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3|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漢學"辨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0-8-20 14: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讀書報
日前參加某『海外漢學』研討會,參會者對『漢學』應該怎樣定義,多少還有些疑惑。我也插了幾句,感覺不能盡意,於是想寫成一篇文字,把這個概念拿來辨析一番。  


  『海外漢學』是中國獨有的學術領域,外國沒有的。外國人研究『漢學』,不研究『海外漢學』。既然有『海外漢學』,似乎也應該有『海內漢學』或者『國內漢學』。譬如做貿易,有海外市場,就有對等的國內市場;搞學術,有外國哲學、西方哲學,就有中國哲學。可是,偏偏沒有『國內漢學』;不但沒有,連『漢學』我們也沒有。『漢學』(Sinology)是外國人從事的學術,這門學科本來就是海外的,所以,當『海外』和『漢學』兩個詞組合在一起,構成『海外漢學』(overseasSinol鄄ogy)時,從修辭上說就犯了同義反覆(tautology)的毛病。所以,莫東寅當年發表【漢學發達史】(1949),書題並不稱『海外』,因為『海外』是贅餘。但我們沒有必要這樣死摳字眼。修辭是一回事,語用是另一回事。尤其現在,『海外』這個修飾語已經省不得,比如北外的『海外漢學研究中心』(ResearchCentreofOverseasSinology),如果刪去『海外』,聽起來倒像是個外國的學術機構了。  


  『海外漢學』這個詞兒,我敢打賭在一般詞典上是查不到的。不過,『海外漢學』就是漢學,一查『漢學』就查到了。『漢學』是門什麼樣的學問呢?從【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漢語大詞典】到【辭海】,都說『漢學』是外國人對中國事物的研究。其實,把『漢學』還原為Sinology,看看原語的詞典,好像外國人自己並沒有這樣的說法,規定Sinology一定是要由他們來研究,中國人不能或不必研究的。比如【牛津簡明英語詞典】(外研社,2000)上說,漢學就是『對中國語言、歷史、習俗等等的研究』;【韋氏新世界美國英語詞典】(Webster’sNewWorldDic鄄tionaryoftheAmericanLauguage.2ndCol鄄legeEdition.1980.)上說,漢學是『對中國語言、文學、藝術、習俗等等的研究』;【韋氏英大學詞典】(商務,1997)上,把漢學定義為『中國問題研究』,細分的話,就是『有關中國的語言、文學、歷史、政治、風俗等的研究』。  


  當然,與『漢學』相當的研究領域在中國也是有的,只是另有名號罷了。跟『漢學』最貼近的詞兒,大概是『國學』。如果嫌『國學』這一概念籠統,不妨把它切成若干塊,叫『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國(傳統)語言學』等等。『漢學』也好,『國學』也好,其實是同一個領域、同一些對象,只是研究者有裏外之分。  


  漢學包括的方面應該是很多很廣的。上面引述的幾本英文詞典,在釋義時列舉了主要的幾個方面,三到五個不等。我們注意到,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中國語言』。再看幾部其他歐語的詞典。【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外研社,2000)對Sinologie的解釋是:『一門研究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學科。』【當代德語詞典】(柏林科學院出版社,1984)上的釋義略窄一些,但也把語言排在前面:『一門研究中國語言和文學的學科。』又如【新簡明法漢詞典】(商務,1983),詞條sinolo鄄gie的釋義是:『漢學。(有關中國語言、歷史、文物等的研究)』  


  透過西文詞典對Sinology這個詞的處理,可以看出,西方人所理解的漢學是很看重中國語言的。這不奇怪,因為漢語不但是步入漢學之門的基石,也是漢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所以,典型的漢學家,遠的如利瑪竇,近的如高本漢,當代的如馬西尼,都是主攻或者先攻中國語言文字。他們不但學漢語,用漢語作工具,去探發中國社會、歷史、文化,而且鑽研漢語,以漢語為語言學分析的對象。
  

  這是國外對漢學的理解。反過來,中國人自己怎樣理解呢?【現代漢語詞典】(2005,以下簡稱【現漢】)上,『漢學』的第一個義項是指發源於漢代的經史、訓詁、考據之學(這種學問在清代被認為是『實學』,跟追求微言大義的宋明理學相對而言),姑且擱置不論;第二個義項才跟本文的話題有關:『外國人指研究中國的文化、歷史、語言、文學等方面的學問。』在諸項內容的排序中,語言被挪後了,這跟西文詞典的處理不一樣。【現漢】這樣做,恐怕不是偶然的。【新華詞典】(2001商務版)上,『漢學』解釋為『外國人統稱研究中國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學問』,連語言也省去了。或者索性如【辭海】(1999),採用寬泛的釋義,有意無意避開了漢學研究以何者為基礎的問題:『外國人稱中國學術為漢學。』【現代漢語大詞典】也一樣:『外國人稱研究中國的學問為漢學。』只有少數漢語詞典,吸取了西方人的釋義,例如【高級漢語詞典】:『漢學(sinology),對中國的研究,尤指關於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  


  詞典的釋義或許反映了學界的普遍看法。為什麼對『漢學』的理解,西方和中國會有這種細微的差異呢?我猜想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對於西方人,要想登上漢學的殿堂,非得先攻下漢語這座堡壘不可,而對於中國人,漢語本來就會,不必學的。我們覺得歷史文化等等才難,於是就把這些科目排在漢學諸項內容的首位。
  

  第二,在還沒有跟西方學術接合之前,中國學術是極重視語言文字的。中國傳統的語言文字學,舊稱『小學』,古人把它看得很重。清儒戴震有一段話:  


  『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未有能外小學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語言,由語言以通乎古聖賢之心志,譬之適堂壇之必循其階,而不可以躐等。』(【古經解鈎沉序】)  


  大意是,要想通曉經義、上達哲理,必須從語言文字這一基礎入手,好比我們想要到達樓上的會議室,非得從底層走起,而語言文字就是必經的階梯。可是曾幾何時,語言文字學被從國學的基礎中抽走了。剛才說過,漢學和國學其實是一件事物兩樣叫法。比照【現漢】的解釋,可以看出人們對語言也已經很不強調了:『國學,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  


  這樣排列國學的各項內容,從宏大的哲學開始,用戴震的話來說,就是『躐等』,好像我們一步就能從窗戶跳進樓上的會議室來。當然,有人會說:時過境遷,傳統學術的理念和框架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了。現在國人解讀經義,推尚超脫文本,縱情發揮,捨得花工夫鑽研語文的學人已屬罕見。
  

  於是問題就來了。我們中國人考察『漢學』,或者『海外漢學』,應該把語言文字學或語言學放在怎樣一個位置上呢?應該跟從外國人的視角,把中國語言看得很重要,還是用國人自己的視角,覺得語言無所謂呢?  


  不論怎樣理解,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海外無論哪個國家的大學,只要設『漢學系』,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漢語。那麼,可不可以這樣說:漢學和國學是海外漢學的基礎,而漢語和中國語言學則又是漢學的基礎?    (姚小平 )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