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7|回復: 0

[論史] 南明并非“小朝廷” 大半个中国仍属弘光政权统治(6)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2-7-2 2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华读书报
当时事,当时语
当年,同盟会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口号,此直接取自朱元璋北伐元大都时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明太祖实录》,卷二六),二者仅一字之差。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日本却以《赞洪文襄》一诗赠洪承畴后人:“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王宏志《洪承畴传》)较之当年,竟是南辕北辙了。关于“生灵不涂炭”,以我们知道的论,洪承畴降清实在很难说起到这种作用。清兵入关后,北方基本未闻屠戮,只因各地望风而降、未加抵抗,后来到了南方,凡不肯降的地方,都发生大屠杀――规模既不在日寇南京大屠杀之下,次数更尤有过之。故尔,非得称赞洪承畴“功高”,只能落在“力促中华一统”、“满回中原日”这层意思上。用俗白的话讲,洪承畴投降,好就好在让中国版图扩大了。这,一是结果论,二是实利论――因有如此的结果和实利,便对事情另抱一种观点。关键是,从同盟会口号到《赞洪文襄》,政治家眼中的历史,是这样浮如青萍。
当然,其中有一种尴尬或为难,并非不可理解。这就是历史的“时过境迁”。几百年前的敌国,如今成了一家子;从前的戎狄、夷虏,已入中华一统。其实,类似情形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不独中国遇到。且不说四五百年内的事,扯得更远些,周文王之于商朝也算是夷狄,夷夏论的始作俑者孔子赞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还不是因为他自己祖先乃是商人?所以,这种历史变迁既不足奇,更无待遮掩讳饰,只须秉持实事求是态度,古今分别论之,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否则,为着“当时”否认“现在”是自讨苦吃,为着“现在”而否认“当时”又何尝不自取其辱?在这类事实原本清楚、原则并不复杂的问题上投机取巧,似乎灵活多智,实际带来的混乱和错乱,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很难承受的。比如我们不免要问,既然洪承畴成了正面人物,吴三桂的形象是不是也该变一下呢?我看不出为何厚此薄彼,难道因为吴三桂后又反清,洪承畴却对大清忠心耿耿么?
这混乱或错乱,已影响到很多事情。据说岳武穆的民族英雄地位被羞于承认了。那么,文天祥呢?杨家将呢?苏武呢?历史非妾妇婢姬,不能呼来喝去。一种文化有无良誉,首先是从如何对待、是否尊重历史开始的。
写作中一再感到,明末这段历史之为各种时论撕扯,委实到了皮开肉绽的地步。比如史可法,有人嫉之如仇,原因居然是他为弘光朝制订政策时置“灭寇”第一而以“御虏”第二。然而,身为明朝大臣,这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当时,李自成对明朝有“君父之仇”,满清名义上却替明朝报了这君父之仇(此即为何起初明室以“申包胥哭秦庭”故事视吴三桂借兵)。依礼法来论,“灭寇”第一乃明朝必有之义,不单史可法,王可法、张可法、胡可法,不拘谁当那个东阁大学士,都得这么制订政策。今人尽可因自己观点而爱戴李自成,但若嗔怪明朝的首相史可法不具同样感情,就不免鸡同鸭讲了。
凡此,都起于不解和不守“当时事,当时语”的原则,而那不过是史学不失客观性的起码要求。因又想起,网上目前流行“历史热”,而热在“穿越”,将历史只当作股掌间玩物;对此,人多目作电玩化、“后现代”的后果,我却以为另有渊源。
以上零散思絮,来自《黑洞:弘光纪事》写作过程,随时飘来一些,在脑中或浮或沉,这里姑举数隅。我并不专门做史学工作,对明史抱了一点兴趣,是为其“古代史中的当代史”的特质所吸引,一旦卷入,才体会到史学上各种疥癣之苦,觉得梁启超当年的盼想,到现在仍是努力目标。
(《黑洞:弘光纪事》,李洁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