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68|回覆: 0

韓方明:中國應是一個具有道德感召力的大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2-7-3 0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方明] (2012-05-09)
  (聯合早報專稿)中國已然在崛起,但其國際身份卻受到正負兩方面的爭議——無論是在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形象親和力和道義感召力等方面,都更受國際社會的關注。
  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中國仍有很多疑惑尚待找尋答案:中國的軟實力在哪?核心價值觀是否與國際社會趨同?為什麼經濟總量已是全球第二,已差不多是是世界上最大的債主,可還是被認為是一個"二等國家"?金錢究竟能不能表達中國的實力?
  一個成熟的民族,絕不會為成就所陶醉,面向現實和未來,看到更多差距,才能激發出奮起直追的勇氣和力量。
  今年"兩會"上的輿論,已經確信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有了繼續推進改革的共識,但前行的道路並不平坦。許多人認為,當前改革面臨三重困境:協調利益分配難、推動政策落實難、很多問題久拖不決且矛盾重重。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來解決。
  然而,憲政制度中的民眾和政府原本就是一對矛盾體,相互之間不能完全認同:站在政府角度和民眾角度就會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站在民眾角度,認為大國不如強國,強大的國家就要讓民眾生活富足,就要優先加強民眾的福利,讓平民百姓有尊嚴和幸福感;在政府角度,為了國際關係和種種外交利益或所謂的國家利益,理應置於民生利益之上,因此需要大把使銀子支援外國,尋求政治支持。竊以為,兩者不可偏廢,且應以民眾生活水平為重,真正以人為本,通過民主方式的溝通找到共同的目標,達成相互的理解和共識,比如以人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團結和諧、開放包容等等。現代民主制度的目標恰恰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
大國須有道德感召力
  古人云:"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煩大臣"。道德力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既是維國之力、興邦之力、安民之力,同時也是成功之力、共生之力。
  "道德力"原指某人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質、崇高的人格、美和善的道德行為吸引、感召、影響社會其他成員的一種能力。一個人可以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表現出高尚道德品質及崇高的道德人格,引起人們對他的信任、讚譽、欽佩。筆者最近訪問英國,在丘吉爾莊園看到這位偉人的一句話說:"一個偉大的國度,一定也是一個道德的國度"。一個國家的道德感召力不僅是要對外,更重要是要對國內的民眾有感召力,能夠獲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只有這樣,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制度,才能被民眾接受而且尊重和遵守。與此相應地,國內的民眾才會出於內心的承認和接受,主動自覺地對外展示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
  道德感召力是化解社會矛盾甚至國際矛盾的潤滑劑。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顯,民眾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增強,利益訴求增多。政府儘管在竭盡全力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前進,但民眾理所應當地對政府要求和期待更高。
  短板理論告訴我們,一個組織是否強大,關鍵是看他最缺陷的地方並且是否有彌補的方法。一個社會,其民眾對政府的要求,不僅是看它做了多少好事,而是看它做得最糟糕的那些事。"一美遮百丑"的說法最終都是站不住腳的,若期冀"以鈔票換選票",最終是行不通的。
  1840年的中國GDP是大英帝國的六倍,天下第一,但中國社會卻開始走下坡路。如今儘管中國的經濟總量也是天下第二,但人均收入仍低於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水平。
  歸根結底,道德應落實為民眾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判斷,而不是停留在標語和口號上面。
  多年來中國到國外拉關係說好話,大把撒銀子,滿世界找市場,卻忽視了國內市場的開發和拉動。福特汽車最初的成功,就是生產讓自己的每位員工都能買得起的優質小轎車,但中國生產的很多東西卻讓很多民眾消費不起,只能依賴外國市場。
  要讓中國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重的大國,首先讓中國的各級政府成為受國內民眾尊重和信賴的政府。
  竊以為,不論對內對外,在國際關係中中國不應扮演強勢的角色,不能因為暫時在經濟總量上佔據優勢而擺出趾高氣昂的姿態;在國內,對待民眾更是不能用強勢政府的態度。要改變以往那種忽視個人權利,強求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國家的做法,這要從根本上改變觀念:最大限度、最大範圍地實施民主,傾聽全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平衡各種關係,調動一切積極的力量,達成新的適應中國目前發展階段的改革共識,積極穩妥地深化推進改革。
  作者是中國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外交與國際關係智庫察哈爾學會主席,以上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團體
【聯合早報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