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國家地理 無論是電視劇【闖關東】,還是民歌【走西口】,這些故事都有一個背景:中國大移民。人們爲了生存,從東走到西、從南走到北,走出了這些膾炙人口的『地理名詞』。今天,我們就爲大家解讀這些名詞背後蘊涵的故事。
走西口
『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淚花流』,一曲【走西口】唱出了那一段歲月。
明末清初時,晉西北高原一帶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有人形容道:『無平地沃土之饒,無水泉灌溉之益,無舟車漁米之利……』連年的饑荒迫使無數山西難民背井離鄉,北上逃荒,謂之『走西口』,這一走就走了300多年。
『西口』在哪?有說是山西北部的黃河渡口殺虎口,即現在右玉一帶;有說是河北張家口以西的長城沿線關隘;而廣義上的『西口』更是從山西的天鎮至河曲,延伸至山陝交界的保德、府谷一帶。
無論『西口』具體在哪兒,『走西口』都意味著到一片地廣人稀的土地上去尋求豐衣足食的生活,而這也催生出一批富可敵國的晉商。
雍正十五年,朝廷平定青海叛亂時軍糧供應出現問題。一個范姓山西商人變賣家產、買糧補運,贏得了朝廷的信任,成爲日後八大皇商之一。
當時『走西口』以山西人爲主體,還有相當部分來自華北各地。山西、陝西以及河北等地的人遠赴內蒙古中西部,乃至更遠的大草原上去開墾、貿易,維持生計。現在,包頭、鄂爾多斯、烏蘭察布等地還有很多『走西口』過去的人。
位於黃河大拐彎處的河曲縣,曾經是『走西口』的重要碼頭,至今那裡仍保留著一個風俗: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人們要在黃河上放三百六十五盞麻紙紮成的河燈,大家把船開到黃河中央,把河燈一一放入,用以保佑那些『走西口』的同鄉,同時把客死異鄉的靈魂帶回故鄉。
闖關東
與走西口相比,闖關東則要晚一些,它記錄了清末民初的那段移民歷史。
『關東』指山海關以東,主要就是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滿人入關後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到關外墾殖。
清末時,黃河中下游地區連年遭災,民不聊生,成千上萬的人不顧禁令逃往關外,『闖關東』由此而來。
『闖關東』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爲多,其中又以山東人爲最。民國年間,山東人闖關東人數就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總數超過1830萬,被稱爲『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
有些人家『闖』了幾代才重回到自己的故鄉。清光緒年間,一戶山東濟寧人家北上闖關,一路做長工、種莊稼,在黑龍江紮下根。到了上世紀90年代,第五代才終於回到山東老家,結束了100多年的輾轉遷徙。
現在,東北地區很多居民的先祖都來自山東等省,而東北也是山東人的第二故鄉。因此,大量齊魯風俗文化隨著山東人的腳步被帶往東北,而東北的習俗也被帶回山東,兩地之間的民俗文化因而有了許多相通之處。
在東北地區非常流行的『皮影』,就是從河北、山東等地流入的。進入東北後,皮影逐漸本土化,例如雙城皮影,採用東北語言,道白、唱腔越來越東北化,也被稱爲『此地影』。『闖關東』也影響了當地的方言,現在東北很多方言其實都近似山東話。(呂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