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0|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再論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8-19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浪博客
   一
    錢夢龍先生在【這中學語文掃招『魂』】(【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第2期)中說:『目前……語文教學出現一系列「失魂落魄」的症狀』,『什麼是「語文」變得模糊起來了……就我見到的對於「語文」概念的闡釋,至少有三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語言和文字」「語文和文章」「語文和文學」,甚至還有主張「語文和文化」的』,『語文教師們教了幾十年語文,到頭來卻連自己教的是一門什麼學科都說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還是可笑!』於是,錢先生大聲疾呼,要爲語文招魂了:語文教學,魂歸來兮!
    錢先生對語文教學界理念的混亂,描述既生動又準確。我和錢先生不同的只是,錢先生認爲,只是目前--新世紀才出現『語文是什麼』的理念混亂,我卻以爲,語文教育界從來就沒有搞清楚過『語文是什麼』,『語文教師連自己教的是一門什麼學科』也是從來『都說不清楚』的;進入新世紀,說得更確切些,是教育部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後,這種混亂在某些方面--例如還有主張『語言和文化』的--甚至愈演愈烈了。
    19世紀末,我國東南沿海就出現『洋學堂』。1905年慈禧太后聽從袁世凱、張之洞的建議,廢除了科舉制度,興辦學堂。滿清政府辦的『學堂』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教育,只是洋務派『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實踐:三綱五常四書五經,是體,加上數理化,爲用。標誌著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全面啟動而且不可逆轉的,是五四啟蒙運動。一個世紀過去了,學校教育模式已經成爲我們民族現代教育的傳統了。我們的學校里,所有課程--數學、物理、化學、外語、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美術、體育等,它們的學習領域都是清清楚楚的,只有語文這門最重要的課程,卻是一片混沌。語文是什麼?語文的學習領域是什麼?語文課教什麼學什麼?語言教育界從來就沒有形成過共識。語文是什麼?這是20世紀的困惑。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中學語文課程人文性大討論的本意,也是給語文招魂:工具性不是語文的魂,人文性才是語文的魂。由於這場討論的前提是一片混沌--沒有弄明白『語文是什麼』,討論雖然也有收穫(一部分體現在兩個【課標】中),然而,語文教育還是『出現一系列「失魂落魄」的症狀』,連錢先生都按捺不住要爲中學語文招魂了。20世紀的困惑,演繹成了跨世紀的困惑。
    我以爲,新世紀語言教育界的當務之急,不是爲語文招魂,而是要搞清楚語文是什麼,即科學地確認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學習領域。錢先生說:『什麼是語文……本來是清楚的:「口頭爲語,局面爲文」,語文就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全稱。』然而,事情遠非如此簡單。也許,混亂就是從這裡開始的。1980年7月有,葉聖陶在小學語文教研會成立大會上說:『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文,兩者手段不同,其實一回事。』這句話的前半句,就是『口頭爲語,書面爲文』。作爲對『語文』一詞的解釋,看起來巧妙而不乏機智,其實解釋了也等於沒有解釋。寫下的是文,這文,不就是記錄下來的語?所以葉聖陶馬上緊接著說:『兩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等於自己消解了前半句的解釋。這句話的前半句在語文教育界廣爲流傳,後半句卻在淬中就被腰斬了。正是『口頭爲語,局面爲文』派生出對『語文是什麼』的種種歧義--『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章』和『語言和文學』,甚至還有主張是『語言和文化』。可見,『口頭爲語,書面爲文』本來就不清楚,不僅沒有解決『語文是什麼』問題,反而使問題更混沌不清了。
    毛病出在哪裡?我以爲,語文教育理念的混亂,是因爲我們的語文教育理念只來自『語文『一詞的望文生義。『口頭爲文,書面爲語』是望文生義;語,是口頭語,是語言,也是望文生義;文,則可解釋爲文字、文章、文學、文化、文明等等,爭論可大了,還是望文生義。解放前,語文課稱爲『國文』、『國語』。我們能望文生義說,『國文』課不學習中國語言,只是學習中國文字或中國文章?『國語』課只學習中國語言,不學習中國文字、文章和文學?解答『語文是什麼』,不能望文生義,望文生義只會各執一辭,造成語文教育理念的混亂。解答『語文是什麼』,應該是科學地界定和確認,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學習領域。
