后稷教人種田,他當了大臣,顏回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你看他們的地位差多遠。但孟子說,把他們的地位對調一下,讓顏回去做天子大臣,讓禹稷在陋巷,讓他們一簞食,一瓢飲。「則皆然」,他們的心境情狀,他的的所做所為都一樣。顏回也會為國為民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禹稷也會甘於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因為他們都依照良知而行,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不要以為禹稷和顏回,當前所做的事情不一樣,就認為他們有衝突。禹稷欣賞顏回,顏回欣賞禹稷,中國的【易經干卦】中,九二,代表民間的賢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五,是在位的大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不論在朝在野,都是大人,而這兩個大人互相利見。各位,如果我們的社會是如此的社會,這叫做有德的社會,不只是文明的社會,且是有文化生命的社會,這是令人喜悅的社會,這叫做天下太平!(鼓掌)

你交個朋友,大家都希望交到君子之人,一個有德之人,他用良心對待我,那多好。不過,我們應該這樣想,剛才說過,有德是自己的事,我們應該讓自己先按照良知而行,應該怎麼面對朋友就怎麼面對朋友。所以你不可以希望交到一個君子的朋友,而只能決定讓自己成為君子,成為別人好朋友的對象。你成為這樣的人了,才有權利,也才有機會交到一個君子做朋友。各位同學年紀還輕,假如現在男生還沒有女朋友,女生還沒有男朋友,我恭喜你,你今天遇到我,知道交朋友的方法,今後可以交到好的男朋友跟女朋友,你遇到貴人了,我的名字叫「王財貴」。(笑,鼓掌)

但是如果現在你已經有了男朋友或女朋友了呢,我勸你也要聽我的話,今後才能有幸福,就是,你一定要去考察現在這個朋友,是不是一個君子,是不是所作所為都依照良心來做?如果不是,你千萬不要再和他交往了。(鼓掌)「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女孩要是選擇了一個不是君子的男人,你這輩子就活該受苦。(笑)男生也是一樣,你要考察自己的女朋友是否依照良心來做,還是自私任性的,你不要以為她現在對我很好,她對你很好也可能是為了自己好。(鼓掌)這種人是不可以當愛人的。(鼓掌)再次提醒各位,你要想交到理想的朋友,你先要使自己成為別人交朋友的理想對象,所以男生要鼓勵自己做一個男君子,女生要鼓勵自己做女君子,男君子和女君子結婚,終身幸福。(鼓掌)

大家常常會說「施比受更有福」,真誠的善待人,本身即是令人感到幸福的,何況他人將亦以真誠回報你?而這些情況也來自於剛才說的「從良知而行」。可是一般人明明知道,卻明明違反,所謂「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走」,到最後,你能夠欺騙一時,能欺騙一世嗎?你能欺騙一個人,能欺騙全世界嗎?你欺騙得了自己,能欺騙得天地鬼神嗎!(鼓掌)所以人生只有一條路,就是從良知而行,做一個有德者,其它沒有路了!(鼓掌)你就不要管別人,只管好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能管好自己,你就發現這個世界是多麼和諧,這叫做和諧社會。(鼓掌)不過,人總難免自私小氣,有些習慣是由整個社會風氣帶領着你,讓你的良知不能很自然的舒展開來,人經常會自己反省起來感到很污穢、很不安,會看不起自己,為什麼自己會這麼自私?為什麼不能勇敢的坦然的為善,做一個有德者?所以要成為一個有德者,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還蠻困難的。那麼今天首先就靜下心來,第一,問自己願意不願意做個有德者,不要問別人,第二,從自己覺察到的那一點做起,自己感受特別深刻的那個地方做起,慢慢的你的德就日益擴充。

