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5|回覆: 0

[中國方言] 古老而優雅的山西方言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07-12-25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絡
1.『居舍』--就是屋子、『家裏』;
2.『箸秸』--一種灌木,秸杆很直,質地堅硬,過去老鄉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來作筷子的;
3.參差不齊』--不識字的農民都有這樣的口頭語,而且讀音絕對正確:『cencibuqi』。只有上過學的人才可能讀成『canchabuqi
4.『兀』--一種方形的凳子;
5.『兀的』--語氣助詞,意思比較寬泛,類似『那麼』、『當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會唱京劇?』『兀的哩!』(意思是『哪當然啦!』)這個詞在元曲裏常常看到,現在仍然是當地人的口頭語。
6.『舁』(讀yú,陽平)--抬的意思。這個字好像很古老了。【說文解字】解釋是:『舁,共舉也』。
7.『荷』(讀hě上聲)--承擔、搬動的意思,也引申為一般的『拿』、『攜帶』。這是非常普遍的口頭語。『荷不動』,就是拿不動的意思。這個用法也很古老,漢朝張衡【東京賦】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8.『惡色』--就是垃圾。這也是很古老的用語。色,是種類的意思(如:各色人等)。惡,是『h惡』,『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現在台灣人講的『國語』中把『垃圾』讀作『lè 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惡水』DD是指髒水、污水,不是我們一般說的『窮山惡水』的『惡水』。說『惡』而不說『髒』,是不是也很文雅?
10.『巡田』DD就是秋天看護莊稼。別的地方叫『看秋』,『護秋』,遠不如『巡田』富有韻味。每到秋天,村裏會指定專人擔負巡田的職責,擔負這種責任的人被稱為『巡田的』。『巡田的』很厲害,一般都會幾下拳腳。基本的裝飾是,腰裏纏一條長長的藍布作的腰帶,腰間別一個小小的『馬床』。所謂馬床,是一種三條腿的袖珍小凳子。馬床有兩個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隨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來打人DD打那些偷莊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據說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於打壞筋骨。
11.『胡闌』DD圓圈、環的意思。引申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祖還鄉】(作者睢景臣)有云:『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着個畢月烏』,這裏『胡闌』是環的意思,曲連是圈的意思。現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還是這樣的說法。這是一種單字複音的語言現象。胡闌,取『胡』字的聲母,和『闌』字的韻母,連在一起快讀,就近似於是『環』;曲蓮,取『曲』字的聲母,和『連』字的韻母,連在一起快讀,也就近似於『圈』。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內蒙古西部的方言裏,這樣的現象還可以舉出許多。比如,『圪勞』是『角』的意思(角,在古音裏讀如『高』,現在江浙一帶還是這樣的讀音),山西民諺:『得過且過,陽圪勞勞暖和』,『陽圪勞勞暖和』就是靠着牆角曬太陽;不闌,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種麵食,是用莜麥麵(就是燕麥粉)拌成小塊狀然後蒸熟,稱為『不闌子』;再比如,木板受潮變形,普通話謂之『翹』,山西方言說『圪料』等等。據有的語言學者說,這種單字複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種語言現象。據說,有很多單音的詞彙,本來就是複音,比如上面說的『環』、『圈』等,但是在文字產生以後,古人為了減少刻、寫文字的工作量,就儘可能地用單音的字來表達,這就是『胡闌』變成『環』、『曲蓮』變成『圈』、不闌變成『拌』的原因。
12. 網友心行先生問:『這個「兀」。真的不是那個「杌」嗎?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
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邊是後來加的。漢字的發展,是由簡到繁的歷程。現在有的人以為漢字越是繁體越古典優雅,其實不是。
山西方言說『兀』,不會這樣『突兀』,口語裏是說『兀兀』或『杌子』。如果再進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區別的。兀兀是指小的那種,可以隨意搬動;兀子,是指大的一種,不可以隨意搬動的。
順便說一下,山西方言裏的字詞的組合結構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區別。比如說『牛』,一般不會說這一個字,而是說『牛兒』,這是指大的牛。說小牛,不說小牛,說『牛牛』,就有了可愛的情感色彩。但是『牛牛』還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愛的小蟲子。再比如『狗』,也是這樣,稱大狗為『狗兒』,稱小狗為『狗狗』。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對年幼的孩子的最親切的稱呼。在比如,吃飯用的勺,山西人說『勺子』,是指用來從鍋裏往碗裏舀飯(山西人不說盛飯,說舀飯,這也是古老風韻的又一例證)的大勺,至於放在碗裏碟裏的小勺,山西人稱之為『勺勺』。
13.『j惶』DD山西人不說『可憐』,說『j惶』。
查【辭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有三個DD『j惶』、『ㄒxi)遑』和『⒒獺薄