                                二
    現代語文課程的學習領域,只能是語文和文學。這是常識,就是早已被人類長期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誰也不會懷疑,因而也無需論證的真理。教育發達國家形成這種常識已經幾個世紀了。20世紀後半世紀,也經歷了語文教育現代化的改革。然而,改革不是出於『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常識的懷疑,而是爲了適應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更高的要求,使常識在教育實踐中得到更完善的貫徹。改革中,語言(含寫作)教育從內容到方法(如加強口語表達和交際)變化較大,文學教育的教學方法改革較多,內容倒是相對比較穩定。
    1985年,英國女王文書辦公室頒布了【普通中等教育證書國家標準】規定英語課程的總目的有4個:『一、準確、恰當而有效地經由說和寫去進行交際;二、對所讀、所聽的內容以及從多種媒介中所傳播的東西,能有想像地加以理解並作出反應;三、喜愛和欣賞文學作品;四、理解自己和別人。』【國家標準】規定以上4個總目的,分別由『英語』和『英語文學』兩門課程中實現。『英語文學』課程還規定了5條具體標準:『一、獲得有關文學作品的第一手知識;二、能從表面意義和深層主題、態度等多方面理解文學作品;三、認識和欣賞作家運用語言的方式;四、認識和欣賞作家取得成效的其他手段(如結構、刻劃性風格等);五、交流閱讀文學作品的感受,報告個人的反應。』在【國家標準】指導下,英國中學的英語教材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由學校自行選擇。比較權威中學英語教材【牛津英語教材】,把英語課程分爲A部和B部。A部是純文學的教材,包括小說、詩歌、劇本和散文精萃;B部是語言和寫作。(【國外語言教材評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頁。)
    美國威斯康星州小說和中學的語文課程設置是這樣規定的:小學語言分三門課拼寫、閱讀(文學作品)和語言藝術,每門每周4課時(45分鐘);初中和高中都是分兩門課,即文學和語言藝術,初中兩門課分別都是每周5課時,高中則爲每周7課時(60分鐘)。(同上。)
    俄羅斯聯邦教育部1998年9月頒布的普通教育的基礎教學計劃中,母語教育課的『教學成分』界定爲『作爲國語的俄語的語言和文學』,小學一到三年級是合爲一門課『俄語』,從四年級開始分爲『俄語』和『文學』兩門課,隨著年級的升高,文學課的分量漸次增多。(同上。)
    其他國家,如加拿大、法國、德國等大致也是這樣。
    在我國的大學裡,師範大學的中國語文系是爲中學培養合格的語文教師的,全稱是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習領域在全稱就界定爲語言和文學,這也是常識。從來沒有誰對此提出懷疑。
                                    三
    在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界,誰也不會懷疑,語文課要學習語言。語言是這一學習領域的總稱,包括認識和掌握母語的內在規律以正確使用母語,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培養各種文體的寫作能力等;語文領域的涵蓋面,包括了語文界通常說的『語言』、『文字』和『文章』的全部內容。然而,現代語文課程僅僅學習語言是不夠的,這樣的語文教育理念還不是現代的。現代的語文課程還有一個至少和語言同樣重要、甚至在學習分量上還要超過語言的領域:文學(包括翻譯的文學)。對此,爭論可就大了,雖然我們民族擁有無可爭議的輝煌文學傳統。
    爲什麼現代語文教育必須包括至少和語言同樣重要的文學教育?爲什麼文學教育必須在現代國民基礎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
    第一,文學教育可以滋養、薰陶、培育現代青少年的精神、人格和情操。文學教育能夠幫助青少年發現和熱愛真善美,發現和鄙視假醜惡,培養青少年熱愛人、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美好感情,幫助青少年鍛造健康美好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第二,文學教育可以幫助現代青少年認識、理解自己和認識理解他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對人(包括作家自己)的發現和認識的一種展示。人們閱讀、理解文學作品,就可能從作家創造的作品中,發現和認識自己的感情、自己的靈魂、自己的處境、自己的命運和自己身處其中的社會。如果說,數、理、化是讓學生認識客觀世界,那麼文學則是認識、理解自己和認識理解他人。
