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 荊楚網 枝江沙灣遺址現場發掘工作因雨暫停,宜昌博物館專家的工作地點也轉移到了室內。26日,宜昌博物館專家稱,在出土的另外一件編鐘上發現銘文。
與之前發現有文字的編鐘相比,最新發現的銘文上有一層很深的銅鏽,無法通過前期的清洗清楚地看到文字形態。專家告訴記者,這些編鐘埋在地下時間很久,腐蝕比較嚴重,一旦處理不當會造成二次傷害。需要請國內相關青銅器研究的專家進行清洗,待文字露出真容後全面進行解讀。
專家稱,按照湖北省文物專家的指導意見,下一步工作重點將轉移到基礎工作上來,這些基礎研究工作主要是對文物本身的研究。包括沙灣遺址發現編鐘的偶然性或必然性,如果是必然的,就說明該處可能有大型宮殿存在或十分繁華的聚落群;如果是偶然的,那就說明該處在當時或許古人將這些文物埋藏在此。要弄清楚這兩種可能,需要對文物全面研究和現場繼續發掘。另外還需要弄清楚遺址的精確範圍,所蘊涵文化層之間的關係,以及對編鐘文字進行精確的解讀等。宜昌博物館作為一個基礎博物館,在技術等方面還十分有限,需要通過全國各方面專家的努力才能進行研究。對於大家期待得到的沙灣遺址最終結果,還需等待很長的時間。
泥沙沉積,歲月輪迴
專家詳解沙灣遺址文化層
這裡有楚人生活留下的大量痕跡,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青銅器,有明代居民使用的瓷碗碎片,還有解放後村民曾搭建過茅草屋。26日,宜昌博物館專家詳細解讀了沙灣遺址近3000年時間內形成的豐富文化層。
據博物館專家介紹,古代遺址中,由於古代人類活動而留下來的痕跡、遺物和有機物所形成的堆積層,每一層代表一定的時期。根據出土的11件編鐘、1件鼎和大量同一時期的陶片、骨骸和銅碎片,這一時期為周代文化層,處在離地表約兩米以下。根據目前所收集的信息來看,在2000多年前,這裡可能就是楚人聚居點。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居住人群的壯大,逐步發展成更為先進的邑聚。
在周代文化層以上兩米的土壤中,曾發現兩處灰坑,坑內出土部分明代以前的瓷碗碎片,灰坑是當時居民生活後留下的垃圾等物形成的。這就說明,在明代以前該處同樣有大量居民生活居住。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以及以前的考古發現得知,枝江市白洋鎮一帶為了防洪灌溉,在宋代開始建築堤壩,堤壩介於編鐘出土地和長江之間。堤壩建築之後,壩內受到江水衝擊的頻率減少,當時人們活動留下的痕跡、遺物和有機物等得到較多的保留。
記者在附近村民口中了解到,上世紀70年代,出土編鐘的地方曾有3間茅草屋,後來在『整方塊田、修井字溝』時被移走。考古專家說,經過長江泥沙的沉澱,和人為對該處土地進行平整等,最終形成豐富的文化層。
記者楊自林 實習生藍佳林 胡蓉采寫
來源:荊楚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