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語言文字周報 歷八年艱辛,合中美精英,學界寄予厚望的【江淮官話與吳語邊界的方言地理學研究】,近期終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該書是中美合作研究項目的成果之一,得到美國Henry Luce Foundation : United States-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基金項目、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基金項目的資助。學者陣容也十分強大,美國新澤西大學Prof. Richard VanNess Simmons(史皓元教授)和南京大學顧黔教授分爲雙方負責人,蘇州大學石汝傑教授、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俞志強教授爲核心成員,組建了一支國際團隊。因此早在未出版之際,該書便已備受關注,今終付梓,爲方言地理學界又添一道風景。
方言地理學,又稱語言地理學,是一種重要的語言學理論,也是一種研究方法。通過對語言特徵的地理分布的分析、解釋來研究方言間的關係,研究語言的歷史及其演變。但中國的方言地理學研究,自比利時學者賀登崧(W.A.Grootaers)於上世紀四十年代首倡方言地理學以來,一直未有長足的發展。中國人的著作中,只徐通鏘的【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1991)和游汝傑的【漢語方言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對這門學科進行了介紹和評論(游汝傑,1997)。現有的方言地圖大多是方言調查報告的附屬內容,主要目的往往是爲了說明當地方言分區的情況,真正按地理語言學的要求調查編制的方言地圖爲數極少(曹志耘,2002)。真正運用這一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則更少見。【江】書以方言地理學爲研究方法,實踐了方言地理學的研究理念。它的出版彌補了這片領域的缺憾,具有重大的學術史意義。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萬事之首要是得有一把研究的『利器』。【江】並未直接採用傳統的字表調查法,而是使用了三種詞彙調查表:短表(60個詞)、簡表(439個詞)和詳表(1900個詞)。三種表精選的口語詞彙,對內具有代表性對外具有區別性,除直接調查了方言詞彙外,還間接整理出蘊藏在詞彙中的語音系統,全面真實地反映當地方言的實際情況和歷史層次。也就說,詞表里實際暗藏了字表;若改用單字表調查,一來無法調查到最純正的口語音,二來也沒有暗藏詞表的『雙鵰』功能。三表同時又各具功用:短表專用於密集調查,繪製方言同言線、分析方言地圖;簡表用於大範圍地調查概貌;詳表用於最具過渡特徵的方言點。三表齊下,這在方言田野調查中尚屬首次。
【江】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側重理論探討,通過構擬東南部官話方言以及北部吳語各自的共同音韻體系,設計出一套類型學檢測標準,並演示以此標準檢測方言的程序和結果;第二部分主要是事實分析,以方言地圖的方式討論方言特徵及其地理分布,展示各地同言線,並從中考察區域性特徵和方言的分界問題。第三部分列舉了三個點的詳表調查數據,限於篇幅,只選擇了過渡地帶最有代表性的三個點,管窺全豹。與其他方言地理學著作相比,【江】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布點密集,調查深入。
【江】在江淮官話與吳語的交界地區,橫跨長江兩岸丹陽、丹徒、金壇、溧水、句容、泰興、靖江、如皋、南通、通州、如東等十幾個市縣的農村,歷時五年,記錄簡表155本,詳表 24本,短表305本,共計484本,覆蓋面積約達4000平方公里,獲得了大量極具史料價值的第一手資料。所有調查點、發音人、記音人的基本情況均附於書後,既便於核查,又利於後來人再調查。學界此前見到的方言資料,大多是縣城或中心城鎮的,以縣城代表全縣。【江】的調查一改慣常做法,深入至農村的自然村、組,最多是鄉(或鄉級鎮)而不是縣城或其它中心城鎮,觸及到長期以來限於條件而未及展開的農村語言調查,更真實地反映了語言實情。
第二:地圖美觀,影像生動。
【江】首先是一本踏實謹嚴的學術著作,同時又是一本『時尚美觀』的地理民俗教科書。全書共有80余幅彩色方言地圖,圖標形狀和色彩均經著者精心設計、挑選,如以形狀的圓方、顏色的冷暖分別代表聲母的清濁與韻的分化。每幅圖都堪稱精美的科學的藝術品,讀者在直觀感受方言漸變與過渡的同時,亦有審美的愉悅。除此之外,書中還插印多幀生動的彩照,爲讀者還原了彼時田野調查的實景,以民俗歷史參方言地理,可謂得『二重證據』之要義。【江】書的形制、形式無疑是方言地理學類著作在『視覺時代』的一次有益的先鋒的嘗試。
