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日報 螭首古碑趺P,治水偉業成傳奇;撰文書丹非等閒,高士大家總相惜。矗立於大汶河南岸寧陽縣禹王廟內的【茄嘸恰繁,為明代所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該碑主要是為銘記重修前擁睦戳ヂ齠,其上銘文由當朝大學士商輅撰寫,『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之師李應禎書丹,其史料、文學和書法藝術價值甚高。
治水千秋事 盡在碑上銘
【茄嘸恰繁痰木褪敲鞔嗡木渲佟
碑文先記述了治水的歷史背景:
『汶泗二水,齊魯名川。汶出濟南萊蕪縣,泗出兗州泗水縣,二水分流,南北不相通。自古舟楫浮於汶者,自兗北而止;浮於泗者,自兗南而止。元時,南方貢賦之來,至濟寧舍舟,陸行數百裏,由衛水入都。至元二十年,始自濟寧開渠抵安民山,引舟入濟,陸行二百裏抵臨清,入衛。二十六年,復自安民山開渠至臨清。乃於兗東築金口堰,障泗水西南流,由濟河注濟寧;兗北築茄,障汶水南流,由埠幼⒓媚匯胂鋁,又築戴村堰,障之西南流,南抵濟寧,北抵臨清,而汶泗二水悉歸漕渠。於是舟楫往來無阻,因名之曰會通河。』
『我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無事漕運,向之河堰廢壞殆盡。太宗文皇帝遷都於北,爰命大臣相視舊規,築堰疏渠,漕運復通。第堰皆土築,每遇淋潦衝決,水盡泄,漕渠盡涸,隨築隨決,歲以為常,民甚苦之。』
而後詳述重修前尤:
『明年春三月,命工淘沙,鑿底石如掌平。底之上,L石七級,每級上縮八寸,高十有一尺,中置巨、細石,煮秫米為糜,和灰以固之。底廣二十五尺,面用石板L二層,廣一十七尺,袤一千二百尺。開L口七,各廣十尺,高十一尺,置木板啟閉。遇山水泛漲啟板,聽從故道西流;水退閉板,障水南流,以灌運河。兩端為逆水雁翅二,各長四十二尺;順水雁翅二,各長三十五尺。中為分水五,各廣二十三尺,袤一百三十尺。兩石際連以鐵錠,石上下護以鐵栓。L口上橫巨石,或三或四,各長十餘尺。河舊無梁,民病涉,堰成遂通車輿。有元舊閘引沙入,燦,汶水不能入,茲堰東置閘,為二洞,皆廣九尺、高十一尺。中為分水一,旁為雁翅二,亦用板啟閉,以候水之消漲。漲則閉板,以障黃潦;消則啟板,以注清流。洞上覆以石,石之兩旁仍L石高一十有八尺。中實以土,與地平,俾水患不致南侵,埠用庥諫秤佟U⒅閒驢泳爬,引汶水通埠印:涌詒蒲,自巔至麓皆堅,石鑿兩閱月始通。』
山東有三壩 一人修了倆
金口壩、前雍痛鞔灝穎揮沂∷飛系娜笏萍脊こ獺3鞔灝游饔覽志拍曄夾尥,其它兩壩均為元代所修,明代重修。而根據【茄嘸恰繁竊,明代重修兩壩的功臣巨擘,竟系同一人所為,他就是張克謙。
張克謙,名盛,今江蘇省宜興市人。明天順四年中進士,成化年間由工部主事改任都水分司。其任職期間,凡有益漕運之事,皆悉心料理、傾力而為,在古籍及民間皆留有其治水的許多佳話。
元憲宗七年始筑前傭舸筱牒鈾狹,由埠幼⑷爰媚,以利漕運。因壩為土築,汛期常被沖毀,且淤積泥沙,河床升高,埠尤鰲C魈娑ǘ寄暇┖,漕運停止,河道逐漸淤塞,堰壩毀壞。明成祖初年,遷都北京,恢復航運;繼而極其詳盡地記述了張盛在前又匭薰討械難≈貳⒂霉ぁ⒂昧霞笆┕すひ盞取
文中還非常明確地提到,『(張克謙)督夫採石,首修金口堰,不數月告成。』由此推斷,金口壩、前佑攀⑺蕖H鞝撕品憊こ,張克謙獨建其功。其事在明萬曆二十四年修【兗州府志】中可得到佐證:元仁宗延v四年,(金口壩)疏為二洞,裝置閘門,視季節水勢而啟閉,自此定名為『金口壩』。明成化七年,都水主事張克謙結廬督修此壩,歷時九月,工竣壩在。計東西長50丈,下闊3.6丈,上闊2.8丈,高7尺。兩端建雁翅以殺水勢。南北跌水石直五尺,廣40丈,用石3萬餘塊,木樁8萬餘根,石灰百萬斛。壩身固之以鐵扣,嵌縫拌之以糯米,成為魯地著名的『金口玉壩』。明嘉靖三十七年再修,將壩身加長增高,擴為五洞泄水。金口壩宏偉堅固,橫跨泗河,宛如臥波長虹。至此可以斷定,金口壩、前擁鬧匭奕廢嫡攀⒁蝗肆煜謂üα⒁滴摶傘K慘虼碩笳,此後平步青雲,累官左參政。
撰文和書丹 二人非等閒
【茄嘸恰繁奈難Ш褪櫸ㄒ帳跫壑狄采烈畔認兔康墓飠浴
奉朝廷之命,應錢源之邀,文壇翹楚商輅慨然命筆。商輅乃浙江淳安人。鄉、會、殿試皆第一,明代首輔,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商輅橫溢的文採在【茄嘸恰繁鬧幸煥牢抻唷K涑ご1300餘字,但字字珠璣,氣韻暢達。其謀篇之精妙,筆法之高超,實為碑文中之典範。
書丹者李應禎為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著名書法家。他書學歐陽洵、顏真卿,深得蔡襄用筆之法,其篆、楷尤為世人稱最道奇,評為國朝第一。明成化二十二年,17歲的文徵明拜於李應楨門下,終成一代書法大師。
遍覽全碑,碑首篆書『造岡()城石堰記』;碑文楷書,法度嚴謹,筆法老辣,清麗脫俗。用筆橫向取勢的撇、捺、橫、豎生動大方,縱向佈局的大、小、開、合變化自然,章法穩妥中見奇崛,行筆疾緩中藏風骨,使人感到飄逸之中蘊沉着,不愧為大家之風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