王陽明講「良知之教」,他說我們只要從良知而行,就是聖賢。有一次王陽明帶學生在街上走,聽到有人吵架,他停下來轉頭跟學生說:「弟子們,聽啊!那兩個人在那邊講學哩!你不要只聽我講學,你也要聽聽這兩個人的講學。」弟子們笑了,說:「老師啊,他們在吵架,不是在講學。」王陽明說:「他們不是在講學嗎?你聽,他們一個說,你沒有良心,另一個說你才沒有良心!我在講良心,他們也在講良心,我在講學,他們難道不也是在講學嗎?」(鼓掌)「只是我講的學是問自己有沒有良心,他們呢,只問別人有沒有良心,於是就吵架了。」所以人與人要不吵架,國與國要沒有戰爭,社會要和諧,國際要和諧,非常簡單,只問自己有沒有良心,不要問別人有沒有良心!(鼓掌)

但是剛才說,一個人總是有一些習慣,總是有些自私,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叫你為善,你恐懼你害怕。現在假如你已經有了自私的習慣,這種不乾淨的心靈隨時會從內心升起來,那種生命的污濁和恐懼,好像樹根一樣,深深扎在你的心中,難以拔除。其實,它的根並沒有那麼深,在它之底下,你心靈最深的地方,還是想要做一個光明的人,你終究還是不甘願讓自己做個卑鄙的人的。但是,你的現實生命往往會讓你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良知的呼喚故意壓下去,這叫做「泯滅良心」,你只是把良知蓋住了。就如孟子所說,假如你在早上睡覺醒來的時候,突然發現到一點良知,或者在走路的時候,忽然發現到自己的良知。比如說,想到父母親恩德廣大,我已經多久沒有和他們問候,這一點的良知發現,你就趕快去問候一下;對於某個人我覺得需要關懷,你就想辦法去安慰一下;對於某個人,我無心之中傷害了他,你就趕快去道歉;對於某一種學問,我必須去追求,這也是良知哦,所謂良知管一切,不僅僅是道德,也包括對知識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你認為我應該好好的努力,應該節省一下上網的時間,不要每天上bbs打遊戲了,這也是良知,當你的良知發現,立刻把計算機關掉,拿起書來,這就是一個有德的人;當你發現自己的身體不是非常健康,恐怕將來承擔不了大事,你就要想辦法讓自己健康起來,生活起居有規律,少吃一些垃圾食物,多做運動,讓自己精神充滿,這也是有德的條件之一。所以有德的意思,包括人生的一切,做最有意義的事情,做最光明的事情,做最坦蕩的事情,做最自由的事,做所有人都歡迎敬佩的事,這叫做有德者!(鼓掌)

所以一轉念之間,你從現在開始,立志一切事情從良知而行,馬上就成為一個有德者你。如果良知沒有升起來,我不知道怎麼做,那可以不做,但假如一旦知道,我必定不要委曲自己,我必定要這麼做,就是你只做知道應該怎麼做的事情,也就可以了。你越做,自己的心智就越活潑,你也就越做越精緻,越做越廣大,這叫做「擴充」。所以孟子講良知,講善性,也講擴充,所謂「擴而充之,可以保四海」,擴充就可以使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鼓掌)

但是,一路擴充出去的根源在於你當下的提煉,每一刻的這一念,假如有人真的願意從當下為自己負責,他的人生立刻「脫胎換骨」,這就是一個高度智慧的人。所謂高度智慧,就是知道應該做的事情,立刻能夠做到。古今中外有一個模範生,叫做顏回,他之所以被人敬佩,是因為他「即知即行」,「不遷怒,不貳過」,這是高度智慧是很難得的。假如你不能夠立刻做到這樣,也要鼓勵自己儘量做到,你的志氣越高,成長越快速。假如你從今天開始就立志以如此不同的態度面對人生,就是以良心面對人生,你就在步步走上聖賢之路。一個有德者——不僅包含你的行為世界,也包含知識的世界——就是一個有高尚人德,而且有豐富學問、廣大才華的人。假如你的智慧沒那麼高,或者有人個性已經養成,業障深重,不可能一悟就做,一做就成。沒有關係,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從現在開始,感受靈敏些,發現錯誤,就嘗試改掉它,不要害怕改錯。所以最高智慧的人即知即行,按照他的本心去行,立刻就可以成聖成賢,第二種人是有過則改,改不過來下次再改,漸漸他的心智也清明起來。只怕是第三種人,渾渾噩噩,不認良知。這種人,這輩子或者掌控了全世界,他卻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價值,又留下罪惡給子孫,他自己也早已知道自己不是人,歷史上將會記載說他不是人,他轟轟烈烈折騰一輩子又有什麼意義?或者是世界首富,苦苦賺得了全世界,但是他喪失了自己的身命,別人都說他不是人,他自己也覺得自己不是人,請問他賺那麼多錢做什麼?(鼓掌)