第三:視角獨特,推理謹嚴。
【江】書以探討江蘇境內江淮官話與吳語的分界爲主要旨趣,對相關理論問題也作出了精闢獨到的論述。概其要有四。
其一,設計了行之有效的江淮官話/吳語分類學檢測標準。判定方言屬性已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從未有一套相對完滿的標準。此前,傳統的方法以語音爲綱,最重要的是考察聲母幾分,以此來確定是吳語還是官話。然而,老辦法遇到了新問題,這條標準在面對方言過渡地帶混雜的語言實際時,失去了效力。爲解決這一矛盾,【江】從語言事實出發,結合古今語言變化規律,制定了一套涵蓋語音、詞彙、語法的新檢測標準,不僅可用於檢測方言屬性,還可用於檢測方言間的相互接觸、影響和融合程度。操作程序也相當簡便,只須列表將各個方言與所有標準一一對比,是合是離,一目了然。在江淮官話和吳語地區,明顯能看到方言間的影響已滲透到各個層面,所以這個檢索表在該地區特別實用。【江】書正是用這些重要的分類學檢測標準,以田野調查資料爲依據,繪出了一幅幅方言地圖。同時作者也指出, 『單條標準往往只能部分反映分界事實』,在方言過渡混雜地帶尤其如此。因此應考察、綜合多條同言線,得出同言線束,方可較爲全面地界定兩大方言類型的分界。對類似江蘇境內兩大方言過渡混雜的地區,這套方法實在是可資借鑑的。
其二:構擬了南部江淮官話通語/北部吳語通語。以往研究江淮官話或吳語,上不過【切韻】音系,下不出具體方言或方言作品。好處是可以進行古今語音對照,壞處是不易看出江淮官話與吳語分化並各自發展至今的脈絡。因此『爲了弄清兩大方言之間以及它們內部各方言之間的關係,包括歷史的和現代的,是如何相互影響、彼此交融的,分別對它們共同的音系進行歷史比較研究,是極有必要的。』【江】以通州金沙、泰興應達、丹徒水台三個方言點爲代表點,首次嘗試爲該地區方言構擬通語音系,進行具體而系統的比較研究。北部吳語通語則在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和『吳音單字表』 中共同吳語的基礎上,略加調整。【江】構擬的兩套通語音系,填補了切韻音系與現代漢語方言中間的斷裂環節,基本反映出官話和吳語兩大方言類型的不同,同時也有若干相似之處顯示江淮官話與吳語的共性。
其三:構建了濁聲母送氣產生與濁音消損的歷史演變模式。具體而言就是:中古時期陽調類的不送氣濁音聲母,先後經歷產生送氣、丟失濁音濁流的發展階段,演變到今天官話陽調類的送氣清音,更進一步的則仄聲音節連送氣也丟失了。這一模式並非憑空地臆想,而是通過密集深入的調查,在江淮官話與吳語的過渡混雜地帶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過渡音――送氣濁流,以此爲基礎,結合古代漢語和其他現代漢語方言的實際綜合而得。這一模式將許多散亂的語音現象進行了有序的線性排列,變『一盤散珠』爲『一串項鍊』,對某一方言所處的歷史階段,『平送仄不送』、『不論平仄,一律送氣』等語音演變規律均有極強的解釋力。
其四:提出了系統的元音轉移理論。元音轉移現象並非【江】首次涉及,但系統的元音轉移理論卻是【江】首次提出。元音轉移如同『多米諾骨效應』,某一元音在演變過程中未按『既定』路線發展,擠占了其他元音的位置,如此引起元音的連鎖反應,整個元音系統遂成『大挪移』的格局。書中以南通方言爲例,揭示了該方言元音系統平行轉移的演變規律,改變了此前人們對此類現象感性的認識,並有力地證明南通方言應屬官話。
因此,不論方法、形式,還是內容,【江】都代表了方言地理學界的最新成果,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之作。雖然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江蘇境內江淮官話與吳語的分界,但其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手段,中西合作的模式對整個學界都有參考借鑑的價值,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曹志耘 2002 【老枝新芽:中國地理語言學研究展望】,【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郭必之 2006 【方言地理和方言分區可以結合嗎?――讀項夢冰、曹暉編著〖漢語方言地理學――入門與實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
黃曉東 2005 【語言地理學的一個樣板――〖宣化地圖〗評介】,【求實】Ⅱ
石汝傑 2003 【賀登崧與方言地理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
――― 1997 【漢語方言地理學的優良教科書――評介賀登崧〖論中國方言地理學〗】,【國外語言學】第1期
作者:陳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