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上海青年報 繼1956年和1999年兩次全國方言大普查後,國家語委擬在2008年初啟動第三次全國方言普查。在上周末舉行的『珍愛祖國語言和方言』主題會議上,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表示,此次普查將把上海話、廣州話列為重點普查對象之一。
據悉,此次全國語言普查將在2008年元月起啟動第一階段的工程,全部普查結束將花費近10年時間。國內共設有4000-5000個普查點,其中上海話、廣州話將被列為普查重點。『將上海話列為普查的重點是因為上海話是影響很大的一個大城市的方言。』李宇明表示,這次普查旨在全面了解國內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的語言資源情況,並確定重點保護的瀕臨滅絕的方言範圍,着手進行搶救。
除了記錄地道方言,這次普查還將對『地方普通話』進行調研,也就是上海人是如何說普通話的、天津人是如何說普通話的,即方言口音對普通話語詞的影響。記者在會上獲悉,這次普查將採用現代化最新儀器進行錄音、錄像,必要時甚至會將喉部如何發音、面部肌肉如何變化進行錄像拍攝和生理分析。『最終是要將這些數據匯總製作成「方言和地方普通話語言庫」』,李宇明告訴記者,數據的存儲主要通過刻錄光盤、製作成軟件等手段對全國的語言進行整理匯總,有可能的話,還將最終作成電子語言。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共進行過2次全國語言普查。第一次是在1956年開展的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調查。主要調查了1849個縣市的漢語方言,並組成7個民族調查隊分赴16個省區,調查了主要民族地區的語言。但這次調查旨在為方言區學習普通話服務,為創製民族文字服務,無暇顧及到語言運用的狀況,而且限於技術條件,調查得比較粗糙。
第二次是1999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開展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這次調查的目的是了解中國的語言現狀、尤其是國家通用語言的推廣情況。調查涉及全國1063個縣(市、區),被調查對象47萬多人。當時主要關心的是語言文字的使用現狀,沒有採錄語料,也不能直接解決語言保護等問題。(孔亮 朱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