所以,我們必須有一種非常清楚的價值次序。最高價值是有德,其它的價值才可能實現。要不然,本來經濟發達是一種人生價值,但是一個無德的的人、無德的社會讓他去經濟發展,就會成為可怕的人、可怕的社會。社會上的權勢,本來也是一種價值,他可以用他的權勢來為善,結果呢,他為惡,他不是人,這樣高的權勢地位助長他的惡,而且帶給人間惡,這是反價值。只有有德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孔子說「貧而樂,富而好禮」,一個有德的人,他可以處於貧賤的狀態,也可以處於富貴的狀態。貧賤時,就在貧賤中行他的道,叫做貧而樂,像顏回一樣,「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如果處於富貴呢,就在富貴中行他的道,他可以尊德樂義,樂善好施,叫做「富而好禮」。這樣不論貧富都是幸福的,所以要保證一個人幸福,就要成為一個有德者。

一個人即知即行,善於改過,你就成為一個有德的君子了,也就是繼承了中國的文化傳統了,這是非常容易的事,又是非常艱難的事。容易與艱難,就看一個人智慧的高低了。在座各位,你既然聽我的演講,聽出興趣,心中有所感動,常常鼓掌,我就知道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了。(鼓掌)先從自己做起,先從簡單的做起,先從你能夠感覺到的做起,不要慌亂、不要急躁,這樣你每天都會發現新的世界、新的意義,你的世界將日漸充實、日漸光輝!(鼓掌)

為了幫助你成為一個有德者,本來說你依照良知而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有師長和朋友隨時來提醒你,幫助你,不是更好嗎?所以我現在提倡「讀經」的教育。什麼是讀經,就是研讀經典,什麼是經典,就是有德者流傳下來的智慧之書。經典本身雖然已經從智慧轉成是文字,但會讀書的人,可以從文字裡讀出原來的智慧。所以我們讀經的意思是要讀出智慧,我們讀出古人的智慧,並不是要依照古人的智慧來過我的人生,而是古人的智慧喚醒我們自己的智慧,所以你讀懂了古人,原來就是讀懂你自己!(鼓掌)

我們推廣讀經的教育,建議最好是從小開始,讓他漸漸醞釀、漸漸成熟。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本來,不應該跟各位講讀經的時機,恐怕傷害了你,因為各位已長大了,錯過第一時機了。但因為大家還年輕,你將來可能結婚成家,可能會生孩子,所以我要老實告訴各位,親近聖賢的智慧,最好的時機是在胎兒!你以後要有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做胎教。怎麼做胎教?就是讓他熟悉人間最美好的東西。方法很簡單,只要準備三架CD機,一架放古今中外最好的音樂,我們簡稱「古典音樂」。一架放中文經典誦讀,就是選取我們這個民族最高度智慧的文章,朗讀出來。第三架CD放外文經典誦讀,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好像在美國出生,就放英文的經典誦讀,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像在德國出生,就放德文的經典。(鼓掌)這種人間最美好的聲音,一天24小時不斷,因為你如果睡覺了,胎兒並沒有睡覺,當然胎兒也沒有醒來過,叫做半睡半醒,他將所有聽到的聲音都吸收到心靈的深處,存放着,這叫做「養聖胎」───培養聖人的胚胎(眾笑),十個月,就可以教出一個聰明而有智慧的孩子,十個月就完成人生的教育,他的道德與才華,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鼓掌)

