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解放日報 『四馬路』是指上海哪條街?滬語『包腳布』是什麼?『吃力不討好,阿王炒年糕』出自哪裡?』扎台型『是什麼意思?……這是網際網路上『上海話專業八級考試』中的試題。600多名網友自測,100分的試題,測試者平均分僅37分。丟的分數多在缺乏滬語典故知識上。
50歲的厲女士一家都是『老上海』,全家商量著做完 試題後,只得了55分。『沒想到滬語還有那麼多典故,』厲女士感嘆。比如,『來三』的意思是精明、可行。傳說明末有一名考官在江南主持考試,將賄賂他白銀三百兩的考生安排在名爲『來字三號』的考棚里,結果該考生果然考中秀才。此後滬語即以『來三』比喻可行。
『新上海人』趙潔瓊來滬兩年,以前她一直拒絕學習上海話,如今卻被滬語典故深深吸引。她告訴記者,上海人常說『吃力不討好,阿王炒年糕』的故事:貧窮光棍阿王家裡來了幾名小兄弟,阿王不敢怠慢,好不容易找出幾塊年糕,準備做上海特色菜――重油炒年糕給客人吃,結果把年糕炒得如焦炭般難以入口,因此叫做『吃力不討好』。她還在測試中得知,『包腳布』指的是一種雞蛋餅夾油條、放滿各種佐料的上海小吃。許多『新上海人』了解滬語典故後,對這座城市更有親切感。
40歲的喻彪是一名老上海人,3年前,他建起一家叫『弄堂』的網站,記錄下關於上海的種種歷史,還自編許多套低、中、高等級的上海話測試題,定期在網上發布並公布正確答案。他希望通過網絡讓更多人了解並傳承滬語典故,讓其中蘊含的文化不至於被遺忘。 作者:吳艷燕 欒吟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