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蔡逸儒] (2012-02-02)
1月27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台灣的民主與中國的政治發展】一文讀來頗有同感,應予回應。話說1月14日,台灣進行總統大選, 一般認爲,這次台灣選舉能夠平順落幕,選風確有改善,民眾雖有激情但未失理性,沒有『奧步』與暴力,這是台灣民眾理性選擇的結果,是選民對『九二共識』的 認同,是民主的勝利,看來台灣又往民主成熟的方向邁進了一步。
首先,筆者同意鄭教授觀點,相信民主制度當然有其合理,甚至優越的地方, 國家可以透過定期選舉、輿論監督、司法獨立、依法行政、決策透明及公民社會和壓力團體的運作,適時釋放壓力,使社會出現大規模動亂的可能降到最低。沒有人 能夠反對民主的原則、理想、價值與實踐,讓人民當家做主,決定自己的命運,誰曰不宜?
其次,不可否認的是,筆者不但同意,更相信民主也 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不能一概而論。任何國家都不能、也不應把自己的意志或制度強加在別人的身上,而且即或民主制度有其優越性,也要讓各國有不同的調整 適應的空間;畢竟民主不能一蹴而成,要有一定的發展過程,要適應各國的政經發展及文化背景。民主是有條件,要付代價的。
鄭先生向來主張 漸進主義,強調建立機制的重要性,筆者對這些觀點都極爲贊同。其實,由台灣的民主發展經驗看來,由軍政、訓政而憲政,從地方到中央,以漸進的方式,讓人民 由實踐中體會民主的真義,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中產階級的出現,當人民的教育水準提高,公民社會成形,而政府也能採取與時俱進的相應措施,終於逐步走向憲政 民主,這才是台灣成功經驗可貴之處。
另外,鄭先生也正確地指出,台灣的民主發展過去曾經,未來仍有可能繼續被統獨議題所綁架,其實如果 不是因爲台灣內部的統獨爭議,不同政見人士利用族群動員方式,造成的社會分裂與街頭抗爭,台灣的民主化過程可以走得更爲平順、平和。台灣政府由經濟發展到 社會建構再到政治改革,這種逐步、有序、負責任的改革做法,實在應該成爲各國研究、學習的物件。
警惕民主原教旨主義
歷來 各界除了爭辯所謂北京與華盛頓共識的不同發展模式之外(鄭先生是極端不同意用所謂『中國模式』這種字眼),難道台灣的成功經驗,甚至包括新加坡及韓國的發 展過程,不值得相關國家及學者進一步的思考其中所隱涵的道理,探討其中有無值得借鏡之處?俄羅斯從政治出發的震盪療法已然可以看出功過,而菲律賓、印度固 然民主,但彼等經濟發展及貪腐問題迄今未能解決,同樣值得深思。
談到中國大陸,有些外國政府訪台官員曾一再對筆者表示,兩岸同文同種, 台灣應該在大陸民主發展及政治改革問題上採取更嚴格,甚至對抗的態度及立場,台灣可以據此建構自我認同與優越感,以凸顯雙方的差異。對此,筆者在感謝各界 關之餘心,只能強調台灣的目的不是要製造衝突、增加對立,而是要嘗試解決問題、增加了解,爭取雙贏,這才合乎自己最大的國家利益。
這些 年來確實有許多人和國家,表面上打著民主、人權的招牌,實際上干的卻是狗屁倒灶的勾當,把民主當成一種至高無上的宗教信仰或政治圖騰,用西方的概念強加於 人,凡事上綱上線,骨子裡卻是帶著違反民主原則的心態和行徑,更糟的還有其不可告人的政治動機或野心,這才是各界應該要反對和警惕的。用共產黨的話來說, 凡事不要被表像所迷惑,而要看清事物的本質才是重點。