現在台灣大陸以及全世界,已經有成千上百接受讀經胎教出生的孩子,我們叫做「讀經寶寶」,如果來不及做胎教,出生以後,三歲之前的教育也非常重要,所以三歲之前讓他聽盡世界名曲,看盡世界名畫,又讓他多聽熟經典誦讀。大家都知道胎教跟嬰兒的教育是有效的,只是一般人受了近代西方以知識為主的教育理論的影響,認為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就把他忽略了。他的心地非常純潔,你不趁機種下好種子,它也會種下壞種子。譬如,你不給他聽古典音樂,他也會聽香港四大天王(眾笑)。人類的耳朵一直在聽,因為我們的耳朵是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度開放的,人類的眼睛一睜開來,就看到四周的風景和顏色。孩子的頭腦和性情還在建構階段,他從五官隨時接受各種信息,構成頭腦神經迴路系統,以及心性的特質。你給他豐富而優美的東西,一生就聰明而優雅,你給他簡陋不乾淨的東西,將來就愚笨而且深度污染。生命型態一旦成型,費大勁,也難以改善了。我在遼寧聽到一個朋友說,他的朋友懷孕的時候心情不好,就每天帶着肚子去打麻將,十個月下來,孩子生出來經常哭鬧,後來發現有個辦法,就是把麻將桌抬出來一打,這個孩子就笑了。(笑,鼓掌)你如果要培養賭神賭聖賭后,你就用這個方法吧!(笑)如果不是,懷孕時,父母親誦讀,或者播放CD「子曰子曰」給他聽,出生之後,還是繼續,等到他會叫爸爸媽媽,就會「子曰子曰」了,你一定要記得這件事。另外,孩子到了兩三歲就可以教他真正「讀經」了,真正的讀經,就是看着書,跟着大人或CD念。反覆的念,念到會背,念到一輩子不忘,打下終身學問的根基。這樣教學,首先看到的附帶效果是,他很快就可以認字,認字後,就能夠開始閱讀,及早養成閱讀的習慣,及早博覽群書,為卓越才華打下良好基礎。等到一個人長大了,才想要多讀書,已經來不及了。教育應該趁好教的時候趕快教好,當你長大了,才發現自己頭腦不夠聰明,就是腦神經不夠發達,已經來不及了,當你長大了,才發現自己的心性非常鄙陋,情緒非常暴躁,要改善就要費功夫了。我們這輩子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才知道為時已晚,我們既然已經被犧牲了,只好坦誠面對自己的生命,從此依照良知去行事,盡力做去,能做多少算多少,也不枉此生了。但是對於下一代,千萬不要再犧牲他們,我們應該讓他們更平穩的更光明的長大!(鼓掌)語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具有籠罩性的一種教育,尤其語文教育要在十三歲之內完成,這叫做「學習的關鍵期」,超過十三歲,一個人的語文要進步,就「費力多而收工少」了,所以要教一個孩子語文,我們應該用最高度的語文來教他,讓他熟讀到背誦,也就是說人間最難的書,在他還不知道困難不困難的時候都已經背完了,放在肚子裡面,經過十年八年,他就可以醞釀成熟,成為一個有高度語文能力的人。有高度語文能力,他才能進入高度的語文世界。所謂高度的語文世界,照中國人來講就是「經、史、子、集」,一個人能夠讀「經史子集」,他所面對的都是聖賢豪傑,對他的心性涵養必有潛移默化的效果,能領會「經史子集」的智慧,他才能成為一個繼承中華文化的人,中國人的人生本來就該這樣好好成長。可是現在我們教育體制內的語文課程,卻讓我們讀那些非常簡陋、粗淺、無聊的教材。我們小時所讀的書,其實都存放在內心深處,成為一生學問的背景。小時候你讀的是經典,叫做「滿腹經綸」,到時候要用了,就會「融會貫通」,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詩作文就出口成章。李白號稱「酒一斗詩百篇」,是因為他從小讀有用之書,滿腹經綸,所以喝了一斗酒,就有詩百篇。現在的人呢,從小讀無用之書,滿肚子是草包,給他酒一百斗,詩也沒有一篇!(鼓掌)