    第三,文學教育是認識學習語言的最有效的途徑;青少年從文學教育中領略了母語出神入化的表現力,自然也培養了熱愛母語的民族自豪感。當然,這種學習,不是把優秀文學作品肢解爲語言表達的範例,貼上諸如栩栩如生、妙筆生花、如臨其境等一類標籤或批註,而是從文學作品創造的形象中,去理解、感悟、觸摸作家表達出來的感情和從這感情中升華而起的思想,在此過程中,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學生的感情空間和思想空間的發現和開拓,感情和思想豐富了,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語言自然也豐富了。由於文學教育是學習語言的最有效的途徑,文學和語言可以合成一門課。教育現代化走在前列的國家,通常的做法是,小學語言和文學全成一門課,初中開始分成兩門課。
    國民人文素質的提升,要依靠社會生活每一方面的人文精神指數的提升,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國民基礎教育中確立文學教育的突出地位,毫無疑問是這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泛化、淡化、甚至排斥文學教育,不利於青少年的精神和人格的健康成長,也不利於國民人文素質的提升。
                                四
    我國語文教育界,雖然迄今爲止還沒有形成『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的共識,然而,回顧20世紀語文教育現代化的艱難歷程,不難看出,我們對文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是在不斷深化的。五四啟蒙運動全面啟動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有了語文課程,而且這門課程教材的主體是文學作品。1956年,語文課程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學習領域明確認定爲語言和文學,語文分爲漢語和文學兩門課,編出了兩套課本。遺憾的是這場改革,來也匆匆,去更倏忽,不到兩年就銷聲匿跡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語文教育界諱言文學教育,誰敢說『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就不啻於離經叛道。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方案】列出高中課程表格,分三個欄目:學習領域、科目和必修學分。第一個學習領域『語言和文學』欄目後面,列出了兩門課程,語文和外語,必修學分是10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4頁。)【方案】的制定者毫不猶豫地認定,語文課的學習領域就是語言和文學。然而,同爲教育部頒布,同是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本來是和【方案】配套,即爲【方案》裡開列的語文課程確定標準的,雖然沒有明白地說,【方案】對語文課程『學習領域『的界定是錯誤的,實際上,【課標】在對【方案】毫不理會的自行其是中,還是否定了【方案】。要不,【課標】的制定者比誰都清楚,語文教育界對語文的『學習領域』的認識是多麼混亂,爲什麼不藉此機會在『前言』中就【方案】中語文的學習領域的界定作出科學的立秋和澄清,反而在混亂的磨盤上注水,給人的印象是,好象語文還是語言和文化?這種現象既令人遺憾,更令人百思不解。
    錢先生說:『教育界似乎有人下定決心要用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來「重塑」中國的語言教學,於是,凡本土的、傳統的經驗和理論,便都是落後的、不科學的。』錢先生這話既說得太嚴重了,也不大科學。
    西方的語文教育也有一個漫長的現代化過程。中世紀的歐洲,學校是教會辦的,有語言課程,即拼寫、閱讀和寫作,有神學課程,然而沒有文學課程。文藝復興運動了,近代學校教育才逐漸成型,經過幾個世紀的實踐,文學教育才在現代國民基礎教育中確立了如現在似的地位。西方語文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是西方人逐步改革落後的、不科學的、本土的、傳統的經驗和理論的進程。
    在我國幾千年傳統的封建私塾教育中,沒有語文課程,更沒有文學教育的傳統。傳統教育選用【詩經】作爲兩千年不變的經典教材,只是因爲【詩經】的特殊性,只是把【詩經】作爲政治教材、倫理綱常教材;【詩經】作爲文學作品的底蘊,不是被掩蓋起來,就是被閹割了。我國的現代學校教育只有不到一個世紀的歷史。現在學校的所有課程都現代化了,只有語文,還在現代化的門檻前徘徊。爲了完成語文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我們必須拋棄我們已經習慣了的落後的、不科學的、本土的、傳統的經驗和理論,借鑑西方現代語文教育的經驗和理論(不是借鑑西方人已經拋棄的落後的、不科學的、本土的、傳統的經驗和理論),確認語言文課程的學習領域就是語言和文學。這是與時俱進,也是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有什麼不好?
    總而言之,語文教育現代化的最大問題--爭論的焦點--是文學教育,即文學教育在現代國民基礎教育中要不要占有獨立的突出地位?我們的語言教育界必須作出選擇:是選擇現代語文教育理念促成語文教育現代化,還是讓落後的、不科學的、本土的、傳統的經驗和理論繼續裹住語文教育現代化的腳步。    胡尹強
    (文章來源:【語文教研】2004年第4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