月前,筆者在和歐洲的相關學者、有關國家駐歐盟外交官員討論問題時,某些素有實務 經驗的人士也說,許多事情並不像學者或主張民主、人權分子想像中那麼的單純,西方某些表面中性的民主及人權組織,背後確實也帶有一些不可告人的政治動機。 這些人或組織只有在民主、人權符合自己或國家的利益時,才高高舉起道德的旗子,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遂行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此,筆者希 望強調的是,在面對中國大陸時,台灣理當採取理性的態度、用漸進的手法,以非對抗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只要不帶著有色眼光,不帶著優越感,以非挑戰的方式, 台灣雖然不直接和中國大陸討論民主、人權、政治改革這些敏感的問題,但改由良善治理、依法行政、決策透明、媒體自由這些問題切入,難到不會是更有效的手 法?難道這些不會對中國大陸的現代化產生正面作用?答案當然可想而知。
在素有民有、民享、民本概念的中華文明中,民治與民主確實是相對 較爲薄弱的一環,如今台灣在經濟的現代化之餘,也能在政治的民主化上爲中華文明開創出一片新的天地,這才是台灣生存發展的致勝之道,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就 是台灣的軟實力。兩岸唯有在相互比較、彼此學習、發展競爭的過程中,用人之長,修正流弊,截長補短,走出自己的道路,這才是當代兩岸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責 任。台灣民主發展經驗對中國大陸政治改革的價值正在於此,不知大家以爲然否?
作者是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研究所教授
華韻點評:
緊隨大中華區經濟實力對世界影響的提升,人們並沒有看到國際對大中華區任何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認可,用專有名詞來說就是,『軟實力』虛弱。
對比之下,日本的崛起對國際的影響更大,國際對日本的認可更爲肯定。這主要歸功於日本對本國傳統文化的堅持、肯定及發揚,讓國際見到了一種不同於當時流行世界的西化文明,如日本的和服及韓國的跆拳道、跆拳服就能讓人時刻感受得到其傳統的存在。
不幸的是,大中華區特別是大陸,除使用的語言以外,基本難見有別於西方的『常態』『常見』的華夏傳統文化。雖然諸如節日、中醫等傳統基本還存在,但是要麼是『一年一次』的少見——不『常見』,要麼就是極大程度上已經西化,如中醫的醫學理論及實踐方式都已丟棄傳統。
軟實力,一般理解是文化、政治、經濟影響力。就經濟而言,大中華區特別是大陸的經濟影響力已經位次美國,但是國際上對中華、中國的認可並不高,可見經濟影響力占軟實力的比例並不大。而在政治方面,大陸是一直受國際敵視的共產主義制度,其他地區則是西化的民主制度,基本沒有影響力可言。
雖然中國大陸一直在國際上推行中華傳統文化,以提高文化軟實力——如孔子學院,但是效果並不佳。原因多樣,主要在於,首先文化實力的影響,是外在形象,而目前推行的中華文化,多以學術等內在實質爲主,降低了中華文化的可觀及直觀性;其次,文化影響力,重在其先驗性,如西方推行的『民主』『自由』是世界人民的期望,這就使得其先驗性得到普遍的肯定——儒家學說中的許多理論其實都是普遍的人性理論,如仁義忠孝信等,其先驗性亦可得到普遍的肯定,但卻並不是推行的物件,這些文化甚至在國內的存在(如對其之深入研究及輿論探討)都少見。
民有民享民本這些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基礎內容,亦是普世的價值觀,其完全可以高度概括中華文化並作爲核心元素而推向國際。作爲華夏社會實踐驗證了數千年的普世價值觀,其完全比『民主』『自由』之類的價值觀更成熟,更具先驗性。
倘若大中華區的地區或國家能基於『民有民享民本』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普世價值觀,跳出當前的政治制度限制,建立起一套比民主制度更完善更成熟更穩定更具先驗性的政治制度,同時在文化推行的方式上,以外在形象爲主,內在實質爲輔,那麼在強大的經濟影響力這個基礎之上,大中華區要想不替代西方特別是美國成爲世界上文化政治經濟的領導都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