所以不要怪自己為什麼對中華文化認識那麼膚淺了,因為你沒有能力,你連讀中國書的能力都沒有。倘若長此下去,中華文化永將要斷滅。所以今天談復興中國文化,第一步,就是讓中國人恢復讀中國書的能力,要讓中國人能讀中國書,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他在十三歲之內,在語文能力正在成長的時候,就讓他讀經。不要問他懂不懂,他只要現在熟悉背誦,供他一輩子去懂,他就會懂一輩子,叫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鼓掌)

剛才一方面說自己良知的發現,一方面說要有文化的氛圍,讓我們全民族的人從小就接受聖賢的教化。而聖賢的教化原來也是要幫助我們良知的發現,所以如果你能夠自我良知發現,不讀書也可以,這叫做「六經注我」,六經里所講的,只不過就是我的心,我不讀書,也可能成為有德者。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希望所有人都能特立獨行、壁立千仞,自己走上聖賢之路。尤其對於廣大的群眾,對於整個社會,我們必須營造一個很好的文化氣氛,讓民眾在這個社會裡,好好的成長,這種文化的氛圍的營造方法,就是讓所有的人都從他孩童時候,及早親近經典親近聖賢。(鼓掌)怎麼親近經典親近聖賢?就是你只管讓孩子去接觸,至於懂不懂,不是你要管的。

這種教育的理論,不同於西方的知識教育,但它也是必要的。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有德者,一個有智慧者,他既知道科學是必須的,學西方是應該的,也知道中國的文化是有智慧的,也是應該學的。總之,世界上只要有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個系統,任何一個人物,可以供我們效仿,提升我們的道德質量,我們都應該去學習。如果一個人有這樣清明的頭腦,有公正的心態,開放的心胸,那麼古代和現代是不會衝突的,東方和西方是可以合作的,我們的世界將來是可以大同的!(鼓掌)

從自己的良知而行,你會發現,正合乎聖人之道,你親近經典,讓聖賢來啟發你,正好啟發的是自己的良知,這個叫做「古人先得我心之妙」,這樣你才能「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國文化如果具有這樣的特質,它所講的是我們的良知和人性,那麼中國文化就是永恆的。我們要發揚這永恆的文化,不僅是為了民族祖先,也是為了我們自己。所以我們要把發揚中國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這個責任不是重擔,乃是你誠心誠意喜悅的,如果你是誠心的喜悅,那麼你就是個有德者,你成為有德者,就越發的發現中國文化的偉大!(鼓掌)

你成為一個有德者,你將會感覺到人間是幸福的,要做一個人是簡單的,因為你只要誠懇而行,誠懇而行就可以繼續走下去,所以前途是遠大而光明的,假如這點信不住,我告訴各位,你還是依照一般現實的追求過活去吧,你不知人身難得,不知天地廣大,只是小里小氣,天天只知斤斤計較,一生和人鬥爭傾軋,到最後兩敗俱傷,通通與草木同朽!有人說做個君子會被人欺負,我就這樣子比喻,這裡有一瓶水,你滴下一滴墨汁,這瓶水就不能喝了,如果是一個池塘,你滴一滴墨汁下去,好像沒有什麼妨礙,如果是一個大海,就是用一車的墨水倒下去,也不會對它有任何影響。所以你怕做君子會被人欺負,你其實就不是一個君子,你還是一個小里小氣的人,一個大方的人怎麼會怕被欺負呢?(鼓掌)

孔子被欺負了嗎?是的,有人百般欺負孔子。孔子傷心嗎?他沒有傷心。他被欺負以後,他又回來了。所以我告訴各位,孔子回來了,孟子回來了,老子莊子回來了,杜甫李白又回來了!(鼓掌)希望我們迎接他們,希望我們以他們為我們的老師,為我們的朋友!讓我們大家都在傳統文化的教養中完成自我,成為一個有德者,謝謝各位!(鼓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