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9|回覆: 0

[中國方言] 『汕頭方言』早有稱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07-12-10 16: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汕頭日報
汕頭人平時講的地方方言,外地人聽起來『嘰裏咕嚕』,不易聽懂,現在一般都說這些人講的是潮州話。但民國初期出版的【中華地理全志・卷一・上】在介紹廣東的『語言』時稱:『本省有種種之方言,可大體為三種,即廣東方言、客家方言,汕頭方言是也。』又說:『汕頭方言為行於潮州府一帶之言語,故一名為潮州語。此語與廣東語甚不類,頗近於福建方言。本省人用之約三百萬人。』由此可見,汕頭方言才是流行於潮州府一帶的潮汕話的『正式叫法』,而潮州語是『另一種叫法』,而現代人都把『正式叫法』給忘了,把『另一種叫法』當成『正式叫法』了。現在,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以及梅州、惠州小部分區域的人都操汕頭方言,加上港、澳、台潮籍同胞、海外潮籍華僑、華人,估計講汕頭方言者約2000萬人。
潮汕地區在秦漢之前還是少數民族土著聚居之地,其居民很可能是『越』中的某一分支,語系當屬古台語,跟現在的漢藏語系壯侗族語關係較為密切。據語言學家研究,汕頭方言保留下來的一些底層詞語,還隱約可見當年土著先民的殘留信息。從秦末漢初到晉末之後,中原人由於戰事或其它原因直接從中原入潮或由閩入潮,但大量的移民是在明中葉和清中期。由於中原漢人、閩移民和土著居民的長期雜居和語言融合,再加上潮人大量移民到海外並帶回一些外來語,形成了現在潮汕人講的汕頭方言。
汕頭方言中保留大量的古漢詞語。這些詞語,為普通百姓所知曉、又被認為『無字可寫』的。據語言學家林倫倫教授考證,這些『本字』,其實其中不少是可以從古文獻中考證出來的,這些『字』是存在的,只是我們不認識它而已。林教授在【潮汕方言與普通話】一書中舉了不少例子加以說明。如:
底,普通話用作名詞,汕頭方言也有這個用法,但還有一個使用頻率很高,又為普通話所沒有的義項,即用作疑問代詞,如『底個』 什麼 、『底塊』 哪裏 。『底』作疑問代詞,中古文獻中有不少用例,如唐・白居易【放言詩】之一:『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韓愈【瀧吏】詩:『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杜荀鶴【釣叟】詩:『渠將底物為香餌,一度抬竿一個魚。』『底事』、『底處所』、『底物』即什麼事、什麼處所、什麼東西。詞義和用法都與汕頭方言相近或相同。
婦,潮汕文音為hu6,如『婦女』、『婦孺』等,但口語中有『新hu6』,如『大家新婦』 婆婆和媳婦 。此也hb之文白對應。而『新婦』一詞指兒媳,魏六朝至近代一直沿用,如【後漢書・何進傳】:『讓子婦,太后妹也。讓向子婦叩頭曰:「老臣得當與新婦俱歸私門。」』【敦煌變文・韓朋賦】:『回新婦:「如客此言,朋今仕宦,且得勝途。」貞夫:「新婦昨夜夢惡,……客從遠來,終不可信。」』清灝【通俗編・婦女】云:『(新婦 自主逮及翁姑言主新嫁也。』正與汕頭方言合。
另,還有的汕頭方言口語,普通話已不用了,但古代文獻中卻很常見。如相好,就是友好,指大家和和氣氣,和諧共處。相好這個口語,汕頭方言用得很多,追根溯源,出自【詩・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又如割,汕頭方言叫『歷』;眼淚,汕頭方言稱『目汁』;肩膀,汕頭方言叫『肩頭』;糾纏,汕頭方言稱『鈎纏』:積蓄,汕頭人叫『則』:厭食,汕頭人稱『飫』……這些,都可以從古代的字韻書籍中查考出來。
有的汕頭方言,則出自外來語或其他方言或語言。如古壯侗語、西域文化詞、東南亞各國詞語或英語詞。如『動角』 手杖)源自馬來語,『搿 汽車 源自英語等等。
根據語言學家考證,與普通話比較起來,汕頭方言的最大特點是:1、沒有前鼻音韻尾―n的一系列韻母;2、沒有撮口呼韻母;3、汕頭方言中有一套鼻化韻母;4、汕頭話中有20多個入聲韻母,這些入聲韻母分別收塞音韻尾,使整個音節念起來顯得很急促,聽起來口音特別明顯。有關潮汕人說潮汕方言,還有不少趣聞。相傳有一外地人來潮汕作客,主人熱情地請其品嘗潮菜。潮菜的特點是正式菜色上桌前,總先上幾道潮式小吃,一來可以消磨席前待餐時光,二來有利開胃、增加食慾。於是,照例來個潮汕特產山棗糕。可主人的普通話沒說準確,把『先吃山棗糕』說成『先吃先糟糕』。客人一聽,當然不敢舉筷,也不甚理解。這個笑話說明,在交際過程中,語言是很重要的,不然不但不能使交際正常進行,還有可能鬧出笑話。潮汕人要說好普通話,一定要注意去掉塞尾音。
汕頭方言很早就有字典問世。潮汕人自己編的字典,最早的一本是由張世珍(饒平縣隆城人,現澄海區蓮華鎮人 編的【潮聲十五音】。所謂『十五音』就是15個聲母。這15個聲母過去用『柳邊求去地,頗他貞入時,英文語出喜』來表示。外國傳教士到汕頭後,他們為了方便外國人學習汕頭方言,牧師汲約翰編潮汕字典,『將漢字排列部居,用羅馬字註明音歆,以便世用。』1909315日,英國牧師 名佚 編【潮正兩音字典】,『將同音之字,盡為搜集,各歸羅列,循序挨次,貫穿成編,亦用羅馬字於每行之首註明潮州本音,中央注準定正音,右邊又注潮州別音,分行迭記,字字註明。』1937年,汕頭的外國傳教士又出版了【潮語聲形義對碼三顯字典】,字典使用方便,『不識字者,用之則文字自然入門;學問豐富者,用之可以備遺忘之所需,』早期,在汕頭方言字典,既有本地學者編撰的,也有外國傳教士編排的,可謂中西合璧,林林總總,這在我國地方方言字典中是較為少見的現象。特別是在我國漢字還沒有漢語拼音出現的時候,汕頭方言就用十五音以及拼音查字,和現在拼音電腦輸入法完全一樣。可見,當時汕頭方言字典的編排是非常先進的。(陳漢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