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3|回复: 0

[中国方言] 建宁方言与客家方言

[复制链接]
开元之治 发表于 2007-1-24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新华网
方言是判别客家人的主要标志之一。刘善群先生在其著作《客家与宁化石壁》中指出:“鉴别是否客家人,文化较血统更为重要。”“我们认为分别是否客家人的要素,更重要的应该是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关于客家文化素质,该书引用胡希张、莫日芬、董励、张维耿在其合著的《客家风华》的解释是“能操客家方言,也包括客家的生活习惯等”。《客家与宁化石壁》还告诉我们,客家地区的客家方言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如闽西、粤东、赣南,“其人口互动多,语言自然也变异大”。“宁化(石壁)客话,又被称为‘闽西客家话的一种土语’,或称‘原始客家话’。”“梅州客家之所以会成为当今客家话的代表,是由于其扩散范围广,使用的人口多,并不一定是正宗之故。”这即是说,客家地区的方言大体相同,又各有差异,差异程度也各不相同。建宁方言使用范围主要为建宁境内,县内乡间与城关话又各有差异。西部、南部与宁化邻近处的口音与宁化方言便更为相近。本文所说的建宁方言主要指建宁城关话,客家方言主要指宁化城关方言。本文涉及的主要是建宁与宁化两地方言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

  常用词语。建宁方言与宁化方言中,许多常用词相同或相近。如(下面宁化话例子主要取自新编《宁化县志》);

  普通话 建宁话 宁化话

  太阳 热头 热头

  月亮 月光 月光

  白天 日里 日昼

  中午 昼 昼

  一个半月 介半月 介半月

  (雪)化了 烊 烊

  房(整座) 屋 屋

  房间 间 间

  台阶 岭架 岭子

  椽子 角子 角子枋

  厅堂 厅下 厅下

  厨房 灶下 灶前

  楼上 楼棚上 棚上

  绳子 索 索

  筷子 箸只 箸只

  汤匙 调羹 调羹

  种稻田 作田 作田

  种菜地 耜园 耜园

  插秧 栽禾 栽禾

  斗笠 笠女麻 笠嬷

  雄(家禽) 公 公

  雄(家畜) 牯 牯

  雌(家畜) 女麻 女麻

  阉(禽畜) 结 结

  荸荠 马荠 马荠

  稻穗 禾石 禾涉

  蔬菜 青菜 青菜

  男人 男人 男子涉

  妇女 妇娘 妇娘里

  哥哥 老伯、哥哥 老伯

  儿媳 新妇 新妇

  涎水 口澜 口澜

  酒窝 酒靥 酒靥子

  出嫁 行嫁 行嫁

  怀孕 有好事 有好事

  服中药 食茶 食茶

  造坟 做地 做地

  穿(衣) 着 着

  洗脸 洗面 洗面

  洗澡 洗汤 洗汤

  吃饭 食饭 食饭

  喝酒 食酒 食酒

  口渴 嘴燥 嘴燥

  砍柴 斫柴 斫樵

  站立 彳奇 彳奇

  说话 话事 话事

  高兴 快活 快活

  这个 个介 只介

  常用词语中,建宁与宁化相同或相近的还有不少。这些相同或相近的,不仅是文字、发音也大致相同或相近,语音相同之处,建宁与宁化两地方言的声母都有17个,声调建宁有7个,宁化6个,建宁方言中入声分为阳入、阴入,宁化方言入声分阴阳。差异较大的是韵母,建宁方言有韵母73个,宁化44个。

  建宁与宁化两地方言中都存在送气音多与浊音清化现象。如“白、坐”普通话为不送气音,而两地方言皆为送气音。如“日、然、染、让”等普通话中皆为浊音,而在两地方言中皆为清音。

  与宁化方言相同之处的还有建宁方言中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词语。如前面常用词例子中的“着(衣裳)”、“食(饭)”、“箸只”、“斫(柴)”等外,再如称“客气”为“拘礼”、称“哭”为“啼”、称“锅”为“镬”、称“姐姐”这“阿姊”,等等。李如龙教授在为新《建宁县志》撰写的“方言”编中,罗列出建宁方言中与唐宋间的《广韵》、《集韵》中音义相合的字74例。当然,这74例并不是方言中的全部。建宁方言与宁化方言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自有其原因。宁化方言是唐宋中原古音与赣语及土著语言长时期整合的结果。关于建宁方言,李如龙教授在新《建宁县志方言》中指出:“乾隆年间编修的《建宁县志》卷九《风俗方言附》(朱霞拟稿)云:‘建邑之语近似中原,即音多燥硬,非同蛮响间。’……和闽方言相比,赣方言显然更接近于中原地区的普通话,建宁方言是福建境内最纯粹的赣方言,说它‘近似中原’是合乎事实的。”建宁古代有记载人口最多的时期是南宋,南宋咸淳七年(1271),全县人口近13万人。20世纪90年代,建宁县志办组织人员调查了全县59个姓氏的族谱,其中31个姓氏是宋代从江西与邵武等地迁居建宁的。这也可以看出,宋代是建宁古代迁入人口最多的时期。这情况与宁化相类似。同是宋代建宁、宁化两县都迁入大量人口,迁入的人口又多来自江西,这相同的变化势必给两地方言以相类似的影响,不同的只是影响的程度。再者,两地相邻、山水相连的地缘关系,两县人口不时的互相流动,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两地的方言,减少两地方言的差异,拉近两地方言的距离。
作者:三明客家 邓小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