據辭源的解釋,『j惶』為煩惱不安貌,例如:唐人韋應物詩句:『j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亍筆潛濟Σ歡ǖ囊饉跡紓寺交骸暗鹵砩瘢荒芫刂琛保弧⒒獺蔽絲志澹倮航鴝庠段饗帷罰ú皇恰段饗峒恰罰段饗峒恰紛髡咴跏蹈Γ骸傲嬌詼鮮淺杉潯穡旖淌艽⒒炭唷薄=岷俠淅斫猓餿齟視鐧牟煌慕饈停皇牆嵌炔煌穴DD奔忙不定是指行為,煩惱不安和悲傷恐懼是由這種行為導致的心理狀態,而這三種含義如果用一個意思來概括,那就是值得同情,可憐。所以我猜測也許這三個詞其實是一個的詞語的不同寫法,或者是由一個詞語演變而來。
而山西口語中的『j惶』所表達的含義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三個詞語的意思。比如:
『看那孩子哭得真j惶哩』DD意思就是說那個孩子哭得很『悲傷』;
『那年月,日子過的真j惶』DD是說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難的意思。
不過,山西話裏的『j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釋有了更加豐富的感情色彩。
比如,母親說兒子『俺孩j惶的可是個好孩!』DD是說自己的孩子孝順、聽話、辛苦,言語中飽含了母親的對兒子的疼愛之情。對別人談論自己的朋友或相識『某某j惶的可是個好人』DD就不僅是同情,更多的是讚賞了。
要飯的如果在山西乞討,不說『可憐可憐吧』(我說的是過去的年月,現在普通話大普及,人口大流動,或許也說『可憐』了),說『咳,大爺大娘,j惶的給上些吧』,這裏的j惶就是『可憐』的意思了,不過語法結構和現代普通話還是不盡相同。
14.『A』DD一個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寫下來卻是一個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
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語中,大概是『甩開腮幫子狠吃』之類,在山西太原、榆次、祁縣、太谷一帶,說法就簡單多了:『A吧!』『A』,讀『die』,陽平,吃的意思,但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獸的咬嚼,如【易B履卦】:『履虎尾,不A人,亨。』又如明朝R中a【中山狼鰲罰骸笆搶橛萑慫劍缶扔諼遙生之,今反欲A我。』不A人,就是不吃人,『A我』就是吃我。『A』,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頤。說打某人的秋風,吃他一頓,也說:『A他一頓』。
15.『窈窕』DD說來你也許不信,這個幾千年前的『艷詞』至今仍然活活潑潑地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她不僅存在於那些引經據典的文字裏,而且就活在老百姓的口語中。
晉中一帶的人評價一個妖艷的年輕女子的時候,會這樣說:『那妮子,可「yāo diào」哩。』這『yāo diào』該怎樣寫?是『妖調』嗎?讀音差不多,可是意思好像不是很準,而且也不是一個規範的詞彙啊。這需要以晉中方言的發音為依據來分析。在這一帶,許多聲母為『T』的字,讀如『D,比如『柳條』不是『liǔ tiáo』是『liǔ diáo』,說『桃子』不說『tao zi』,說『daoer』(桃兒,讀如『刀兒』)。那麼,窈窕,用晉中方言說,就是『妖調』,倒過來,現在人們形容女人說『妖調』,很有可能就是詩經裏的『窈窕』 (至於四聲,山西方言中的四聲和現在的普通話是完全對不上號的)。當然,我這裏有推測的成分,但是又有那種考古能避免推測呢?
16.『倒插插』DD這是什麼意思?如果我不說,讓你猜,不是山西人的恐怕很難猜到:是指衣服上的口袋(不是其他口袋)!
『倒插插』,也簡稱『倒插』,這是晉中一帶的方言。為什麼把口袋說成倒插插?這也是有些來歷的。
大家都看過古裝戲。所謂古裝,實際上大體是明朝的服裝樣式,它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袖子普遍很寬。到了清朝,推行馬蹄袖,袖口變窄了,就沒有這麼寬了。明朝以前的衣袖和現在相比,不僅寬敞,而且多一個功能,就是可以裝一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類。戲曲裏也會看到這類細節。袖子裏怎麼能裝住東西呢?原來,袖口裏面縫有口袋。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裝東西要倒着插進去,所以就叫『倒插』。晉中人講話,凡是指稱小一些事物的名詞喜歡用疊音來表示,這種縫在袖口的口袋當然不會有多大,所以就說叫『倒插插』。
到了清朝,改穿滿式的馬蹄袖,袖口變窄了,不便裝東西了,口袋就不再縫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着的,但是『倒插插』這個名字還是保留了下來了。
可是為什麼別的地方不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本來意義上的『倒插插』是明朝以前的服飾,滿清人從關外來,不是這種裝扮,人家也沒有這種說法。統治者的語言總是時代語言的主導,京城地方的說法當然也就隨着變了。京話歷來是官話的基礎,『倒插插』被滿清人擠出京話,不入流了,漸漸地就邊緣化了。至於山西,不知道是因為閉塞,還是山西人執拗,不會在『倒插插』問題上與時俱進,抱着這個這個很古老而悠久的名稱不放,但是畢竟時代在變化,語言在變化,於是『倒插插』就退化為土話。
今天我說這些,感覺是不是和擺弄出土文物似的?
17.『來服子』DD也寫作『萊菔子』,是一味中藥。來服子就是『來服』的『籽兒』。來服是什麼東西?『來服』就是『蘿蔔』。為什麼蘿蔔要稱為『來服』?因為古時候『蘿蔔』這兩個子的讀音就是『來服』。如果說方言是古語的『活化石』,那麼關於『來服』的化化石我們還可以找到DD就在山西忻縣(相當於現在忻州市的城區)一帶。
忻縣人叫『蘿蔔』是『來撲』。忻縣有個鎮子叫豆羅(以出產優質的白砂子而出名),用忻縣話說叫『豆來』。在忻縣話裏,『羅』(luo)一般讀為『lai』,說『籮筐』是『來筐』。
再看『來服』的『服』和蘿蔔的『卜』的關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